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學習心得(精選3篇)

中國哲學學習心得 篇1

西哲課上我們就曾被“殘酷”的告知:沒有認真閲讀過哲學的著作就不要説自己學過哲學,只能説暫且聽過哲學課而已。捫心自問,哲學方面的書籍我確實涉獵得少,少到除了那本編得不算好的課本外就很難想到第二本了。所以,我這個聽過中國哲學課的人也就只能淺談一下認識了。我打算説一下道家。

中國哲學學習心得(精選3篇)

過去,一説起道家,腦海裏浮現出的就是青城山那幫會算命的道士,或者就是武當山上那一票靠教授慕名而來的外國人太極拳賺錢的“真人”。初嘗中國哲學智慧之後才發現以上説的那一套其實和哲學半毛錢關係都沒有。

翻開之前上課的筆記,凌亂的字裏行間裏我發現一個大大的“道”字,看得出我當時寫這個字的時候還是很有激情的,大概是被課堂氛圍所感染了。道家説的道即是無,是宇宙萬物的根本,之所以説道即是無,是因為再也找不到一個東西和宇宙相對立了,沒有參照物的存在當然也就很難證明其本身為何物。這是我認為道家理論體系裏面最難被人所瞭解的地方(其實我也不知道自己有沒有真正領會其中的深意)。

説到這裏,我突然又想到另外一件事。記得當年理論物理學的泰斗霍金在其著作《時間簡史》裏面也曾有類似的表述。大概意思是這樣的,為什麼我們不能準確地描述宇宙?為何我們無法精細的預測宇宙的走向而只能看到一個很混沌的狀態?那是因為我們無法找到一組完整的公式來描述宇宙的初狀態(宇宙的開端)。這好像很奇怪,怎麼就不可以呢?那是因為宇宙的開端就是一個質量無限大的點,在此之前,沒有時間的概念,因而今天我們所秉承的那一套經典物理學和量子物理學的東西就都不適用了,畢竟過去的一切公式定理都是建立在“時間”概念基礎之上的。沒有時間概念,自然科學體系也就土崩瓦解了。所以説:道即是無。這和道家的理論核心不謀而合。雖然説用自然科學的思想來揣度哲學的意境得出的結論就不純粹了,會顯得很低級,不過,對於一個理科生而言,這樣總能找到一點兒心理慰藉。時常無聊的時候也可以藉此聊以道:原來我離哲學也挺近的嘛。

繼續翻筆記道家的另一個主張是無為而治。因而不知從何時起,道家思想家在我眼中也就變成一羣不思進取的人了,總覺得這種主張有些消極。而後課堂上的學習糾正了我這一看法。這裏的無為而治其實是無先為,指的是不要干擾民眾的生活,就像現在提倡政府應該做服務型政府一樣。況且春秋時期的統治者大都是一些無能之輩,讓他們有所作為必定就免不了百姓受罪,所以,在這個層面上來説,道家提倡無為而治就很有現實意義了。接下來説一下這學期上中國哲學智慧課的感受。始終覺得中國哲學不像西方哲學那麼純粹,不是單純的追求終極認知,其中的功利色彩多了些。在另一方面,這又正好印證了中國人的普遍特點—外圓內方。內心始終有自己的操守,但外在卻能很好地適應這個社會。剛好迴避了哲學是高貴的清醒的痛苦這一命題。所以,當個中國人其實挺幸福的。

好像還想説點兒什麼,哎,還是不説了吧,畢竟道可道,非常道嘛。

中國哲學學習心得 篇2

中國哲學簡史,是中國近現代著名哲學家馮友蘭的傳世名作。在沒看這本書之前,我對哲學的瞭解大概就僅限於神祕、晦澀與深奧了——當時的我,甚至以為哲學是各門學科中最無用的一個。直到我翻開了這本《中國哲學簡史》。

有人説,好書就是會讓你在看後反思很長一段時間;有人説,好書就是會讓你在看到中途時便大徹大悟;但這本書不一樣,我在翻開它第一頁的目錄時,便醍醐灌頂了。

“我所説的哲學,就是對於人生的有系統的反思的思想。”的確!

