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散文集讀後感1000字(通用16篇)

汪曾祺散文集讀後感1000字 篇1

這是我第一次碰觸汪老先生的文字。之所以用“碰觸”是因為我無法在匱乏的詞庫裏找出一個更貼切的詞來形容這種久違的辛勞,篤實,清甜微苦的細珠潤語。汪老是經過那場革命考驗過的人,卻在字裏行間有着不同於老舍的超俗;不同於冰心的細潤;不同於秋沅的詼諧。這點在於我是難能可貴的。

汪曾祺散文集讀後感1000字(通用16篇)

品着品着,伴着午後微暖的陽光,透過窗拍打在我的身上。我恍惚間有種若即若離,童真,無奈,幽默,心酸之矛盾感;恍惚間有種赤足漫步於沙灘邊,撿拾水花清潤的觸感,那種幸福的温度,是無法言喻的。試想着,有個足夠明亮的花園,生長着巴根草,芝麻,虎耳草,紫蘇;棲息着土蜂,蟬,天牛,螳螂,斑鳩如此種種生靈的樂土,我的童年可以暢快淋漓,無畏的度過,那必是一個優美的意境;試想着,有個足夠多水的地方,那裏有河堤,牆垛子,竹蒿,大船,也有貼水飛的野鴨子,撐蒿人,船老闆的家眷,和四面撲打的魚鷹,我必可以在那裏——水鄉高郵。肆意的赤足奔跑,任憑將那冷冷的笑聲與煩惱都改寫成那午後的每一抹暖入心扉的陽光。嗬,心都醉了。

我於是便摸索着,這蒼勁的筆鋒必是經歷了歲月的沉澱,風吹過,雨淋過,宛如幽谷裏一朵安心的幽蘭;霜欺過,雪壓過。宛如月光裏默默沉思的綠荷。另一方面,我始終無法理解這樂觀幽默的語言為何書在那個特殊的時期——文化大革命,就像在冬日黝黑卻堅韌的樹枝,在寒冬映襯下宛若水墨畫的樹枝,突兀的生長着一朵極豔麗飽滿的花。那花是毫不忌諱的長着,如此駭俗又如此平實。使人在驚歎其美麗的同時又無疑對它的遭遇感到惋惜;在惋惜之餘又為它產生敬佩和畏意了。

再準備從窗前的躺椅上起身時,卻再也離不了那種純淨,真實樸實的語言。它雖沒有如我最愛的秋沅的文字那般如散發暖暖光芒的珍珠,打磨着我柔軟的心,卻也有閃爍着正義和尊嚴,友誼和愛,繼而成為引領我走向成功智慧的那一方淨土。

汪曾祺散文集讀後感1000字 篇2

暑假,我買了一本《汪曾祺的散文》。本想在閒暇之餘讀這本書消磨時光,那知道卻對其手不釋卷。

《汪曾祺散文》描繪了各個地區風情,人物特色,民風習俗,以及地方特產,這一切,都使人耳目一新

人物傳記,上到文學家,下至普通平民,一切都是汪曾祺先生所接觸的人。我印象最深的是《吳大和尚和七拳半》這個故事。書中描寫了兩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含辛茹苦的吳大和尚和矮的出奇的七拳半。他們都是舊社會的普通平民,他們都有燒餅店,卻擁有不同的故事,吳大和尚開燒餅餃麪店,有妻小,本來是個幸福的家庭,結果他的妻子跑了,留下了他孤單一人看家;七拳半是個體户,他也有個燒餅店,而且生意興隆,作者對其充滿了期望。他們的故事真切再現了舊社會的平民風貌,彷彿再現了那時的鄉村生活,其樂融融的家庭,街頭孩子們的歡聲笑語,農民在田裏辛勤的勞動.這一切有苦有甜。媽媽讀了這本書後,津津樂道:“我好像回到了童年!”雖然我是沒有體驗過鄉村生活,但在汪曾祺的散文中,彷彿能感到鄉村生活的酸甜苦辣。相信汪曾祺先生也是很懷念吧!

汪曾祺先生寫的小説,我感到的是一種親切,一種情調。他在寫人的時候,總是對別人表達一種尊敬;寫景物的時候,總是顯現對江山大河的熱愛;寫美味的食物的時候,是一種嚮往。字裏行間都是很實在的,不像別的一些文章,描繪的龍飛鳳舞,其實文章只是空蕩蕩的。汪曾祺先生的文章更是純真的,美好的。我們應該像他一樣,對人他友好,對事物認真。書中也描繪了他的老師為人處事,待客之道,也應該值得的我們學習。

讀《汪曾祺散文》,如同是聽一位經歷抗戰、解放戰爭的歷史老人在向我們娓娓動聽地述説生活小事。在《汪曾祺散文》中,我們看到了曾經的西南聯大教授們的風采。在《汪曾祺散文》中,我們讀到了中國文人不屈的傲骨。

汪曾祺散文集讀後感1000字 篇3

我一直討厭散文,不止是因為考試要考,而且還因為呆板無趣,看着想讓人睡覺,每次看着看着都是迷迷糊糊,讓人討厭。所以我的書架上什麼書都有,就是沒有散文集,。像什麼朱自清﹑老舍﹑巴金等人的散文實在是除了被迫才讀幾篇,否則幾乎不看,因為這是在太無聊了。

但是,相比之下我認為汪曾祺的散文要比其他人好多了,他的散文輕鬆自在,而且總會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一絲絲隱祕的幽默,讓人嘴巴一咧,會心一笑。他的手法很有意思,總會在文中一些微妙的地方加上幾句看似文不對題的幾句話,卻又在無意間把文章提升到了另一個層次。

