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心得體會十篇

健康心得體會 篇1

生命在於運動,生命不息,運動不止,因為運動讓我們有健康的體魄;因為運動我們健康快樂地成長;因為運動讓我們五彩斑斕。正因為如此,我愛運動。

健康心得體會十篇

風和日麗的日子,正是運動的大好時光。可以釋放我們運動的熱情。我們可以在籃球場上盡情地飛奔。運球,傳球,投籃。享受籃球帶給我們的樂趣;還可以在草地上踢球,過人,射門。領略足球的魅力;還可以在操場的跑道上飛奔,運動使人快樂,更讓人情緒高昂。

“砰!砰!砰……”這強而有力的拍打聲是從體育館內發出來的。這裏正進行着一場激烈的羽毛球比賽。一名身着藍色隊服的隊員和一名身着紅色衣服的隊員正較量着。剛開始,他們誰也不讓誰。到了中場,比分才逐漸拉開,那穿藍色衣服的隊員差紅色隊員的人6分。這時,藍色衣服的球員不免心急氣躁起來。看起來,很着急。他不時地將球打出線外。眼看比分差距越來越大。那穿紅色隊服的人拍了他的肩膀説:“加油,你一定會成功,我相信你。”我很佩服那名穿紅色隊服的人。在一場比賽面前,他堅信“友誼第一”。可我呢?在我看來,比賽只有輸贏。 雙方隊員調整好了心態。穿藍色衣服的隊員就在他對手一句話的鼓勵下,一次次把比分追了回來。可惜上課鈴打了,我沒有看完全程比賽。不過,我想:在他們看來,輸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運動和比賽的快樂,更重要的是那份兄弟情。

因為運動,收穫了很多感動與真情;因為運動我有健康體魄;因為運動。我才會快樂!我運動!我快樂!

健康心得體會 篇2

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形成是和良好的環境,特別是良好的人文環境、心理環境分不開的。在這個大環境中,教育者要通過一定的教育手段,來影響和改變受教育者的心理狀態和行為。通過心育與其他教育的有機結合和有機滲透,使教育目標和內容一致、方法和步驟相融,促進學生主動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主動發展。

一、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活動有機結合

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德,包括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四種心理成分,這些心理成分是彼此聯繫、互相促進、互相滲透、互相影響的。調查研究表明,人們往往不以外部影響轉變認識,而以內部的道德意志、道德情感來調節自己的行動。學生品德的形成是由自外向內的傳導過程轉化為自內向外的傳導過程,由從客體到主體的轉變轉化為由主體到客體的轉變,各種德育活動的開展正好是轉化的基礎。因此,通過開展各種德育活動,讓學生從認識、情感、意志、行為方面進行內心體驗,是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要的環節,同時也有助於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二、心理健康教育與班級工作有機結合

班級工作制約着班級全體學生的心理和行為,它的心理機制是模仿、暗示、從眾、認同等。有關研究表明,優良的班風對學生的心理影響非常大,具體作用是:潛移默化的鼓舞作用,行動上的激勵作用,對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保護和增進作用,對精神文明建設和優良品德形成的促進作用等。針對普通中學的客觀實際,調整學生心態、樹立良好的班風應該成為班級工作的首要任務,應不失時機地給學生信心和力量,給學生髮揮潛能的機會,給學生提供展示個性特長的空間。如在班級建設中開展“自己管理、民主監督”競賽活動、評選“班級之最”活動、開設“羣星燦爛”專欄等,讓人人都有受獎的機會,人人都有成功的體驗。

學生健康心態的形成還在於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要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師生關係,必須確立科學的學生觀。科學的學生觀是,把學生看成有獨立人格的人,看成有巨大潛能的人,看成“獨一無二”的有個性的人。因此,教師要把主動權交給學生,以平等的態度與學生進行信息交流,把學生的“違紀”看成是成長中不可避免的現象,採取積極樂觀和寬容的態度來調節學生的心態和行為。

學生健康心態的形成還在於班主任老師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實事求是的評價,切忌千篇一律。使學生心態得到平衡,不但能加強個人或集體行為方向的引導力量,也有助於集體內部的團結和集體內聚力的加強。

三、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輔導和諮詢有機結合

素質教育要求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發展,故而學校要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瞭解環境,學習在社會上生存的基本技能。學校教育在注重知識傳授的同時,更應該關心學生人格的健康發展,所以,心理輔導和諮詢應成為學校整體工作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就普通中學而言,學生中普遍存在着信仰迷茫、情感飢餓、個性壓抑、意志脆弱、少自信多自卑以及青春期困惑等問題。根據學生不同年齡、不同情況的心理特點,通過多種渠道調節學生的心態,是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心理健康教育重點在於早期發現學生心理問題的徵兆,以便及早進行調整。對容易出現適應不良問題或已有輕微問題的學生,應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方式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減輕問題的嚴重性,給學生提供心理傾訴的機會、場所和渠道。學校根據年級特點建立的“悄悄話”信箱和“心靈”信箱是學生心靈的一片綠洲,在這裏學生可以傾訴心中的苦悶,吐露心靈的祕密。通過“信箱”,教師向學生們伸出了温暖之手,一次次“談話”,給了他們戰勝自己的力量。心理輔導室的諮詢,使學生含着眼淚來,帶着笑容歸,端正了學生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在學校直接和間接輔導、諮詢的同時,還有一個重要渠道,就是通過班級建立心理互助小組,拓寬發現心理問題的渠道,達到助人自助的目的,使問題消除在萌芽狀態。

四、心理健康教育與家庭教育有機結合

在學生健康人格的塑造中,家庭的影響,特別是父母的教育和影響是關鍵的因素之一。父母的性格特徵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性格,父母的教育方法和愛的方式也會影響孩子的性格發展。許多事實證明,家庭教育功能的欠缺或喪失足學生心理形成障礙的重要原因,父母教育的不一致和只養不教是當前家庭教育功能欠缺的主要表現。父母對子女的溺愛、嬌慣、放縱、袒護和打罵等不良的教養態度和錯誤方式,常使孩子形成反抗、屈從或自卑的心理。

實踐證明,把心理健康教育與家庭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是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有效途徑。主要的方式有:

(1)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互相溝通,學校通過“致家長的一封信”的方式把意圖傳達給家長,請家長配合;或通過家長座談會的形式,講意義、講做法,談構成學生心理障礙的學校、家庭、社會等外部影響因素和制約學生身心發展的內部因素。

