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鄂教版國小科學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精選13篇)

人教版鄂教版國小科學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 篇1

一、課程性質

人教版鄂教版國小科學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精選13篇)

國小科學課程是一門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基礎性課程,是一門具有活動性和實踐性的課程,是一門具有綜合性的課程,是一門與其他學科有密切聯繫的課程

二、課程基本理念

面向全體學生,以探究式學習為主要的學習方式,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習科學的興趣,學生是主動的學習者,教師是學習過程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採用有利於促進學生髮展和科學素養形成的評價體系

三、課程設計思路

依據國小科學課程性質和理念,本課程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總目標,並且提出了四個方面的分目標,從而構成國小階段科學學習需要達成的基本要求。

科學知識是學生學習內容的主要部分,在本標準中以概念的形式系統呈現。從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空間科學三個主要的自然科學領域中選取了21個主要概念,要求學生認識或理解。由於學生建構這21個主要概念需要經過不同的學習進展過程,標準中進一步把主要概念分解成124個比較小的、和實際生活聯繫較緊密的概念,稱之為分解概念。

四、課程目標

國小科學課程的總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並應為他們繼續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下面分別從四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科學知識

(二)科學探究

(三)科學態度

(四)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係

具體情況如下:

(一)科學知識

科學知識領域的主題和核心概念

1、物質科學

物質:物質具有不同的特性、結構和功能,物質的特性取決於它的結構和成分可以按不同特性對物質進行分類和分離物質可以以不同形態存在,但是物質不會消失

能量:能量有不同的形式,不同形式能量之間可以轉換並保持總量的不變能量可以通過物質以不同的形式傳遞能量是維持我們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我們需要儘可能地避免浪費能源,並把能量保持在人類可用的形式上

力的作用和運動:物體總以不同形式在運動運動表現為一個物體相對於另一個物體位置的變化。力作用於物體會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產生力的作用需要能量。

2、生命科學

生命的主要特徵:細胞是生物體的基本組成單位生物不斷地與周圍的環境交換物質、能量和信息,適應環境以維持生存生物有生命週期,有生有死,通過遺傳延續後代

生物的分類和生物多樣性:動物需要依靠其他生物供給養分植物能自養,還能提供人和動物生存需要的氧氣和養分微生物一般不能用肉眼觀察到生物進化過程形成了生物多樣性

人類:人類是進化的產物人與其他動物的主要區別在於人有一個具有高級功能的腦,有語言、思想、複雜情感和意志

3、地球與空間科學

地球與太陽系:太陽系只是宇宙中很小很小的部分,太陽系中的星球按一定的規律運動,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行星地球自轉並圍繞太陽運動,因此形成了晝夜和季節

自然環境保:地球以及圍繞地球形成的獨特圈層構造,包括大氣圈、生物圈、水圈和巖石圈,提供了人類和其他生物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人類活動必須注意保護自然環境

(二)設計與技術

設計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一種生產實踐活動。自從人類學會了勞動,學會製造和使用工具,就開始學會了設計。自此以後,人類設計和製造了石器,設計建造了房屋,人類在進化過程中設計並製造了種種衣食住行的物質產品。自古至今,人類一切文明都是設計的產物。技術則是人類為實現社會需要,解決實用問題而創造和發展起來的手段、方法和技能的總和。它會對人類社會的經濟、政治和倫理產生影響。

設計與技術部分是為了讓學生初步瞭解設計與技術領域的基本概念,並運用於簡單的科學實踐。知道我們現在所使用的各種工具和儀器都是設計的產物,利用這些工具和儀器我們可以更好地瞭解世界並進行新的設計;知道為了實現不同的功能需要設計和使用不同的工具以及設計不同的結構。通過對設計與技術領域的學習,初步學會綜合知識和經驗進行簡單的設計和製作,提高學生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科學探究

科學探究是科學家發現自然規律、獲取科學知識的主要過程和方法。在國小階段運用探究式學習方式,希望學生在建立科學概念的同時,體驗探究過程,瞭解探究方法,培養科學探究能力。

為了更好地實施探究式科學教育,科學教師必須對科學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理解:科學中認為每一種自然現象都存在着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和規律;科學家通過觀察、實驗、邏輯推理和創造性想象來獲取當時認為最正確的解釋——科學知識。然而,在尋求因果關係時並不存在單一的科學方法,科學研究永遠不會終止,科學總是在不斷修正中進步。大部分的科學研究需要使用一定的工具、設備和手段來進行觀察和測量,以獲取實證;即使是得到同樣精確的數據,科學家運用邏輯思維也會建立不同的模型,並得出不同的結論。因此科學家需要發表他們的研究結果,進行交流,接受同行評議和實踐檢驗,形成共識。

科學探究並不是一個固定模式的順序過程,而是一個能動的、多樣的、多層面的、循環發展的過程。科學探究一般包括提出和聚焦問題,設計研究方案,收集和獲取證據,分析數據、得出結論,表達與交流五個重要的要素。

人教版鄂教版國小科學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 篇2

通過假期對科學新課標的學習,讓我對科學教學有了全新的認識,在思想上也發生了一些根本性的改變。讓我意識到了自己所存在的一些問題。通過學習我有了以下幾點感受:

一、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國小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科學素養的形成是長期的,早期的科學教育將對一個人科學素養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學習這門課程,有利於國小生形成科學的認知方式和科學的自然觀,並將豐富他們的童年生活,發展他們的個性,開發他們的創造潛能。因此,從小就必須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通過科學教育使學生逐步領會科學的本質,樂於探究,熱愛科學,並樹立社會責任感;學會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解決自身學習、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二、注重探究式的教學

