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危機與世界秩序》觀後感心得(精選5篇)

2022《危機與世界秩序》觀後感心得 篇1

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已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現確診病例,截至5月5日累計確診病例超370萬人,死亡病例超25萬人。因疫情影響,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已將20__年全球GDP增速預測從1月份的3.3%下調6.3個百分點至-3%,為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經濟衰退。世界銀行也將東亞-太平洋地區20__年GDP增速預測從20__年的5.8%放緩至2.1%。

2022《危機與世界秩序》觀後感心得(精選5篇)

疫情對全球經濟運行產生明顯影響。首先,各國採取了封城、停工、隔離等措施,基本停止了必需品生產以外的經濟活動,經濟陷於停滯。其次,國際貿易嚴重萎縮,降低全球經濟潛在增速。世界貿易組織預測,受疫情影響,今年全球貿易將縮水13%至32%,可能超過20__年國際金融危機的水平,而疫情導致全球經濟增長放緩進一步帶動外需下降,給外貿部門帶來較大壓力。第三,大部分產業短期“休克”,對全球供應鏈關鍵節點造成影響。近幾十年來,全球一體化大生產成為全球經濟增長重要來源,各國經濟活動停滯容易引發全球供應鏈受阻甚至中斷。第四,疫情還影響了全球投資者預期,國際金融市場“黑天鵝”事件頻發。3月份美股大幅下跌四次觸發熔斷機制,4月20日國際原油期貨結算價歷史上首次跌至負值,金融風險與實體經濟低迷疊加共振。

疫情對國內經濟社會發展也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一是企業生產經營安排受到影響。春節假期延長、延遲復工減少了有效工作日,部分省市限制交通也影響了生產所需的人員和物資流動,有關損失已在一季度GDP增速中體現。二是需求面指標同比放緩。今年以來,零售、餐飲、旅遊等消費支出明顯下降,疫情還深刻影響了經濟主體行為,特別是消費者可能較長時間減少到商場、影院等人流密集場所的消費。三是外部輸入型風險將繼續衝擊國內經濟。國際貿易受阻的狀況短期難以改善,外需可能繼續下降,進一步拉低我國經濟增速。總的看,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高質量發展的基本面沒有變化。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各地區各部門多措並舉,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全面推進復工復產達產,恢復正常經濟社會秩序。一季度末,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已接近全面復工,全國多地餐飲、酒店等企業也陸續恢復營業,交通物流進一步恢復。3月份以來經濟數據已有所好轉。

但也需關注以下風險,一是全球疫情持續時間及負面影響可能超預期。歐美髮達國家疫情仍然嚴重,重啟經濟的努力效果需要觀察。部分發展中經濟體、農產品出口國新增確診上升較快,全球疫情未來走勢存在高度不確定性。二是主要經濟體高度寬鬆的非常規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效果和溢出效應需密切關注。貨幣和財政政策僅能對衝疫情帶來的負面影響,未來全球經濟復甦態勢及金融形勢根本上仍取決於疫情防控進展,非常規政策的負作用也會逐步顯現。三是國內經濟仍面臨較多挑戰。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受疫情影響較大,居民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上升,產業鏈復工復產的協同配合有待增強,主要農副產品保供穩價需不斷夯實。四是我國國際收支和跨境資金流動也存在不確定性。一方面,主要經濟體央行大幅放鬆貨幣政策加之我國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領先,人民幣資產較高的收益和相對的安全性可能吸引跨境資金流入。另一方面,外需持續走弱、投資者風險偏好下降也可能引起出口減少和跨境資金流出。

下一階段,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把握好政策出台的力度、節奏和重點,處理好穩增長、保就業、調結構、防風險、控通脹的關係,保持M2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與名義GDP增速基本匹配並略高,以適度的貨幣增長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繼續保持人民幣匯率雙向浮動彈性,多渠道做好穩預期工作。加強國際政策協調,有效防控國際疫情的影響。同時,堅持底線思維,對可能的外部風險保持高度警惕,前瞻性做好政策儲備,促進國民經濟穩健運行。

2022《危機與世界秩序》觀後感心得 篇2

雖仍受輸入性病例的困擾,經過近兩月的艱苦抗擊後我國新冠疫情已得到明顯控制。相比之下,疫情正迅速擴散至百餘國家和地區。在此背景下,國際原油及資本市場出現劇烈波動。本文認為,全球化下產業鏈相互交織,本次疫情的衝擊將比以往更為複雜。有不少跡象表明,本次疫情對全球經濟的衝擊程度可能堪比次貸危機。展望未來,基於新冠病毒的傳染特徵,本輪疫情的國際傳播或將進入加速期。疊加近日國際油價衝擊,全球經濟下行風險和金融市場不確定性顯著增大。當前我國政策仍聚焦於復工等結構性措施。隨着戰疫基本完成及內外經濟壓力進一步凸顯,逆週期政策將加碼推進。

