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感動中國觀後感素材集(精選19篇)

2022感動中國觀後感素材集 篇1

習總書記近日對黃文秀同志先進事蹟作出重要指示表示,黃文秀同志不幸遇難,令人痛惜,向她的家人表示親切慰問。他強調,黃文秀同志研究生畢業後,放棄大城市的工作機會,毅然回到家鄉,在脱貧攻堅第一線傾情投入、奉獻自我,用美好青春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譜寫了新時代的青春之歌。廣大黨員幹部和青年同志要以黃文秀同志為榜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勇於擔當、甘於奉獻,在新時代的長征路上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2022感動中國觀後感素材集(精選19篇)

事業任重道遠,責任重於泰山。黃文秀駐村當第一書記期間,一心為民,把扶貧路當作長征路,短短一年,她就從“扶貧新手”轉變成羣眾最信賴的人,用一腔熱血、一片赤誠踐行着共產黨人共同的誓言。我國正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唯有恪盡職守、紮紮實實、一步一個腳印的幹下去,才能不負時代重託、不負人民期待。因此,要做到幹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管一行、像一行,努力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不平凡的業績。

扶貧幹部要有堅如磐石的信念。本來,黃文秀可以有很多選擇,留京或出國都沒問題,但她還是非常堅定地選擇了服務基層。從繁華首都回到家鄉,把初心鐫刻在扶貧路上,書寫了一個感黨恩、守初心、獻青春、為人民的優秀共產黨員形象。“入黨為什麼,為黨做什麼”,黃文秀用生命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堅守自己的人生追求,踐行自己的入黨誓言。

“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她放棄了大城市的工作機會,毅然回到家鄉,在脱貧攻堅第一線奉獻自我,為民服務,用生命詮釋了初心和使命。身為一名黨員幹部,唯有時刻牢記“我們的權利是黨和人民賦予的,是為黨和人民做事用的,只能用來為黨分憂、為國幹事、為民謀利”,才能真正做到無愧於人民。因此,要培育“蠟炬成灰淚始幹”的服務意識,在為民服務中堅定初心;傳承“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的奉獻精神,在為民奉獻中實現人生價值,譜寫動人篇章;樹立“富貴於我如浮雲”的高尚情操,在為民謀利中經得起誘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向人民滿意而行!

使命呼喚擔當,榜樣引領時代。讓我們在黃文秀精神引領下,不忘初心、砥礪前行,譜寫新時代的青春之歌!

2022感動中國觀後感素材集 篇2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無論是戰火紛飛的革命歲月,還是熱火朝天的建設年代,亦或是砥礪前進的改革開放時期,我們一代代共產黨人始終堅持“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推動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偉大跨越。黃文秀一個甘於奉獻的優秀共產黨員用實際行動,彰顯着初心使命的強大力量,她那感天動地的奮鬥故事,奮鬥在脱貧一線奉獻了自己的青春,甚至奉獻了自己的生命。

時代楷模的力量是無窮的。我們全黨同志要深刻學習黃文秀同志的精神和偉大事蹟,時刻牢記“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麼出發”以黃文秀為榜樣,牢記初心使命,用於奉獻擔當,在新時代的前進路上做出自己的貢獻。

學習黃文秀甘於奉獻勇於實幹的精神。作為駐村第一書記,黃文秀腳踏實地埋頭苦幹,一年間就帶領88户418名貧困羣眾脱貧,全村貧困發生率下降20%以上。在平凡的崗位上,她書寫下了非凡的業績。黃文秀的感人事蹟,必將激勵廣大黨員幹部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勇往直前。

內化於心,才能外化於行。不忘初心,才能踐行使命。不忘初心,黃文秀用奮鬥鍛造開拓創新、真抓實幹的作風,用真情踐行心繫羣眾、公而忘私的奉獻精神,用畢生書寫了堅決打贏脱貧攻堅戰的使命擔當。

2022感動中國觀後感素材集 篇3

近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樂業縣百坭村第一書記黃文秀在脱貧攻堅第一線傾情投入、奉獻自我,用美好青春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譜寫了新時代的青春之歌。

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是激勵中華兒女團結奮進、開闢未來的精神旗幟。偉大夢想不是等得來、喊得來的,而是拼出來、幹出來的。山再高,往上攀,總能登頂;路再長,走下去,定能到達。擔復興大任,做時代新人,就要把人民放在心上,把使命扛在肩上,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我們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砥礪奮進,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創造中華文明新輝煌。

以初心使命譜寫時代之歌,前提是要堅持黨性的錘鍊,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是黨的事業的“根”和“魂”,“根”深才能枝繁葉茂,“魂”固才能基業長青。思想是行動的先導,理想信念是黨員幹部擔當作為的動力源泉,立足崗位練兵,增強勇立排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敢擔當善作為,既要想幹事、能幹事、幹成事,又要重實幹、重擔當、重實績,擼起袖子加油幹,凝聚形成創新創業的強大合力,以初心和使命譜寫時代之歌。

初心就是情懷,使命就是擔當。初心和使命是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政黨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黨的初心和使命是我們的情感之根,是我們的出發點,也是我們的歸宿。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把誓言刻在心中,始終堅定理想信念,信仰的力量在於篤行,對每個黨員來説,入黨誓詞是一面鏡子,只有經常加以對照,以此修身正己、錘鍊黨性,始終以實際行動詮釋心中的信仰,為黨和人民事業奮鬥到底,才是堅定不移、終身不渝。對全黨來説,就要把堅定理想信念作為黨的思想建設的首要任務,挺起共產黨人的精神脊樑,自覺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