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科學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讓他們在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能力,獲取科學知,形成尊重事實、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瞭解科學發展的歷史。

三、營造活潑、寬鬆的課堂環境

科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讓每位同學都能體會到科學的樂趣,而不是負擔。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對周圍的環境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學習科學應該是他們主動參與和能動的過程。教師是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夥伴,對學生在科學學習活動中的表現應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讓他們可以在輕鬆的環境中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樣才能更好的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通過此次學習,使我對今後國小科學有了更深層的認識和理解。總之,在今後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重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慾望,誘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造、鼓勵學生勇於探索、創新、求異。讓他們自由地、充分地發揮其聰明才智。

人教版鄂教版國小科學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 篇3

從國小一年級新教材啟用開始,我積極參加吉林省國小科學網絡教研。網絡教研讓我們足不出户,就能充分利用網上豐富的資源,有效地實現專家與教師、教師與教師,同行之間的交流、互動,研討、學習。每期教研,我們都在工作坊和研討羣中交流、反思,不斷成長。

去年,工作坊賀老師組織科學教師在網上購買了20xx版國小科學課程標準。可是,作為新加入科學教學的我,對科學教學不熟,對課程標準更是把握不好。

通過參加這次網絡活動,謝老師對科學學科的課程標準講解的十分精細,非常系統的將連貫的知識層層深入地進行講解。我進一步地瞭解了低年級科學的特徵和各年級的學習目標。認真領悟了科學新課標內容。

一、老師的講解細緻耐心,通俗易懂、內容全面,明確新課標與舊課標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不僅如此,謝老師還將新舊教材進行對比,讓我們更好地把握課標、把握教材。

二、明確給出低年級科學建議,比如怎樣把握教學內容的重點,深度和廣度;把握探索式學習的指導程度;怎樣培養低年級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低年級學生的認知和心理特點;建議用好活動手冊,協調家長的力量。

三、結合一年級課堂教學實踐,講解課堂教學中問題的把握。如一年級測量中“你用你的手,我用我的手,那麼每個人的手指大小長短不同,但大家又都認可的非標準測量。”又如給動物分類,讓我們明確為什麼不按動物學分類。

總的來説,通過培訓,我對低年級科學特徵:學習進階、核心概念、簡單有趣有進一步認識,今後教學中,我會遵循學生的認知發展,結合實際上好每一堂課。

人教版鄂教版國小科學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 篇4

一、“信息技術課”更名為“信息科技課”的原因

4月21日上午,教育部召開發佈會介紹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新《課標》中對課程方案、課程標準等均作了調整,其中,“信息技術課”更名為“信息科技課”,並且從綜合實踐活動課中獨立出來,成為享有獨立課時的必修課。與此同時,教育部還印發了包括信息科技課在內的16個科目的課程標準,並細化了方案的實施要求,增加了課程標準編制與教材編寫基本要求,並要求研製學業質量標準,以評估各學段學生的學業成果。

根據中央要求,信息科技要成為中國小的必修課程。這就意味着,信息科技課成為義務教育階段的必修課,這是中央的要求,是國家意志。

如果把以前選修的“信息技術課”比喻成“0”,那麼現在納入必修的“信息科技課”就是“1”,0已經不能夠滿足時代的發展需求了,現在教育部把信息技術改為信息科技,並且列入必修,這是從0到1的巨大轉變,也必將產生深遠的積極影響。

信息素養應該和文化素養、科學素養具有同等的地位,信息科技課程在中國小應該和數理化生一樣成為國家課程。到今年20__年,信息科技課終於列入了國家課程,成為必修課。

中國很多年以來,一直都是跟在西方國家的後頭奮起直追。而現在中國不光要追,還要同步、還要跨越、還要引領,因此,信息科技課升級為國家課程這個從“0”到“1”的進步,是中國的一小步,也是世界的一大步,相信全球很多國家會跟隨中國做類似的事情。

那麼,為什麼要把“信息技術”改為“信息科技”呢?這一個名詞的變化將帶來教育思維的重大變革。“技術”的導向,關注操作和知識點,培訓的方向是熟練程度和技巧,它會導致我們的學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科技”的導向是如何認識這個世界、理解這個世界,是面對問題的分析能力和解決能力,科技導向下培養的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由此,學生的適應力、勝任力和創造力才能得到提升。

技術導向沒有辦法撐起素質教育,也很難達到立德樹人,因此我們要把原來重操作、重知識點的信息技術,轉變成重科學、重素養的信息科技。此外,原來的信息技術,重精英、重大城市,原來學校裏接觸信息技術課的就是參加各種比賽的一小部分同學,現在變成了“信息科技”,其覆蓋面也轉變為涵蓋城市和農村、精英和普通的全體學生。

大概念是一個學科的科學基礎,大概念約定了一個學科的知識關係,所有的知識在這個地方可以變成一個知識網絡,貫穿其中的是學科邏輯。例如信息科技課的新課標裏,就有6個學科邏輯主線,它能夠在不同的年齡段引領我們的小朋友在知識網絡上有螺旋式的上升,這就是大概念。

二、信息科技課中的創新意識的培養及編程和人工智能

信息科技課要承載中國小生創新教育的功能。創新教育要落地,需要有課程去承擔,信息科技課程應該是創新教育的一個重要載體。信息科技課樹立為國家課程以後,它可能帶來的教、學以及考核方式的變革。