(2)開辦家長學校,請專家進行家教講座,要求家長用科學的方式教育孩子,給孩子創造寬鬆、和諧的心理環境。

(3)定期召開有學生家長參加的學生心理分析會、學習行為和學習動機研討會、誓師會、彙報會和理想演講會等,通過多形式、全方位的教育,共建孩子們通向成功的橋樑。

五、心理健康教育有機地滲透到學科教學中去

有關研究表明,教師決定教育結果。學生的心理問題、心理障礙能否得到緩解和排除,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人格力量的影響,以及教師的知識、能力和實際工作水平。因此,教師在問題的把握、教育方案的設計、教育目標的確定、教育方法步驟的選擇以及教育過程的導入和實施等方面,都應巧妙地注入心育內容,認真挖掘心育因素,找準滲透點,使學生在學科教學中悟出人生真諦。如語文老師為解決班級出現的早戀苗頭,設計了這樣一節作文課:摘一個青柿子讓學生嘗味道,端一盆月季花讓學生欣賞,然後就這個情況自擬題目寫一篇議論文。學生們思索着、感悟着,寫出了“不成熟的果子是澀的”、“自然綻放的花是最美的”,進行了一次青春期心理教育。心育學科滲透不只限於語文課,各個學科都是心育的極好場所。教師的一個眼神、一個小的手勢都可以給學生注入心靈上的慰藉,激發他們積極向上的動機。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還在於教師必須具備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廣博的學識和精湛的技藝,以深沉的愛心、高度的責任感來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

在普通中學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不僅限於上述的有機結合和有機滲透,還需圍繞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任務和具體目標,進一步開發和利用多種媒體,才能不斷地把心育工作引向深入。

健康心得體會 篇3

一、通過 學習使我認識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好處。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種時代的要求。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未來人素質中的一項十分重要的資料。《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確定心理健康教育的總目標是: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充分開發他們的潛能,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目標是:使學生不斷正確認識自己,增強調控自我、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潛力;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對少數有心理困擾或心理障礙的學生,給予科學有效的心理諮詢和輔導,調節自己,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強自己教育潛力。在中國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們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是推進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促使教師更新教育理念,促進學生主動發展,構成完善的人格;有利於提高德、智、體、美、勞教育的成果;有利於學生心理障礙的排除、心理疾病的防治和精神健康的維護。因此説,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好處。

二、心理健康的內涵

心理健康,是指一種良好的心理或者精神狀態。心理健康這個概念,既代表心理健康,當然也代表着它的反面——心理問題。圍繞着心理健康開展的教育,我們稱之為為心理健康教育。從班主任的職責來看,班主任要當好學生的心理保健醫生,促使他們身心健康的發展。這是因為心理健康是班級德育工作的一個組成部分,班主任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夠全面地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和全面素質。心理健康內涵的核心是自尊。所謂自尊是指學生中間,或者指某個個體中間,對自己或者對自己一種用心的肯定的評價,體驗或態度。老師們都很重視對學生自尊心的培養,因為學生如果自尊就能夠成為自強、自立、自信的年輕一代,因此自尊的問題最重要。

三、正確區分學生不同的心理狀態

一般來説,人的心理狀態能夠分為三種:正常狀態、不平衡狀態與亞健康狀態,與這三種心態相應,其社會行為方向也表現出十分重要的特點。

在沒有較大困擾的狀況下,學生的心理處於正常狀態之中。這種狀態之下,學生的行為基本上預期價值觀體系、道德水平和人格特徵相一致,是一種健康或者優秀的狀態。

第二種狀態是不平衡狀態。一旦發生了擾亂正常生活、引起人們消極情緒的事件,如受到挫折、需求得不到滿足等,就會進入一種不平衡狀態,那裏指學生處於挫折、焦慮、壓抑、恐懼、擔憂、矛盾等狀態。一般來説,學生在生活過程中會不斷地經歷各種不平衡狀態,這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必要的。用心主動而不是消極被動的應對不平衡狀態才會帶來發展或者成長的契機。教育在某種程度上就是要不斷打破對象的平衡,促進其發展。對不平衡狀態的外在或內在的非建設性或傷害性處理,才會導致所謂的“病態、變態、或偏差”。

異常行為是學生在心理不平衡的狀況下發生的,是一種偶發性行為,這種行為在學生正常狀態下是不會發生的,它與常態行為不同,能夠稱為“偏態行為”。班主任如果能及時鑑別學生的行為,採取相應的措施幫忙學生擺脱心理的危機狀態,回覆到正常狀態,那麼,學校乃至整個社會的違法行為、不道德行為以及意外事件就會大大減少。

第三種狀態是不健康狀態,當學生處於不健康狀態時,往往會非線性地發生不適應行為,包括反社會行為和異常行為。所謂“非線性”地發生,是指這些行為的發生常常是沒有明確的、直接的原因,找不到其因果關係,其因果序列是不清晰的。例如,一位國小生突然害怕方格或類似方格的所有物體,這是一種異常行為,包括他自己在內,誰也弄不清他為什麼會怕方格。正是由於這種非線性的特點,我們對其不適應行為的產生就無法預測。學生在心理不健康狀態下所發生的反社會行為或異常行為既沒有直接的原因,也沒有明確的行為動機,因此,談不上是其價值觀、道德水準或人格特點的必然產物。這類行為我們稱之為“變態行為”。

綜上所述,我們能夠看到,學生在不同的心理狀態下不適應行為的發生有不同的特點,作為班主任,我們要看到廣大學生的兩個主流,一是大部分的學生心理健康是主流;二是有些學生由於學業、生活、環境的壓力產生暫時的心理不適,他們要求給予指導,以幫忙他們正確應對遇到的問題。對於班主任,在應對學生髮展中所出現的心理偏差,應樹立正確的觀念,採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決;而針對極個別的出現嚴重心理障礙的學生,則要能夠及時甄別,並用心尋求專門機構予以解決。

四、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結合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特點,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心理髮展環境。

一個學生要能與周圍人持續一種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產生安全感、歸屬感和自信心。因此,身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要用心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心理髮展環境,就應把工作重點放在平時維持其心理平和、用心、順暢等上面,營造好孩子們良好的心理健康成長環境,為孩子們建設和諧平等的羣眾,儘量讓每一個孩子能夠在充滿關愛、温暖、上進的學習環境之中,避免對於孩子們成長不利因素的出現。

