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心得體會(通用18篇)

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心得體會 篇1

在日本旅遊,茶自然是不可錯過的一道風景。

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心得體會(通用18篇)

茶在日本人的生活裏可以説是無處不在,可以有茶味的香皂、毛巾,可以有茶味的點心,甚至可以將茶和米飯一起煮,做成泡飯來吃。日本人的愛茶之深,恐怕在全世界也是首屈一指了。

若要真正體會日本的茶道精髓,就不可以錯過煎茶。

日本煎茶是在日本歷史最悠久的飲茶12世紀日本茶道的創始人榮西禪師,把茶葉介紹給了日本人,從此煎茶法就在日本流行開來,並一直保持至今。

與我們目前採用的炒青處理不同的是,煎茶採用的是以蒸汽蒸煮的蒸青技術。經過這樣處理的綠茶,氣味上更青綠一些,並且保持了茶葉的本色特徵。

日本煎茶有拇尾的,有宇治的,也有靜岡的,都有其獨特的韻味。我們這次飲的是靜崗煎茶,水近三沸時離火,滌器後備茶。煎茶最合適的水温是70℃,一般將沸水靜置一旁,等備茶完畢,水温也就差不多了。日本煎茶加工很精細,注入三分之一水略作温潤即可,然後注水至七分滿,約一分鐘後,就可以開湯飲茶了。

一盞時茶香很清幽,有一絲淡淡的海藻氣息。茶湯入口甘淡,幾乎沒有苦澀。細細品味,於淡然中卻別有滋味。飲至第二盞,舌尖已有茶津湧出。至三盞,喉間甘潤,茶津濡濡。此時再細細品讀,只覺甘香滿口,茶息滿腹,不似先前的清幽淡薄了。

品飲日本煎茶時,開始想到的不會是日本櫻花,感覺卻彷彿來到了海邊。獨坐於一方蒼幽青潤的礁石上,清澈的海水沖刷着雙腳,腳邊是翠綠海草和細鱗游魚,春天亮麗的陽光從天邊灑下,發間有些暖意,而心裏卻很靜,能聽見海草呢喃的細語。

這時才會想起櫻花,想起茶道、花道、香道,想起和服,想起藝伎,想起三味琴,想起和歌、俳句,想起日本尺八吹奏出的那似曾相識的音律。有時你會感覺到紫式部似乎就坐在你對面,給你講述《源氏物語》裏的一些人物和故事。

回來偶爾與友人説起,地道的日式煎茶在國內好難找。友人説,國內當然有好茶,或許,只不過是你失去了那樣的心境。他向我推薦了國內隨處可買到的立頓品牌新出的日式煎茶茶包,並一再囑咐要用心去體會。將信將疑間,回家用這茶包細細沏了一壺,淡淡的綠色,卻就是那種久違的味道。

輕輕閉上雙眼,將瑣事暫時排遣,我又一次看到了海,看到了櫻花,看到了和服藝伎。原來,感受純正的日式茶道,也可以化繁為簡。

在日本不必擔心喝不到好茶,即使是旅店裏的免費茶包,泡出來的日本煎茶也一樣甘冽清新。當然,如果能光顧專門的茶室感受地道的日本茶道,自然是莫大的享受了。

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心得體會 篇2

在“七一”講話中指出:“全黨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當今世界,要説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回顧沂蒙歷史,我們可以自豪地説,在沂蒙精神的淬鍊下,沂蒙黨政軍民也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沂蒙這片沃土孕育了燦爛輝煌的沂蒙歷史文化和感天動地的沂蒙紅色文化。作為沂蒙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核,沂蒙精神既積澱着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又代表着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如果説沂蒙紅色文化是沂蒙黨政軍民的文化基因,沂蒙精神就是沂蒙黨政軍民的靈魂,這種基因與靈魂構成了沂蒙黨政軍民的“特質”,是沂蒙黨政軍民“最有理由自信”的“根本”所在。

20xx年11月,在視察臨沂時指出:“山東是革命老區,有着光榮傳統,軍民交融、生死與共鑄就的沂蒙精神,對我們今天抓黨的建設仍然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沂蒙精神與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要不斷結合新的時代條件發揚光大”。

從沂蒙黨政軍這個主體看,表現出“胸懷羣眾、引領羣眾、愛護羣眾、奉獻羣眾”的“大仁”。這種“大仁”是“仁政”的昇華,是中國傳統社會治理理念與馬克思主義政黨理念的深度融合。從沂蒙人民這個主體看,表現出“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大義”。這種“大義”是“義理”的昇華,是中國傳統社會核心價值觀與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的深度融合。沂蒙黨政軍民還共同具有一種“奮發有為”的精神。這種精神在戰爭年代表現為“不畏艱難、勇往直前”,在和平時期表現為“艱苦創業、開拓進取”。這種“奮發有為”精神是民族精神、時代精神在齊魯大地的展現,深刻體現了齊魯文化的精髓。

由此看來,與沂蒙精神的雙重主體相匹配,沂蒙精神的內涵體系可以簡單地概括為“大仁大義、奮發有為”。“大仁大義、奮發有為”,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深度融合,是齊魯文化在現當代的傳承發展,不僅能夠完整概括沂蒙精神的雙重意藴,也可以充分展示新時期山東精神的精神內核。弘揚新時期沂蒙精神,就是要在深刻把握關於沂蒙精神重要講話的精神實質的基礎上,堅定沂蒙文化自信,弘揚沂蒙黨政軍民“大仁大義、奮發有為”的精神,重鑄“交融、生死與共”的黨羣關係。

就弘揚沂蒙精神的內容而言,要做到一個“深刻認識”,把握三個“着力點”。一個“深刻認識”,就是要深刻認識到,沂蒙精神不僅是人民羣眾“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精神,還是黨政軍“胸懷羣眾、引領羣眾、愛護羣眾、奉獻羣眾”的精神。三個“着力點”,一是要充分運用沂蒙文化資源,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二是深刻揭示沂蒙精神與中國精神的內在聯繫,弘揚中國精神,凝練中國共識,匯聚中國力量,共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三是把握沂蒙精神的精神實質,加強馬克思主義羣眾觀教育,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羣眾工作