各種跡象表明,本次疫情對全球經濟的衝擊程度堪比次貸危機。從領先指標PMI上看,2月份中國製造業PMI下滑至35.7%的歷史性低位,甚至比次貸危機最嚴重的時期更低。在2月份疫情尚未全球擴散的情況下,全球PMI已創近10年來的新低。隨着國際疫情的加重,未來全球PMI及世界經濟增速可能進一步走低。

一是全球化下產業鏈相互交織,本次疫情的衝擊將比以往更為複雜。不少跡象表明,本次疫情對全球經濟的衝擊程度可能堪比次貸危機。全球PMI已創近10年來的新低,美聯儲超常規緊急降息也預示着疫情的潛在強度。我國各行業此次所受衝擊或普遍強於次貸時期。

二是與次貸危機時期相比,當前諸多經濟體的總需求政策應對空間顯著收窄。主要發達國家已接近或到達零利率的非常規狀態,央行量化寬鬆的效果邊際遞減。上輪危機後各國政府債務槓桿率居高不下,這或許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其未來的發力程度,我國也有類似擔憂。

三是展望未來,基於新冠病毒的傳染特徵,本輪疫情的國際傳播或將進入加速期。疊加近日國際油價衝擊,全球經濟下行風險和金融市場不確定性顯著增大。當前我國政策仍聚焦於復工等結構性措施。隨着戰疫基本完成及內外經濟壓力凸顯,逆週期政策或將加碼推進。

2022《危機與世界秩序》觀後感心得 篇3

雖然此次疫情對經濟的短期衝擊不可避免,但不能過分誇大其負面影響,我們應當看到其中潛在的積極因素,比如一些行業正在努力化危為機。

“在疫情影響下,電子商務、電子政務、居家辦公、虛擬會務/商務、線上教學等新業態和新模式將迎來新一輪快速發展。”楊立強認為,基於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前沿技術的應用將進一步向大眾生活、企業經營、政府管理、教育培訓等各個領域滲透和擴展。他指出,疫情結束後疫病防控體系的完善和改革以及相關產業的發展,也將成為疫情過後重要的經濟增長點。

“早在20__年防控SARS阻擊戰中,就有騰訊、京東、阿里巴巴等不少企業為了‘活命’被迫自我進化,最後衝破困境化繭成蝶。”王琛偉表示,疫情在給一些行業帶來負面影響的同時,也未必不是行業整合、升級的一個時機。“只要這些企業沒有在疫情中倒下去,那麼疫情過後一些‘憋了很久’的經濟活動將集中暴發。疫情過後也會有較強經濟反彈。”

專家還認為,通過此次疫情防控阻擊戰,政府治理能力將有較大提升,有利於中長期內優化提升營商環境。“疫情發生以來,各級政府本着對人民健康高度負責的態度,採取了最全面、最嚴格的防控舉措,世界衞生組織及許多國家對中方的做法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從疫情防護到病患救治,直至宣傳教育,這個極為複雜的過程恰恰是對政府部門的一次‘大考’和鍛鍊,政府治理能力將由此得到提升。”楊立強説。

2022《危機與世界秩序》觀後感心得 篇4

前不久,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指出:“要在擴大對外開放中推動復工復產,努力做好穩外貿、穩外資工作,開拓多元化國際市場。要做好龍頭企業復工復產保障工作,維護全球供應鏈穩定。”此前,習近平總書記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在確保疫情防控到位的前提下,推動非疫情防控重點地區企事業單位復工復產,恢復生產生活秩序,關係到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物質保障,關係到民生保障和社會穩定,關係到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關係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完成‘十三五’規劃,關係到我國對外開放和世界經濟穩定。”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大背景下,把在做好防控工作的前提下推動企業復工復產,與世界經濟穩定和維護全球供應鏈穩定聯繫起來統籌考慮,既是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必須面對的現實,也體現了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的應有擔當。

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不可避免會對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造成較大的衝擊,特別是短期內帶來的綜合影響不可忽視。目前,我們一方面在積極做好疫情防控,另一方面也在逐步有序有效推動企業復工復產,通過採取及時和有力的措施,努力把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降到最低。綜合起來看,疫情的衝擊是短期的,總體上是可控的,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趨勢不會改變。對疫情給全球經貿和世界經濟增長所帶來的影響,也需做出理性分析,形成科學認識和判斷。

