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大力弘揚“西遷精神”心得體會(精選18篇)

2022大力弘揚“西遷精神”心得體會 篇1

交大西遷博物館坐落於西安交通大學興慶校區。上世紀50年代,一批交大人響應黨的號召,“打起揹包就出發”,從上海遷至西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西遷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精髓是聽黨指揮跟黨走,與黨和國家、與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具有深刻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要堅持黨對高校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立德樹人,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努力培養更多一流人才。

2022大力弘揚“西遷精神”心得體會(精選18篇)

習近平總書記勉勵廣大師生大力弘揚“西遷精神”,抓住新時代新機遇,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在新徵程上創造屬於我們這代人的歷史功績。筆者認為,這既是對交大師生的關心、關懷與鼓勵,也是對廣大教育工作者的深切關懷與精神激勵。

傳承“西遷精神”,高揚愛國主義。“西遷精神”孕育於具有悠久歷史傳統的交通大學,誕生於上世紀五十年代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西遷精神”的基本內涵是“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西遷精神”的底色是為國家和民族擔當、“西遷精神”的靈魂是忠誠黨和人民、“西遷精神”的本質是愛國奉獻。它以胸懷大局的家國情懷、無私奉獻的赤膽忠心、開拓創新的進取精神,表現出對黨和人民的深情大愛,對祖國母親的赤子之心,構成西遷知識分子的深層文化基因和精神密碼。“西遷精神”以其顧全大局、把握大勢、與黨和人民同心同向,講求奉獻、艱苦創業、務實進取的境界,體現了中國傳統知識分子胸懷天下、忠心報國的優良品質與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成為中國知識分子愛黨、愛人民、以天下為己任的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的生動寫照。新時代傳承“西遷精神”,就要高揚愛國主義旗幟,胸懷天下,放眼世界,與黨和國家、與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在服務國家、創新創造的偉大實踐中砥礪愛國、奉獻、奮鬥的堅韌信念,在拼搏進取、追求卓越、勇攀高峯的不懈鬥爭中鍛造為黨和人民建功立業的家國情懷。

弘揚“西遷精神”,融入育人體系。回首往事,交通大學西遷是為了整個中華民族、新中國發展,通過教育佈局、工業佈局,拉動西部發展的戰略部署。西安交通大學在60餘年風雨兼程中,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看似不可攻克的難關,為國家輸送了27萬名各類人才,其中40%留在西部工作,在西北大地書寫了開發、建設、崛起、奮進的輝煌篇章,創造出中國高等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西遷偉業,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在新時代,弘揚“西遷精神”,更為重要和緊迫的是,我們要根據時代變遷、社會進步、歷史使命和發展願景,挖掘“西遷精神”新內涵,培育“西遷精神”新傳人,在科教興國和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中發揮更大作用。從時代精神高度挖掘“西遷精神”的新內涵,使其與時代發展與社會進步更契合,通過綜合教育改革,把“西遷精神”融入到育人體系之中,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立德樹人,建設高質量教師隊伍,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使命職責,以此涵養和滋潤育人工作,激活教書育人體制機制,盤活科技創新體制,着力培養更多的一流人才,創造更多的一流成果。努力把“西遷精神”融入師生血脈,化作精神基因,不斷從中汲取真理的力量、信念的力量、奮鬥的力量、創新的力量、實幹的力量,匯聚起氣勢磅礴的創造智慧與發展動力,就能撐起科教興國與人才強國的宏偉大廈,使其展現新氣象、開闢新境界、完成新使命,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堅定文化自信,創造卓越貢獻。文化自信是對自己文化的自我肯定和自我認同,是一個民族、國家在文化發展進程中堅守自我、知所趨止、頑強進取的精神定力與韌性所在。一個沒有文化自信的民族在文化發展中就會喪失自我、迷失方向,缺乏文化前行的定力、激情、衝動、韌性與從容。“西遷精神”是中國文化長河中璀璨奪目的新星,藴涵着交大西遷人的價值自覺——胸懷大局、服務國家、服務社會,推動社會進步,與祖國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同時,它也承載着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弘揚優秀傳統,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奮鬥精神和無私奉獻的忘我精神,靠勞動和創造實踐實現自己的美好目標,創造出不平凡的人間奇蹟,這種文化自信,是我們民族不斷進步發展的強大精神支撐。

今天,我們所面臨的困難要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多,矛盾比任何時候都要複雜而尖鋭,風險也要比任何時候都要大。艱難困苦,玉汝於成,中華民族就是在艱難困苦中歷練成長起來的,越是艱難困苦,越能激發人的智慧與創造力。只要我們善於發掘“西遷精神”中藴藏的精神寶藏,從中汲取思想智慧與文化力量,自覺把它融入我們的血液中,嵌入我們的頭腦中,轉化為從國家和世界大局思考謀劃問題的大視野、大境界、大智慧,就能攻堅克難。堅定文化自信,在迎接挑戰中激發更大的創造力,抓住新時代新機遇,勇挑重擔、迎難而上、開拓奮進,以改革創新精神不斷推進教育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就會獲得無窮的智慧與力量,在新徵程中創造屬於我們這代人的傑出功績。

2022大力弘揚“西遷精神”心得體會 篇2

20__年9月5日,經過西安交通大學的興慶校區,在南大門內側的東北邊,有一座交大西遷博物館。這裏通過大量的文字、照片和實物,講述了西安交通大學輝煌的歷史,以及老教授們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的西遷精神--

20__年12月,主席對西安交通大學“西遷”老教授的聯名來信,作出了重要批示指示:“希望西安交通大學師生傳承好西遷精神,為西部發展、國家建設奉獻智慧和力量。”隨後,在20__年新年賀詞中,他再次提到這些“西遷”老教授們。

