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學生的學習心得體會(通用3篇)

高一學生的學習心得體會 篇1

老師們,家長們:

高一學生的學習心得體會(通用3篇)

大家好!

很榮幸作為高一學生的代表在這裏向各位談談自己在##中學習的幾點深刻體會。我知道,家長們今天能夠在百忙之中特意抽出時間,來參加這個家長會,既是對學校工作的支持也是自己對孩子深切的關愛和憂慮,期望子成龍,女成鳳,又擔心他們在高中階段,不能做好份內的事情,不能考上一所名牌的學校,不能擁有一個燦爛光明的前途。高中該怎麼學,在哪裏學?這應該是家長們普遍所頭疼的問題。

一年前,就像各位的子女一樣,我考入##中。初到一中時,我一度陷入迷茫之中,不知出路何方。與國中截然不同的學習生活,讓我的生活變得磕磕碰碰。我忽然覺得自己並不適合高中的學習。當時,我的班主任吉鴻星老師覺察出了我的異樣,特意找我談話,安慰我,重新點燃了我鬥爭的志氣和學習的激情。同時,各位任課老師也紛紛向我們介紹各門學科的特點以及學習竅門,並犧牲他們的課餘時間,一對一地向我們傳授學習的經驗。在與老師交流互動的過程中,我漸漸轉變了自己對待學習的態度,由被動變為主動。在國中裏令我頗為苦惱的學習,上了高中,竟然生動有趣了起來。我不再為有假期而歡呼,不再為學習時間的延長而苦惱。與此同時,我與各位老師建立了良好的友誼。我也由一個比較靦腆內向的女孩,變得活躍開朗了起來。學校也特意組織了講座,告訴我們如何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怎樣融入高中緊張的學習生活,面對學習中所遭遇的困難和挫折,不僅使我們快速地適應了高中的生活,也給予了我們極大的人生啟迪。

有時候,我會想,倘苦我現在在##中就讀呢?或許我只是一粒不起眼的沙子,被周圍的珍珠湮沒。有誰會去刻意培養我呢?常一中不同,它以博大的胸懷容納了我,它可以接受從零開始,傾其所有,將一顆沙子磨礪成光彩四射的珍珠。對此,我完全有理由相信,兩年以後,我一定不會比那些在##中就讀的同學差勁。甚至可以比他們更加出色,更加完美。在一片對林中,有太多的參天大樹,小樹就難以生存,而沒有大樹,小樹反而能更好地接受關愛的陽光。我為選擇##中而感到幸運,我衷心感謝##中認真負責、諄諄教導的老師,給我創造了良好的學習條件。

與此同時,##中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球場上,有我們學生矯健的身姿,春天裏,我們用堅定的腳步丈量了春天的長度,兩個小時的拉練,讓我們學會更好地忍受生活中的苦和痛;五四運動的大合唱,讓我們的心靈更為廣博,鬥志更為昂揚,信心更為充盈,也讓我們明白了團結與合作的重要性。##中的學生會、綠葉子社團等,由學生組織,極大提高了學生的管理能力與口才,開闊了學生的眼界,而這一切,都是我們日後從事職業所必備的能力。

##中是一片濃厚的土壤,呵護每一顆幼芽的成長,它為我們插上夢的翅膀,飛向成功的彼岸。我衷心希望各位家長,能放心地把孩子送入##中,安心地送入##中。##中也定將讓你們感到滿意。

##中,我無悔的選擇!相信你也一樣!

謝謝!

高一學生的學習心得體會 篇2

相信大家不管是對寒假或是暑假,都充滿無限的想像與期待。而我當然也不例外,我的寒假就在我的期待中悄悄展開。

在有樂趣的寒假中,我就是特別期待農曆春節的來臨,我想不是隻有我一個人喜歡過年,而是全天下的小孩都喜歡,但是大人呢?小孩子過年可以領紅包,而家裏的長輩們,必須包紅包給小孩子,好像沒什麼樂趣的樣子,可是也完全不是如此無趣,在大人的世界裏,或許不像小孩子一樣,過年就只等着領紅包、買新衣服、到處玩耍,而是他們也跟我們小孩子,很期待過年的到來,因為他們可以和好久不見的親朋好友,大家坐在一起泡泡茶、聊聊天、敍敍舊,説説這一整年的辛苦,當然也可以打打牌、打打麻將,來個小小聚賭,讓過年的氣氛添加一些色彩。除夕夜當晚,家家户户更有過年的氣氛了,因為全家大大小小、老老少少都在為了迎接一個好年,而做了很多好吃美味的年夜菜,讓大家圍在一起品嚐,整間屋子裏洋溢着幸福、熱鬧的過年感覺,真的是好不熱鬧。深夜,大家一起守歲,啃着瓜子、吃着零食、喝着飲料、品味着清香的茶味,還有七嘴八舌的吵鬧聲,這就是我向往的過年。