就弘揚沂蒙精神的主體而言,要牢固樹立“雙主體”思維。一方面是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政府與軍隊這一“主體”,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羣眾觀,深入踐行黨的羣眾路線,努力做好黨的羣眾工作,為了人民的利益無私奉獻。另一方面是人民羣眾這一“主體”,要高度信任黨、真心擁護黨。沂蒙精神生成與發展中客觀存在的“雙主體”,意味着傳承與弘揚沂蒙精神也客觀存在着“雙主體”,任何一個主體的缺位,沂蒙精神的傳承與弘揚也無以為繼。

就弘揚沂蒙精神的路徑而言,要做好“三個節點”的有效銜接。一是做好沂蒙精神的理論研究。要尊重歷史,着眼現實,與時俱進,加強研究,充分挖掘沂蒙精神的時代價值。二是做好沂蒙精神的宣傳教育。要把沂蒙精神融入區域國民教育與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教育黨員幹部羣眾,尤其是青少年學生。三是做好沂蒙精神的實踐。實踐沂蒙精神,黨員幹部要踐行羣眾路線,做好羣眾工作,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人民羣眾要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青少年學生主要是踐行“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價值觀。

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心得體會 篇3

戰爭使雷諾變成了一個真正的兵工廠。它的產品無所不有:從炮彈到擔架,從著名的FT17t坦克到上千個航空飛機引擎。它甚至還製造飛機。1919年,雷諾成為法國當時最大的私營企業。戰爭衝突,經濟危機,還有來自大西洋彼岸的競爭,使企業從中獲得了寶貴的經驗教訓。為保持獨立,企業自籌資金。為確保產品質量和貨源的純正,並保證最低的製造成本,企業自己生產所需的每個配件:包括從鋼材到輪胎的各種產品。

雷諾實施多產品的開放政策,生產符合不同顧客需求的汽車:從基本型到豪華型,從小功率到大功率,從價格低廉到政府用車。與它最主要的競爭對手雪鐵龍相反,雷諾產品系列十分豐富,以擴大利潤。

正待雷諾向前發展時皮埃爾,樂佛社不幸於1955年死於一起交通事故。在以後的20年間,皮埃爾.德雷福斯成為雷諾掌舵人,直至1975在,他投入了全部精力向眾人證明:國營企業與私有企業擁有同樣的競爭力,並能獲得同樣的成功,通過與工會對話,德雷福斯説服了那些不安的工人,並制訂了一整套與工會建立互相信任的措施,如1962年出台了第三週帶薪假期政策,接着又出台了第四局帶薪假期政策。雷諾國營公司成為工會的堡壘和工業關係的窗口。

德雷福斯將公司哲學建立在兩個關鍵點上:戰略規劃與出口,法國需要外匯。雷諾國營公司盡大為國家做貢獻,1955年。雷諾出口量佔總產量的25%,接着,這個比例提高到50%。1975年,在雷諾年銷量增至]150萬輛,其中55%用於出口,雷諾不僅以30%的市場佔有率成為法國第一大企業。而且是法國十大出口商之一,企業資產增加了5信。

如此顯赫的業績歸功於雷諾國營公司不屈不撓的企業精神和深厚的人力資源,但是,發展道路並非一帆風順。首先,60年代初,德雷福斯決定進軍美國市場。儘管DAUPHINE投放初期,銷售紅火,但是市場很快嚴重收縮。雷諾不得不解僱了1500名員工,並結束了美國的冒險經歷。不久,1968年的5月風暴爆發,雷諾作為工人運動堡壘的名聲更加響亮。

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心得體會 篇4

文化復興,“復興”何事?

近些年,中國傳統文化呈現出多方位復興之勢。應該説,諸多文化復興的現象代表了中國人對自身文化傳統的一種新自覺,深值嘉許。如果我們放寬視線,平心對待歷史,而不僅僅以最近三四百年的成效作為評估的尺度,便不能不承認,中國傳統文化自有其不可替代的價值,過去那種全盤否定的態度實應反省。

不過,我們也應知道,“中國傳統文化”的面貌並不單一,而是充滿了各種異質元素。朱維錚先生在1980年就反覆強調:中國並不存在一個“一貫的傳統”。首先,不同時代留下的遺產並不一致,既經累積,又常常混雜;其次,即使在某一特定時代中,不同人羣的行為和思考方式也自有特質。即以一個“善”字來説,其內涵固不乏一些超時空的準則,具體表現卻不免流動遷移,不但不同社羣各有一套道理,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場合也取捨各異。因此,面對“復興傳統”的呼聲,我們也不能不慎重思考:要“復興”的是什麼“傳統”?

據我的觀察,近年最受歡迎的一本傳統讀物似乎是《弟子規》。這本出現於清代早期的童蒙讀物在不少人那裏已成“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作,誦讀之聲,凡有井水處,無不可聞。這本小冊子當然也有一些不錯的道理,不光是孩童,即成人開卷,也可受益。

但正如書名所示,《弟子規》不過就是一部“國小生守則”。這即使在傳統蒙學讀物中,也是簡陋之作。更重要的`是,其中教授的倫理皆是單向的。作者既立意對“弟子”講話,自然多言服從,而不思考“父兄”何為。朱熹討論師弟關係時曾提出所謂“彼此之辭”,即是不要求一方單獨盡責,而以雙方互相負責為條件;其中強勢一方,還應盡首要的責任。比如“父慈子孝”:父先須“慈”,才談得上“子孝”;若以權勢壓人,“孝”字又從何談起?