20__年12月11日,交大西遷博物館正式開放,佔地約940平方米,內部總共有四層,由序廳、放映廳、展廳和多功能廳組成,展覽內容包括溯源、西遷、致遠三個部分。

1、溯源

交通大學肇始於光緒二十二年(1896)在上海創辦的南洋公學,與北洋大學堂同為中國近代歷史上中國人自己最早創辦的大學。其中,“南洋”泛指華東沿海一帶,包括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省。

當時,刑部左侍郎李端棻上奏《推廣學校》一折,建議自京師以及各省府州縣皆設學堂。1896年10月,盛宣懷向清朝政府正式上奏《條陳自強大計折》,附奏《請設學堂片》,並稟明兩江總督劉坤一,擬在上海開辦南洋公學。12月,得到光緒皇帝批准,標誌南洋公學正式成立。

最初,南洋公學位於上海徐家彙,隸屬於招商局和電報局,設立了師範院、外院、中院和上院四院。19世紀末,天津發生義和團運動,北洋大學堂的師生被迫轉移到南洋公學,這裏地處上海租界,較少受到戰火侵擾。

後來,南洋公學多次更名。1910年,改為南洋大學,不久又改為上海工業專門學堂。1912年12月,唐文治管理學校期間,邀請孫中山蒞校演説,使全校師生了解到孫中山振興實業和富強國家的宏偉計劃。

上海工業專門學校、北平鐵路管理學校、北平郵電學校和唐山工業專門學校均歸交通部所屬。1920年12月,北洋政府交通總長葉恭綽以“四校散居各地不便管理”為理由,於1921年統一學制,統稱“交通大學”。

同時,分別稱各校為:交通大學上海學校(滬校)、北京學校(平校)和唐山學校(唐校)。其中,以交通大學上海學校為總校,也就是後來的上海交通大學。

抗日戰爭時期,交通大學的總部內遷到重慶,唐山分部和北平分部也內遷到貴州平越。抗戰勝利之後,交通大學由重慶九龍坡,重新遷回至上海徐家彙。

2、西遷

新中國成立以後,為了配合社會主義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需要,改變舊中國遺留的高等教育佈局不合理現狀,支持西部社會經濟的發展。1955年,國務院決定將交通大學從上海內遷至西安。

1959年,國務院決定將交通大學西安和上海兩個部分,分離成為兩所學校。作為主體的交通大學西安部分,正式定名為“西安交通大學”,原交通大學校長彭康改任西安交通大學校長。周恩來總理親自關懷,從中央部委到陝西、上海兩地政府,為“交大西遷”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1956年7月至8月,蘇莊副校長等帶隊,滿載交大師生的火車,由上海先後駛往西安。9月10日,開學典禮在人民大廈隆重舉行,交通大學的歷史掀開新的一頁。

1957年,全校大部分專業的師生遷至西安,在這裏簡陋的校舍中,迅速開展教學和科研。彭康校長和張鴻、陳大燮、鍾兆琳、趙富鑫、周惠久、黃席椿、沈尚賢、嚴峻等許多教授專家一起,為西安交通大學的建設和發展鞠躬盡瘁。

捨棄優越的生活條件,甚至賣掉上海的住房,開發西北,義無反顧。在遷校和新校的建設發展之中,交大師生開拓奮進,千辛萬苦,顧大局,講奉獻,築成“西遷精神”的豐碑。

交通大學主體西遷,意義重大,影響深遠。1959年,西安交大成為全國16所重點大學之一,在機、電、動傳統學科基礎上,相繼創建無線電、原子能、工程力學等一批新興學科。

在歷史悠久的古都西安,一座嶄新的學府拔地而起,煥發出蓬勃的生機和活力。遷校之初,任何風風雨雨和坎坷曲折,都不能阻擋交大前進的步伐。

3、致遠

沿着“西遷精神”的傳承脈絡,西安交大走出了一條求實創新、超越自我的開拓創新之路。這裏首次展出西安交大老師們獲得的各種榮譽、科研貢獻和生活用品。

遷校以來,西安交大累計培養25萬名大學生,1/3以上工作在西部;培養出的33位院士,有近一半在西部工作。這一切,為西部工業發展奠定了高等教育基礎。

在西部辦學的六十餘年時間裏,西安交通大學傳承優良的學風,發揚艱苦奮鬥品格,鑄就了以“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為核心內涵,交大和陝西高等教育界獨有的“西遷精神”。

2022大力弘揚“西遷精神”心得體會 篇3

續寫愛國愛黨、奉獻擔當的新故事

“這個視頻裏面有我。”當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西遷博物館外,聞訊而來的交大師生圍在一起。教職工郭欣瑞當時和同事站在第一排,她在媒體新聞視頻中看到自己的身影,興奮地説:“和習近平總書記同框太意外、太激動了。”

説到當時的情景,郭欣瑞心情難以平復,她激動地表説:“習近平總書記從西遷博物館走出來,看到我們就停下來,朝我們揮手致意,對我們點頭微笑。”郭欣瑞開心地説,“習近平總書記告訴我們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發揚‘西遷精神’,把西安交大辦好。我們聽了無比激動和深受鼓舞。”她表示,要做好西遷新傳人,盡心盡力做好本職工作。

“這是西安交大的高光時刻,習近平總書記的到來‘燃爆’了師生的感情。不光是校內,國內乃至全世界的交大校友都在紛紛熱議此事。”化工學院青年學者費強教授説,現場聆聽總書記的講話,心潮澎湃,備受鼓舞,心情久久不能平復。作為一名海歸學者,從交大老一輩身上感受到了愛國愛校,“西遷精神”為青年教師成長注入“精氣神”。“我們作為年輕一代一定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託,把‘西遷精神’發揚光大,勤奮工作,面對國家發展重點需求,在解決重大技術難題方面作出應有的貢獻,以實際行動書寫西遷新傳人愛國愛黨、奉獻擔當的新故事。”遷校以來,西安交大累計培養了27萬名大學畢業生。有40%的畢業生留在西部工作。交大西遷奠定了西部工業發展必需的高等教育基礎,打造了中國西部首屈一指的科教高地。

