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蹟學習心得(精選24篇)

2023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1

他始終牢記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積極投身脱貧攻堅事業,主動來到深度貧困的“民族直過區”承擔扶貧任務,帶領村民發展特色產業,改變了當地貧困落後的面貌。

2023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蹟學習心得(精選24篇)

他致力於農業科學研究,取得多項重大科研成果,立足農村實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創辦院士科技扶貧指導班,為雲南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培養了1000餘位科技致富帶頭人。

他情繫三農,紮根邊疆,掛鈎聯繫瀾滄拉祜族自治縣以來,深入村村寨寨,跑遍田間地頭,與少數民族羣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受到各族羣眾真心愛戴和社會各界高度讚揚,被親切地稱呼為“農民院士”。

先後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全國模範教師”等榮譽稱號。

新時代的年輕黨員幹部和大學生要像朱有勇等老一輩人才學習,學習他們崇高的愛國精神、堅定的理想信念、無私的奉獻精神、踏實的工作作風、堅定的人民立場、真摯的愛民情懷,把視線投向國家發展的航程,把汗水灑在艱苦創業的舞台,把青春寫在中國大地上,到基層去、到西部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積極擁抱新時代、奮進新時代、珍惜大有可為的新時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持之以恆奮鬥,讓青春在為祖國、為人民、為民族、為人類的奉獻中煥發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2023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2

首先要解決迫在眉睫的問題:農民們應該種什麼?

發展產業並非易事。前些年,瀾滄縣曾大規模推廣種植核桃樹,竹塘鄉就種了7000畝。不料,核桃樹長得挺好,但是掛果很少。

有企業找上門來,想種花椒。朱有勇左思右想,把企業勸退了,“中國花椒產地這麼多,這裏種有什麼特別的優勢?”

“既要用好我們的科技成果,也要和這裏的自然資源結合。”朱有勇抓住這條主線,通過對氣候、土壤、降雨等自然條件的科學分析,找到了一個突破口:這裏具備發展冬季土豆和冬早蔬菜的優越條件。

冬季土豆十一、十二月播種,第二年三四月份收穫。“這個時候能產新鮮土豆的地方很少,瀾滄縣可以成為全國最早上市的新鮮土豆產地之一,收購價格也比較高。”雲南農業大學教師黃惠川開始向村民作介紹。

“一畝地,一百天,一萬元。”專家們掰着指頭給村民算賬,村民將信將疑。

20__年冬天,扶貧隊員找上村民劉金寶,動員他種冬季土豆。劉金寶嘴上答應,結果第二天就去地裏撒了油菜種子。

朱有勇只好找到村組幹部,一起在蒿枝壩組的100畝地裏,搞起了示範種植。

20__年春天,示範基地迎來豐收。通過測產,最高畝產4.7噸,平均畝產3.3噸。按照每公斤3元的收購價,平均每畝土豆收益近萬元。

消息傳到劉金寶耳朵裏,他決定拿出2畝地種土豆試試。再一年開春,他家地裏長出了全村的“土豆王”,一顆足足重5斤。

到了20__年冬天,沒等扶貧隊員上門,劉金寶把自家10畝地全部種上了土豆。

這一年,瀾滄縣冬季土豆已推廣種植3200多畝。

2023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3

朱有勇沒有躺在功勞簿上,他選擇投身新戰場——

雲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20__年貧困發生率仍然高達41%。這一年,中國工程院結對幫扶瀾滄縣。誰來牽頭挑起重擔呢?時年60歲的朱有勇主動請纓:“我年輕,我來幹!”

説幹就幹,朱有勇把院士專家工作站建在了瀾滄縣竹塘鄉雲山村蒿枝壩組,帶領團隊一竿子插到底,在這個寨子紮下根,一待就是五年。

倡導種冬季土豆,農民剛開始不積極,他跟村組幹部搞起了示範種植;考察三七基地的路上,車子陷進了泥坑,他第一個下去推車,任憑泥巴濺了一身;尋找水源時,他拄着枴杖穿行在雨後濕滑的山坡,一路上跌了三跤……

駐村扶貧,迷彩服就是朱有勇的“作戰服”。他要求參加院士指導班的學員都要穿上迷彩服,因為這樣可以一掃長期貧困滋生的萎靡氣息,激發起奮鬥的姿態來。

種出五斤重的“神奇土豆”,種出藥企搶着買的“有機三七”,培養科技致富帶頭人……把“冬閒田”變“致富田”,老百姓的評價,就是朱有勇脱貧戰線上的口碑。

一句承諾,映照一位共產黨人的一輩子

1955年,朱有勇出生在箇舊市一個農村家庭。

他經歷過艱難困苦的年代,對貧窮和飢餓的記憶刻骨銘心。“農民種地很辛苦,但再怎麼拼命幹活,種的糧食仍吃不飽。”他甚至做夢,一個玉米稈上結出五六個棒子,一株植物上面結西紅柿、下面長土豆,這樣大家就能吃飽了。

2023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4

“瀾滄縣資源豐富,農民有大量的耕地和森林,但是怎樣把這裏的資源優勢變成經濟效益?這裏的資源最適宜發展什麼產業?”