信息科技的新課標裏多次提到了“人工智能”,如果説編程是信息科技新課標裏一條“看不見的脊樑”,將核心素養的目標碎片串聯起來,那麼人工智能就是信息科技新課標裏一條“看得見的脊樑”,也是實施難度最大的一部分。“人工智能代表瞭解決我們社會生活中各種問題的一種思維方式,其最大的教育價值在於啟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有了新課標做指導,信息科技課具體的實施還要老師們開動腦筋、勇於嘗試。不一定要成為人工智能專家才能開設相關課程,只要能夠認識到人工智能技術的思想和方法,明白它的創新性、重要意義和潛在價值在哪裏,挖掘出它的教育價值,就可以為學生開課。新課標為老師們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提供了充分的空間,教師要勇於接受新觀念、新思想、新途徑的挑戰,打破既往教學經驗的套路,勇於探索、大膽實踐。建議老師們不拘泥於經典案例,而是從學生們熟悉的生活場景中去尋找靈感和素材,改寫經典案例,創作全新課例。

三、如何實施信息科技新課標

以敬畏之心鑽研課程實施

信息科技的學科大概念、學科本質和思想方法要在課程的主題裏面體現出來。“我們不要將重點放在技能方面,比如在算法這個模塊,不一定非得講編程,即使講編程,重點也是放在算法怎麼樣來實現上,編程只是算法實現的一個環節。”

作為中國小信息科技教師,“我們要有敬畏之心,要站在為國家培養科技後備人才這樣一個高度來學習新課標,要有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擔當,認真學習、精心準備,將信息科技的課程理念和培養目標在課堂落地,為促進全國中國小生的信息科技素養提升貢獻我們的力量。”

四、不必逐新,重在求本

中國小人工智能教育的戰略定位是為國家輸送人才,是為國家戰略服務的。人工智能在這次的信息科技新課標裏面總共出現了81次,分佈在課標的各個部分,因此可見人工智能在義務教育中的重要性。

信息、數據、算法,這些是人工智能的基礎,而人工智能反過來又能促進信息、數據的處理,它們是相輔相成的;而一些經典的算法,表面上看起來很高大上,實際上這些算法的原理很簡單,可能十幾分鍾就能把原理説清楚。因此編程不是信息科技課的重心,重心是對學生思維的培養,包括數據思維、計算思維、創新思維等。學生們有了數據思維的基礎再去學人工智能,他就能夠意識到在人工智能算法之前的一些基礎工作。這些彙集在一起,在學生的頭腦中逐漸建構起來的意識,就是人工智能素養,也是信息科技“學科大概念”的核心目的。

信息科技新課標裏對教學研究與教師培訓提出要求,因此,至少在人工智能這個環節,我們的國小國中老師還是有很多內容需要不斷充電和學習。但在充電學習的過程中,不宜追求過新的算法,因為人工智能發展這幾十年來,特別重大的、具有突破性的算法其實並不多。“我們不應該去追求新的(算法),但我們要知道最基本的算法原理在哪裏。比如説專家系統是怎麼去解決問題的?知識圖譜是怎麼去解決問題的?機器學習是怎麼去解決問題的?它們的思想脈絡是什麼?為什麼深度學習能夠比機器學習的一些算法做得好?我們瞭解這樣的思想就可以了。”

人教版鄂教版國小科學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 篇5

20xx年9月至20__年7月我利用這一年來星期天休息時間參加了市教研室組織的蘇教版國小科學教材培訓,聆聽了專家講座、優秀教師説課和專題報告,獲益匪淺:教育觀念得到了洗禮,教育科學理論學習得到了昇華,課堂教學藝術研究獲得了新感悟,思考問題能站在更高的角度,許多教學中的困惑、迷茫得到了啟發解決

通過此次科學教材培訓,使我對如何進行科學教學有了較深刻的認識。科學和其他學科不同,更注重於動手實驗。為此,培訓方更是貼心的給我們安排了常見的實驗展示,然後讓我們自己動手做演示實驗,互相交流,使我們更加明確了實驗的重要性,明確實驗中容易發生的一些誤區,如何預防,如何做好這些常規實驗。科學實驗是研究自然現象的重要手段,也是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徑。>科學課的這些探索性實驗,指導學生操作觀察,分析實驗結果,不僅有利於拓寬學生視野,更有利於學生深入領會課本的理論知識。這樣不僅使學生學的興趣盎然,學的主動,而且學到了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豐富了學生的課餘生活。

回首培訓的日子,既有觀念上的洗禮,也有理論上的提高,既有知識上的積澱,也有教學技藝的增長。其次,科學課是一門非常重要的自然學科,上好科學課不是件容易之事兒,教師應有理論教學與實際應用相結合的教學理念,真正做到“學科學,用科學”.

每一位科學教師要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公平的學習科學的機會和有效的指導。在課程、教材、教學、評價等方面鼓勵多樣性和靈活性,使兒童在自然生活中有所進取,感到成功。學生面對的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學習科學應該是他們主動參與和能動的過程。科學課程必須建立在滿足學生髮展需要和已有經驗的基礎之上,提供他們能直接參與的各種科學探究活動。讓他們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比單純的講授訓練更有效。現在的孩子見得多,聽得多,接觸的也多。思維活躍,知識面廣,提的問題也是越來越尖鋭。教師是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親密的夥伴,對學生在科學學習活動中的表現應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並以自己的教學行為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教師也是凡人,但礙於情面卻不願承認自己的不懂不會。其實這是一種對學生極其的不尊重,也是對自身的不信任。因此,在教學中要儘量滿足兒童的要求,並真誠坦白平等地與孩子們形成共同學習的氛圍。

通過培訓我感覺實施科學的教學策略有以下幾點:

1、要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激發求職有望,教育學生“從科學的角度提出問題”.

