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名著的心得體會(精選13篇)

讀名著的心得體會 篇1

學習教育名著,提高教師業務素質。為了適應新時代的教育,研讀教育名著,從中獲得理論、思想、觀點,把成功的經驗上升成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理性認識。

讀名著的心得體會(精選13篇)

在報告文學《每個父母都能成功----李聖珍老師的教育勝經》一書中介紹的北京的一位叫李聖珍的老師,幾年來,她已經將來自全國的50多個被家長和老師認為在學業上無可救藥的問題學生轉變成了人見人愛的好孩子,來李老師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學校考試幾乎門門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國小四年級,有的孩子見到書就想撕 李聖珍,這位被中國教育界譽為“拯救問題學生的聖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談到她的教育經驗時,她語出驚人:世界上不願意學習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學業差只是教育不當的結果。

“學業殘疾”這一概念應該換成“學習差異”,成千上萬的被認為有“學業殘疾”的小孩,並不是真正的殘疾,而是他們有自己獨特的學習方式,而老師和家長並沒有認識清楚。而且,數以百萬計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學習未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患有學校恐懼症或厭倦教室,是因為沒有誰認識以及開發他們應該在學校表現出來的東西,也就是説他們特有的天賦與才華被教師和家長的傲慢與偏見徹底泯滅和忽視了。

李聖珍常説:教育是一門神祕科學,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細心地分析。《每個孩子都能成功》一書正是認真探析了學習這一重要的教育現象,它揭示了許多十分有學習天賦的孩子卻被送進學業殘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劇根源,尤其是介紹了家長如何去發現你的孩子個性化的學習方式以及介紹了幫助孩子提高學習成績的不同的方法。這樣的匠心獨到的指導,無論是對孩子正在接受厭學煎熬的孩子的家長,還是問題學生的父母,或者是學習成績優秀的小孩的家長,都有開闊思路、糾正偏差的效果。

在李老師的教育下,這些孩子在學業上全部脱胎換骨,全都有了長足的進步,有的一躍成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當上了三好學生,還有的已經考上國內重點大學,有的還赴世界一流大學留學深造。

這樣的教育名著值得一讀。研讀教育名著不只是侷限於閲讀那些“適用性”較強的學科雜誌,吸取那些“可操作的”點滴經驗,而要真正閲讀教育理論專著,要由經驗型教師成長為學者型、科研型、專家型教師,要由“教書匠”轉變為教育家,必須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論水平,必須研讀一定數量的教育名著,理解和掌握教育現象的歷史和全貌,獲得真正系統的教育理論體系。

基礎教育階段,少年兒童一般都是六到十二歲的孩子,他們正處在長身體、

長知識的重要時期。老師是他們學習生活的組織者、管理者和教育者,必須 對每個學生全面負責,使他們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具有較高素質的人才。在學校生活中,老師與孩子們朝夕相處,正在成長的兒童隨時地都在用自己的那雙敏感的眼睛觀察着老師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自覺或不自覺地模仿着老師的言行舉止。因此,老師的良好修養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是一種最生動的教育力量,它不僅影響學生在校的學習生活,而且影響他們以後的工作生活,甚至會影響他們的一生。因此,教師要不斷學習,提升自已的文化素養。

讀名著的心得體會 篇2

今天我有幸讀了西方教育名著《每個孩子都能成功》這一本書,此書的作者是美國著名的學習問題專家托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這是他進行了20xx年深入的調查研究寫成的經典教育專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實際上根本沒有天生的所謂學習上不行的孩子,讀教育名著心得體會。 絕大部分也是世人總是帶着有色眼鏡看待的結果。

書中提到一個被勒令退學的孩子——比利,因為他總是喜歡發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兒,例如讓水沿着水槽流下,帶着乒乓球滾入洞槽,輪番撞擊數只鈴鐺鳴叫,使一頭玩具小豬旋轉起來,最後進入玩具鱷魚嘴裏。這樣,一個鱷魚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啟動了,你可以在裏面削鉛筆。他發明的一些其他機械,也是既富創造性又有實用性。然而,比利似乎不會按學校的規定的方式辦事,他甚至不會計算房間的面積 而被勒令退學了。 還有一個被人認為是徹頭徹尾的“痴呆生”,原因是她總是在老師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與迷惑。其實年僅六歲的她原本就是一個活潑好學的孩子,已習慣於把時間花在小池邊與朋友們畫畫、戲水、堆磚和唱歌。在入校的第一天她是何等地激動,這麼一個有紀念意義的日子裏,她充滿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動走動,她期待能瞭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學校能隨處歌唱、玩耍,她還期待着能與其他夥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她發現自己生活在一個不得不長時間坐在座位上的世界裏,在那兒,她必須去解析老師複雜的説辭,眼睛必須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異的書本上那些細小而又彎彎曲曲的數字與字母。她眼睛裏充滿了迷惑,老師就建議她去專家那兒做個檢查,卻被認為是“痴呆生”。