有人評價:汪曾祺的散文沒有結構的苦心經營,也不追求題旨的玄奧深奇,平淡質樸,娓娓道來,如話家常;汪曾祺的散文寫風俗,談文化,憶舊聞,述掌故,寄鄉情,花鳥魚蟲,瓜果食物,無所不涉;汪曾祺則是要從內容到形式上建立一種原汁原味的“本色藝術”或“綠色藝術”,創造真境界,傳達真感情,引領人們到達精神世界的淨土。

在這本書中他的《跑警報》很有意思寫出了西南聯大在昆明時逃飛機轟炸時的許多趣事,當預行警報的燈籠掛出,人們從驛道撤入郊區的深山老林,警報響起後,男生手裏提了一大袋零食在宿舍門口等人,直到女生出來了以後上去“嗨”一聲以後欣然地並肩走出後門帶着閒適的心,嘴裏啃着零食,又因為是跑警報所以不能悠哉悠哉的,得帶一些危險感,但還是顯得不緊不慢。讓人不得不感慨道:“原來跑警報也可以這樣”

又比如説《五味》他用了風趣的筆法寫出了全國各地的飲食習慣以及一些趣聞,比如山西人的酸,四川人的麻辣,無錫的甜,當然包括全國各地的人都喜歡的臭豆腐。是的,中國人口味之雜也,敢説堪為世界之冠。 當我仔細回想一下後,也就發現原來《舌尖上的中國》應該是根據這篇文章改變的吧。我當然也喜歡他的《端午的鴨蛋》就連上課時也很想知道老師到底是怎樣上這節課的。

我比較喜歡的還有《多年父子成兄弟》,一對父子之中並不需要過多的語言,那無與倫比的“孩子王”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早春的時候帶着一大堆孩子在田野上狂奔,“我”初戀時,父親在一旁給我出餿主意,這種父親哪裏能夠看見:如此民主而且回去理解孩子,從孩子身上學會不怕擔干係,只是本着同學有難就要兩肋插刀的的淳樸精神而去幫助他們。兒女是屬於他們自己的。他們的現在,和他們的未來,都應由他們自己來設計。

文如其人,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質樸,不事雕琢,緣於他心境的淡泊和對人情世故的達觀與超脱,即使身處逆境,也心境釋然。

我真的很喜歡這個作家和他一樣幽默自在的散文,自由自在讓人一看上去就可以輕而易舉的理解,他並沒有苦心去鑽研如何寫,同時也不用我們廣大的讀者去鑽研如何讀,只是像飯後的水果讓人心裏甜滋滋的,只是需要一顆輕鬆自在的心。

汪曾祺散文集讀後感1000字 篇4

“夏天的早晨真舒服。空氣很涼爽,草上還掛着露水(蜘蛛網上也掛着露水),寫大字一張,讀古文一篇。夏天的早晨真舒服。”《夏天》

如此平淡質樸,如話家常的文筆有幾人寫得如此愜意?惟恐只有汪曾祺能做到了。品讀汪曾祺的散文,雖然話語平常,但饒有趣味。如《葡萄月令》 “然後,請葡萄上架。把在土裏趴了一冬的老藤扛起來,得費一點勁。大的,得四五個人一起來。“起!——起!”哎,它起來了。把它放在葡萄架上,把枝條向三面伸開,像五個指頭一樣的伸開,扇面似的伸開。然後,用馬筋在小棍上固定住。葡萄藤舒舒展展、涼涼快快地在上面呆着。

讀到這裏,我不由得笑了,繪聲繪色的描述讓我似乎看到了葡萄藤老爺般呆在架子上。 這便是汪曾祺的散文所帶來的感覺享受。讀汪曾祺的散文處處可見這樣的文筆,行文中透着淡泊寧靜,即使人生的酸甜苦辣也能被他寫出不同的韻味

讀《汪曾祺散文》,如同是聽一位經歷抗戰、解放戰爭的歷史老人在向我們娓娓動聽地述説生活小事,而在傾聽之中,這種生活小事似乎更是一種無形中的人文和歷史教育。

在《汪曾祺散文》中,我們看到了曾經的西南聯大教授們的風采,我們讀到了當時人們對於政治、文化的評判,我們如同讀一位歷史老人的故事。

在《汪曾祺散文》中,我們讀到了中國文人不屈的傲骨,看到了中國學者在艱苦的環境中對思想與學術的孜孜追求.......

《多年父子成兄弟》,其中:“兒女是屬於他們自己的。他們的現在,和他們的未來,都應該由他們自己來設計。一個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親是愚蠢的,而且,可惡!另外作為一個父親,應該儘量保持一點童心。”這話讓我深受觸動,父子之間能做到這樣少見。

微塵見世界,我只能這樣説。

汪曾祺散文集讀後感1000字 篇5

饞了!隨手從書架取下林語堂大作。這本是三九折買來滴!當時,只是因為他是大家,相信他一定不會令我失望,定會對於我的人生有所啟迪,所以入手。

昨晚,信手翻閲《林語堂散文》,至《論讀書》,不禁又有朗讀,拍案,會心微笑,鼓掌大笑滴衝動。大師果然不負我之所望,知己呀!