“習近平總書記聽完彙報,給交大西遷極高的評價。”張邁曾説,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話語,既是對以西遷老教授為代表的老一輩知識分子奮鬥奉獻的高度肯定,也是對新時代知識分子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的殷切希望。發揚傳承“西遷精神”就是做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因此學校提出要面向國際前沿,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的重大需求,發揮才智,服務國家。“今年學校要往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再搬遷6000名研究生,總計上萬名研究生將形成一支有活力的蓬勃向上的研究大軍。相信未來交大人將繼續作出新貢獻,創造屬於當代人的歷史功績。”張邁曾充滿信心地説。

2022大力弘揚“西遷精神”心得體會 篇4

“西遷精神”是愛國主義的赤子情懷

西遷博物館的二層和三層展廳分別呈現了交大西遷的創業歷程和輝煌成就。西安交大黨委書記張邁曾向習近平總書記介紹了64年前交大人的西遷歷程和如今取得的輝煌成就。

“習近平總書記仔細端詳一張張照片、一件件實物。”王樹國校長回憶當天的情景,“在學校中,工作就是兩條:一條是黨的領導,一條是教師隊伍建設。”這是交大西遷後首位校長彭康的話。在這塊展板前,習近平總書記停留了許久。

王樹國校長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激動地説:“習近平總書記在聽了西安交大發展歷史後表示,實踐證明,交通大學的西遷,為西部、為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建設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西遷精神’的核心就是愛國主義,精髓是聽黨指揮跟黨走。總書記對中國高等教育,對中國知識分子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對教育事業有着深厚的感情。”

“親耳聆聽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分外親切和激動。”86歲的丘大謀説,在和西遷老教授見面交談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西遷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精髓是聽黨指揮跟黨走,與黨和國家、與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具有深刻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這樣的評價引起我們的強烈共鳴。”

“黨的決定就是我們的行動”“黨叫我們去哪裏,我們就背起行囊去哪裏”“哪裏有事業,哪裏就有家。”當年西遷時流傳在交大師生中的這三句話,至今記憶猶新。

西遷時丘大謀還是23歲的青年教師,剛畢業留校任機械零件教研室教師。“西遷時不少教師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當時家庭困難的教師可以留下來,但是願意留下來的人很少。70%的人積極報名西遷,尤其是一大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率先垂範,克服困難,積極響應西遷號召,他們的行為讓年輕教師和學生深受鼓舞。”丘大謀回憶説,“當時我覺得是國家培養了我,現在國家建設召喚我們,一定要積極響應,到西安去參加大西北建設,做西部建設的‘排頭兵’。”

“西遷精神”是愛國主義的赤子情懷,西遷不僅體現了交大人‘工業救國’的使命擔當,也彰顯了交大師生愛國愛校“顧全大局,明大理、識大體,一心為國、不計得失的家國情懷。”丘大謀動情地説。

2022大力弘揚“西遷精神”心得體會 篇5

習近平總書記22日下午來到西安交通大學,走進交大西遷博物館,參觀交大西遷的創業歷程和輝煌成就展,親切會見了14位西遷老教授。他談起教授們兩年前給他的一封來信,“看了你們的信我非常感動,產生了強烈共鳴”。習近平説,從黃浦江畔搬到渭水之濱,你們打起揹包就出發,舍小家顧大家。交大西遷對整個國家和民族來講、對西部發展戰略佈局來講,意義都十分重大。他勉勵廣大師生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發揚“西遷精神”,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把“西遷精神”一代代傳承下去。

陝西衞視《我的家鄉在陝西》節目組,走進交大西遷博物館,專訪西安交通大學前黨委書記潘季,一起回顧交大西遷經歷的難忘歲月。

2022大力弘揚“西遷精神”心得體會 篇6

_多年前,數千名交通大學師生告別繁華的大上海,紮根古都西安,為建設大西北、發展西部教育事業奉獻出寶貴年華,抒寫了感人肺腑的“西遷精神”。近日,在陝西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專程前往西安交通大學,參觀西遷博物館,勉勵廣大師生大力弘揚“西遷精神”,抓住新時代新機遇,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在新徵程上創造屬於我們這代人的歷史功績。

交大西遷是一個時代的符號。當時,新中國成立不久,黨中央為適應社會主義建設和國防建設需要、優化高等教育佈局、推動西部經濟社會持續發展,作出交大西遷戰略部署,改變了西部沒有規模宏大的多科性工業大學的面貌,為西部發展振興奠定了人才基礎。“西遷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精髓是聽黨指揮跟黨走,與黨和國家、與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大力弘揚“西遷精神”,就是鼓勵支持引導各行各業的人才精英,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

國以才興,業以才旺。西部地區發展需要依靠國家宏觀層面支持,人才配置也要與國家總體戰略相契合。面對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西部大開發和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新的歷史機遇和使命,重温交大西遷的歷史和由此形成的“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的“西遷精神”,就是要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為西部發展留住人才,讓“西遷精神”在新時代煥發新光芒。

不容迴避的是,當前西部地區人才多有流失。對西部地區人才戰略來説,既要大力弘揚“西遷精神”,用愛國主義凝聚人心;同時也要努力提高人才待遇,以差異化發展思路,建設具有比較優勢的學科平台。例如,雲南生物產業、環保產業,新疆水資源高效利用、石油天然氣及風力發電等都具有比較優勢,當地不少高校在這些特色學科上築起了吸引“鳳凰”的“新巢”。

當今時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人才強國戰略是黨和國家面對時代挑戰和發展任務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西部地區只有樹立強烈的人才意識,從心底真正地尊重知識、重視人才,搭建好人才幹事創業平台,才能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打造區域長久發展的強大引擎。當年交大西遷時,陝西省和西安市耗時兩年,建成交大主校區,並在學校附近修建了興慶公園。由於西遷師生多是南方人,西安市想方設法向交大師生供應大米。正是有了地方黨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交大師生才能安心紮根西部、打拼事業、奉獻青春。