其實,教育是一門神祕的科學,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細心地分析。無論古今中外不乏許多大器晚成的偉人,中國就有齊白石,年少時只能以木匠為生,五十歲時開始學習繪畫,終成一代國畫大師;而外國就有愛因斯坦,年幼時數次不及格甚至零分,也沒阻礙他成年以後智力的蓬勃發展,“最偉大的發明家”桂冠無可分非議的屬於他。所以,我們要把每一位學生都當成一塊玉,一塊可雕之玉,對他們一視同仁;並要堅信在愛的滋潤下,“另類學生”終有一天都會成就自己,成為社會可用之材,無論進步、落後,都不要讓我們的學生經常生活在否定中。一個學生如果很少得到表揚和激勵,總是受到副面的評價,就會產生自我的“負驅動”,進而自暴自棄。關注缺點,只會讓學生在充滿挑剔的眼神下,變的越來越不自信、甚至絕望;關注優點,能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殷切希望,體驗成功的愉悦,獲取前進的動力,奔向成功的彼岸。據説有這麼一個故事:一位漁夫在深海里打撈到一個碩大的珍珠,他無比興奮,因為珍珠實在很大,但美中不足的是這顆黑珍珠上有一個白點,漁夫不滿意。拿到家後小心的剝掉白點,就在漁夫細心而謹慎的剝離下,珍珠越來越小,到最後漁夫淚流滿面——珍珠沒了。其實,漁夫的心態和我們的選擇思路有着相同之處,就是錯誤的鐘情於缺點,更可悲的是總跟在缺點後面,只看到學生的缺點,無法以全面的、發展的眼光去看待我們的學生。實際上人從愚昧到覺悟、由混沌到開化,總有一個過程。教師決不能因為學生的暫時混沌,便將其看扁看死;也不能為了讓學生所謂的早日開化、醒悟,而不惜違背教育規律去拔苗助長。教師要堅信學生將被喚醒的必然,要學會等待。等待的過程,同時又是一個積極發現的過程。學生的品質、智慧、淺能,總會自覺不自覺地得以顯現。這種顯現,往往稍縱即逝,我們要有靈動的心與鋭利的眼光,善於於無聲處聽即將響起的驚雷。 教育,自其誕生之始,就註定是一門關於喚醒的藝術。然而,喚醒,離不開對話。對話,不止是語言的勾通,更多的是心靈的交流。或許可以提及“牧師”這一職業。從某種意義上講,牧師與教師的工作一樣,都以淨化他人心靈為己任,只不過前者以上帝的名義,後者以知識及技能的名義。在牧師的字典裏沒有“命令”,只有“對話”。因為在其眼中,教徒、教友或求助者與自己一樣,都是上帝的子民——倘若對話,雙方永遠平等。而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勾通與交流,不也正是民主的、平等的對話嗎?因為,他們都是真理的子民。教師在課堂內外,不妨以詩歌般温暖的話語、一個眼神、一絲微笑,使學生天性中最美好的東西發揮到極致。 同時,喚醒需設置情境。數以百萬計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學習未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患有學校恐懼症或厭倦教室,是因為沒有誰認識以及開發他們應該在學校表現出來的東西,也就是説他們特有的天賦與才華被教師和家長的傲慢與偏見徹底泯滅和忽視了。所以,教師要創造對話雙方共同探討的平台,要樂於傾聽,善於傾聽,在傾聽中提出懷疑與批判,但決不居高臨下,要讓孩子有選擇的餘地,即使有錯,也以各種方式來維護和諧的對話情境,以求對話得以持續。這並非敷衍,而是一種寬鬆。這樣才讓對話雙方有足夠的空間互動,在互動中,學生的主體意識得以喚醒,心靈潛能得以發掘……

《每個孩子都能成功》一書正是認真探析了這一重要的教育現象,它揭示了許多十分有學習天賦的孩子卻被送進學業殘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劇根源,尤其是介紹了家長如何去發現你的孩子個性化的學習方式以及介紹了幫助孩子提高學習成績的七種不同的方法。 這樣的匠心獨到的指導,無論是對正在接受厭學煎熬的孩子的家長,還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學習成績優秀的小孩的家長,都有開闊思路、糾正偏差的效果。 這本書值得一看。

讀名著的心得體會 篇3

近期我閲讀了蘇霍姆林斯基、孔子、葉聖陶等人的教育著作,感受很多。人們常讚賞教師是辛勤的園丁、渡人的小船、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蘇聯著名教育家的著作《給教師的建議》提出了很多教育觀點讓我感受頗深,要求我們教師應多讀書,讀好書,提高教師自身的素養。落實到學生上面,作為一名老師應當怎樣做? 學高為師、身正為範。藤野先生那嚴謹的治學態度,公正無私的師德深深地影響着魯迅先生,時刻激勵着他去英勇鬥爭;陶行知先生一生為師,注意表率,良好的師德風範給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被人們譽為“萬世師表”,成為世人學習的典範。我們要以前輩為楷模,並向身邊的優秀教育工作者學習,建立起以教為榮,以教為樂的專業思想情感。面對着不成熟的少年兒童,面對着正處於動態發展中的他們,我們要注意言行舉止。俗話説:“教育無小事,事事是教育;教育無小節,節節是楷模。”為人師表,身教重於言傳。我們要以《中國小教師職業道德修養》規範自己的言行,用自己豐富的知識,風趣的談吐來征服學生的心;用自己端莊的儀表,得體的舉止感化學生的行為;用自己高尚的師德,真誠的師愛塑造學生的靈魂,真正負起為師之責。 熱愛學生。教育學生是個艱鉅的靈魂、性格塑造工程,作為一名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在培養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應該像蘇霍姆林斯基所説:“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們”,也應該像斯大林所説:“要小心翼翼地培養人,就要像園丁栽培心愛的花木一樣。”十多年的教育教學工作實踐,使我認識到:真誠的師愛是促進學生上進的動力。曾經有一位學生,因父母工作均在外地,無暇照顧他,成為一名留守兒童,他便自我放縱,學習不認真,作業不做,和同學打架。當了解到這情況後,我立即向他伸出關愛之手,找機會與他談心,時常撫摸着他的小腦袋問寒問暖,鼓勵他學習。慢慢的,他對學習不再馬馬虎虎了,一天天進步起來。

讀了一些教育名著讓我深刻的感受到教學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他們很值得我學習。

讀名著的心得體會 篇4

早上跑步回來,在糾結是不是要發現朋友圈,展現自己的姿態,期間,《羋月傳》裏的一個場景和一段話縈繞腦間,於是,迫不及待要將其記錄下來:

將士們,我承諾你們,從今以後,你們所付出的一切血汗,都能夠得到回報,任何人觸犯秦法都將受到懲處,秦國的一切將是屬於你們,和你們兒女的。今日,我們在秦國推行這樣的律例,他日,天下就都有可能推行這樣的律例,你們有多少努力就有多少回報。你們,可以成為公士,為上造,為不更,為左庶長,為右庶長,為少上造,為大上造,為關內侯,甚至為徹侯,食邑萬户,你們敢不敢去爭取,能不能做到?

