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音樂鑑賞學習心得體會(通用12篇)

關於音樂鑑賞學習心得體會 篇1

都説“培訓是給老師最大的福利”,今天我們所有代音樂的老師就有幸接受了這樣一個有意義的培訓,聆聽了音樂方面的專家金亞文教授的講座。下面我就談幾點自己的感受。

關於音樂鑑賞學習心得體會(通用12篇)

這樣的培訓讓我感覺很新鮮。網上聽講座,而且還可以與各地的老師們在線互動交流,享受着網絡時代帶給我們的便捷,足不出户就可以聽到教育專家對於專業的精闢解讀。短短的兩個小時能向專家學些什麼呢?只有珍惜每分每秒,能聽多少是多少,儘可能多的學習、內化成自己的東西。

本來還以為自己在音樂方面還有那麼點優越感,但在聽講座的同時我深深的感受到自己對音樂知識瞭解得是多麼膚淺,很多東西只有個模糊的'印象。通過聽講座我也學到了一些音樂知識。如目標的制定要具體,不能模式化。金老師舉了一個案例《又見茉莉花》的教學目標進行説明,這樣一聽就很清楚了。又如合唱的姿勢,我只知道要注意坐姿才能唱好,但對於怎麼坐卻不明確,現在知道了坐姿一般採取淺坐,站姿要虛實結合。姿勢影響呼吸,呼吸影響發聲,可見唱歌姿勢的重要。

另外在二聲部合唱時通常會出現低聲部跟着高聲部唱上走了的現象,金老師説這時可以採用“輪流讓一個聲部突出些”的方法解決問題。還有指揮,左手“指”,右手“揮”,右手把握歌唱的節拍、節奏、速度,左手提示長音、力度、聲部、呼吸和換氣等等。對稱式的打拍子儘量少用。我覺得這個有難度,讓兩隻手各負其責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才能達到啊!

在聽講座的過程中,我一邊聽,一邊記筆記,有的比較淺顯易懂,有的卻不是很理解,還需要自己不斷地去學習,去探究。我記住了一句話:“先要自己走進音樂,才能用音樂的情感力量來感動學生。”是啊,自己不能僅僅滿足於已有的可憐的音樂知識,在要求學生進步的同時,自己也要每天進步一點點,努力把握音樂教學的本真。

關於音樂鑑賞學習心得體會 篇2

在本學期,我選擇了《音樂鑑賞》課作為選修課。起初我選修《音樂鑑賞》課,也僅僅是因為覺得鑑賞音樂時不用動腦子,不用寫字,只要用耳朵去聽就行,上課時會很輕鬆。其實我本人自認為我自己是一個嚴重缺乏音樂細胞的人,甚至可以説我對音樂是一無所知的。但是在現代這個音樂無處不在的社會薰陶之下也或多或少的接觸了一點音樂。當然我接觸的音樂也只是皮毛而已。不得不承認有時候當心煩意亂的時候,靜靜的聆聽音樂,心情就會好很多。我想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帶給人的有時候不僅僅是美感,還有精神的吧。當然了,雖然我平時很喜歡聽音樂,特別是在流行音樂方面,但也僅僅是停留在喜歡聽的層次方面,而不是會去欣賞或鑑賞它。但在上過幾堂課之後,我的想法有了些變化。我漸漸地就被它吸引了,它讓我再次感受到音樂的魅力。課堂上老師不但教給我們一些基礎樂理知識以便我們更好的學習,還叫我們學會聆聽,還給我們介紹了好多經典的樂曲和一些非常有特色的民族樂器。這不但使我們瞭解一些民族音樂,也使我們受益頗多。甚至到現在還有一些優美的民族音樂一直縈繞在我耳邊呢!就這樣,漸漸地我對鑑賞音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懂得了鑑賞音樂的方式方法,並且在通過課堂上老師的講解以及我利用業餘時間增加對音樂知識的學習之後,我的音樂文化知識增長了許多,瞭解了更多種形式的音樂。同時,我的藝術修養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老實説,我在學習《音樂鑑賞》課前,對音樂的認識更多的是在流行音樂方面,僅僅是喜歡一些歌手的聲音和一些歌詞的意藴。當然了,我之所以更關注流行音樂,也是因為它的語言比較生活化、節奏也比較明快、更加貼近生活、易於讓我接受。而對於其它方面的音樂,我則是一知半解,而這次《音樂鑑賞》課使我開闊了眼界。在《音樂鑑賞》課上,我們是以“聆聽”的方式進行學習的,聆聽是溝通的開始。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我覺得老師就像是一個導遊,一直引導着我們直接面對音樂,體驗音樂,同時也給我們留有想像的空間,這使我們能夠很好的感受音樂、欣賞音樂。在課上,我們都欣賞了民樂、管絃樂、鋼琴曲、圓舞曲、小夜曲

同時,為了更好的使我們欣賞音樂,瞭解音樂家的故事。老師也為我們準備了一部以音樂為題材的電影:《出水芙蓉》。在看這部片子的時候,我一直在猜測,這部片子裏面的很多演員應該都是真正的藝術家。因為他們的才情和對音樂的感悟隨着旋律和表情動作揮發的淋漓盡致。他們對樂器的駕馭能力和歌唱才華讓我看的欣喜萬分。影片看起來很輕鬆,但那些甜美的男中音歌唱、由慢獨奏《霍拉舞曲》、女音樂老師的雙鍵盤演奏、學生們合唱《蘇格蘭民歌》、歌舞劇《水上聖典》等場面卻讓我映象很深刻。

記得周國平先生好像有過這樣一段話,比較有趣。他説:“音樂家用天國的語言敍説天國的事情,詩人用人間的語言述説天國的事情。詩人痛苦了,因為俗人根據人間的事情來理解人間的語言,總是誤解了詩人。音樂家可以免於此患,反正俗人聽不懂天國的語言。”

我覺得如果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其最後一句的話,應該就是每個人對於同一份音樂作品,會有各種不同的感受和理解。很多時候,即使同一個人在不同的環境和心境下,對於同一份作品的理解和感悟,也可能會發生很大的差異的吧。

另外,適當的瞭解作品產生的時候作曲家所處的時代背景和作曲家當時的處境,對理解音樂也許有一定的幫助的。但是,那也僅僅是“適當的幫助”而已。因為我們即使知道作曲家當時所處的時代環境、生活環境,我們也不可能完全瞭解作曲家當時的心境。對於音樂而言,最重要的,還是能不能引起你共鳴。再退一步講,也就是能不能讓我們覺得所聽的音樂“好聽”。伯牙與子期的“高山流水”的故事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鍾子期以一介樵夫,應該也沒有什麼高深的樂理知識,但是,卻能感受伯牙琴聲中高山流水的意境。所以,我覺得,樂理知識對於欣賞(僅僅是欣賞)音樂而言,應該是不算太重要得。個人認為欣賞音樂,重要的是感悟,而不是單純的依靠知識。

同時,通過音樂鑑賞課學習,我對我國民族音樂也有了更深的認識。以前我一直覺得民族音樂不好聽,或者説是聽不懂,不瞭解。像大多數青年人一樣,我們都很喜歡當今的流行音樂,我們對港台流行音樂更是趨之若鶩,不喜歡民族音樂,對民族音樂知識可以説了解甚少,説不出幾種民族樂器的名稱、叫不出幾位中國民族音樂家的姓名。而通過這一段時間的學習,我深深地感受到我國民族音樂的優美、動人,我被吸引了!我國民歌浩若煙海,有內蒙民歌的豪放、遼闊,江南民歌的婉轉、秀麗,陝北民歌的高亢、奔放,雲南民歌的明麗、清新,新疆民歌的活潑、歡快,無不給人以美的享受。我開始覺得我可以從中得到豐富的體驗,甚至體味到各民族的風俗民情和鮮明的地域色彩。另一方面,民族音樂也因地區的差異而有不同的風格特色,這也是它們的魅力所在,正是因為這樣,音樂的元素才會豐富起來,否則再有內涵的歌曲總有一天也會聽“膩”的,歌曲的最高境界我認為還是音樂元素的多元化。

伴隨着社會的發展與進步,音樂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成為生活的調和劑。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深刻的感受到音樂的意義所在。在情緒低落時適合聽激情澎湃的音樂如交響曲與進行曲,在心情煩躁的時輕音樂是不錯的選擇能讓人平靜下來,認真的思索。在這個充滿競爭的世界,在這個信息化的時代裏,音樂,作為一種意識形態,作為一種感情重要的存儲和表達方式,也越來越受我們的歡迎。

如今的音樂鑑賞已經開始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生活中總是充斥着各種各樣的音樂節奏,如同生命裏的行進步伐一般。伴隨着自己喜愛的音樂,尋找那片屬於自己的天地。對於大多數人來説,音樂是一種消遣娛樂的表現形式。音樂作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幫助人們舒緩工作中的壓力,減輕了精神上的負擔。

從另一方面來講,音樂鑑賞對人的性情也有着極大的陶冶作用,它會使人成為一個感情豐富的人,一個有格調和品位的人,一個富有同情心的人,一個拒絕暴力的人。因為音樂能陶冶人的性情,當你真正沉浸在音樂中時,你會忘掉世俗中一切繁雜的事,盡情的暢遊在音樂中!恰當的旋律總能引起人們的歡娛感或者悲傷感,令人振奮或者令人如痴如醉,能夠調節人們生活、工作、思維的節奏,可以提高這些人處理事務和學習的效率。

我們每天都會聽到各種各樣的音樂,或喜或悲,或激揚或低沉,我們感受着音樂的種種,然而很多人都把音樂僅僅當做歌來聽,而並不懂得音樂的內涵、魅力、作用。音樂不僅是簡單的幾首歌,幾個曲子,它有着深刻的意藴,它包含了很多知識。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普普通通的音樂但卻能起着巨大的作用,讓我們變得更加睿智,更加敏鋭。還有音樂能開發一個人的思維,啟迪一個人智慧。法國大文豪雨果有一句知理名言:“開啟人類智慧的寶庫有三把鑰匙,一把是數字一把是文字,一把是音符。“可見音樂對一個人的智力的開發有着重大的作用,很多人胎教選擇的就是用音樂,就因為音樂可以激發一個人的心理感應,從而開發一個人的思維。

時間過得很快,一個學期的選修課就要結束了。雖然《音樂鑑賞》課學習的時間不是很長,但我的收穫卻非常多,這門課程對我的影響也非常大,我對欣賞音樂的看法不再是那麼簡單了。通過上《音樂鑑賞》課激發了我對音樂的興趣,使我更加註意去聽、去想、去感受、去體驗音樂,使我懂得了在欣賞音樂中去陶冶性情和品格。