2022感動中國觀後感素材集 篇4

王婭生命之路雖行至終點,但她的奉獻精神卻仍在延伸。

受到王婭捐獻遺體的感召,很多人也加入到奉獻愛心的行列中。這幾天,不少市民致電市紅十字會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詢問辦理遺體捐獻、器官捐獻的流程、報名條件等相關事宜。該管理中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自20xx年起,市紅十字會已連續8年在位於薊州區元寶山莊生命紀念公園的“奉獻”碑前舉行緬懷公祭活動。今年,“奉獻”碑將會鐫刻上一個新的名字——王婭。

王婭退休於國網天津電力檢修公司,她的感人事蹟在廣大職工中引起了熱烈的迴響。記者獲悉,公司將追授王婭“感動檢修”人物特別獎,並開展學習王婭精神的系列活動,以王婭事蹟為主題開設“道德講堂”,與甘肅興華青少年助學基金會共同開展“重走王婭捐資助學之路”活動,組織員工赴甘肅捐資助學,參與公益事業。

在王婭居住的西青區,王婭的事蹟將被創作成形式多樣的文藝作品,西青區還將開展“學習王婭精神,傳承榜樣力量”基層巡展等活動,組織全區幹部羣眾參與愛心公益活動,傳播人間大愛。

2022感動中國觀後感素材集 篇5

近日,黃文秀的先進事蹟感動着全社會,中宣部追授她“時代楷模”稱號。在學習了她的先進事蹟後,我深有感悟。

黃文秀生於1989年,於年在北京師範大學法學碩士畢業。對這樣的她來説,想要投身於一線城市,找一份高薪的工作更加容易。可是她卻沒有選擇這條路。年7月,她成為廣西定向選調生,被分配到百色市委宣傳部工作。年9月至年3月,掛任百色市田陽縣那滿鎮黨委副書記;年3月起擔任百色市樂業縣新化鎮百坭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在碩士畢業後,她毅然選擇了放棄大城市的工作機會,回到家鄉,在脱貧攻堅第一線傾情投入、奉獻自我,用美好青春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譜寫了新時代的青春之歌。

試問,有多少人能夠像她這樣,走出去還要回來,在百坭村,她用自己這麼多年的學習成果,施展學識、建設家鄉。扶貧一線的青年幹部更應該學習先進,發揚模範精神,堅持在最艱苦的地方,紮實推進工作。

不僅如此,黃文秀不僅敢於涉險灘、走泥路,更是將羣眾放在第一位。20__年6月16日,黃文秀同志利用週末回田陽縣看望病重手術不久的父親後,因暴雨心繫所駐村羣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連夜開車返回工作崗位,途中遭遇山洪暴發不幸遇難,年僅30歲。可以説,她的青春,全部都奉獻給了脱貧攻堅事業。是真正的用實際行動來詮釋初心。“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這幾個字一定一直牢牢地記在她的腦海裏,她的心裏。

學習了她的事蹟後,對我產生了非常大的感觸。“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產黨……”這句話應該是一份使命一份責任,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更應該時刻走在最前線,無論是基層黨員還是領導幹部,都應該向榜樣看齊,向典型學習,學習黃文秀同志,注重在基層一線發現問題、分析研究問題、主動解決問題,攻堅克難、擔當作為,不負青春。我們要發揚黨的優良作風,不和組織講條件,不給組織添麻煩,努力克服各種困難,奉獻在邊疆,奉獻在基層。

黃文秀説過,“每天很辛苦,但很快樂”。正是因為她把個人的追求融入到了黨的理想之中,才會因為理想的更遠大而快樂和自豪。她是我們青年的榜樣,是激勵我們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勇於擔當作為的楷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2022感動中國觀後感素材集 篇6

8月20日晚,在里約熱內盧小馬拉卡納體育館,中國女排在萬名現場觀眾和億萬電視觀眾的見證下第三次捧起奧運會冠軍獎盃。

里約奧運會上,泳壇少女傅園慧的一句“洪荒之力”,讓國人感受到一股清新之風。而隨着中國女排的登場並且最終摘得金牌,很多國內網友才明白,原來女排精神才是真正的“洪荒之力”,讓我們在激動落淚之後能夠感受到昂揚向上的力量。

“女排精神”是現任中國女排主教練郎平和她那一代的女排隊員用一記接一記的重扣打出來的,用一座接一座的獎盃鑄起來的。但是不可否認,30多年來,中國女排的發展並非順風順水,也曾遇到低谷,經歷失落,但女排姑娘們面對失敗與低潮,永不言棄,奮力爭先。哪怕是遭遇大賽的失利,面對獎牌的旁落,姑娘們仍舊沒有絲毫的懈怠,仍舊用訓練場上的汗水與傷痛告訴自己,也告訴國人,希望的啟明星仍舊懸掛在前方。這次奧運會之旅同樣如此,中國女排開賽之初備受打擊與壓力,但正是不言棄的精神幫助她們走到了最後,也笑到了最後。

任何一項體育運動要想奪冠,都離不開拼搏與奮鬥。女排姑娘們站在奧運最高領獎台上時的風光,我們都看在眼裏,但是她們在日常訓練中所付出的汗水,卻是我們看不見的。而她們之所以取得這樣的成績,也正是無數個日夜不懈努力和付出的結果。正像郎平所説的,“女排精神一直在,單靠精神不能贏球,還必須技術過硬。”

里約奧運已經結束,“女排精神”所藴含的意義卻早已經超越了體育的範疇,被視為融入各項事業中的寶貴精神財富,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讓我們向女排姑娘們致敬,向團結拼搏、永不言棄的“女排精神”致敬。

2022感動中國觀後感素材集 篇7

春天來了,沂河岸邊的一座小院花紅柳綠,生機勃勃。八旬老人朱彥夫盡情享受着眼前的春色,臉上寫滿笑意。老人總愛重複一句話:“我很幸福、很滿足,我的人生很美好!”