作為一個士兵,最需要的就是將軍給的這個承諾,只要你去努力打仗,去獲得成就,那麼左庶長、大良造、關內侯都是可以獎勵的,所以我們在努力奮鬥前進的時候一定要有目標,有理想,才能走的更遠。

1、《最強爹爹梁啟超》

飲冰室,任公,梁啟超,這個名字只是在中國近代史的教材裏面見過,只理解為當時在清末鼓動變法,百日維新運動的參與者,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的譚嗣同是一起的,也不知道後人對其的評價如此之高。在讀者上看到描述他的文章,因為爹爹這個題目,也因為不久的自己也要當爹爹,於是“師夷他技以自強”,將來的教育十分重要。任公的子女各個是人中龍鳳,讀之方知三個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也才知樑思成是他的兒子,儘管他是幹什麼的不是特別清楚,只是曾經聽過這個名字,因之出現的林徽因,沒有完全讀過她的書,只知道這個有點名氣,竟然是樑思成的妻子。所以書讀多了,自然會相互聯繫,獲取知識的時候大腦也獲得更大思維和限度的提升。

內容暫不詳述,以上為自己當時的一點想法,同時記起,曾經購買過一本《梁啟超家書》尚未曾開封,何不借此機會深度,以求其教育之法,聊以自用。

2、《別讓錯誤加重》

文中提到,當自己犯錯誤或者遲到或者其它原因造成了損失及領導所不認可的行為,請勿過多解釋,想的太多反而更加深領導對你的不滿,最好方式是勇於承擔並努力改之,然後將更多的精力用於本職工作中,而非此事造成的後果放大。

“你永遠要記住,過多的解釋只會讓你的錯誤加重”

3、《如果不成功,你還會努力嗎?》

在我看來,或者很多如我一般出生的80年代末來自鄉下或者中小城市的人來説,人生的兩次躍龍門機會就是:一,把握住大學聯考,進入理想高等學府,能夠獲得更多機會更多資源,以及你意想不到的結果前提是你還得努力上進;二,把握住大學的考研,有些有目標有理想的有志青年,縱使在本科時期落魄,但會以自己的劣跡為恥,在另外一個人生的分水嶺考研的檔口把握住機會,實現名校逆轉。而本篇的主人公是在這兩種關鍵機會都沒有把握住的情況下實現了逆轉,靠的是什麼呢?依舊是無往不懼的堅持和一如既往地努力。通過跨專業考研掌握了金融知識,通過力學英語把握竹簍後來的英文面試,政治學的狂背獲取了國家公務員考試行測的高分,這幾項本是為考研而做出的努力,卻為自己其他人生選擇提供了硬實力的保障,以獲得最終的offer,剩下就看自己選擇。

所以,當你人生不如意時,或者覺得前路一籌莫展時,莫灰心,莫放棄,追逐着自己內心的腳步,走在前進的路上,只要不迷失,哪怕此刻你是失意的,未來的某一刻或許你就飛上枝頭變鳳凰了。

莫讓眼前的烏雲遮住天空的精彩,少年還需奮鬥。

4、《閲讀的五個層次,你在哪一層》

曾經,讀過一本關於讀書的書《書都不會讀,你還想成功》,那本書告訴我們,書籍是豐富自己提升自己的關鍵工具,只要你肯下功夫,一目十行的本領很快就會塑造成,而且書只會越來越多,讀的越來越快,懂得越來越深。今天這篇文章,講的是五個層次,可能很多人,大多數人,如我一樣,連閲讀的第一個層次——通讀流行娛樂小説都沒到達,不能説大家都不是文明人,只能説還需要再努力一點。閲讀第一階段,完全是情緒化,讀書量太少,凡是就看自己喜歡與不喜歡。閲讀第二階段,要閲讀傳統經典小説,思考的深度編的更加成熟理想。第三階段,史哲領域,充滿智慧閃光點。

每一階段,都以大量的閲讀為根基,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所以繼續努力吧,書讀百變,其義自現。

5、《困住你的只是你自己》

這篇文章,談到的是自尊心。主人公因為自己的笑聲或者是説話聲非理想班婉轉好聽,反而遭來大家的嘲笑,起綽號為“烏鴉”,這一小事,在年幼的作者心靈造成了巨大的創傷,以致未來的多年生活中都不能暢快地表達自己的開心或者嗓子,哪怕即使獲得了作文比賽一等獎,演講還要交由學校的廣播員來幫忙讀等等。直到讀大學時候,被配音社團的學長髮現並帶領她加入配音社,也因此看到了自己獨特嗓音的魅力,讓自己最終灑脱,看淡,其實年少時的自尊心受創,因為經歷的少、思維深度廣度不夠,導致自己很care這些事情,當自己人生經歷了很多大風大浪,看懂生存法則時,很多這些小事或許就釋懷了。

我呢,就是一個自尊心特別強的人,強到什麼地步呢,有些關乎自己的被提到不能夠展現出強大一面的時候或者被人詬病批評貶斥的時候內心就會不舒服,這就是自尊心作祟,所以有時候不如把這些看淡,言語上的衝擊並不能改變或帶來什麼,自己想的太多,反而包袱太多,不如放下。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的眼睛。

接觸到一些故事,便有一些改變,最終的目的,我們都想變成最好的自己。

走走停停,兜兜轉轉,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將生活寫成詩,把自己當成主角,拍成自己的電影,那裏,全部是高潮。