2、根據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引導學生進行猜想,在猜想過程中注意學生的思維訓練。

3、探究學習應重視教師的指導,把握好探究的時間和材料。

4、培養學生大膽發言和善於傾聽的良好習慣。

5、多媒體的運用要恰到好處、雪中送炭、畫龍點睛。

總之,只有作好科學教學的充分準備,進行精心的預設,才會在教學中使學生真正地動起來,才會使他們感到無限快樂,才會使學生的能力與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使我們的科學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

人教版鄂教版國小科學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 篇6

通過這次“國培計劃”遠程項目的培訓,使我提高了認識,理清了思路,學到了新的教學理念,找到了自身的差距和不足。我認真學習了《《國小教師專業標準(試行)》解讀》,《基於課堂的國小科學探究學習教學設計》,《教師職業道德的自我修養》,《國小科學教學設計概述》,《國小科學科學探究過程的教學評價》,《國小科學跨學科主題單元教學設計》,《國小科學與綜合實踐活動的跨學科教學策略》等內容,聆聽了專家、學者的精彩講授,感受深切,深受啟發,對我今後的教學工作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一堂成功的科學教學課,要求教師要學會激發學生濃厚的興趣。學生的學習興趣主要來源於好奇心,求知慾。教師要通過巧設懸念,引導將好奇心轉化為求知慾,繼而轉化為探究興趣學生對科學教材產生非常濃厚的興趣,有強烈的學習慾望,願意主動參與到科學探究活動中來。第一教師要善於培養學生積極動腦,認真思考,勇躍發言及合作交流的習慣,讓學生真正參與課堂教學,主動探究新知識形成的過程。在這一環節中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顯得更為重要,合作交流是現代人應該具備的基本能力,一個善於合作與交流的孩子往往是能幹的孩子,一個樂於合作與交流的孩子往往是成功的孩子,他會因此而學會科學學習乃至科學探究,並且從中享受到學習科學的樂趣。

二、探究式教學方法的教學理論

是什麼科學探究?科學探究的本質就是根據證據作出解釋。我覺得就是你能夠設計科學探究的活動,並且能夠體現科學探究的一個本質,那麼以上就是説我從理論上能夠對科學探究有一個認知認同,那麼科學探究式教學的基本特徵是什麼,第一個必須有問題,第二個要有證據,第三個要對提出的問題作出解釋,第四是還需要把對問題的解釋表達出來,第五,最終呢還要對解釋和表達作一個評價,那麼,問題、證據、解釋、表達和評價是科學探究式教學的基本特徵,我認為就是説在我們科學探究式教學過程中,設計的活動一定要能夠很好地體現出這些特徵或者是特點來。

三、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

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學習科學應該是他們主動參與和能動的過程。科學課程必須建立在滿足學生髮展需要和已有經驗的基礎之上,提供他們能直接參與的各種科學探究活動。讓他們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比單純的講授訓練更有效。教師是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親密的夥伴,對學生在科學學習活動中的表現應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並以自己的教學行為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

四、科學課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要培養科學課的課堂常規,如有條不紊的開展實驗,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及時地記錄觀察到的現象,能長期堅持觀察記錄,能傾聽別人的發言,能提出自己的見解等。

通過這些天的學習,,我從中學到了很多,不僅拓寬了我的視野,還豐富了我的實踐經驗,更讓我的思想得到了昇華,使我對科學教學有了更新的認識,更加熱衷於教育事業。今後,我會更加努力學習,為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人教版鄂教版國小科學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 篇7

科學組老師們一起學習新課標,對比20__版課標與20__版課標,總結出以下幾點不同:

1、取消維度界限,強調綜合能力。本次課標改革在基於核心素養與核心概念的基礎上,實施了進一步的綜合性改革。例如科學中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宇宙、技術與工程並不是完全孤立的關係,本次改革打通了這四大維度的界限,但在內容上這四大維度各有側重,在本次改革中是一個非常大的提升。

2、突破學科桎梏,建構跨學科概念。本次改革我們還要實現在學科核心概念的基礎上進行跨學科概念的理解,這也是本次改革的難點,因為跨學科概念對比學科概念來講還有更大的遷移性,更有利於教師的創新,國際上的原創成果基本上都是基於跨學科概念來得到的。

3、指向素養髮展,指明未來方向。本次課標改革指明瞭未來的方向。目前整體上來講基於產品導向的方向仍然佔據主流,但我們需要以人的素養髮展為導向來培養學生,所以希望技術與工程實踐的活動一定要基於學段所學的科學知識與科學概念來進行開展;其次要基於學生的發展水平來進行開展。

4、依據國際標準,完善核心概念。20__版課標中已經出現核心概念,但有一些概念不符合核心概念的標準,本次改革所整合的概念是國際上所公認的核心概念,完善了之前課標中沒有做到的部分,強調進階,配合學生髮展。

老師們表示: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聚焦核心素養,以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為導向,以提升學生思維為目標,改變了以往以課程內容為主體的教學形式,更加關注學生本位,對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改革指明瞭方向,同時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堅信,新修訂的方案和課標的頒行,將會進一步推動學生學習迴歸學校,將“雙減”政策和課程育人藍圖轉化為豐富生動的育人實踐。

人教版鄂教版國小科學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 篇8

1、科學課培養學生什麼?國小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科學素養的形成是長期的,早期的科學教育將對一個人科學素養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承擔科學啟蒙任務的這門課程,將細心呵護兒童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慾,引領他們學習與周圍世界有關的科學知識,幫助他們體驗科學活動的過程和方法,使他們瞭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係,樂於與人合作,與環境和諧相處,為後繼的科學學習、為其他學科的學習、為終身學習和全面發展打下基礎。學習這門課程,有利於國小生形成科學的認知方式和科學的自然觀,並將豐富他們的童年生活,發展他們的個性,開發他們的創造潛能。