面對新時代新考驗,西部地區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完善人才激勵機制,鼓勵待遇留人,提倡事業留人,善於情感留人。一方面,要勇於革新用人機制,打破身份、所有制、地域、崗位界限,為敢幹事、能幹事、幹成事的人才提供舞台。另一方面,要給人才更多的人文關懷,努力營造更加尊重知識、愛惜人才的良好氛圍,增強人才的歸屬感。善弈者謀勢,善謀者致遠。西部地區要有緊迫感和使命感,出實招下真功,增強築巢引鳳的能力,盡最大努力避免人才流失。

人能盡其才則百事興。“西遷精神”是歷史合力作用的結果,留住人才是系統工程,只有充分調動各個方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齊心協力、真抓實幹,才能為西部發展留住人才、推進西部振興,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2022大力弘揚“西遷精神”心得體會 篇7

20__年11月22日,我有幸參加了我校統一組織的觀看的“西遷人”愛國奮鬥先進事蹟報告團報告會。報告會上,胡奈賽等6位報告團成員結合親身經歷,從不同角度回望了西安交通大學波瀾壯闊的西遷征程,講述了以西安交通大學“西遷人”為代表的老一輩知識分子胸懷赤子之心、堅守報國之志的胸襟與情懷,再現了六十多年來一代代西交人紮根黃土地,獻身祖國建設的歷史場景。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國家繪製了西部建設發展的宏偉藍圖。1956年,以交通大學為代表的一批高校、工廠、科研院所堅決擁護和執行黨中央關於西遷的決定,義無反顧地奔向大西北,積極投身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來,成為西部大開發的先行者。在60餘年的奮鬥征程中,一代又一代“西遷人”用實際行動彰顯出“愛國、報國、興國”的情懷,詮釋了“愛國就要奮鬥,奮鬥為了愛國”的真理,形成了“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的西遷精神,樹立起一座不朽的精神豐碑。

報告會上最讓我感動的就是84歲高齡的胡奈賽教授的演講,雖已八旬高齡,老教授卻依舊精神飽滿,她用洪亮的聲音將那一段熱血奮鬥的革命歲月向我們大家娓娓道來。老一輩知識分子身上的愛國情懷和博大胸襟,是值得我們每一個當代學生深深思考和學習的。

“西遷”已過去60餘年,但是精神卻一直激勵着我們不斷前進。我們學習“西遷人”,就要學習他們的本領,找到一條適合自己施展本領的路,並進一步增強專業潛力,增強自身本領,從自我做起,從身邊的點滴小事做起,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影響他人、幫助他人、服務他人。我們年輕的一代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砥礪前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2022大力弘揚“西遷精神”心得體會 篇8

西遷精神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奉獻精神,更是一種家國情懷。西遷的老一輩革命工作者舍小家、為大家,不遠萬里、支援西部,是使命、更是擔當,他們深深懂得“有國才有家”的道理,為了這個初心,他們含辛茹苦,負重前行。作為青年大學生的我們,更要秉承老一輩的“西遷精神”,不忘初心,不辱使命。從老一輩西遷人手中拿起接力棒, 承繼歷史賦予我們的使命和責任,堅定信念,腳踏實地,勇於創新,緊跟黨和國家的步伐,把“西遷精神”發揚光大,用知識、用雙手、用行動去奮鬥,無愧於我們的時代。

西遷精神”是教育戰線的重要精神財富,是我們教育人的“傳家寶”。它不僅是西安交大的優良傳統和寶貴財富,是全國廣大知識分子熱愛祖國、服務人民高尚情操的光輝寫照,更是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精神“先鋒隊”。交大人迅速響應國家號召西遷,義無反顧,滿懷豪情就到了西安。這種祖國至上的精神乃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可貴的精神資源。只要祖國需要,我必全力以赴,這是他們的價值選擇。這是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與使命擔當。家國情懷是優秀的民族傳統,是知識分子愛國報國的樸素表達,也是教育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文化傳承。

“西遷精神”不僅是西安交大的優良傳統和寶貴財富,是全國廣大知識分子熱愛祖國、服務人民高尚情操的光輝寫照,更是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精神“先鋒隊”。交大人迅速響應國家號召西遷,義無反顧,滿懷豪情就到了西安。這種祖國至上的精神乃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可貴的精神資源。只要祖國需要,我必全力以赴,這是他們的價值選擇。這是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與使命擔當。家國情懷是優秀的民族傳統,是知識分子愛國報國的樸素表達,也是教育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文化傳承。

他們給我們的箴言是,永遠要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中,在國家的大局下思考,在民族的大局下行動。

2022大力弘揚“西遷精神”心得體會 篇9

62年前的1956年夏天,交通大學一大批師生員工,在祖國最需要的時候響應號召,6000多人手持印有“向科學進軍、建設大西北”字樣的粉色車證,乘專列從上海遷往西安。至1957年,全校大部分專業及師生遷至西安。期間,沒有中斷任何教學,沒有遲滯一屆招生,交通大學完全服從黨和國家的安排,也在黨和國家的精心安排下,創造了中國高教史上的奇蹟。

教授帶頭西遷,學子踴躍隨行,在田野四圍的簡陋校舍中迅速開展教學和科研,紮根黃土地艱苦奮鬥。這便是交大西遷的歷史。

我一直在反覆得想該如何宣講西遷精神,我該如何把我的理解和感知告訴大家。這不得不讓我想起自己幼年時的一些事。

我生長在延安,從國小開始就不斷有着去革命舊址的各種參觀、學習,每次寫作文也都會有這麼一句,“延安精神永放光芒”,不過那時,對延安精神,我還是懵懵懂懂。隨着慢慢長大,對歷史學習的不斷深入瞭解,才讓這種精神在腦中有了清晰的輪廓。百度百科上説:延安精神是實事求是、理論聯繫實際的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和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創造的一種革命精神。它是把存在於實際中的好的東西,優秀的經驗提煉昇華之後,來指導大家的思想的一種東西。突然我覺得西遷精神我找到了,這個精神本就存在於我們的企業,存在於你我,已經深深的融入到我們的血液中。