讀名著的心得體會 篇5

我生在農村。那是贛西北的一個村莊,一圈黛青色的山巒鬆落落地攥着一把土地,土地上歇着幾叢房屋,房屋外是幾片田野和樹林,攔腰繫一條白河,綴幾叢蘆葦,又粗樸又温情。

在那裏我無知無邪地長大,到了求知若渴的年紀,村莊的貧乏便暴露出來。爸爸的故事已經熟爛到毫無懸念,收音機裏的評書欲言又止解不了饞,電視、手機、網絡都還在遙遠的時空之外,課堂索然無味,信息封塞,知識短缺,而一個孩子對世界那麼貪婪,彷彿饕餮永無饜足之寧日。

於是,我自然而然地把目光轉向爺爺的藏書。

爺爺是生於民國的讀書人,經綸滿腹。年老後,更是沉迷於閲讀。天氣好的黃昏,他坐在一把油黃的舊藤椅上,就着漸暝的天色和木槿籬笆的碎影,端着發黃的線裝書,搖頭晃腦,吟哦不休。我們問:“公啊,你在做細哩?”

“讀須(書)!”

“你這麼老了還要讀書呀?”

“須(書)不論多老都要讀。”説這話時,他的眼睛從老花鏡後抬起,濕漉漉的目光,又温柔又憐憫,彷彿剛從一個好地方歸來,看到仍然貧瘠的故鄉。

弟妹一鬨而散,而我還在那裏看着他,看他歎着氣,而後又端起書本——那樣戀戀不捨,彷彿字符之間,潛伏着令他魂牽夢縈的祕密。

我於是以為,讀書一定是件很神祕好玩的事情。

爺爺的房間裏放着一排已經發黃的線裝古書,多是《周易》、《論語》等儒家經典,我看不懂。當然,也有閲讀障礙比較小的書,比如《説岳全傳》。

當時我上國小四年級,八九歲樣子,便偷了過來,在功課、家務和寢食之間,見縫插針地讀。那些多年以前的傳奇,隨着書頁的翻卷走了過來,帶着被想象復甦的聲音、影像、信念、矛盾與犧牲,在1992年的村莊上空風起雲湧。我才知道,原來在稼穡桑麻、犁鋤鐮磨、粥飯茶酒之外,還有這麼有趣的東西。

一次,老師佈置一篇作文:擴寫《木蘭詩》裏被省略掉的沙場征戰的內容。仿造《説岳全傳》,我寫了十多頁,其中有荒荒漠漠的大背景,有壘壘疊疊的小細節,有戎馬倥傯的廝殺,也有祕而不宣的曖昧。作文得到老師的迭聲稱讚。

有了鼓勵,寫作文成了引人入勝的事。我曾經將七本練習本縫在一起,發出豪言壯志:“我要寫一本像《説岳全傳》一樣的小説!”這樣的諾言當然沒有落地,它方生方死,乍開乍謝,但足以成為一個文學夢被迅速催肥的證據。

把《説岳全傳》還回去之後,我偷來《山海經》。幾個回合後,爺爺獲悉我的祕密,他開始為我引薦適合我閲讀的書籍,童話、小説、散文等,直到20xx年的夏天他離開人世。

直至今日,我依然深愛那個藏在辛辣的旱煙味裏咳嗽不止的老人,他用殘疾的手指,在我陰鬱的年少時光中,幫助我指認高處的光,遠處的愛和深處的智慧。

再以後,年紀漸長,現存的書籍無法滿足我龐大的胃口了,我開始自己買書。第一本書是《簡·愛》,當時只知道在書店裏反覆挑揀,終於買了本又便宜字又多的書,覺得划算。

工作以後,我仍然買書看書。有一回去熟悉的書店,老闆是個年輕人,他説:“從今往後,你買任何書,都不用付錢。”我問為什麼,“因為我覺得你很好,喜歡看書的女孩都有一顆超凡脱俗的靈魂!”

我怔了一下,以為他在開玩笑,但他一臉認真和羞澀,這種認真和羞澀把我感動了,也把我嚇壞了。以後我再也沒有去過。

書越買越多,時至今日大約有近千冊,搬了新家以後,因為父母在裝修時沒有設計書房,所有的書只能堆放於客廳。電視牆免了,兩個落地大書櫃夾電視而設。每每持書一卷於陽台仰坐,進入想象與邏輯的世界,優哉遊哉,生出遁世之逍遙,便覺一切儘可原諒,雖然也不知原諒什麼。

作為一名大齡單身女青年,被父母催婚,被親友非議,偶爾難免焦慮困窘,只有翻開一本好書,方才不覺孤獨——縱然我孑然一身,但有世界上最偉大的靈魂做伴。他們一直在,他們將智慧如同耳語一般告訴我,無孔不入地滲入生命的每一個罅隙,使我像顆灌漿的麥子一樣充盈飽滿。

後來寫作,初時喜歡玩弄語言,世界在我筆下轉換成了一堆紛繁的辭藻,又油滑又膚淺,但當時卻自鳴得意,恃才傲物。有人告訴我,依仗才氣的寫作最終會走入自我重複境地。我自然不信。

那時我還沒有領悟到,比知識更重要的,是愛和悲憫。直到有一回遇見茨威格的句子:“一個人和書籍接觸得愈親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統一,因為他的人格復化了,他不僅用他自己的眼睛觀察,而且運用着無數心靈的眼睛,由於他們這種崇高的幫助,他將懷着摯愛的同情踏遍整個的世界。”當即便覺閲讀的介入成了當務之急。

我迫切需要更充沛的知識來幫助我沉潛,需要理性來幫助我梳理,需要更縝密的思索來質疑、追問和尋找,需要新視角來重新激發,也需要雍容慈悲的心態來包容他人和自我。於是停了筆,潛心讀書。

書櫃裏品種繁多,文學、評論、歷史、哲學、宗教,也有自然、科學,每一種都有所涉獵,但大都如蜻蜓點水般粗淺。只是不再急躁,哪怕越發感到自己的無知。世界莽莽,時間荒荒,我舉目四眺,也不過這四面白牆,視界如此之微妙,此生此身,永遠處於侷限之中。

承認了這一點,便願意向自己的缺陷服輸,願意承認平庸,願意低下頭顱,將所見所聞所知所思,都算是恩賜,將每一個經過我生命的生命,都看作平等的存在而不再眼高過頂。萬物順從秩序又千迴百轉,而我又憑什麼居高臨下,自稱與他們不同?

