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德規範學習幾點體會

一、對幾個主要概念的認識

師德規範學習幾點體會

規範:標準、法式,如道德規範、技術規範、語言規範

(一)師德:指教師的道德

道德一詞一説:源於拉丁語,意指風尚、習俗。道德一詞在我國古已有之。《論語·述而》:“老於道,據於德”。《孟子·公孫丑下》:“尊德貴道”。道德是分開講的。所謂“道”,是指人行走的道路,也指事物存在運行,生,天所由以遵循的法則,並引申為人們必須遵循的社會作為準則,規矩和規範。“德”即得,所謂德者“得也”,人們認識“道”,遵循“道”內得於己,外施於人,便是“德”。在古代,“道”的客觀性較強,主要指外在的規範要求;“德”則偏向於主觀方面,主要指人們內心的精神方面的東西。首先將道德兩字連用的是《荀子》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現在人們通常把道德理解為調整人們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的行為規範的總和。從嚴格的科學意義上來講,所謂道德是由一定的經濟關係決定的,依靠社會輿論、傳統倫理習俗和人們內心信念來維繫的,表現為善惡對立的社會意識和行為規範的總和,道德有時也指個人的思想品德、境界、修養及善惡評價,甚至用來泛指風尚習俗。

道德作為調整個人與個人、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之間關係的行為準則,其重要的社會功能之一就是對人類社會的具體生活和具體行為進行制約和引導。道德滲透到具體的職業生活職業行為中,就表現為豐富多采的職業道德,如:幹部道德、醫生道德、教師道德、律師道德等。職業道德是指人們在從事各種職業活動中,思想和行為所應遵循的道德準則和道德規範,也就是調整職業內部、職業之間、職業與社會之間的各種關係的行為準則。

二、師德及師德的特點

教師的職業道德是一般社會道德在教師職業中的特殊體現。教師道德是在教師的勞動過程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它是人民教師處理和調節教育活動中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特殊道德要求。教師的職業道德與其他職業道德有許多不同的特點。道德總的特點:利他性、自覺性、廣泛滲透性、穩定性、實踐性等等。

⑴師德意識要求高水準。這是由教師勞動的特殊性決定的,教師職業的勞動對象是人,而不是物;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培養新一代的園丁。這種職業本身就決定了教師應具有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高尚的道德品質。向學生傳授科學文化知識是教師的神聖任務,對他們進行品德教育更是教師義不容辭的光榮職責。與其他職業勞動特別是工農業勞動、商業活動等不同,教師最大的特點是培養和塑造新的一代,所以不僅要用自己豐富學識教人,而且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品格教人,不僅通過語言傳授知識,而且是以自己的品格去“傳授”品格,即以自己良好德行和習慣去影響學生的心靈,使之成為健康、聰明、活潑的新一代,正由於此,教師被稱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也正因為此,社會對師德水準的要求比較高,在人類道德史上,師德總是處在當時社會道德的較高水準上。

⑵師德行為要成為楷模。“德高為師,身正為範”江總書記在《關於教育的談話中》指出:“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不僅要教好書,還要育好人,各個方面都要為人師表”。為師要有知識,為表要有美德,人們形容教師:“人之楷模”、“以身立教”、“為人師表”等等。比喻成“園丁”、“紅燭”等等均是對教師道德行為表率性或典範性的要求。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你們不僅是教課的教師,也是培養人的教育者,是生活的導師和道德教員。”烏申斯基:“教師個人的範例,對於青年人的心靈,是任何東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陽光。”

⑶師德內容具有繼承性。由於教育過程所遵循的規律具有共同性,儘管不同的社會形態的教師道德要求不完全相同,但又具有某些共同的規範要求,這些共同性正是師德內容繼承性的基礎。我國曆代師德具有豐富的內容,這是我們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如孔子的“有教之類”、“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言傳身教,為人師表”、“骨幹師德之風”。孟子也極為重視道德教育的作用,他主張“因材施教”,荀子認為教師學習禮儀是修身的重要環節,“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之謂道德之極。”學習後還必須國中躬行。南宋大教育家朱熹提出:“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篤:忠實、全心全意)要求教師不僅要廣博地學習各種知識,並要認真地分析、思考,明辨其真偽、善惡、是非,並貫徹到自己的行為中去。

三、教師道德規範的內容

教師的職業道德規範概括起來,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一)獻身教育,甘為人梯,忠誠人民的教育事業是教師職業道德的核心。

這是履行師德要求的思想基礎和前提條件,或稱教師的基本素質,教師就是要長年累月,默默耕耘,為培養後一代傾注自己全部的心血,認真教學培養後昆為天職,人們對教師也用了許多比喻,如:“園丁”、“春蠶”(吐盡最後絲)、“紅燭”(燒盡自己,照亮別人)、“人梯”(讓別人踩着肩膀向上爬),教師要有無私奉獻的精神,“樹人”是偉大的工程,並不僅僅是完成某門課的教學。