大師説:“孟子曰,人之患在好為人師。”警醒呵,第一次看到這句古訓,反省!偶爾我也會站着説話不腰疼,雖説旁觀者清,畢竟事未臨頭不能真正設身處地為他人着想,只能想當然地侃侃而談,把書中的大道理強加給人家,強勢地指責或批評,不顧忌他人感受,不講究方式方法,冷靜滴想想,微薄的內心並不能完全服人,卻要從態度上壓倒對方,氣焰囂張,不可取呵。

大師説:“今人讀書,或為取資格,得學位,在男為娶美女,在女為嫁賢婿;或為做老爺,踢屁股;或為求爵祿,刮地皮;或為做走狗,擬宣言;或為寫訃聞,做賀聯;或為當文牘,抄賬簿;或為做相士,佔八卦;或為做塾師,騙小孩。”這些情態基本同樣適用於今天哪?!指責國人以讀書為名取利祿之實,但能撼得動教育體制的力量在哪兒?當然還有一句,“有人拿父母的錢,上大學。”這令大師不齒的現實,同樣在今天也遍地開花呵?!我忽然想,大師如果不能撼得動這現象,那麼是否大師把浪漫滴讀混同於求生存的讀了囁?是不是讀書本來就分很多種,只有等自己的人生奮鬥到一定高度時候,才有資格進入下階段的讀?果然,大師接下來説,“今日所談,非指學堂中的讀書”噓^果然!大師提醒學子不要讀死書,要透過文字看本質,持懷疑態度做學問。

接着,轉入正題,是自由讀書。大師説:“讀書的意義,是使人較虛心,較通達,不固陋,不偏執。”這一點我是深有體會,射手座的強勢主觀使我極容易鑽牛角尖,但讀了一點書,開了一點竅,發現前面的路還很寬,何必每每自尋煩惱,換個角度看問題,並不是天塌地陷的危難,樂觀的活才是正理。就是這句,“幼時認為什麼都不懂,大學時自認為什麼都懂,畢業後才知道什麼都不懂,中年又以為什麼都懂,到晚年才覺悟一切都不懂。”現在處於中年的我,回憶前面的路,發現幼年時是多麼滑稽好笑可愛,因為不懂,所以對什麼都感興趣,盲目地摸索痴迷地流戀。青年時以為頓悟了,終於成年了,多了幾許憂愁幾許忐忑,其實只是看見了幼年時的可笑。中年時以為這次真得成熟了,所以有一點感觸就忙着記下來,熱衷於不停地寫,記錄,慨歎原來這才叫‘知道’,漸漸,發覺,有些東西並不是那樣,就微微地有些茫然起來,呵,原來就是在變老。

大師説:“讀書的主旨在於排脱俗氣,不讀書便語言無味,面目可憎。”具體我也不敢妄言,但讀過一點書後,真得偶有話不投機半句多之嫌,不僅如此,即便那人的笑聲刺耳,都會令人不爽。我想,這跟健康報上的氣味説有雷同罷,各人找適合各人氣味的朋友才是。若讀得書是適合自己口味的書,那麼此種讀書必定是會影響人的談吐及思維方式的,有興致地讀,必定有所收穫;為賣弄而淺薄地強讀,必定食古不化疳積胃滯。所謂“讀書須求氣質相合。”

大師説:“有你所應讀,我所萬不可讀,有此時可讀,彼時不可讀,即使有必讀之書,亦決非此時此刻所必讀。見解未到,必不可讀,思想發育程度未到,亦不可讀。”讀書需順其自然之勢。世上無必讀之書,各人有各人的生存狀態,當某人某日某種心境下,有了某種讀得衝動,想應和心境地讀,必能在彼時讀出一時之味來。比如,我國小時候鑽在閒置書堆裏讀《紅樓夢》,只是少年時期的春心萌動,好奇它與課本的不同,感受它直抒男女之情的奇妙。二三十歲,關注的是人物的關係,人物的性情,場面的恢弘。

大師説:“讀書必以氣質相近,凡人讀書必找一位同調的先賢。找到師法對象,全心投入、氣質浸潤。找到思想相近之作家,找到文學上之情人,心胸中感覺萬分痛快,而魂靈上發生猛烈影響,如春雷一鳴,蠶卵孵出,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這是我最欣喜的一段收穫。我記得以前我説過,我找到了我的羣,我一直相信有那麼一個羣,這個羣的人無需太多解釋就能理解對方。因為大家氣味相投,想想滿眼都是我的菜,各種喜歡各種有愛,那麼就不會有太多的不融洽不和諧。我相信從星座血型裏我們都能找到這種類同感,而讀書,使我們尋找組織的強度更大,能夠感應氣質性靈相近的同類更多。

開卷有益,想必也是要有氣質相合的卷,才能遭遇閲讀滴歡喜吧!

汪曾祺散文集讀後感1000字 篇6

因楊主任的推薦,學校給每位語文老師贈送了一本《季羨林散文精選》。於是我把它放在午休室的牀頭,每天午休時間或睡前或醒後讀上兩篇,甚是愜意。

讀季老的散文就像和一位老人在聊天,不疾不徐,娓娓道來,但不管是動物,還是植物,也不管是寫人,還是摹景,都飽含着濃濃的情意,印着作者本人深深的情思:有對祖國的眷念,有對國際友人的關心,有對親人的思念,有對花草樹木的喜愛……尤其是懷念母親的兩篇文章《一條老狗》和《官莊掃墓》,讀後讓人不禁潸然淚下,那種“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在”的遺憾,令人肝腸寸斷!