2、科學操作實驗箱的價值不能忽視,教師要最大化的應用於教學。國小科學實踐操作材料的三大作用:①解決了教師的三個難題:解決了材料短板問題、讓科學課更有科學味道、讓科學課不再枯燥。②解決了學生的三個認識問題:讓孩子們認識到科學是有趣的、認識到科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科學是通過動手實踐做出來的。

3、基於兒童立場的一種授課方法。在北京和杭州教研團隊互動研討“船的研究”這一單元中的《船的歷史》一課教法時,葉老師提出“基於兒童立場的一種授課方法”引起了大家的探討興趣。課前,老師站在兒童視角進行了單元取捨,關於船的基礎經驗課前對兒童進行調研,掌握孩子現有的知識並對孩子已經知道的及想要研究的問題進行分類統計。

4、前測和後測在科學授課中的應用。科學知識基於生活中的經驗和課外閲讀,大部分孩子上課前對部分知識已有所掌握和認知,教師在課前設計一套問卷,調查瞭解孩子們已有的認知,便於教師有針對性的設計課堂教學。一節課後,再使用一套問卷掌握孩子通過一節課的學習取得的收穫。

人教版鄂教版國小科學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 篇9

學習了《新課程標準》使我受益匪淺,收穫豐厚,感觸很多。《新課程標準》強調:讓每個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生存、學會做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教師務必依據新課程理念對每一堂課認真思考,精心準備,讓語文課堂成為學生的樂園。《語文課程標準》有意識地把“語文素養”凸現出來。語文素養內涵十分豐富,它以語文潛力為核心,是語文潛力和語文知識、語言積累、思想情感、思維品質、審美情趣、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的融合。將學生價值觀和情感態度的培養、激發學生關注和參與社會生活的熱情。培養學生具有強烈的職責感和使命感、構成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放在首位。同時,還要培養學生感受、觀察、體驗、參與社會生活的潛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潛力和綜合運用潛力。透過學習我進一步認識到了新課改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把課標學習與教材教法研究結合起來;要鑽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視教學反思、。在教學實踐中,我將力求打破傳統封閉、單項、機械的教學模式,主要將採取了以下幾點作法:

轉變傳統的教育。在未來的課堂上,知識將有三個方面組成,教科書及教學參考書帶給的知識、教師個人的知識、師生互動產生的新知識。新課程將改變教科書一統課堂的局面,教師不再只是傳授知識,教師個人的知識也將被激活,師生互動產生的新知識的比重將大大增加。教師將從知識的傳遞者轉變到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因此,就教師而言,要適應新課程教學,就務必理解繼續教育。對新課程充分理解,誠心理解,熱情投入,有效實施並根據新課程要求,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在新課程實施中實現自身發展,教師的發展又將構成新課程實施的條件。

深入領會《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切實轉變觀念,克服以往在語文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過分追求學科知識系統的錯誤傾向,真正確立語文教育的新理念,透過教學任務的完成,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注重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潛力,用心倡導、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習方法,拓寬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聯繫生活、跨學科的學習和探究式學習,使學生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受用的語文潛力。

弄清其編寫意圖、體系特點,弄清教科書與《課程標準》、教科書各教程之間的內在聯繫,弄清教科書各種修改設計的意圖和着力點,比較新課程與舊教材的區別和聯繫,有哪些改善,教法上有那些變化,有那些獨到的進步和收穫,以在備課和教學活動中準確設定教學的重點,找準到達《課程標準》提出的課程目標的落腳點,有效地實施語文教學。

把讀寫聽説和綜合實踐活動落到實處;大力改善課堂教學,提倡啟發式、討論式、師生互動等新的教學模式;用心開發課堂學習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溝通課堂內外,溝通平行學科,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豐富語言積累,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基本技能,理解薰陶感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鼓勵學生採用各種手段擴大閲讀面,增強學生在一切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用心參加各種課改活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在實踐工作中,應不斷總結反思,經常撰寫教學日記、教學案例、教育隨筆、教學心得等;並和同事們互相交流互相學習,用心探討,總結經驗,用心推廣,魏書生的教學法就是一個生動的例子。時代賦予我們的是機遇、是挑戰。我們要不斷學習,努力把課改工作做得更好,使課堂教學呈現出民主、和諧、師生互動、生動活潑的新面貌。新課標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求學生擴大知識面,要求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等,我將根據新的語文潛力實踐系統,致力於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提高,促進語文課程的呈現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努力給學生創造一個有利於素質教育的空間。

人教版鄂教版國小科學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 篇10

科學課對於學生們來説,既熟悉又陌生,撓有興趣又缺少學習方法經驗。如何讓他們既愛學又能學好這門功課呢?近一年來,我認真地閲讀了《國小科學課程標準解讀》這本書,並不時摘抄讀書筆記。通過學習,我更深刻地理解了《國小科學課程標準》,也使我掌握了教好科學這門課的方法。

一、培養學生的觀察習慣,激發學習興趣。

心理學理論認為,人的觀察活動是一種有目的、有意識地去認識事物的知覺過程,是多種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科學課是由一個個觀察、研究、認識周圍事物和環境的探究活動組成的,學習科學,就要參加和經歷觀察活動,尤其對學生的學習行為的培養具有重要性,從中有助於學生科學素養的提高。因此,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要科學的根據學生的心裏特點,注重用直觀的教學方法,創設有效的教學情景,引起學生的觀察興趣。養成善於觀察的好習慣,從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也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持久性的關鍵。通過觀察能力的培養,讓學生眼裏的世界綻放異彩。