我想,今後我會經常利用休息時間去收集各種音樂文化資料,學習音樂知識,多聽、多看、多接觸優秀的作品,從而增長見識,並獲得更多美的感悟。最後,我想説:音樂是一種美好的特殊的聽覺藝術,不同的音樂形式就像是各式各樣的色彩,只有你接觸的越多、越廣,才會給我們在生活中增添色彩,使我們的生活五彩繽紛,因而人們的生活離不開音樂。這就是我學習了《音樂鑑賞》課後最深的感受。

關於音樂鑑賞學習心得體會 篇3

今天,非常有幸,我們聽到了來自南京師範大學的許教授,和來自江蘇教育學院談教授的精彩講座。兩位教授各具風格,許教授談吐幽默,她的關於《構建和創新優質音樂課程》的講座,讓我們耳目一新。許教授沒有泛泛而談,而是根據我們的問題,展開討論,並一一做了解答。讓我們對於音樂教育的概況,以及課堂教學、遊戲設計等有了一個全面深刻的瞭解。她毫不保留的,將一些實用的小遊戲傳授給我們,感覺既實用,又很有創意。為我們以後對幼兒實施特色教育活動,提供了很好的素材。許老師60出頭的模樣,但她眼神犀利,始終閃爍着教育的智慧,一種灑脱、睿智的感覺油然而生。講座中,她不時地給我們示範性的語言,那種對孩子的喜愛,對教育的熱愛讓我們不得不佩服。聽許教授的講座,讓我們真正明白了教育的智慧,明白了與孩子更加親近的好方法,明白了自己不論在什麼時候都要府下身來,瞭解孩子們的真正需要,讓孩子們在活動中充分體驗遊戲的快樂,從而產生自主學習的慾望。

與許教授不同,談老師氣質優雅、她的講座始終閃耀着她較高的音樂素養。講座開始,在給我們講一音樂案例的時候,她清唱着歌曲的優美旋律,嗓音清澈,悦耳,如執教教師一般,熟悉活動內容。這充分顯示了談老師在理論導師的前提下,更是一位深入教育一線研究的研究型教授。她的講座讓我們瞭解了音樂教育中的實際障礙,由於理論加實際,對我們的工作具有很強的指導作用,具有一定的實效性。她從教具的合理運用,到教材的大膽改進,讓我們瞭解了科學運用教學具的重要性。這與園長跟我們談得“靈活使用教材”相一致。

談老師的講座,讓我充分體驗到了音樂教育的美,和諧的旋律不能打破,和諧的師幼關係可以促進幼兒的自主學習性的提高;要合理的運用教材、教學具,充分發揮教材、教具的作用,掌握好“有效”二字,才是提高音樂教學的前提。

感受音樂之美,體驗遊戲之快樂,近日有幸與幼教同行們相聚在杭州幼兒師範學院,聆聽了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院博士生導師許卓婭教授《遊戲精神與幼兒園音樂教育遊戲研究》的專題講座,感受頗深。

感受一:敬佩許卓婭教授獨特的人格魅力

見到許教授,着實讓我有些吃驚,這哪像一個全國聞名的音樂教授?分明是一個在人羣裏最不起眼的老太太。但是許老師一開口,就顯示了她的魅力,她的聲音清亮悦耳,語言表達清晰流暢,她的舞蹈動作活潑可愛,沒有拘謹與做作,極具感染力。她一會兒帶着大家傾聽音樂,一會兒帶着我們做遊戲,一會兒……三個小時的講座,許老師一直站着做報告,真的讓人敬佩。

感受二:感受音樂之美,體驗遊戲之快樂

“教育追求的是結果——促進兒童的全面發展,遊戲注重的是過程——是快樂、積極的參與、是不斷的體驗與感受”許教授開場的一段話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新綱要》頒佈實施以來我們一直在強調教育要重視過程,可是在日常教學中我們還是過多的追求教育的結果而忽視學習的過程、遊戲的過程。

緊接着許教授與在場教師互動進行《打鼓對舞》、《木頭人》、《喜洋洋與灰太郎》等有趣的音樂遊戲。她循序漸進的教授,從傾聽音樂學習動作表演,到邊聽音樂邊做動作表演,再到會聽音樂創編動作表演,不斷增加音樂遊戲的難度。讓我們在玩音樂遊戲的過程中,體驗安靜傾聽音樂的重要;明白只有培養良好的學習態度,才能有好的學習能力;領悟動作是幼兒認識音樂的工具;懂得一個作品要讓孩子易接受,必須在愉快的情景中設置階梯一點一點讓孩子學會,不斷反覆,不斷提升。歡樂的音樂聲中,大家聽聽、玩玩,整個會場笑聲不斷。她還用自己誇張的肢體動作不斷啟發我們去創編表演,挑戰自我是發展的需要;用突如其來的點名發言讓我們感受孩子突然被迫回答的尷尬感受,只有自在安全的教育氛圍才能促進孩子好好學習,所以我們要讓孩子知道“我們在幹什麼”“準備幹什麼”。她不斷的啟發我們如何在音樂活動中去教孩子,少一些理性的分析,多一些感性的體驗,少一些尷尬的提問,多一些快樂的遊戲。在她的身上我感受到了遊戲的精神。

許卓婭教授的講座聽來如沐甘霖、激動人心,絲毫沒有厭倦與疲憊,是聽覺與心靈的享受,她對音樂的熱情與投入深深地感染着現場400多位幼兒教師,她讓我們感受了音樂之美,體驗了遊戲的快樂。我們將好好學習,和孩子們一起天天向上。

關於音樂鑑賞學習心得體會 篇4

音樂以其獨特、美妙的藝術魅力伴隨人類歷史的發展,伴隨我們每一天的生活。聆聽一場音樂會,會使我們陶醉其中,觀看一場歌舞晚會,會使們激動萬分。演奏家精湛的表演,令我們羨慕不已,歌唱家動聽的歌聲,令我們躍躍欲試,這是因為音樂是美的藝術。追求美是人類的天性,高層次的審美追求會使人的精神得到昇華,情操受到陶冶,生活也將變得更加豐富而充實。

我記得國小的音樂老師是一位氣質高雅的女教師,莫名的我們都很喜歡她,記得那時候課本叫唱遊,一直都是跟着老師唱唱跳跳,後來我們還學了一學期口琴,那個時候能夠吹出一首曲子非常興奮。課堂上老師沒教什麼樂理知識,只是教我們唱,不過我的音樂老師組織了校合唱團,那個時候她説我的聲音不錯,她希望我去參加她的團,那個時候我很高興,也去上了課,在那段時間我學了些樂理知識,包括識五線譜,簡譜,不過只學了一學期就升學了,後來也就沒再學,高中回老家唸書,音樂課幾乎被那些所謂的主課佔用了,也沒上什麼課,也就荒廢了。

本來這次選修音樂鑑賞課是因為學院要求修藝術類的課才選的,之前也是抱着一種隨便聽聽的心態,不過漸漸地我被吸引了,它讓我再次感受到音樂的魅力。課堂上老師不但教給我們一些基礎樂理知識以便我們更好的學習,還叫我們視唱,還給我們能介紹樂曲和一些優秀歌唱家的作品。這不但使我們會唱,還讓我們瞭解一些民族音樂,使我們受益頗多。一些優美的民族音樂一直縈繞在我耳邊,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康定情歌》,以前一直聽別人説起這首曲子,可從來沒認真聽過,也沒唱過,在課堂上我不但聽了,還會唱了。還有阿柄的二胡獨奏《二泉映月》深感人心,我終於明白音樂給人帶來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鳴,音樂是最能抒發人類情感的。

至於音樂鑑賞課有沒有必要學習一些基礎樂理知識和視唱知識,我不是很清楚,我個人認為如果僅僅就欣賞而言,不是很重要,音樂是作曲家(當然也包括演繹者)心靈的吟唱,所以,要用心靈去感受。如果過多的用樂理知識去分析一部音樂,那其實是對音樂的肢解。我認為,其實音樂的技巧即使對於作曲家來説也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內涵。就像那些世代傳頌,膾炙人口的詩詞往往不是那些格律謹嚴的詩詞;那些精於格律的詩詞家,其作品往往是蒼白的、空洞的技巧的堆砌。音樂也是同樣的道理。

周國平先生有過這樣一段話,比較有趣。他説“音樂家用天國的語言敍説天國的事情,詩人用人間的語言述説天國的事情。詩人痛苦了,因為俗人根據人間的事情來理解人間的語言,總是誤解了詩人。音樂家可以免於此患,反正俗人聽不懂天國的語言。”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其最後一句,也就是每個人對於同一首音樂作品,會有各種不同的感受和理解。很多時候,即使同一個人在不同的環境和心境下,對於同一首作品的理解和感悟,也可能會發生很大的差異。

適當的瞭解作品產生的時候作曲家所處的時代背景和作曲家當時的處境,對理解音樂也許有一定的幫助。但是,也僅僅是“適當的幫助”而已。因為我們即使知道作曲家當時所處的時代環境、生活環境,我們也不可能完全瞭解作曲家當時的心境。對於音樂而言,最重要的,還是能不能引起你共鳴。再退一步講,也就是能不能讓我們覺得所聽的音樂“好聽”。伯牙與子期的“高山流水”的故事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鍾子期以一介樵夫,應該也沒有什麼高深的樂理知識,但是,卻能感受伯牙琴聲中高山流水的意境。所以,我覺得,樂理知識對於欣賞(僅僅是欣賞)音樂而言,不是太重要。欣賞音樂,重要的是感悟,而不是知識。

但説到音樂鑑賞與基礎樂理知識和視唱知識的聯繫時,我還是要承認他們之間是有一定聯繫的。音樂知識是音樂鑑賞的重要內容之一,和其他門類的科學知識一樣,由於高度理論,故難免顯得機械、枯燥、單調、乏味,所以我們一般特別不喜歡音樂課上講樂理。音樂知識可分為音樂常識和樂理兩類,音樂常識很容易掌握,而樂理則缺乏形象性、生動性,咬文嚼字的概念往往可以讓我們迅速失去對它的興趣。然而,樂理又是音樂知識的核心內容,只有掌握了樂理,才能使我們的音樂欣賞從必然王國邁向自由王國,才能從“欣賞”音樂提升到“鑑賞”音樂,才能做音樂的主人。因為樂理提供瞭解析音樂作品的武器、打開音樂神祕大門的鑰匙。在藝術與心靈的碰撞中,激起知識的火花,真正感受知識的力量與魅力。補充與樂理完全對應的、美妙的聽賞資料,只有在動聽的音響活動過程中細細地、盡情地品味旋律特徵帶來的震撼,才能真正領略所謂“音樂的靈魂”那豐富的內涵,進而享受音樂帶來的快樂,陶冶情操,完善人格。視唱包含了豐富的音樂詞彙,有節奏、旋律音調、和聲、調式以及各種體裁,這些元素不僅具有廣泛的代表性,而且是音樂中的經典。而且在視唱的過程中培養了我們的音樂感覺,同時提高我們的學習興趣。因此音樂鑑賞課上學習一些基礎樂理知識和視唱知識還是有必要的。