帶着這些問題,他走村串寨,研究田間地頭的脱貧經。

五年如一日,朱有勇帶領團隊利用專業特長,科學制定了將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的發展措施,按下瀾滄扶貧“快進鍵”。

20__年4月,“中國工程院院士專家扶貧工作站”在蒿枝壩組掛牌成立。

蒿枝壩組活動室成了一座“科技小院”。“這像是一個農民田間學校,在朱院士團隊帶領下,鄉親們一邊種田一邊學技術,樹立了科技致富的觀念。”竹塘鄉黨委書記黃鎮説。

朱有勇不敢懈怠,“我們習慣了把論文寫在紙上、發表在刊物上,現在要把論文寫在大地上,讓一家家農民富起來、一個個村寨脱貧!”

2023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5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共產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向貧困宣戰,取得了顯著成就。當前,脱貧攻堅已到了決戰決勝、全面收官的關鍵階段。可以説每一名黨員幹部在脱貧工作面前都應責無旁貸,都要盡一份力,都要拿出勇氣,拿出擔當,為脱貧攻堅做出貢獻。

有這樣一位院士,他叫朱有勇,20__年退休後,退而不休,發揮餘熱,來到家鄉雲南最貧困的地區——瀾滄縣扶貧。瀾滄當地主要是拉祜族,這裏貧困面廣、貧困人數多,是脱貧攻堅主戰場,他把“家”安在田間地頭,用5年時間身體力行,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傳授給1500個村民,並讓村子擺脱了貧窮。11月29日央視新聞聯播播發了題為《“農民院士”朱有勇:用科技改變貧窮》的報道,聽了他的事蹟,令人非常感動,值得每名黨員幹部、特別是年輕黨員幹部學習反思,並實踐之、篤行之。

2023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6

朱有勇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雲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雲南省科學技術協會主席,我國著名的植物病理學專家。他始終牢記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積極投身脱貧攻堅事業,主動來到深度貧困的“民族直過區”承擔扶貧任務,帶領村民發展特色產業,改變了當地貧困落後的面貌。他致力農業科學研究,取得多項重大科研成果,立足農村實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創辦院士科技扶貧指導班,為雲南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培養了1000餘位科技致富帶頭人。他情繫三農,紮根邊疆,掛鈎聯繫瀾滄拉祜族自治縣以來,深入村村寨寨,跑遍田間地頭,與少數民族羣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受到各族羣眾真心愛戴和社會各界高度讚揚,被親切地稱呼為“農民院士”。先後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全國模範教師”等榮譽稱號。

這眾多榮譽的背後,是他不忘初心,紮根基層,苦心鑽研的深刻體現。在為羣眾解決實際問題後他曾説“這比拿多大的獎項、給多少錢都更讓我高興。”“能幫農民兄弟解決問題是幸福的事”。這種不忘初心,淡泊名利的精神,配得上他獲得的一切榮譽。

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他有着強烈的問題意識、創新意識和實踐意識,他深入羣眾、深入基層、深入田間地頭,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汗水灑在田野裏,把幸福種在農民的心坎上。他年過六旬,卻毅然投身脱貧攻堅最前線,用奮鬥精神既扶智又扶志,把愛國情、強國夢、報國行鐫刻在邊疆民族致富路上。

朱有勇是精準扶貧精準脱貧基本方略的忠誠踐行者,是打贏脱貧攻堅戰中湧現出的先進典型,是奮鬥在脱貧攻堅主戰場的“農民院士”。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重要論述,學習朱有勇科技扶貧的先進事蹟和忠誠擔當的崇高精神,積極投身攻克深度貧困堡壘,決戰決勝脱貧攻堅戰的偉大事業,為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勝利作出應有貢獻。

2023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7

在全國上下埋頭苦幹、萬眾一心,決戰決勝脱貧攻堅戰之際,中央宣傳部12月2日在北京向全社會宣傳發布朱有勇的先進事蹟,授予他“時代楷模”稱號。

提到朱有勇,就不得不提起他20__年兩會在人民大會堂向中外媒體推銷土豆的場景,面對媒體的人大代表朱有勇難掩臉上流露出的激動和自豪,手裏抓一顆碩大的土豆,向大家講述他在西南邊境科技扶貧的故事。普通土豆不過鴨蛋大小,而他指導村民種的土豆比鴕鳥蛋還大,重的一顆就有5斤。通過種植冬季土豆,邊陲村寨裏村民的冬閒田變成了高產田、脱貧田,靠着這顆“神奇土豆”,貧困山區的村民實現了脱貧致富奔小康。

出身農家的朱有勇在曾經下鄉插隊的勞動中,體會到了因農作物病蟲害帶給農民和農業生產的苦難,後來的他考上雲南農業大學,通過刻苦鑽研農業科技,成為了農業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靠着長達20多年紮根冷門領域的研究,他成為了國際知名的植物病理專家,為世界糧食安全生產做出了傑出貢獻。

拳拳赤子心,殷殷報國情。就在20__年,已經功成名就的朱院士在自己人生的高光時刻,做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決定:去最艱苦的地方扶貧。出身農家的他深知農村條件的艱苦,但是他毫不退縮,從昆明驅車14小時駛入西南邊境的貧困山村,撲下身來,用自己的畢生所學助力祖國的脱貧攻堅大計。