(二)全面滲透,多渠道、全方位推進心理健康教育。

為了更好地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要求將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滲透到學校各項工作中去,構成多渠道實施,如班主任工作團隊工作等等,同時也就應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滲透到各科教學中去,每一個任課教師能夠根據本學科教學資料與學習活動特點滲透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料。這樣就能夠構成眾多的非專門渠道,促進學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開展。

注重與學校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相結合。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絕不是每週一、兩節課或者搞幾次轟轟烈烈的活動就能實現的。事實上,超多的研究與實踐經驗都證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教育一樣需要與學校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相結合,需要潤物細無聲的意識和觀念;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僅靠有限的時間、空間是難以實現的,同樣需要在點滴的生活實踐經驗中積累而成。因此,學校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應成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將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資料滲透到具體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去,將兩者融合在一齊,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實處。利用學科知識加強情感教育,使學生有良好的情感生活。

(三)教師本身也要注重自己的心理健康

教師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確理解學生的行為,更無法巧妙地處理學生問題,輕則影響師生關係,重則可能傷害學生心靈。因此,為了更好地教育學生,教師自己首先務必是心理健康的人。

教師的心理健康從根本上説還得由教師自己維護。一個優秀的教師就應能夠處理好兩個方面的關係--既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同時也重視自己的心理健康。優秀的教師在需要的時候能承受巨大的壓力,但他絕不應讓自己一向處於壓力之中以至於身心俱損,影響工作和生活的正常進行。身為教師,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不斷學習和掌握新的知識,儘快適應新的教學觀念,掌握新的教學方法,到達新的教學要求,才能尋求新的發展,也才能真正擁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師不斷地理解新知識,開拓自己的視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問題,以更平和的心態對待生活和工作中不盡人意之處,更少地體驗到焦慮和挫折,對維護心理健康有重要好處。

總之,教學的目的就是教書育人。為了讓學生構成健康的心理,教師就要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斷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良好的性格、高雅的氣質、卓越的才能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質將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薰陶與教化作用,真正作到為人師表。只有構成學校、家庭、社會的心理健康教育網絡,齊抓共管,學生的心理素質和心理水平必須能朝着健康的方向發展。

健康心得體會 篇4

健康的心理是現代人必須具備的條件和基礎。從素質教育的着眼點來看,健康的心理是孕育良好素質的保障。然而,在我們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由於社會、學校、家庭多方因素,這次能夠參加曹教授心理健康的學習。我感到非常的榮幸。

經歷了心理健康教育理論等內容的學習。經過一天的學習,使自己提高了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現對這次心理健康學習談一點自己膚淺的體會。

“心理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主觀反應,是人的各種行為的準則,是個體進行的社會活動思想基礎”。從這個定義上我們就不難看出認知對於人的心理的影響。

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人是自主的,可以對自己未來進行選擇。正是因為有了自由和自主,人才可以嘗試消除種種條件的限制,去發現自己,實現自己,提高生命的質量。

再進一步從個體發展的角度展開之前,我們不妨接受中國古人的一個經典的論斷:“人之初,性本善”。這也許能解釋人類社會幾千年來對於至善至美的不懈追求,這種源自人類自身最深層次的追求是人類成長,進步的基本動力。把古人的這種普適的哲學的觀點放在今天的心理學上面來講就是:人的生命質量的提高是指向健康的向上的,而不是指向破壞和毀滅的。

心理是腦的功能,腦是心理的器官。而不是過去人們所普遍認為的“心臟是心理的器官”。但對於更多的認識目前我們大多還只停留在一個描述性的階段。大腦是一個如此複雜而精準的構造,以至於現在的科學還不能完全瞭解它的工作原理的細節。腦機能定位嘗試瞭解大腦的不同區域對不同心理活動產生及發展的分工情況,並已經取得很大成果。這是對古代人類迷信的認為靈魂是脱離肉體獨立存在的否定。進而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們是可以想控制身體其他部位一樣,控制我們的心理活動(當然這種控制並不是絕對的控制)。這給“人擁有自主的意識”以科學的依據。人也就可以通過控制自己的心理,進而掌握生命的主動權,提高自己的生命質量。

通過上曹教授心理健康講授,我還了解了許多關於心理方面的問題,這也使我更好的認識了自己,懂得了心理健康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性。

近來,大學生,工人自殺事件頻頻發生,令人深思,大學生,工人自殺問題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之一。據記載,大學生自殺的主要原因是心理因素,這與心理特徵有着密切的關係,大學生弱而不穩定和強而不均衡的性格都容易產生自殺的念頭。而工人則因生活和工作的艱苦環境也容易產生自殺念頭。他們經不起挫折,也不積極改善本人的心理狀況,同時也很少有人去心理諮詢,從而長時間自我封閉,產生無助感和無望感。當這些問題長時間得不到緩解就會導致自殺,從而就會引起社會不穩定因素造成很多的社會問題。通過這次學習特別是聽了曹教授的講授;使我深深體會到要搞好本質工作首先要把握好自身的心理素質保持良好的心態;其次就是要認真學習科學和德育知識並把自己容入社會的大家庭中,這樣才能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健康心得體會 篇5

大學生健康問題是我們大學生目前所關注的重要話題之一, 這學期,我們學習了大學生健康教育這門課程。經過了幾個禮拜的學習,我學到了許多有關於大學生健康方面的知識。這些知識的學習,有助於我們更好的認識當前大學生中存在的健康問題。下面就是本人學習之後的心得體會:

大學生是從為數眾多的中學生中選拔出來的佼佼者,在心理上有很強的優越感和自豪感。但是與此同時,大學生則承受着更大的壓力和挑戰。大學生往往自視甚高,很容易受挫折,並隨之發生一系列心理衞生問題。相比生理而言,心裏健康就尤為重要了,故只談心理方面的問題。

心理健康可以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健康的心理品質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將來走向社會,在工作崗位上發揮智力水平、積極從事社會活動和不斷向更高層次發展的重要條件。充分認識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和諧發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質作為基礎的,一個人心理健康狀態直接影響和制約着全面發展的實現。

那麼,如何預防或者消除大學生的心理障礙呢?我總結了以下幾種途徑和方法:

第一,養成科學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已為科學研究所證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規律、勞逸結合、科學用腦、堅持體育鍛煉、少飲酒、不吸煙、講究衞生等。大學生的學習負擔較重,心理壓力較大,為了長期保持學習的效率,必須科學地安排好每天的學習、鍛鍊、休息,使生活有規律。學會科學用腦就是要勤用腦、合理用腦、適時用腦,避免用腦過度引起神經衰弱,使思維、記億能力減退。

第二,加強自我心理調節。

自我調節心理健康的核心內容包括調整認識結構、情緒狀態,鍛鍊意志品質,改善適應能力等。讓學生正視現實,學會自我調節,保持同現實的良好接觸。進行自我調節,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去改造環境,努力實現自己的理想目標。所以大學生在學生過程中應學會自我心理調適,做到心理健康。

第三,積極參加業餘活動,發展社會交往。

豐富多彩的業餘活動不僅豐富了大學生的生活,而且為大學生的健康發展提供了課堂以外的活動機會。大學生應培養多種興趣,發展業餘愛好,通過參加各種課餘活動,發揮潛能,振奮精神,緩解緊張,維護身心健康。通過社會交往才能實現思想交流和信息資料共享。發展社會交往可以不斷地豐富和激活人們的內心世界,有利於心理保健,一個好的心理是成就大事的先前條件。

第四,求助心理老師或心理諮詢機構,獲得心理諮詢知識。

大學生在必要時求助於有豐富經驗的心理諮詢醫生或長期從事心理諮詢的專業人員和心理老師。心理諮詢是指通過人際關係,運用心理學方法和技巧,幫助來訪者自強自立的過程。作為一名新世紀的大學生,我們沒必要感到不好意思或者羞愧什麼的,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會有一點心理疾病,當我們心理呈現亞健康時,要儘早去看下心理醫生,儘早解決,不要帶着包袱上路。

健康心得體會 篇6

在近代的中國社會,心理的扭曲現象如雨後春筍般層出不窮,那些曾經鮮為人知的社會行為在當今社會也變得不足為奇。有的人為利為情而犯罪,在監獄度過自己本來美好的一生;有的人以一時之氣而犯下終身無法彌補的錯誤;有的人逞一時之勇而殘廢一生;有的人因不能釋惑而結束自己。

基於此,心理的健康遠比軀殼的健碩更能決定一個人對待生活的態度,決定他一生的生活方式,霍金雖然身體殘疾但卻用堅強的意志寫成著名一世的《宇宙大爆炸》,海倫雖然雙目失明也以驚人的毅力成為世界級的作家也許你會説我們與他們沒有可比性,但是我想知道在他們和我們一樣還是普通人的時候又有多少的區別。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無論在什麼樣的環境中總可以將自己放到一個合適的位置,找到自己的適合職位,那麼心理健康又如何定義和怎樣定位一個人的心理健康狀況呢?

心理健康是指一種狀態,即人對內部環境具有安定感,對外部環境能以社會上的任何形式去適應,也就是説,遇到任何障礙和因難,心理都不會失調,能以適當的行為予以克服,這種安定、適應的狀態就是心理健康的狀態。

對於我們大學生的健康心理應具備這樣的素養:能夠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的慾望;保持樂觀的心境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對自己的未來的人生充滿希望,對逆境可以處之泰然;人際關係和諧;對自我的評價正確。

在校的大學生在當今的社會面臨着就業的壓力,情緒的調控和戀愛價值觀的實際性的問題,因而擁有一顆健康的心理對未來的發展有着根本的作用,認清時事,看清世界的迅速變化是讓我們更快更好的適應這個多變的世界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一)在如今競爭日益劇烈的社會,大學生的就業壓力也在蒸蒸日上,許多的大學生畢業後就面臨無法就業的壓力,其實也是大學生的心理存在許多的不健康的因素:

1、就業的期望過高。這些期望有的源於自己,有的源於自己的父母和親戚朋友,認為自己畢竟接受過高等教育,掌握的知識更多,因而從一開始就覺得自己應該得到職位高,薪酬好,福利優厚,行業熱門的工作,不願意做基層的工作。

2、在就業的過程中缺少吃苦耐勞的心理。大學生的一種自傲的心理導致這樣的結果,在校期間缺乏的鍛鍊,缺少社會實踐能力,在工作的時候不願意受別人的支配,更不願意去做那些勞累的基層工作。

3、在就業的工程中存在虛榮排比的心理。有的大學生認為自己是天之驕子,對職業有高低貴賤之分,對職位有好醜美惡之別,如自己能夠得到優越的工作崗位,自視高人一等;若得到的工作條件不理想,就不願意向任何人提及,自視低人一級,害怕丟面子,受人藐視。

4、存在固執狹隘的心理。在剛剛步入社會的大學生而言,缺乏變通的能力,一味照搬書本,不顧社會的需要和公司的要求,曾經有一位總經理説:“現在競爭的社會需要的人才,並不是他們學了多少的知識,專業是否對口,更重要的是他具備的素質。至於業務的知識我們可以培訓。”

5、過度的自卑心理。有的人在學校期間因為過度的輕視自己,總覺得自己許多的方面不如別人,專業技術方面無法在工作中運用,不相信自己的實際能力,因而對工作產生畏懼的心理,產生恐懼的心理。

以上是許多的大學生都面對的問題,就這些問題,我們應該認清實質,針對這些問題找出實際的解決方案,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1、擺正自己的位置,明白自己是學生的身份,認真努力的學習知識。

掌握專業技巧,適當的參加一些活動,鍛鍊自己的實踐能力,在實踐中總結自己的錯誤和不足,我這樣認為:“大學是可以犯錯誤的地方,只要在不違法的條件下所犯的錯誤我們都有機會去彌補,你現在犯錯不怕,因為現在還有機會,一旦自己步入職場,你就沒有這樣的犯錯機會!”。

2、認清時勢,給自己定一個具體的目標。雖然目標是一個抽象的東西。

不過它也是我為之努力的終極對象,目標可以有長期的和短期的,給自己一個具體的目標也是在給自己一個適當的壓力和一個明確的奮鬥方向,因為許多人似乎每一天都是忙忙碌碌的,但是最後卻是一無所獲,歸根結底是因為從一開始就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

3、轉變自己的思維方式。從現在開始不要將自己擺在一個高高的位置上面,學會謙虛好學的態度,明白是自己需要工作而不是工作需要你,很難想象一座根基不好的碉堡怎麼可能長時間的矗立在藍天下面,只有從基層開始才會有好的根基,將來也才會有好的發展,遇到問題也才可以有條不紊,臨危不懼。