通過一學期的音樂鑑賞課學習,我對我國民族音樂又有了更深的認識。以前我一直覺得民族音樂不好聽,或者説是聽不懂,不瞭解。像大多數青年人一樣,我們喜歡當今的流行音樂,我們對港台流行音樂更是趨之若鶩,不喜歡民族音樂,對民族音樂知識可以説了解甚少,説不出幾種民族樂器的名稱、叫不出幾位中國民族音樂家的姓名。通過這一學期的學習,我深深地感受到我國民族音樂的優美、動人,我被吸引了,我國民歌浩若煙海,內蒙民歌的豪放、遼闊,江南民歌的婉轉、秀麗,陝北民歌的高亢、奔放,雲南民歌的明麗、清新,新疆民歌的活潑、歡快,無不給人以美的享受,從中得到豐富的體驗,體味到各民族的風俗民情和鮮明的地域色彩。民族音樂風格上地區差異而不同,這也是它們的魅力所在,因為只有這樣,音樂的元素才會豐富起來,否則再有內涵的歌曲總有一天也會聽“膩”的,歌曲的最高境界我認為還是音樂元素的多元化。

伴隨着社會的發展與進步,音樂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成為生活的調和劑。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深刻的感受到音樂的意義所在。在情緒低落時適合聽激情澎湃的音樂如交響曲與進行曲,在心情煩躁的時輕音樂是不錯的選擇能讓人平靜下來,認真的思索。在這個充滿競爭的世界,在這個信息化的時代裏,音樂,作為一種意識形態,作為一種感情重要的存儲和表達方式,必定將會更受我們的歡迎。

關於音樂鑑賞學習心得體會 篇5

在本學期,我選擇了《音樂鑑賞》課作為選修課。起初我選修《音樂鑑賞》課,也僅僅是因為覺得鑑賞音樂時不用動腦子,不用寫字,只要用耳朵去聽就行,上課時會很輕鬆。其實我本人自認為我自己是一個嚴重缺乏音樂細胞的人,甚至可以説我對音樂是一無所知的。但是在現代這個音樂無處不在的社會薰陶之下也或多或少的接觸了一點音樂。當然我接觸的音樂也只是皮毛而已。不得不承認有時候當心煩意亂的時候,靜靜的聆聽音樂,心情就會好很多。我想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帶給人的有時候不僅僅是美感,還有精神的吧。當然了,雖然我平時很喜歡聽音樂,特別是在流行音樂方面,但也僅僅是停留在喜歡聽的層次方面,而不是會去欣賞或鑑賞它。但在上過幾堂課之後,我的想法有了些變化。我漸漸地就被它吸引了,它讓我再次感受到音樂的魅力。課堂上老師不但教給我們一些基礎樂理知識以便我們更好的學習,還叫我們學會聆聽,還給我們介紹了好多經典的樂曲和一些非常有特色的民族樂器。這不但使我們瞭解一些民族音樂,也使我們受益頗多。甚至到現在還有一些優美的民族音樂一直縈繞在我耳邊呢!就這樣,漸漸地我對鑑賞音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懂得了鑑賞音樂的方式方法,並且在通過課堂上老師的講解以及我利用業餘時間增加對音樂知識的學習之後,我的音樂文化知識增長了許多,瞭解了更多種形式的音樂。同時,我的藝術修養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老實説,我在學習《音樂鑑賞》課前,對音樂的認識更多的是在流行音樂方面,僅僅是喜歡一些歌手的聲音和一些歌詞的意藴。當然了,我之所以更關注流行音樂,也是因為它的語言比較生活化、節奏也比較明快、更加貼近生活、易於讓我接受。而對於其它方面的音樂,我則是一知半解,而這次《音樂鑑賞》課使我開闊了眼界。在《音樂鑑賞》課上,我們是以“聆聽”的方式進行學習的,聆聽是溝通的開始。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我覺得老師就像是一個導遊,一直引導着我們直接面對音樂,體驗音樂,同時也給我們留有想像的空間,這使我們能夠很好的感受音樂、欣賞音樂。在課上,我們都欣賞了民樂、管絃樂、鋼琴曲、圓舞曲、小夜曲

同時,為了更好的使我們欣賞音樂,瞭解音樂家的故事。老師也為我們準備了一部以音樂為題材的電影:《出水芙蓉》。在看這部片子的時候,我一直在猜測,這部片子裏面的很多演員應該都是真正的藝術家。因為他們的才情和對音樂的感悟隨着旋律和表情動作揮發的淋漓盡致。他們對樂器的駕馭能力和歌唱才華讓我看的欣喜萬分。影片看起來很輕鬆,但那些甜美的男中音歌唱、由慢獨奏《霍拉舞曲》、女音樂老師的雙鍵盤演奏、學生們合唱《蘇格蘭民歌》、歌舞劇《水上聖典》等場面卻讓我映象很深刻。

記得周國平先生好像有過這樣一段話,比較有趣。他説:“音樂家用天國的語言敍説天國的事情,詩人用人間的語言述説天國的事情。詩人痛苦了,因為俗人根據人間的事情來理解人間的語言,總是誤解了詩人。音樂家可以免於此患,反正俗人聽不懂天國的語言。”

我覺得如果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其最後一句的話,應該就是每個人對於同一份音樂作品,會有各種不同的感受和理解。很多時候,即使同一個人在不同的環境和心境下,對於同一份作品的理解和感悟,也可能會發生很大的差異的吧。

另外,適當的瞭解作品產生的時候作曲家所處的時代背景和作曲家當時的處境,對理解音樂也許有一定的幫助的。但是,那也僅僅是“適當的幫助”而已。因為我們即使知道作曲家當時所處的時代環境、生活環境,我們也不可能完全瞭解作曲家當時的心境。對於音樂而言,最重要的,還是能不能引起你共鳴。再退一步講,也就是能不能讓我們覺得所聽的音樂“好聽”。伯牙與子期的“高山流水”的故事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鍾子期以一介樵夫,應該也沒有什麼高深的樂理知識,但是,卻能感受伯牙琴聲中高山流水的意境。所以,我覺得,樂理知識對於欣賞(僅僅是欣賞)音樂而言,應該是不算太重要得。個人認為欣賞音樂,重要的是感悟,而不是單純的依靠知識。

同時,通過音樂鑑賞課學習,我對我國民族音樂也有了更深的認識。以前我一直覺得民族音樂不好聽,或者説是聽不懂,不瞭解。像大多數青年人一樣,我們都很喜歡當今的流行音樂,我們對港台流行音樂更是趨之若鶩,不喜歡民族音樂,對民族音樂知識可以説了解甚少,説不出幾種民族樂器的名稱、叫不出幾位中國民族音樂家的姓名。而通過這一段時間的學習,我深深地感受到我國民族音樂的優美、動人,我被吸引了!我國民歌浩若煙海,有內蒙民歌的豪放、遼闊,江南民歌的婉轉、秀麗,陝北民歌的高亢、奔放,雲南民歌的明麗、清新,新疆民歌的活潑、歡快,無不給人以美的享受。我開始覺得我可以從中得到豐富的體驗,甚至體味到各民族的風俗民情和鮮明的地域色彩。另一方面,民族音樂也因地區的差異而有不同的風格特色,這也是它們的魅力所在,正是因為這樣,音樂的元素才會豐富起來,否則再有內涵的歌曲總有一天也會聽“膩”的,歌曲的最高境界我認為還是音樂元素的多元化。

伴隨着社會的發展與進步,音樂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成為生活的調和劑。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深刻的感受到音樂的意義所在。在情緒低落時適合聽激情澎湃的音樂如交響曲與進行曲,在心情煩躁的時輕音樂是不錯的選擇能讓人平靜下來,認真的思索。在這個充滿競爭的世界,在這個信息化的時代裏,音樂,作為一種意識形態,作為一種感情重要的存儲和表達方式,也越來越受我們的歡迎。

如今的音樂鑑賞已經開始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生活中總是充斥着各種各樣的音樂節奏,如同生命裏的行進步伐一般。伴隨着自己喜愛的音樂,尋找那片屬於自己的天地。對於大多數人來説,音樂是一種消遣娛樂的表現形式。音樂作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幫助人們舒緩工作中的壓力,減輕了精神上的負擔。

從另一方面來講,音樂鑑賞對人的性情也有着極大的陶冶作用,它會使人成為一個感情豐富的人,一個有格調和品位的人,一個富有同情心的人,一個拒絕暴力的人。因為音樂能陶冶人的性情,當你真正沉浸在音樂中時,你會忘掉世俗中一切繁雜的事,盡情的暢遊在音樂中!恰當的旋律總能引起人們的歡娛感或者悲傷感,令人振奮或者令人如痴如醉,能夠調節人們生活、工作、思維的節奏,可以提高這些人處理事務和學習的效率。

我們每天都會聽到各種各樣的音樂,或喜或悲,或激揚或低沉,我們感受着音樂的種種,然而很多人都把音樂僅僅當做歌來聽,而並不懂得音樂的內涵、魅力、作用。音樂不僅是簡單的幾首歌,幾個曲子,它有着深刻的意藴,它包含了很多知識。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普普通通的音樂但卻能起着巨大的作用,讓我們變得更加睿智,更加敏鋭。還有音樂能開發一個人的思維,啟迪一個人智慧。法國大文豪雨果有一句知理名言:“開啟人類智慧的寶庫有三把鑰匙,一把是數字一把是文字,一把是音符。“可見音樂對一個人的智力的開發有着重大的作用,很多人胎教選擇的就是用音樂,就因為音樂可以激發一個人的心理感應,從而開發一個人的思維。

時間過得很快,一個學期的選修課就要結束了。雖然《音樂鑑賞》課學習的時間不是很長,但我的收穫卻非常多,這門課程對我的影響也非常大,我對欣賞音樂的看法不再是那麼簡單了。通過上《音樂鑑賞》課激發了我對音樂的興趣,使我更加註意去聽、去想、去感受、去體驗音樂,使我懂得了在欣賞音樂中去陶冶性情和品格。

我想,今後我會經常利用休息時間去收集各種音樂文化資料,學習音樂知識,多聽、多看、多接觸優秀的作品,從而增長見識,並獲得更多美的感悟。最後,我想説:音樂是一種美好的特殊的聽覺藝術,不同的音樂形式就像是各式各樣的色彩,只有你接觸的越多、越廣,才會給我們在生活中增添色彩,使我們的生活五彩繽紛,因而人們的生活離不開音樂。這就是我學習了《音樂鑑賞》課後最深的感受。