1950年12月,朱彥夫在抗美援朝戰場失去四肢和左眼。那一年,他剛滿18歲。從18歲到81歲,漫漫63年“無肢歲月”,老人經受的人生磨難説不完、道不盡。那麼,他的樂觀、他的滿足、他的幸福感到底從何而來?

相守55年,妻子甘當丈夫的“枴杖”

20__年2月27日,是朱彥夫一生最寒冷的日子,相守55年的妻子走了,他第二次失去了“手”和“腳”。

下葬那天,77歲高齡的朱彥夫執意要給妻子披麻戴孝,因為在他看來,妻子不光為他生育了6個子女,而且還是他的“四肢”和“枴杖”,母親般呵護着他的生命。他哽咽道:“她就像照顧自己的孩子一樣照顧着我的生活。”

那年春天,朱彥夫在康復醫院邂逅了一位姑娘。她叫希永,剛好20歲,身材高挑,面龐白淨漂亮。第一眼看到朱彥夫這個奇怪的“肉軲轆”,她嚇壞了,看都不敢多看一眼。

那是一個崇敬英雄的年代。善良的希永聽人説,朱彥夫是抗美援朝的功臣,便動心了:能為英雄做點什麼呢?

希永有個姑父叫武憲德,時任沂源縣民政局局長,正張羅着給這位戰鬥英雄找對象。

“既不能嫌棄殘疾人,還得善良勤快會持家。”按這個標準,武局長一連説了好幾個都沒有説成。一個偶然的機會,武憲德想到了他勤勞聰慧的內侄女希永。

憋了好幾天,武憲德試探着給內侄女做媒,沒想到,希永竟然爽快地同意了,理由很簡單:“朱彥夫是人民功臣,沒人照顧不成。”

愛情來得有點突然。1955年9月,希永與朱彥夫喜結連理。第二年,她跟着這個“無肢青年”回到了貧瘠的小山村。

希永萬萬沒有想到,婚後的生活會如此艱難。

每天天不亮,她就得起牀,為丈夫熬藥、穿衣、洗臉、裝假肢,幫丈夫如廁,伺候完丈夫還得伺候年邁的婆婆。上工號一響,她又要和村民一道下地幹活掙工分。

別的媳婦懷孕了有人照顧,希永懷孕了還要照顧丈夫和婆婆。她前後生了6個孩子,每次臨產前,都要挺着大肚子,把水缸挑滿,把衣服洗完,備好豬食雞料,再攤上幾十斤煎餅……

1960年的春天,村裏遭遇大饑荒,希永把能吃的東西先端給婆婆和丈夫,再端給孩子,自己則揹着家人大把大把吃槐花,臉腫了,眼睛只剩下兩道縫。朱彥夫心疼她,每次吃半碗留半碗,讓希永吃,可她説啥都不肯吃。

最苦的還是心裏。或許是因為頭部留有彈片,朱彥夫性格有時比較暴躁,往往會因為一些小事發脾氣。一次寫作時,因妻子進門打斷了他的思路,他趴在牀上大喊大叫。有人私下替希永叫屈,她卻説:“我再苦,還能有老朱苦?”

“妻子這輩子沒享過一天福,她把自己的青春、熱血和健康全都獻給了這個家,她守護我的生命,為婆婆養老送終,一手帶大了6個子女,她是我們朱家的恩人。”這是朱彥夫對妻子的評價。

受母親言傳身教,子女們都很孝順。只要有時間,他們就會聚到老人身邊。

生活在這樣的家庭,即便身體殘缺也幸福!

2022感動中國觀後感素材集 篇8

吳天一院士在青藏高原工作和生活60多年,從他身上折射出來的就是堅定和堅守。吳院士是我們新中國第一代少數民族大學生,大學畢業之後到現在60多年,一直工作在青藏高原,推動了我國高原醫學從無到有、由弱變強。_世紀50年代末,吳院士和他的妻子響應黨的號召,來到高原建設青海,新中國成立之後,全國各地五湖四海建設大軍來到青海建設青海,吳院士發現這些建設者都不同程度的有高原不適症,特別是心慌、頭疼、胸悶等高原反應而痛苦不堪,甚至獻出了寶貴生命。作為一名醫生的他,當時他下了一個決心,説我要攻克高原病,我要守護高原人民和高原建設者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這個決定他矢志不渝,正如他個人所言:“我一生只做一件事,高原醫學研究。”這是他的初心,也是他一生的價值追求。

