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殺》電影觀後體會_觀看《誤殺》電影觀後感(精選15篇)

《誤殺》電影觀後體會_觀看《誤殺》電影觀後感 篇1

展示了導演才華和電影技巧,這是我國電影全新類型片,劇本融入心理博弈的反偵視角的"另類",演繹探案和洗罪的搏鬥,反傳統的足夠吊人胃口!由善良老實本分的"小蘋果"李維傑護犢誤殺引發,李利用博覽電影習得的推理分析和探案心理學技巧想方設法為自己脱身,為了承擔養家護家的職責,從理性角度刻意和天真,要求通過突出人物面部表情細節化特寫化和家庭關係紐帶煽情化構設並配合出色的音效供給給觀眾強烈的"同受"感、衝擊感和帶入感。

《誤殺》電影觀後體會_觀看《誤殺》電影觀後感(精選15篇)

選角上,肖央形象人設完全符合這個角色,重點演繹忠厚但持堅和舉重又若輕的感覺,而陳沖的強大"反派氣場"的影片內容堅挺的關鍵和成功點,威儀瀟灑的職業裝讓人不寒而慄,晦暗淅瀝雨天掘墓的蕭肅場景和李對羣眾和輿論形成排山倒海的工具化利用將劇情推向高潮,讓人很爽,描寫主人公心理的沉穩精細冷靜智謀和對事件發展的牽引能力,而妻子和局長的一撇充滿"原來如此"的含義,反襯這一效果。

片中提到的"蒙太奇",李相當於小範圍和大範圍中玩了兩次蒙太奇,後一次相當"致命"的民意認知強化策略讓警察等公權機構站在吸引來民眾的對立面,點燃沉珂舊疾的民怨和官民矛盾,道德綁架甚至政治倫理綁架,剝奪此案就事論事解決的可能性,這是為什麼故事背景選取發生在泰國亦或緬甸等等國家的緣由,那裏的官僚腐敗,公權私用很普遍,法制不健全,基層執法人員素質低下,社會不公平矛盾大,上層社會的政治名利化和下層民眾的疾苦日常鮮明反差,但這可能引發或被利用形成醜化諷刺他國的觀感,況且泰國同中國關係和睦!影片最後,扭轉了畸形的善惡站位,李善始"善"終,大善是善,小惡也能致罪,誤殺始終也是殺,而犯罪就是犯罪,不能"對等抵扣"和折算的,"白白"浪費了整個艱辛驚心動魄的脱罪歷程,稍顯"可惜"!托出了,價值層面的反思乾貨,李和妻子都露出瞭如釋重負的微笑,燦爛而輕鬆,一掃之前的提心吊膽和膽戰心驚!因為這一切,一家人的心,父和女的心重新聚攏!

《誤殺》電影觀後體會_觀看《誤殺》電影觀後感 篇2

陳思誠監製,柯汶利導演,肖央、譚卓、陳沖主演的《誤殺》挺值得一看。它最讓我驚喜的一點,是它的迷影元素,它是一部和電影有關的電影。

《誤殺》改編自印度電影《較量》和《誤殺漫天計》,幾個版本故事大致相同:亞洲某地,一個普通人家,父親勤勤懇懇地工作,母親安安靜靜操持家務,女兒在學校唸書,卻沒想到,大女兒被惡少相中,大禍從天而降。為了拯救一家人,父親設下計謀,忍受盤問和嚴刑拷打,最終讓一家人度過災劫,他也以自己的方式,求得救贖。

父親是這個家庭的主心骨,也是這個故事的主心骨,一舉一動都不能有錯失。所以,父親的知識來源問題,就成了重要的問題。普通人想要戰勝權力機關,戰勝有着豐富案件偵破經驗的警察局長,安然度過重重危機,靠日常生活的小知識小經驗,是遠遠不夠的,所以,這個故事給出了一個重要的設定,父親是影迷,尤其喜歡看犯罪推理類的電影,靠着看電影,父親完成了知識積累。

有了這個設定,父親再是個普通人,也都不要緊了,他的“知識來源”問題就解決了。他可以是老師,是小職員,甚至還可以再普通一點,因為電影能夠抹去一切溝壑,給所有人提供故事、情緒、感受,甚至也能提供平等的知識儲備的機會。在《誤殺》裏,肖央扮演的父親李維傑是個國小都沒畢業的小商人,他的同事這樣調侃他:“等你女兒大學畢業,她就更瞧不上你這個國小都沒畢業的父親了。”但是不要緊,有電影,他有電影。

有《控方證人》《蒙太奇》《天才槍手》《狩獵》《七宗罪》《白夜行》這樣的電影,告訴你現實是什麼,人性的光明與黑暗,人又是如何盲從和容易被操縱。並且手把手地告訴你,如何製造不在場證據,如何控制人們的記憶,打亂人們對現實的認知。甚至還送上“世界上有一種鳥是關不住的,因為它的羽毛太漂亮”這樣的句子作為心靈補養劑,讓人知道自己可以去向往自由,贏得幸福。有理論做先鋒隊,有方法可以執行,有慰藉做後衞,這就夠了。

給了李維傑靈感的,不只有電影裏的情節,甚至還有電影技術。《誤殺》最讓人驚豔的,是強化了“蒙太奇”概念,把它作為一個強有力的構造情節的手段,原作裏的父親,是利用人們的記憶缺陷,重新灌輸了自己製造的記憶,李維傑卻是非常明確、非常自覺地,用電影手段,重新剪輯組裝了現實。在自動取款機上取款這個情節,是原作沒有的,它用這個細節,鄭重地告訴我們,這其實是一部和電影有關的電影。

《誤殺》不但是好看的商業片,也是給電影的一份情書,一首讚歌。它一邊講述了一個精彩的故事,一邊告訴我們,電影可以做什麼,它如何改變了普通人的生活,改變普通人的思維,讓人度過災劫,獲得一點慰藉。

當然,光有這些是不夠的。“故事”不只意味着框架和情節,更多時候,也意味着細節制造的血肉。同樣是翻拍電影,很多電影失敗了,《誤殺》卻成功了,因為它在原作基礎上,又給出了一些有説服力的細節,例如一條街上的華人的相助,棺材上的抓痕,女兒的考卷,這些細節讓這個故事更容易得到我們的理解和共情。

還有出現了很多次的羊,羊被槍殺,羊出現在棄車的湖邊,羊出現在棺材裏,羊出現在贖罪塔下,羊是替罪羊,是目擊者,是這些普通人的命運的比喻,也是宗教意義上的羊。

脱胎於原作,卻不輸於原作,《誤殺》翻講了一個故事,卻也為這個故事增添了新的光彩。

《誤殺》電影觀後感及影評【5】  

作為《較量》和《誤殺瞞天記》的中國版翻拍影片,劇情對於觀影量大的觀眾來説早已熟悉,所以我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重點看的是它改編了哪些地方,以及改得好不好。看完全片,總體來説改得很好,甚至相對原版有所昇華。