關於音樂鑑賞學習心得體會 篇6

通過對音樂鑑賞課一個學期的學習,我對音樂有了一個全新的理解,而且自己的音樂鑑賞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在選音樂鑑賞課之前,我認為音樂只是用來聽的。其實不然,音樂的功能不只是這些,所謂的音樂,廣義上來説就是任何一種藝術的、令人愉快的、神聖的或其他什麼方式排列起來的聲音就是音樂。它是一種符號,聲音符號,表達人的所思所想,是人們思想的載體之一;是有目的的,是有內涵的,其中隱含了作者的生活體驗,思想情懷;它能用有組織的旋律和節奏來表達人們思想感情和反映現實的社會生活。

整個學期學習下來,對我印象最深的音樂是古典主義音樂和浪漫主義音樂。下面就重點來談談我對這兩種音樂的學習心得:

一)古典主義音樂

古典主義音樂是歷經歲月考驗,久盛不衰,為眾人喜愛的音樂。其特點是:理智和情感的高度統一;深刻的思想內容與完美的藝術形式的高度統一。創作技法上,繼承歐洲傳統的復調與主調音樂的成就,並確立了近代鳴奏曲曲式的結構以及交響曲、協奏曲、各類室內樂的體裁和形式,對西洋音樂的發展有深遠影響。

古典主義時期音樂的發展在器樂方面成績比較顯著,它完善了一套純器樂的大型曲式,如獨奏奏鳴曲、二重奏、三重奏、四重奏、室內樂、協奏曲、交響曲。它的主要特點是:作品具有生活的真實性和鮮明的時代感;曲式結構規範,主題樂思發展嚴謹,功能和聲完善,配器細膩,音色力度變化豐富;作曲技法上創造了動機展開的發展手法,用旋律模進、變速度、變節奏、變調性、變和聲織體等,造成樂曲發展趨勢。並規範了奏鳴曲式和奏鳴交響套曲。

此外,在古典主義時期還確定了交響樂隊的組織形式,形成了完整的雙管編制樂隊。而在此之前的樂隊裏,只有絃樂組是完整的。木管樂器、銅管樂器及打擊樂有組織的充實到樂隊後,加強了樂曲的和聲效果,樂隊演奏時能產生渾厚、均衡、色彩豐富的音響。這種樂隊組織形式一直影響着以後的音樂發展。

在古典音樂派別中,以“交響樂之父”海頓、“音樂天才”莫扎特和“樂聖”貝多芬為代表的維也納古典樂派,在音樂史上豎立了一座不朽的豐碑。這一樂派的主要特徵是反映人類普遍的思想要求,他們追求美的觀念、強調風格的高雅,給予人們樂觀向上的進取精神。“維也納古典樂派”有以下風格特徵:強調理性、思想性和作品的社會意義;世俗因素增強(民間音調與舞蹈節奏運用);音樂作品結構嚴謹勻稱(整齊的方整性樂句);主調和聲成熟並佔統治地位;樂思發展清晰,邏輯性強,旋律追求優美動人的氣質;情緒明朗樂觀(但由於理性精神的影響,往往比較剋制、沉着,而不是狂熱的傾訴);曲式多采用奏鳴曲和奏鳴套曲曲式(與後來的浪漫樂派形成鮮明的對比);簡單的説,崇尚理性、邏輯嚴密、內容充實、形式嚴謹、含義深刻、語言通俗是這一音樂時期的典型風格特點。

二)浪漫主義音樂

浪漫主義音樂是繼維也納古典樂派後出現的一個新的流派,它產生在十九世紀初。這個時期藝術家的創作上則表現為對主觀感情的崇尚,對自然的熱愛和對未來的幻想。浪漫主義音樂強調個人主觀感覺的表現,作品常常帶有自傳的色彩;作品富於幻想性,描寫大自然的作品很多,因為大自然很平靜,沒有矛盾,是理想的境界;在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上,是繼承古典樂派,但內容上卻有很大的差異,誇張的手法也使用的特別多。

浪漫主義音樂的主要思想內容是反對外族侵略和民族壓迫,反對封建統治和民族分裂。為了表現這些內容,為了塑造民族英雄形象,反映愛國主義和民族統一思想,浪漫主義音樂特別注意吸收民族民間音樂的精華。浪漫主義音樂以它特有的強烈、自由、奔放的風格與古典主義音樂的嚴謹、典雅、端莊的風格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關於音樂鑑賞學習心得體會 篇7

一、困惑

人民音樂家冼星海説過:“音樂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音樂是生命中的一股清泉,音樂是陶冶性情的熔爐。”可我們的學生卻這麼説:“一提到音樂課,我就頭疼。老師總是把音樂書上的內容一成不變地“傳輸”給我們,而且有的歌曲與我們的距離太遙遠了,而我們想聽想學的往往被排斥在課堂之外,只能私下學唱,像電視連續劇《水滸傳》中的《好漢歌》……我們需要有震撼力的音樂作品。”

“每堂音樂課都是先基本練習(節奏或練聲),接着教唱新歌,老師範唱後,就是學唱歌譜,朗讀歌詞,最後填唱歌詞,這種老套、枯燥的方法使音樂課變得無聊至極、死氣沉沉……”“有時候,老師在欣賞一首歌之前,也介紹一些背景材料或作者生平,但經常比較籠統,我們很想深入地瞭解作者當時的時代背景和創作這首歌(樂)曲時的意圖……”

“中國剛剛申奧成功、男子足球還衝出了亞洲、世博會也離我們越來越近了,可老師從來沒有把這些信息與音樂課堂聯繫起來,依然教我們學唱書上的歌曲、欣賞書本上的樂曲……”

二、思考

面對這樣的感受,任何一位具有愛心與責任感的教師心中都不會平靜,我們的好心難道不能被學生所理解嗎?音樂課堂裏到底出現了什麼問題?帶着這樣的疑惑,我們走近了新課程……《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指出:“音樂教育必須以審美為核心,使學習內容生動有趣、豐富多彩,有鮮明的時代感和民族性,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音樂實踐,尊重個體的不同音樂體驗和學習方式,以提高學生主動的審美能力,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形成良好的人文素養,為終身喜愛音樂、學習音樂、享受音樂奠定良好的基礎。”“音樂教育必須要有寬闊的視野,必須保持開放的態勢,對音樂教育的各種影響因素予以高度重視。”

反思傳統的教學,是把音樂教科書作為唯一的課程資源,老師和學生成了被動的使用者和接受者,這種“唯教材而教”的思想觀念逐漸形成了封閉、狹隘、孤立的音樂教學格局。大大降低了學生審美的積極性,削弱了美育的功能。基於這樣的現狀,我們想以“開放型專題課”的教學研究為突破口,希望通過課改來帶動教改,通過教改來開創音樂教育的新局面。

三、設想

音樂課程標準的出台,為音樂教育指明瞭方向,標準中非常詳盡地闡述了音樂教學的新理念、新方法,本課題是想通過“開放型專題課”教學的研究,尋找理論與實踐的最佳結合點,找到一條“老教材,新教法”的最佳途徑。

1.依據

系統論認為:課堂教學與其他系統一樣既是一個特定的系統,又是處於社會這個大系統之中,並與其他系統發生着千絲萬縷的聯繫,教師必須對課堂教學進行充分的系統分析,以網絡型知識結構實現開放式教學。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時,既要側重本學科,又要兼顧其他相關學科,以網絡型的知識結構教育學生。

信息論認為:在課堂教學中,應通過學習和實踐等途徑,無限量、無止境地吸收現代社會中一切與教學有關聯和有價值的信息,並將這些信息進行有效的處理,通過學科特有的方式融進課堂。

2.概念

開放型專題課是指:在開放性教學理念指導下,結合學生音樂經驗和基礎,結合教材內容,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動態地設計教學專題,並鼓勵師生從校內外音樂資源中收集與本主題相關的音樂素材,經過合理、創新的“基因重組”,從而組織有效的音樂學習活動的新課型。

3.目標

通過“開放型專題課”的課堂教學研究,通過動態化的設計教學主題,提高教師重組教材的能力和篩選音樂素材的能力,通過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有機結合,通過教材資源開發、再造,創造性地展開教學,使學生學習更輕鬆、更主動、更有興趣,培養學生感知音樂、體驗音樂、表現音樂的能力,從而實現音樂課堂的生活化、專題化。

4.思路

依照以上的理論以及開放型專題課教學的目標,我們將音樂學習劃分為以下六個版塊,既音樂與自然、音樂與社會、音樂與人、音樂與名家名曲、音樂與生活、音樂與其他藝術。我們依據學生的生理、心理,以及認知特點,設置相關的教學專題。

四、策略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教學決不是教師給學生灌輸知識、技能,而是學生通過驅動自己學習的動力機制積極主動地建構知識的過程,這種建構是學生在自身的經驗、信念和背景知識的基礎上,通過他人相互作用而實現的。開放型專題課教學內容的選擇與教學方法的運用策略。

在實施過程中,我們認為:內容的選擇應以教材為基礎,方法的運用應強調學生的實踐參與,這是教學的關鍵。通過鏈接學生生活,整合學科資源,挖掘地方素材,讓教學回歸自然,讓音樂融入活動,讓音樂走出課堂。教師在確立專題後要考慮把內容與方法這兩方面作為實施的依託。

1.教學內容的開放

隨着現代技術的發展,音樂傳播工具和手段更加多樣,面對各種媒體不斷衝擊學校音樂教學的現實,開放課堂教學內容已成為教學發展的趨勢。教學內容的開放是指在教材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選取教材之外的具有一定審美價值的作品,來充實教學內容,開拓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1)鏈接學生生活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學生的生活世界應該成為課程內容的範圍。《音樂課程標準》曾指出:“教學要重視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要加強音樂課與社會的聯繫。”教師在重組教學內容時要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要精選一些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作品來補充教學,在學習音樂中感悟生活、體驗音樂的美。

①關注音樂動態,緊跟時代步伐

在快節奏的當今時代,音樂生活豐富多彩、不斷更新,學生對新鮮的事物具有很強烈的興趣,教學只有更多地關注當前的音樂動態,引入一些動畫片中的歌曲或樂曲,以及適合學生欣賞和學習的影視金曲、電腦音樂等內容,才能為學生走入社會、走進健康的音樂生活奠定基礎。

②關注重大事件,增強人文內涵

生活世界中充滿着自然事實、社會事務和人的生活行為事件,將一些重大的事件緊密地與音樂教學結合起來,有利於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例如當中國申奧成功後,教學中可安排與該主題相關的教學內容,如《相逢在奧運旗幟下》《五環旗下交朋友》《手拉手》等,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時通過這類課的教學,拉近音樂課與學生生活的距離,增強教學的人文內涵。

(2)整合學科資源

音樂是人類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創造表現,他緊密聯繫人類生活、人類情感、人類文化,在詮釋各種音樂作品時,教師要有一種開放的多學科教學意識,應把音樂、美術、文學、戲劇、舞蹈等多種藝術形式的相關知識、創作技能、文化背景、風格流派融於一堂,形成一個“大藝術”的概念,然後,融會貫通,以提高學生的整體藝術素質。