季老先生不愧是一代散文大家,他的文字明白曉暢,卻又富有瑰麗的想象,一山一水,一花一木,一草一石,都能勾起他無窮的想象,他看着這些事物,彷彿世間一切都不存在了,他的思緒飄向遠方、遠方……就像泰戈爾,每天早上面對太陽,能神遊三界。你看,《聽雨》中他這樣寫道:“這聲音時慢時急,時高時低,時響時沉,時斷時續,有時如金聲玉振,有時如黃鐘大呂,有時如大珠小珠落玉盤,有時如紅珊白瑚沉海里,有時如彈素琴,有時如舞霹靂,有時如百鳥爭鳴,有時如兔落鶻起,我浮想聯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風生筆底。死文字彷彿活了起來,我也彷彿又溢滿了青春活力。”“我坐在這長寬不過幾尺的陽台上,聽到頭頂上的雨聲,不禁神馳千里,心曠神怡。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麥田裏,每一個葉片都彷彿張開了小嘴,盡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來有點黃萎的,現在變青了。本來是青的,現在更青了。宇宙間憑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

季老先生學貫中西,所以他的散文涉及的事物多,範圍廣,文中引經據典之處也頗多,所以需要慢慢地咀嚼,細細地品味,在咀嚼品味中產生畫面感來。如《西雙版納禮讚》中寫道:“你看那參天的古樹,它從羣樹叢中伸出了腦袋,孤高挺直,聳然而起,彷彿想一直長到天上,把天空戳上一個窟窿。大葉子的蔓藤爬在樹幹上,伸着肥大濃綠的胳臂,樹多高,它就爬多高,一直爬到白雲裏去。一些像蘭草一樣的草本植物,就生長在大樹的枝幹上,驕傲地在空中繁榮滋長。大榕樹勁頭更大,一棵樹就能繁衍成一片樹林。粗大的枝幹上長出了一條條的腿;只要有機會踏到地面上,它立刻就深深地牢牢地鑽進去,彷彿想把大地鑽透,任憑風多大,也休想動搖它絲毫。芭蕉的葉子大得驚人,一片葉子好像就能搭一個天棚,影子鋪到地上,濃黑一團。”讀着這樣的文字,我腦中立刻就浮現出在新馬看到的那種樹枝上長草的大樹、南方看到的大榕樹,當時也無比驚訝於他們的奇特,卻無法用語言來描述,只好用相機記錄下來,刻印在腦海裏。而今季老先生用他的文字又把我帶回到那些奇特的植物面前。

季老的散文不像小説那樣有扣人心絃的情節,吸引人一口氣讀完。讀季老的散文適合午後坐在藤椅上,捧一杯清茶;或晚上斜倚牀頭,伴一盞清燈。讀季老的散文,能讓人心靜下來、淨起來,讓人的生活節奏慢下來、再慢下來,讓人遠離塵囂、遠離浮躁,進入一個清新淡雅的世界。

汪曾祺散文集讀後感1000字 篇7

知道樑衡,是從《讀者》雜誌中讀他寫的《大有大無周恩來——紀念週恩來誕辰100週年》而熟悉的。由文而及人,這是我閲讀的一個習慣,凡是覺得一個作家某一篇文章非常優秀,我會想盡一切辦法來尋找他的其他作品。碰巧,學校推薦給學生閲讀的一本書——《樑衡散文精選》,這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這本書非常適合我的口味,便迫不及待地向學生借來,了卻自己對樑衡的虧欠之意。這本書的封面設計非常經典,藍白相間,透出一股書卷之氣,書香之味。這是一套書中的一冊,是編選的中外名家的散文經典,以饗讀者。

“説到底,才能和思想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像石縫裏的一顆小樹,雖然被扭曲、擠壓,成不了旗杆,卻也可成一條遒勁的龍頭枴杖,別是一種價值。但前提是,你必須是一顆樹,而不是一顆草……”樑衡的散文以小見大,寓意深刻,給我們以人生的啟迪。

讀樑衡,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欲滅其國,必先滅其文化。中華民族的文化歷經五千年而不絕,正是具有憂患意識的知識分子為我們的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樑衡就是他們當中最優秀的代表。如《讀韓愈》、《讀柳永》等歷史名人的起宕的人生,無不感歎中國之所以在磨難面前堅貞不屈,正是有賴於這些人的脊樑。樑衡的散文非常的優美,遣詞造句,無不是匠心獨運,尤其是文中的排比、對仗,更顯大家風範。如“身在釣魚台,心無明鏡台。鏡中有日月,隨緣照四海。”這首緬懷趙樸初的五言律詩,無不彰顯文化底藴之深厚。

讀樑衡,感受忠君報國的人文情懷。這本書中分為《人生篇》和《政治篇》兩部分。無論是《最後一位戴罪的功臣》,還是《張聞天:一個塵封垢埋愈見光輝的靈魂》,都折射出中國士層獨有的忠君愛國思想。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林則徐的詩無不以心明志,感召日月。張聞天即使在那動盪的歲月,仍不是一位革命家的本色。無論自己遭受多大的委屈和打擊,仍然堅信自己的愛國理想。

讀樑衡,感受建黨之艱和建國之難。列寧説:“忘記過去就意味着背叛。”在《政治篇》中提到了我黨之初的許多偉人,在那白色恐怖的年代,如何將黨建造成一艘駛向光明的船,帶領人民推翻三座大山,這是何等的艱難。建國後,我們的方針忽左忽右,傷害了一部人,但是我們能夠在鄧小平總設計師的帶領下,我們行將在邁向理想的康莊大道上。現在,提出中國夢,更是符合我們的願望和理想。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珍惜現在的美好,更加熱愛我們偉大的黨和國家。

讀樑衡,感受人性的光輝和理想的執著。在《人生篇》中提到的“走西口”的歌詞,不但朗朗上口,而且歌詞背後的艱辛創作過程,無不是人性的真實流露,那種真摯的愛將傳承下去,流芳千古。這些經典的歌詞,將傳承不衰。讀這些優美的歌詞,無不感到如身臨其境,與之心靈相應。在《政治篇》中,讀到的《鄧小平的堅持》,這不但是一個人的堅持理想,更是中國理想的執著。偉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偉人能夠承受一般人所不能擔負的苦難和不幸。作為平凡的我們,面對困難時,我們為理想而堅持嗎?讀讀這些經典散文,我們將獲得無窮的力量。