西遷精神是一種什麼精神?是一種胸懷大局的精神。

那麼回顧我們延長石油的發展史就不得不提在1938年延長石油在自身發展困難重重的情況下,向玉門油礦支援了兩台鑽機和22名鑽井工人,次年,鑽成了玉門老君廟1號發現井,拉開了玉門油礦勘探開發的序幕。延長石油胸懷全局,在堅持自身發展的同時,為克拉瑪依、大慶、勝利、中原、長慶等油田多次輸送了千餘名管理幹部和專業技術人才,為新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西遷精神是一種無私奉獻的精神,從黃浦江畔的十里洋場,到黃土地上的寂寥古城,從東南自古繁華、已經紮根半個多世紀的上海,舉校遷往三千里之外、之前沒有任何姻緣的西安,這期間,在物質上和心理上要經歷多大程度的落差,也許只有親歷者才能知道。但是隻要黨和國家一聲令下,許多老教師義無反顧地賣掉了上海的房產,攜妻負子來到西安。同樣在我們身邊,是不是有這麼一些人,從蘭州、甚至國外去到陝北來支援當年延安煉油廠的建設,紮根陝北,紮根企業,我們身邊多少同事生於斯,長於斯。

我還記得同事楊曉麗給我講的她的家庭“西遷”的故事。他們家來自蘭州煉油廠,當年,蘭州煉廠所在的城市已甚是繁華,已經住在小洋樓裏的父輩們當年也是滿懷夢想,艱苦奮鬥的一代,為響應當時國家號召,支持老區建設,果斷變賣房產,攜妻負子,義無反顧的從一個大城市遷到一個小山溝裏,至今她還清楚的記得在長途車上與自己生長多年的城市、與朝夕相伴的親朋好友告別的那種不捨和傷感,記得初入黃土地的那一片荒涼,記得那片荒涼是如何一步步也開始高樓林立,繁花似錦。這可能也是她第一次理解什麼是舍小家顧大家的精神,什麼是父輩們開拓奮鬥的精神。像同事楊曉麗舉家搬遷的事蹟在當時支建的年代,不僅僅是個例,其實這就是我們老一代石油人最無私的奉獻精神。

西遷精神是一種艱苦創業的精神,這就更契合了我們延長石油埋頭苦幹,開拓創新的的企業精神。

我們的企業紮根在陝北這片紅色沃土之上,使我們更懂得今日的輝煌來於前人的付出。

我們是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走在春風裏。想過去看今朝,我此起彼伏。

當下我們的行業面臨着成品油供需結構發生巨大變化,國際油價急轉直下的困難,面對巨大挑戰,我們還能做到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從容麼?

而西遷精神,必將鼓舞更多有開拓和奉獻精神的人,不馳於空想、不騖於虛聲,沿着前輩們愛國和奮鬥的足跡,一步一個腳印,用自己的雙手和汗水,開創足以慰藉家與國的偉大事業和幸福生活。

交大人塑造出了以“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為主要內容的西遷精神。並在這種精神的指引下,幾乎以一己之力,撬動了中國高等教育的格局,改變了西部沒有規模宏大的多科性工業大學的面貌,又在後續的歲月裏,引領和帶動整個西部地區的高等教育乃至整個教育的蓬勃發展。成為中華民族精神脊樑中光芒萬丈的一段。

精神立則人格立,精神強則國家強。西部大開發是一項艱鉅而漫長的工程,西部能不能興旺繁榮,決定了中國夢實現的速度和高度。在“一帶一路”建設的時代背景之下,西安交大、陝西省乃至整個西北地區,都將承擔起更加重要的使命與責任。而西遷精神,必將鼓舞更多有開拓和奉獻精神的國人,不馳於空想、不騖於虛聲,沿着前輩們愛國和奮鬥的足跡,一步一個腳印,用自己的雙手和汗水,開創足以慰藉家與國的偉大事業和幸福生活。

以創新辦法尋求化解矛盾的“鑰匙”,以創新思路萃取化繁為簡的“良方”,以創新舉措打開實現突破的錦囊。

2022大力弘揚“西遷精神”心得體會 篇10

20__年4月22日,正在陝西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專門前往西安交通大學,考察交大西遷博物館,親切會見西遷老教授。總書記指出,“西遷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精髓是聽黨指揮跟黨走,與黨和國家、與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具有深刻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3年前,習近平總書記曾對15位交通大學西遷老教授來信作出重要指示,向當年響應國家號召獻身大西北建設的交大老同志們致以崇高的敬意,希望西安交通大學師生傳承好“西遷精神”,為西部發展、國家建設奉獻智慧和力量。

經歷20世紀50年代交大西遷的部分師生行走在西安交大校園內。 新華社記者 王曉凱/攝

在20__年新年賀詞中,習近平總書記又説:20__年,又收到了很多來信,其中有西安交大西遷的老教授,他們的故事讓我深受感動。

習近平總書記發表20_年新年賀詞。

總書記為何多次點贊“西遷精神”?“西遷精神”又是如何鑄就的?