①音樂與姊妹藝術的綜合

音樂與舞蹈、美術、戲劇、影視等姊妹藝術具有十分密切的關係,並有着許多相似的特徵。教學中要善於抓住貫穿各類藝術的主線,充分發揮與運用各種藝術門類的不同表現手段,整合成綜合性的教學方式,如用形體動作配合音樂節奏、用表演動作表現音樂內容等。通過內容向其他藝術門類拓展延伸,以期開闊視野,加強對音樂內涵的進一步理解與感悟。

②音樂與藝術以外的其他學科綜合

音樂同藝術之外的其他學科的融合對於軟化學科邊緣、增強對交叉學科的理解、拓寬人文視野具有重要意義。在開放型專題課的教學實踐中,不僅可以設計音樂與語文、音樂與歷史、音樂與社會等綜合課例,同樣也可以把音樂與數學、物理、生物等自然學科整合起來,賦予音樂課新的內涵。

例如在課例《黃河的故事》教學時,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認真聆聽音樂,同時要讓學生了解我國抗戰的歷史背景,以及有關冼星海的生平事蹟、創作的風格特徵。在《貝多芬與華彥均》的專題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認識命運與人生、光明與黑暗、正義與邪惡的哲學思想。通過相關文化的拓展與延伸,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確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3)挖掘地方資源

地方資源是指在本地區範圍內的音樂文化資源和人才人力資源。學校音樂教學要充分利用本地區的資源為學生提供儘可能多的學習機會,把具有地方特色的音樂文化資源補充到課堂教學中,體現課程資源的開放性。

①音樂文化資源

在曲藝專題教學中,開闢本地方特色的曲藝“蓮花落”的學唱與欣賞,同時,邀請曲藝專家與學生面對面的接觸與交流,增強學生對曲藝的進一步瞭解,加深他們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又如在欣賞民樂作品的同時,適時向學生介紹我區樓塔鎮農民樂隊,聽他們演奏的民樂作品《細十番》,感受濃郁的地方特色文化,加深學生對民間藝術文化的熱愛。

②社會文化資源

教師可以結合地方人文地理環境和民族文化傳統,利用這些素材讓課堂更具魅力。例如在《湘湖的春天》教學中,通過學唱和欣賞以春天為主題的歌(樂)曲後,將學生喜聞樂見的湘湖文化創編成歌詞,這時的學生異常積極,而成果令教師始料不及。又如在欣賞抗戰時期作品時,向學生介紹革命烈士葛雲飛、李成虎等事蹟,加深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同時也培養學生對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情。總之,教師要善於將本地區、本民族的民間音樂資源運用在學校音樂教學之中,通過各種形式讓學生得到多方面的音樂文化薰陶。

2.教學方法的開放

系統的動態性告訴我們,課堂教學不是處在一個封閉的堅固象牙塔裏,教師所傳授的知識也不應是封閉的和僵化的體系,課堂教學方法也不是某幾種固定的模式,他們都處在一個動態的發展變化中。正如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説:“如果使學生習慣於簡單地接受和被動地學習,任何方法都是壞的,如果能激發學生的主動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因此,教學方法強調各方法之間的相互開放,要善於因時、因生、因情地運用各種教法之長,為完成教學任務服務。

(1)讓音樂迴歸自然

音樂創作的素材來源於生活,它是人們生活的情感體現。而孩子們最自然的學習是從生活中、自然環境中獲得的,最容易理解和掌握的東西是從他們所熟悉的環境、生活中獲得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需要,實現教師、學生、教材、教具、教學環境與生活的多方面聯繫,讓音樂迴歸生活、迴歸自然。

如在國小三年級課例《雨》的教學中,教師先給學生呈示一組自然界的音響(細雨聲、大雨聲、雨滴聲等),讓學生彷彿置身於美麗的自然界中,通過一段表現小朋友在雨中嬉戲、玩耍音樂的欣賞,讓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想象,構架起學生音樂學習與生活的聯繫,再通過聽一段富有雨中情趣的音樂(節奏)片段,讓學生聽着音樂和着節奏自由表演,通過身體的運動、表現,使得音樂成為看得見的身體活動,同時在即興創作表演過程中讓學生感受雨中“玩耍”的樂趣。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已經自然而然地與生活經驗建立了聯繫,學生在參與音樂活動的過程中已與音樂融為一體,在主動地探尋、領悟、體驗音樂作品的美的同時,也學習了音樂的基本知識與音樂技能。

(2)讓音樂融入活動

中國台灣兒童音樂教育家陳惠齡説過:要“活”的教學,像中國人説的“行以求知”,西洋人的“做中學”,兒童要親自參與活動,要在各項活動中去感受音樂、學習音樂、創造音樂。在音樂教學過程中要注重通過優化音樂活動的設計,來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提供學生探究問題、探詢知識的機會,讓他們大膽參與,自主活動。

如設計讓學生根據詩歌《春曉》的意境探索音樂這樣一個環節,學生在活動中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利用身邊的樂器或其他物品探索音響,詮釋了詩歌《春曉》的意境,同時,通過分組表現特定的音樂情景再現詩歌內容,理解了音樂與詩詞的關係,課堂氣氛活躍而充滿藝術性。通過活動既培養了學生獨立探索能力及良好的合作意識,又發展了他們的個性。通過綜合性的音樂教學活動,讓學生全方位感受、整合藝術,體現音樂教學特有的審美愉悦性。

(3)讓音樂走出課堂

隨着社會不斷進步、科學不斷地發展,學習音樂不再是學校課堂的“壟斷行為”。要把封閉式課堂變成開放式課堂,課內外銜接,校內外互補。課堂內的教學重點是指導學生如何多渠道地學習音樂,交流每人所攝取的音樂信息。通過互動式的音樂交流學習,大大釋放了學生學習音樂的潛在能量。同時,學校音樂教育要主動地把社會音樂教育環境和家庭音樂教育納入自己的視野,使三者形成合力,把音樂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有機的聯繫在一起,充分利用一切可學習資源,提供學生廣闊的學習途徑。

如在戲曲的專題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對越劇有更深刻地瞭解,我們與實驗學校聯繫後特意安排了系列活動:越劇常識音樂板報賽;邀請區文化館老師講座;越劇名段學唱;越劇特長學生的“專場”演出;觀看著名的越劇影片;談自己對越劇藝術的感受等。通過系列活動使越劇真正深入人心,不僅培養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愛好,同時也豐富學生的課外音樂活動。

開放式課堂強調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學生親自動手有效地調動校園、家庭、社區課程資源,主動地將音樂教學納入大課堂教學環境。

五、成果

經過近兩年的課題實踐,教師能大膽地進行教學創新,一堂堂富有特色的音樂課猶如雨後春筍般地湧現,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重構課堂結構,煥發生命活力

教師們以先進的教育理念為指導,積極探索、努力實踐,構建音樂教學的新課堂,創建了貼近學生生活的新穎的音樂教學課例,例如:“民族花”、“愛”、“童年的旋律”、“詩詞與音樂”、“走進內蒙”等等,通過開放型專題課這樣一種有效的載體,不僅開闊了學生的音樂視野,激活了音樂課,同時讓師生感受到課堂不僅是享受音樂美的場所,更是師生共同成長的幸福經歷。

2.重塑教學理念,提升教學水平

經過近兩年的課題研究,我們課題組成員攜同全體音樂教師一起學習了許多現代教育教學理論如:《音樂教育發展展望》、《音樂課程標準》解讀、《教育走向生本》、《開放性教學模式研究》、《開放式課堂教學法研究》等,這些先進的教育思想影響並指導教師的教學實踐與課題研究。在實踐研究過程中,廣大音樂教師的教育觀念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認識到“教材只是範本,教學資源要靠師生共同去開發”,“音樂教學是培養生活中使用音樂的人,而不是舞台上使用音樂的人”,教師們在教學中能注重學情,重視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願望的激發,注重在音樂實踐活動中去探尋音樂奧祕,弘揚音樂中的人文精神等嶄新的現代教育理念,進一步提升了教學水平。

3.重開智慧大門,促進個性發展

《音樂課標》指出:“每一個學生都有權利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學習音樂,享受音樂的樂趣,參與各種音樂活動,表達個人的情智。”開放型專題課為學生學習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重新開啟了智慧的大門。

有學生這樣説:“音樂課讓我們融入了生活,讓我們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最讓我難忘的是上次欣賞小提琴獨奏曲《思鄉曲》時,大家共同朗誦《鄉愁》體會詩的意境,再為這首詩配上合適的音樂,在這樣的情景中引出了課題……最後老師要求我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達對作品的理解,我們有的朗誦、有的繪畫、有的演唱相關的歌曲,真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這是我們學習最振奮的時候,我喜歡這樣的音樂課。”

六、感想

本課題的研究只是取得一定的階段性的成果,在開放型專題課的教學實踐中,還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有待深化研究:

1.開放型專題課是一種實踐新理念的載體,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感受音樂,提高音樂素養。在課堂中實施開放性教學,也不可能超越這個出發點。在教材內容的選擇和重組過程中要把握好“度”,防止出現難度過大、牽強附會的現象。對教學方法的選擇也應是有“度”的,要突出以音樂為本體的教學方法的選用,而不是為形式而形式;

2.“課標”倡導對多元文化的理解和課程內容的綜合,這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幫助教師開闊視野,提高綜合素養還有許多培訓工作要做;

3.教學評價有導向和規範作用,對這種創新的課型如何制定教學評價細則和評價標準還有待於我們進一步研究;

4.開放型專題課是一種值得推廣的新課型,但教學中也要避免“模式化”的傾向,提倡音樂教學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關於音樂鑑賞學習心得體會 篇8

對於教齡已有20多年時間的我來説,這次培訓學習猶如為我打開了一扇窗,撥雲見日,使我在一次次的感悟中豁然開朗。第一次參加如此高規格的培訓,這輩子也許也是最後一次,所以我非常珍惜這次來之不易的培訓機會,更希望通過參加此次培訓,能在教學能力、理論水平和專業素養上有較大提升。

人們常説“活到老,學到老”。在培訓期間,每天的感覺是緊張而又充實,忙碌而又愉快,感觸甚深。因為每一天都要面對不同風格的名師,每一天都能聽到不同類型的講座,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衝擊。我得到的不僅僅是更多的知識,更重要的是一種教育理念的提升,一種帶着教育改革投身於教育事業的執着信念。國培計劃帶給了我太多的思考、太多的感動、太多的成長經歷。

在這12周的培訓中,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理論學習階段,以專家授課為主,第二階段為專業知識和技能實踐為主,第三階段以企業實踐和結業為主。