對疫情帶來的衝擊和影響應進行客觀冷靜分析

近期,新冠肺炎疫情在海外呈快速蔓延態勢,將對全球經濟貿易增長帶來一定壓力。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會不會受影響、世界經濟會不會受到大的衝擊等問題備受各方關注。再加上國際組織下調了全年世界經濟增速預期,世貿組織公佈的一季度貨物貿易晴雨指數低於基準值,聯合國貿發會議發佈研究報告稱疫情將對外國直接投資產生負面影響等,進一步引發人們猜想疫情會對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帶來哪些影響。對此,要進行客觀冷靜的分析。

首先,疫情作為外生衝擊,會對中國經濟增長帶來短期的影響,也會對世界經濟發展產生一定衝擊。疫情發生及其防控,不可避免帶來了流動性受限,無疑會給中國的交通運輸業、服務業、旅遊餐飲、文化娛樂等直接帶來衝擊,短期內也必然會對中國就業增長、消費增長、外商投資預期等產生影響,帶來短期經濟增長預期下行。而中國作為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源,目前在全球價值鏈和供應鏈體系中佔據十分重要的地位,世界很多大的零售市場的大量商品來自中國,許多製造業企業大量的中間產品、零部件等也都來自中國。因此,人們會對疫情是否影響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全球供應鏈會不會由此遭遇大的衝擊和影響等問題高度關注。

其次,部分國家短期的疫情防控措施會影響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受疫情衝擊,全球人員、商品、技術等要素流動會放慢,全球交通、餐飲以及旅遊業等服務業會受到影響,短期內全球國際貿易、供應鏈波動等下行預期增加。

再次,全球疫情的發展和蔓延,短期內也會對國際大宗商品市場供需關係、價格波動和全球資本市場、期貨市場、金融市場帶來衝擊和影響,全球經濟面臨衰退的風險。

毫無疑問,新冠肺炎疫情不僅會給中國經濟發展在短期內帶來一定影響,也會對世界經濟發展帶來一定的短期的衝擊。短期看,疫情對全球經濟和產業鏈的影響不可避免,全球經貿增長面臨一定壓力,中國外貿企業的復工復產和新訂單的獲取也將受到一定影響。只有加強全球範圍內的合作,才能努力將疫情對中國外貿和世界貿易發展的影響降到最低。客觀上,可以從中國與世界經濟的關係和全球化大背景的角度進行分析。

其一,中國與世界經濟發展的密切關係以及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重要地位,決定了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之間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經過改革開放和發展,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製造業第一大國、外匯儲備第一大國,對外投資也居世界前列;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連續多年達30%左右。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相互依賴,形成了十分緊密的國際分工和全球價值鏈體系。特別是中國在電子、機械和生產設備等重要領域已經全面融入全球價值鏈,在輕工製造和勞動密集型產業領域,全球主要經濟體更是高度依賴中國的產出。在這種彼此相互依存的新格局下,中國經濟的任何變化,都必然會影響世界經濟發展和短期波動;反過來,世界經濟發生的任何風險和波動,也一定會給中國經濟帶來影響。

其二,全球化發展的內在機制及其作用,也必然會帶來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總體而言,隨着全球市場機制的拓展和科學技術的創新發展,全球化和開放發展仍然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和客觀趨勢,全球生產要素流動、跨國公司發展、國際市場一體化程度等,仍然是推動全球資源配置和世界經濟發展的基本力量。世界經濟發展的相互依存性和全球化內在的邏輯,本身決定了當今世界國與國之間必然是相互影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特別是在全球化發展進入全球價值鏈分工和全球供應鏈一體化發展的新時期,全球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都無法獨立存在,尤其是對於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和挑戰,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也不能袖手旁觀,而是需要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和精神,在開放、合作中積極共商、共建、共享,共同應對人類發展和全球化面臨的問題。

疫情不會改變中國和世界經濟的長期發展趨勢

儘管疫情對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發展在短期內會帶來一定影響。但是,疫情既不會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也不會從根本上改變中國與世界經濟的內在緊密關係,更不會改變全球價值鏈格局。