(二)情緒人皆有之

不止是我們人類,就算是動物也同樣的有屬於它們的情緒,我們都會有喜怒哀樂愛恨愁,遇到高興的事情我們會激動不已,遇到不快的事情我們會鬱鬱寡歡,情緒其實可以認為是一種本能,一個成熟的人應該是一個能夠控制自己本能的人,成熟與年齡沒有直接的關係,我們不能錯將早熟當成熟。在現在我們情緒是極其波動的年齡時期,也很容易因為情緒的原因造成很多的不應該。

1、影響生活的質量,導致精神痛苦。抑鬱的情緒的導致很多的時候被不開心所籠罩,不能正常的生活,對許多的問題和事情產生厭倦和不滿,長此以往,對自己的生活產生厭倦和困惑,做出許多超乎想象的舉動,對許多的事物過於敏感,對周圍的一切都不願意接觸;

2、干擾學習的過程,影響智力的發揮。心理學研究表明,積極樂觀的情緒是學習的動力,相反消極的情緒將直接影響智力的正常發揮,樂觀開朗,積極向上的情緒是大腦處於活躍的狀態,導致自己的思想呆滯,不願意思考,大腦停滯甚至倒退;

3、導致自己的判斷力下降,形成認知偏差。我們都會有同樣的感覺在不同的心情下看同樣一件事物會有明顯的差別,帶着不良的情緒看問題就如同帶着一副墨鏡看世界一樣,將許多的事物看得和真實相悖,被假象或表象所迷惑,影響個人的健康成長。情緒的變化,是對同一件事物的看法大相徑庭,甚至與事實差別巨大;

4、使自己難以融入集體。冷漠、自卑、孤獨的心理難以為人們所接受,因為這些是一種具有閉鎖性質的,自己也不願意去接觸集體,成為一個孤立的個體,純粹的個人世界,找不到快樂,找不到開心,有的只是孤獨和寂寞,這樣的人很容易產生抑鬱症,也很容易精神分裂症。

面對這些,我們應該學會調控自己的情緒,不要讓自己成為情緒的奴隸,而應該成為情緒的主人。

1、學會自我調節。自我調節的方法有許多,比如説轉移環境、自我宣泄、找朋友訴説、分散注意力等方法對自己的情緒進行調控,事後想清楚產生這些不良情緒的原因,然後冷靜的思考,找出問題的關鍵所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找到確實有效的處理方法進行解決;

2、現在的心理醫生很多,幾乎在每一所學校都設有這樣的崗位,當自己實在不能自我解決的時候,可以到相應的心理諮詢處諮詢,向他們尋求幫助,幫助自己走出心理的誤區。

(三)戀愛在大學裏面已經是很正常的事情

不同的人對戀愛的理解和看法也截然不同,各自的人對戀愛觀的認識也有差別,然而不成熟和不理智的戀愛於人於己都不利,因此我們應該認清自己,不能盲目的效仿,我並不否認在這樣的條件下面不會有美麗的愛情,只是需要強調不能盲目和盲從,更不能隨波逐流,需要冷靜的分析這樣做是否合理,在我的理解下盲目的戀愛會帶來這些不良的危害。

1、增加自己家庭的經濟壓力。許多的學生都不是特別的富裕,都是中等水平的家庭,自己的學費都是父母辛辛苦苦的積攢而來,在大學的戀愛不是社會,近乎一種享受和好奇,更多的是消費,對於沒有任何經濟來源的學生來説無疑是在給自己的父母無形之中造成更大的經濟壓力,我不知道這樣的消費是否會心安理得,在自己進行大消費的時候是否曾經花幾秒鐘的時間想過家中的父母;

2、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一部分的戀愛是一種完全的本能行為,就如同我們看到一朵美麗的鮮花想據為己有一樣,許許多多的誓言在現實面前都會變得脆弱不堪,許多都是一時的衝動,當這種衝動消失的時候很難想象會有怎樣的事情發生;

3、浪費自己的青春和學業。大學是開始正式接觸社會的地方,從這裏出去將不會再有人為你去遮風擋雨,全都得看你自己的能力,因此在某種程度上説大學對自己的人生有着決定性的作用,在大學期間我們可以學到很多的知識,認識很多的事物,但是如果我們不能很好的解決自己眼前的問題,我們將會在此失去學習許多技能的機會,幾年的大學將是除了一個文憑外毫無收穫的幾年時光,我這樣想:“如果大學只是為了那一張白紙黑字的空虛的文憑的話,從現在開始可以不必要考慮父母的想法,毅然的畢業吧!”因為如果在幾年的時間你不能學到任何的東西也將註定幾年以後你同樣要被無情的淘汰,不如現在出去或許你可以比別人有更多的經驗,可以有一個很好的工作的機會。

我不反對大學的戀愛,但我希望在我們進行這樣一個抉擇的時候可以靜心的想一想自己擁有什麼,將來自己可以做什麼,自己能夠給彼此什麼。或許有人認為我把愛情想象的太金錢主義,但是我也很想知道像電視劇裏面那樣堅貞不移的愛情在現在的社會中存在多少。也許你會説:“沒有戀愛的大學生活是不完整的。”我也不明白:“你的大學是為了戀愛而存在還是為了將來的生活而選擇大學的呢?”我真切的希望在你自己進行這樣一個抉擇的時候可以看得更加的長遠一些。同時我也希望大家都可以找到一個真正的適合自己的對象,在生活中能夠相扶相依,共同的為你們的理想而奮鬥,而不是為了一時的好奇或是衝動輕易的做出的決定,那樣的愛情註定是會夭折的。 社會需要的是高素質的人才,我們青少年是祖國未來的一代,青少年是國家未來的希望,是國家的棟樑,我們不僅是為自己而活,也為自己的家人,自己的國家而活,不要説你自己沒有這樣的偉大,畢竟一個國家不是由一個人就可以構成和掌控的。

健康的心理是我們成功的關鍵,我們應該時刻注意自己的心理問題,把握自己的心理變化,可以掌控和調節自己的心理,這樣我就不會犯許多的錯誤,更能遊刃有餘的把握自己的將來,處理自己所遇到的問題!不要覺得這些是無足輕重的小事,這些將會決定我們隊未來事物的態度和自己對事物的認知方式,對待事情的態度和處理方法!