寒假並非只有歡樂,也有讓我痛恨不已的事情,大掃除就是其中之一,雖然幫忙做家事是我應盡責任,但是心理也有不平衡的時候,倒楣的我,在家裏是大姊,所以爸媽覺得我應該更懂事,要幫忙妹妹不能做到的部分,話是這麼説沒錯,但是人總是自私的,我也會忌妒妹妹、羨慕妹妹,比我小,還好過年的時候,爸媽好好犒賞我,帶去我大吃大喝、大玩特玩,或許這就是我辛苦的代價,我終於能體會「先苦後甘」這句話了。別以為悲哀的事情就這樣結束了,還有去學校上課的整整十天,讓我更加的不滿,雖然這樣説好像不太好,但是我想大家的想法都一樣才對,難得的假期,還要去學校上課,每次坐在椅子上,都好希望能趕快下課,而且每天都要好早就起來上課,真的讓我有點氣憤,可是我也不是完全沒有收穫,我學到比別人還要多的東西。看來在我討厭的事情背後,都會有一個完美的落幕,這也是我感到欣慰的地方。在假期中,當然少不了,上網、打電腦,新新人類要做的事,這也是我在寒假中每天必須要做的事,平常上課、補習,都沒時間上即時通和朋友聊聊,剛好可以利用寒假時間,盡情的聊天,太棒了!

我的寒假似乎很充實,我也很滿意,但是每件事情都不是完全十全十美的,寒假中唯一的缺點:「時間過的太快了」,我還有很多想要做的事還沒完成,有點遺憾,不過既然時間如此殘酷,快樂的時光,總是過的特別快,那麼我就繼續期待下一段假期好了,下一段假期是在暑假,我繼續期待暑假的來臨,希望下一段假期能比我這一次寒假還要更加精采。

高一學生的學習心得體會 篇3

從沒想過歷史可以這樣寫。習慣了編年體的我們認為歷史只有那麼一種固定寫法,突然面對這樣以點帶面,用某一年事件點破朝代命運的寫法時,開始竟然會不習慣。粗線條描述歷史並不難,能從小事着手講述歷史並引申出高人一等的論點則屬難得。每次看到章節後面長長的參考書目時不禁讓我在歎服黃仁宇先生旁徵博引的偉大之時又對他嚴謹刻苦的鑽研精神多了幾分崇敬之情。

前幾個禮拜看《大國崛起》,其中有一集是講關於英國如何在伊麗莎白一世時代,勵志圖強,鋭意改革,建立君主立憲制,英國如何通過光榮革命,逐漸走向現代工業社會文明的歷程敍述。而我的手中,正捧着一本《萬曆十五年》。

1587年,就在西班牙從海洋出兵準備攻打萌芽中渴望成長的英國的前一年。我們的泱泱帝國,大明王朝卻在歷史的長河中,散發出腐爛的氣息。

1587年,沒有特別的大事,看起來無關緊要的一年,在作者看來卻隱含了很多後來諸多歷史事件的伏筆。

六個人,六個主要故事,多聲部手法,猶如歷史的長鏡頭,探討一個深刻而尖鋭的問題:中國是如何從唐、宋強盛後,逐漸地失去了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機會。是什麼樣的體制和力量在從中作祟?又是什麼樣的傳統慣性和現代科學的缺失,讓我們的帝國喪失掉革命的機遇?

作為皇帝的萬曆;兩位首輔大學士張居正、申守時;古怪的模範官員海瑞;孤獨的將領戚繼光;和自相沖突的哲學家李贄,他們是是歷史剖面,是一系列的象徵。

雖然貴為皇帝,但當時的體制,皇帝也不過只是一個排位,萬曆從小即位,卻在母后、張首輔和宦官的包圍中成長。當他獨自執掌朝綱時,他既不能擺脱不了煩人的經筵,也改變不了國家的運行機制。當他明白,事實上,他活在死去的祖宗的限制時,他對自己的地位迅速失去了興趣。他把自己的在位變成了漫長的怠政年代。