扶貧必先扶智,治貧必先治愚。在這塊素質貧困的邊境山村,朱有勇和村民們同吃同住,學習説拉祜語,帶領他的團隊一次次深入山野林間、用雙腳走遍深山密林,為村民選擇適合種植土豆的冬閒田,在冬季缺少蔬菜的季節種植出熟期早、薯形好、個大光滑、口感好的“神奇土豆”,為村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讓村民種上一畝即可脱貧,種上兩畝直奔小康。至此,“神奇土豆”在朱院士的手裏發揮出了巨大的魔力。

助力貧困地區羣眾脱貧只是第一步,保證村民不再返貧才是扶貧攻堅的長久之策。為此,朱院士決定親自開辦技能培訓班,免費吃住,免費學習,他帶領着他的農民學員一起犁地、播種,享受豐收的喜悦。這個培訓班不僅教授種植土豆,還教授蔬菜種植、茶葉種植、林業、畜牧業等多種適合在林間山區開展的致富產業。在他和他的團隊的精準扶貧下,朱院士用他的實際行動將科研論文寫在了祖國的西南邊境脱貧攻堅主戰場,用科技扶貧的豐碩成果譜寫了一曲時代讚歌。

大山無言,一石一礫皆是見證。5年的時間,這位年過60、活力四射的“農民院士”,用“神奇土豆”將一片片常年閒置的農田變成了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用科技扶貧的力量幫扶了我們祖國最需要幫扶的貧困羣眾。朱院士的雙腳沾滿了山野林間的泥土,汗水揮灑在脱貧攻堅戰的戰場,書寫的脱貧傳奇在遠山之外續寫。朱有勇的事蹟啟示我們,樹立“以國家之務為己任”的志向,懷揣一顆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到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發光發熱,用自己的生動實踐書寫出無愧時代、無愧歷史的人生答卷。

2023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8

朱有勇,男,漢族,1955年11月生,雲南省紅河州箇舊人,中共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雲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首席教授,雲南省科學技術協會主席。

朱有勇學農愛農為農,四十年如一日潛心研究,把論文寫在大地上,以“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態度致力於科技扶貧並結出累累碩果,體現了一名共產黨員知識分子的道義擔當。

敢於“頂天”:問鼎《自然》封面文章

因為研究生導師段永嘉先生留的“一道不會回答的考題”——追溯世界農業歷史,依賴化學農藥控制病害不足百年,在幾千年傳統農業生產中,利用什麼控制病蟲害?朱有勇開始了數十年的科學探索之路。

單一品種大面積種植易造成病害流行,致使農藥用量大幅增加,對生態環境、食品安全和糧食生產構成潛在危機。很多國外科學家提出通過基因、生物學、雜交等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但都因為技術難度太大,幾乎沒有成功的例子。上世紀八十年代,雲南的稻瘟病很嚴重。在石屏縣的一個村子裏,朱有勇偶然發現栽種着不同水稻品種的田裏稻瘟病很輕,而只種一個品種的田裏病害卻比較嚴重。難道“稻瘟病”的發病率高低與水稻不同品種間的間作有關?於是,他跳出品種概念,依託傳統間套作技術,開始了利用生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的嘗試。經過研究,他發現,我國幾千年的傳統栽培技術,尤其是作物間作套種和林木混交等,體現了作物多樣性的內涵,能減緩病蟲害流行。此後的十多年裏,他經過近千次試驗進行確證並研究控病機理,建立了一系列作物多樣性控病增產新技術,最終確證了作物多樣性時空優化配置是有效控制病害的新途徑。在20__年,這一成果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自然》上作為封面文章發表,引起全球關注。

“遺傳多樣性控制水稻病害”技術在全國10省區市推廣6000多萬畝,榮獲聯合國糧農組織科研一等獎;“物種多樣性控制作物病害”技術已在國內外應用於3億多畝旱地作物。這兩項技術都可以減少60%的農藥使用,並能增產20%~30%。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為確保中國的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

甘於立地: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20__年,中國工程院開始結對幫扶瀾滄縣。作為年富力強的“60後”院士,定點扶貧的任務落在了朱有勇肩上。朱有勇院士帶着團隊駐紮在竹塘鄉蒿枝壩,走進田間地頭、深山密林開展實地調研。朱有勇院士團隊緊緊抓住科技創新的利器,確定了“科技引領、創新驅動”,幫助邊境直過民族儘快脱貧致富。

朱有勇院士將冬季馬鈴薯優質高產新技術在這裏落地。該技術充分能有效抑制病蟲害,減少60%的農藥用量,大幅度提高了馬鈴薯的產量和品質。同時落地的還有“院士公司 基地 農户”的“4”科學化、標準化、產業化扶貧模式,即院士、專家和公司抱團幫助農户解決技術、物資及銷售方面的問題,農户專心學技術搞種植,大家齊心協力脱貧致富。20__年,在全縣38個村寨示範3200多畝。冬季馬鈴薯在11、12月播種,翌年3、4月收穫,瀾滄將成為全國最早上市的鮮薯產區之一。冬季馬鈴薯平均畝產2.5-3.5噸,為每户增加收入2500元到7000元。