近年愈發感到,世界環形輪轉,任何一種出發,都朝着迴歸的方向,豔極反素,慧極反拙,傲極反和。我當然不是豔極慧極傲極的人,還是努力讓自己從狂狷的半空中低下來,對人敬重,於己謙卑。

在寫作上,我不知道自己能寫多久,亦不知能走多遠,對此我沒有奢望,只求盡心而為。但閲讀,必是串聯一生的事情,只有它能説服我,無論生命如何繁華或虛無,都要天真、虔誠、滿含悲憫。

讀名著的心得體會 篇6

大家也許不知道吳承恩,但一説起《西遊記》,那可是人人皆知呀!齊天大聖孫悟空,天蓬元帥豬八戒,捲簾大將沙和尚在書中被描述得栩栩如生,淋漓盡致。

十萬八千里坎坷路途,九九八十一場劫難。唐僧師徒一行四人,歷盡艱辛,取得真經。靠的是什麼?是集體的力量,是這個絕佳的團隊組合。在這四個人的集體中,無論少了哪一個,都不可能成功的取到真經。

物無盡美,人無完人。這師徒四人,他們各有各的優點與不足。唐僧,善良而執着,信念不移,有着強烈的責任感,但柔弱無能、善惡不辨;孫悟空,機智勇敢、能力超羣、嫉惡如仇,但不聽指揮,散漫任性,獨來獨往;豬八戒,驍勇善戰、忠心耿耿、服從領導,但愛説大話、頭腦簡單、貪吃懶做;沙和尚,忠誠老實、仗義執言、盡心盡力、無怨無悔,但辦事死板、不夠靈活。他們四個人走到了一起,可謂各顯其才、各盡其能,優勢缺陷互補,組成了一個完美的團隊:唐僧——統帥,悟空——戰將,八戒——助手,沙僧——後勤。每個人在這團隊裏都能發揮出自己的才能和作用,真是缺一不可呀!

在現實生活中,小到一個家庭,一個班級,一個集體,大到一個社會,一個國家,哪個不需要如《西遊記》般的團隊?而如此的團隊合作又顯得多麼地重要。前年夏天,歐洲盃上的黑馬希臘隊先後打敗東道主葡萄牙隊,送走了衞冕冠軍法國隊,擊倒了奪冠熱門捷克隊,最終奪得了冠軍。而這驕人的戰績、顯赫的功名就來自於球隊每個隊員之間的默契配合和通力協作。這支隊伍裏沒有一個球星,但有那些擁有眾多球星的隊伍所不具有的或者做不到的團隊合作精神。

足球場上需要衝鋒陷陣的前鋒,也需要甘於配合的前腰;既需要堅強可靠的後防,同時更少不了組織進攻的場上靈魂——中鋒。任何一個團隊裏每一個成員的作用都是這個團隊成功的重要要素。互幫互助,相互合作,一個團隊的任務才能完成。

古代作家吳承恩早在千百年前,就用《西遊記》的故事將團隊精神的思想刻畫得如此淋漓盡致,實在讓人驚歎不已!名著《西遊記》確實值得我們細細品味。我想,今天的人們如果還不能充分的認識到團隊精神的重要,豈不是太可笑,太可憐,太可悲了嗎?

讀名著的心得體會 篇7

早就明白《圍城》是一部現代文學經典小説,説的是有關男女婚姻的事,書中最經典的就是那句“婚姻就像一座圍城,城裏的人想出來,城外的人想進去。第一次瞭解《圍城》,明白有這麼一本書,明白中國文學有位叫錢鍾書的作家,是大哥推薦了錢鍾書的《圍城》,其他的就不怎樣記得了。

不知那時是因為什麼原因竟然未讀。此刻想來真是可惜啊!説到錢鍾書,我覺得有點對不起他老人家,因為我一向把他和錢學森搞混淆。此刻想起來覺得當時是多麼的幼稚和無知,一位是當代的學者,作家,而一位是”導彈之父“,科學家。

我一向不太喜歡讀長篇小説,這也許跟我的性格有關係,總覺得太長了,沒耐心看下去,平時也只看些短篇或微型小説。這可能與我經常喜歡寫些東西有關,我寫的最多的莫過於一些情緒雜文了。我想當初,如果多看些書,尤其是那些經典名著,那時我的作文修為可能更高一些。

我一向不看長篇小説,直到這個暑假,恰好妹妹從學校帶了本《圍城》,我空閒之餘就拜讀起幾年前本該早就讀了的《圍城》,並一口氣讀完了。其實上網的時候,曾看過《圍城》,那時也只是在上網時斷斷續續讀過,可是不知怎樣,也不知為什麼,之後就沒有讀下去,所以直到這個暑假我不算真正讀過一部小説。

儘管以前也曾翻閲過如梭的《懺悔錄》、錢鍾書的《圍城》,但我以為這個暑假所讀的《圍城》,才是我真正好處上讀的第一部長篇小説。

讀名著的心得體會 篇8

手捧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品味着從字裏行間透露出年少輕狂時的童真,神思似乎也飄向了那份以往屬於我們的逍遙日子。

《朝花夕拾》,正同於它別類的名字一樣,這本膾炙人口的鉅作,是魯迅先生在風燭殘年的歲月裏寫下的。老了,累了,回味起童年時的點點滴滴,心中還是會有當初的味道,想必還別有一番滋味吧。清晨綻放的鮮花有了晨曦會顯得更加嬌嫩,到了夕陽西下時分去摘取,失去了剛剛盛開時的嬌豔與芳菲,晚霞的照射卻使它平添了一中風韻,那若有若無的清香在風的導送下,讓人浮想聯翩。像是在嘗一道佳餚,細細咀嚼,幼年時童真的味道留在心頭,慢慢漾開。