第一,疫情是短期的“外生性”衝擊因素,不會改變中國經濟增長的內在機制。經濟增長是一個長期問題,發展路徑和趨勢主要決定於內在的勞動、資本、技術和制度等重要變量及其相互作用的內在機制。這次疫情是公共衞生領域的一個事件,就經濟增長而言屬於外生的短期衝擊,只會短期內影響經濟增長,不會改變中國經濟增長中的既定要素投入、資源配置格局。一旦這個外部衝擊消失,經濟運行仍然會沿着其自身的路徑繼續增長。從疫情一開始,中國政府就全力以赴,採取各種積極有效措施應對疫情,使防控工作取得積極成效。同時,中國政府也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力度,幫助受衝擊的企業擺脱暫時困難,有序有效和影響降到最低。隨着疫情被遏制以及這個外生衝擊的消失,中國經濟會很快恢復到其正常的增長軌道上來。

第二,中國經濟長期發展的新動能及其巨大的潛力,決定了中國作為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源的地位和作用,不會因為疫情衝擊而發生改變。目前,中國已經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均GDP突破一萬美元,具有14億多人口和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巨大的消費潛力不會因為疫情衝擊而發生根本性改變,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決定了中國經濟有巨大的韌性和空間。此外,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經濟轉型升級將會繼續為中國發展帶來巨大的新動能,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會為中國經濟帶來新的動力;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繼續為中國經濟長期發展帶來巨大的制度紅利。因此,疫情的短期衝擊,不會改變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發展態勢,也無法從根本上撼動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別是在世界經濟增長本身持續低迷的背景下,中國經濟仍將繼續是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源,繼續是世界經濟持續發展的“壓艙石”和“穩定器”。

第三,疫情衝擊不會從根本上影響中國參與全球價值鏈和供應鏈體系,中國也將繼續推動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持續健康發展。疫情在短期內會影響中國產業鏈、供應鏈,也會給全球價值鏈帶來一定衝擊,但是不會改變全球價值鏈的基本格局,更不會導致全球供應鏈中斷。近二十年來,國際分工體系已經發生深刻變化,全球投資貿易格局從傳統的簡單的市場分工、產業分工走向價值鏈分工,國際分工體系在日趨細化的同時,也更加相互依賴。開放發展的中國順應國際分工大勢,已經深度融入全球價值鏈體系,為全球供應鏈深化和世界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從理論上説,一國參與全球價值鏈及其細化分工並不斷髮展,從根本上取決於技術和創新、龐大的市場規模、鼓勵競爭和創新的有效制度等要素,而不是取決於某種外在因素甚至短期變量。因此,短期的疫情衝擊,不僅不會改變中國參與全球價值鏈的既有格局,更不會改變全球供應鏈的基本態勢。不僅如此,中國正在深度融入世界經濟,通過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形成新技術、新產業,為推動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的發展作出更大的積極貢獻。

第四,疫情衝擊不會影響世界經濟和全球化發展的基本方向和趨勢,開放發展的中國將繼續推動世界經濟實現合作共贏。疫情發生以後,中國與世界各國政府採取必要的應對措施防止疫情擴散,不會改變全球化發展的基本態勢。中國順應全球化發展的規律,始終堅持開放發展的理念,推動經濟全球化朝着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提出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並提出許多擴大開放的舉措。即使在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這種重大突發公共衞生事件,中國政府也始終本着公開、透明、負責任的態度,積極迴應各方關切,加強同國際社會合作,繼續推動全球治理體系實現合作共贏。面對疫情,國際社會應順應全球化合作與發展趨勢,在抗擊病魔的全球戰“疫”中守望相助、攜手並肩,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創造人類的美好未來。

2022《危機與世界秩序》觀後感心得 篇5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屬於短期外部衝擊,對經濟中長期發展趨勢影響不大。”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副主任王小廣表示,一般而言,一國發生重大突發事件必然會對短期經濟發展產生一定負面影響,但不會對中長期經濟產生實質性影響,待衝擊平息後,經濟社會活動將一切迴歸正常。

專家分析認為,從產業來講,短期內對2月份、3月份的服務業影響較大,其中旅遊業、餐飲業、酒店業和航空業受影響最大;由於快遞暢通性下降,包括網購在內的商業零售業會受到較大影響。對於工業和建築業來説,一季度稍有影響,主要體現在2月份,3月份可恢復正常。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楊立強表示,“封城”、限制人員流動、企業停產停工等舉措會使我國經濟在短期內受到衝擊,但這些舉措有利於防控疫情。疫情期間被壓抑的需求將在疫情過後集中反彈,帶動經濟回升,預計下半年我國經濟將逐漸回暖。從中長期看,疫情不會改變我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大趨勢。

“此次疫情可視為一個短期的經濟衝擊,使總需求和總供給曲線有一個短期平移。但是,隨着時間延長,衝擊將逐漸減弱,經濟增長終究還是要回到原有的軌跡。因此,長期內不影響經濟向好的根本趨勢。”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王琛偉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