其實,即使對小小孩童,“服從”也非唯一倫理。若我們承認,一個理想的社會成員,應具有獨立、負責的精神,肯用自己的頭腦思索,富有同理心、想象力和道德勇氣,則《弟子規》一類以培養服從習慣為目的的讀物,實在不無被濫用的風險。

更重要的是,無論我們高興與否,今日中國社會面貌早已與傳統社會相距甚遠。新社會要求一套新倫理,它自可從傳統中引申而來,卻必須直面現實,經過一套創造性的取捨轉化,才可將相對定型的“傳統文化”變為具有活潑生命力的“文化傳統”,我們這個民族才當得上“舊邦新命”四個字;否則,不過是為社會平添一份混亂,帶給我們更多痛苦和自卑。這樣的“傳統”,不“復興”也罷。

現在的社會,是那麼幸福,汽車、飛機、輪船、火車等很多交通工具都可以到達世界各地。這不能少了我們的復興之路。

這是個風和氣爽的星期天,我向往常一樣坐公交車出去遊玩。發現公交車很多外國人在聊天,有長鼻子、白皮膚的美洲人,有大嘴巴、黑皮膚的非洲人,他們都是從世界各地來中國留學,我走上前一步,跟他們打招呼,他們也用不太熟練的中文跟我打招呼,我愣住了,小時候聽爺爺奶奶説外國人很壞,目前好像不是那回事啊!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問號在我腦海裏一晃就是幾年,直到學了五年級的品社的《富國強民之路》,我明白。在1918年12月,中國共產黨在北京召開了第十一屆三中全會,正確的告知,從現在開始,中國把大門向全世界打開了,天涯海角都會有中國人。直到21世紀,人民的幸福有了很大的保障,國家的經濟也飛快提高。這是多麼令人高興的事啊!讓龍的傳人更加團結一心。

復興之路是多麼寬敞,只要勇去嘗試,總能得到利益,改變我們的生活!復興之路是多麼困難,每一段都有一個關卡,只有去面對,就能輕鬆過關。中國在共產黨的帶領下,遇到了很多坎坷,終於通過的大道,走向幸福的世界。

新世紀的國際科技和經濟的競爭,從根本上講是高科技和人才的競爭,是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的競爭。我們要努力學習和發揚功臣們的愛國主義精神、無私奉獻精神和勇於創新的精神,團結一心,勵精圖治,不畏艱險,勇往直前!

遙久的中華,擁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歷史,多少的滄桑歲月,此才得來今朝幸福生活。為了中華的復興大業,為了大家心中共同的中華夢,也為了每個人心中的夢,同學們,為了明天,我們一起努力吧!

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心得體會 篇5

大概是受所學專業的影響吧,日本茶道成為了我的喜好,每週一次,不論天氣如何,我都會準時出現在茶室中,茶室特有的幽靜而略帶緊張感的氛圍深深吸引着我。不知不覺中,學習日本茶道已經快兩年了。回想起來,自己也覺得有些不可思議。

看到了網友們對於日本茶道的種種看法,我倒是坦然了,果然,兩國茶文化之間的差異是巨大的。

曾經跟導師商量畢業論文,我説想做關於中日茶文化比較方面的論文,沒想到當場就被槍斃了,老師只説了一句話,性質不同的東西沒有可比性。説實話,當時我並不是很服氣,可是現在想來,老師的話還是有道理的。

和茶友聚會的時候,我很少主動向別人提及有關日本茶道的東西,這是因為,沒有練習過的人是無論如何也不能明白其中三昧的。朋友之中反而是對於禪有些研究的人更能體會日本茶道的意味。

不過,不管怎樣我還是很高興,因為大家的真誠的評價也説明了對日本茶道的關注,最怕的就是沒人理會了。

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心得體會 篇6

個人認為,山寨文化其是就是一種平民文化。當精英文化,主流文化還離我們很遙遠時,我們就只有追求平民文化了!何況這還符合現今的潮流。這是一個崇尚個性的時代,多一些山寨現象,又有什麼不好呢!

今年以來,山寨一詞經常出現在我們的視野。過去,山寨可是登不了大雅之堂的,猶如狗肉上不了正席。可現如今,山寨遍地開花,雖然還沒到氾濫的時候,但也是網絡時代資訊傳播快速的表現吧。

我們的傳統文化,一直是精英文化,主流文化。我們推崇優質生活。一直以來,許多人睢不起普通人。在我們幼時的理想中,都是想當科學家,當領導,沒有誰説要當一個普通老百姓的。然而等到我們長大後,絕大部分人都成了普通人。英雄畢竟是少數。用物品也是一樣,許多人想方設法去竊取錢財,為的是用上名牌,為自己湊足面子。

然而現實卻是,我們中的許多人剛夠解決温飽問題,還沒有足夠的錢財來買名牌。於是一些經濟實惠的東西出來了,並迅速佔據了市場。比如山寨手機,以經濟實惠深得老百姓青睞。後來也陸續也現了一些其他的山寨產品,如山寨電視等。甚至有人預言,今後各種產品,各種現象都會產生山寨的。

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心得體會 篇7

我院在市工人文化宮召開“醫院文化建設專題講座”,邀請中國企業文化研究會醫藥衞生委員會主任高金聲教授以《人文精神與醫學使命》為題,結合我院文化建設,列舉了大量生動鮮活的範例,深入潛出,讓我感觸良多,受益匪淺。

他講到:沒有一個職業像醫護人員這樣神聖而責任重大,因為面對的是屬於每一個人只有一次的生命,以及一個個家庭幸福的託付。科學家也許更多地付諸於理智,藝術家也許更多地傾注於感情,而醫生則必須集冷靜的理智與熱烈的感情於一身。這是對醫務工作者極高的要求。

在講座上,他提到了一位美國醫生留在自己墓碑上的墓誌銘:“有時是治癒,常常是幫助,卻總是撫慰”。這句話我在微信上似曾相識,後來一想,一位學醫的同學和一位醫生同事分享過這具話,可見這句醫學名言的流傳之廣,也可以看到,身為同行對這具話的認同。