魯迅先生是一派大作家,他的童年並不乏味。他是鄉下人,卻能和城裏人一樣去讀書。少了鄉下孩子的粗狂,多了一份知書達理。少了城裏孩子的嬌氣,多了一種大度氣派。他懷念在百草園無憂無慮的日子,與小蟲子們為伍,彷彿這樣的童年才夠味兒。趁大人們一愣神,以神不知,鬼不覺的神速,鑽進百草園。油蛉在那裏低唱,蟋蟀也會來伴奏,魯迅的童年似乎是在一首大自然圓舞曲中度過的。

枯燥,乏味,是對魯迅先生在三味書齋的的詮釋。稍稍偷懶一會兒,也會被壽鏡吾老先生的一句:“人都到哪裏去了?”喊回來,整天除了讀書還是讀書,閒來無趣。

從書卷裏散透出的天真爛漫,不經意間似乎也把我感染了,或許魯迅的文章真有什麼魔力吧,他用一個孩子處世不深的目光探射了我的心,引起了我的共鳴。

有人説:要看一個人是不是真的會寫文章,最主要還是看他的文章裏有沒有感情。教師也曾説過:僅有情感才能把文章變成有血有肉的。我不得不承認魯迅確實厲害,他的一切話語雖然平淡樸實,熾熱的情感卻展露無疑。他期望與大自然真正擁抱在一齊,憧憬在山水間流連,嚮往與小蟲子們打成一片的日子。讀着讀着,仿若年邁的老人頓時變成了一個活力四射小孩子,身上散發着陽光般的氣息。

小的時候,自我也曾擁有過那樣的光輝世紀。喜歡坐在河岸邊看着鴨子從身前遊過,頒着手指頭細數“一隻,兩隻……”;喜歡奔跑在林間小道,拋開心中的不愉快,盡情去笑,不用管禮數是否;還喜歡躲在一個隱祕的地方,看着同伴進進出出找自我的忙碌身影,最終因為自我躲的技術太高超,無奈,只得向我低頭認輸。想到那裏,心中有種竊喜的感覺,説不上來是什麼。好象是一個小小的“陰謀”得逞了,又象是躲過了一場小小的“災難”。

我們的童年漸行漸遠,留下的是一個美麗的回憶。《朝花夕拾》,去領略一下魯迅的童年,慢慢體會其中的幸福童年味兒吧。瑣碎的記憶在《朝花夕拾》中重現,不一樣的年代,一樣的歡樂,童年,惹人懷念啊。

讀名著的心得體會 篇9

斯嘉麗一直深愛着艾希禮,1861年4月她聽説艾希禮要和梅蘭結婚,斯嘉麗聽了就像捱了當頭一棒,立刻嘴脣發白。第二天,她去野餐會,查爾斯向她求婚了,斯嘉麗聽了如夢初醒,她正幻想着和艾希禮結婚呢。

過了兩個星期,斯嘉麗答應了查爾斯的求婚,婚禮定在4月30日,艾希禮和梅蘭定在5月1日。一週後,查爾斯就去了部隊,在他離開後的5個星期,他給斯嘉麗寄了很多信。可是,7個星期後,斯嘉麗收到了一封漢普頓上校親自發的電報,她從電報和信中得知,查爾斯還沒上場,就因為得了肺炎和麻疹而死去,他在臨終前還不讓家人知道他的消息,以免擔心。

幾個月後她和查爾斯的兒子出生了,取名叫韋德漢普頓汗密爾頓,和他的司令官的名字一樣。她生完孩子後,身體恢復得很快,但神思卻很難恍惚。

自從軍隊上前線後,縣裏的`娛樂和社交活動幾乎都停止了,年輕的男人們都去了前線,只留下老弱婦幼。

愛倫夫人和嬤嬤為斯嘉麗擔心不已,大夫告訴愛倫,傷心抑鬱症會導致身心衰,人會漸漸消耗而死……

讀名著的心得體會 篇10

《紅樓夢》這本書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首,它是一本中國封建社會末期的百科全書。這部小説以當時的貴族階層為中心,極其真實、生動的描繪了一幅十八世紀上半葉封建社會的生活畫卷,是這段歷史的一面鏡子,也是中國封建制度即將崩潰時的真實寫照。

今天,我又重讀了紅樓夢。這本書主要寫的是一個貴族家庭由興到衰的過程。書中,有妃子、王爺、老爺、太太、小姐、丫鬟、小廝等等,最突出的人物有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王熙鳳等等。這本書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個人是王熙鳳。

王熙鳳善於管家,她將賈府治理的井井有條,絲毫不亂。一個政治高官説過,如果王熙鳳還在世的話,讓她來代替總統都可以。這一句話,就顯示出了王熙鳳的管理水平很高。她不僅管理水平很高,而且還很會討賈母喜歡,在賈府的地位很高。比如第三回林黛玉初入賈府時:一語未了,只聽見後院中有笑語聲,説:“我來遲了,不曾迎接遠客!”黛玉想到:“這些人個個皆斂聲屏氣如此,這來者是誰,這樣放誕無禮。”心下想時,只見一羣媳婦丫鬟圍擁着一個人從後房門進來。 這個人打扮與眾姑娘不同,彩繡輝煌,恍若神妃仙子:

頭上戴着金絲八寶攢珠髻,綰着朝陽五鳳掛珠釵,項上戴着赤金盤螭瓔珞圈,裙邊繫着豆綠宮絛,雙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縷金百蝶穿花大紅洋緞窄裉襖,

外罩五彩刻絲石青銀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縐裙。一雙丹鳳三角眼,兩彎柳葉吊梢眉, 身量苗條, 體格風騷,粉面含春威不露,丹脣未起笑先聞。黛玉連忙起身接見。賈母笑道,