首先談談戲:

陳沖把氣質這塊拿捏得死死的,全片演技擔當,要氣場有氣場,要脆弱有脆弱,就倆字,到位。肖央逐漸從喜劇轉型到嚴肅題材,整體合格,期待未來會有驚喜。譚卓給我的感覺很像《萬箭穿心》裏的顏丙燕,過於模式化的表演讓她暫時還達不到顏的高度,而且她的戲路似乎已經有點被定型和限制,多去演一些其他角色應該會有更好的表現。陳沖的女兒(出演大女兒平平)絕對是走後門來演戲的吧,她演的高中生太假了,不如改成大學生氣質上會更符合,總之特別尷尬,不是化粧的問題,演技是真不行,沒有遺傳到媽媽的精髓。鏡頭方面,最後的雨中挖墳慢鏡頭是全片高潮,不論是人物站位、整體構圖還是機位都值得玩味。

再談談改編:

1.開場增加了致敬希區柯克的驚悚段落,並且能和結尾的監獄彩蛋形成閉環,足夠引人遐想。採用了和劇情存在反差的人物姓名,例如兩個女兒取名平平安安,這種滿滿都是flag的姓名是很好的本土化嘗試。

2.原版的垃圾兒子起初的罪過只是偷拍洗澡,新版改成了,性質更加惡劣,觀眾會對反派更加痛恨,但我認為這裏改得不好,壞人越壞,最後主角選擇救贖就越起不到讓觀眾共鳴的效果。兩版罪行調換一下,讓原版罪不至死變成罪該萬死,則原版主人公脱罪效果會更好,讓新版罪該萬死變成誤殺枉死,那麼新版的主人公選擇救贖也不會引發觀眾這樣的反感:怎麼又是中特色自首結局,真沒意思!實際上,這一部並不是單純為了過審才選擇救贖,後面詳述。

3.原版的聽大師誦經情節在中國版改成了看泰拳,並把泰拳的暴力場面和誤殺情節在拍攝上串聯成蒙太奇。原版擊殺是單獨一段,沒有和維傑身邊發生的故事同時展開,鏡頭沒有形成聯動,在環環相扣上,中國版更勝一籌。

4.偽造不在場證明過程中,有一段情節是在電影院看電影。原版中,丈夫抱着妻子,姐姐抱着妹妹,大家都是一臉愁容。中國翻拍版裏的妹妹卻看着電影在笑,一旁李維傑夫婦和姐姐三人懷揣心事、表情凝重。這也是比原版好的一點,凸出了未經世事的小孩子的純真。最後針對妹妹逼供,原版用壞警察毆打小孩子逼供,新版是局長拉妹妹到一旁,親自言語誘惑和威逼,在有前面處理過專門針對妹妹的那段影院對比,後面這段劇情反而更有衝擊力,因為這裏並不是單純靠暴力來凸顯惡,而是增加了心理層面的東西,所以在妹妹這個細節上的改編相當成功。

5.新版增加了競選對手和墓地兩個設定,這是對最後的暴動做的完善和補充。有競選對手發動媒體把事情搞大,和利用觀眾作為中國人對祖先有特殊情結的共識,挖墳掘墓引起天怒人怨的劇情,比起單純因為對無辜者或小孩進行行刑逼供引起騷亂更合理。原版中,警察局長和她的丈夫一直共同參與審查,新版丈夫則一直在參加競選,沒有介入案件調查,在劇情中像個可有可無的工具人,新版的“市長”因缺少出境而不夠原版豐滿。

最大的改編當屬中國版增加了李維傑先後兩次向和尚下跪提供供養的情節,一次和尚接受(暗示李維傑此時善良無罪),一次拒絕(暗示李維傑此時有罪),為他最後選擇救贖而不是脱罪埋下伏筆,因為這裏是涉及到結局的大改,值得單獨説一説。

原版脱罪成功,大快人心,都是基於一個前提——垃圾兒子已經死透了。新版最後棺材上抓撓血痕的鏡頭證明警察局長兒子在“誤殺”後並沒有死,他是被李維傑妻子埋入墳中窒息而死,死前還有痛苦的掙扎。李維傑翻開墳墓,感受到真相的衝擊,在良心上形成了擺脱不掉的“罪與罰”,所以他最後選擇説出真相,救贖自己合情合理。

劇情上的圓滿必然要求人物的圓滿。李維傑是一個善良的人,要讓觀眾真正喜歡上這個角色,要讓李維傑的人物形象更加豐滿,最後選擇贖罪還是脱罪就是關鍵。原版通過男主角維傑穿行在新舊警察局炫酷的蒙太奇,讓他的脱罪立於不敗之地,觀眾也能感覺神清氣爽,因為這裏的脱罪是正義。新版棺中血痕對李維傑良心的拷問,使他選擇贖罪才是片中最大的正義。惡行必須受到懲罰,才是維護正義最好的方式,至此,對局長兒子的誤殺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誤殺,而不是殺得好、殺的妙、殺的呱呱叫。誤殺和該死兩者區別很大,一個是犯罪行為,一個是正當防衞。換成去年崑山龍哥被反殺的案件,倘若龍哥當時不是搶救無效死亡,而是後續被補刀砍死,案件性質上就完全變了。龍哥作死了自己是他活該,但這不代表他是一個可以被任意屠戮的對象,最終審判他的應該是法律。如果觀眾心中有堅定的法治觀念,就會對片子本身反思司法所存在的問題有更深的感觸。如果觀眾為無情殺戮叫好不迭,反倒是反映了另一種社會問題。若人們戾氣太重,最終造就的殺孽就會太深。

英文片名,可以譯作“烏合之眾”,也可以直譯為“沒有牧羊人的羊”。羊是片子裏象徵性非常強的喻體。不管是死掉被埋進墳墓的羊,還是廟宇裏行走的羊,都直指李維傑的內心,是其內在狀態的外化表現。面對無心的殺戮,我們作了何種抉擇,就代表我們究竟選擇善良還是暴戾。把本片單純看成爽片也沒有什麼問題,有些人到電影院裏就是去發泄的,但如果劇情有值得深入思考的東西,也請觀眾們不要放棄。本片的改編,不僅滿足了審查需要,還昇華了李維傑的人物性格。把善良進行到底,為片中的所有人都贏回了最大的正義。

《誤殺》電影觀後體會_觀看《誤殺》電影觀後感 篇3

接近影片的最後,當肖央飾演的李維傑站在鏡頭前説出“真相”時,相信很多觀眾會和我一樣發出疑問:與其如此為何不一開始就認罪,現在這樣不是白忙活了一場嗎?