哲學,其實就是一個人過完一生後,想要對自己的生活做一個總結時發現的規律總合。而由於一個人他不可能不活在生活中(或許有人會説莊子的“喪我喪耦”不活在生活中,但我認為其實那一種“人”已不再是人了,他只是大道的一種具象化的體現),因此,哲學離我們其實並不遠,甚至無處不在。

第一頁的醍醐灌頂讓我對這本書產生了巨大的興趣。很快,我便開始研究起了目錄——於是我便知道了為什麼這本書被歷史學家陳來先生讚譽為“在世界上還沒有見過第二本這樣的書”。

蓋因首先,它可以説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本,將所有的哲學學派、理論、觀點都收集、理解、展示出來的書了,光是這點,便可以勝過其之前的任何古代哲學書;其次,它也可以説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本,將東西方的哲學觀念進行比較、討論、融會貫通的書了,這一點也同樣使它成為了中國哲學史上一座巨大的里程碑。

翻開裏頁,我又一次震撼到了!如果説上面所述兩點只能讓馮友蘭成為中國近現代哲學史上的一代宗師的話,那麼現在,他可以説是開山鼻祖了。在這本書中,他不僅清楚闡述了各個哲學觀念,還對其進行了延伸探討以及比較討論,例如:在第九章介紹《老子》思想時,他不僅將《老子》所謂道解釋為了哲學家們為了進一步解釋“名”而所假設帶來的結果,還與西方“形而上學”進行了比較分析,看完不禁覺受益匪淺。

中國哲學學習心得 篇3

“你是誰?”“你從哪裏來?”“你要到哪裏去?”過去聽人説這是哲學裏的三大問題。然後還看過的是唯心主義,唯物主義的一些理論。而在看這本書之後,我才知道哲學的意義遠不止如此。哲學是個説太深奧不懂得也能理解皮毛,説簡單卻絕對不簡單的東西。我覺得它更像是你思想的過程中的各種深究,特別特別深刻的那種,深刻到我們這些人懶得去思考,只能留給專門思考這些的人去思考了。

這是一本深入淺出,包含知識眾多的哲學讀物。涉及古今中外、文化、思想、宗教、精神等多個方面。從古代的各種學説到西方哲學的影響,無一不説,內容雖然多,看起來卻一點都不覺講得籠統。

眾多説法中總是會有許些相駁的,可是誰説的都有道理。就像孟子和荀子的説法,人性本善也好人性本惡也罷,只要我們在需要的時候懂得哪些是應該做到的,哪些是不應該去做的就好了。在這個基礎之上,你才可以努力從自然境界、功利境界,向道德境界與天地境界進發。

這本書我原本就陸陸續續,反反覆覆看了很長時間,擱置了好多一段時間,昨日突然拿起來,把後面的一部分草草的看完。雖然每一章講的是一種學説的哲學看法與理解,可章章之間是息息相關的。所以我只能承認我沒怎麼用心去看,之前看過的那些,也沒記得多少。

再者我對於文言文太不感冒,大多找白話文看。好在這本書裏白話文很多,文言文也有不少令我理解的。就像看詩詞一樣,小時候學習的時候覺得特別費力,現在再看,有的默默一想便知道就是這個意思,想記住也不是那麼難了。其實終歸是那會沒成長,不理解不懂的原因。於這本書裏的一些道理,也是這樣,該懂的懂了,不懂的還是不懂,也有一些東西自己是知道的,卻還是做不到。修行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啊。修到了就得道了。

故,這樣的一本書是適合看很多遍的。要慢慢的反覆的去讀,去思考,才能明白更深處的東西。

“人必須先説很多話,然後保持靜默。”這是書裏的最後一句話,我理解為,人生在世,必須要去尋找一些答案,必要的不必要的,我們會在逐漸的知曉中成長,獲得一些感悟,讓自己的內心變得更加豐富,更加強大。要經過了這些沉澱的過程,心才算是真正的安靜平和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