二、激發學生的探究的興趣,增強動手操作的能力,

探究的慾望是推動學生進行研究活動的內部動因,這就是説學生的探究慾望一旦被激發,就會對探究活動感興趣,並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和高漲的熱情去參與探究活動。因此,我們要創設探究情景,激發學生自主的探究慾望。其次,要注重教師與學生的感情建立,調動學生對實驗探究的興趣。第三,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探究環境,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來激發探究的興趣。第四,教師也要設計富有情趣的實驗,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第五,通過小製作、小發明等活動來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讓學生根據自己所學,所做知道發明創造不是神祕的事,只要我們留心身邊的事物,善於發現,勤于思考,學生人人都可以成為發明家。消除學生對發明創造的神祕感,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既能讓學生將所學知識用於解決問題,又能發揮他們的創造性。從而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動手能力、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提高科學素養。

三、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嚴謹的科學態度。

科學探索是需要想象力的,但是這個想象力必須是立足客觀依據,富於想象力絕不是憑的亂想和幻想。要有實事求是和追求真理的精神。首先應該培養學生尊重證據、認真嚴謹的科學態度;其次,尊重事實、追求真實,不僅對科學研究,對生活中的思考和判斷問題也是十分重要的;第三,要培養學生敢於批判質疑的科學態度;第四,要培養學生勇於探究的`科學精神。

四、教師要不斷學習,提高教學水平。

國小科學教師很多不是專業出身,而國小科學課堂的課程的綜合性又很強,教師自己也要充實自己專業知識和技能,通過參加各類科學培訓,完善專業知識結構,深化科學概念,掌握有效的教學方法,不斷教研,不斷積累。大力提倡豐富多樣的校內間、校級間的集體研討,還可以利用網絡開展網絡教研、論壇等形式豐富交流渠道。在交流中不斷提升教師的整體專業水平,

最後,我們教師要更新教育觀念,真正讓學生展開“探究大自然奧祕”的思維過程,使學生掌握探究學習的方法,學會自行獲取知識,成為學習的主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主動發展。在科學教學中,通過各種途徑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發展創造能力,就會為以後培養出創造性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人教版鄂教版國小科學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 篇11

摘要:現如今,科學發現與基礎創新層出不窮,科學技術已經深深地影響着我們的日常生活,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伴隨着電子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高科技產品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得到廣泛普及,成為人們生產生活的必需品。除了航母、神州,北斗、天眼、天問和核技術等前沿科技,還有更接地氣的健康、環保、衞生、安全、氣象等暖心科技。當然,我們也必須承認,科學技術在一定程度上改變着我們的生活方式,也改變着我們的學校教育。

20__年新修訂的《國小科學課程標準》就明確地提出:“國小科學課程的總體目標是要培養國小生的科學素養,並應為他們今後的學習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因而國小科學課程就承擔了培養國小生科學素養的責任。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不僅能夠使孩子們保持與生俱來的童心和好奇心,還能激發他們學習科學的興趣和潛能,為他們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一代奠定良好的基礎。

隨着國家推行“雙減”工作,對科學素質的需求和素質教育的進一步深化,科技活動越來越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科技賦能有效支持學校開展課後服務,提高了學生科學素質,促進了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然而國小科學課程落地過程中存在師資緊缺、任課老師教學壓力大、精力不足的問題;部分學校沒有專職的科學老師問題,教師學生課業壓力大、時間和精力不足,校舍硬件條件限制等問題。

這一系列因素實時制約了國小科學教育中的科學精神培養。但農村學國小卻有着自身的優勢。如何發揮農村學校的優勢,優化學校的科普活動,弘揚科學精神等系列問題亟需更進一步研討,探討有效的措施加以解決。

一、闡釋科學精神的主要定義

科學實現其社會文化職能的重要形式是科學精神的體現。科學精神是人們在科學社會實踐活動中不斷形成的價值標準、行為規範和共同信念的總稱;科學精神是由科學性質所決定且貫穿於科學實踐活動之中的基本的思維方式和精神狀態。

科學精神的追求體現在:創新精神、求索精神、求真精神、合作精神、民主精神、實證精神、求實精神重複和可檢驗性、虛心接受科學遺產的精神、嚴格精確的分析精神、科學的功利精神、開放精神、實踐精神、批評精神、獨立精神等。

國小生的科學精神可以概括為如下幾個方面:對新事物、新信息、新思想大膽探索的創新意識;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好奇心;懷疑求證,不到黃河不死心的毅力。

二、淺析科學教育與科學精神的培養

科學教育是基礎教育的基本內容,更是現代文明的基礎。什麼是科學教育?人們一直在探討這個問題,但是最終都沒有明確的概念,甚至失之偏頗。人們習慣性地把科學教育理解為“系統的基本科學知識、基本科學技能以及基本的科學思維方法的教育”,這是一個片面的理解,而在實際的編寫教材和教學中,在考試檢查中,“科學思維方法的教育”又往往不能得到很好的檢驗和檢查,因此科學教育被縮減成為科學知識的教育。事實上,科學是科學知識、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三方面組成的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

科學教育不僅使人們獲得生產生活和工作學習所需的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使我們獲得科學態度、科學方法以及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的薰陶,以至於獲得非生物本能的智慧和靈魂。也就是説:“沒有科學的教育不是教育,沒有接受過科學教育的人就相當於沒有受過教育的人。”不重視科學精神培養的教育其結果是可悲的,培養出來的人,是不完整的人,這樣的人知識技能與理念精神會脱節。由此可見,在科學教育中我們必須重視基礎教育階段科學的教育及學生科學精神的培養。

