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弟子規心得體會3篇

《弟子規》為我國古代經典童蒙教材,是一本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怎樣待人接物的兒童讀物。下面是本站帶來的國學弟子規心得體會,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國學弟子規心得體會3篇

篇一:國學弟子規心得體會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叫《弟子規》,《弟子規》被稱為我國的國學,是我國清代非常流行的一種啟蒙課本,用三字一句的方式進行倫理道德的教育,其中有幾句是這樣寫的:

“父母教、需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句話的意思是:父母的教誨要恭敬認真地聽個明白;父母的責備、批評,應該虛心、順從地接受。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很多同齡孩子學習不肯用功,非常貪玩,老師佈置的作業不及時完成,甚至不聽老師和父母的話,學習成績就不能提高。

“奸巧語、穢污詞、市井氣、切戒之。”這句話的意思是:尖酸刻薄的話,下流不乾淨的話,千萬不要説。粗俗無賴的不良習氣,要堅決戒除掉。經常有許多小朋友喜歡説髒話,既不文明也不禮貌,俗話説:習慣成自然。要是老説髒話,長大了就改不了這個壞習慣。

“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這句話的意思是:無論什麼人都必須互相關心愛護,因為我們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我們小學生不管成績好壞、家庭條件如何,從小就要養成謙虛謹慎、互相關心、互相愛護的優秀品格,團結一致,長大了才能為國家做貢獻。

《弟子規》這本書上的好句很多,意義也非常深刻,值得我學習一輩子。

篇二:國學弟子規心得體會

通過弟子規我知道了中國是以孝為先,孝順父母長輩,尊敬兄長。還有許多做人的道理,收穫很大。

讀了《陸績懷橘》的故事,我學會了始終把父母記掛心裏,儘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孝順他們。讀了《木蘭從軍》的故事我學會了孝順父母,該為父母分憂的道理。讀了《煮豆燃萁》的故事我學會了兄弟姐妹之間要相互理解,互相包容的道理。讀了《君子正冠而死》的故事我懂得了從小要養成講衞生的好習慣,穿衣打扮要整潔,做個人見人愛的孩子........

弟子規讓我受益匪淺,明白了許多為人處事的道理,在以後的生活裏我要嚴格要求自己,將學到的應用到平時,不斷進步,爭取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老師的話:弟子規,告訴了我們學習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禮貌常識等等。你本來就是個懂禮貌的孩子,我相信讀了《弟子規》,會讓你更加懂事。小經驗、大智慧,牢牢地背記,並爛熟於心中。隨着你慢慢地長大,必然有更深的理解和領悟。

篇三:國學弟子規心得體會

《弟子規》為我國古代經典童蒙教材,是一本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怎樣待人接物的兒童讀物。據《弟子規》首句“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所列條文可知,弟子規這本書的內容源自《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演繹而成,因而其內容也以“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和餘力學文”等幾部分組成,具體論述了兒童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等應有的禮儀和規範,作為一本經典的童蒙教材,對兒童行為規範方面的教育可以説是影響深遠。

中國傳統以“孝”為先,弟子規列於首位的規範也是“入則孝”。或許今天的我們已不太贊同愚忠愚孝等保守的思想,但為人子女,如何與父母相處,如何懷有感恩之心,仍是今天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現在的家庭以獨生子女為多,兒女在父母眼中很是寶貝,家庭教育中難免有過分寵愛之舉,久而久之,子女身上就有很多毛病,如自私、霸道、脆弱等,因而培養兒童虛心、誠懇、尊重、敬老等品質也是教育的應有之義,永遠不會過時。

“出則悌”一則談到了兄弟情、骨肉情及與長輩的相處之道,雖然今天的家庭以獨生子女為多,兄弟姐妹等情感關係可能比較陌生,但如何與同學相處、與鄰居相處、與長輩相處,仍是一項重要的生活禮儀和社會規範。今天的社會,我們總在感歎“禮”之不存,或許也與我們教育中“禮”的內容被忽視有關,讓兒童知禮、懂禮、循禮而為,這既是傳承我們的傳統美德,也是家庭、社會走向和諧的基礎。

什麼樣的言行舉止才是符合規範的?什麼樣的生活起居才是有規律的?“謹”這一則列舉了詳細的準則。如今的父母喜歡包辦子女的生活起居,子女的自理能力得不到培養,造成一些孩子離開了父母便無所適從,基本的生活能力也不能打理,孩子的自我管理就更談不上了。自理能力是最基本的生活能力,如果從小不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是無益的。

除此之外,弟子規引人深思的內容還有:誠實守信、博愛眾生、親近仁人、讀書有法等,這些內容也是我們今天社會在大力倡導的美德和操守,這些傳統美德和操守,當下仍沒過時,今天的我們,完全可以取其精華,用其教育少年兒童德智雙修,提升他們的品行修養,促其完善自我,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弟子規》全文雖只千餘來字,但細讀下來,滿篇多有警句良言,讓人深思和品味。不管社會如何發展,個人的品行修養仍是第一位的,只有不斷提升人們的內涵和素質,才能讓整個社會走向文明、健康與和諧。“德”乃立身處世之本,相信這是整個社會的一個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