叩問課堂讀後感

下面是小編為你準備的關於《叩問課堂》讀後感 ,歡迎閲讀,希望對你有幫助。

叩問課堂讀後感

叩問課堂讀後感

扣問課堂是一本好書,它為我照亮教育中前進的道路,解開我心中困惑的結,讓我們找到屬於自己的心靈方向。這本書從不同的角度深刻剖析課堂之病症,讓我陷入沉思,並獲得心靈的頓悟。

書中闡述的一些觀點讓我耳目一新,並有了新的認知。

觀點一:跳出課堂看課堂。課堂對於教師而言,猶如人的臉面。如果就課堂論課堂,拋開課堂背後的本質,就會背離教育,漸行漸遠。這如同僅從美化臉面上做文章,塗脂抹粉,而不顧及人的內在品質。我們應該跳出課堂看課堂,離課堂遠一點,才能把課堂看得更清楚更明白,就會消除對課堂已充溢的感性,培育更多的理性,即從自身專業素養、外部條件等課堂外的宏觀認識上去理性思考,這樣也許會對課堂教學問題認識得更深刻、更持久。像這樣跳出課堂看課堂,讓我們老師換個角度看自己的課堂,作為一個旁觀者理智的分析自己的課堂,換個全新的視角來審視自己。為我們的反思成長提供了一個新的渠道。

書中幫助我們分析了課堂效率低下的原因:(1)教師教學思維不夠清晰與接受的邏輯訓練有關。這是教師在專業課程學習過程中的疏忽而導致的。書中告訴我們,哲學課程與教育學課程都以培養教師的教學邏輯思維能力為主,為我們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指明瞭方向。(2)課堂教學中重點知識與非重點知識的混淆,在於教師對學科知識與教學大綱的理解不夠。很顯然作為一個專業教師要想提高課堂效率,首先要在專業上過硬。

觀點二:只有能夠激發“學生對教師的愛”的“教師對學生的愛”才可能提高課堂效率。是的,教師對學生的關愛搞不好會“因愛致恨”,如果把“關心學生”轉換成“關心學習”,在學生看來是功利的表現,對於考的差的學生他們或許不需要教師討論成績好壞,而是需要教師理解他本人的辛酸。同時作者還告訴我們,教師給學生心理上的安全感,給學生以尊重和關愛,滿足學生自我實現的需要,學生會愛上教師。決定師生關係的並不是教師是否應該愛學生,而是教師對學生付出的愛,能夠換回學生對教師的愛的比率,要想提高這個比率需要的是教育智慧,而不是簡單的增多感情投入。因為感情投入越大,感情的使用率越低,學生的反感就越厲害。為了讓學生喜歡老師、喜歡學習,我們應該採用“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誘之以利”的方法。

從書中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實質上,學生無心於課堂的責任還在於教師。我們的課堂就好比一個劇場,不管上演的是多麼精彩的劇情,旁觀者註定是要離場的。學生如果當不上導演,甚至連羣眾演員也當不上,也就註定了他們離場的必然。因此,在課堂上我們要儘量讓每一個孩子參與課堂,讓每一個孩子都有事可做,讓每一個孩子在課堂上都有所收穫,只要能讓孩子有所收穫,參與課堂,學生就是學習的主人,課堂就是屬於孩子自己的,因此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是我們一直努力的方向。

如今考試成績不僅僅是學生的命根,她還是教師的命根、學校的命根、家長的命根。問題在於,一旦學生的考試成績成了他人的命根時,學生也就成了追求考試成績的工具與手段。所以,把考試成績作為他人,而非學生的命根,這才是應試教育的病根。正是考試分數主體多元化、考試分數功利化與教育教學眼前化等現象,異化了當前的教育教學。我們教師無力改變大環境,可我們有責任把自己的課上好,並潛移默化地調整學生的態度和思想。當教師是一份良心活,我們既為人師,就要用心搞真教育,走真正的育人之路。