這要從上世紀50年代説起。當時,為適應新中國大規模工業建設需要,支持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中央決定將交通大學從繁華的大上海遷往條件艱苦的西安。1400多名教工、近3000名學生義無反顧參與西遷,開啟了一段崢嶸歲月。

“黨讓我們去哪裏,我們背上行囊就去哪裏”“哪裏有事業,哪裏有愛,哪裏就是家”“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幹事創業”……此次遷校,不僅僅是一次空間的轉移,其背後凝聚着愛黨報國的使命擔當與服務人民的家國情懷。

回顧交通大學西遷的歷程,西遷羣體的愛國熱情彷彿就在眼前。

故事一:西遷之時,老校長彭康已步入天命之年。他説:“我們的國家是社會主義國家,因此考慮我們學校的問題必須從社會主義建設的合理部署來考慮”。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了他的莊嚴承諾:“要在西北紮下根來,願盡畢生之力辦好西安交通大學。”

1952年,彭康任交通大學校長、黨委書記。1956年,他率領交通大學內遷西安,並擔任西安交通大學校長、黨委書記。

故事二:中國電機之父鍾兆琳先生,遷校時已57歲。他婉拒周恩來總理考慮他年齡比較大,夫人需卧牀養病,可不必去西安的照顧,孤身一人前往西安。他説:我們要到西安辦校紮根,獻身於開發共和國的西部。

鍾兆琳教授在為西安交大電制教研組青年教師舉辦專業科學知識講座。新華社記者 和坪/攝(1961年7月18日發)

故事三:“長安好/建設待支援/十萬健兒湖海氣/吳儂軟語滿街喧/何必憶江南!”這首創作於1957年的《憶江南》道出了無數西遷交大人的心聲。在西遷隊伍中,不僅有著名的教育家、教授,也有講師、助教、管理職員、技術員,還有炊事員、理髮師、花工等後勤服務人員,甚至包括醬菜廠、煤球廠的工人。而這首充滿豪情壯志的詞作者便是西遷而來的滬上名醫沈雲扉,他以66歲高齡來到西安新校的小診所裏為師生服務,一干就是8年。

今天,重新弘揚“西遷精神”,就要牢記總書記的殷殷囑託,心懷理想、心繫家國,將個人命運融入國家發展、時代進步的大潮洪流,堅決聽黨指揮跟黨走,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在奮鬥中譜寫出新的歷史絃歌,在新徵程上創造屬於我們這代人的歷史功績。

2022大力弘揚“西遷精神”心得體會 篇11

60多年前,為積極響應黨中央的號召,老一輩交大人揹負着祖國跟人民期望,告別繁華的上海,義無反顧的踏上開往西北的列車,踐行――“向科學進軍,建設大西北”的精神使在場的每個人感動,和對他們產生由衷的敬佩。西遷精神內涵是“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

學習“西遷精神”我深受鼓舞,也倍感自豪,作為西交人,我們有責任、更有義務傳承“西遷精神”,無論是老一輩師生胸懷祖國、艱苦創業的高尚情懷,還是當代優秀的青年人才的遠大抱負,都時刻激勵着我們每一個交大人,立足本職工作,以最精湛的醫療技術和最優質的護理服務,努力創建國家區域診療中心,以實際行動為交大口腔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交大的西遷,改變了中國西部高等教育匱乏的面貌,通過交大廣大師生員工的不斷努力和奉獻,使得西安交大得以發展壯大,從而引領和帶動整個西部地區高等教育的發展,為國家,為社會,為人民培養出越來越多的高素質人才,鑄造出“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的“西遷精神”。學習西遷精神,我為我是交大的一員感到驕傲和自豪,認識到應做好本職工作,更好地為廣大患者服務。

作為新一代交大人,我們更應銘記“西遷精神”,從老一輩交大人手中拿起接力棒,承繼歷史賦予我們的使命和責任,堅定信念,腳踏實地,勇於創新,緊跟黨和國家的步伐,把“西遷精神”發揚光大,在自己的工作崗位做出成績,把自己的經驗和體會,無私傳給年輕一輩,無愧與我們的時代。

2022大力弘揚“西遷精神”心得體會 篇12

西遷精神,是西安交通大學的一座豐碑,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交大人精勤求學、敦篤勵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作為新時代的交大人,我們應飲水思源,認真學習西遷精神,並將之發揚光大。“西遷精神”也鼓舞一代代交大人樹立愛國情懷,為民族富強做出應有的貢獻,不畏艱苦,敢於拼搏。

學習“西遷精神”是我們大學生責任意識提升的重要環節。以集體為重,不吝惜於犧牲個人利益,頑強拼搏,並且將這份優秀的精神一直傳承下去,這是我們的義務。

首先,作為一名大學生我感到西遷精神有更深層次的內涵。交大西遷壯舉,以及在西遷後不辱使命,在當時還比較落後、艱苦的大西北重新鑄就了一所全國名列前茅的著名大學,如果沒有交大師生“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是不可能實現的,這種精神是有更深層次的內涵的,這個內涵是什麼?我認為是交大人具有的“科學報國、愛國愛校、責任擔當”的使命和大愛精神,西遷前輩們在生命中以這樣的使命和大愛精神,爆發出了無窮的勇氣和創造力,譜寫了西遷路上“向科學進軍,建設大西北”的偉大壯舉,並在平凡的崗位上眾志成城、忠於職守、默默奉獻,做出了偉大的成績。

其次,如何弘揚交大西遷精神?當一個人有了使命,就會有生命的內驅力,而從小愛到大愛是一個人生命錘鍊成長的結果。我們大學生在新時代中弘揚西遷精神,就是要繼續秉持“科學報國,愛國愛校,責任擔當”的使命和大愛精神,不僅要向前輩們學習,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最好的成績,還要在當今國家經濟及社會轉型中勇於接受新的挑戰,把更多的科研成果和創新創業轉化為生產力,推動產業經濟健康發展,造福於人民,讓國家走向繁榮富強。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老一輩交大人放棄優越的物質,義無反顧投身西部,克服重重困難,為西部地區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在艱苦創業中實現了自身價值。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要向他們學習,把青春用於奮鬥,把豪情譜寫於現實,勾勒好自己的精彩人生。

2022大力弘揚“西遷精神”心得體會 篇13

1956年,交通大學師生員工響應黨和國家號召,從上海遷往西安。64年來,西安交通大學堅持“紮根西部、服務國家、世界一流”的定位和目標,為國家特別是西部地區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創造了許多重大科技成果。十九大召開後,交大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的指示,更加堅定了“紮根西部、服務國家、世界一流”的辦學定位。

64年的崢嶸歲月,西遷精神早已深深植入交大全體人員的血脈和靈魂之中。交大人在建設大西北的任務中體現出的愛國敬業、無私奉獻、艱苦奮鬥不僅是交大人的精神,更是我們中華民族一脈相承、源遠流長的民族之魂!