讓我印象極為深刻的一個事例,是高教授擬稿後吳階平院士給他改的一句話:做一個好醫生,要有高尚的醫德、精湛的醫術和藝術的服務。“藝術的服務”這五個字讓我感受到了一種震撼,振聾發聵,這是吳階平院士以一位醫學家、醫學教育家的身份,對行醫的至深的理解和體悟。

高教授認為,人文精神在醫務人員身上的提現有三個方面:首先是善良,其次是精神上的高貴,最後要有藝術的服務。但無論是哪個方面,從始至終都貫穿着的,是一種對病人的態度,都需要對病人的關愛和尊重。

我們的醫院文化建設,也正需要這種態度,需要不斷加強這種對病人關愛和尊重的傳統和風氣。當今社會,醫患矛盾的現象是客觀存在的,當我們面對患者時,由各種因素造成的工作上的難處也是現實存在的。但正因為如此,我們更需要加強這種對病人的關愛和尊重,不能因為種種難處而放棄我們神聖的使命,甚至一點點的懈怠也是不應該的,正如那句話所説:如履薄冰,如臨深淵。

我不只一次聽到年輕同事説過一句調侃的話,用很現代的語氣總結了醫務從業人員的難處與堅持:患者虐我千百遍,我待患者如初戀。

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心得體會 篇8

講作為一名文化宣傳工作者,必須牢牢把握歷史方位,看清前行方向,走好腳下道路,開啟新的奮鬥征程。

文化宣傳工作者必須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很強的業務能力。有道是“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前一句説的是有擔當、負責任,要做勇於擔當、真抓實幹的表率,做講團結、顧大局的表率,做遵紀守法的表率。後一句説的是能講好中國夢的故事,寫出一手好文章。這雖是一句老話,但在當下新時代來詮釋它,依然意義深遠。

鐵肩擔道義。説的是文化宣傳工作者對社會無法推卸的責任。責任意識強、敢擔當,這是文化宣傳工作者首先必須具備的條件。我們必須認真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嚴守政治紀律、政治規矩,不踩“紅線”,堅守“底線”,始終以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最關鍵的是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真抓實幹,奮發有為,凝心聚力,要牢記對社會穩定和社會發展不利的事情切不可為,時刻以清醒的頭腦,判斷社會輿論和輿情,做出最真實的報道。

妙手著文章。我的理解就是説要用“鄉土情懷”做好宣傳文化報道。我覺得最關鍵的是用好手中的“三支筆”。

第一支“公正之筆”。文化宣傳工作者要敢於擔當、善於擔當、體現擔當,確保各項工作經得起實踐、人民和歷史的檢驗。我應義不容辭地以主人翁精神愛家鄉、愛南翔,時刻牢記“擔當、創新、爭先、克難、為民”五種“南翔精神”及“創新、品質、智慧、人文、幸福”五個南翔內涵,努力維護來之不易的良好政治生態,維護團結奮進的大好局面,營造風清氣正、心齊勁足的發展環境。

第二支“文化之筆”。必須堅定文化自信,把講話精神學深悟透、落到實處,以實際工作成效貫徹十九大。必須不斷創新理念思路、手段載體、方式方法、話語表達,全面增強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傳播力、影響力和滲透力,講出南翔文化的“根”和“魂”,用文化歌頌家鄉美好,助力建設文化家鄉,做優擦亮古鎮南翔這張歷史傳統文化與現代都市文明交融共生的“文化名片”。

第三支“心靈之筆”。文化宣傳工作者要牢牢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南翔好聲音,切實提升理論宣傳的説服力和影響力,新聞輿論的思想性和戰鬥性,發揮政治性、先進性、羣眾性優勢,做好網上輿論引導、開展輿論鬥爭。同時要善於發現和捕捉能給人以啟迪的新思想、善於發現和展現最能體現時代精神、對人們有較大激勵和鼓舞作用的典型人物,時刻給市民羣眾傳遞正能量。

唱響主旋律。文化宣傳工作者你還要牢牢掌握宣傳工作主動權,更全面深入地瞭解中央精神、把握大局大勢,切實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和看齊意識,堅定理想信念,堅定正確的政治立場,堅決維護黨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黨的十九大宣傳好、解讀好。

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心得體會 篇9

在經過為期短短的兩天時間裏,通過了這次培訓學習,使我在今後的醫院建設管理中起到了很大的啟迪。

首先,讓我全面地瞭解醫院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它是做為一個醫院長期發展和不斷進步的精神支柱,讓我們醫院更加明確了醫院的發展方向和目標,定將讓我們更加有信心把醫院的未來建設的更加充實。

其次,讓我們體會到繼承並不斷髮展民族的中醫文化是至關重要的,它不但是傳承了老祖宗的文化,更加是對中醫文化的發展有着更為深遠的意義。通過了醫務工會的學習,讓我認識到了應當如何更好地發揮我院工會的作用,不斷在企業發展的道路上,也不斷地發展我們的員工,特別是中青年人才的儲備和培養。

顯而易見,通過了本次培訓班的學習,讓我增進了對醫院文化建設重要性的認識,也幫助我們在以後的工作中不斷提高管理水平和加強醫院文化建設的能力,必將起到很大的指導作用。

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心得體會 篇10

為引導廣大在校生黨員探尋紅色文化,傳承革命精神,紮實推進學院黨的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x農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以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為契機開展以“傳承紅色精神”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學院師生黨員代表前往蘭考、竹林鎮進行參觀學習。

在蘭考,隊員們首先瞻仰了焦裕祿雕像,並在焦裕祿墓前三鞠躬,以示追悼,隨後,隊員們又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參觀了焦裕祿紀念館,感受焦裕祿情懷;在竹林鎮政府負責人的講解下,學院師生了解了竹林鎮三十年來艱苦的奮鬥歷程,感受到竹林鎮由村變鎮,由窮變富,由落後變先進的三十年風雨鉅變,隨後,學院師生相繼參觀了竹林鎮博物館,竹林鎮碑苑,一覽竹林鎮豐鬱濃厚的歷史內涵與艱苦奮鬥的文化成果。