朱有勇院士在調研中發現瀾滄縣境內有大面積退耕還林的思茅鬆,林下經濟大有文章可做。朱有勇院士又給瀾滄帶來了一項“能轉化到土地裏”的創新科研成果——林下有機三七技術。林下有機三七種植堅持“不準施用一粒化肥,不準使用一滴農藥”的品質控制標準,讓中藥材迴歸山野林中,規模化標準化生產有機三七,從生產過程保證了藥材質量。該技術不佔農用地,生產成本低,價格高效益好,為邊疆民族地區探索出一條依託科技向綠水青山要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之路。林下有機三七預計每畝產量50公斤至80公斤(乾重),村民每畝林下三七可收入5萬元至15萬元。

扶貧先扶智。朱有勇院士團隊不僅為拉祜山寨帶來了最新科技,也帶來了“最強大腦”,在全國首創中國工程院科技扶貧技能實訓班。院士專家直接為農户授課,用羣眾聽得懂的語言講理論、教生產,手把手地在田間地頭指導農户種植,直至學懂學會。到目前為止,院士專家已培養了840名鄉土人才,這些學員回鄉以後為脱貧致富發揮了帶頭作用,變成一顆顆脱貧致富的“種子”灑遍瀾滄大地,形成脱貧攻堅的“星火燎原”之勢。

朱有勇心繫一生鍾愛的農業科學研究和農業教育事業,在他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後,學校特別獎勵他200萬元。他用獎金設立雲南農業大學“有勇獎學基金”,專門獎勵品學兼有的學生和潛心研究的老師,鼓勵學農愛農的師生踏實耕耘、奮發前行。

在學術界,朱有勇院士是公認的生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研究的開創者和集大成者;在農民眼中,他是一個最在行不過的莊稼好手,知農民冷暖、懂農民所想的貼心人;在學生眼中,他是一位學農愛農為農、令人敬佩的老師和關愛後輩的長者;在自己眼中,他説不過是一名農民教授。

朱有勇立足於平凡的崗位,根植土地,不忘初心,擔當實幹,書寫了學農愛農為農,潛心服務“三農”奮鬥篇章。

2023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9

“朱有勇院士不僅僅在科學研究中開拓創新,在科技扶貧的思路和方法上也勇於探索。他立足農村實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將‘扶志’和‘扶智’結合起來,創辦院士科技扶貧指導班,為雲南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培養了一大批科技致富帶頭人。”雲南省農業科學院科技成果轉化處處長王暉表示,作為農業科研機構的一員,科技扶貧也是自己應盡之本分,不但要學習朱有勇院士60多歲高齡還牢牢紮根貧困地區,以實際行動踐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精神,更要將他探索的模式和經驗運用到工作中,為雲南省脱貧攻堅取得勝利作出更大的貢獻。

“幾年來我不僅課堂上聽到朱有勇院士親口講他在瀾滄科技脱貧致富的事,更在蒿枝壩實地親眼看到朱有勇院士科技扶貧的成績。朱有勇院士以個人魅力、用科技的力量,踐行着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實際行動,為脱貧攻堅提供了樣板。”雲南大學農學院院長鬍鳳益認為,朱有勇院士的先進事蹟是雲南大學農學院學習的榜樣和楷模,將會激勵着全院師生踏實學習認真學習,把學到的農學知識應用到雲南農業經濟建設主戰場中,把論文寫在雲嶺大地上。

“朱有勇院士讓三七種植迴歸山林,迴歸自然,種植全程不用農藥、化肥,解決了三七生產面臨的高產低質、農殘超標、連作障礙等問題,了三七無地可種的窘境。讓中藥材造福蒿枝壩村的百姓,通過中藥材的保護和產業種植,增加蒿枝壩村這個貧困村的農民收入,讓中藥材真正能造福一方百姓,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所長金航為朱有勇院士由衷點贊。

雲南農職學院農學院教授、雲南省現代農業玉米產業體系試驗站站長趙燕認為,作為一名長期從事農業教育的科技工作者,要像朱有勇院士一樣,做到身上有土、腳下有泥,把汗水灑在田野;既要把知識傳授給面向“三農”服務的大學生,也要把農業技術教給農民,真正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2023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10

12月2日,朱有勇榮獲“時代楷模”稱號。多年來,他研發的“遺傳多樣性控制水稻病害”技術,已在全國10省區市推廣6000多萬畝,榮獲聯合國糧農組織科研一等獎;他研發的“物種多樣性控制作物病害”技術,已在國內外應用於3億多畝旱地作物。這兩項技術都可以減少60%的農藥使用,並能增產20%~30%。

這是堅守初心的科研示範。

30多年來,朱有勇帶領團隊在生物多樣性研究中不斷創新突破,從利用物種多樣性創建作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技術體系,到如今把生境多樣性研究應用在三七、冬季馬鈴薯、早熟葡萄、冬早蔬菜、檸檬等特色產業,每一項科研成果都讓農民得到實惠。

有人説,土地孕育了地球上的萬物,是人類的衣食之源。而朱有勇總是難以割捨對土地的感情與牽掛。正如他所説:“我是農民的兒子,農民需要什麼,我就研究什麼。”