讀樑衡,悟人生,讓平凡的我們變得堅強,讓我們的理想更加豐滿,因為我們要做一棵樹,而不是一顆草。

汪曾祺散文集讀後感1000字 篇8

林清玄散文》收錄了林清玄先生兩個創作時期的優秀作品。林清玄初登文壇,將自己的朝氣與激情更多地傾注在鄉土中,代表作有《少年行》、《鴛鴦香爐》等。隨後,他沒有拘泥於鄉土散文的創作,嘗試着將東方美學理念和佛教哲學情懷融為一體,開始了以“菩提系列”為代表的創作生涯的第二個時期,也進入了他個人創作的全盛時期,散文集收錄了大量該時期的優秀作品如《佛鼓》、《光之四書》等。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氣的,在寧靜中透露着激越,在冷峻中保持着温煦,在流動中體現着凝注。他繼承了佛家廣博的智慧與胸懷,輕輕一揮手袖,便裝凌雲的壯志,巧妙地幻化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雋永與人性的温情。

他在一篇名為《海拔五百》的散文中寫道:“登山專家只看見山頂,不像我們,能享受海拔五百的樂趣。”我曾被這行文字很久感動。我們正在一種叫做“征服”的驅使中日漸遺落了一種知足常樂的平和心境,於是,我們只能努力想象“高處不勝寒”的孤冷,卻對半山腰的迷人景緻視而不見,殊不知,沒有了自由的心情與平靜的心態,再宏偉的目標終究是空想罷了。還記得林清玄向我們描述的那名住在林中的年輕人,當人們問他為何不到山外打工時,他的口吻不容置疑:“這是我的家。”很多人都在暗地裏嘲笑他,然而回望城市的華燈萬盞,“從遠處看,每一個人的家只是一個小小的窗口”,怎比那茫茫林海的無際無邊?在年輕人的眼中,森林中的一切生靈,都在冥冥中傳遞着廣博與自然,帶給他家的熟識氣息;不會忘記林先生筆下那位賣餛飩的老人,他總是在深夜敲起清越的木魚,向老主顧傳達着生意的信號,卻不致中斷熟睡者的美夢,更在不經意間温暖了遲睡者的心靈。正是這平凡樂器奏出的平凡音響,委婉地傳達着這位老者的淡泊心態,使串串雲淡風清的聲音久久在心靈的上空迴繞……

這聲音與那“海拔五百”、“以林為家”的境界合奏着同一支曲子,便是“清歡”。那是一種歡愉後的平靜,無奈後的超脱,放逐後的回首,宣泄後的釋然。我們正在日益豐富的物質世界裏,多了一份機智,少了一份閒適,多了一份世故,少了一份高雅。什麼時候,我們才能在塵世中重温“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的淡泊心境,在紅塵中傲對“惆悵東南一枝雪,人生看得幾清明”的心靈叩問?我唯有在一片佛鼓聲中虔誠祈禱…

汪曾祺散文集讀後感1000字 篇9

使人生圓滑進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漸”;造物主騙人的手段,也莫如“漸”。在不知不覺中,天真爛漫的孩子“漸漸”變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俠的青年“漸漸”變成冷酷的成人;血氣旺盛的成人“漸漸”變成頑固的老頭子。因為其變更是漸進的,一年一年地,一月一月地,一日一日地,一時一時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漸進,猶如從斜度極緩的長遠的山坡上走下來,使人不察其遞降的痕跡,““不見其各階段的境界,而似乎覺得常在同樣的地位,恆久不變,又無時不有生的意趣與價值,於是人生就被確實肯定,而圓滑進行了。

人之能堪受境遇的變衰,也全靠這“漸”的助力。“漸”的本質是“時間”。時間我覺得比空間更為不可思議,猶之時間藝術的音樂比空間藝術的繪畫更為神祕。因為空間姑且不追究它如何廣大或無限,我們總可以把握其一端,認定其一點。時間則全然無從把握,不可挽留,只有過去與未來在渺茫之中不絕地相追逐而已。性質上既已渺茫不可思議,分量上在人生也似乎太多。因為一般人對於時間的悟性,似乎只夠支配搭船、乘車的短時間;對於百年的長期間的壽命,他們不能勝任,往往迷於局部而不能顧及全體。試看乘火車的旅客中,常有明達的人,有的寧犧牲暫時的安樂而讓其座位

於弱者,以求心的太平(或博暫時的美譽);有的見眾人爭先下車,而退在後面,或高呼:“勿要軋,總有得下去的!”“大家都要下去的!”然而在乘“社會”或“世界”的大火車的“人生”的長期的旅客中,就少有這樣的明達之人。

然人類中也有幾個能勝任百年的或千古的壽命的人。那是“大人格”,“大人生”。他們能不為“漸”所迷,不為造物所欺,而收縮無限的時間並空間於方寸的心中。故佛家能納須彌於芥子。中國古詩人(白居易)説:“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英國詩人(Black)也説“一粒沙裏見世界,一朵花裏見天國;手掌裏盛住無限,一剎那便是永劫。”

