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心得分享(精選3篇)

心理健康心得分享 篇1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能體驗到自我的存在價值,既能瞭解自我,又理解自我,有自知之明,即對自我的本事、性格和優缺點都能作出恰當的、客觀的評價;對自我不會提出苛刻的、非份的期望與要求;對自我的生活目標和夢想也能定得切合實際,因而對自我總是滿意的;同時,努力發展自身的潛能,即使對自我無法補救的缺陷,也能安然處之。一個心理不健康的人則缺乏自知之明,並且總是對自我不滿意;由於所定目標和夢想不切實際,主觀和客觀的距離相差太遠而總是自責、自怨、自卑;由於總是要求自我十全十美,而自我卻又總是無法做到完美無缺,於是就總是同自我過不去;結果是使自我的心理狀態永遠無法平衡,也無法擺脱自我感到將已面臨的心理危機。心理健康是指這樣一種狀態,即人對內部環境具有安定感,對外部環境能以社會上的任何形式去適應,也就是説,遇到任何障礙和因難,心理都不會失調,能以適當的行為予以克服,這種安定、適應的狀態就是心理健康的狀態。

心理健康心得分享(精選3篇)

衡量心理是否絕對健康是十分困難的。健康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分界線。一般確定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項原則:

其一,心理與環境的統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動,在資料和形式上與客觀環境具有一致性。

其二,心理與行為的統一性。這是指個體的心理與其行為是一個完整、統一和協調一致的過程。

其三、人格的穩定性。人格是個體在長期生活經歷過程中構成的獨特個性心理特徵的具體體現。

而心理障礙是指心理疾病或輕微的心理失調。它出此刻當代大學生身上大多數是因心身疲乏、緊張不安、心理矛盾衝突、遇到突如其來的問題或面臨難以協調的矛盾等出現,時間短、程度較輕微,隨情境的改變而消失或減緩;個別則時間長、程度較重,最終不得不休學甚至退學。

心理障礙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主要表此刻心理活動和行為方面。表此刻心理活動方面如感覺過敏或減退、體感異常、錯覺、幻覺、遺忘、疑病妄想、語詞新作、意識模糊、紊亂的心理特點和難以相處等等。行為方面和焦慮、冷漠、固執、攻擊、心境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心理素質是主體在心理方面比較穩定的內在特點,包括個人的精神面貌、氣質、性格和情緒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質構成和發展的基礎。學生求知和成長,實質上是一種持續不斷的心理活動和心理髮展過程。教育供給給學生的文化知識,僅有經過個體的選擇、內化,才能滲透於個體的人格特質中,使其從幼稚走向成熟。這個過程,也是個體的心理素質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質的影響。學生各種素質的構成,要以心理素質為中介,創造意識、自主人格、競爭本事、適應本事的構成和發展要以心理素質為先導。在複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堅持良好的心理適應狀況,是抗拒誘惑、承受挫折、實現自我調節的關鍵。

大學生心理素質方面存在的種種問題一方面是與他們自身所處的心理髮展階段有關,同時也與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分不開。大學生一般年齡在十七、八歲至二十二、三歲,正處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變化最激烈的時期。由於心理髮展不成熟,情緒不穩定,面臨一系列生理、心理、社會適應的課題時,心理衝突矛盾時有發生,如夢想與現實的衝突、理智與情感的衝突、獨立與依靠的衝突、自尊與自卑的衝突、求知與辨別本事差的衝突、竟爭與求穩的衝突等等。這些衝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導、合理解決,久而久之會構成心理障礙,異常是當代大學生,為了在激烈的大學聯考竟爭中取勝,幾乎是全身心投人學習,家長的過度保護、學校的應試教育、生活經歷的缺乏使這些學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學習、生活、交友、戀愛、擇業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們中的一些人難以承受,以致出現心理疾病,甚至離校出走、自殺等。

從環境因素看,竟爭的加劇、生活節奏的加速,使人產生了時間的緊迫感和壓力感;個人對生活目標的選擇機會增多,難以兼顧的矛盾加劇了內心的衝突,產生了無所適從的焦慮感。凡此種種,對變化的環境適應不良而出現的各種困惑、迷惘、不安、緊張在明顯增加,社會的變革給正在成長着的大學生帶來的心理衝擊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更強烈、更復雜。

各種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會因素交織在一齊,極易造成大學生心理髮展中的失衡狀態。心理素質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適應高速度、高科技、高競爭的環境,心理負荷沉重便容易導致各種心理疾病。

所以大學生在學生過程中應學會自我心理調適,做到心理健康:

1、堅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學習是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有了學習興趣就能夠自覺地躍入浩瀚的知識海洋裏邀遊,拼命地吸取新知識,發展多方面的本事,以提高自身素質,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2、持樂觀的情緒和良好的心境,大學生應堅持積極樂觀的情緒、愉快開朗的心境,對未來充滿信心和期望,當遇到悲傷和憂愁的事情要學會自我調節,適度地表達和控制情緒,做到勝不驕、敗不餒、喜不狂、憂不絕。心理健康的大學生,應當具備良好的情緒狀態、正確的自我觀念、恰當的自我評價、完整的個性結構、和諧的人際關係和良好的擇業心理,應當貼合社會的要求,能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和對環境有適應本事。倘若具備了以上素質,則我們的心理健康不成問題,則必須能在學業和事業上取得必須的成功。