同行的朋友勸我:不然的話這電影要怎麼演下去,你何必這麼較真呢?正如肖央在片中那句已經走紅的台詞:“只要你看過1000部電影,就會發現這世界上沒有什麼離奇的事情。” 我也想説的是,只要你看過足夠多的電影,就知道這樣的設計並非只是要讓電影“演下去”這麼簡單。

這一切要從李維傑這個人物塑造説起。從那位黃毛同事的話中,你便知道他國小都沒畢業,從那位警察的報告中,你也可以知道他沒有父母從小就是孤兒,正是這些經歷讓李維傑更加珍惜現在的家庭,也更加看重孩子的教育,然而正處在青春叛逆期,三觀也正在形成當中的大女兒卻成為他的一個難題。

想必很多窮苦出身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多多少少都有這樣的經歷:會嫌棄自己的父母,抱怨他們不能給自己更多,特別是在和同齡人的對比之後,這種情緒可能就會愈發強烈。而這其實是一個相當危險的訊號,如果處理不好,不但和父母之間的距離會越發疏遠,甚至有可能會誤入歧途,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孩子國小時明明成績很好,可到了中學卻逐漸變成了另一個人,因為他們是沒有辦法獨立邁過心中這道坎兒的。當然也有些幸運闖過這一關的人,但他們卻也急切想要和過去的自己切割,終身無法以一種健康的心理狀態活着。

而面對同一屋檐下卻越來越陌生的孩子,大多數父母通常卻是無能為力,片中的李維傑同樣如此,忍痛掏了參加夏令營的錢也只是杯水車薪,根本無法解決他和女兒漸行漸遠的內在問題,在女兒眼中,他變成一個一無是處的小氣鬼,形象越來越卑微。而看到女兒怒氣衝衝的背影,他也是束手無策只能是一聲歎息,他無法在女兒心中樹立起一個偉岸的形象,也無法將父愛有效地傳遞給女兒,這正是他痛苦的根源所在。

所以,當“處私刑”意味濃厚的“誤殺”發生之後,李維傑的第一反應是要保護家人保護女兒,但同時不可否認的是,也有一種“證明自己”的強烈潛意識在驅使着他。正如影片最後李維傑在警車裏那番獨白:“很遺憾重新拉近彼此的距離是通過這樣的方式,但我希望這件事讓你真正成長起來。” 他所做的這一切,正是為了讓女兒可以感受到父愛,同時重新樹立自己在女兒心中的形象。而編劇和導演也正是用這樣一種近乎殘酷的方式告訴我們:有效溝通是父母與孩子之間共同的責任,不要等到悲劇發生時才悔不當初。

而李維傑最後的自首同樣是基於此。無論是拒絕接受佈施的僧侶,還是高高聳起的佛塔,彷彿都在告訴他“人在做天在看”。李維傑是一個好人,所以儘管他能騙得了所有人,但終究還是騙不了自己的良心。同時他這麼做也是要給女兒看:哪怕你有一萬個正當的理由,人終歸還是要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這一次父親替你扛下了,但你也丟掉了最後的保護傘,接下來的路必須自己去走。當然這次“瞎折騰”還順帶解決了黑警,摧毀警長丈夫的選情,這些可以説是邊際效益了,所以無論如何李維傑都沒有“白忙活”一場,這樣的結尾處理比簡單加一句字幕應付審查可是要用心多了。

而親子關係這個話題,除了在李維傑“正義”這一方得到展示之外,在陳沖飾演的警局局長拉韞代表的“邪惡”一方身上也得到了對立的展示。和一無所有的李維傑相比,權貴家庭的拉韞則擁有一切。一邊是李維傑捨不得3000塊給女兒的夏令營費,一邊是拉韞給兒子買了汽車,一邊是李維傑為了保護女兒捨身取義,一邊是拉韞為了兒子以身試法,同樣都是不擇手段,但她和兒子的關係,有比李維傑和女兒更親近嗎?答案當然是並沒有。可見,金錢在親子關係中雖然重要,但絕非是最重要的。看了1000部電影的李維傑可,以發現世界上沒有什麼離奇的,而我們看了一部電影也該多少明白一些道理。

當然本片引發的疑問遠不止這一個。譚卓飾演的妻子問丈夫,為什麼不把換屍體的這件事告訴自己,肖央飾演的父親回答道:“我沒有什麼本事,能做的,只有擋在你們前面。”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不能説他是撒謊,但至少是沒有説出全部實情。因為儘管預演了許多遍,但李維傑深知不可能萬無一失,特別還是二女兒更是如此,畢竟小孩子有太多的不可控性了,所以他必須要瞞着她們,這也是他最後的一道防線。

至於死者的屍體究竟藏到了哪裏?我傾向於還在那口棺材裏,在原有的遺體下面,否則以李維傑的一己之力,似乎很難做到人不知鬼不覺。至於開棺當天下的暴雨,讓其他人都忽略了棺蓋上的血跡,警犬也無法正常工作,也算是“蒼天有眼”幫了李維傑一個忙,也是編劇合理的戲劇化處理。不過後來和豆友討論後覺得,還是扔到了新的施工地點埋在了地下比較合理,影片中也給出了他去鋪光纜時盯着看若有所思的畫面,唯一的疑問就是他如何做到轉移屍體的?

除了令人感慨的親子關係外,本片最成功的地方,還在於它出色完成了一次商業類型片的嘗試。監製陳思誠儘管有同為罪案題材的“唐人街系列”成功在先,但畢竟還是更偏向於喜劇風格,然而《誤殺》則截然不同,它是依靠故事和人物來推動劇情發展,而且幾乎沒有車戰槍戰這些動作戲,完全仰賴於場景切換和演員表演,依然能做到讓人時刻提心吊膽,從這一點講導演已經成功了。

説起表演,肖央讓我大吃一驚,看來即便是離開了喜劇,他依然是一個好演員。當然最讓人大呼過癮的還是陳沖的表演,她不但張弛有度細膩過人,而且十分有層次感,在丈夫和孩子面前的温柔,在警隊下屬面前的嚴厲,在審訊犯人時的狡猾,在懇求對方説出真相時的悲慼,她總是你能準確地展示這個角色複雜的每一面,所以還是希望陳沖能多演戲啊,尤其是主演電影!

不知道《誤殺》能否衍生為一個IP,但從開頭和結尾來看,至少續集並非沒有可能,希望到時候陳沖可以捲土重來,這一部裏肖央和她雖然為男女一號,但兩人其實並沒有太多對手戲,所以不負責任地暢想一下:李維傑逃出監獄,拉韞東山再起,兩人在亦正亦邪中繼續過招,新仇舊恨接踵而至,是不是聽着就有點激動呢!