減農藥控病害

遺傳多樣性研究世界難題

追溯世界農業歷史,依賴化學農藥控制作物病害不足百年。然而在幾千年的傳統農業生產中,農民靠什麼控制病蟲害?這是朱有勇的研究生導師段永嘉先生留下的“一道不會回答的考題”。為了解答這道題,朱有勇開始了數十年的科學探索之路。

作物品種單一化大面積種植易造成病蟲害爆發流行,是世界農業生產的重大難題。如何既減少農藥用量又控制病蟲害?這個命題難倒了全球的農科專家。

人類的智慧往往從“問號”開始。如果換一種思路,在栽培上實現品種多樣性,是否會簡單一些?朱有勇在思考、在探索。

上世紀80年代,雲南很多地方的水稻稻瘟病很嚴重。一次,正為稻瘟病防控之法苦苦思索的朱有勇出差路過石屏縣,路邊田野裏一個奇異的現象引起了他的注意。他發現,有些稻田出現了稻瘟病,而另一些間栽了高矮不同兩種水稻的田裏患病現象很輕微。“難道稻瘟病的發病率與水稻間栽有關?帶着疑問,朱有勇展開了近千次的試驗研究。

然而,想要走通這條途徑需要回答3個問題,一是能否控制病害?二是控制病害機理是什麼?三是能否推廣應用?

在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中,攻克病蟲害的“細節”慢慢勾勒出來,效果越來越明顯了。經過30多年的研究,朱有勇和他的團隊逐漸掌握了作物多樣性是如何控制病害的科學原理。

20__年,朱有勇的研究成果以“水稻遺傳多樣性控制稻瘟病理論”為題,作為封面文章在《自然》雜誌發表。如今,這項成果已大面積推廣到了滇、黔、川、湘、贛等省份,及老撾、柬埔寨、印度尼西亞等國家。

“天拉長、地拉寬、站好隊、換好位。”為了能把這些複雜的機理簡單化,讓老百姓易懂,朱有勇把作物多樣性抗病害的機理,編成了十二字簡單的順口溜。“其實就是改變播種節令,打破傳統的農業結構;以前都是散種,現在排好隊,科學地排列行距和株距;今年這裏種這樣,明年就種另外一樣,利用植物間的相剋相生減少病害,達到優質高產。”朱有勇笑着説。

推廣間作套種

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從引起作物病害發生的寄主品種、病菌和氣象因子“三要素”入手,朱有勇摸清了控病的主要機理,並且在幾萬畝面積的田地也試驗成功了。但能否推廣到更大面積的田裏,更大的範圍?為此,他帶領團隊在傳統技術基礎上,進行了品種搭配、空間配置和時間優化的技術創新,發明了馬鈴薯間套玉米、玉米間套辣椒、煙套糧(豆)等一系列作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新技術。

把成果奉獻給大地,造福雲嶺千萬農户,是朱有勇的心願。20__年,朱有勇將生物多樣性控病增產技術推廣應用到昭通,為昭通市糧食生產開創了新的時代。種植玉米、馬鈴薯、蔬菜、蠶桑、烤煙等各類作物,試驗示範馬鈴薯間套玉米、水稻多樣性間栽、煙套豆類等多種間套種模式……間套種技術在昭通陸續推廣開來。“我每次到昭通,都能感受到那裏泥土的芳香,物種的呼吸,大地的律動,人民的歡笑。”朱有勇常常對他的團隊成員這樣説。

“每次來,他總是第一個下到地裏,先是仔細查看作物長勢及病蟲害情況,然後再用鏟子撬開土壤,看看土壤土質、肥力、墒情及農作物根系發育情況。”魯甸縣農技中心糧作站站長鬍興祥説道。“昭通是雲南脱貧攻堅的主戰場,也是朱有勇作物多樣性控病增產新技術示範推廣的主戰場。”昭通市農業局副局長趙高慧介紹,在昭通推廣新技術3年中,朱有勇教授團隊近20__人次到昭通市開展生物多樣性控病增產技術研究與推廣應用工作。

自20__年以來,這一被國內外專家鑑定為處於國際同類研究前沿的技術成果,在雲南、四川、重慶、貴州、陝西、甘肅等省(市)累計應用面積3億多畝,降低馬鈴薯晚疫病、玉米大小斑病、玉米螟、魔芋軟腐病等主要病蟲害33.7%至62.1%,減少農藥用量51.6%,促進糧食增產270餘億千克,農民增收300餘億元,為全球應用生物多樣性促進糧食安全提供了成功範例,並被列為我省重大技術成果推廣應用。

注入科研成果

促農業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

眼下是今年冬季馬鈴薯種植的時節,連日來,在石屏縣、建水縣10萬畝冬季馬鈴薯地裏,村民們正忙碌着種下種薯,每一道工序都有條不紊地推進着。

“冬春季節,北京各地餐桌上的洋芋絲,5盤中有4盤是雲南產的。”提起冬季馬鈴薯,朱有勇很自豪。“每年春節過後至5月中旬,國內市場都沒有馬鈴薯鮮薯,雲南發展冬季馬鈴薯可填補市場空白,提高產品效益。”朱有勇説,利用雲南“冬無嚴寒”的特殊氣候條件,避開降雨導致的病害多發期,種植冬季馬鈴薯。從20__年開始,朱有勇帶領團隊在雲南種植冬季馬鈴薯,並迅速推廣了1000多萬畝。由於氣候條件要求嚴格,可種植產地較少,因此冬季馬鈴薯鮮薯的價格是正季價格的5倍左右。種植冬季馬鈴薯逐漸發展成為山區農民的一大致富產業。