汪曾祺散文集讀後感1000字 篇10

今晚7點半,CBA京粵半決賽第四場的比賽將正在北京隊主場五棵松圖書館演出,雖然廣東東莞銀號隊上一場絕境回擊挽回一城,但期考分卻仍是1比2落伍,北京隊仍然握有賽點。鍛鍊課由助教伊戈爾掌管,易建聯、朱芳雨、王仕鵬和拜納姆4名老隊員沒有加入鍛鍊,而是留正在酒吧間歇息調動,教皇官杜鋒也留正在了酒吧間鑽研錄像。 廣東隊高低正在今天午後4點多鐘到達北京,依照北京範圍給出的場館鍛鍊工夫方案,廣東隊今天的鍛鍊課被調度正在黃昏6點到7點,合計一度時辰。 裁判員切莫毀掉一場大戰 圍觀 北京隊正在今天回到了本人的主場,教皇官閔鹿蕾將上一場的得勝歸納於自己都太想贏了,隊過程心馬布裏則示意,球隊會正在今晚就廣東隊的變陣編成迴應。 兩隊主力瀕臨,使得往年的粵京大戰分外難看,他們真正需求的是偏偏心比賽,假如是靠裁判員幫助才摧毀對於方,那沒有隻是對於負者的沒有公,也是對於勝者的沒有尊重。廣東隊將半決賽拖入第四場,粵京兩隊逆來順受、見招拆招,正是旗鼓相當,有愧C BA頂級強隊的等級,也令這場半決賽變化本賽季最不值一看的對於決。

南都新聞記者汪雅雲 去歲CBA季後賽疆遼戰時,黑哨事情驚動通國,本賽季也湧現過屢次俊俏畫面。今晚廣東隊客場誓師,毫無疑難將遭逢更嚴重應戰,無路可退的他們仍需求維持放開打的心態,竭盡全力去拼死亡天。籃協沒有斷正在説要污染裁判員人馬,進步裁判員程度,假如最初連這樣巨大的對於決都再有裁判員搶鏡,那才真是嚴嚴實實地扇了本人一度耳光。 看似緊張的氣氛,並非註明廣東隊正在贏下上一場後就有所抓緊,現實上一切人都分明,上一場祭出後衞雙援兵的奇招制勝,多少是有運氣因素。

去到北京也必需得拼,杜鋒沒有斷正在強調維持拼對於手的心態,競賽確定是愈加艱難的,咱們沒有能保持,要有信心,有信心了才有能夠創舉奇觀。到了今晚生怕就沒有會再隨便打亂北京隊陣腳了,假如想把半決賽從新帶到東莞,他們依託的沒有能是這個伏兵,而是編隊的施展。但是正在從飛機場過去的路上,廣東隊乘坐的大巴碰上了重大交通堵塞,正在路上足足堵了近2個時辰,待到球員們到達五棵松場館時,已是6點24分,因為運用場館的工夫沒有答應延伸和改觀,留給廣東隊的鍛鍊工夫最初只要半時辰,只能機構一些容易的投籃和抓緊習題。 。就好比兩個武林高手明明能夠用真功力令對於方心悦誠服,最初卻有3個拿暗箭的旁人突施暗箭,得益者若還是個正經之人,怎能沒有為這勝之沒有武的後果主張恥辱和惱火?

出色的競賽之餘,場外卻湧現了沒有融洽一幕半決賽第二場後,北京傳媒沒有忘數落廣東的主場哨;而正在前晚,東莞聽眾羣體喊了6次黑哨,鬥爭裁判員偏偏向北京隊。正在爭議判罰下,兩隊都拿到了應得的成功,但要用這種形式去證實各自的壯大,關於單方來説都是沒有想看到的。

汪曾祺散文集讀後感1000字 篇11

畢淑敏,是我最喜歡的女作家。她的散文是澄清的,降的,充滿活力的。她的素材全部取於平常人的生活,並沒有太多華麗的詞藻修飾,也沒有令人一讀就感到新鮮的選材,但她卻把最普通的平民生活,便成了如孔雀開屏一樣的燦爛的生活美景。她總能抓住人在生活中發現不到的鏡頭,他(她)總能洞穿人的心理,寫出人人心中有,筆下無的畫面,令人充滿遐想與佩服。

讀混入北圖有感

題記——“我想從北圖的正門走進去”。

畢淑敏不僅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她同樣是一位慈祥而又可愛的母親。在混入北圖這篇文章中,畢淑敏的母愛與她對兒子的教導更是體現得淋漓盡致。

在那時,北京圖書館是最大的圖書館,哪裏有各種各樣不同種類的圖書,但那裏卻有規定:只對成年人開放。不知是不是遺傳了畢淑敏,她的兒子從酷愛看書,對文學充滿了好奇心與求知慾。當他長到十幾歲已經是個小夥子的時候,畢淑敏在他苦苦的要求下,不得不帶兒子“混入”北圖,滿足孩子向博覽全書的願望。

本文主要講述了畢淑敏到兒子進入北圖的過程和看書的過程。其中詳寫的是進入的過程。在過程中,運用了心理描寫和生動的動作描寫,表現了母子二人害怕被識破的心情,但兒子也急切想去看書的複雜心情。在好不容易進去後,兒子恨不得把全館的書都看一遍,所以,他直到閉館才依依不捨的離開。

所謂: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在畢淑敏的這篇文章中,充分的體現了兒子對讀書的渴望,甚至把博覽全書為理想。的確,在我們少年時代的是官(時光)是很寶貴的,我們在學習上,不因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而是多多去闖闖,在豐富的經歷和閲歷下,就能夠讓你體會到世界是包羅萬象的。在青春時,何不去拓展自己的領域,為夢想努力,像畢淑敏的兒子一樣,有志氣:“長大一定要光明正大的從正門走進北圖,因為那是貴賓的通道!”