《誤殺》電影觀後體會_觀看《誤殺》電影觀後感 篇4

“國產、翻拍、犯罪”,近幾年貼着這些標籤的電影屢見不鮮,賣相看着都不錯,但到最後,沒有誰真能博得一個叫好叫座的結果。

《誤殺》算是突破了這層無形“界限”,它或許不如原版《誤殺瞞天計》那樣精巧、凌厲、暢快,但它在原故事基礎上做了許多富有成效的加法,譬如人性掙扎、譬如社會縮影。

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初次執導長片的柯汶利,居然能使用那麼多技法去實現那麼多想法,且不説完成度有多少,光是此能力就足以另眼相看了——比如讓觀眾絕對無法忽略的“羊”。

能做到這一切,都離不開那份對“電影”的熱愛,而“熱愛電影”恰恰也是《誤殺》的看點之一……於觀眾們而言,這樣用心的創作者越多越好。

故事發生在有些“架空”意味的泰國村鎮,男主角李維傑是個不算移民的移民,父母早年死於暴亂,他從小以孤兒的身份長大,成家立業後守着妻子阿玉和兩個女兒,過着清貧拮据、知足常樂的小日子。

李維傑和萬千男人一樣,有着大同小異的“中年危機”,尤其是上高中的女兒平平與自己日漸疏遠,他察覺到了這份生疏,卻總是無可奈何,無法改變。

此外,李維傑還是個妙人,力所能及惠利旁人之餘,平時沒什麼不良嗜好,唯獨酷愛看電影,國小都沒畢業的他,通過多年觀影延展了自己靈魂的寬度和深度——近一年觀影量達800多部,李維傑絕對是超級資深影迷。

對喜愛電影的觀眾來説,這是個能拉近距離的親切設定,那句“當你看過1000部以上的電影,這世界上壓根就沒有什麼離奇的事情!”成了許多人最喜歡《誤殺》的台詞,而拉韞那句“給我查他一年的觀影記錄!”更是讓我情不自禁笑了好久……

然而,李維傑又是“聽過許多道理,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的典範,他自認沒什麼本事,最後能做的,就是依靠自己僅有的“經驗”擋在妻女面前。

和李維傑棋逢對手的警察局長拉韞,一定程度上與他有許多相似之處,同樣信奉破過上千個案件的經驗,同樣會為了孩子不顧一切,又同樣在憤怒、仇恨、愧疚中迷失。

《誤殺》把“麥高芬”(指電影中推展劇情的物件、人物或目標)玩到了極致,據我統計,電影中先後出現了8次與羊相關的場景或線索,把它們貫串起來,也就理解了主題和角色。

影片的英文名叫《Sheep Without a Shepherd》,直譯為“沒有牧羊人的羊羣”,意譯為“羣龍無首,烏合之眾”,剛開場就是黑暗中的一聲羊叫,這也為整部片子打下了基調。

第二次出現羊,是李維傑去寺廟裏祈福佈施——李維傑信佛,在自己能力範圍內樂善好施,僧人背後的羊意喻着他良善的本性。

第三次出現羊,則是在李維傑沉車滅跡的時候——羊羣和牧羊人意味着目擊者,李維傑恐懼地躲避,象徵着他本性的抽離。

第四次更明顯,李維傑正盤算換地拋屍,碰上了惡警桑坤前來報復生意夥伴,一番爭執後,暴怒的桑坤打死了身邊的羊,李維傑也借保護妻女之名,徹底踏入了“惡”的領域。

第五次是老師在課堂上講解,“羊是種羣居動物,視力極差,當它們單獨行動時,很容易被肉食動物捕食。”此時李維傑已經千叮萬囑,確保家人們別在警察審訊時成為“獨羊”。

接下去有一段插曲,雖然沒有出現羊,但性質同樣重要——素察被埋時並沒有死(和倒地拳手一樣都是閉氣假死),李維傑意識到了這一點,但為了永絕後患,他默許讓素察悶死在了棺材裏,之後還用羊屍調了包——恐懼、內疚的李維傑再次去寺廟佈施,被僧人拒絕了。

因為僧人説只接受“無相佈施”:先前李維傑沒有慾望和訴求的“善”才稱得上無相,而此時他與許多追求名利、渴望卸下負罪感的俗人一樣着了相,自然無法成行。這場佈施完全對標了前一場,僧人背後的羊也不見了。

第六次出現羊就是大雨中開棺查屍的關鍵戲份,這次更像是對前幾次的補充,羊屍曝光、眾怒難平、騷亂橫生,李維傑作的惡、造的孽,也像那具羊屍一樣示於眾人且無法控制了。

第七次,李維傑又一次回到了寺廟,此時他已決定向都彭和拉韞坦白,認罪悔過,面對僧人他問心無愧,羊也又一次現身。

第八次,便是牧羊人在結尾接受採訪時説,“羊只要能好好吃草,才不會管是誰在褥他們身上的毛呢。”暴亂之後的街道看似正漸漸恢復秩序,但有些東西一直都沒有變……

再結合“烏合之眾”這個英文片名:羊一直是羊,也始終是羊。

除了花式把玩“羊”這個麥高芬外,《誤殺》在許多細節和鏡頭上,都彰顯了自身細緻的考量和不俗的技巧。

比如“李維傑看拳賽”和“阿玉平平反擊素察”兩場戲剪到一起呈現,不光是時間和節奏上的同步,同時也暗示了素察的假死;

比如小女兒安安用叉子劃飯桌,讓李維傑聯想到了素察死前抓棺材板的慘狀,強裝鎮定的他立刻叫停;

又比如安安遞上了改過分數的100分考卷,聯繫到之前一家人看了電影《天才槍手》以及殺人事件的瞞天過海,顯然安安有了撒謊和不擇手段的苗頭,而這也是李維傑決心自首的原因之一……

《誤殺》中的慢鏡頭讓人過目難忘,特別是大雨裏開棺的的高潮戲,幾乎全程使用慢鏡頭,進一步放大了濃郁的戲劇張力。

所有角色都匯聚在了這個看似寬闊實則狹小的空間裏,焦慮、急迫、跋扈、憤怒、恐懼、驚惶、悲愴等無數心緒都混雜在濕潤的空氣中,配合高曝光度的灰暗畫面和循序漸進的音樂渲染,眾生百態輪番出現,情緒敍事一氣呵成。

此外,肖央和陳沖兩位主演的演技也值得吹一下:

年近40的肖央在展現中年小男人“油膩感”方面,算是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在此基礎上,他懂得情緒上的“收”,更顯出了李維傑的小心謹慎和口是心非;陳沖抓住了母親“老來得子”的溺愛心態,用拉韞專業幹練的一面,反哺她關心則亂、衝動盲目的另一面,使這個角色成為“誤殺”中的補充註解。

相比之下,譚卓的阿玉就沒太多發揮,像是又一個典型的“譚氏人妻”,許文姍的平平就更一言難盡了,反倒是小女孩安安看着很有靈氣。

值得一提的是,《誤殺》還加入了許多罪案之外的元素和思辨(前文中的“羊”其實也有這方面的意思)。

倘若父親都彭不疏於管教素察,母親拉韞不過分溺愛素察,倘若李維傑平時不樂於助人,沒給大家留下個好印象,倘若桑坤平時不欺壓平民,沒惹得街坊鄰居怨聲載道……故事不會走到最終一步。

正片結束前的最後一個鏡頭,是秦沛飾演的頌恩大叔接受採訪,他面帶笑意即將開口,觀眾卻沒能聽到他對李維傑的看法……

這番留白,以及上述所有影片的成績,無不彰顯着《誤殺》監製陳思誠以及導演柯汶利的野心。

對陳思誠來説,《誤殺》是他在“唐探系列”外的又一次豪賭,對柯汶利來説,《誤殺》是他走向更遠的敲門磚。

雖然前面説了很多優點,但此片終歸還是差了口氣:柯汶利像是一個刷題無數的國小霸,熟悉並抓住了所有得分點,可在最終卷面上,仍然缺乏一些“渾然天成”的順暢和從容,這是“好學生”與“優等生”之間的距離,也是《誤殺》距離優秀電影之間的距離。

《誤殺》電影觀後體會_觀看《誤殺》電影觀後感 篇5

進入親密關係也常常意味着出讓和放棄一部分自我,這幾乎無法避免,但當只有其中一方不斷地妥協和退讓,毫無底線地一味犧牲自己遷就對方,那麼這樣的關係幾乎無法長久維持下去。

人際關係學家在研究親密關係時指出:“在不同的親密關係中,有些人始終比其他人更珍視公平,但這些人對親密關係的總體滿意度不如那些不太注重公平的人。但無論是哪類人,公平在某些領域尤為重要。

在家務勞動的分配和照料小孩這兩個敏感問題上,保證公平是明智之舉。如果這些雜務由雙方平均分擔,夫妻們往往會對婚姻感到滿意,因為當平均分擔了家務重擔,夫妻一方都可能會欣賞另一方的貢獻,並且會有更多的休閒時間來進行共同活動。”

這就證明了電影中的女主角妮可感覺到不公平,其實是有據可循的。而這種不公,會對親密關係造成巨大的壓力。所以婚姻專家對當代夫妻的告誡一般是:“男人要多做家務、照料小孩、維繫愛情,這樣才能擁有幸福快樂的妻子。”

所以隨着女性社會地位的提升,男性想要維持一段親密關係,可能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做出更多的改變,才能更好地適應這樣的變化。

很高興在電影的結尾還能看到婚姻温情的那一面:

查理讀到妮可寫他優點的那封信時忍不住落淚,妮可看見抱着孩子的查理鞋帶掉了,彎下腰去為他繫上.....慶幸經歷了一場惡戰,看到了彼此最醜陋一面的兩個人,卻仍然相信愛。

婚姻雖然不是一種全然感性的關係,但也不是全然理性的算計,過於計較公平得失和過於遷就忍讓之間,其實還有很長一段距離:

正是對這段距離的準確拿捏,才保證了婚姻長久維繫下去的可能性。而關係中的每一個人,都要為此做出自己的努力。

《誤殺》電影觀後體會_觀看《誤殺》電影觀後感 篇6

今年正值新中國成立70週年這一重要的歷史時刻,祖國的繁榮昌盛和人民的安居樂業是70年來黨和國家最偉大的成就。在舉國同慶的日子裏,作為國家最小的細胞,一條小巷裏發生的變化也折射着國家的發展,“小巷管家”的生活恰好是一個時代的縮影與記憶,更是無數生活、工作在基層的黨員、幹部積極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歷史見證。

配合今年在全黨開展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北京市委組織部聯合中國傳媒大學共同策劃、製作完成的現實主義題材主旋律國慶獻禮影片《小巷管家》,以全市2.3萬名小巷管家的先進事蹟和“街鄉吹哨,部門報到”工作機制為主要內容,將北京市的基層治理工作和百姓的實際生活緊密結合,集中表現了在基層治理過程中如何打通最後一公里,甚至最後一米的感人故事。電影堅持以正為本、以情動人,展示了幽默而不誇張,感人而不煽情的京人、京事、京味,以及地道的京韻文化。

電影《小巷管家》將基層黨建工作用藝術化的形式來進行宣傳報道,表現基層黨組織和基層黨員的工作風采和工作狀態,豐富了黨建工作的宣傳方式,提升了宣傳效果,併為今後的黨建宣傳工作開創了一種新的模式。電影旨在讓北京市的工作宗旨和工作內容深入人心,讓同行得到經驗,讓羣眾能夠理解,讓社會能夠支持。電影《小巷管家》採用了“即時電影”的新型創作理念,將正在和即將發生的政策與工作及時地融入劇情之中,以國慶100天倒計時作為時間線索等,最大程度地貼近和反映了現實。

《誤殺》電影觀後體會_觀看《誤殺》電影觀後感 篇7

華人在國外只有團結起來才能獲得生存空間與得到安全感。電影情節裏,葉問隻身一人去美國為兒子找學校,美國的學校對於外國移民都要本地有身份地位的人的推薦信。葉問去找唐人街中華總會會長讓其幫忙寫推薦信,卻不料對方藉口葉問徒弟教外國人中國功夫而拒絕。看到這裏,筆者很不理解,為啥在國外中國人要為難中國人?中國人在國內不團結喜歡因為小的利益相互爭鬥內耗,而在國外類似寫推薦信這種舉手之勞的事都不願意幫忙,真的讓人很無語。唐人街的存在就是中國移民們為了生活便利與獲得安全感才聚集形成的社區,中華總會也是為了維護華人利益而建立的,居然也會為了一些事情而為難新去的中國人,這無疑是中國人民族劣根的體現。不僅僅是那時候,一直到現在,這種華人不團結的現象在國外也是屢見不鮮。筆者認為,中國人在國外應該如同日本人韓國人印度人在國外一樣,真正團結起來,抱團取暖,這樣華人作為一個整體才能在所在國成為一個強大的力量。

筆者認為,甄子丹主演的葉問系列電影,是他的最好的影視作品,葉問也是他塑造的最受觀眾喜歡的角色。很多人是通過這個系列的電影更多的瞭解了大師葉問和詠春拳。甄子丹的精彩表演,讓一個温文儒雅但是充滿骨氣與正義感的大師葉問形象,深入人心。以至於人們説起葉問,就會想起甄子丹,提取甄子丹就會想起他演繹的葉問。

葉問系列的電影,前幾部我都看過幾遍,相信第四部,我也會花時間再刷幾遍,好的電影是值得多花時間的。

《誤殺》電影觀後體會_觀看《誤殺》電影觀後感 篇8

《唐人街探案3》全片採用IMAX攝影機進行拍攝,是全球第四部全程使用這項技術拍攝的電影,將大製作的電影拍攝技術應用於喜劇推理,無疑是一次自信大膽的嘗試。而就觀感來説,《唐人街探案2》中秦風推理的過程可視化充滿想象力,新片將在IMAX強化下的視聽和情感感受,為沉浸式體驗做好準備吧!