社會上每個人都應有各自的位置,而我們教師的任務就是幫助學生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作為教師,我們在上好自己課的同時,還要時刻懂得如何關心差生、尊重差生和熱愛差生。融洽、和諧的師生關係,必將使差生在學習過程有良好的心境、愉悦的情緒來激發積極認識和意志活動。教師要像愛護自己子女那樣無微不至地關心他們,和他們交朋友、鼓勵他們大膽發問,不厭其煩地給予解答、從內心深處注意發現他們的難處和可愛之處,幫助他們解決困難,及時地發現他們的進步並給予表揚和鼓勵,使他們找回自尊、樹立信心。

這本書,耐人尋味,無論從思想上還是行動上給我帶來深刻的震撼和洗禮。

叩問課堂讀後感

當你覺得在課堂上不能發揮得淋漓精緻時,當你在教學中覺得有困惑時,當你對學生的表現感到失望時,當你覺得很迷茫時,不妨看看《叩問課堂》這本書,它從課堂,學生,考試幾方面,深刻徹底得分析了幾乎所有課堂上出現的問題,並有很多的見解,讀了它會讓你心靈震撼,有所感悟。“實現師生共享”是改進課堂教學的方法和策略。如果你認真研讀了,你就會從中學到很多的課堂教學策略,這會讓你的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學習興趣濃烈,學習效率大增。

讀着它,回想着自己兩年半來的課堂,有點零散與應付的感覺。當接觸的學生紀律好時,自己上課的心情就會舒暢,內容就會豐富,方法多樣,活動形式豐富的體育課堂深受學生喜歡;當班級中有個別學生搗亂,影響自己得上課情緒,那麼可想而知,這堂可就在“陰沉沉”的氣氛中結束;當輪到上公開課,學生的情緒就會緊張,這時的課堂教學是最有效果的,學生的學習氣氛濃烈,態度認真,練習積極,教師講的方法和內容,學生都能聽進去並付出實際行動,但這樣的公開課不能多上,多了學生反而會反感;當接近學期結束時,學生的心思都花在考試上,體育課也不會再到室外上,此時的體育課已經變味了……回想着幾年來的教學,帶着滿腔熱情,信奉教師對學生應有無私的愛,無私的奉獻精神,一直以要讓學生喜歡體育為目標,時時激勵自己。一直以為付出了真情與愛心就能換得學生的學習熱情。但看到周老師説中寫的一段話,我覺得自己又錯了。周教授説:“在教與學的互動過程中,學生是否願意讀書,並不是因為家長與教師對他付出多少,而是看學生對家長與教師是否有真愛。也就是説,不是教師愛學生,而是學生愛教師才是真正的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前提。”原來要讓學生喜歡自己,喜歡自己的課,不僅要付出愛,更重要的是努力讓自己獲取更多的來自學生的愛。

獲取學生的愛的為前提就是要自己先付出愛,要用心去上好每一堂課,用心去愛每一個學生,一視同仁不會錯的。如果當自己對學生的愛沒能得到學生肯定時,這是你只是在浪費自己的時間而已。學生不但沒有體會到你的愛,甚至可能將你的愛解讀成束縛甚至是找茬。這樣的愛,教師付出越多,學生反而越反感,師生關係越緊張。所以教師付出的愛要到學生的心坎裏,要愛到讓學生愛上自己。

其實我喜歡站在講台上而不是操場上,站在講台上講解,學生們端端正正的坐着,認真的眼神,熱烈的迴應讓我感到很有成就感。但在操場上,學生們只會聽,只會練習,不能迴應我的提問,總覺得沒有在教室裏上課感覺好。我經常喜歡在教室裏給學生講技巧動作,等學生們全都明白後再去操場練習,我覺得這樣的教學很有成就感。“課堂教學的目的並不是教師的表演,而是學生的成長。”書中的這句話讓我沉思了。原來自己一直引以為榮的教學,只是一種表演,對學生的成長很不利。

再次想到自己的課堂,精心準備的內容真是學生需要的嗎?還是為了教學需要,不得已而為的?或是為了能夠在課堂上表現自己而已?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中能產生掌握了知識後的成功的喜悦心情嗎?我想可能性很小。學生能力的提高,才是教師應該重視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