學習結束後,隊員們認真總結,積極反思。“焦裕祿一心一意為人民服務的奉獻精神令人感動,竹林人身上的永不服輸的拼搏進取精神值得我們欽佩,作為當代大學生的我們就應該努力加強自身文化素質、專業技能的培養,為祖國的現代化建設出力。”交流會上,安雷這樣講到自身的感悟。

參觀學習結束了,但紅色的精神卻流淌進隊員們的心中,灌溉着隊員們的心田。

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心得體會 篇11

日常工作中,比認識更重要的是決心,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擔當。要有真正的擔當和真切的責任心,就需要我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結合工作實際,積極樹立服務意識,為員工辦實事、做好事。工作貢獻智慧與力量,增強員工對構建幸福文化的認同感和參與感。

我發現如果沒有同頻的學習進度,就算有線下交流的機會,也不會有什麼質量,所以我想還是先從共同學習一段時間開始。一個人真正的要優秀,不管怎麼學,怎麼做,根本的還是內心。

很多人雖然都心有所想,卻很少有人堅持不懈地努力下去。而王陽明告訴我們,只要時刻保持這種“想要”的念頭,久而久之就能凝聚積累成一股強大的力量,逐漸解決所有阻撓因素,使“我想”轉變成“我能”,使目標一步一個腳印地成為結果。

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心得體會 篇12

生活無法離開圈子,正如人不可脱離社會生存一樣,問題是這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圈子,在這樣的圈子裏如果有人懷了野心或不可告人的陰險,為了利益而朋結成黨,躋身其中收穫的只有疲憊不堪,事實上身邊的確有這樣的人,好象他的聰明才智天生就是用來勾心鬥角的,往往這樣的人在現實中也能撈得更多的實惠,於是更加助長了其精於算計的洋洋自得,好好的一副嘴臉結果被大腦沾污了,長此以往成了勢利小人。

也有一種圈子,基於共同的興趣愛好,圈子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個體,所謂的不同也是因為個性的不同,且能相互包容,之間沒有利害衝突,沒有利益分成,或因性格或因才情而能投機,也因學識,道德情操上彼此珍惜,倒也無拘無束,心無掛蒂,自然坦蕩從容。

然而令人無法振奮的是,每一個人身上對於上面兩種圈子都或多或少地染指,一方面做着小人,同時還做了君子。做小人時會自我勸慰想出許多不得已的堂皇託辭,主流啊,誰願意拋卻主流而自淪於邊緣呢?大家都這樣,你充什麼正經!心裏又有十分的不甘,於是乎抱怨生存壓力太大,搞得人身心交瘁,殊不知是自己作繭自縛,自己在那個圈子裏也沒充當什麼好的角色,拉幫結夥、爭權奪利的事也暗暗咬牙切齒過。

更多的人開始厭惡那種利益的小圈子,而追求自由輕鬆的朋友圈子,文學有文友,旅遊有驢友,生活上有相得、相知、肝膽相照的知心朋友,即使有時“生活在別處”,因為沒有了權力和利益相爭,彼此出於真誠,相互信任,而且因為友誼的加深,更能相互支持,相互慰籍。在這樣的圈子裏身份地位不在重要,甚至性別也無關大礙,道理很簡單,這樣的圈子裏人和人不是相互拆台,更不是相互利用,不是破壞而是一種建設。

以前或許考慮的最多的是存在的意義,當隨着“自我主體”意識的覺醒,才知道生存並沒有多麼高尚的意義,所謂的意義都是賦於的,對於自己人生的確應該有價值,所以意義不再重要的時候,實現人生的價值就歸結到如何生活,換句話説就是如何過活人這一輩子。

過多地依賴外界,也就逐漸喪失了內心生活,一個人整個人生,內心生活是多麼地重要,我們評價偉人的時候往往只留意到他的豐功偉績,卻忽略了他不同於常人的無比豐富的內心生活。因為內心也只有內心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如果説為自己活着,其實是為自己的心而活着。

再回到上面的圈子生活,説到底兩種性質不同的小圈子都沒有多大的意義,關鍵是在兩種圈子裏,哪個圈子讓自己心累,又是哪個圈子讓自己內心愉悦而格外輕鬆,這就是小圈子文化。

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心得體會 篇13

在“七一”講話中指出:“全黨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當今世界,要説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回顧沂蒙歷史,我們可以自豪地説,在沂蒙精神的淬鍊下,沂蒙黨政軍民也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沂蒙這片沃土孕育了燦爛輝煌的沂蒙歷史文化和感天動地的沂蒙紅色文化。作為沂蒙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核,沂蒙精神既積澱着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又代表着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如果説沂蒙紅色文化是沂蒙黨政軍民的文化基因,沂蒙精神就是沂蒙黨政軍民的靈魂,這種基因與靈魂構成了沂蒙黨政軍民的“特質”,是沂蒙黨政軍民“最有理由自信”的“根本”所在。

20_年11月,在視察臨沂時指出:“山東是革命老區,有着光榮傳統,軍民水乳交融、生死與共鑄就的沂蒙精神,對我們今天抓黨的建設仍然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沂蒙精神與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要不斷結合新的時代條件發揚光大”。

從沂蒙黨政軍這個主體看,表現出“胸懷羣眾、引領羣眾、愛護羣眾、奉獻羣眾”的“大仁”。這種“大仁”是“仁政”的昇華,是中國傳統社會治理理念與馬克思主義政黨理念的深度融合。從沂蒙人民這個主體看,表現出“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大義”。這種“大義”是“義理”的昇華,是中國傳統社會核心價值觀與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的深度融合。沂蒙黨政軍民還共同具有一種“奮發有為”的精神。這種精神在戰爭年代表現為“不畏艱難、勇往直前”,在和平時期表現為“艱苦創業、開拓進取”。這種“奮發有為”精神是民族精神、時代精神在齊魯大地的展現,深刻體現了齊魯文化的精髓。