唐人街探案3 (20__)

首先,IMAX的幕幅比為畫面拓展了更多空間,觀眾能從中獲取更豐富的畫面信息;其次,IMAX攝影機的分辨率和動態範圍都極高,對光線和色彩的捕捉更為準確;再者,IMAX強調了深焦攝影和深焦調度所產生的美學,或是將人物放置在近、中、遠多個景別中同時表現,或是當多個演員聚在一起時,輕鬆實現觀眾視線和注意力的切換。上述幾點都為細節的呈現、人物表情的傳達和氛圍的營造提供了很大優勢,也是表現人物的多重關係和內心活動的有力武器,實現推理喜劇在表現形式上的驚喜進階。

《誤殺》電影觀後體會_觀看《誤殺》電影觀後感 篇9

這部新黑色電影會是20xx年年度最佳電影,可謂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這種境界不是每部電影能夠做到的,會震撼電影屆半壁江山,讓我們盡情期待吧,不言而喻,看完之後會更加讚歎,這是中國影史上從未有過的商業藝術相結合的極強風格化藝術化商業化所產生的顛覆性效果的新黑色電影 我把它稱之為“後黑色電影時代”,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黑色電影 ,起着承上啟下的效應和作用以及領導。這果然是一部巨佳電影。其中緣由請期待電影上映,看完就明白了。

這是一部非常難得一見的電影,美學設計非常完美,演員表演完全在線,導演的手法也非常獨到深處,比起導演的上一部電影(白日焰火)更加令人產生一種化學反應。

主演胡歌,桂綸鎂,廖凡等人也是精彩絕倫,尤其是胡歌,形象很生猛,非常的硬漢,很拼,桂綸鎂還是一如既往的自然,廖凡的表演也是很生動硬剛,其他主演也是獨到一枝,今年能看到這麼美的一部電影,也是遺憾了。

感覺這部電影會是今年華語電影很有力量的一部,期待國內上映再看一遍。

《誤殺》電影觀後體會_觀看《誤殺》電影觀後感 篇10

第一個謊言

從電影一開始就有暗示,男主的旁白説“這是隻有我和她所知道的,關於這個世界的祕密”~當然這句話不是謊言,謊言要從男主的出場説起......大雨傾盆而下,人們都忙着躲進艙內,只有男主衝進雨裏一陣歡呼雀躍、手舞足蹈,然後一大捧氣死牛頓的“反重力水團”忽然打到了船上,初登場的圭介出手救下了男主~

換個角度想一下,難道這不是男主把自己經歷傳奇化的想象嗎?

事實的真相可能是這樣的:在雨中忘乎所以的男主一時腳滑摔倒,而圭介碰巧路過,扶起了他,這樣接下來圭介訛詐男主啤酒和午飯時,男主的不情願也就合情合理了-----所以第一個謊言就是,根本沒有天氣異象,甚至,可能也沒有救命恩人。

關於這一點,後續劇情裏也能看到端倪,劇中只有孩子才親眼看到了雨水中的異象,其中一個目擊者,是還只會叫“MAMA”不會叫母親的小孩子,他看到窗外在雨中跳躍的“魚”,並指給了媽媽看,但是媽媽卻沒有明確的語言回答;另一對目擊者是兩個國小生,他們看到了滯空在天上的“水團”,還被淋成了落湯雞,可是這段劇情也沒有後續,劇中所有成年人看到的,只有那無休無止的壞天氣,和網絡流傳的各種獵奇視頻,眾所周知,這個時代視頻是可以作假的,對嗎,喬碧蘿殿下?

無數個巧合

如果100%的晴天巫女的事蹟都是偶然呢?如果每一次天氣的放晴都是碰巧,包括那場煙火大會的放晴都是萬中無一的巧合呢?如果這整個故事都是男主和女主一廂情願的腦補和幻想呢?導演把男女主的年齡故意設定在16歲和15歲,我猜是因為這個時候的孩子們對現實的認知還沒有固化,也是最富想象力的年紀。

有沒有這樣的可能呢?因為前面的一系列天晴的巧合,在加上圭介侄女夏美説的“巫女祭天”傳説,只有15歲的女主因為善良,也因為男主睡前的那一句“我當然也希望天氣正常啦”的話,從而決定,一人前往神社,祈禱祭天,但是一夜的疲憊,女主昏倒在了神社前面,幸好男主找到了她。

大家想一下,女主成為晴天巫女的契機是因為她媽媽的過世,這一定是段悲傷且難熬的時光,女主一定做了很多嘗試和努力,不然東京那麼大的地方,那麼多的人,為什麼只有女主能找到那所爛尾樓呢,為什麼只有女主才能發現那座神社呢?-----那座神社應該是女主能夠挺過來的心靈寄託吧?

《誤殺》電影觀後體會_觀看《誤殺》電影觀後感 篇11

電影《中國機長》為“中國驕傲三部曲”第二部,看完這部電影讓我想起了,“中國民航英雄機長”,劉傳健的一番話“只要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就是英雄。”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偉大事業需要千千萬萬個英雄羣體、英雄人物,學習英雄事蹟、弘揚英雄精神,體現在平凡崗位上,體現在對人民高度負責的責任意識上。這是對我們平凡工作的肯定,也是我們無形的動力,同時也是對我們的期望!民航的各個崗位都有着嚴格的操作規章和鐵一般的紀律。例如我們圍界鳥情巡查,一個民航行業最平凡普通的崗位,日月星辰的巡邏在機場巡場道上,保障着機場飛行區的安全和每架航班的安全出行。作為一名圍界鳥情巡查員,確保圍界鳥情巡查安全,是我們奮鬥的目標!