汪曾祺散文集讀後感1000字 篇12

前段時間無意間在圖書館的桌子上發現了這本書,當時沒什麼感覺,就隨便翻了幾頁,本以為沒什麼好看的,因為經常碰到這種情況,也沒發現什麼好看的書,而且很久沒看課外書了,但是那天晚上在圖書館看到閉館,並且借了回來.自己帶的書動都沒動,可見當時我是深深的被這本書吸引了。也許是很久沒有閲讀的緣故,也許是一時興起,當時感覺這本書很不錯,就一直看了下去。我感覺這本書確實挺不錯的,畢竟現在很少有人去好好的去看完一本書,除了對自己興趣很大的,要不就是小説什麼的。當然也不能否定看小説是沒有好處的,但這種大家的作品越來越很少有人去看了,雖説現在大多數人知道各方面的大家的名字,但很少有人去閲讀他們的作品。這本書涉及了很多方面,包括人生,愛國,孝道,朋友,世態炎涼,有為有不為等等很多,不過對我印象最深的是有為有不為這方面,以及季老先生的寫作風格。

對於有為有不為:書中寫道:“為”,就是做,應該做的事,必須做的事,這就是“有為”;不應該做的事必不能做,這就是“有不為”。中國有句古話:“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可見善惡是有大小之別的,應該不應該也是有大小之別的,並不是都在一個水平上。什麼叫大,什麼叫小呢?這裏也用不着繁瑣的論證,只需動一動腦筋,睜開眼睛看一看社會,也就夠了。希望每個人都能有為有所不為,一旦“為”錯了,就依然回頭。這是我總結這本書關於有為有所不為的主要介太多,但足以讓人對此有很好的理解,發人深思。像我們學生現在該幹什麼不該幹什麼,自己能夠好好想想。

對於季老先生的寫作風格:季老先生學貫中西,所以他的散文涉及的事物多,範圍廣,文中引經據典之處也頗多,所以需要慢慢地咀嚼,細細地品味,在咀嚼品味中產生畫面感來。如《西雙版納禮讚》中寫道:“你看那參天的古樹,它從羣樹叢中伸出了腦袋,孤高挺直,聳然而起,彷彿想一直長到天上,把天空戳上一個窟窿。大葉子的蔓藤爬在樹幹上,伸着肥大濃綠的胳臂,樹多高,它就爬多高,一直爬到白雲裏去。一些像蘭草一樣的草本植物,就生長在大樹的枝幹上,驕傲地在空中繁榮滋長。大榕樹勁頭更大,一棵樹就能繁衍成一片樹林。粗大的枝幹上長出了一條條的腿;只要有機會踏到地面上,它立刻就深深地牢牢地鑽進去,彷彿想把大地鑽透,任憑風多大,也休想動搖它絲毫。芭蕉的葉子大得驚人,一片葉子好像就能搭一個天棚,影子鋪到地上,濃黑一團。”讀着這樣的文字,我腦中立刻就浮現出在新馬看到的那種樹枝上長草的大樹、南方看到的大榕樹,當時也無比驚訝於他們的奇特,卻無法用語言來描述,只好用相機記錄下來,刻印在腦海裏。

總之, 季老的散文不像小説那樣有扣人心絃的情節,吸引人一口氣讀完。讀季老的散文適合午後坐在藤椅上,捧一杯清茶;或晚上斜倚牀頭,伴一盞清燈。讀季老的散文,能讓人心靜下來、淨起來,讓人的生活節奏慢下來、再慢下來,讓人遠離塵囂、遠離浮躁,進入一個清新淡雅的世界。心情不好或者煩躁的時候,可以拿來淨化內心,平復情緒。紹,書中講了很多,也舉了很多古往今來的例子,語言精練質樸易懂,沒有很多的繁瑣的理論分析,使讀者願意讀。雖説道理沒講

汪曾祺散文集讀後感1000字 篇13

遲子建痕跡,一個出生於中國最寒冷的北極村的純真女子, 她的文筆可謂“驚天動地”像霧嵐一般。

我最愛的一篇文章《時間怎樣地行走》講述了作者童年時喜歡愛牆上的掛鐘,她的作息都受着它的支配。她喜歡在各種時間做各種不同的事, 曾一度天真地以為一雙神祕的大手在操控時鐘,在北京遲子建發現了時間的痕跡,在每一處地方, 都可以發現一個時間的祕密。

這多像以前的我呀!總是坐在客廳的沙發上盯着一台掛鐘。“滴答,滴答,邁着輕盈的步伐走過, 也不留下一點兒痕跡,直到它的鈴聲”鈴鈴“的響起時,才意識到馬上要去寫字, 才立起身趕向書桌,認認真真的寫字,不一會兒, 時鐘又開始響了起來,看看這住在框中的兩個小人啊!賽跑地如此飛快, 讓我措手不及,雙趕往去做下一件事情。 就這樣,年復一年, 日復一日,時間如繁星一樣到處閃爍着,它越來越多,也就越來越顯得勿匆了,使我漸漸瞭解它,發現了它的蹤跡。

我調皮的時間啊, 轉眼間漸漸消逝了,令人有些無法習慣,可是它總是激情澎拜地行走着,不等人。還有一篇文章,是我較為喜歡的《暮色中的炊煙》遲子建對炊煙十分了解,知道什麼時候的炊煙 朗,什麼時候的炊煙氣者遊煙之後,她識得了一位俄羅斯老太太”老毛子“”老毛子“為人很好,總是招呼她去家玩,她的走路姿態,跳舞動作,我都記在心裏,只可惜在冬天,老毛子靜悄悄地走了。

文中的”老毛子“雖是一位俄羅斯老太,卻已加入中國籍,算半個中國人吧,雖然村中不太有人與她交際,但人人都惦念着她。使我覺得這世界上的人情,即吏大家不是很離開,可依然會互相惦記, 詢問關心,人情的不,温暖使這個位處北極寒冷的小鎮添加一陣暖意。