無獨有偶。10月9日,在朱有勇的院士扶貧點,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竹塘鄉大塘子村舉行了林下有機三七競賣。當天,聞訊趕來的商家現場激烈競拍,最終以高價拍走剛挖出土的有機鮮三七。

“三七種植有個難題,就是種完一茬後,十幾年都不能在這片土地上繼續種植三七,農業上稱這種現象為‘連作障礙’。”朱有勇説,半個多世紀以來,科學家不停地探索解決“連作障礙”的方法,但收效甚微。他表示,大肥、大水的高產栽培才是導致“連作障礙”的根本原因,因此必須改變生產方式。朱有勇帶領團隊模仿三七生長最適合的温度、光照條件以及水肥的需求條件,形成了一套克服連作障礙的人工仿生技術,20__年以來已在石林、尋甸、文山、瀾滄等地示範應用,較好地解決了中藥材種植中連作障礙難題。

近年來,朱有勇結合雲南多樣化的氣候地理特點,將生境多樣性研究成果“注入”特色農業中,葡萄“打傘”的避雨栽培技術,解決了我省葡萄成熟時節與雨季重疊導致減產的關鍵難題;他帶領團隊在香格里拉乾冷河谷區建立葡萄優質高產化標準種植示範基地,推動打造世界級高端優質葡萄酒產業;帶領團隊實現紅河谷檸檬黃龍病的生態防控……一步一個腳印地穿行在田野間,一滴滴汗水撒在農作物上,一份份實惠送到農民手中,朱有勇正用實際行動將一篇篇論文實實在在地寫在雲嶺大地。

“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比寫在紙上更有價值,看到自己的科技成果漫山遍野開花結果,心裏的欣慰,是發表論文無法比的!”朱有勇常説。

2023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11

今年11月11日,中國工程院瀾滄院士專家科技扶貧班首屆電商班開班。朱有勇在班上教授農民自己開網店,把大山中的優質農產品直接賣到消費者手中。他還設想引進區塊鏈技術,解決中藥材的全流程追溯問題。

“林下藥材可以做成大產業,不僅是林下三七,還有重樓、黃精、石斛等。我們想摸索一套科學辦法,讓藥材迴歸深山老林。”“我們希望以優質的藥材原料,為中醫藥發展作一份貢獻。”

一顆初心,始終躍動,正如他的入黨誓言——

“團結廣大羣眾,為大多數人謀利益。服從祖國的需要,把自己的知識貢獻給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為了這句誓言,1996年,朱有勇在悉尼大學完成了分子植物病理學有關項目研究,回到了雲南農業大學:“賓館再好不是家。我能回到祖國,為自己的家鄉做事,比什麼都有意義。”

為了這句誓言,20__年,剛剛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朱有勇向組織提出,希望繼續專心搞科研,不再擔任雲南農業大學校長。

朱有勇科研成果豐碩,頭銜眾多,植物病理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國家教學名師等等,但他最喜歡的還是“農民院士”。

“脱貧攻堅帶給鄉村翻天覆地的變化,各級幹部羣眾才是真正的脱貧主力軍。我是一個教書匠,更準確地説,我就是一個會種莊稼的農民。有幸參與了這個工作,做了我應該做的事情。”

“瀾滄江邊蒿枝壩,林下藥材滿山崖,生態有機三七花,人人見了人人誇……”蒿枝壩的村民,都喜歡唱朱有勇根據山歌編的這首《蒿枝壩的花兒開了》。

蒿枝壩村道路旁,遍佈一種名為三角梅的植物。朱有勇在蒿枝壩紮根後,就引種了這種花。

他有一個想法——等閒下來,把自己和身邊的人們在這場中國反貧困鬥爭偉大決戰中歷練併成長的故事寫成一部小説,書名就叫:蒿枝壩的花兒紅了。

2023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12

朱有勇,奮鬥在脱貧攻堅主戰場的“農民院士”!12月2日晚上9時,他的先進事蹟發佈後,引起雲南省高校、科研院所廣大幹部職工和師生的強烈反響和熱情點贊。大家紛紛表示,向“時代楷模”致敬!向朱院士學習!堅守初心,勇擔強農興農使命,為雲南省打贏脱貧攻堅戰作出應用的貢獻。

學榜樣,增添前進動力

“他是農民教授,亦是農民院士,把農民裝在心裏,把學問種在田裏,把論文寫在大地上。他牢記初心和使命,以共產黨人的擔當和攻堅精神,助力雲南人民脱貧致富,在雲嶺大地上唱響了脱貧攻堅的時代最強音。”昆明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黃風感慨地説,朱有勇院士是我輩之楷模,是祖國之榮光。