第一個給我們授課的是吳靈芬老師。她被人們稱為合唱媽媽,聽了她的講座,才真正懂得和指揮的真諦。“合唱中沒有我,只有我們。”——這是吳靈芬老師給我們一個重要的合唱理念。吳老師説:指揮是邏輯指揮,不是打拍子。肢體語言要準確,核心字要準確,她強調動感教學。吳老師的講座,不僅讓我充實了更多的合唱與指揮的理論知識,更讓我領略了我國著名指揮家的風采,開闊了全新的視野。

另一位給我印象深刻的是陳家海老師。陳家海老師有着豐富的從事合唱指揮教學的實踐經驗,及合唱指揮經驗。他的幽默風趣感染着每一位參加培訓的老師,大家激情高漲,彷彿又回到了學生時代。

漂亮的文琪老師對合唱排練的獨到見解和逐字逐句、深入細緻的合唱排練工作,讓我更加了解了一個優秀的合唱作品背後要付出多少艱辛的努力。文老師有情感的指揮和歌唱,使大家明白評判一個合唱團是否成功,除了自然和諧的聲音之外,還有歌唱狀態、歌曲情緒、作品風格等等方面。

我最敬愛是我們的班主任劉戀老師,她和藹可親、温文爾雅、不急不躁,像一位母親。每天上課都比我們到的早,除了安排我們的學習日程,還得精心處理班級後勤上的大小事務,培訓老師提出的種種建議和意見,劉老師總也是儘量及時解決學員的困難,並滿足學員的要求,體現了一個優秀的班級管理者應具備的能力素質,值得我們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認真學習和借鑑。

生活班主任奚堯平老師,是大家公認的重慶“暖男型”老師,為我們創造了安心學習、刻苦鑽研的良好生活環境,解決我們一切的後顧之憂。每次外出觀摩學習總是在最前排為大家保駕護航,讓學員們充分感受到了國培大家庭的温暖有愛和諧。我愛重慶、更愛重師,就像劉老師的名字一樣,對美麗的重慶有了更多的“留戀”和依依不捨之情。

一路走來,專家、名師的講座雖然我不能做到完全吸收他們的課程精華,但他們先進的教育理念、獨到的教學思想、對我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無不起着引領和導向作用。這次培訓,更增添了我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名音樂骨幹型教師的信心。

關於音樂鑑賞學習心得體會 篇9

一個學期的音樂欣賞課即將結束,通過本學期對音樂鑑賞課的學習,我對音樂的思想認識提升到了一個新的境界。

現在,我認識到,音樂它是一個有靈魂的東西。它不僅藴含了豐富的思想,同時又是生活的真實反映。這些體會都是在音樂鑑賞課上了解的,一學期的音樂鑑賞課程,雖説時間很短,但是它使我在生活中對音樂的理解有了更加明確的認識,通過老師的講解,體會音樂中所要表達的情感,感受音樂所表達的獨特魅力,這門課程讓我學到了很多很多。以前我聽音樂,只是覺得好聽,也不去想其中所要表達的東西,只是單純的聽音樂,而且喜歡聽流行的音樂,不喜歡古典類的音樂。

現在才發現,只有真的理解了音樂所表達的情感,才能真正的從心裏感受它所帶給你的感受。一首歡快的音樂,它的旋律,歡快跳躍,所帶給你的感覺就是快樂的,幸福的。然而一首悲傷的歌曲,只要聽到它的旋律,你就會感覺到一種壓抑,從內心中產生了一種悲的情感,一旦理解,就能感受其中的情感。這是我學到的,無論聽什麼音樂,只要旋律一響起,你就能理解作曲者在音樂中注入了怎樣的情感。這就是音樂鑑賞的所在,理解了音樂所要表達的情感,才能更好的理解其中的內涵。而且從音樂的角度去欣賞周圍的人和事物,生活態度也積極了很多。優美的旋律在耳邊滌盪,使我們感到放鬆,內心變得寬廣。

要知道音樂無時無處不在,潛移默化的影響着我們的心情,激昂的時候興奮,低落的時候憂傷,每次上課的時候,一聽起優美的音樂感覺時間都過的很快,不知不覺一個半小時就過去了,意猶未盡。教室裏的音響效果雖然不好,但是我們都全身心的投入到精彩的畫面和欣賞中去了,感覺不到自己與音樂之間的差距。老師的熱情、同學們的積極性就是最好的表現。

開始學習這門課程就感覺到音樂的魅力,一個學期下來,我不僅聆聽了各種各樣的音樂,有古典派的,浪漫主義派的,還欣賞了歌劇《貓》的片段。或許真的是這樣:我們不一定都要成為音樂家,但是懂得欣賞音樂就是我們對音樂最直接的熱愛的表現形式。

音樂的魅力是巨大的,音樂的思想是無止境的。《音樂鑑賞》,它不僅是一門簡單的藝術理論課,還是一個教會我們感受高品質生活的學科。通過對這門課的學習,我學到了很多,也受用了很大。它使得我對音樂的熱愛又增添了幾分,它教會了我在欣賞音樂的同時也認真領悟它所傳達的思想和反映的人生主題,教會了我們面對高品質、有意義的東西是要慢慢的靜下心來去理解、品味、感受。

關於音樂鑑賞學習心得體會 篇10

每天我們都會聽到各種各樣的音樂,或喜或悲,或激揚或低沉,我們感受着音樂的種種,然而很多人都把音樂僅僅當做歌來聽,而並不懂得音樂的內涵、魅力、作用。音樂不僅是簡單的幾首歌,幾個曲子,它有着深刻的意藴,它包含了很多知識。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普普通通的音樂但卻能起着巨大的作用,讓我們變得更加睿智,更加敏鋭。

首先,音樂能開發一個人的思維,啟迪一個人智慧。法國大文豪雨果有一句至理名言:"開啟人類智慧的寶庫有三把鑰匙,一把是數字,一把是文字,一把是音符。"可見音樂對一個人的智力的開發有着重大的作用,很多人胎教選擇的就是用音樂,就因為音樂可以激發一個人的心理感應,從而開發一個人的思維。記得美國有一所中學每年都會培養一大批優秀學生,而且他他們的學生最後很多都成就斐然,有個記者去調查採訪,當問及校長為何他可以培養出這麼多的人才時?校長笑道,“因為我們注意開發學生的思維。”原來在他的學校讀書,如果想要畢業的話,不僅需要各門成績都達標,還有一點額外的要求就是每個學生必須學會一門樂器,這就是他們的祕訣,很簡單,但是很科學,因為他們懂得開發學生的思維,也就是智力啊!音樂能讓人變得敏鋭,思維更加活躍,這對一個人的開拓創新的能力的培養是很重要的。

美國心理學家勞舍爾曾在英國《自然》雜誌發表過一篇《音樂與空間作業的表現》的文章,產生巨大的社會效應。文章論證了聽莫扎特音樂能夠促進人的空間技巧。勞舍爾説,他邀請大學生聽音樂,然後對他們進行智商測試。某大學生在聽了10分鐘的莫扎特《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後,在空間推理測試中的得分有明顯的提高。比如,“與聽放鬆指令和不聽音樂時相比,聽了音樂的大學生智商得分(IQ)提高了8或9分。”這一發現激起了公眾對莫扎特音樂的熱情,雖然一些科學家對此表示懷疑,這就是後來被廣泛傳播的“莫扎特效應”。

現實中,音樂對人的智慧的開發的例子也是不勝枚舉,前任副總理李嵐清同志在他的《音樂筆談》一書中,談到在接見香港匯豐銀行總經理時,總經理向他介紹匯豐銀行招聘專業人才時,同時也招進一些音樂藝術人才,然後加以專業訓練,結果這些人在同樣工作崗位上往往比本專業的人員還出色。他還談到,愛爾蘭是一個愛好音樂的國家,同時也是軟件大國。

這就是音樂,一把開啟人的智慧的鑰匙!

其次,音樂能提高一個人的道德修養。雅正和諧的音聲,對教化人心有莫大的功效。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認為:“節奏與樂調有最強烈的力量浸入心靈的最深處,如果教育的方式適合,它們就會拿美來浸潤心靈,使它也就因而美化”。音樂就像是千年積雪融化的雪水,乾淨無暇,純潔無比,聆聽音樂就彷彿沐浴在這純淨的冰水之中一樣,它可以讓你的心靈得到淨化,精神得到昇華陶冶。當你忘我的融入到音樂中時,就彷彿身處仙境一樣,使自己變得完美,自己的境界在不知不覺中提升。我國最早的一部比較完整的、珍貴的先秦時期儒家音樂思想和音樂理論著作《樂記》,就很重視音樂的教化育人作用和道德影響力。曰:“德者,性之端也;樂者,德之華也。”又説,學習“樂”可以陶冶內心,那末平易、正直、慈愛、體諒的心情,就蓬蓬勃勃地產生了……即曰:“致樂以治心,則易直子諒之心油然生矣。”《樂記》中對音樂能深刻感化人心,自然移風易俗也有論述,“樂者,聖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風移俗易,故先王著其教焉。”可見古人已經深深地體會到了音樂在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它可以提高人的思想道德修養。

“是故先王之制禮樂也,非以極口腹耳目之欲也。將以教民平好惡,而返人道之正。”強調以美好和順的音樂教育人民棄惡揚善,迴歸純樸之道。我國古代思想家荀子也指出:“聲樂之入人也深,化人也速”肯定了音樂在人的品行、性格形成中的作用。佛教理論中特別強調聽覺對人的影響,有“六根之中耳根最利”之説。近代學者梁啟超也談到:“蓋欲改造國民之品質,則詩歌音樂為精神教育之一要件”。一代代的偉人都在用自己的領悟向大家闡述着音樂的魅力,音樂就像流了五千年的河,淨化了一代一代人的心靈。

一首好歌,一曲好樂,可以從政治態度、倫理道德、思想品格和情操上等對人的素質產生影響。《義勇軍進行曲》使人產生激昂鬥志;《命運》使人面對困難不屈不撓;《我的祖國》,使人熱愛祖國之心油然而生;《走向新時代》,敦促人們快馬加鞭追趕新時代的步伐……音樂欣賞的作用在於可以淨化人的心靈,陶冶人的情操,並使人從中汲取激情和前進的動力。