(二)以身作則,為人師表

古代早有“師表”提法,孔子被稱為“萬世師表”,指教師應當成為學生效法的表率。孔子最早倡導以身作則,他説:“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孔子從事教育一生,是“以身立教”的一生。他倡導教師要有良好的舉止、語言的修養,也很重視教育有道,受到學生的愛戴。

在學生的心目中,教師的言行往往就是道德的標準。一個好的教師,在學生眼中就是智慧的象徵、人格的象徵,可以説教師的思想、行為、作風和品質,每時每刻都在感染、薰陶和影響學生。有人説,教師的一言一行,都起着耳濡目染的作用,學生的眼睛是“錄像機”,耳朵是“錄音機”,腦子是“電子計算機”,教師的舉止影響太大了。

率先垂範是為人師表的重要表現,“身教重於言教”,教師應表裏如一,言傳身教,要求學生做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學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教師要身體力行。

(三)熱愛學生,誨人不倦

這是師道規範,教師要愛學生,這是社會責任,是社會的感情,教師對學生的熱愛,體現的是教師對祖國對人民對社會主義事業的愛的具體體現,責任感和良心,要貫穿整個教育過程的始終,當學生感覺到教師的愛時,才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熱愛學生並不是對學生的溺愛,遷就和放縱,而是要從各方面嚴格要求學生,俗話説:“嚴師出高徒”“教不言,師之惰”,但嚴格並不等於懲罰,教師絕不允許使用體罰,要嚴慈相濟,嚴中有愛,嚴中有度,嚴中有方,要使學生對自己敬而愛之,而不是敬而遠之。誨人不倦,即對學生要特別有耐心,希望學生“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堅持正面教育,正面引導、灌輸,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尊重學生的人格,不要傷害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另外對學生要不分彼此,不分厚薄,不另眼看待,一碗水端平,孔子有句名言:有教無類,即對學生一視同仁,不分高低貴賤,遠近親疏,尤其對差生,更應當倍加愛護和關心。

(四)精通業務,學而不厭

教師的主要職責是把人類的知識、經驗傳授給學生,因而勤奮學習,精通業務,有比較高的教學水平和教學方法,這是一個社會責任問題,混糊現象在高校教師中是絕不能存在的,千百年來,一直將精通業務作為師德的主要內容之一,“道之未聞,業之未精,有感不能解,非師也”。

過去有一桶水的比喻,“活水”、“源頭水”,作為一個高校教師,要了解當代科研成果的最前沿動態,要講知識,更要傳授學習的方法,要精通一門學科,又研究相鄰學科,使自己具備廣博精神的學問和較高的文化素養。知識經濟、知識爆炸時代,要不斷汲取新的知識、新的成果,不斷改變自己的知識結構,以適應時代的要求。

學而不厭還應包括向自己的學生學習,韓愈:“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如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這是鼓勵教師博採眾長,包括向學生學習,這是高尚師德的又一體現。

(五)互相學習、團結協作

老師之間、老師和班主任之間、新老教師之間、同一學科或不同學科教師之間、教師與教輔人員之間都應當相互尊重、相互學習。在同事之間,能力有強有弱、有高有低,這是正常現象,客觀存在,要相互學習,互相幫助,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教師之間提倡有教學資料,公之於眾,不搞資料保密;有教學經驗,及時交流;有意見分歧,展開討論,不得互相攻擊,不能搞文人相輕,青年教師要向老教師虛心求教,老教師也要熱心關愛青年教師。

教師和領導之間,教師應當尊重領導,服從領導;領導也應尊重、信任和依靠教師,不要互相瞧不起,不能相互攻擊,更不應當利用課堂上傳授知識過程中進行攻擊。(英語30句一位老師批評學校在幹部中引起很不好的影響)

教師與教輔人員、與工人、幹部之間要相互尊重,教師要尊重他們的人格,學校職工要尊敬教師,以教學作為中心做好服務工作,為教師開展教學活動提供方便的條件。

(六)大膽改革,勇於創新

韓愈曾在《師説》中講: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一論斷被歷來當作師者的座右銘。今天看來,錯了,這個論斷將學生當成客體,教師成為主宰,學生始終處於被動的,接受式的地位。這種模式只能培養出單純聽話的人,不可能培養出具有獨特個性和富有創造力的人,和我們今天提倡的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有實踐能力為主要內容的素質教育是大相徑庭的。今天的教師,處在改革開放年代,必須具備改革的思想,具備改革創新的觀念。

xx同志曾説: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在北師大百年校慶會上,xx號召教育創新。作為一個高校教師,要培養出具有創新思維,創造力的人才,教師自己必須具有創造性思維,在教育過程中,要注意發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注意啟發式教學,啟動學生的好奇心、好動心、上進心,同時教師也要不斷地學習,吸收新知識。