“新時期的農業科學家是什麼樣的?朱有勇院士用他全心全意為農民服務的言行給出了響亮回答。”昆明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臨牀二大班的黃胄表示,要將朱有勇院士精神作為寶貴的精神財富,不斷傳承和發揚光大,讓越來越多的大學生一起學時代楷模,做優秀青年。

雲南師範大學傳媒學院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學生楊俊濤説:“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應該向朱有勇院士學習,增強自己的道德責任感,努力成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最積極、最活躍、最充分的青年先進代表。”

雲南師範大學教育學部的楊舒涵認為,朱有勇院士的先進事蹟深刻詮釋了科學家、科學成果應該如何為人民服務,也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為深度貧困地區脱貧攻堅工作提供了優質、可行的思路和方法。作為青年學者,一定要用行動示範解決頑疾,而非只是對老百姓紙上談兵,務必戒除功利之心服務人民,未來的路,懷揣敬仰,踏實前行。

“朱有勇院士把論文寫在了祖國的大地上。”雲南民族大學體育學院教授寸亞玲表示,將以朱院士為榜樣,繼續立足本職,開拓進取,用自己的光和熱照亮他人。

雲南農職學院園藝技術二班學生李昊表示,朱有勇院士的先進事蹟極大鼓舞了農業院校的學生,未來一定要努力掌握好專業知識,把青年學子的青春汗水和報國之志寫在大地上。

“觀看完朱院士的事蹟後,我腦海中最先浮現的一個詞就是‘無私’,他用自己的一身絕技造福一方百姓,不圖名不圖利,他常説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比寫在紙上更有價值,看到自己的科技成果漫山遍野開花結果,心裏的欣慰,是發表論文無法比的!”雲南中醫院大學黨委宣傳部陳楠提出,作為高校的一名工作者,應當做到心中有責任、肩上有擔當、身上有功夫,守正創新、積極作為,積極投身到學校的各項工作中去。

2023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13

雲南農職學院組織全體師生通過各種方式觀看了“時代楷模”發佈活動,大家被朱有勇院士的先進事蹟深深感動了。夜闌人靜時,校園裏、行政樓、學生宿舍,師生們仍在興奮熱議。大家表示,朱有勇院士是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榜樣,是廣大教師學習的楷模。學院全體師生將在朱有勇院士崇高品格的鼓舞下,牢記育人初心,不忘報國使命,紮根雲嶺大地,着力培養知農愛農新型人才,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一顆初心,始終躍動。雲南民族大學審計處副處長,雲南民族大學駐彝良縣海子鎮中溝村扶貧第一書記、工作隊長張昆説,朱有勇院士把自己多年的科研成果無償提供給農民朋友脱貧致富,與農民打成一片,手把手傳授技術,心貼心助推脱貧,切實踐行了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我們身處精準扶貧一線幹部的學習榜樣。

“作為一名高校教師,作為一名具體負責扶貧工作的工作者,我深深為朱有勇院士的精神和行為所感動和激勵。我們將以朱有勇院士為榜樣,用情用心用力,堅決打贏脱貧攻堅戰,為全面決勝小康而努力,我們更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不懈努力奮進。”昆明醫科大學扶貧辦主任李建明如是説。

“他始終牢記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積極投身脱貧攻堅事業,主動來到深度貧困的‘民族直過區’承擔扶貧任務,帶領村民發展特色產業,改變了當地貧困落後的面貌。”昆明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趙曼曼表示,要學習朱有勇院士不怕苦、能吃苦的精神,不斷積累知識,提高自己的學術修養,把學術研究立足於實踐,學有所專,學有所用,服從國家需要,把自己的知識貢獻給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雲南大學保護生物學專業博士研究生王佳冠表示,要深入學習朱有勇院士的先進事蹟和崇高精神,要努力學習科學知識,加強創新實踐,將個人的學習研究與農村農業的發展需求緊密結合,不怕吃苦、不怕受累,不辜負朱院士“把科研論文寫在大地上”的要求和囑託。

2023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14

近日,茂名石化組織幹部員工收看央視《新聞聯播》以及《時代楷模發佈廳》節目的頒獎典禮,深入學習時代楷模陳俊武院士的感人事蹟。幹部員工紛紛表示,要學習陳俊武院士活到老,工作到老,為國盡責,勇擔重任的精神,牢記“愛我中華,振興石化”初心,立足崗位奉獻企業,事事爭先、追求卓越,永不止步,在新一輪的發展浪潮中大顯身手,建功立業,為中國石化率先建成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做出我們更大的貢獻!

