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心得體會

信仰和理想是非常重要的。早在二千多年前,子貢問孔老夫子:怎樣才能讓一個國家安定、政治平穩?孔子的回答很簡單,只有三條:“足兵,足食,民信之矣。”也就是説,國家要有足夠的兵力來保障安全,要讓老百姓能夠吃飽,老百姓要對國家有信仰。孔子認為在這幾條中間,信仰是最重要的,他説“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最可怕的是國民對這個國家失去信仰以後的崩潰和渙散,而信仰的力量則可以把一個國家凝聚起來。

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心得體會

目前,我們國家在經濟建設上取得了顯著的成就,經濟總量已雄居世界第二位。但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在精神領域也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現象,出現了精神危機、信仰危機以及道德危機的徵兆。有些人對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喪失信心,他們中有些人主張向瑞典等北歐國家學習,搞私有化、多黨制,走“民主社會主義”的道路;也有的被改革開放中遇到的暫時困難嚇倒,主張倒退,回到原來的計劃經濟體制。實際上,他們都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認識不足,喪失了信仰,進而對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喪失了信心。在這種情況下,中共中央及時地提出了要進行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活動,這是非常必要的,這對於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團結、引領全國人民在思想上、道德上共同進步,具有重大意義。

一、必要性

我們的國家要能夠保持經濟的持續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續提高,必須要做到社會的有序協調發展和保持團結穩定,必須要形成一種和諧的文化範圍。而在和諧文化的建設中,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就是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核心價值體系為人們提供了一整套觀察世界和判斷事物的基本標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代表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主流價值,它提供了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所需要的文化認同和價值追求,它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是其他任何價值體系無法替代的。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我國整體社會價值體系中居於核心地位,發揮着主導作用,決定着整個價值體系的基本特徵和基本方向,是建設和諧文化的根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包括四個方面的基本內容,即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

二、基本內容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包括四個方面的基本內容,即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和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

正確的價值體系只有被人民羣眾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並轉化為社會羣體意識,才能為人們所自覺遵守和奉行。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必須通過強有力的思想教育,應緊緊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充分運用各種手段加大宣傳力度、營造濃厚輿論氛圍,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廣大人民羣眾所感知、所認同、所接受。要引導羣眾將自發形成的價值觀念由感性向理性昇華,對各種淺薄、混沌、片面甚至錯誤的價值觀念進行矯正,幫助羣眾學會分辨、抵禦和清除各種錯誤價值觀念的影響。

第一: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是我們堅持社會主義道路永不過時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深刻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其方法論更是為我們探索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方式方法。事實證明,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能確保我們社會主義的建設不會迷失方向。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不僅需要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更要實現馬克思主義的時代化,與時俱進的發展馬克思主義,反對將馬克思主義本本化、教條化。不斷尋求馬克思主義與不同時期的國情相結合,使馬克思主義不斷煥發新的活力。在這方面,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都是經典的結合。其中,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它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為指導,抓住“發展”這一馬克思主義的主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題、當今時代的主題,思考中國和世界各國的發展理論和發展實踐,具有深刻的時代特徵,只有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我們才能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

第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

理想決定行動,共同的理想保證行動協調一致。伴隨着經濟社會發生的深刻變化,我國不可避免會出現社會意識的多樣化。這就更加需要一個能夠代表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社會各個階層廣泛認可和接受的共同理想,這樣才能有效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這個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個共同理想,既實在具體,又鼓舞人心,昭示了我們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在本世紀頭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再繼續奮鬥幾十年,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

第三: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種社會意識,是一個民族區別與其他民族的精神特質,是民族大多數成員所認可和接受的,富有生命力的優秀思想品格、價值取向和道德規範的總和。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華民族精神具有民族凝聚力、生命力的原因所在。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甚至是“忠孝不能兩全”,這樣的文化薰陶貫穿五千年漫漫歷史長河,這都是要在個人的心中強調一個國家的概念,強調為國負責、為國犧牲,“舍小家,顧大家”的愛國主義情懷。但是愛國既是感性的情感體認,更是理性的思考與行為。對我們廣大青年來説,怎樣表達我們的愛國熱情、怎樣用行動來做對祖國真正有益的事情,是我們需要掌握的。愛國主義不是情緒發泄,不是不顧自己和國家形象的衝動和暴力,而是有理有據有節的爭取國家民族利益的最大化。我們努力學習、在任何一個國家需要的崗位上努力工作就是愛國;我們出國深造,學成後將一身本領帶回祖國尋求發展就是愛國;相信我們的黨、我們的政府能妥善解決國內外各種矛盾和問題就是愛國;我們可以做的事情很多,但是不能被盲目的、缺乏理性的情感所左右,作出有損國家形象、有損民族利益的事情。這是我們青年尤其需要理解的愛國精神。

第四: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時代精神是一個社會在最新的創造性實踐中激發出來的,反映社會進步的發展方向、引領時代進步潮流、為社會成員普遍認同和接受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道德規範和行為方式,是一個社會最新的精神氣質、精神風貌和社會時尚的綜合體現。國外學者紛紛表示: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對此我們需要冷靜理解:21世紀是我們中國發展的世紀,我們只有一直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科學、思想各個領域的不斷創新,才能實現我們強國富民的理想,才能真正體現21世紀的深刻涵義。

第五:社會主義榮辱觀。黨的xx屆六中全會把社會主義榮辱觀作為和諧文化建設的重要方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內容,強調要圍繞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廣泛開展公民道德建設,推動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和人際關係。“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植根於當代中國社會的現代化建設實踐,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傳統和社會發展根基,體現了我們黨致力於全面小康社會建設、和諧社會建設的崇高道德取向和全心全意為人民的深刻價值藴涵。社會主義榮辱觀反對危害祖國、數典忘本,反對背離人民、脱離羣眾,反對好逸惡勞、遊手好閒,反對愚昧無知、迷信盲從,反對損人利己、作惡多端;反對見利忘義、過河拆橋;反對違法亂紀、貪污腐敗,等等,從各個方面展現了提升社會主義道德境界的迫切性、重要性,對執政黨和全體黨員來説,是一種基本道德取向,只有堅持這種取向,才能走向道德理想境界;對全體公民的倫理生活來説,是一種基本價值追求,只有堅持這種追求,才能獲取生活意義境界。因此,社會主義榮辱觀體現了道德理想境界和生活意義境界的統一。

鄧小平同志曾經説過一段十分精彩的話:“過去我們黨無論怎樣弱小,無論遇到什麼困難,一直有強大的戰鬥力,因為我們有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鐵的紀律。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這都是我們的真正優勢。”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樹立起了全社會廣泛認同的精神旗幟,鑄就了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支撐,激發起全體人民共同奮鬥的精神力量,就能夠不斷地增強我們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創造力,能夠更清醒、更堅定地把握和堅持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有利於我們更清醒、更堅定地把握和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人們有了共同的價值目標和理想追求,就有了超越具體利益關係的精神紐帶,就能夠寬容諒解、求同存異,團結協作地去化解矛盾、消除衝突,增強廣大人民羣眾的歸屬感和向心力,促進社會的團結和穩定,反過來也可以更好地促進經濟建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