當時高原病在我國醫學研究領域還尚屬空白,在超過半個世紀的高原醫學研究的生涯中,吳院士常年與高山、冰川、雪地、草地為伴,遭遇過多次的車禍,他本人也有14處骨折,兩次與死神擦肩而過。剛才短片裏他也説到,耳朵鼓膜曾經被擊穿,40多歲的時候就罹患白內障,這60年來他不僅走遍了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區,還在安第斯山、洛磯山、天山、帕米爾和喜馬拉雅等地進行了長期的綜合考察和探索,不畏艱險、嚴謹治學的求學精神,使他成為了一名真正的高原人。可能大家也注意到了,吳院士的民族是塔吉克族,所以他大學畢業後回到了新疆,又來到了青海。20世紀80年代,吳院士父母、妹妹都去了美國,而且定居在美國,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和玻利維亞高原所都曾邀請他去那裏工作,但他毅然放棄了美國綠卡。他説我的一生要奉獻於青藏高原。20__年,青海玉樹發生了7.1級的強烈地震,年逾古稀的吳院士,不顧同事和家人的勸阻,帶領醫療隊連夜奔赴災區。他説,這是世界最高海拔地區的地震,我們要以共產黨員的精神戰勝高原地震災害,在災區他往返救治點,指導搶救高原病患者,輾轉醫療點講解高原病防治救援知識,深入臨時居住點宣傳防病科普知識,並在震後全面總結面向國際介紹高原醫學救援的經驗。吳院士就高原醫學知識宣傳、防治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

但是吳院士為什麼要紮根在青藏高原投身高原醫學研究?

我想正是因為他為民服務的初心,矢志報國的理想,求實進取的追求和甘於奉獻的品格。在漫長艱辛的奮鬥歷程中,他用腳丈量大地,用心服務人民,用科學報答祖國,用最真實的經歷和最昂揚的精神踐行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展現了一名高級知識分子赤誠的家國情懷,詮釋了一名醫生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於奉獻、大愛無疆的崇高的職業精神。

2022感動中國觀後感素材集 篇9

1922年10月1日生於安徽合肥。1923年父親楊武之赴美留學,隨母親留合肥居住,4歲時開始跟母親學習認字。1928年父親學成回國,受聘為廈門大學數學系教授,隨父母赴廈門,入當地國小。1929年,父親受聘於清華大學,隨之入清華園內成志國小。1933年考入北平崇德中學。1937年抗戰爆發後,返回合肥,入廬州中學。1938年2月與家人被父親接到昆明,入昆明昆華中學高二。同年秋考取西南聯合大學化學系,入校後改入物理系,得到朱自清、聞一多、羅常培、王力、吳有訓、周培源等名師的教誨,學士論文指導老師為吳大猷,1942年畢業。同年入清華大學研究院,導師為王竹溪。在吳大猷、王竹溪的指導下,始終把對稱原理和統計力學作為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1944年畢業,同年考取留美公費生,同年秋至1945年夏在西南聯大附屬中學教書一年。

1945年11月到達美國。1946年入芝加哥大學,註冊為研究生,受到著名物理學家E.費米(Fermi)和E.泰勒(Teller)的教誨和影響。1948年畢業,獲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留校任教一年。1949年,申請到普林斯頓大學高等學術研究所做博士後,所長為著名物理學家,有“原子彈之父”之稱的奧本海默。1950年與杜聿明將軍的長女杜致禮結婚。1953年至1954年應邀到布魯克海文實驗室工作。1954年重回普林斯頓,工作至1966年。1955年晉升為教授。1956年,與李政道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推翻了愛因斯坦的“宇稱守恆定律”。

1957年,獲愛因斯坦物理獎,同年10月,因宇稱不守恆理論與李政道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58年,當選為中國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1966年應邀至紐約大學石溪分校,創辦並主持理論物理研究所,使石溪成為美國優秀的研究中心之一。1971年夏訪問新中國,是知名華人學者訪問新中國的第一人。1983年在香港創立中山大學高等學術研究中心基金會,任主席。1986年起,應陳省身邀請,在南開大學數學研究所組建理論物理研究室,同年任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1993年至1998年,任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研究所主任。1998年起,任北京清華大學教授。1999年,任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榮譽教授。20__年定居北京清華大學,同年9月開始為本科生開設物理課程。

1980年獲得拉姆福德(Rumford)獎,1986年獲美國國家科學獎章。1993年獲得富蘭克林獎,1994年獲鮑爾(Bower)獎,1996年獲包古列波夫獎,1999年獲翁薩格獎,20__年獲費瑟國王國際獎。

曾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布魯克林理工學院、Gustavus Adolphus學院、馬里蘭大學、德列斯大學、密西根大學、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華盛頓學院,波蘭Wroclaw大學,英國杜翰大學,瑞士蘇黎世理工學院,俄羅斯莫斯科大學,中國台灣清華大學、中國台灣交通大學、中國台灣中正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浸會大學,復旦大學等校名譽學位。

2022感動中國觀後感素材集 篇10

今天,我觀看了“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我看了之後,心裏深受感動。

人們常説:“奉獻是快樂的”,沒錯,有的人願意為了讓山裏孩子飛出大山而奉獻自己的一生;還有的人願意幫助農民脱貧致富而燃燒自己的青春;更有的人為了讓脊柱畸形患者抬頭看世界傾注了畢生心血。從他們身上我看到了世界上最美好的品質——奉獻。

1980年,19歲的南昌姑娘支月英不顧家人的反對,選擇區貧困的泥洋山區支教,36年的時光裏,她是孩子們的太陽:每天早上有親切的問候叫醒孩子們起牀;她是孩子們的媽媽:白天用諄諄教誨和歡樂的遊戲陪伴孩子們成長;她是孩子們黑夜裏的眼睛,每個夜晚在燈下為孩子們輔導功課。

支媽媽問孩子們:“幸福是什麼?”學生一句“幸福是老師的愛”。讓支媽媽流下了眼淚,她説:“總要有人犧牲,這個人為什麼不可以是我呢?”她用生命來奉獻的不言之教,教會了學生和我們什麼是良知和操守。36年,她從“支姐姐”到“支媽媽”,絢爛了大山裏兩代人的童年。