這就是一位純真女作家所作,瑩瑩白雪,總像霧纏繞字裏行間。

汪曾祺散文集讀後感1000字 篇14

《林語堂散文》讀起來叫人愛不釋手,輕鬆幽默的話語緊緊吸引着我,常常一人放聲大笑,笑過之後一陣輕鬆。我想,如果人們常讀這樣的文章,精神狀態一定會很健康而能從容面對生活。

林先生明明是“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卻説“論理莽原社諸先生既非正人君子又非當代名流,當然有與我合作之可能。”林先生幽默、機智,“道理滲透是幽默,性靈解脱有文章”,隨手摘錄部分,“今日國小生無不知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這實在是我們可以自負的。無論這五千年中是怎麼混法,但是五千年的的確確被我們混過去了。一個國家能混過上下五千年,無論如何是值得敬仰的”;話説的再明白不過了,普普通通,平平實實的語言包含着作為炎黃子孫的驕傲和自豪。通過文章來了解林先生,他説自己是:“行尊孔、孟,思從老、莊。”説文學反映人生,來了一段比喻:“比方照相,有人為照相而照相,有人是為飯碗而照相。為照相而照相是素人,是真得照相之趣,為飯碗而照相,是照相家,是照他人老婆的相來養自己的老婆。”“軍閥不來罵文人,早有文人自相罵。文人不敢罵武人,所以自相罵以出氣,這與向來妓女罵妓女,因為不敢罵嫖客一樣道理。”“現在的學者最要緊的就是他們的臉孔,倘是他們從三層樓滾到樓底下,翻起來時,頭一樣想到是拿起手鏡照一照看他的假鬍鬚還在乎?金牙齒沒掉麼?雪花膏未塗污乎?至於骨頭折斷與否,似在其次。學者只知道尊嚴,因為要尊嚴,所以有時骨頭不能不折斷。”

汪曾祺散文集讀後感1000字 篇15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它表達了我們對父母、對長輩的尊重。然而,現在的我們,有幾個人真正的做到了孝呢?我讀了畢淑敏的《孝心無價》這篇文章,有了很多的感觸。

這篇文章主要表達了畢淑敏對“孝”的理解。我對她文章中的語言有着自己的理解,有着自己的感悟。“父母走了,帶着對我們深深得掛年,父母走了,遺留給我們永無償還的心情。你就永遠無以言孝。”

或許我們每個人都對自己的父母説過長達以後要孝順他們,可這句話是有期限的,我們卻都忽略了這一點,總想着拼命的學習、工作,總想以更好的條件來孝順自己的父母,從而使我們對父母的孝一拖再拖,但人生是短暫的,父母可能在我們盡孝之前離開我們。

那是對父母深深的愧疚,是在我們心中永遠無法彌補的對父母造成的傷害。作者在文中也提到了兩個關於“孝”的例子,其中一個是苦孩子求學的故事,他的家庭十分困難。

父親逝去,弟妹嗷嗷待哺,母親只有去賣血供他上學……我認為他很自私,或許他是想通過自己的努力使生活更好,但他在實現這個理想的過程中已經對母親造成了莫大的傷害,這種傷害是無法癒合的。

孝,其實很簡單,它可以是父母勞累時遞過來的一杯熱茶,可以是父母工作一天回到家後吃到的噴香的飯菜,可以是父母辛苦時的捏肩捶腿……無論這種行動是大是小,是輕是重,只要是我們發自內心的,這就是孝,就是我們對父母無限的愛!

汪曾祺散文集讀後感1000字 篇16

國慶期間,我閲讀了樑衡先生的散文集《把欄杆拍遍》,這本書將我深深地吸引住了。

由於時間上的關係,我只來得及將第一單元中的內容細細品讀。這本書共分為四個單元,第一單元:作者是通過10個歷史名人來談政治,談人生,論哲學;第二個單元,是在講一個作曲家,一個歌唱家,一個科學家和一個在生活的艱辛中創造奇蹟的老人家的事蹟;第三個單元,則是在寫關於藝術的內容。

在第一單元的閲讀中,我覺得自己似乎乘坐了一台時空穿梭機,回到了作者筆下那個人物的時代,似乎他們所經歷的人生活生生地出現在了自己的眼前。在《把欄杆拍遍》這篇文章中,作者再現了一個一生都在被拋棄的感歎與無奈中度過的辛棄疾。使我對辛棄疾這個偉大的詩人有了更深刻的瞭解。以前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常常會在教科書中看到他的詩,那是對他的瞭解,還只是僅僅侷限在一個偉大的詩人上,在閲讀過《把欄杆拍遍》後才知道,他不僅僅是一個詩人,他更是一個沙場英雄和愛國將軍。他擁有着炙熱的愛國之心,他空有一片忠心痴情,卻不被重用,這一切的辛酸,辛苦,辛辣,在樑衡先生的筆下被展現得淋漓盡致,使我在閲讀時,內心萬分惆悵。短短的一篇散文,卻濃縮了辛棄疾悲慘的一生。

在《亂世中的美神》這篇散文中講述了李清照從歡樂世界迅速跌向愁苦深遠的人生。她出身官宦人家,也擁有過甜蜜的愛情,可這一切的快樂到了她的後半生就停止了,一切的磨難便從她的後半生開始了,但她並沒有選擇消極地流淚哀愁,而是不惜兩敗俱傷的用自己的力量進行反抗,她甘願承受外界的種種壓力,只為了與命運做抗爭,她的堅持和堅強令我尤為欽佩!樑衡先生筆下的李清照是那麼的美豔動人!她的超羣脱俗讓我敬佩不已。

儘管只是讀了第一單元的幾篇散文,但卻讓我深深地愛上了樑衡先生的散文,他將這些人的精神,人格生動形象地描繪在筆下。他筆下的人物似乎都活了起來,引領我走進他們的人生,並使我被他們身上獨特的人格魅力所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