由此看來,與沂蒙精神的雙重主體相匹配,沂蒙精神的內涵體系可以簡單地概括為“大仁大義、奮發有為”。“大仁大義、奮發有為”,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深度融合,是齊魯文化在現當代的傳承發展,不僅能夠完整概括沂蒙精神的雙重意藴,也可以充分展示新時期山東精神的精神內核。弘揚新時期沂蒙精神,就是要在深刻把握關於沂蒙精神重要講話的精神實質的基礎上,堅定沂蒙文化自信,弘揚沂蒙黨政軍民“大仁大義、奮發有為”的精神,重鑄“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黨羣關係。

就弘揚沂蒙精神的內容而言,要做到一個“深刻認識”,把握三個“着力點”。一個“深刻認識”,就是要深刻認識到,沂蒙精神不僅是人民羣眾“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精神,還是黨政軍“胸懷羣眾、引領羣眾、愛護羣眾、奉獻羣眾”的精神。三個“着力點”,一是要充分運用沂蒙文化資源,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二是深刻揭示沂蒙精神與中國精神的內在聯繫,弘揚中國精神,凝練中國共識,匯聚中國力量,共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三是把握沂蒙精神的精神實質,加強馬克思主義羣眾觀教育,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羣眾工作。

就弘揚沂蒙精神的主體而言,要牢固樹立“雙主體”思維。一方面是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政府與軍隊這一“主體”,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羣眾觀,深入踐行黨的羣眾路線,努力做好黨的羣眾工作,為了人民的利益無私奉獻。另一方面是人民羣眾這一“主體”,要高度信任黨、真心擁護黨。沂蒙精神生成與發展中客觀存在的“雙主體”,意味着傳承與弘揚沂蒙精神也客觀存在着“雙主體”,任何一個主體的缺位,沂蒙精神的傳承與弘揚也無以為繼。

就弘揚沂蒙精神的路徑而言,要做好“三個節點”的有效銜接。一是做好沂蒙精神的理論研究。要尊重歷史,着眼現實,與時俱進,加強研究,充分挖掘沂蒙精神的時代價值。二是做好沂蒙精神的宣傳教育。要把沂蒙精神融入區域國民教育與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教育黨員幹部羣眾,尤其是青少年學生。三是做好沂蒙精神的實踐。實踐沂蒙精神,黨員幹部要踐行羣眾路線,做好羣眾工作,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人民羣眾要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青少年學生主要是踐行“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價值觀。

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心得體會 篇14

“噠噠噠”的敲擊聲已成為當下隨處可見的一種現象,還會有多少人願意拿起筆在紙上書寫我們的中國漢字;電子書及各類被大眾追捧的打油詩等被人們當作了工作學習之外的生活調味品,還會有多少人願意耐下性子手捧着厚厚的一本書在漢字之間品味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每年都會有大批人為過“洋節”忙得不亦説乎,還會有多少人願意關注一下屬於我們自己的中國節日,重温一下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變遷…………種.種文化缺失的現象無疑不在向國家、社會、人民傳達着一個危險的信號,我們需要點亮中華文化自信之燈,讓它永葆青春和活力,永遠點亮在我們每一位國人心中。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當下黨正帶領各族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砥礪奮進,如何提高文化軟實力,建立文化自信成為了我們首要迫切解決的問題,為此需要國家、社會、人民各方的協同配合。

點亮中華文化自信之燈需要國家各項制度設施的有效保障。“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文化自信的迴歸需要國家在文化方面各項制度政策的頒佈實施及一些必要的文化設施的組織建立安排,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讓世界都能感受到中華文化一直都在並且活在每一位國人心中,源遠流長、永葆鋒芒。

點亮中華文化自信之燈需要社會各界的保駕護航。各式文藝演出、各類有關弘揚中國文化的演講比賽、詩歌朗誦等需要社會各界的鼎力配合,使其形成“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社會氛圍,讓國人愛上屬於我們自己獨一無二的傳統文化,並綻放別樣的魅力。

點亮中華文化自信之燈需要人民的全力擁護。從詩經、楚辭、漢賦,到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説等;從屈原、李杜,到三蘇,再到元曲四大家、曹雪芹……在中國文藝歷史星河中,有太多燦爛的不朽作品,也有太多才華橫溢的文化巨星。我們有何理由不為之自豪並且擁護它呢?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與源,我們沒有理由拋棄,相反應該弘揚堅持我們的文化自信。

點亮中華文化自信之燈需要國家、社會、人民的共同努力,只有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才能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才能講好中國故事,讓中華傳統文化深深地烙印在每一個人心裏,再次將中華文化自信之燈所點亮。

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心得體會 篇15

中央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在今年的兩會上5位全國政協委員就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等問題答記者問。

在現代社會裏,生活節奏太快,我們通過網絡接受的多元文化太多、信息量太大,又是處在一個高科技時代,這使得我們跟傳統文化漸行漸遠。

尤其是青少年這一代,他們似乎關注更多的是“一笑二鬧三跳四唱”的娛樂節目,學習鑽研更多的是四六級的英語單詞,瘋狂追逐的是聖誕節等西方節日。那麼,如何讓青少年親近中國傳統文化便是全社會需要思考的問題。

首先,青少年是祖國的希望和未來,讓青少年更好的認可、熱愛、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至關重要。一些學者贊成把傳統文化編入教材,讓他們能夠學習更多的傳統文化的知識。

的確,現在的大部分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的態度是無感,甚至是冷漠。這與他們貧乏的傳統文化知識密切相關。