張居正為改變政府作風,增強效率,防止貪官污吏,不遺餘力。但他沒有明白,他想改變的是落後的生產力和現實政治的平衡。在信息不發達和行政管理手段落後的前提下,只能通過抑制先進生產力,保護落後經濟的方式,來達到國家和社會的穩定。綜觀中國歷史,這樣的歷史場景,不勝枚舉。在經歷了漫長的十年改革後,伴隨着張居正的去世,改革的努力最終化為烏有,隨之而來的是無盡的誹謗和復辟,中國社會的現代商業元素和經濟元素,最終覆滅在強大的文官體制中。

作為後來者,申守時使文官體制達到了控制國家運行軌跡的高處。文官們,不關心經濟發展,不關心國家前途,只關心利益團體。整個國家表面的穩定,掩蓋了內部發展停止的事實,迅速地走向空心化的過程。向衰敗的深淵走去。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方式,即使是在清王朝取代明王朝後,相似的歷史選擇,再次重演。歷史既是分時的,又是共時的,何其讓人感歎!

在大多數關於好人和壞人的情景劇中,無論怎麼説,清官海瑞,還有愛國將領戚繼光都是百姓喜歡的人物。但如果拋開忠孝節義的道德評判,我們看到的不再是熱血沸騰的激情,而是冰冷的現實:

理想和期望的社會現實,跟真實的現實成反比:我們期望清官,就説明已經司空見慣;我們呼喚英雄,就説明這個時代真的缺失正義。

社會的道義,需要英雄來支持。但是,對於國家的強盛來説,則過於單薄,無濟於事。《萬曆十五年》是六個社會精英人物的命運和縮影:在理想和現實的衝突中掙扎、逃逸,飽受煎熬。在這樣的歷史大背景中,沒有人可以功德圓滿。

看《萬曆十五年》,讓你覺得原來歷史可以這樣看:歷史是有延續性的,你不能把某個時間指定為封建社會,現在也是未來的歷史,歷史投射在我們的現實之中,根本無法剝離或迴避。你也不能用唯一的道德審判來讓大家閉嘴,不妨讓我們放眼420xx年前,抽絲剝繭,從各個細節還原歷史的真實,這才是用歷史認識現實的價值。

《萬曆十五年》是黃宇仁先生“大歷史觀”的發軔之作。這本書引人入勝,發人深省,但可讀性極佳,隨處散發着神祕而温和的氣息,恰如書中的主角-明代的官僚們。曾經看過這樣的一篇評論:《萬曆十五年》儘管是一部嚴謹的學術作品,但卻具有卡夫卡小説《長城》那樣的超現實主義的夢幻色彩。後者是一篇好看而又令人傷感的小説。在那裏,長城是分段建造的,傳説每段城牆之間都有遙不可及的距離。垂死的皇帝派出的使者雖然快馬加鞭,卻永遠也趕不到宮殿最外層的大門口。卡夫卡那位無名的敍述者説道:“以同樣的絕望和同樣的希望,我們的人民尊崇着皇帝。可是,他們並不知道是哪一位皇帝在位,甚至對王朝的名稱也不確定。”

歸納《萬曆十五年》,黃先生的中心意思是要表達:萬曆年只是明朝建國以來矛盾衝突的爆發點,而王朝的根本矛盾則早已埋定。正如其序中所言“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至極,這就是一切問題的癥結”。因為這個癥結的存在,一切人在其中的角色都是悲劇。

讀書重在思考,從這本書裏我們應該看到黃先生思想精髓之所在。我們讀史應該在充分掌握史料之後再來對史料進行整體把握、分析,最終得出結論。而不能隨意的對史料節選、閹割,更不能先入為主來讀史。本書重點不在於告訴我們從晚明來看中國如何在世界潮流衝突下如何發生變化,而是大歷史的角度下啟發我們思考中國為何而變化。他不受制於事件的前因後果,而追求最高層次的“哲學歷史”。

當然,這個結論有事後諸葛亮的意思。深處制度其中的人可能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悲劇角色,而只是後人在整理史料的時候作為旁觀者能獲取一個大致的認識,當然有牽強附會的嫌疑。

不過,這也正是歷史的意義,它提供一種思考方式,這種思考方式可能不正確,但起碼能幫助我們更主動的思考,預見很多即將來臨的危機。

四百年,歷史中不算短的一段,雖然只有周朝八百年天下的一半。從1587年到1987年,它跨越了中國古代、近現代和當代,如果我們按習慣把1840年作為分界線的話。要是把這期間世界發生的大大小小的事件用文字記錄下來,估計光造紙需要砍伐的森林面積就會遠遠超出1987年大興安嶺火災造成的損失。幸運的是,人類具有遺忘功能,很多無足輕重的小事不需要記載也無須記憶,否則我們都該生活在沙漠了。但同樣幸運的是發生在1587年的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被記錄了下來,更幸運的是一位叫黃仁宇的華人把這些事件歸納分析並提出一種謂之“大歷史觀”的觀點,而後歷時7年成書《萬曆十五年》。