三、探索國小科學精神培養的實踐途徑

基礎教育階段學生的科學精神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它貫穿於學校的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中。那麼科學教育就要成為學校教學中的常態教育,不僅要把科學精神體現在相關課程教材中還要體現在相關課堂教學和課外社會實踐活動中。因此,凡是有超前意識的學校都會注重每一個孩子成長過程中科學品質、智慧、文化、精神、情操等方面的綜合提升和均衡發展;注重兒童教育的人本性、尚美性、科學性、可持續發展性及生態性的建設;注重兒童時期“誠實、善察、善辨、好奇”科學精神的全面提升。在科學學科教學中培養科學精神途徑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學科課程教學是培養科學精神的“主渠道”

科學學科課程教學是培養學生科學精神的主渠道。科學精神的培養是要在主渠道中得到落實,要貫徹落實《國小科學課程標準》的總體要求。要在遵循尊重兒童天性與符合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前提下選定內容、設計課案、組織教學。要構建學科專業指導、主導學科配合、輔助學科協作互動,團隊共榮共生、同向而行的科學教學體系。學校應着力提升每一位教師的科學素質,建設一支具有較高素質的科學教師隊伍,是搞好學科課程教育的關鍵所在。某些觀點認為:學校高素質的專業科學教師是學生科學精神培養的領頭人,在校園科學教育方面起到帶頭作用。在配備專業教師隊伍傳道授業的同時,如果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應配備專業的科學實驗室,其中常規儀器也應按照學校相應規模配備齊全。只有確保了科學課堂高起點、高水準,才能在科學教學的過程中將科學實驗與理論學習做到有機結合。在“學中做,做中學”的理念指導下開展科學教學工作,認真落實課堂教學目標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同時在指導學生做實驗時,也能按照教科書及教學大綱的要求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如:將實驗過程重複進行就是為了獲取更加真實可靠的結論;而對於科學理論知識的驗證性實驗則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懷疑精神。每一位科學教師都應明確兒童科學精神培養的目標要求,並能在教學環節、教學過程中加以引導,促使學生通過教學過程設計、教學內容的加減,達到科學精神的培養。

(二)校本課程是豐富拓展科技教育的“主陣地”

校本課程教育系列建設是學校科技特色教育校性化的實踐與探索。不同學校可以根據地域特徵、學校特色、教育資源等實際情況,開發研製面向學生的豐富多彩的校園校本活動教材。如校園周圍有良好的自然環境和風光,則可選擇開展“生物觀察”“種植培養”等有利於學生動手動腦的科學趣味校本課。如在校園處在高校周圍,則可以大學、國小互動開展“科普知識進校園”“大學實驗室參觀”等活動。如學生通過學校科普課裏“蔬菜種植”的學習,自覺把理論知識應用於勞動實踐,主動參觀考察研究常見蔬菜的種植情況,找到了蔬菜生長的必要條件,最後通過製作相應的食物,如蘿蔔乾、泡菜、幹竹筍、油燜筍、幹豇豆等,最後吃在自己嘴裏的那種喜悦,這樣不僅能讓學生愛上科學,也能在享受勞動成果的這個過程的獲得新鮮感與成就感。這樣在拓展實踐活動中豐富學生的科普內容,鍛鍊科普實踐能力,使學生科普意識不斷得到增強,更能很好地將所學知識運用於自己今後的學習活動與生活活動中去。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結合教材中的相關內容開展系列課外實踐活動,比如:“參觀衞星發射基地”“保護周圍環境”“小區生活垃圾去向調查”“養殖蠶寶寶”等。這些生動有趣、別開生面的課外教學實踐活動,不僅激起了兒童探索求真的慾望,還增強了創造革新的意識,更能加快兒童科學精神培養進程。

(三)科學素養是培養學生科學精神的“主引擎”

要想營造國小生健康成長的環境,要想營造良好的培養他們科學精神的文化環境,那首先就要確保有良好的社會風氣,要想這個社會風清氣正,就要開展對周邊環境的綜合治理。同樣,我們在培養科學精神的目標引領下,力爭把學校建打造成為一座具有科學探索價值的兒童樂園。在學校綠蔭下或者草叢中豎立一塊專欄,專供少年宮的小氣象員們每天在此觀測並記錄氣温變化和空氣濕度的變化;學校的生態種植基地可以讓學生參與到栽培番茄、油菜和觀賞植物等活動中,與教材中種植的單元不謀而合,真正落實“動手動腦學科學”的教育理念。校園中的宣傳廊也可用來裝飾學生參觀博物館、植物園、科技館等課外實踐活動的照片,體現學校對學生科學精神培養的實現。同時學校建立的科技角也是培養學生科學精神的前沿陣地,這裏應該展示學生的科技製作成果,展現學生的探索精神,還可以給學生提供製作科技作品的材料和場地,給予學生更多參與科學實踐、參加科學活動的空間。校園內的圖書館、科技館也是學生培養科學精神的重要知識寶庫,那一則則科學家的故事、那一次次科普知識系列講座,不僅增長了孩子們的知識,還開闊了他們的視野,更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科學熱情,同時更進一步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培養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從而大大提升了學生的科學文化素養。