砥礪奮進續寫西遷精神,擼起袖子再創交大輝煌。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於老一輩交大人的博大胸懷和無私奉獻給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讚許。我作為一名工作和生活在祖國西部的交大學子,感到無比自豪。自西遷以來,我們交大培養的學子中,在甘肅工作和生活過的超過5000多名,分佈在電力、能源、醫療、教育、科技等多個領域且擔任重要崗位,並在某些領域裏發揮着中流砥柱的作用。這和64年前黨中央的西遷號召,和一代代交大人的無私奉獻是密不可分的。而64年後的今天,總書記的再次肯定,又將成為校友們紮根甘肅,持續貢獻的巨大動力。以後的我們校友會,要繼續團結好每一位在甘肅的交大學子,互助互愛,將以“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為主的西遷精神內涵代代傳承。

作為交大學子,我們不僅要傳承前輩們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英雄主義、樂觀主義的西遷精神,更要積極響應十九大的號召,為國家建設,為西北地區的經濟發展,為祖國的人才培養奉獻出自己的力量!

2022大力弘揚“西遷精神”心得體會 篇14

“西遷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精髓是聽黨指揮跟黨走,與黨和國家、與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具有深刻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它將激勵懷揣夢想的中華兒女,沿着前輩們愛國和奮鬥的足跡,不斷追夢前行。

聯想到前段時間,為了響應國家抗疫的號召,我們的醫生與護士們毅然踏上了支援武漢等疫區的抗戰之旅,我們在他們的身上看到了“西遷精神”,他們積極響應國家、組織的號召,祖國哪裏有需要就去哪裏,這也給我們巨大鼓舞,我們有決心也有能力贏得這場戰爭。

“重大的歷史進步都是在一些重大的災難之後,我們這個民族就是這樣在艱難困苦中歷練、成長起來的。”4月22日,習總書記的這句話,在交大博物館迴響,經久不散。

五十年代,交大師生懷着一腔建設祖國、建設共產主義的熱忱,從黃浦江畔搬到了渭水之濱。“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大西北貧瘠的土地上,他們將青春奉獻給國家,鑄就了“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的西遷精神,為共和國西部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了不起的貢獻。

60多年後,這份“西遷精神”仍然能夠催人奮進。經受了疫情摧折的民族,絕不會服從劫難的安排,千千萬萬的人傳承着胸懷大局、默默無聞的無私奉獻精神,逆風而行、向死而生,把國家的需要,當成自己的責任,當成年輕人的責任,當成知識青年的責任。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奉獻。災難洗練了我們青春的底色、愛國的心懷,我們應當有更大的能力去紮根實際、勇攀高峯,在新時代的廣闊天地中,將“西遷精神”延續,創造屬於我們這代人的歷史功績!

2022大力弘揚“西遷精神”心得體會 篇15

“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老一輩交大人用實際行動譜寫了“西遷精神”。站在新的起點,我們新時代青年要不忘初心、奮勇前行,在傳承“西遷精神”中,努力讓青春綻放絢麗之花。

“面對困難與挑戰,交大人沒有退縮。他們披荊斬棘,向科學進軍。”短短几句話,展現了上世紀60年代的“西遷精神”。當代的“西遷精神”又是如何?西安交大用十六個字給了我答案——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習總書記説:“重大的歷史進步都是在一些重大的災難之後,我們這個民族就是這樣在艱難困苦中歷練、成長起來的”。“西遷精神”是代代相傳的,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歷史裏那一段激勵人心的故事,更是我們應該去終身學習的精神。

西遷精神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奉獻精神,更是一種家國情懷。西遷的老一輩革命工作者舍小家、為大家,不遠萬里、支援西部,是使命、更是擔當,他們深深懂得“有國才有家”的道理,為了這個初心,他們含辛茹苦,負重前行。作為青年大學生的我們,更要秉承老一輩的“西遷精神”,不忘初心,不辱使命。從老一輩西遷人手中拿起接力棒, 承繼歷史賦予我們的使命和責任,堅定信念,腳踏實地,勇於創新,緊跟黨和國家的步伐,把“西遷精神”發揚光大,用知識、用雙手、用行動去奮鬥,無愧於我們的時代。

作為一名學生幹部,我深知帶頭拼搏和努力是職責所在。胸懷大局需要我們把握大勢,着眼大事;無私奉獻需要我們大公無私,克己奉公;弘揚傳統需要我們挖掘中華優秀文化,取精去粕;艱苦創業需要我們不忘初心,自強不息。我願做弘揚“西遷精神”的標兵,與所有同學一起腳踏實地,砥礪前行!

2022大力弘揚“西遷精神”心得體會 篇16

“西遷精神”是教育戰線的重要精神財富,是我們教育人的“傳家寶”。它不僅是西安交大的優良傳統和寶貴財富,是全國廣大知識分子熱愛祖國、服務人民高尚情操的光輝寫照,更是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精神“先鋒隊”。交大人迅速響應國家號召西遷,義無反顧,滿懷豪情就到了西安。這種祖國至上的精神乃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可貴的精神資源。只要祖國需要,我必全力以赴,這是他們的價值選擇。這是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與使命擔當。家國情懷是優秀的民族傳統,是知識分子愛國報國的樸素表達,也是教育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文化傳承。

作為一名交大學子,習總書記的關懷和希望讓我感到無比激動、振奮、充滿力量,對西遷前輩們的敬意油然而生,也不禁為前輩們當年走過的道路而自豪。1956年,交大師生員工積極響應黨和國家號召,克服重重困難、有條不紊從上海遷往西安,在大西北建設起一所多科性的著名大學,多年來,西安交通大學堅持“紮根西部、服務國家、世界一流”的定位,為西部建設、國家發展做出重大貢獻。

老教授在信中寫道:十九大報告中對高等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新的期望與要求,要紮根祖國西部,輸出一流人才、一流成果。其實這也是對我們青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作為西安交通大學的一份子,作為一名預備黨員,我會把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重要指示與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結合起來,不負總書記對我們青年的殷切希望,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不忘初心,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做西遷精神的新傳人!將交大夢融入中國夢!