“落實民航安全隱患零容忍”這是總書記對民航安全工作的要求,也是對所有行業的要求。我們在機場巡場道上日夜穿梭,為了杜絕安全隱患,我們時刻牢記規章制度,嚴守“三條紅線”,牢記真情服務,每天交接班,叮囑圍界巡查安全責任;交接車輛,保證車輛安全正常運行。為了巡邏時不出差錯,每次圍界巡查時都要仔細,仔細,再仔細,保證圍界安全零差錯!

通過學習總書記對英雄機組講話,我們要檢討,要避免因對工作流程熟悉所產生的懈怠,避免為安全埋下隱患。隨時繃緊空防安全這根弦,認真巡視,及時發現安全隱患,將隱患扼殺在萌芽期,隨時檢查車輛,確保巡視工作安全運行。每月召開安全分析會,認真嚴肅總結髮現的安全隱患,通過分析和學習,時刻牢記安全這一重要責任。

總書記提到:為實現民航強國目標,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再立新功!作為新時代民航人,我們要在平凡崗位上努力工作,弘揚當代民航精神,為部門和公司的改革發展發出我們的一份光和熱。

《誤殺》電影觀後體會_觀看《誤殺》電影觀後感 篇12

《婚姻故事》是20__年諾亞·鮑姆巴赫執導的電影,主演斯嘉麗·約翰遜、亞當·德賴弗、勞拉·鄧恩。該片講述了一場關於離婚和監護權紛爭的故事。

20__年8月29日,在意大利威尼斯,電影《婚姻故事》入圍第76屆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影片一開始,鮑姆巴赫就力圖展現這對夫妻之間所缺乏的交流。他們相對無言,用筆寫下對方的優點,卻並不知道對方寫了什麼。他們在紐約破爛骯髒的地鐵裏沉默不語,冷漠地回到家中。妮可關上房門,流淚不止。

這時的妮可或許就是約翰遜本人,而查理大概也是鮑姆巴赫本人。鮑姆巴赫從來沒有否認這部影片的“私人性”,“我的父母離婚了,這在我之前的影片《魷魚和鯨》裏就描述過。我自己也離婚了,我身邊很多朋友也離婚了。當然,我和這個主題是有關係的。於是我開始記錄關於離婚的故事,我採訪了很多有離婚經歷的人,其中也有律師。最讓我驚訝的是,所有人都有着同樣透徹的痛苦,它會在很多方面改變你的生活和現實。讓我感興趣的,不僅有大家的故事,還有大家的情感,而這種情感的共通性甚至很難描述出來。”

事實上,鮑姆巴赫過於謙虛了。《婚姻故事》最優秀的地方正是把那種相愛之人不得不分離的、複雜的共通性表現了出來。這從斯嘉麗·約翰遜的表演裏就能看出。妮可的眼淚就是約翰遜對自己婚姻的感慨。她與導演就夫妻爭吵的場景討論了很久,但她都不記得了,她只是在房間裏流淚,要一杯酒,然後開始傾訴她那不成功的婚姻。於是,最終我們看到了那個夜晚回到家裏,在冷淡對話後,躲進房間裏哭泣的妻子妮可。“這就好像是事先寫好的一樣,我和諾亞分享了一種共同的經歷。”她在採訪裏這樣説。

查理和妮可的關係,並非終結於情感的破裂,而是因為不斷清晰、強烈的自我在婚姻關係裏的難以妥協。影片開頭的冷漠逐漸變化為一種渴望被理解的訴求。妮可帶着兒子暫時回到洛杉磯,參演一部電視連續劇。她和查理的交流更少了。一直以來,她都不清楚自己的需求,她按照查理的安排生活,但她越來越不希望自己只是一個男性才華的附庸品。兩人之間的關係原本混沌不清,既有龐大自我的傲慢、抱怨,也有單純的愛慕、欣賞。正當妮可在兩者之間搖擺不定時,鮑姆巴赫用婚姻制度本身的荒誕打破了原本還抱有希望的情感。

影片裏有三位個性鮮明的律師。妮可的律師張揚、愛炫耀、對男性充滿敵意。在這位“女性好朋友”律師的教唆下,妮可一步步道出了自己對查理細枝到末節的不滿。離婚並不是不滿累積到了臨界點,而是因為離婚本身讓這樣的不滿顯得尤為致命。當妮可走進律師辦公室的時候依然是猶豫的,她不斷地強調查理不是壞人,然而,一旦她被律師鼓勵着開口——律師的職業就是引誘她説出那些最致命的憤惱——查理逐漸成為了一個毫不體貼的自私鬼,一個從未愛過別人的藝術家,直到最後成為一個出軌的男人。

另一邊,查理在收到律師信以後也諮詢了相當優秀的明星律師,得到了更加殘酷、現實的建議。他不想就此與妮可為敵,所以選擇了一個“充滿人情味”的律師,但卻被妮可的律師逼上了不得不説出妮可最壞的一面。婚姻關係至此也就變質了,它不再只是單純的情感關係。離婚一方面把妮可真正的需求勾勒了出來,另一方面也讓兩人原本心存的對彼此的善意和情感情感顯得彌足珍貴。

於是,當倆人準備要真正對簿公堂前,他們需要用爭吵去痛苦地承認對彼此的愛意,以挽救被法律攪得分崩離析的關係。《婚姻故事》裏最有趣的地方在於,鮑姆巴赫深諳在夫妻關係裏,查理是不是真的“愛無能”並不重要,倆人的感受才是最真實的。妮可只要覺得她的自我人格不受重視,那就是真相。

影片裏一場出彩的爭吵戲,清晰無誤地重現了親密關係裏衝突的起因與發展:缺乏交流,隱藏自我,委屈求全,尋求交流,難以交流,自我放大,惱羞成怒,迴避愧疚,迴歸兒童,不被滿足,遷怒於人,刻薄傷害,後悔傷心。

不得不説,亞當·德賴弗的撲克臉特別適合演繹這種平時無法表述情緒,而一旦爆發就能把牆錘破的男性伴侶。他對於自己所承受的壓力沒有實感,所以也沒有精力去探尋妻子真正想要的東西。鮑姆巴赫用兩個細節來展現查理這個角色在關係裏的疲倦與懶惰。

他收到離婚律師信以後去洛杉磯帶兒子過萬聖節,打開門時看到妮可,問她怎麼染了頭髮,妮可告訴他這就是原本的顏色,而查理則説:“我比較喜歡再長一點的髮型。”他們離婚以後,查理再次拜訪洛杉磯,看到工作回來的妮可,問她表演什麼角色,妮可告訴他,她事實上是導演。查理露出一個萬分意外的表情,啞口無言。儘管妮可從前就表現出對導演的企圖。