(一)建立積極的自我觀念,激發自我潛能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核心在於自我觀念問題。在團體情境中,成員之間經過個體的自我分享,會意識到原先別人的許多問題與一向困擾自我的問題是相似的,這樣就會減輕心理負擔,改變不當的自我評價,建立積極的自我觀念。此外,團體中每個人為尋求改變而付出的努力和所取得的提高,對於其他成員都是一種鼓勵,能夠增強自我解決問題的信心,激發自我潛能。在團體中構成新的自我觀念,在團體活動結束後也會促進個體更好地與所在羣體的互動和協調。

(二)糾正心理偏差,促進心理髮展,培養健全的人格團體心理輔導的積極目的在於發展的功能,這是諮詢心理學遵循發展模式的直接體現。經過團體活動能夠改善成員的不成熟的偏差及行為,促進其良好的心理髮展,培養健全人格。尤其是學校團體心理輔導能給予正常學生以啟發與引導。在團體心理輔導過程中,能夠創造一種安全、温暖、可信任的氣氛,這種氣氛會促使成員自我表露,在團體中將與自我有關的事情表達出來與他人分享。團體中的分享,能夠促使成員多角度地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團組成員的相似境遇使得團體成員不會感到孤獨、無助和另類,從而在心理上產生歸屬感和安全感,滿足必須的心理需要,消除一些心理壓抑感,合理宣泄情感,在互動中成長。

(三)提高人際交往本事人際交往是指人與人之間相互作用的動態過程,是人與人之間發生相互聯繫的最基本形式。人際交往的體驗如何,是影響個人社會生活質量的最重要因素。心理學家丁瓚曾説,所有心理問題都是由人際關係的不適應造成的。有關資料顯示,人際交往困惑是目前大學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為了適應社會生活,每一個人都需要培養人際溝通技巧,提高人際交往本事,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在團體訓練中,成員能夠學習如何有效地交往,如何解決問題,如何做決定,怎樣表達自我的意見等。經過小組成員相互作用的體驗,學習對自我、對他人、對團隊的理解和洞察,並掌握如何處理這些人際關係的技能。

(四)增強團體凝聚力,增進成員之間的相互認同團體凝聚力是指團體對個體的吸引力和個體之間的相互吸引力。團體凝聚力的強弱對組織的管理有重要影響。團體心理輔導中的各種活動有利於增強團體凝聚力,在團體中,成員經過分享經驗或競爭,彼此之間達成共識,增進理解,增進成員之間的相互認同,從而增加成員對團體的認同。團體心理輔導對改善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具有重要作用。在我國雖然起步較晚,但近些年來許多人已經進行了很好的研究,輔導方向上也由最初的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逐漸向心理品質的各個方面發展,出現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研究方向也由治療團體開始轉向了發展性團體,這些都是積極變化。

心理健康心得分享 篇2

今天,我們舉行了學校一場快樂的心理健康活動,這次活動,有許多的家長來當學生義工,我非常緊張。

這次活動的規則是:每組7個人,一開始有16個地毯,我們站在上面,然後我們下來,阿姨就拿掉了一半,我們有站上去,又下來,阿姨有拿掉了一半隻剩3個地毯了,我們站上去還可以,阿姨最後拿掉了2個地毯,就只剩1個了,我們想了想,我們就想到了,就是劉昱君抱着我,賈秀琪抱着姚雨辰,我們就成功了,我們玩第2個的遊戲的規則師:每組8個人,是先第一個人翻成像棒棒糖一樣最後一個人翻的是我站右側,然後我們就翻好了,我們得了第2名。

然後唐老師就帶我去領獎品,我選的是一支藍色的筆。

心理健康心得分享 篇3

今天聽取來自浦東教育研究院的嚴紅老師做的《《兒童青少年心理問題的辨識與預防》》主題講座,她輕柔親切的語音,不急不緩的語速,將日常中常見的青少年的心理問題結合實際的案件一一闡述,讓我們對幾種常見的心理問題有了一定的認識,作為家長的我們深受啟發。

首先,嚴紅老師給我們講解了幾個不同的案例,如一個被稱為笨蛋的孩子,其實並不是這個孩子的智力有問題,他只是有自閉傾向。再如一個13歲的女孩,她每天都需要將自己的物品放在固定的位置,離開卧室前一再檢查這些物品是否放好等,其實一開始家長都認為這些都是好習慣,但是到後來發現這種過度的習慣其實也是一種強迫行為傾向。這需要我們的.老師和家長平時細心地觀察,通過主觀經驗為標準來早日發現孩子的一些問題。

其次,嚴紅老師也給出了一些辨別的建議和方法。比方説家裏有沒有遺傳史,孩子有沒有現實感,是否和一般人一樣或不一樣,是否和同齡人一樣或不一樣等多方面來綜合辨別。讓我們知道從何入手,也打消家長的顧慮。

第三,以症狀表現為標準,來觀察和判斷孩子的行為,必要的時候需要去尋求專業的機構或醫生的診斷,但是不能隨意的貼標籤。課上嚴紅老師以多動症狀為例,分享多動症狀的表現特徵讓我們排除了傳統的誤區,不是孩子多動就意味着多動症,它需要符合特定的標準。所以如果發現有這種情形,可以去找醫生進行進一步的診斷。

最後,在預防這塊,嚴老師也給出一些她的心得。記憶猶新的是家長能否尊重孩子和耐心地傾聽孩子的內心真實的想法,做到和孩子處於平等的地位的溝通比如我們需要更多的理解,包括理解孩子的行為,有時他的行為不是故意的。要看到孩子的優勢,要引導孩子的行為和規範,讓其提升對自己的期待。幫助學生尋找到交流的真諦,同時成人要做好孩子的榜樣。教會學生營建生活的意義。

總之,通過這次講座我們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有了新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