人教版鄂教版國小科學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 篇12

此次我借國小科學國培計劃的良機,認真學習了《國小科學課程標準》,收益頗多,下面就簡要的談談收穫。

一、課程性質的理解

國小科學課程是一門綜合課程,是一門具有活動性質的課程。它跨學科,綜合性極強,需要教師有極強的綜合素質。必須通過平時積極的學習才能夠駕馭好這門課程。

二、基本理念的理解

1、人人都能學的科學

科學不是科學家的專利,也不是部分大腦聰慧學生的專利,每一名普通學生只要通過教師的引導,自己積極動手、動腦參與,都能學習好這門學科。無論學生存在着怎樣的地區、民族、經濟條件、文化背景的差異和性別、天資等方面的個體差異,科學課程均為每一位學生提供公平的學習機會和科學潛能發展的基礎。

2、學習“四位一體”的科學

科學知識、科學思想、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是科學的四個層面,應全面體現在課程內容中。

3、以生活中的科學為邏輯起點

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學的重要性,瞭解科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係,逐步學會分析和解決與科學有關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以科學探究為最為重要的學習方式

教學中要根據教學目標和內容採用不同的教學方式與策略,讓學生將探究式的學習與其他方式的學習充分結合起來,以獲得最佳的學習結果。

5.科學課程具有開放性

學生利用廣泛存在於學校、家庭、社會、大自然、網絡和各種媒體中的多種資源進行科學學習,加強科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滲透與整合。

三、設計思路的理解

1、國小科學課程改革的重點: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為主旨;重視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關係;倡導以科學探究為主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強化評價的診斷、激勵與發展功能。

2、國小科學課程從1年級至6年級開設。課程內容的選擇要考慮與平行開設的相關科目的聯繫,也要考慮與7—9年級相關科目的銜接。

3、課程通過三條主線,即科學知識、科學探究、科學態度,將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融會貫通。

4、課程從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科學等領域選取了24個核心概念作為學習的科學知識。

縱觀標準,主要要把握科學的性質國小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而教學活動中,主要以探究式的教學為主,其中教師應該明白教師是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夥伴,而學生才是科學學習的主體。

點評

國小生學習科學要以培養他們的科學素養為主要目標,有一種科學的態度和精神。

人教版鄂教版國小科學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 篇13

通過學習《國小科學課程性質與課程改革》使我深刻的認識到,國小科學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科學素養主要是指必要的科學知識、科學的思維方式、對科學的理解、科學的態度與價值觀,以及運用科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科學素養有不同的程度和形式,人的一生中科學素養都在不斷髮展和深化,而不僅僅侷限於在校期間。科學素養的形成是長期的,而科學教育將對一個人科學素養的形成起決定性的作用。通過國小科學課程的學習,學生要知道與周圍常見事物有關的淺顯的科學知識,並能應用於日常生活,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並嘗試應用於科學探究活動,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保持和發展學生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想象、尊重證據、敢於創新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科技的新發展。學習科學應是一個學生積極主動的過程,應以探究為中心。

學習科學是學生自己做的事,而不是別人為他們做的事。在科學學習中,學生需要描述物體和事件,提出問題,獲取知識,對自然現象作出解釋,以不同方法對所作解釋進行測試,與他人交流想法。“主動的過程”既有動手的活動,也有動腦的活動,僅有動手活動是不夠的。科學教學必須讓學生參與以探究為目的的研究活動,使他們與教師和同學一起相互啟發相互促進;學生需要將他們目前具有的知識同多渠道獲取的知識聯繫起來;要將科學知識應用於新的問題;他們要參與解決問題、計劃、決策、小組討論;他們還要經歷與主動的學習途徑相配合的考核。強調主動的科學學習意味着不再把重點放在教師的知識傳授及課題覆蓋上,教材包攬一切題目、詞彙和信息的做法直接有背於讓學生通過理解來學習科學知識的這個中心目標。任何一種有效的、成功的教育都必須有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教育的成敗,歸根結底取決於學生自身的努力,取決於學生對教育過程是否參與、怎樣參與以及參與了多少。一切教育影響只有通過學生自身的積極活動才能轉化為學生內在的精神財富,才能使學生得到成長和發展。哲學家蘇格拉底把教育過程比作嬰兒出生,教師的作用就是助產士,學生才是教育的真正主體。

所以,科學教育的形式也應該是豐富多樣的,除了課堂教學外,還必須有各種各樣的課外活動。課外活動是科學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陣地,它有着課堂教學無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它可以補充課堂教學所授知識的不足;可以使學生理論聯繫實際,開闊眼界和思路,培養動手實踐與創造能力;也可以使學生綜合利用各科知識,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課堂教學也需要打破傳統的模式,克服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形式。要加強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充分利用各種社會資源,如圖書館、博物館、互聯網、專家諮詢、社區活動中心等。

學習科學的途經應與學生的能力和素質相適應。“學校課程應是切合實際的和有所區別的。在教學過程中,所有課程都應與學生本身的經驗相聯繫,並應引出這些知識的應用及在成人生活中的延續價值。教什麼及怎麼教都應與每個學生的能力及素質相適應。人從一生下來就是各不相同的,在成長的過程中,受到家庭和社會的影響,差異會越來越大。這些差異形成了每個人的“個性”。教育必須承認個性,只有承認個性才能實施有效的教育。因為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長和才能都是從個性的基礎上產生的,即使接受同樣的教育,最終結果也總是不一樣的。所以,學校不可能對所有學生提出同一個要求標準,也不應該採用同樣的教學方法。有一位教育專家説得好:“因材施教”、“發展個性”是教育的本性所在。設立適當的學習要求;滿足學生不同的學習需要;克服個別和羣體學生在學習和評估中的障礙。並允許同一年齡的學生可達到不同級別的要求,這樣可以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保持興趣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