健康心得體會 篇7

教師的心理健康直接影響教育教學工作的效果,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因此,身心健康是教師應具備的素質,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人們越來越認識到知識的重要性,家長對孩子的期望也提高;隨着課程改革、教材改革、教育體制改革的逐步開展,提高教師素質也被提上了日程。然而,由於教師教學任務重,升學壓力大,競聘激烈,工作超負荷等因素導致目前中國小教師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健康的問題。適當的心理壓力是動力,但太大的壓力卻會成為惡夢,有時甚至造成嚴重的後果,教師也不例外。有關權威媒體曾作過一次調查,調查結果表明;有88.23%的教師存在心理問題。其中,42.18%的教師屬於“輕度心理障礙”,35.56%的教師屬於“中度心理障礙”,10.49%的教師存在“心理疾病”。

因此可以説,教師心理健康狀況已非關注不可了,一個心理學教授總結出教師心理問題的四大症狀:

(一)生理――心理症狀,表現為抑鬱,精神不振,對學生漠然冷淡,焦慮,對外界擔心和過分憂慮,有説不出原因的不安感,無法入睡;一些人表現為不關心身邊的事情,但是對以後可能發生的事卻忍不住擔憂,還常常表現為身體症狀。

(二)人際關係症狀,教師心理不健康會直接影響其人際關係。教師既是學生的老師,也可能是一家之長,要做家庭主要事務的承擔者和社會的模範公民。但是很多教師缺乏時間進行自我心理調節,一旦心理出現問題,極容易在人際關係中表現出不適應。如有些教師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沉溺於傾訴自己的不滿,沒有耐心聽取他人勸告和建議,拒絕從另一個角度看問題;有的教師則表現出攻擊性行為,比如,衝家人發脾氣、體罰學生等。

(三)職業行為症狀,教師心理不健康受害最大的是學生。如逐漸對學生失去愛心和耐心,並開始疏遠學生;備課不認真甚至不備課,教學中缺乏新意,講課乏味;對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小題大做,出現過激反應,處理方法簡單粗暴,甚至體罰、打罵學生;有的教師則缺乏責任感,對學生中出現的問題缺乏不理,聽之任之。

(四)教師的職業倦怠,這是教師中出現最多的'問題,教師在教書生涯中面對的常常是同樣年齡的孩子,做着帶有一定重複性的工作。如何克服自己的倦怠,保持對學生的熱情和愛心,對每一位教師都是一種考驗和挑戰。

那麼造成教師心理疾患的原因有哪些呢?經過課程學習和自我反思,我想主要有以下一些外部因素:

(1)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外界看法對教育的影響與衝擊很大,有些甚至違背教育規律,但是教師們還是要無奈地面對,有時候教學任務和教學壓力過重;(2)社會對教師的高標準和嚴要求。從教師個人自身而言,主要可能有以下內部因素:(1)個人不能正確對待教師職業問題,對自我要求過高;

(2)教師家庭生活的壓力大,遇到挫折易產生強烈的心理失衡,並誘發不良情緒,乃至形成灰暗情緒,有的還出現心理機能失調等。

(3)教師之間人際關係緊張造成的壓力。有調查發現,教師在校內除工作關係外,經常與他人交往的只有16.99%,在校外經常與他人交往的只有11.49%.主要表現為缺乏必要的交往技能和手段,不善於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不能與學生、同事、領導融洽相處等。

那麼如何去解決這些教師心理問題呢?我認為,做好兩方面工作很重要,一是自身調整方面;二是社會認可方面。

先談談如何進行自身調整吧,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自我調整和適應:

一、教師本身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瞭解自我、悦納自我、清醒自我意識、正確評價自我。要認識到自己只是一個普通人,先學會做一個身心健康的正常人,然後努力爭取做一個合格的老師。

二、既對工作負責,又要順其自然,接受現實。教師要充滿自信,樂觀豁達,調適心理座標期望值。教師的職責決定了他必須認真工作,只有依照客觀規律進行教育教學,才能順利進行工作,成功和失敗都是很正常的。教師要學會及時進行自我心理疏導,把握情緒提高調解能力,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學會制怒,合理宣泄,進行自我調節等。

三、要學會休息和放鬆,要學會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工作之餘,積極參加有益身心的文體活動,努力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這樣既可以緩解壓力,也可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那麼如何從社會認可方面進行調整呢,我認為,當前要呼籲社會要做以下幾個方面工作,一是要在全社會共同營造有利於教師心理健康的氛圍,教師的心理問題某種意義上是社會問題在教師身上的折射,因此,全社會都要為教師營造一個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減輕他們過重的工作壓力與心理負擔。二是各個教育行政領導要高度重視教師心理健康。現代教師不僅需要政治上的關心、物質上的關心,而且需要情感上的關懷、心理上的支持。學校是教師主要工作與生活場所,學校領導應主動關注教師心理健康,積極藉助學校和社會力量組織開展相關教師心理減壓和心理輔導活動,提高教師心理承受能力;建立與教師定期訪談制度,不斷提高教師的心理素質,減輕教師工作負擔,提供更多的休息時間和場地,提高教師收入,為教師提供後勤服務保障;儘量避免教師超負荷勞動、努力為教師解決生活困難,充分調動廣大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三是教師也要學會主動出擊,多和學生交流,多和家長溝通,多找領導傾訴,多和家人談心,讓他們明白你對教育的熱愛和對孩子的付出是實實在在的,爭取他們對教師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教師心理健康的維護,是一項系統的社會工程,需要社會、學校和教師三方面通力配合。要維護、培養教師的心理健康,教師個人必須明確提高教師心理健康的途徑和方法,必須確立心理健康的意識和自我保健意識,通過多種途徑作好自身心理健康的保健與調適。總之,無論是社會學校還是教師本身都應該積極行動起來,加強教師心理健康,為教師、為學生、為學校、為社會樹立起一道綠色的屏障,讓學生能隨着教師一起健康成長!