2022大力弘揚“西遷精神”心得體會 篇17

黨讓我們去哪裏,我背上行囊就去哪裏。“到農村去,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在當時是一代人的集體選擇。這明顯不是一筆用物質公式可以算清的賬。在中華民族的價值譜系中,尊崇“兼濟天下”,講“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講“好兒女志在四方”。在深厚的文化土壤和社會主義體制下,把個人得失放在國家利益後面,把個人選擇融於國家需要之中,這是一種崇高的家國情懷。交通大學西遷,是一次響應祖國號召、跨越大半個中國的“行軍”。在遷往西安的過程中,生髮出來的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西遷精神”。“西遷精神”為“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這是一座不朽的豐碑,永遠的旗幟。

“西遷精神”始終引領着我們有志青年一往無前。“西遷”改善了西部教育資源不足的佈局,為中國西部各行業發展提供了人才動力。今天,作為新一代青年,我們仍然要堅持這種信念,弘揚奉獻的精神,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在社會最需要的地方,釋放自己的能量,將自己在大學所學,從大學汲取的一切,投入到自己的崗位,貢獻給社會和國家,不負期待,不負青春。通過閲讀西遷故事,我深切感受到了老一輩知識分子胸懷赤子之心、堅守報國之志,把自身的前途命運同國家民族命運緊緊相連的胸襟與情懷。以西安交通大學“西遷人”為代表的老一輩知識分子舍小家、為大家,始終與黨和國家的發展同向同行的家國情懷感人至深、催人奮進,將永遠激勵着我們青年一代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以愛國奮鬥精神彰顯時代新人的青春底色。

作為大學生的我們,也要去國家需要的地方去,做國家需要我們做的事情,這是大學生的使命和責任。時代不一樣了,但我們仍然需要延續傳統,做新時代的西遷人,用奮鬥,奉獻我們的青春,創造國家的未來!

2022大力弘揚“西遷精神”心得體會 篇18

將西遷精神落實在新時代知識分子愛國奮鬥行動中

進入新時代,廣大知識分子繼承和弘揚西遷精神,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共建“一帶一路”等重大機遇,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捨我其誰的責任感,主動擔當,積極作為,為西部振興、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不斷作出歷史性貢獻。

一是堅守正確的政治方向,譜寫胸懷大局的新篇章。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政治方向對一個黨、一個黨的組織、一個黨員幹部來説都極端重要。牢固樹立政治理想,正確把握政治方向不僅是對領導幹部的要求,對知識分子也非常重要。新時代弘揚西遷精神,最重要的就是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進一步堅定“聽黨指揮跟黨走”的政治方向,一以貫之服從黨和國家發展的戰略需要。加強理論武裝,引導廣大知識分子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切實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毫不動搖貫徹落實黨中央各項決策部署,認真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學習中,可以挖掘和運用好各種教育資源,“西遷人”的奮鬥史就是最為生動的教材。

二是秉持愛國奮鬥的價值追求,續寫無私奉獻的新故事。習近平總書記在20__年新年賀詞中提到西安交大西遷的老教授時指出:“他們的故事讓我深受感動。廣大人民羣眾堅持愛國奉獻,無怨無悔,讓我感到千千萬萬普通人最偉大,同時讓我感到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今天弘揚西遷精神,就是要將這種愛國奮鬥精神品格與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長征精神、抗戰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貫通起來,把腳踏實地、埋頭苦幹、不畏艱難、無私奉獻的優秀品質內化為每個人自強不息、奮勇前行的強大精神動力,並使之成為廣泛認同的精神價值與共同追求。弘揚西遷精神,還要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英雄主義、樂觀主義旗幟,通過奮鬥成就更美好的明天,努力做精神最為富足的人,不斷豐富全社會特別是廣大知識分子堅守初心使命、不斷砥礪前行的生動實踐。

三是弘揚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綻放優良傳統的新光芒。習近平總書記曾高度讚揚以西安交通大學“西遷人”為代表的老一輩知識分子“始終與黨和國家的發展同向同行”的家國情懷。今天,弘揚這種寶貴精神,就是要進一步激發天下為公、擔當道義的崇高情懷,始終把傳承家國情懷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聯繫起來,與黨的革命傳統和優良作風聯繫起來,刻苦鑽研,勤奮工作,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貢獻智慧和力量;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瞭解百姓生活狀況、把握羣眾思想脈搏,着眼羣眾需要解疑釋惑、闡明道理,把學問寫進羣眾心坎裏;始終做到胸懷大局、心有大愛,想國家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永葆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努力創造無愧於新時代的光輝業績。

四是凸顯敢為人先的精神品格,開啟艱苦創業的新徵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重大的歷史進步都是在一些重大的災難之後,中華民族就是這樣在艱難困苦中歷練、成長起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嶄新事業,更是一項長期艱鉅的歷史任務。今天弘揚西遷精神,就是要拿出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闖勁,拿出敢作敢為、鋭意進取的拼勁,奪取教育科技新徵程上的更大勝利。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使科學研究真正做到“頂天立地”,“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更好地服務國家、服務西部。以勇立潮頭、爭當時代弄潮兒的志向和氣魄,以踏石留印的精神推動改革,主動迎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潮流,努力成為開拓創新的時代先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