一、四百年的輪迴

1587年,明萬曆十五年的中國,談不上風雨飄搖,也不能説是病入膏肓,這個外強中乾的大帝國只是患上了慢性病,就如千里之堤上出現了一些無關緊要的蟻穴。這一年,實在是平淡無奇。在這無關緊要的歲月裏,有灰心朝政的當朝皇帝;有變法失敗的前任首輔;有維持現狀的現任閣僚;有無人效仿的模範文官;有知音難覓的優秀將領;還有自相矛盾,言行不一的思想家。天下太平,波瀾不驚,龐大的中央帝國已經走過近兩千年,此時還遠未走到盡頭。在西方,西班牙的無敵艦隊正準備啟航,北上征討聯合王國。用不了多久,它就會以自己的消亡開啟大英帝國此後數百年的輝煌。中國也因此逐漸被強行推入所謂的現代,用黃仁宇的話來説,猶如讓一隻走獸,硬生生地變作飛禽。結局當然是落得不會飛也不會走,中國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境地。

二、從下降通道到上升通道

明朝税重民窮,水深火熱是眾所周知的。苛税猛於虎,《萬曆十五年》之前的很多作品都認為税收過多是百姓貧困的首要原因。黃仁宇先生則認為民窮的根本在於律制的僵化和政府的低能腐敗,主張從制度層面解答“李約瑟之謎”。國家税率低,受惠者並非農民,只是鼓勵了小地主加重剝削以及官僚鄉里額外加徵,自肥腰包。同時政府極力維護落後的農業經濟,不願發展商業及金融的做法正是中國在世界範圍內由先進的漢唐變為落後的明清的主要原因。書中所記述的萬曆皇帝、大學士張居正、申時行、南京都察院督御史海瑞、薊州總兵戚繼光、以知府身份掛官而去的名士李贄,他們或身敗名裂或壯志難酬鬱鬱而終,沒有一個人功德圓滿。這一切都是因為制度已經山窮水盡,不光是庶民,乃至天子,都無不成為犧牲品。

辛亥革命使封建皇權制度走到了它的終點,但中國卻進入了長達38年的黎明前黑暗,直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古老的東方才現出曙光。在戰火紛飛的暗夜中,馬克思主義飄洋過海來到中國並迅速傳播開來,經與中國的革命和實踐結合,產生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歷史翻開了全新的一頁。幾經曲折,幾經摸索,改革開放後的中國,民主、自由、法治的思想漸漸深入人心,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取代“以階級鬥爭為綱”成為前進的指南,市場經濟體制則成為了推動國家機器前行的引擎。思想的解放,制度的變革,使中國在近四百年後,從下降通道重返上升通道。

三、啟示

從1587年至今,歷史已飄過四百多年,社會發展進入快車道,中國經濟更是取得舉世矚目的成績,但由此帶來的社會浮躁心態也被廣泛詬病。如何保持持續發展的強勁動力,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快速崛起的中國沒有湧現出一批思想家、哲學家是值得我們警醒的,甚至於哲學這門學科也在走向沒落邊緣。在關注經濟發展、推進機制體制改革的同時,更要創造一些有利條件,讓我們的思想界保持活力,真正實現經濟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雙翼齊飛、哲學發展與制度變革之間的良性互動。

初讀《萬曆十五年》,幸而,這顯然不是一本枯燥乏味的歷史書,作者運用了平和的記敍手法,這點倒是讓我想起了曾十分愛看的《易中天》品三國,當然這本書更嚴肅一點,通俗易懂的文字將我們置身於明朝之殿,以及其錯綜複雜的利益爭鬥,人情善惡,和讓萬曆及讀者都有些倍感無奈地政治體制,文官體制。

1587,無關緊要的一年,但就像風暴前的平靜,又如同作者黃先生所説:“這些事件,表面看來雖似末端小節,但實質上卻是以前發生大事的癥結,也是將在以後掀起波瀾的機緣。其間關係因果,恰為歷史的重點。”