健康心得體會 篇8

如今,科學技術進步,生活節奏加快,人際關係複雜,人們的思想觀念不斷更新,社會環境也日趨複雜。這一切給人們的心靈帶來極大的衝擊,也波及到了校園,波及到了學生。加之獨生子女越來越多,受家庭的寵愛、社會的寵愛等種.種原因,造成學生心理問題日漸增多,其中存在心理異常甚至心理疾病的學生已佔了不小比例,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們擁有健康的心理,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蘇霍姆林斯基説:“最完備的社會教育是學校—家庭教育。”在影響孩子成長的各種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是最重要的兩個,整合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對孩子的健康發展非常必要,這也是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面,尤其是國小階段的學生,學校教育更加突出重要。為此,教師學習和掌握心理衞生常識尤為關鍵。下面我談兩點自己在新課程改革中自己對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點嘗試和體會:

一般情況下,家庭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而學校教育則是有意識、有計劃的。教學着重學生智能的發展,如果忽視了教學心理衞生,學生智能發展不但受到影響,其身心健康也會受到損害,僅就負擔過重而言,引起的學生生理疲勞和心理疲勞是不可忽視的,尤其是後者。長期疲勞就會造成學生視力減退、食慾不振、面色蒼白、血壓升高、失眠、心情憂鬱、情緒不安、信心不足、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等。嚴重的還會引起學生精神失常,甚至輕生。學校教育應當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各科教學及日常管理中去。這就對教師的心理素質和教育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為不同的教師所帶的學生也存在不小差異,教師正是用自己的一切去教育學生、影響學生。

首先教師自己要能夠面對現實、積極樂觀,對前途有信心;具有能夠勝任教學工作的認知能力。有獨創性,能運用有效合理的方式解決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有較強的心理適應能力和活動能力;有健全的人格,在與他人交往中能和諧相處,積極態度(如尊敬、羨慕、信任、讚美等)多於消極態度(如畏懼、懷疑、憎惡、嫉妒等)。教師的心理常態應是不卑不亢,不愠不哀,寬嚴適度,既有激情,又很理智。教師無論處於何種狀態下,都必須表現出心理狀態的穩定性。教師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要大大超過學生,要做“宰相”,豁達大度,心胸寬廣,氣量宏大,能容人之過,甘當人梯,喜歡學生超過自己。舉止大方,態度端莊,不論何時都不忘記為人師表,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教師要對每位學生的態度保持均衡,不能憑自己的好惡感,偏袒、庇護和鄙視、冷淡學生。遇事冷靜,不隨便發怒,不以威壓人;處事的公平合理,不抱偏見,對學生一視同仁,不能厚此薄彼,要和每個學生的心理距離應是一致的、等距的。教師自己也要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注意自我心理的完善。如果學生眼中看到的是一名能夠自我認識、自我評價、自我監督、自我控制的教師,看到他自尊但不自傲、自重但不自誇、自信但不固執,能正確對待挫折、樂觀向上、尊重自己的事業、尊重他人、言行一致,可以想象他在學生心中的地位會怎樣。尤其是國小生,他們模仿性很強,這樣的教師一定會對國小生的心理健康產生巨大的、深遠的影響。所以要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我們教師應首先擁有同樣健康的心理。教師擁有了健康的心理,還需要良好的教育方式。

給孩子一片空氣,讓他們自由呼吸;給孩子一塊綠地,讓他們栽花種草;給孩子一片繪壁,讓孩子自由描繪;給孩子一片飼養園地,讓他們感受動物的可愛。順孩子之天性,讓他們快樂的成長。創設優美、安全、舒適的物質環境。如校園的户外場地富有變化,則具有激發國小生多種經驗,誘發國小多種活動行為的功能。在活動場內,設計豐富多彩的設備和材料,使處處充滿綠色和生機。教室是國小生主要的活動空間,我們力爭使室內寬敞明亮,温馨舒適。所佈置的內容隨着教育目標、季節變化而變化。整潔優美的物質環境喚起了國小生對生活的熱愛,陶冶了國小生情操,充實了國小生生活,激發了國小生的求知慾,培養了國小生的探索精神與生活情趣。

健康心得體會 篇9

今年的11月我幸參加了“國培計劃”——農村中國小“留守兒童心理關愛”教師培訓,通過培訓,我學到了許多班級管理方面的知識,使我對班主任工作有了新的思考,尤其是學了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這一專題後,受益匪淺,感想頗多。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當前學校教育面臨的新任務和新要求。在現今的學校裏,如何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呢?我想就此問題談談自己從這次培訓中獲得的體會。

通過學習使我認識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義。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種時代的要求。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未來人素質中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在中國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們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是推進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促使教師更新教育理念,促進學生主動發展,形成完善的人格;有利於提高德、智、體、美、勞教育的成果;有利於學生心理障礙的排除、心理疾病的防治和精神健康的維護。因此説,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

心理健康,是指一種良好的心理或者精神狀態。心理健康這個概念,既代表心理健康,當然也代表着它的反面——心理問題。圍繞着心理健康開展的教育,我們稱之為為心理健康教育。從班主任的職責來看,班主任要當好學生的心理保健醫生,促使他們身心健康的發展。這是因為心理健康是班級德育工作的一個組成部分,班主任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夠全面地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和全面素質。心理健康內涵的核心是自尊。所謂自尊是指學生中間,或者指某個個體中間,對自己或者對自我一種積極的肯定的評價,體驗或態度。老師們都很重視對學生自尊心的培養,因為學生如果自尊就可以成為自強、自立、自信的年輕一代,因此自尊的問題最重要。

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結合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特點,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心理髮展環境。一個學生要能與周圍人保持一種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產生安全感、歸屬感和自信心。因此,身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要積極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心理髮展環境,應該把工作重點放在平時維持其心理平和、積極、順暢等上面,營造好孩子們良好的心理健康成長環境,為孩子們建設和諧平等的集體,儘量讓每一個孩子能夠在充滿關愛、温暖、上進的學習環境之中,避免對於孩子們成長不利因素的出現。

為了更好地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要求將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滲透到學校各項工作中去,形成多渠道實施,如班主任工作團隊工作等等,同時也應該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滲透到各科教學中去,每一個任課教師可以根據本學科教學內容與學習活動特點滲透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這樣就能夠形成眾多的非專門渠道,促進學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開展。

學校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應成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將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內容滲透到具體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去,將兩者融合在一起,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實處。利用學科知識加強情感教育,使學生有良好的情感生活。

教師本身也要注重自己的心理健康。教師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確理解學生的行為,更無法巧妙地處理學生問題,輕則影響師生關係,重則可能傷害學生心靈。因此,為了更好地教育學生,教師自己首先必須是心理健康的人。