四、高校教師要善於養德

一個高校教師,令人羨慕的職業,應有自己的人格魅力,教師的人格魅力主要表現在儀表、儀容、教學語言和風格、生活情趣、師生感情等方面。我認為一個教師要善於養德,這是高校教師師德鍛鍊的基礎,高校教師要培養以下“六德”。

1、勤勉敬業之德。職業道德的核心是勤勉敬業,每一個高校教師要熱愛黨的教育事業,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做好本職工作,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為人師表,教學水平的高低,有“才能”的因素,有沒有勤奮刻苦的精神,是師德問題,教師的工作精神狀態很重要,“勤”“績”是其具體的表現。

2、愛生奉獻之德。要有愛生之心,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的學生。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説:“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成為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蘇霍姆特斯基:“好的孩子人人愛,愛不好的孩子才是真正的愛”、別林斯基:“愛是鑑別教育的尺度。”教師的愛是一種強大的力量,它不僅能提高教學質量,也會促進學生的成人和成長。

3、誠實有信之德。教師要講信用,誠實做人,目前高校學風中、研究中,抄襲之風、剽竊之風、偽造學歷之風有抬頭趨勢。近幾年在北大、復旦、東大相繼傳出一批大師剽竊別人成果,影響很壞。端正學術風氣,加強學術道德建設是高校發展中時刻注意的問題,要誠信教育,要建立學術懲戒制度,要養誠實有信之德。

4、謙和團結之德。教師之間要謙遜和氣,講求團結,今天的學校經過多次合併辦學,每個教師在過去的崗位上可能都有值得驕傲的歷史。合併在一個部門、一個系部,要互相尊重,不能自以為是,要團結,不能劃小圈子,一切服從學校發展的大局,而不能拘泥於過去一塊的事業。

5、公道正派之德。師生相處,同事相處要正派,要講公道,而不謀私道;講公理,而不循私情。在育人過程中,要牢固樹立一個觀念:學生接受能力有強弱,學習進步有快慢,沒有教育不好的學生,不能因學生成績的好壞歧視差生。學校也是一個社會,社會不正之風也有影響,不能因親疏而影響對事情的處理,一碗水端平,一個態度待生。對學生“和風細雨”,不要粗暴,橫挑鼻子豎挑眼,甚至潑口大罵,污衊人格,對一個人民教師是不能允許的。

6、與時俱進之德。教師作為育人者,要與時俱進,不能停滯不前,首先在教育觀念上,要與時俱進,要提倡和實踐創造性教育,摒棄舊的傳統觀念,在人才質量觀上,要樹立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開拓創新型人才質量觀,要拋棄過去那種培養高分低能的傳統模式。在育人觀上,由應試教育轉變到素質教育,由升學教育轉變為成才教育。在教育教學觀上,由教師中心轉變為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相結合,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者轉變為教育過程的主動參與者和建設者。《學習的革命》中有一句名言:“人的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被點燃的火把”,我們不能把學生越教越死,不是由教師設置好各種框框,讓學生去鑽去套,而是要設法激發學生去尋找、去發現、去創造的熱情,挖掘他們的創造潛能。

“與時俱進”表現的第二個方面,教師必須要逐步培養創造性的思維,提高創新教育教學能力。在傳統教育的理念下,人們往往強調“惟上”、“惟師”、“惟書”觀念,偏向於順向思維,求固思維,忽視逆向思維,發散思維,應當改變我們正在“做”的思維方式,強調思維的廣泛性,求實性和開放性,要善於運用求異思維、多向思維、開放思維和反邏輯思維等形式。

所謂求異思維,即從新的角度,用新的觀點去認識事物,以求出獨特見解的思維方式,愚公移山還是愚公搬家。

所謂多向思維,即從四面八方,多角度、多因素來思考問題。

所謂開放思維,即善於把思維對象放在更廣闊的空間去考慮,善於作縱向和橫向的思維的一種方式。

所謂反邏輯思維,是與正常的邏輯方式程序相悖的一種思維方式,往往能取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與時俱進”之德對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師藝術都可以作多種闡述。

經師易得,人師難求。一個具有很高師德人格魅力的教師需要長期的修行的,為人師表,以身作則,品德高尚,多才多藝,這是養德的最高目標。

同志們,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為傳播人類科學文化知識,為培養千千萬萬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的建設者,讓我們從自己做起,做一個高尚的人,全心全意為學生為教育事業勤奮工作的人,做一個真正值得社會學生尊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