《婚姻故事》把一段破碎的關係表現得異常細膩。導演最難能可貴的是作為男性,對整個事件具有一種清晰的反省。他沒有讓妮可變成歇斯底里的瘋子,也沒有讓查理變成拋妻棄子的混蛋。他們誰都沒錯,只是他們的自我無法與另一個人的自我相處。影片最後的落點依然在情感關係裏最單純、動人的一面上——妮可叫住了抱着兒子的查理,彎腰給他繫上了鬆開的鞋帶。

《誤殺》電影觀後體會_觀看《誤殺》電影觀後感 篇13

《唐人街探案3》電影發佈正式預告,電影的喜感也依舊強烈。預告中,尋找線索的唐仁、秦風來到原宿大英寺,與相撲選手來了一場PK。好笑的是,唐仁被一秒KO,倒在秦風懷裏時還不忘留下“遺囑”:“幫我照顧好小林醬、泰國的阿香、還有美國的英英。”逗趣的同時,也將三部電影中的女神一一集齊,喚回觀眾記憶。藍光電影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喜卷東京,“唐探CP”還多了幾位新夥伴。唐仁、秦風,和妻夫木聰飾演的日本偵探野田昊、託尼賈飾演的泰國偵探傑克賈,組成“亞洲偵探聯盟”,一同探案。四人身穿風衣,闊步走在東京街頭的畫面十分帥氣。陳思誠導演也透露,三國演員語言不通卻默契十足,在電影中無時無刻不在貢獻笑點,每場戲都歡樂不斷。《唐人街探案3》影片將於20__大年七年級上映。

《誤殺》電影觀後體會_觀看《誤殺》電影觀後感 篇14

衝着大鵬和柳巖去的,他們都是經歷過曲折的人,遭受過非議,背過標籤。我羨慕他們之間相互扶持的友誼。

看預告的時候覺得這是個值得去思考的故事。可能我的期待比較高了,看完之後沒有我想象的那種透徹感。我感覺片中的矛盾還可以更劇烈更深刻一點。

一開頭這個情節,3秒鐘就讓我想到了天才槍手,一下子有點尷尬。簡直一樣。剩下的部分沒有明顯的痕跡,當然了,我看過得片子也不多。

可以看出整個片子是想用心講一個深刻的故事。有幾處情節比如鍾振江送悠悠去醫院那段,還有孫經理掉下來那段,還有一些個慢鏡(簽字),特效鏡頭等等,都可以給人視覺和心裏的衝擊感。單是並不徹底,不知道是不是大鵬之前一些喜劇人的身份影響了他。在這個片子的定位上不太明確,又想深刻又想搞笑,結果兩邊都沒太處理好。

比如他在後期被嶽淼淼的真心打動的那種糾結,一路上各種巧合就讓事故發生不了,大鵬説是上天不讓他們做壞事的那種又害怕,又想保住淼淼,都還可以刻畫的再深刻一點。

嶽淼淼這個角色真的讓人心疼,我甚至不知道自己心疼的是嶽淼淼還是柳巖了。嶽淼淼年紀也不小了,還是一個人,還有不爭氣的家人,遇到過的人都背棄了她,對生活已經失了期望。所以當吳海出現在她面前對她照顧的時候她不可能不淪陷。女人都太需要陪伴了。吳海對她的種種欺騙,嶽淼淼不是不知道,吳海也主動告訴她,但她還是沒有拋棄她,有人説是因為她太愛了,我覺得更像是因為她太不想失去這份陪伴,不想再過一個人無依無靠的日子了。她知道吳海是在騙自己,但依舊選擇留下來,她沒有出逃的勇氣,比起離開再過單身的日子,兩個人的相互陪伴太誘惑了。嶽淼淼不能生孩子,悠悠也讓她體會到做母親的感覺。這就是生活的選擇吧。她是真性情的,一旦認定,就拼了命對他好。

柳巖也着實讓人心疼,片中好多摔倒等鏡頭,看的生疼。開車門被擋的那一下,真的摔得很難堪,但也很真實,就是那種底層小人物生活裏那種真實。一開始認識柳巖那時候對她的評論還都是借胸上位,後來看到她努力轉型,看到她和家人都種種,真的很難。

這個故事本就是一個很有人間煙火氣的故事,劇中人物也都多用方言,營造一種氛圍,其實我認為可以把那種底層的市井氣做的味道更濃重一點。故事更有味道一點。

祝柳巖早日找到愛自己的另一半。

語無倫次,不知所言。就這樣吧。

《誤殺》電影觀後體會_觀看《誤殺》電影觀後感 篇15

這部電影從開頭我就惦記着一個關鍵問題但是到結束也沒看到解釋,難受死我了。男主到底為什麼都快餓死路邊了也一直貫徹自己的“東京好可怕,但我絕對不要回去”的詭異信念?毫無説服點。在東京也不上學,過着混日子人生就滿足了?三觀傳遞不太正吧。就算能理解是故意弱化處理,但男主的動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這裏給不出合理讓人信服的解釋根本讓人很難進入後面的劇情,因為沒有男主上京就不會發生後面的一系列事情。

還體現三觀有問題的是女主有個國小生弟弟,弟弟對小女生左擁右抱好不愜意,小女友還為他騙警察。且不説姐弟兩人相依為命只靠姐姐打工掙的微博的錢過日子何來閒心泡妞,這種環境下長大的男生多半比普通家庭更內向易自卑,但女主弟弟卻是開朗活潑自信爆棚。電影到後半出現了爆炸場景,還有大量跟警察周旋擺脱警車追蹤,襲警,掏槍等等畫面,莫名有種這部是新海誠跟柯南合拍的?即視感。

將近尾聲部分小姐姐跟男主表明身份,自己是晴女,想要結束時下一系列異常天氣只有自己迴歸天空(離開這個世界)才可以。隨後解開上衣給男主看自己的身體,大塊地方變透明瞭,男主大哭説不要。我當時就覺得靠這個場景也太熟悉了吧,你是小美人魚麼?要化成泡沫消失了?然後她真消失了。雖然這是個悲傷的場景但是dbq我就是莫名,煽情情節安排都很刻意,完全代入不了。

然後説説我認為天啟之子很棒的地方,這也是我覺得比君之名更好的地方。那就説男女主相處的過程更容易引起我的共鳴,男主為女主挑選禮物這個情節(先詢問和女主關係好的人,然後選禮物時的猶豫不決),像極了本科時候的我。

瞭解瞭解日本民俗學和民俗故事好不好,對於我們異鄉人是理解不了這個結局。如果不看相關的書,你根本意識不到陽菜的女性形象對於日本到底意味着什麼、東京沉沒為什麼是那麼展現的。請不要臆測所謂資本和新海誠的心態,想了解請去看訪談和小説後記。還有阿誠的電影不光只有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