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文化類節目朗讀者觀後感心得體會範文(通用3篇)

央視文化類節目朗讀者觀後感心得體會範文 篇1

在綜藝節目充斥電視屏幕的當下,幾檔節目弘揚人文精神、堅守文化品格,既收穫了不俗的收視率,也得到了觀眾的口碑。

央視文化類節目朗讀者觀後感心得體會範文(通用3篇)

先來看《見字如面》,這檔定位於“用書信打開歷史”的節目沒有豪華的舞美、沒有絢麗的燈光、沒有繁複的包裝,只是一方舞台、一些觀眾、一位讀者、一封信,在朗讀者的朗讀過程中,讓人透過文字和聲音,感受信件所展示的那段歷史、那些往事。在節目中,讀信人,著名演員張國立、王耀慶、蔣勤勤、何冰等人需要朗讀多個完全不同的角色寫出的信件,著名畫家黃永玉、著名戲劇家曹禺、中國鐵運之父詹天佑、詩仙李白、詩人顧城、末代皇帝溥儀、大文豪魯迅以及科幻作家劉慈欣、歌手鄧麗君等,“一封信將兩段時空打通,歷史感應運而生,與眾多節目不同,越是在簡單與質樸中,越是展現出了一種別樣的沉靜之美、歷史之美。”有學者評價。

再來看《中國詩詞大會》,讓觀眾沉浸於中國古典詩詞的美好意境中,不禁發出“不知唐詩宋詞,焉知中文之美”的感歎,也讓多位擅長中國古典詩詞的素人高手為人熟知:13歲的七年級學生葉飛,擅長用文言文寫作,小小年紀就有不俗的詩詞積累;北大博士生陳更,工科出身,卻滿腹才情;有着強大實力和淡定氣魄的16歲復旦附中小美女武亦姝……在諸多高手的對決中,彰顯的是人們對於中國傳統詩詞的執着與熱愛。對此,中央民族大學副教授蒙曼評價:“中國人的詩心一直在,但需要被激活。”

由著名主持人董卿擔任製作人的《朗讀者》也在此後不久接棒央視黃金檔。“文字的背後是情感的承載,而朗讀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來表達情感、傳遞愛。”董卿介紹,《朗讀者》力求選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實的情感來朗誦出文字背後的價值,希望這檔節目能夠像一雙温柔的手,輕輕推動人心相互靠近。

從這幾檔節目的共性中不難看出,當下,觀眾對於高品質的文化節目,已經有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對此,成功製作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見字如面》的關正文介紹:“每個人都需要了解和思考自己以及所處的世界,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生命的價值,很多體驗若不能親歷,就會期待在別人的故事裏找到啟發和依據。這是人們離不開故事閲讀的根本原因,也是《見字如面》等節目最堅實的底氣。”

同時,關正文直言,“當我們不斷地親近經典,真正地進行經典傳播時,我們找到了更利於紮根的沃土,這個沃土是我們整個中華文化的源頭。”

而更能帶來啟發意義的是,從幾檔節目的熱播能夠看出,其實文化與娛樂並不矛盾。在清晰的賽制、良性競爭的氛圍中,好的內容不僅不會被遮蔽,反而會煥發出更富有朝氣的生命力。“正如一封封觸動人心的書信、一段段不因歲月流逝而失去光澤的文學作品可以跨越時間的長河、空間的隔阻,與今時今地的觀眾心靈相通,那些真正好的文化產品,一定能獲得更長久的生命力和更廣闊的空間。”有學者分析。

有的節目可以做一時,但有的節目可以做一世。讓觀眾在電視熒屏上邂逅“詩與遠方”,需要電視創作人對人文精神的堅守,正如關正文所説,“一個精神上特別豐富的人,生產的產品才具有深厚的精神價值。”

