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生活心得感悟:憂傷

人對生活境遇不滿意,便會生出憂傷來。

經典生活心得感悟:憂傷

有什麼不滿意的呢?

例如忙活了一天,很疲憊地回到家裏時,卻又要照顧不懂事的孩子。孩子尚小,雖説會一天天長大,但過程也是想象得到的漫長。在這漫長的過程中,得為孩子付出時間精力,而無法做想要做的事情。父親和母親當年也是這樣過來的,如今輪到了自己,這是自己應盡的責任和義力,照説也沒有什麼好抱怨的——但假設自己沒結婚,沒要孩子呢?雖説那樣也會有缺憾,然而終究是少了壓力,多了自由。我想西方發達國家的一些人不結婚,不要孩子,有人口負增長的情況——那未必是不好的,世界上為什麼一定要有那麼多的人呢?如果將來世界上再也沒有了人類,那又有什麼關係呢?

一部長篇小説要修改,一箇中篇也要修改。都是要發表的,而且編輯限了時間,但我卻沒有時間與精力去修改。也缺少好狀態,因為做編輯整天與文字打交道,對文字幾乎產生了厭倦感,如果説工作必須做的話,但自己的作品卻可以放下來。放下來,便是產生憂傷的理由。我幻想自己精力充沛,無比強大,可以把想做事的做得又快又好,但要做的事情給自己的身體和精神提出苛刻的條件,滿足不了那條件,我也會生出憂傷來。

寫,成了一種習慣。寫不了長的,有時也要寫些短的。有時我也懷疑寫作的意義,覺得寫作缺少了自以為有的意義——世上已經有了那麼多人們看都看不過來的文章,自己何必再寫?這麼一想,也令我憂傷。

有時我看着夜空想,人的一生究境在追求什麼呢?

這真是一個令人憂傷的問題。

還好的是,有諸多必須要完成的事情催促着自己,讓自己在做事的過程中忘記了憂傷。那樣的狀態大約是好的,在做事的時候,人忘記了自己。

憂傷是不斷落向心靈的雨滴,使人意識到自己在活着,思考該怎麼去活。不過,憂傷的情緒不會給出答案,答案往往會在積極的行動中呈現。

不必過於憂傷,不必去假設人生如何,因為人生無法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