20__年,畢業於耶魯大學的秦玥飛來到一個湖南的小村莊任村官,三年裏,他為了讓村民過上好日子,想方設法籌錢。泥濘的天龍邊,有他望着順利通水的河渠的不言的欣喜;嶄新的.敬老院前,有他對着陽光歡樂的面龐;開展信息化教學的教室門前,有他成就感滿滿的笑臉。他奉獻了自己的金色年華,換來的是村莊的欣欣向榮。

我認為年輕,不代表驕傲和輕浮,而代表俯首躬行;年輕,不意味着夜店和電影院門前的久久徘徊,而意味着在荊棘和貧窮中無畏的拓荒;年輕,不是索取與獲得,而是奉獻與成就。不驕躁,不沉淪,樂於奉獻才是年輕原本的模樣。

年輕,播下理想的種子,在悉心耕耘的大地上靜待收穫的時節。

多年前,樑益建學成回國,開始研究和治療重度脊柱畸形這一病症。在貧窮的大山深處他是患者的保護神:他不僅幫人治病而且幫人找錢;在學界公認的“禁忌症”面前他是愚公:他用一種愚公移山的精神打開了1000多條“被摺疊的生命”;在他自己面前,他卻只是一個“小醫生”。

“我幫你治病,我幫你找錢”多麼温暖的一句話。太陽,因奉獻的自己的光亮而受到人們的愛戴;落紅因“化作春泥更護花”而被人們世代歌頌;樑益建卻因為奉獻了自己一生的價值所以他的名字才能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

矯正脊柱,樑益建只用兩根支架——“妙手”和“仁心”。

奉獻是美麗的,支月英雖奉獻了自己的一生,卻讓教育事業後繼有人;秦玥飛雖奉獻了自己的青春,卻讓整個村莊的面貌煥然一新;樑益建雖傾盡了自己的畢生心血,卻詮釋了什麼是“妙手仁心”。

贈人玫瑰,手留餘香。學會奉獻吧,相信從下一刻開始,世界將會開滿愛的鮮花。

2022感動中國觀後感素材集 篇11

任何一個時代,都需要敢於在危難時刻挺身而出的英雄;每當危急關頭,從來不會缺少一大批逆風而行的英雄。

“若有戰,召必回,戰必勝。”闔家團聚時刻,瞞着親人衝上一線的醫務人員;迅速集結,第一時間趕赴前線的援鄂醫療隊員;直面病毒,堅守在戰“疫”最前沿的“白衣天使”……這些與時間賽跑、跟病毒搏擊的勇士,在病毒面前築起一道道健康防線,讓我們深深懂得什麼叫做無畏、堅韌、奉獻。

跟病毒“賽跑”抗疫勇士彰顯初心力量。一張張給上級的“請戰書”、一條條與親人的寬慰信、一顆顆救死扶傷滾燙的心。除夕之夜,“白衣天使”們逆向而行的身影讓無數人淚目。他們用大醫仁心,用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敬業行動為公眾安全保駕護航。疫情當前,他們責無旁貸堅守在臨牀一線。已經回老家的又趕回值班,父母的電話都常常顧不上接。“我是黨員,我在戰‘疫’現場”;“一線崗位全部換上黨員,沒有討價還價!”黨旗在抗疫鬥爭第一線高高飄揚,讓我們深切地領略到什麼是人民利益至上,感悟到黨的初心的偉大力量。

跟病毒“賽跑”抗疫勇士彰顯仁心之美。“我必須跑得更快,才能跑贏時間;我必須跑得更快,才能從病毒手裏搶回更多病人。”醫者仁心。時間就是生命。很多醫務人員一天只顧得上吃一頓飯,一個上午都來不及喝一口水,有人在投入戰鬥的近1個月時間裏,幾乎沒有脱下過白大褂,有人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在疫情面前,八十四歲高齡的鐘南山院士趕赴武漢,冷靜、無畏、迎難而上的身影,令人敬仰,令人感動。他曾説:“醫院是戰場,作為戰士,我們不衝上去誰上去?”疫情發生以來,多少白衣勇士,正是胸懷這樣的大醫仁心,或堅守、或逆行、或挺進,用身體之盾勇敢地擋在疫情之前,完全把個人和家庭利益、得失置之度外,用義無反顧詮釋着醫德之美。

跟病毒“賽跑”抗疫勇士彰顯奮鬥風采。同時間賽跑,同歷史並肩,只爭朝夕,不負韶華,是奮鬥者的人生,是偉大時代的召喚。猝不及防的新型冠狀態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正是一次賽跑意識和賽跑能力的考驗。據湖北日報報道:在戰役一開始就第一時間奔赴前線武漢的專科傳染病醫院——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他身患“漸凍”絕症,妻子被感染隔離,卻瞞着全院醫護人員,率領600多名白衣衞士在戰役一開始就第一時間奔赴前線,衝鋒在前,他已經與病毒賽跑、與死神競速了34天。他説:“我是一名共產黨員。我的肌肉在萎縮,但我的思想並沒有殘疾”。但是鮮有人知的是,張定宇在對抗“病毒”的同時,也在頑強地同“漸凍症”進行着鬥爭。他帶着武漢人特有的樂觀與豁達,身為漸凍人的在自己生命倒計時之際,沒有消極悲觀,更沒有無所作為,而是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同時間賽跑、同病毒賽跑,盡能力救治更多患者,為打贏疫情防控戰盡力量,這是超越自我的賽跑,這更是超越生命的賽跑。正是像他這樣的勇士們爭分奪秒的頑強奮鬥、忘我奉獻,為救治患者、防控疫情、打贏抗疫硬仗贏得了時間、爭取了主動。