央視文化類節目朗讀者觀後感心得體會範文 篇2

文化類節目受追捧,使得央視也找到了正確的打開方式。央視,真人秀時代的落後者,出現在央視平台上的真人秀顯得那麼水土不服,以至於燦星《了不起的挑戰》播出一季後就換了平台。此番《朗讀者》開播,並且擠掉了《星光大道》的排期,釋放出一個重要信號:幾近全面淪陷的央視綜藝,在娛樂化浪潮中前後失據的央視綜藝,似乎明晰了自己的發展定位,找準了與平台調性相契合的節目類型。憑藉《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詩詞大會》等節目,在綜藝林立的山頭,央視順利安營紮寨。對《朗讀者》,央視也給出了極大的平台禮遇,節目在中央一套和三套週六日晚八點黃金檔播出,開播當晚《新聞聯播》特意作了節目預告推介。

天時地利之外,《朗讀者》成事更有人和。這是董卿首次擔當製作人製作的節目。作為央視一姐,董卿並不高調,20xx年主持央視春晚的經歷,敵不過《中國詩詞大會》上彷彿是信手拈來的吟誦為她在社交網絡吸的粉。腹有詩書氣自華,媒體似乎發掘出一個新的董卿,爭相獻上讚美之詞。楊瀾之後,中國電視熒屏上要論知性、落落大方的主持風格,董卿確是獨一份。這樣的主持人,與《朗讀者》的節目氣質是契合的,二者互相成就。董卿也把自己的文化趣味帶進了節目中,《朗讀者》“從某種意義上説,不是過去一年準備的結果,也不是之前一年在美國學習的結果,它是二十年的積澱。”

話雖如此,《朗讀者》的誕生之路亦不乏坎坷。策劃一年多,即使有董卿和央視的背書,找冠名商、拉贊助還是一樣難。文化類節目要怎麼做得抓人?這是橫在節目製作方和廣告商面前的難題。文化類節目的呈現出口有限,漢字書寫、詩歌吟誦、成語接龍、國學典故、猜燈謎等形式幾乎已被窮盡;而若不包含競技、PK元素的話,則節目形式又將更為簡單。

《朗讀者》以“朗讀”為切入口,它很像一個讀書沙龍,董卿是知性的女主人。國外有作家朗讀自己作品的傳統,巴黎街頭,隨意走進一家書店,裏面就可能有一個作家,在面對聽眾朗讀自己的新書。電影《成為簡·奧斯汀》的最後就是作家朗讀的鏡頭,《冰與火之歌》作者喬治馬丁興致來時也會自己讀一段。與《詩詞大會》中的飛花令一樣,朗讀是一種頗雅的文化活動,但其實並不是作者的特權。朗讀屬於每一個人。

《朗讀者》每期以一個主題詞為核心線索,嘉賓圍繞主題詞分享人生故事,朗讀一段曾經打動自己、激勵自己甚至改變自己的文字。首期的主題是“遇見”,邀請了許淵衝、濮存昕、柳傳志、張梓琳、鮮花山谷夫婦、無國界醫生蔣勵等六組嘉賓來作朗讀和分享。有明星有企業家有學者有素人,嘉賓類型豐富又有層次感。

“沒有他,我也許永遠想不起,幫助別人有什麼樂趣和意義。”濮存昕帶着小時候身患小兒麻痺症的故事而來,以一段老舍先生的《宗月大師》,來感謝改變他一生命運的榮國威醫生。別人對你的幫助,不是理所應當;在有能力幫助別人時,不要事不關己。

“炮彈要多少次掠過天空,才能被永遠禁止。答案啊,我的朋友,在風中飄揚。”之後上場的是無國界醫生蔣勵,中國版“姜暮煙”,她遠赴阿富汗進行醫療救助。從炮火中走來的蔣勵和她的同行者們,共同朗讀了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Bob Dylan的《答案在風中飄揚》(“Blowing in the wind”),美國六、七十年代民權運動和反戰運動的聖歌,《阿甘正傳》中珍妮在舞會上演唱的歌曲。

“做父母的有什麼比兒女生活幸福還幸福的事呢?”著名企業家柳傳志,出現在《朗讀者》中的身份卻是一名再普通不過的父親,他要朗讀在兒子柳林婚禮上的致辭。致辭寫得很好,“我榮幸地有機會給柳林當爹有四十幾年的歷史了”幽默開場,勉勵他們“真正理解,有理想而不理想化,以強大的心臟去面對未來”。帶着緊張、興奮和幸福綜合的複雜情感,這是企業家的另一面。