因此,有必要讓青少年深度學習、和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和一些典籍文化裏的經典和精髓。讓青少年在傳統文化的學習中培養出文化的修養,感受到精神的滿足。

其次,便是把青少年帶領到傳統生活裏去。正如馮冀才所説“文化學習最好的方式是體驗。”因此,我們的教育要注意體驗。

例如,在春節期間由家長帶領孩子走親訪友,貼對聯,包餃子。清明節時,一家人去烈士陵園掃墓,祭奠先祖。中秋節時,全家圍坐在一起共同賞月,一起回味那些年背過的唐詩宋詞。

眾所周知“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青少年通過一次次傳統文化生活的體驗,心靈漸漸進入了傳統,文化也融入了心靈。青少年在同時具備了知識和情結的情況下,才能深刻體會到中國傳統文化背後的平靜力量。

還有,就是通過新穎、脱俗的方式喚起青少年心中的“傳統文化之心”。例如,最近好評如潮的《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等文化綜藝類節目。這些節目不但清新脱俗,而且都旨在“賞傳統精髓、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

因此,社會各界人士要不斷地創新,用青少年喜歡的方式激起他們的熱愛,在熱愛過程中漸進地提高他們的傳統文化修養。

很少有哪個民族,能像我們這樣,擁有浩瀚如煙的名著經典;很少有哪個國度,能像我們這樣屢遭外敵入侵,卻湧現無數英雄人物,如今依然屹立於東方;也很少有哪個種族如我們這般勤勞勇敢、自強不息,擁有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民族精神。

因此,面對中國傳統文化,我們應該是自信且驕傲的,並且我們會懷着自信與從容行穩致遠。

我們重温那些代代相傳的經典名著,不是因為它們即將消逝,也不是因為我們懷舊而古板,而是因為它們象徵着我們民族所獨有的精神追求、人文精神和智慧力量,是我們生生不息的滋養,是我們走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源源不斷的力量。

讓古代的精粹沁入現代人的心脾,讓古人的哲思照亮今人的前程,與此同時,我們自信且從容的弘揚着偉大的中國傳統文化!

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心得體會 篇16

鈴兒響叮噹歡慶聖誕的歌聲喧囂在城市上空,聖誕樹上紛繁的彩燈閃得我心煩意亂,圖片裏聖誕老人那偽善的笑容讓我覺得格外刺眼。

一向素雅的古街變得妖嬈起來。我的心狠狠地抽搐,西方化的風潮席捲了大街小巷,何處才是中華本土文化的歸處?

心惶間,瞥見一處孤巷,在燈紅酒綠的陰影中,那經歷過風雨滄桑的石板路,路旁古樸的門扉,似有縷縷馨香隨風而來,吸引我走近。

巷口,一位老人鶴髮童顏,只見他手持一支羊毛大毫在地上書寫,筆足有一米多高。我忍不住站立一旁,欣賞這副畫面:老人緊握着筆,將筆浸入身邊的硯盤,吸水、提筆、起、頓、轉、出鋒,筆畫是那麼遒勁有力沾上水跡的青石板瞬間變得極富神韻。老人一筆而下,有如神仙般的縱逸,那大筆之下似融入了儒家的堅毅、果敢和進取;又似藴涵了老莊的虛淡,散遠和沉靜閒適。

華燈初上,人羣湧動。快點快點,晚了就趕不上聖誕晚會了!幾個人推推搡搡地從巷口跑過,踩在了老人那還未乾的字跡上。我正想走上前去阻攔,一個小女孩停了下來,退後一步,歪着腦袋看那些字。她的母親一個箭步衝過來,也踩在那幾行水墨書寫的字上,對女孩叱道:快走啦!不要靠近那個穿得老土的老頭兒,還有那個煙灰缸,髒死了,別動!老人低頭瞄了眼身上的舊長衫和地上的硯台,嘴角掠過一絲苦笑。

那絲苦笑如鈎,劃破了我心。那是他不被人理解的無奈嗎?還是他看到文化無人繼承的憂鬱?

我不由感慨萬千。從小爸爸就跟我説:書法是老祖宗留下的,這是我們的根,不該丟失。我也喜愛書法,橫豎撇捺早已刻在我的靈魂裏。還有哪一種文字比漢字更精巧奇妙,意藴無窮?還有哪一種語言的體系比漢語更復雜恢宏?還有哪一個民族的歷史比中華更悠久綿長?而眼前的人們,到底是怎麼啦?

那小女孩被媽媽拽着從水墨字上走過,趕集一般去參加聖誕的狂歡。我的心空空的,帶着虛空的痛。不該啊!我們為何總在邯鄲學步,卻丟失了對自己文化的自信。若如此,何來國家的復興與強盛呢?

帶着憂歎,我離開了巷子。大街上,聖誕樹依然散射出詭異的光,堅定了我內心的信念:我要從自己做起,找回我們的文化傳統,找回那不該丟失的文化自信力!

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心得體會 篇17

在這因文化自信的缺失而導致了文化創意缺失的今天,我們是否應重拾那散落在時光罅隙裏的絲絲情感,不再盲目追捧、不再崇洋媚 外,而是真心實意地去挖掘、去探索我們自己所擁有的深厚文化,去感受、去品味那中華韻味的獨一份美好?如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文化自信作文,希望對大家有所作用。

文化曾經的缺失是中國難以治癒的疤,在那個閉關鎖國的年代,中國這頭曾經吼一吼都會令世界為之膽寒的雄獅,卻一度沉睡不醒。自大的君主,愚昧的國人,與世界先進文化的脱離導致我們幾個世紀的落後,那些曾經的恥辱給中國文化蒙上了一層厚厚的灰。幾個世紀後的今天,在所有人都認為中國這頭沉睡的雄獅甦醒了時,我們是否應該讓中國文化也再次站在巔峯,引領世界。