致敬和鍾南山、張定宇一樣堅守在疫情防控第一線的“逆行者”,把責任與擔當抗在肩上,逆風而行,匯聚強大力量,勇戰病毒,牢固防線。相信我們一定能夠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

2022感動中國觀後感素材集 篇12

我被震撼了,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感人的故事令我現在記憶猶新。

孝更絕倫足可矜

母親用一根綁帶帶大的包括他以內的三個孩子,他也用着一根綁帶帶着他的母親去工作,每天照顧母親,不辭辛苦。他説:“儘管母親糊塗不認得我是誰,但母親每逢看見我便會露出孩子般天真地笑容。我會照顧好母親。”就是這樣一個平凡而又偉大的人,堅持做着一個孝順母親的好孩子。

何處春江無明月

“何玥”多麼好聽的一個名字!他是一位身患重病的女孩子,有着天使般的心靈。在他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將結束,他並不痛苦,竟要求斯後無償捐獻身上有用的器官,幫助那些和他一樣被病魔纏身的孩子。他用平凡生命的最後一點光,照亮了整個世界!

冰雪為融做玉胎

張麗莉是一位可愛的中學教師,他最喜歡的是在教室中為學生傳播知識,最愛的是他的學生。在放學回的路上和學生們歡快的交談時,一輛巴士向他們撞了過來,這位年輕的女教師毫不猶豫的推開身後的前後的四位學生後,被無情的奪走雙腿。當他被搶救過來時,最忌掛的還是學生。在任何時候他都是笑着的,可是一見到他的學生她就哭了,在他身上我們深刻地認識到“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這一個個感人的故事,應證了這世界的真情!

在《感動中國》中,我們認識了我國無私奉獻在科學研究人員。林俊德老先生,在他的病情一步一步惡化的時刻,仍心中掛念着還未完成的工作,他在住院時拒絕了治療,要求出院繼續工作,説了一句話:“我不怕疼,也不怕死,只是想要更多的時間。”在林俊德去世後,在他的留言中,在家庭的那一欄是空白,而在科研中指出了很多。讓每一位人民而感動。

還有一位同是科研的前輩--羅陽。他為我國的的航天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羅陽是因為心臟病突發而失去了生命,突如其來的消息,最不能接受的就是親人,羅陽的最後時刻,獻給了祖國的航天事業。洛陽偉大的愛國精神讓每一位人民而感動。

感動也不僅僅是隻是為國家獻出了自己的一生和生命,感動不分偉大與渺小,在於的是真實與平凡。

在《感動中國》中,還有很多平凡的人所做的那些平凡的事,感動了很多人。他們只是無私奉獻給了自己的親人、朋友甚至是不認識的人。當自己的生命要走到盡頭的時候,無償將自己的器官捐獻出來;照顧已經病得不認識自己的年邁的母親,對母愛的回報,為救他人不惜失去雙腿……

平凡之中也能產生偉大,是每一位人民而感動。

2022感動中國觀後感素材集 篇13

抓觀看學習,促“入心入腦”。督促轄區各黨組織紮實組織黨員幹部羣眾採取集中觀看、分散自學、網絡下載觀看、學習文件等方式進行學習,確保轄區黨員幹部羣眾學習“全覆蓋”“無盲點”。開展“學習時代楷模唱響英雄讚歌”主題黨日活動,利用文件材料、遠教平台、觀看專題片等不同學習形式,組織學習黃文秀同志先進事蹟4次,通過2個網格黨支部、4個巷道黨小組把轄區臨海商會黨支部、祝成生鮮食品有限公司黨支部等非公企業黨支部納入其中組織學習黃文秀同志先進事蹟6次。讓黃文秀同志的精神力量入心入腦,成為黨員幹部羣眾砥礪奮進、幹事創業、鑄就輝煌的“源動力”。

抓深入踐行,促“入神入行”。在全面理解《黃文秀同志先進事蹟》精神的基礎上,引導全體黨員幹部羣眾聚精會神宣傳黃文秀同志先進事蹟,勠力同心踐行榜樣力量,將學習成果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相結合、與當前正在開展的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平安創建活動緊密結合起來,教育黨員幹部堅決踐行“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強化服務意識、徹底轉變作風,向黑惡勢力亮劍,組織發動羣眾同一切不良風氣和違法犯罪行為作鬥爭,為創建公平正義、風清氣正、平安穩定、團結和諧的社會環境貢獻力量。

2022感動中國觀後感素材集 篇14

第一顆人造衞星設計者——孫家棟,在當時,科技比較不發達,什麼儀器都沒有,也沒有多少錢,但是還是製造出來了。隨後,孫家棟又擔任了許多人造衞星,孫家棟中國航天達到五十八年。

王峯火海救人的故事讓我非常震驚。王峯用自己的命換取了四十多位鄰居的命,自己卻被燒黑了,樓道里都是他的血跡腳印。經過一百多天的搶救之後,病情惡化,因肺栓塞去世。

支月英是國小教師,別人都認為支月英是傻子,但是支月英説:“是,我是傻子,大山裏需要我這樣的傻子。”學校裏的孩子沒有學習用品的時候,支月英走二十多裏地去買學習用品,她退休的時候還要去教學,她説:“我感到幹不動時候為止。

秦月飛是大學生村官,他一開始來到村莊不習慣,所以他改掉了那些習慣。並從一個月一千多塊的工資裏擠出來錢修建水渠,修建路燈。並去發展當地的特產。

張超是飛行員它是最優秀的。但是,因為一次事故去世了,因為它離地面只有十幾米,所以降落傘沒有撐開,整個人重重的摔在地上,在他臨去世的時候説的最後一句話是:“團長,我還能不能上飛機。”我欽佩他的精神。