“你不認得他,他是我們這裏有名的一個潑皮破落户兒,南省俗謂作——辣子‘,你只叫他—— 鳳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稱呼,只見眾姊妹都忙告訴他道:“這是璉嫂子。

”黛玉雖不識,也曾聽見母親説過,大舅賈赦之子賈璉,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內侄女,

自幼假充男兒教養的,學名王熙鳳。黛玉忙陪笑見禮,以“嫂”呼之。這熙鳳攜着黛玉的手,

上下細細打諒了一回,仍送至賈母身邊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這樣標緻的人物,我今兒才算見了!況且這通身的氣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孫女兒,竟是個嫡親的孫女,

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頭心頭一時不忘。只可憐我這妹妹這樣命苦,怎麼姑媽偏就去世了!”説着,便用帕拭淚。賈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來招我。你妹妹遠路才來 ,

身子又弱,也才勸住了,快再休提前話。”這熙鳳聽了,忙轉悲為喜道:“正是呢!我一見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歡,又是傷心,竟忘記了老祖宗,該打,該打。”這一段就可以看出王熙鳳在賈府地位很高。

怎麼樣,你們讀過《紅樓夢》這本書嗎?

讀名著的心得體會 篇11

世間學説,每每誤人,唯有李宗吾鐵論《厚黑學》不會誤人。知己而又知彼,既知病情,又知藥方,西洋鏡一經拆穿,則牛渚燃犀,百怪畢現。受厚黑之犧牲者必少,實行厚黑者,無便宜可佔,大詐大_,亦無施其技矣!於是乎人與人之間,只得“赤誠相見”。英雄豪傑,攘奪爭霸,機詐巧騙,天下攘攘,亦可休矣!

民國間,有個李宗吾,四川富順自流井地方人,看穿世態,明察現實,先後發佈《厚黑學》《厚黑經》《厚黑傳習錄》,著書立説,其言最為詼詭,其意最為深沉。千古大_大詐之徒,為鬼為蜮者,在李宗吾筆下燭破其隱。

李宗吾先生説:“三國英雄,首推曹操,他的特長,全在心子黑。他殺呂伯奢、殺孔融、殺楊修、殺董承伏完,又殺皇后皇子,悍然不顧,並且明目張膽地説,”寧我負人,毋人負我。心子之黑,真是達到極點了。有了這樣的本事,當然稱為一時之雄了。

其次要算劉備,他的特長,全在於臉皮厚:他依曹操、依呂布、依劉表、依孫權、依袁紹,東竄西走,寄人籬下,恬不知恥,而且生平善哭,作《三國演義》的人,更把他寫得惟妙惟肖,遇到不能解決的事情,對人痛哭一場,立即轉敗為功,所以俗語有云:劉備的江山,是哭出來的。這也是一個大有本事的英雄。他和曹操,可稱雙絕:當他們煮酒論英雄時,一個心子最黑,一個臉皮最厚,一堂對晤,你無奈我何,我無奈你何。環顧袁本初諸人,卑鄙不足道,所以曹操説:”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此外還有一個孫權,他和劉備同盟,並且是郎舅之親,忽然奪取荊州,把關羽給殺了,心子之黑,彷彿曹操。無奈黑不到底,跟着向蜀求和,其黑的程度,就要比曹操稍遜一些。他與曹操比肩稱雄,抗不相下,忽然在曹操駕下稱臣,臉皮之厚,彷彿劉備,無奈厚不到底,跟着與魏絕交,其厚的程度也比劉備稍遜一些。他雖然黑不如曹,厚不如備,卻也是二者兼顧,也不能不算是一個英雄。他們三個人,把各人的本事施展開來,你不能征服我,我不能征服你,那時候的天下,就不能不分而為三了。”

本書共有七部,分別為第一部《厚黑學》,第二部《厚黑叢話》,第三部《厚黑別論》,第四部《厚黑學原理》(心理與力學),第五部《社會問題之商榷》,第六部《中國學術之趨勢》,以及最後一部第七部《宗吾自述》。但在這本書中,我們應該重點關注的不是“黑”而更是“厚”。我們所學習的“厚”,厚在學習。

第一種學習中的厚,厚在不恥下問。在大學的如此繁多的課程和科目裏,孰能毫無疑惑?答案肯定是必然的。但我相信更多的人選擇的是覺恥不問,而不是不恥下問,而問題的繁重積累,似一座聳入雲霄的青山,此時再拉下所謂的“臉皮,而進行的愚公移山則顯得毫無氣力。所以《厚黑學》中的“厚”就顯得極為重要。因此,要學會厚的不恥下問,才能更好地提高成績。

第二種學習中的厚,厚在不怕落後。在大學激烈的學習環境競爭中,難免一時屈居人後,或是成績沒他人優秀時,不厚之人便會感到臉紅心跳,嚴重者甚至沒有繼續拼搏的勇氣,直接破罐子破摔,自甘落後,如是這樣,則無法挽回。此時《厚黑學》中的“厚”便起到決定性作用,“厚”着臉皮,接受失敗,激流勇進,才能從激流中脱身而出,重定方向,創造輝煌。

讀名著的心得體會 篇12

讀過《飄》這本書,我被主人公郝思嘉的那種熱愛家鄉,自強不息,堅定不屈的精神深深感動了。

《飄》是以南北戰爭的南方社會為背景,講述了倔強的郝思嘉面對被戰火毀掉的家園,她堅定不屈,毫不氣餒;面對親人的死亡,她擦乾眼淚,努力振作;面對愛人的離去,她毫不氣餒,重頭再來。她深愛的土地,並想土地一樣承受苦難,飽含激情……

其中讓我感受最深的一件事是:1864年,亞特蘭大市被北軍包圍了,郝思嘉在投機商白瑞德的幫助下,帶着剛生了孩子的媚蘭逃回了老家塔拉。可是老家遭到北軍洗劫,田園荒蕪,母親去世,父親精神失常,兩個妹妹生病了,黑奴都走了,只剩下4個。為了一家人的生計,她四處奔波,像一個奴隸似的,不停的幹活。以前細嫩的手腳,現在卻滿是血泡和繭子。現在聯邦政府又叫郝思嘉交300美元的地產税款,否則將會擺賣塔拉,郝思嘉為了收到300美元,不惜和一個年紀很大的人結婚。

從這件事中,我看出郝思嘉是一位勇敢堅強,熱愛家鄉,能吃苦耐勞,為了家鄉的利益,不惜犧牲自己的偉大女性。

《飄》這本書我讀完了,她那種敢於向困難挑戰,熱愛家鄉,吃苦耐勞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去好好學習的!