“醒來覺得甚是愛你”。成都的鮮花山谷夫婦,一千兩百畝花田是愛的承諾,結婚20xx年還保持着為對方讀情詩的習慣。他們為觀眾帶來了朱生豪寫給宋清如的情書。

“願你有好運氣,如果沒有,願你在不幸中學會慈悲。願你被很多人愛,如果沒有,願你在寂寞中學會寬容。”世界小姐張梓琳剛剛生下女兒,她朗讀的是作家劉瑜寫給自己女兒的文章《願你慢慢長大》,年輕媽媽非常動情。

96歲的著名翻譯家許淵衝壓軸登場。現場朗誦林徽因悼念徐志摩的《別丟掉》,動情處熱淚盈眶。他是“詩譯英法唯一人”,給自己定的“小目標”,是100歲前翻譯完莎士比亞所有作品。董卿為了烘托,問場下觀眾:“牀前明月光都會背,怎麼翻?哪個英文好點的跟我説你敢翻?”許老可愛極了,忙不迭地接茬“這個不難翻的”,然後開始解釋,場上場下笑聲一片。許老桃李滿天下,節目的最後是從全國各地趕來的學生朗讀他翻譯的作品。

央視文化類節目朗讀者觀後感心得體會範文 篇3

我對自己覺得有意義的事一定會堅持的,比如寫博,比如讀書,比如看《朗讀者》……

由董卿擔任製作人並主持的大型人文類節目《朗讀者》開播已有四期,觀眾好評如潮,這檔節目喚醒了不少人對文字的喜愛,對朗讀的喜愛。《朗讀者》每期的主題都充滿暖意,朗讀者分享的故事都令人感動。

《朗讀者》第四期的主題詞是“禮物”。禮物,多美好的一個詞,讀了都脣齒生香。在這個世界上,有多少種愛的表達,就有多少種禮物。父母愛的養育,歷經苦難之後的成長,不斷學習所積累下來的智慧,這都是最好的禮物。就像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切·米沃什在詩歌《禮物》中所寫到的“這是幸福的一天,我漫步在花園,對於這個世界,我已一無所求。”這是詩人饋贈給自己心靈的一份禮物。

主持人董卿的開場白是那麼温馨而有詩意——“仰望星空,地球是宇宙給人類的禮物;低頭凝望,一花一葉,是大自然給世界的禮物;孩子是給父母的禮物,朋友是陪伴的禮物,回憶是時間的禮物……那在我們今天的節目時間裏,就讓我們一起去打開一個色彩各異,卻同樣充滿情感的禮物”。

在這期節目中,最讓我感動的是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趙家和教授,雖然他已經在五年前離開了這個世界,但是他所播種下的一顆善的種子,是留給這個世界所有孩子的最好的一份禮物。用純淨之心,去創造,去發現,去感悟,你便擁有了屬於自己的禮物。

我想:已故的趙家和教授,你在天國一定也備受尊重,你的善良與大愛也贏得了無數人的尊重。節目現場為您虛着的座位就是最好的例證。

李亞鵬説女兒李嫣是上帝給他的最好禮物,他朗誦的朱自清的《背影》是他送給已故父親的禮物。

摩拜單車(即共享自行車)創始人胡瑋煒認為摩拜單車是給城市的禮物,她朗誦的是蘇童的《自行車之歌》。

著名主持人、演員倪萍朗讀自己寫的書《姥姥語錄》是送給陪伴她的觀眾的禮物。

文化在蓬勃發展,傳承在生生不息。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朗讀的《至大無外》是獻給熱愛故宮文化人們的禮物。

由女排隊員華麗轉身為作家的趙蕊蕊已寫了四本書,她把朗讀畢淑敏《握緊你的右手》當作獻給一路相伴女排姐妹們的禮物。

受趙家和教授捐助的北大學子們朗讀的汪國真的《讓我怎樣感謝你》,是送給已故的趙爺爺最真摯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