歷史的花開了又謝,謝了又開,千年時光彈指一揮間悄然滑過,回想幾千年前屹立於世界之巔的中國文明--那令人驚歎的四大發明,先秦諸子的百家爭鳴以及一系列的科學成就,這些無一不昭示着中國文化曾經的繁榮與昌盛。而如今,經歷過近代那場持續一百多年的恥辱的我們,卻不再相信祖先代代傳承至今的古老文化,轉而把西方文化奉為經典,一味的批判中華文化的腐朽與落後。可是,請試想,假如中華文明真的沒有與時俱進,那麼為什麼世界四大古文明如今只剩我們這一支還依然在迸發活力,為什麼經歷瞭如此多的坎坷,它依舊屹立於世界東方,巋然不倒。我們的文化一直都在創新啊,只是有些人不曾發覺罷了。就拿漢字來説,經歷了小篆、隸書、楷書再到行書,到如今,簡體漢字已被我們應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設想一下,假如我們還要寫那些壁畫繁瑣的字體來表達自己,那麼生活中會平添多少不便!

其實我們應該為自己的文化感到自信,因為它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因為它為人類的文明進步所做的巨大貢獻,也因為它曾帶領中國衝向世界的巔峯!造紙術、火藥、指南針,哪一項不是改變世界前進步伐的發明啊。而且中國的茶道、功夫、儒學思想更是對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馬可波羅曾在他的遊記中讚美中國是""物產豐富的天朝大國"",讓無數的西方人神往。擁有着這樣優秀過去的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為自己的文化感到自豪!不必依仗於外國人的肯定,我們的文化底藴本就比他們深,為什麼還要他們來肯定。中國人少的只是那一份對於自己文化的信仰與自豪,只要再多一份自信和從容,我們一定可以讓華夏文明在二十一世紀煥發出無與倫比的活力,讓世界看到中國這頭沉睡的巨石在甦醒後究竟可以爆發出多麼大的威力。

孔子學院在全球三十多個國家開辦,無數的外國人慕名進入;""中國年""在俄羅斯成功舉辦,吸引了大批外國遊客前往遊覽;中國的功夫之鄉每年也都吸引大批外國人前來拜師學藝。這一切都證明了中國文化對於世界的吸引力。文化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一個國家的文化強大了,這個國家才會真的強大。試問,一個只有GDP支撐的國家,又能在復興之路上走多遠!

我們要不斷髮揚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讓文化成為祖國崛起的堅強後盾。作為一名中學生,我們要對自己的文化有堅定的自信。我相信,終有一天中國會令世界刮目相看,中國文化會再次引領世界!

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心得體會 篇18

當代傳媒集團出品,孔學堂書局出版發行的《中國人的'文化自信》一書,我拿到手上一刻也不曾停留,硬是用兩天時間把她讀完。心中那個爽,真真正正是暢快淋漓,這道大餐,我受益多多。

她讓我領略了大師的風采。書中收錄了我國近現代以來,特別是新文化運動以來53位大師的文章,這些大師級人物章太炎、梁啟超、馬一浮、劉師培、梁漱溟等在學生時代都有所瞭解,他們或歷史學家,或哲學家,或社會學家,但以往的瞭解僅限於知其名,很多則因自己求學所處時代的歷史原因對其思想和學術水平根本無所觸及,今能把這些大師的文章彙編成冊展現在世人面前,且莫探及其學術造詣,僅就其嚴謹的治學態度、活潑的用詞用句、清醒的文風就讓人耳目為之一新,這與時下那些長篇累牘、附庸風雅、華麗辭藻堆砌以及貌似高深實則晦澀難懂的矯揉造作之作形成截然的反差。大師始終是大師,沒有半點的輕慢,給人一種親和之感。

她讓我對中華文化充滿自信。幾千年延綿不斷的文明史,任何個人的力量都是無力窮盡得了的,但大師們卻從浩繁的史料煙雲中傾盡畢生將其精華展露出來,或真知、或灼見,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通過大師們深入淺出的闡釋、探究,她的內涵、核心,她對中國歷史的影響,對中華民族凝聚力的作用,她如何左右中國人的生產、生活,如何在世界文化上發揚光大,還有她對現實生活的積極意義等演繹得淋漓盡致,解説得通通透透,譬如《中華文明是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中國文化的軟實力》等文讀下來撫卷墨品其味,中華文明和文化脈絡躍然於腦,而再把它與世界其他文化和文明相比,心中不僅油然升起對中華文明的崇敬之情,更為中華民族豐厚的文化底藴及無限的魅力信心滿滿。

她激發着愛國熱情和責任擔當。愛國是中華文明的一個亮點,千百年來忠信愛國,保持節操一直是傳統思想的精髓,然而到了近代,尤其是西方工業革命後西方國家對東方和其他地區的野蠻征伐、屠殺、殖民、強制推行其思想以及對財富的掠奪、對世界其他文明的摧毀導致中華傳統思想一度低迷,戰爭以來,許多國人在文明衝突中對中華傳統思想持懷疑態度,進而盲目崇洋媚外,直至現代被完全西化的小日本窮迫猛打差點亡國滅種才驚醒,《讀史與文化復興的關係》、《中國文化與中國青年》等,大師們重拾歷史的經典撥亮民族自強自信的燈塔,進而使愛國主義激情得到極大地激發;與此同時,傳統美德中的明禮誠信為人之道,“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精神境界,“三省吾身”、“君子慎獨”的修身之方,“孝悌忠信”、“百善孝為先”、“家和萬事興”的齊家之略,和睦共處,孝悌廉恥的從政之德等一系列從歷史中走來具有現實意義又與時俱進的中華文明讓人感到自豪,從《面向21世紀的中國文化》、《“美美與共”和人類文明》、《論中國文化的包容性》中也不難看出中華文明精華和其包容乃大的氣魄正為世人所接受,四射的活力迸發出的是國人對家、對社會、對國家、對自己所從事職業的責任感的日益彰顯,讓人豪氣干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