而且音樂還能提高人的審美認知能力。欣賞音樂是一種審美活動。高爾基説過;“照人的天性來説,人都是藝術家,他無論在什麼地方,總能希望把美帶到他的生活中去。”在音樂文化中,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審美的觀念及其與別的藝術之間的關係。音樂審美對於西方文化來説,審美意義即主要是對美的事物的感性認識,而不是對真或善的事物的理性認識,這也就是音樂審美的功能。就像人們能接受小夜曲所賦予的思念,復調音樂創造的對話,奏鳴曲表達的矛盾、交響樂寓意的哲理一樣,大多都是這種審美功能作用下的結果。音樂教育是人類社會重要的文化教育活動,它能使人具有高尚情感和豐富內心世界的一種社會文化現象。音樂藝術是一項塑造人的工程,它通過多種形式對人的審美能力和綜合素質進行挖掘和培養,從而達到人的心靈陶冶和人格塑造。音樂教育只有在對真、善、美統一,知、情、意統一的理想人格的塑造中,才能發揮其特色鮮明的教育作用,才會實現其真正的藝術價值。這種價值的體現是指被塑造的人,能夠成為具有高尚思想道德情操的人,成為具有科學的審美觀,能夠辨別是非善惡的人,成為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質和豐富的內心情感的人。所以音樂教育在完善人格、表現個性、陶冶情操、提高人的審美情趣以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首優秀的音樂作品是作者凝情於筆,注情於音的結晶。但是,這僅僅是停留於樂譜上的成果,僅僅是一度創作。演唱(奏)音樂作品的過程是二度創作。聽者對音樂欣賞感受及領悟是三度創作。鑑於音樂藝術在表達方式上的特殊性,使它在“二度創作”和“三度作”的審美過程中,也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思維方式,即以感性認識為基礎、理性分析為引導的多種心理因素。音樂藝術既不能像文學樣直接敍述事件,也不能像美術作品那樣直接描繪生活,音樂藝術是寬泛的藝術,它不受視覺的限定,全憑聽覺的感知去展開想象的膀,在美的立體空間中盡情地翱翔。它以樂音的律動為生命,或如蜿蜒流淌的小溪,或如九曲連環的黃河,或如一瀉千里的長江。它運動中形成的審美意象,使人們產生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它感動着人的心靈,讓人感受着音樂的輕撫,喚起人們情感和強烈激情的巨能量。它強烈地作用於人的情感領域,使人心馳神往、如醉如痴;使人的審美觀得到了發展,使人增加愛了對真善美的追求。

另外音樂在促進交流和表達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音樂具有交流、傳遞“信息”的功能,然而,音樂的“信息”是怎樣傳達的呢?是傳遞音符的高低、音色的明暗、節奏的快慢,還是傳遞音響帶給我們的聯想?人們已經逐漸認識到,音樂並不是一種世界性的語言。説音樂是一種語言是因為它具有表達的功能,無論是表達感情、思想,還是文化,這種表達的功能是深深地紮根於產生某一特定音樂語言的社會和文化土壤之中的。離開了造就它的土壤,就如語言脱離了它的語境,失去了表達、被理解和交流的可能性。

就拿電影《還上鋼琴師》來説吧!他是橫跨七大洋的最偉大的音樂家,她戰勝了爵士樂的創始人,他演奏着天籟般的音樂。主人公1900自己説過:鍵盤有始有終,你確切知道88個鍵在那兒,錯不了。它並不是無限的,而你,才是無限的。你能在鍵盤上表現音樂的無限,我喜歡這樣,我能輕鬆應對,而你現在讓我走過跳板,走到城市裏,等着我的是一個沒有盡頭的鍵盤,我又怎能在這樣的鍵盤上彈奏呢?那是上帝的鍵盤啊!他在鍵盤上表現着音樂的無限也是表現着他的無限,鋼琴就像是他的一張嘴,講述着他的內心,透過那一個個樂符,可以看見他那跳動的心。當他看到那個心愛的女孩時,帶着淡淡的憂傷和欲説還休的無奈,他的一曲鋼琴就像是一面鏡子反應者他的一切。他用琴與其他人交流,用琴表達着他的思想,內心的感受。

高山和流水的故事更是完美的證明。高山流水的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書中記載: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若江河!”他們就是在用音樂來交流思想,用音樂來感受靈魂。音樂好似一張演講者的嘴,表達着種種思想,與人交流着種種體會。

最後音樂能很好的放鬆一個人的身心。生活在現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中,每天最大的感受就是身心俱疲,於是休閒成為了很多人所追求的東西。音樂就像舒緩劑,在緊張的學習生活中,聆聽一下,就彷彿清晨置身於廣闊的森林裏一樣,全身從外到內滲透着新鮮的氣息,人的神經即刻得到舒緩,身心得到放鬆。

最現實的就是現實,每天的長時間的學習,就會發現思維僵化,人也變得遲鈍,這是停下手頭的工作學習,來一段輕音樂,頓時會發現緊繃的神經,慢慢的放鬆了下來,人也變得更加睿智了。

很多人面對巨大的壓力時會失眠。有人就會提建議,睡前聽點音樂,無疑這是很有效果的,屢試不爽。究其原因,就是在壓力面前人回變得緊張,神經就是緊的,音樂就像一雙輕撫的手,給你按摩,把你的緊繃的思維慢慢的揉開,把你的血管軟化,讓新鮮的氧氣運轉在整個身體裏,這樣自然人就會安然入睡。

好的音樂,慢慢沉浸其中,你會發現,那樣的音符,不是可以用耳朵就能接收,用嘴巴就能吟唱的。它是那樣自然順暢的流淌在你生命的脈動中,而且,聽舒伯特的小夜曲,不論他的樂曲多麼自然清新。最後都會由心底淡淡地散出一種美麗的悲哀。無論在何種心情之下,這具有魔力的魅音都會漸漸將你拉入忘卻世間喧囂的縹緲之境。猶如這手中茶杯上裊裊升起的清煙。視線和身體的重量都會逐漸變得迷離,卻只有思想,彷彿卸下了包負。可以恣意翱翔。萬物合一獨我,亦是我為萬物的輕盈。在這醒醒醉醉下,美麗的哀傷在心底沉澱、醖釀。好像是遊走在夢幻與真實間的彷徨。渴求的是,能夠永遠停留在這音符止歇之前的縹緲中。哀傷的是,摘下耳機後,我還是要回去到,回去到那個喧囂的真實的世界中去。做一個被世事所累最終湮滅於世事的紅塵過客。如果平淡如風,倒寧願平淡地吹拂在舒伯特恬靜的音樂中,一個世紀又一個世紀地不斷奏鳴於人們的心中。即使歷史風化在了虛空中,虛空上空卻還可以飄蕩着這跨越時空的永恆天籟。

音樂彷彿酷夏的一陣微風,一陣細雨,給人以心靈的慰藉,讓人變得舒暢,清爽,使人身心放鬆!

在這喧囂的都市裏,當你被生活的壓力折磨的疲憊不堪時,放上幾首樂曲,你會頓生脱離苦海如入仙境的歡欣,放下你周遭的現實,追隨古人,你的內心如沐春光會變得明麗開朗起來。孔子聞韶樂,三月而不知肉味。音樂,只要息心靜聽,愉悦之情油然而生;清澈的泛音,活潑的節奏,猶如“淙淙流水,幽澗之寒流;清清冷冷,鬆根之細流”。讓我們手捧一杯清茶,聆聽一首音樂,鑑賞音樂,感受音樂的魅力,體驗音樂的意藴,在音樂中得到心靈的成長!

關於音樂鑑賞學習心得體會 篇11

一直以來我對音樂有種説不清道不明的情愫,音樂是人類最古老最具有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之一。音樂以其獨特、美妙的藝術魅力伴隨人類歷史的發展,伴隨我們每一天的生活。聆聽一場音樂會,會使我們陶醉其中,觀看一場歌舞晚會,會使們激動萬分。演奏家精湛的表演,令我們羨慕不已,歌唱家動聽的歌聲,令我們躍躍欲試,這是因為音樂是美的藝術。追求美是人類的天性,高層次的審美追求會使人的精神得到昇華,情操受到陶冶,生活也將變得更加豐富而充實。

我記得國小的音樂老師是一位氣質高雅的女教師,莫名的我們都很喜歡她,記得那時候課本叫唱遊,一直都是跟着老師唱唱跳跳,後來我們還學了一學期口琴,那個時候能夠吹出一首曲子非常興奮。課堂上老師沒教什麼樂理知識,只是教我們唱,不過我的音樂老師組織了校合唱團,那個時候她説我的聲音不錯,她希望我去參加她的團,那個時候我很高興,也去上了課,在那段時間我學了些樂理知識,包括識五線譜,簡譜,不過只學了一學期就升學了,後來也就沒再學,高中回老家唸書,音樂課幾乎被那些所謂的主課佔用了,也沒上什麼課,也就荒廢了。

本來這次選修音樂鑑賞課是因為學院要求修藝術類的課才選的,之前也是抱着一種隨便聽聽的心態,不過漸漸地我被吸引了,它讓我再次感受到音樂的魅力。課堂上老師不但教給我們一些基礎樂理知識以便我們更好的學習,還叫我們視唱,還給我們能介紹樂曲和一些優秀歌唱家的作品。這不但使我們會唱,還讓我們瞭解一些民族音樂,使我們受益頗多。一些優美的民族音樂一直縈繞在我耳邊,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康定情歌》,以前一直聽別人説起這首曲子,可從來沒認真聽過,也沒唱過,在課堂上我不但聽了,還會唱了。還有阿柄的二胡獨奏《二泉映月》深感人心,我終於明白音樂給人帶來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鳴,音樂是最能抒發人類情感的。

至於音樂鑑賞課有沒有必要學習一些基礎樂理知識和視唱知識,我不是很清楚,我個人認為如果僅僅就欣賞而言,不是很重要,音樂是作曲家(當然也包括演繹者)心靈的吟唱,所以,要用心靈去感受。如果過多的用樂理知識去分析一部音樂,那其實是對音樂的肢解。我認為,其實音樂的技巧即使對於作曲家來説也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內涵。就像那些世代傳頌,膾炙人口的詩詞往往不是那些格律謹嚴的詩詞;那些精於格律的詩詞家,其作品往往是蒼白的、空洞的技巧的堆砌。音樂也是同樣的道理。

周國平先生有過這樣一段話,比較有趣。他説“音樂家用天國的語言敍説天國的事情,詩人用人間的語言述説天國的事情。詩人痛苦了,因為俗人根據人間的事情來理解人間的語言,總是誤解了詩人。音樂家可以免於此患,反正俗人聽不懂天國的語言。”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其最後一句,也就是每個人對於同一首音樂作品,會有各種不同的感受和理解。很多時候,即使同一個人在不同的環境和心境下,對於同一首作品的理解和感悟,也可能會發生很大的差異。

適當的瞭解作品產生的時候作曲家所處的時代背景和作曲家當時的處境,對理解音樂也許有一定的幫助。但是,也僅僅是“適當的幫助”而已。因為我們即使知道作曲家當時所處的時代環境、生活環境,我們也不可能完全瞭解作曲家當時的心境。對於音樂而言,最重要的,還是能不能引起你共鳴。再退一步講,也就是能不能讓我們覺得所聽的音樂“好聽”。伯牙與子期的“高山流水”的故事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鍾子期以一介樵夫,應該也沒有什麼高深的樂理知識,但是,卻能感受伯牙琴聲中高山流水的意境。所以,我覺得,樂理知識對於欣賞(僅僅是欣賞)音樂而言,不是太重要。欣賞音樂,重要的是感悟,而不是知識。