教師的心理健康從根本上説還得由教師自己維護。一個優秀的教師應該能夠處理好兩個方面的關係——既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同時也重視自己的心理健康。優秀的教師在需要的時候能承受巨大的壓力,但他絕不應讓自己一直處於壓力之中以至於身心俱損,影響工作和生活的正常進行。身為教師,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不斷學習和掌握新的知識,儘快適應新的教學觀念,掌握新的教學方法,達到新的教學要求,才能尋求新的發展,也才能真正擁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師不斷地接受新知識,開拓自己的視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問題,以更平和的心態對待生活和工作中不盡人意之處,更少地體驗到焦慮和挫折,對維護心理健康有重要意義。

為了讓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師就要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斷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只有形成學校、家庭、社會的心理健康教育網絡,齊抓共管,學生的心理素質和心理水平一定能朝着健康的方向發展。

健康心得體會 篇10

由於中、國小生心理活動狀態的不穩定性、認知結構的不完備性、生理成熟與心理成熟的不同步性、對社會和家庭的依賴性等,使得他們比成年人有更多的焦慮和遭遇到更多的挫折,也更容易產生心理障礙。暫時性的心理障礙若得不到及時排除,便會產生不良反應,從而影響以後心理的健康發展,甚至會釀成日後難以挽救的心理疾病。所以中學階段是容易滋生心理異常的温牀期。由此,對中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具有極其重要意義的工作。

造成中學生出現了心理問題往往有下面幾方面原因:

一是與學習有關。學校課業繁重,競爭激烈,父母的期望值過高,使得學生精神壓力越來越大。學習成績好才能得到老師和家長們的獎賞,才能被評為好學生,考上好學校,長大了找到好工作;反之,不少學習差的學生,則經常受到老師的批評和家長的打罵。由於老是擔心成績不好,不少學生回到家中就立即看書寫作業,長時間處於緊張狀態,睡眠質量不高,第二天到校時精神狀態不佳,聽課效率低,成績無法提高,造成惡性循環,以至許多學生出現了厭學的問題。

二是由人際關係引起。由於教師、父母對學生缺乏理解和溝通,過多幹涉學生的業餘生活和正常交往,從而引起學生的困惑和煩惱,或因父母離異、家庭關係不和給學生造成了心靈傷害。另外,處理不好與同學的關係也令他們十分苦惱。

三是來自情感方面的困惑。青年時期是花的季節,在這一階段人的第二性徵漸漸發育,性意識也慢慢成熟。此時,情緒較為敏感、易衝動、對異性充滿了好奇與嚮往,當然也會伴隨着出現許多情感困感的煩惱等等但是從目前情況來看,中學生的心理問題並沒有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一些家長總以為孩子只有感冒發燒才是得了病,出現學習障礙、多動症、焦慮、厭學、膽小、説謊、不守紀律、打架等就不是病。而學校和老師們也總是把着重點放在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升學率上,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去考慮開設相應的課程,來幫助他們瞭解科學知識,掌握一定的心理調節技巧來轉移情緒、渲泄痛苦、發泄憤怒。其實健康是由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兩方面組成,無論是學校還是家長都要隨時經常注意學生心理的微妙變化,發現問題及時疏導,切不可等閒視之。

我們如果只重視學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視心理健康的教育,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極為不利。就目前狀況而言,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尤為重要。

一、創設有利於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環境

營造優美的校園環境。學校是學生的第二個家,學生從學校中不知不覺地接受教育和影響,因此,優雅、潔淨、文明、舒適的校園環境能給學生“潤物細無聲”的良好心理影響。校園中亭閣假山、名人雕像、書畫長廊、名人名言、校風校訓以及各種宣傳櫥窗都會給學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校園裏裏生機盎然,繁花點點,綠草茵茵,學生在這些自然風景和人文景觀無時無刻不在觸動着學生的感官,使學生受到了美的薰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覺地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

二、教師是實施心理教育的主體

教師應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教師要本着以人為本、以學生髮展為主的原則,不斷更新觀念,不斷改變教學方式,尊重學生,縮短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促進學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調整。教書育人是教師的職責,教師除傳授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外,還應培養學生健康全面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責任和義務參與心理指導,當老師把學生當作知心朋友,師生之間加強溝通和理解,學生喜歡你的課,學習有了興趣,學業成績就能提高;與老師關係親密了,也增強了學生的歸屬感和自信心,又能培養人際交往能力,這將有利於完善學生情緒狀態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發展。

教師要學習一些心理學知識,要充分信任、理解尊重學生。學生的自卑心理大多來自教師對學生的主觀評價。一些教師憑主觀感情,偏愛成績好的尖子生,對中層生漠不關心,對後進生全盤否定,出語不遜,這無疑給學生帶來極大的心理壓力及負面影響,可能使許多學生產生自卑心理,甚至對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會產生不良影響,嚴重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教師對學生評價時要多鼓勵、少批評多説溢美之詞,對學生的讚揚體現在具體細微中,一點點的進步,都會被他們非常鄭重地誇獎一番。俗話説:好話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我們對待每個學生都應一視同仁,絕對不能挖苦、諷刺學生,應以一顆寬容慈愛之心愛護關心學生。我們教師缺乏這種意識,對學生太求全責備了,我們應學會讚美,讓學生能不斷地從中得到鼓勵。

三、重視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結合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僅僅依靠學校是不夠的,學生的心理問題,學校只能在極有限的時間和空間進行矯正和引導,社會環境和家庭影響也尤為重要。可以説,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礙都與其父母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取得家長的合作,幫助家長髮揮他的教育功能,對於改善和預防孩子的心理障礙,幫助孩子成才極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質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養,學校要與家庭緊密配合,教師與學生家長要加強溝通,時刻關注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對家長給予適當的指導,對學生給予及時的疏導。如學生應試心理差,教師可引導家長要以平常心態看待考試,家長的嘮叨、在意、期望高,都會給孩子造成太大的壓力。再如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際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養等都需要發揮家庭教育功能。有些中學生有社交恐懼心理,少與人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納,或嫉妒別人,或看不慣別人,或男女交往的困惑等,家長應鼓勵孩子多交友,在擇友上加以指導,培養社交技巧,過多指責、約束孩子反而會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應正確引導孩子,加強交流,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現狀是不容忽視的,它為我們亮起了警告信號,作為教育工作者有責任挑起這付擔子,不能僅僅把工作停留在瞭解問題,分析問題的水平上,而是要着手嘗試去解決這些問題,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實際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