李萬君是大國工匠,他説:“我手裏拿着焊槍,就想上戰場一樣,拿着槍殺敵。”他還説:“這是門藝術,就像練功夫一樣。”

郭小平是校長,它是一家醫院的'院長,他專治艾滋病,後來,郭小平發現,所有學校都不收留患有艾滋病的孩子,所以,郭小平創辦了紅絲帶學校,後來,郭小平把三家醫院的主任職位辭掉了,郭小平希望儘量讓那個學校消失。

我看了感動中國以後非常感動,感動他們無私奉獻,感動他們樂於助人,感動他們勇敢!感動他們這種不怕死的精神,感動他們堅強不屈!我要學習他們這種精神。

2022感動中國觀後感素材集 篇15

學習了張桂梅同志的先進事蹟,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她是一個平凡的女人,膝下無子,但被評為“全國百名優秀母親”、“中國好人”,被幾百個孩子親切的稱呼為“媽媽”;她疾病纏身,但她誓死與病魔抗爭,堅持把畢業班的學生送進考場;她放棄優越環境,選擇了艱苦,因為她覺得“艱苦的地方更需要我。”她為創辦一所免費女子高中,四處奔走,忍受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辛酸……

究竟是什麼樣的一種精神力量在支撐張桂梅同志為貧困山區的孩子們撐起了一片藍天,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蹟。我想是因為她心中始終牢記“我是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正因為如此,張桂梅同志對黨無限忠誠和熱愛,她牢記初心使命,心甘情願為民奉獻一輩子。也正因為如此,她毅然決然選擇了貧困山區教育事業,用她飽含深情的偉大的“愛”去幫助貧困山區女孩實現人生的夢想!張桂梅同志踐行初心使命,以責任擔當實現了人生的超越。正如張桂梅同志所説:“如果説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業;如果説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學生;如果説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人民!”

我想,作為一名基層教育工作者的張桂梅同志,她始終把教書育人、立德樹人作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奮鬥目標。她心繫困難羣眾,投身教育扶貧,克服一切困難的精神,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是我們人民教師的驕傲;她信念堅定、對黨忠誠、在黨愛黨、在黨為黨,是我們基層共產黨員的驕傲。

的確,我們要走羣眾路線,就必須情繫羣眾、一心為民;我們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就要全心全意為人民。落地落實、做事做實。張桂梅同志,始終衝在最前線,敢與時間賽跑,敢和病魔抗爭,竭盡全力幫助一批又一批貧困山區的孩子走出大山,託舉起他們的希望和夢想。

作為新時代的人民教師,我們也一樣紮根山區農村,面對的一樣是貧困的孩子,他們也一樣想改變自己的命運,但的出路就是學知識、學科學,我們一定要接過老教師們艱苦奮鬥優良傳統,用心來工作,用心來教書。記住,這裏—更需要我們!

2022感動中國觀後感素材集 篇16

今天是一星期一度的法制課,太喜歡上了,終於能讓緊繃的神經放鬆下來。今天老班到班裏表情很嚴肅,好像要舉行什麼隆重的事情似的,果不其然,老師打開立體機,大屏幕上顯現《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吼……”這個歌聲好熟悉呀!汶川大地震中,這個歌聲響過……

開始了,主持人宣佈頒獎典禮正式開始,開始以後,我還在寫作業,就是隨便看看,後來,第一位老科學家錢偉長與錢學森齊名講述了他這幾十年,從考到清華大學,而又放棄上清華的行為,去探救國的方法,讓我感到慚愧,來面對這樣一位老科學家,應給予最真摯的敬意,我竟然還在寫作業,真是悲哀,老人家講述在新中國成立前後,與三錢的研究的情況。雖然他已不幸長逝了,但他的忠精報國的精神讓人感到無限敬佩,雖然他的兒子已白髮蒼蒼,但他這種精神不會消失的。

一位位感動着我們的人物出現,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孫東林,他呀,是出於農民工頭,在臘月二十九那天,為了讓農民工拿到回家過年的錢,冒着大雪在公路行駛,最後發生車禍,妻子和兒子都在這場車禍中不幸去世,看到這裏我不禁想到我自己,誠信在自己眼裏到底算什麼!必須要嚴以律己,才能取得成功。

面對這一場場用鮮血和眼淚換來的感動,我們要珍惜現在的學習條件,努力學習,將來報效祖國,報答父母,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

2022感動中國觀後感素材集 篇17

她是“支教奶奶”,古稀之年遠赴貴州、湖南支教。20__年3月,她到條件艱苦需要支援的湖南漵浦縣九溪江桐林國小支教。不僅帶來新的教育理念,還自掏腰包資助困難學生,幫扶孩子做手術,給孩子買校服,給學校買電腦。她和兒子、兒媳長期結對資助16名貧困生,把自己的“養老錢”用得精光,常常一碗米飯、一碟泡菜就對付一餐。最困難的時候,她的工資卡里只剩下3.6元。周秀芳患有高血壓、恐高症和風濕性關節炎,雙腿腫脹無法行走。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正是由於對教育的熱愛,對學生的關愛,讓她強忍疼痛,撐着枴杖挨家挨户走訪,掌握每位學生的情況。