但説到音樂鑑賞與基礎樂理知識和視唱知識的聯繫時,我還是要承認他們之間是有一定聯繫的。音樂知識是音樂鑑賞的重要內容之一,和其他門類的科學知識一樣,由於高度理論,故難免顯得機械、枯燥、單調、乏味,所以我們一般特別不喜歡音樂課上講樂理。音樂知識可分為音樂常識和樂理兩類,音樂常識很容易掌握,而樂理則缺乏形象性、生動性,咬文嚼字的概念往往可以讓我們迅速失去對它的興趣。然而,樂理又是音樂知識的核心內容,只有掌握了樂理,才能使我們的音樂欣賞從必然王國邁向自由王國,才能從“欣賞”音樂提升到“鑑賞”音樂,才能做音樂的主人。因為樂理提供瞭解析音樂作品的武器、打開音樂神祕大門的鑰匙。在藝術與心靈的碰撞中,激起知識的火花,真正感受知識的力量與魅力。補充與樂理完全對應的、美妙的聽賞資料,只有在動聽的音響活動過程中細細地、盡情地品味旋律特徵帶來的震撼,才能真正領略所謂“音樂的靈魂”那豐富的內涵,進而享受音樂帶來的快樂,陶冶情操,完善人格。視唱包含了豐富的音樂詞彙,有節奏、旋律音調、和聲、調式以及各種體裁,這些元素不僅具有廣泛的代表性,而且是音樂中的經典。而且在視唱的過程中培養了我們的音樂感覺,同時提高我們的學習興趣。因此音樂鑑賞課上學習一些基礎樂理知識和視唱知識還是有必要的。

通過一學期的音樂鑑賞課學習,我對我國民族音樂又有了更深的認識。以前我一直覺得民族音樂不好聽,或者説是聽不懂,不瞭解。像大多數青年人一樣,我們喜歡當今的流行音樂,我們對港台流行音樂更是趨之若鶩,不喜歡民族音樂,對民族音樂知識可以説了解甚少,説不出幾種民族樂器的名稱、叫不出幾位中國民族音樂家的姓名。通過這一學期的學習,我深深地感受到我國民族音樂的優美、動人,我被吸引了,我國民歌浩若煙海,內蒙民歌的豪放、遼闊,江南民歌的婉轉、秀麗,陝北民歌的高亢、奔放,雲南民歌的明麗、清新,新疆民歌的活潑、歡快,無不給人以美的享受,從中得到豐富的體驗,體味到各民族的風俗民情和鮮明的地域色彩。民族音樂風格上地區差異而不同,這也是它們的魅力所在,因為只有這樣,音樂的元素才會豐富起來,否則再有內涵的歌曲總有一天也會聽“膩”的,歌曲的最高境界我認為還是音樂元素的多元化。

伴隨着社會的發展與進步,音樂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成為生活的調和劑。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深刻的感受到音樂的意義所在。在情緒低落時適合聽激情澎湃的音樂如交響曲與進行曲,在心情煩躁的時輕音樂是不錯的選擇能讓人平靜下來,認真的思索。在這個充滿競爭的世界,在這個信息化的時代裏,音樂,作為一種意識形態,作為一種感情重要的存儲和表達方式,必定將會更受我們的歡迎。

關於音樂鑑賞學習心得體會 篇12

忘不了第一堂課走進大教室的那種感覺。滿滿的幾百人坐在大教室內,人頭攢動;忘不了老師每一次風趣幽默的點名;忘不了老師在百忙之中給我們上的每一節課;忘不了每節課都在音樂的陶冶中度過。

時間很快,轉眼我們這學期就將結束了,我們的音樂鑑賞課也快結束了。起出我選修《音樂欣賞》課,僅僅是因為覺得欣賞音樂時不用動腦子,不用寫字,只要用耳朵去聽就行,上課時會很輕鬆。但在上過幾堂課之後,我的想法有了些變化。想想這學期在這堂課上的收穫,還真是很多,我對欣賞音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並且在通過課堂上老師的講解以及我利用業餘時間增加對音樂知識的學習之後,我感覺我的藝術修養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音樂是美好的,音樂是神奇的,一首動人心扉的音樂,能喚起人們甜蜜的回憶,能奇蹟般地給人以生活的勇氣和奮進的力量。它是我們的心靈之友,給我們以精神的慰藉。 音樂鑑賞課,一堂可以讓自己完全放鬆的課,很喜歡老師的講課方式,喜歡老師的平易近人以及温柔,對我們的理解,最重要的是老師有一顆不老的心,和愉悦的生活態度。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班上有學生違反紀律打擾到老師上課了,老師的處理方式,我覺得很容易接受,而且老師同樣保持很投入地講課。一堂90分鐘的課,老師總能帶動大家的聽課興趣,每堂課給我們講許多有意義的內容。這也是唯一一門可以讓我聚精會神連續聽兩節的課。課堂上老師隨口的哼唱就唱出了味道,讓我彷彿看到了藝術大家的身影,不愧是音樂老師啊。老師為我們放的每一首歌曲又讓我們馳騁在音樂的世界裏,為我們介紹的每一首民樂、管絃樂,每一種樂器又讓我們徜徉在音樂的海洋裏。同時,這些都深深的培養了我們的音樂素養,提高我們心靈的感悟能力。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也欣賞到了許多著名的曲目,讓我們懂得什麼是情,什麼是美。

在學習《音樂鑑賞》課前,我對音樂的認識更多是在流行音樂方面。之所以更關注流行音樂,是因為它的語言生活化、節奏明快、貼近生活、易於接受。而對於其它方面的音樂,我則是一知半解,而這學期的《音樂鑑賞》課使我開闊了眼界。在《音樂鑑賞》課上,我們是以“聆聽”的方式進行學習的,聆聽是溝通的開始。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我覺得老師的角色像是一個導遊,引導着我們直接面對音樂,體驗音樂,同時也給我們留有想像的空間,這使我們能夠很好的感受音樂、欣賞音樂。在課上,我們都欣賞了民樂、管絃樂、鋼琴曲····以前我對音樂的認識是膚淺的。一直都是因為它的那種旋律和

歌詞,才喜歡上它的,很慶幸自己在選修課上有機會更深層次的瞭解到音樂的真正內涵,雖然還沒真正入門,但至少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從老師的教學中我瞭解了音樂的相關知識,第一次知道原來音樂可以劃分出好多類,而且可以從不同要求去細分,從體裁大體可以分為聲樂、器樂和戲劇樂。

經過上音樂鑑賞選修課,多多少少使我瞭解了一些音樂樂理的知識,也使我領略了中外聞名的音樂樂曲,我對音樂有了新的認識.在還沒有上課之前,因為對音樂沒有太多的瞭解,思想中總以為上音樂鑑賞的選修課是一種比較枯燥無味的過程.也許是我不太瞭解音樂的緣故在還沒有開始之前.就已經這樣懼怕,而且我一直不明白,為什麼選修課程都是一些諸如音樂美術影視等等一類的課程.在我記憶中,從高中開始就沒有音樂美術等課程,久而久之也就將它們淡忘了。而如今,感覺又回到小時候上音樂課,因為唱歌的時候總跑調,我因此一度對音樂灰心喪氣。但是在看電視搜台的時候聽到有好聽的歌曲總要停下來去聽,也許是對音樂的“另類”喜歡,我選擇了音樂鑑賞作為我的選修科目。在這一段比較曲折的過程中,在學習樂理知識的同時,也非常榮幸能夠聽到各種各樣樂器演奏的中外名曲。這也使得我在課程結束以後覺得受益匪淺。

我覺得,我的收穫還在於對於音樂我又有了一個更深層次的瞭解與認識,對音樂認知領域更加廣闊。由於從小就沒有被音樂知識薰陶過的我,對音樂的專業知識可謂是一竅不通,更不用説知道音樂的類型有哪些。儘管我平時經常聽歌,但聽的都是些流行歌曲。對其它類型的音樂的瞭解真的少得可憐,只知道一些如貝多芬的《歡樂頌》、門德爾鬆的《婚禮進行曲》這種耳熟能詳的樂曲。

我們每天都會聽到各種各樣的音樂,或喜或悲,或激揚或低沉,我們感受着音樂的種種,然而很多人都把音樂僅僅當做歌來聽,而並不懂得音樂的內涵、魅力、作用。音樂不僅是簡單的幾首歌,幾個曲子,它有着深刻的意藴,它包含了很多知識。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普普通通的音樂但卻能起着巨大的作用,讓我們變得更加睿智,更加敏鋭。還有音樂能開發一個人的思維,啟迪一個人智慧。法國大文豪雨果有一句知理名言: "開啟人類智慧的寶庫有三把鑰匙,一把是數字一把是文字,一把是音符。"可見音樂對一個人的智力的開發有着重大的作用,很多人胎教選擇的就是用音樂,就因為音樂可以激發一個人的心理感應,從而開發一個人的思維。 音樂的最大功能是從精神上讓我們超越有限的生命的圍牆,把視野投向另一個關於美的音樂世界。她最奇妙的力量在於讓我們日益漂泊的靈魂有回家的感覺,擴充我們生命的寬度和深度,尋找到生命的精神支柱,找到靈魂的歸屬。

時間過得很快,一個學期的選修課就要結束了。雖然《音樂欣賞》課學習的時間不是很長,但我的收穫卻非常多,這門課程對我的影響也非常大,我對欣賞音樂的看法不再是那麼簡單了。通過上《音樂欣賞》課激發了我對音樂的興趣,使我更加註意去聽、去想、去感受、去體驗音樂,使我懂得了在欣賞音樂中去陶冶性情和品格。

音樂鑑賞這門課程帶給我們的不只是音樂本身,更加包括如何以一個紳士的姿態面對音樂、面對藝術,真正的靜下心來感知和享受音樂帶給我們的激情與安慰。音樂藝術領域中有着無數的偉大作家,他們同樣用他們的思想與精神為我們詮釋藝術的真諦,每一部作品都是作家的心血集成,都是他們在挖掘內心,挖掘社會,挖掘時代後的結晶。聽古典音樂,它的每一個音符都好像是在你的心頭跳動,每一個旋律都像是能踏入我們的內心深處,讓我們的心境與思緒也隨着音樂的起伏而變化,我想這就是音樂永遠能帶給我們奇妙的感受,也是音樂亙古不衰的道理所在。

我想,今後我會經常利用休息時間去收集各種音樂文化資料,學習音樂知識,多聽、多看、多接觸優秀的作品,從而增長見識,並獲得更多美的感悟。最後,我想説:音樂是一種美好的特殊的聽覺藝術,不同的音樂形式就像是各式各樣的色彩,只有你接觸的越多、越廣,才會給我們在生活中增添色彩,使我們的生活五彩繽紛,因而人們的生活離不開音樂。這就是我學習了《音樂欣賞》課後最深的感受。

最後,感謝老師給我們上的每一節音樂鑑賞課,讓我們獲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