讀名著的心得體會 篇13

“他長眠在這片土地上,曾經忍受着坎坷和挫折;他去了另一個世界,因為他失去了自己可愛的天使。然而時間的規律就是這樣,就像白天和黑夜不停的更替循環。”

再往下,也只是一片空白了。我合起書,那如澀茶般的悲傷仍然在我的心中揮之不去,主人公那回腸蕩氣的話語仍然縈繞心間。這是法國作家雨果的《悲慘世界》。

我細細地從頭細數那些情節:故事講述的是一位貧困潦倒的工人就因為太餓,到麪包店偷了一塊麪包後經發現做了十九年地牢。出獄後,他遭人唾棄、鄙視、白眼相對。他連個過夜的地方都沒有,連狗都不願意接納他,當他舉起手扣響最後一扇門時,一位慈愛的老人映入眼簾,老人的笑容讓冉阿讓已經是冰雪裹着的心_露了出來,如今鮮活地跳動着。他是米里艾主教。他説:“這扇門並不問走進來的人有沒有名字,但是要問他是否有痛苦。您有痛苦,您又餓又渴,這裏就是您的家。”。他關心人民的疾苦也理解羣眾的唾罵對冉阿讓施加的壓力。米里艾主教用自己的善良温暖他,洗淨他的靈魂,讓冉阿讓看見了世界温柔的一面。很快,主角變成了冉阿讓最知心的人,他被米里艾感化,立志要做一個好人。冉阿讓決定改頭換面,重新生活,重新讓人們認識,他改名馬德蘭。他做到了,他通過自己的努力當上了市長。在一顆熾熱的心驅使之下,他答應了臨死的可憐女人芳汀照顧她的女兒珂賽特。

世界竟如此殘酷,冉阿讓已成為萬人愛戴的市長,卻因在為一位無辜的貧苦工人澄清時被人揭穿身份,他,承認了。於是,他又被抓入了監獄。但他卻不服於命運,他不相信,他的命運即是如此,他也不理解為什麼一個曾經犯過錯的人再重新開始做人就不能做一個好人。於是他逃跑了。冉阿讓找到了珂賽特,找到一處偏僻的地方隱居起來。多年之後,珂賽特與馬呂斯墜入了愛河,他們結婚了,冉阿讓過上了平靜而又孤獨的生活。然而,當冉阿讓再對這兩個年輕人講起自己和珂賽特的身世後,馬呂斯卻對冉阿讓拒而不見。當馬呂斯夫婦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在冉阿讓牀邊懺悔時,冉阿讓撫摸着他們兩個的頭,揮動着沉重的翅膀,飛向了天國……

滑鐵盧戰爭的慘烈,法國底層人民生活的悽苦……雨果通過這部125萬字宏偉鉅著向我們娓娓道來。這一部小説像是一部演繹着世間所有疾苦的樂曲,每一個音符都是如此的苦澀,那麼的催人淚下;這部小説又像一卷卷帙,沉澱着歲月的滄桑。這部小説讓我親身感受到了貧窮的底層法國人民窮困、苦難、不平等的悽苦生活,激起了我心中疾惡如仇的洶湧波濤。

通過這黑暗的生活,我不由地想到了如今我們的光明生活。

當濃濃春意充盈起來,我們踏着輕快的腳步走進可愛的校園,明媚的陽光灑在我們的身上,剛剛拂過樹梢的清風送來一天的好心情時,你又是否覺得如此美好的生活來之不易?如今的我們不愁吃,不愁穿,更沒有如《悲慘世界》裏政治的壓力。但卻有的人不知珍惜,明知道危險還偏要去打着“到人間走一遭,什麼都得嚐嚐”的旗號矇騙自己去吸毒,生活壓力大就不顧及父母與他人感受去自我欺負,如果我們的祖先都這麼幹,估計這個世界早就沒有人了吧。隨着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們在享受生活的同時已經丟失了一些先人給我們留下的可貴精神,丟失了先人對我們的期盼,更把和平、安寧,公正、法制、平等丟到了九里雲霄。更有的人,總想着“這個世界這麼不公平,發明獲得諾貝爾獎哪輪得到我?”因而不思進取,總想着“我不是讀書的料”。但有一位叫薛之謙的明星,他説:“世界本來就是不公平的,但是不公平是好事,它會讓你更努力。”是的,誰一生下來就可以嚷嚷着:“我爸是李剛!”而獲得諾貝爾獎。我們看見的只是諾貝爾得主們在人們面前的光鮮外表,在他們的背後,也許他們不曾被這個世界温柔以待,他們卻依然能善待這個世界;也許他們通過自己付出了雙倍或者更多的努力而征服了不公平。是,不是每個人都都可以拿諾貝爾獎,但是如果人人都有着奔向諾貝爾的那股衝勁,那麼世界將會完全不同。先人的黑暗經歷應該引起我們深思如今的光明,應該喚醒那些玩世不恭,在生活中放蕩不羈,不對世界未來負責的人。國家與社會給予了我們如此優越的條件,難道我們不應該努力學習,報答社會?人生路漫漫,請君多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