她是“愛心搬運工”,匯聚市民愛心送到貧困山區。她將當地學校狀況發到微信朋友圈,引發社會各界關注。20__年9月,九溪江第一所農村希望國小桐林國小建成投用。周秀芳不僅自己省吃儉用、捨己為人為學生,還號召社會愛心人士給予財力物力支持。經她多方協調,籌措資金,在湖南漵浦捐建了27所希望國小,近400名貧困生得到結對幫扶,累計捐款物近3000萬元。

她是“扶貧帶頭人”,精準幫扶漵浦、延邊產業脱貧。20__年起,周秀芳將寧波珍貴柑橘品種“紅美人”引入漵浦,並牽線為當地建起茶園,還介紹100多名村民到寧波企業學習技能,正是她想村民之所想,解村民之所急,大愛無疆,情繫山區,才幫助山區人民真正擺脱了貧窮。

她用大愛情懷為山區孩子點燃希望之燈,也為扶貧協作搭建愛心之橋。

2022感動中國觀後感素材集 篇18

每年,都會有這樣一羣人,站在感動中國的舞台,沒有絢麗的背景,也沒有耀眼的閃光燈。但這個舞台一樣,樸實無華。但他們卻在這樣一個經濟繁榮的年代選擇去追求精神上的富有。他們,感動了中國。

校長張桂梅被評為“感動中國人物”,迎來了無數人的點贊和敬仰。12年來,張桂梅同志為1804名學生圓了“夢”,她是大山裏當之無愧的“圓夢者”。我們要以張桂梅同志為榜樣,爭做“圓夢者”。

要有“圓夢”的赤誠心。她是學生們心裏的“張媽媽”。“世上只有媽媽好”,正是張桂梅同志把孩子們視為己出,才有了這樣深沉的愛。這背後是一顆黨員的赤誠之心,把對黨的忠誠化作對人民最真實的愛。用心用情為人民服務的具體表現是把羣眾當親人和家人。在為民實踐中,我們要有這樣的自覺和態度,讓羣眾少跑腿,自己腳下多沾泥,堅實步子;讓羣眾多開口,自己少插話,耐住性子;讓羣眾少為難,自己多辛苦,厚實裏子。要跨前一步,主動為羣眾的就業、醫療、養老、住房等關切提早謀劃,及早落實,多一些“暖心包”“温馨袋”,少一些消極應付,把忠誠和熱愛融入到為民的點滴之中,融入到為民的“圓夢”之中。

要有“圓夢”的硬本領。張桂梅同志帶領華坪女中每年都能取得優異的成績。打鐵還需自身硬,為民還要有能力。“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要化解這一矛盾,沒有本領是不行的。斗轉星移,“能”要與“時”進,要更強,這樣遇事才不會一籌莫展,而能迎刃而解。一方面,我們要加強學習,向羣眾學,向先進學,向優秀學,尤其要深入學習理論知識,充分發揮好黨的理論指導實踐的優勢。另一方面,我們要加緊到為民的事上去練。積極到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去,在具體事務的“練”中不斷錘鍊意志,總結經驗,提升能力。孰能生巧,幹得越多,經驗就越豐富,短板就能補得越齊,本事就越高強。

要有“圓夢”的無我境。張桂梅同志以學校為家,把培養學生作為一生追求。即使學生們離開了校園,成家立業,她也時刻關注着她們的人生和成長。無我無私,白璧無瑕。在為民“圓夢”的路上,我們要涵養這樣的境界,要以百分之百的堅定、百分之百的力量、百分之百的奮進,全心全意、不留餘地為民做好每樁事,幹好每茬活,答好每張發展卷。為民無止境,一些民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多做“夯根基、打基礎、管長遠”的潛績。面對這樣的事業,我們更要踏踏實實、無怨無悔、久久為功地埋頭苦幹,把追求潛績作為內心為民擔當的“基石”。有這樣的“基石”,我們就能去除浮躁之氣,真正行穩致遠。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讓人民羣眾生活更美好,就是圓了人民羣眾的夢,也是圓了每個黨員幹部的夢。

2022感動中國觀後感素材集 篇19

告別了青春激昂的季節,告別了放飛夢想的日子,我懷着激動而又忐忑的心情踏上了工作崗位。曾經憧憬的畫面馬上就要在赤裸的生活中構圖和繪畫,激起了對於工作和夢想的信心,然而在躁動的憧憬背後卻是充滿無限疑惑和迷茫的眼眸。但是在培訓過程中,觀看的兩段《感動中國》先進人物事蹟視頻,使我的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霎時,眼前一片光明。是他們的氣節和精神融化了我,感動了我。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就應該具有他們那樣的品質,始終把學生當做自己人生的第一位,把關愛當做教育的第一步,用心去傳授知識,用愛去感化心靈。

李桂林、陸建芬夫婦在海拔兩千多米的高山上教書18年,培養了一百多位彝族孩子,幫助他們學習文化,擺脱愚昧,走出大山,走向文明。李桂林第一次攀上中斷了十幾年讀書聲的高山學校,感受到了山民們的純樸熱情和心底呼喚,他們夫妻用十八年的堅守做了回答:把青春獻給孩子。同時十八年的耐心關愛,十八年的執着堅守,換來了感動中國的盛情禮讚。生命的存在形式多種多樣,有的翱翔於天空,有的呼嘯於大地,有的馳騁於沙漠。無需褒貶哪那一種形式,價值才是最重要的,本質才是最感人的。李桂林夫婦就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書寫了一部動人的育人讚歌,彰顯了生命的價值、本質和輝煌。他們感動的不僅是正在貧瘠的土壤中尋求知識的幼苗,而且感動了我們這些在教育的路途中充滿迷惑的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