萬曆皇帝10歲登基,在位長達48年,又有張居正這樣的能臣亦或是奸雄,這不禁讓我想起清朝一位流芳百世的英明神武的君主——康熙皇帝。同樣是幼年登基,在位時間冠絕該朝,同樣有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卻為何命運迥異,一個被認為是明朝衰敗的根基所在,一個卻開創了康雍乾盛世。首先,不得不提對萬曆有着深遠影響的大學士張居正。

在萬曆年幼時,張居正在危難之際保全了皇室的安全,並進而成為首輔大臣,對於萬曆的種種事物牢記於心,他是一個有野心的政治家,是他首先意識到明高祖所建立的統治制度,隨着時代的變遷,歲月的流逝,越發顯得不合時宜,他力推改革,成就了萬曆即位以後第一個欣欣向榮的十年。但我認為,也正是他毀掉了萬曆,張居正權傾朝野,組建利益集團,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頗有鰲拜功高蓋主的味道,為積弊已久的朝堂埋下了隱患的種子。而萬曆皇帝呢?對於張居正他是一種什麼樣的態度?是懷有對前輩的尊敬,還是對他龐大的政治力量有所依賴,有所依仗,還是對於這位朝中具有無可比擬地位的大臣,心生恨意?張居正去世半年後,因為各種言論,彈劾對張居正的衝擊,讓這位親政不久的皇帝感到對他的信任簡直就是一個歷史性的錯誤。張居正和馮寶,萬曆年少時最為親近的兩人,後來都不得善終,這對萬曆的心理上覺得也是一個巨大的打擊和難以磨滅的創傷。

另一個讓萬曆變得不死朝政的原因就是讓他倍感無奈的政治體制——文官體制。身為之尊,也只能是一個“活着的祖宗”。長期以來,中國一直以儒家思想為正統思想,不僅是正統思想,更是統治思想,本來這是帝王用來喝令權臣,統治天下的思想利器,個人認為最能體現這一思想的便是一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岳飛亦或是《水滸》裏的悲情英雄宋江,都未能擺脱這一思想,但時至萬曆,已經變成了萬曆想勵精圖治的巨大障礙,沒有統治,只有約束。萬曆無能為力,只能以消極的態度對待朝政,對待羣臣所謂的道德壓力,於是開始了不理朝政,不思進取的萬曆年代。

春秋戰國,百家爭鳴,但以秦國商鞅變法為先,統一全國,依法治國的效力可見一斑,但秦國又迅速地覆滅,秦王的橫徵暴斂,濫用勞力,民不聊生,固然是一方面,但哪個朝代的後半期又不是這樣?我認為當時的人文思想沒有統一,沒有被君君臣臣的思想所束縛住,也是原因之一。至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儒家思想不僅僅是一種人文思想,更是一種統治文化,一種將天下士子的思想能集中統一的利器,是一種帝王之術。古代科舉制度的論題一般也以孔孟之道,四書五經之類為題,而一般不以時事政治,怎樣具體的治理國家為題,因而這種道德至上的風氣一直伴隨着整個中國封建社會,重德輕法的弊端便是許多行政,經濟,管理問題變得政治化,道德化,上綱上線,難以以統一的數字化標準來衡量好壞,造成公説公有理,婆説婆有理的局面。

作者也在書中評註道:“中國二千年來,以道德代替法律,至明代而極,這就是一切問題的癥結。寫作本書的目的,也重在説明這一看法。”

萬曆雖也曾有雄心壯志,但終究還是一個悲情皇帝,思想道德上的束縛成為壓垮他的最後一根稻草,雖在位長達48年,但長期不理朝政的他還是留下的罵名與非議。當我們徘徊於王朝的興盛與沒落之間,我們是否能夠迴歸歷史,正視歷史。本書留給我們的最大思考,便是道德與法律的關係,顯然萬曆的悲劇説明了以道德代替法律荒謬之極,但反觀當今社會,我們擁有了比那時健全的多的法律制度,名目繁多的法律多到直接催生了律師這一職業,但顯然道德的缺失又成為了一大問題,道德問題無法通過規章條例來硬性規定,如同小悦悦事件的冷漠路人,他們應該受到道德的譴責,但如果受到法律的制裁,是否也是一種悲哀?是否違背了以人為本的精神?那怎樣才能找回社會所應具備的基本價值觀,人生觀,道德觀,這又是一個當今社會繼續思考的問題。

當我們行走與歷史與現實之間,我們是否能以史為鑑,哀之鑑之。萬曆的悲劇我們不會重演,但我們應積極思考現代社會給我們帶來的問題,避免成為下一個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