中國好人、集團公司勞動模範、茂名石化研究院主管師岑靜芸表示,作為石化科技工作者,我們要學習陳俊武院士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用畢生精力報效國家的崇高精神,勇擔創新驅動發展的重擔;要像陳俊武院士一樣嚴謹務實,精益求精,沉下心來幹工作,心無旁騖鑽業務,全心全意想着科技工作;要像陳俊武院士一樣在石油化工的新領域不斷突破創新,努力實現科技工作新局面,為公司高質量發展添動力,為中國石化實現“兩個三年”、“兩個十年左右”戰略目標,打造更多“中國造,中國石化造”自主品牌,以技術創新為公司加快新舊動能轉換作貢獻。

集團公司技術能手、茂名石化熱電分部班長葉飛表示,92歲高齡仍堅持打卡上班,研究技術的勁頭比小夥子還足。真的很佩服這位“90後”院士——陳俊武,他是我們石化人的驕傲、石化人的榜樣。他的經歷、他的成就、他的精神鼓舞着我們。作為一名班長、黨員,我必須起到模範帶頭作用,把班組隊伍帶好,把試驗工作做好。作為一名勞模、工匠,我必須把勞模精神、工匠精神發揚光大,把試驗技術研究透徹,把試驗人才培養好。

茂名石化化工分部乙二醇車間黨支部書記李靈敏表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陳俊武院士身上做了最鮮活的詮釋。學習他勇於超越、開拓創新的擔當精神,就是要在公司轉型發展、為生存而戰的事業中帶頭打破思想桎梏,以創新思維直面新困難新挑戰,模範完成工作,不讓領導為我分管的工作操心。

2023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15

時光如箭,歲月如歌,不知不覺我已經在吳城收費站度過了一年半的美好時光。

當早晨的太陽染紅了天際,同志們唱着軍歌抖擻精神掀開新的一頁日曆,用熱情、辛勞、青春朝氣去書寫一天的努力。帶着這種希望,我邁步走向了自己的工作崗位。

站好自己的崗是我們一線廣大職工愛崗敬業、文明執紀的最直接體現。轟鳴的噪音,汽車的尾氣,十二小時的站立,要站好自己的崗,就要有強烈的事業心和高度的責任感。

首先,站好自己的崗要有強烈的事業心。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熟悉的安全島,熟悉的工作崗位,標準的軍姿站立。天天下班後,摸着那痠麻的雙手和雙腳,我毫無怨言;隆冬冰霜,夏日暴雨,秋日風沙,多變春季,還有在徵繳矛盾中產生的令人難忍的委屈,我毫無怨言。試想假如沒有強烈的事業心,我恐怕早就堅持不下去了。

其次,站好自己的崗更要有高度的責任感。幹什麼事就怕沒有高度的責任感,把個人的榮辱與共與集體聯繫在一塊。平時努力幹好本職工作,要牢記“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工作中要把握好原則,對各種突發事件和問題,要用腦子去工幹作,處理不了的及時請示領導。

站好自己的崗更要温情服務,文明執紀。文明執紀絕不是一句空話,隨便説説就可以的了,體現在平時的具體行動上。對於一線的廣大職工來説“十要求”“十不準”“文明用語”這是最基本的要求。對於我來説,站在安全島上,首先代表的是公路人的文明形象;其次代表的是收費站工作人員的精神風貌。我有一個目標就是使每一位路過這裏的人都能找到那種賓至如歸的感受。

站好自己的崗既要有強烈的事業心,又要有高度的責任感,還要有那種温情服務,文明執紀的意識。站好自己的崗要對得起工作,對的起自己。作為一名普通的一線職工,站好自己的崗,就是對這份工作熱愛的最好表現,就是文明執紀,愛崗敬業的最好體現。

2023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16

她們是一羣經常值夜班的護士。夜幕下,當別人在飯桌上觥籌交錯、高談闊論;在卡拉OK前高聲放歌;在花前月下卿卿我我釋放青春、享受生活、享受人生的時候,我們卻守候在病房裏,守候在病人的身邊。處置急診病人、監護手術危重病人、一遍遍巡視病房。我們沒有固定的節假日,就連“五一”、“十一”也很難調到完整的假期出去走走。當離春節還有一兩個月的時候,大家就已經在掐算日子。算算除夕、七年級是否值夜班,不值班的暗暗高興,值班的無可奈何。

過年的時候,誰不想暫時放下工作,與家人、親朋歡聚,好好輕鬆玩兒一回。上夜班起牀的那一刻最痛苦,甚至會想到為什麼會選擇做護士。夜裏巡視病房時,看着熟睡的病人及家屬,聽着那均勻的呼吸聲,都有點羨慕他們,就連那刺耳的打呼聲此刻也變得温馨。每天能睡

個舒適踏實的好覺那真是一種享受,對我們來説更是一種期望。想想夜班接班後忙忙碌碌到下班也很充實,下夜班那一刻心情特別輕鬆甚至有點興奮,那是不上夜班的人無法體會到的。因為上夜班,所以更加珍惜不值夜班的夜晚,走走步行街,欣賞一下霓紅燈的絢麗,感受一下都市夜晚的情懷;逛逛超市,看着琳琅滿目的商品心裏就很開心;看看電視、朋友聚會聊天,與家人團聚享受親情,當然也少不了看書充實自己,這一切都顯得悠閒自在。

每個女人都喜歡年輕、美麗的容顏、光滑細嫩的皮膚,有誰喜歡憔悴、皮膚暗淡、衰老和黑眼圈?可我們經常值夜班的護士經常會變成“黃臉婆”、“熊貓眼”。這時的夜班護士雖然沒有漂亮的容顏、光滑的皮膚,卻有自信的神情、讓人鎮靜的微笑、給人以安慰和鼓舞的話語、為病人減輕痛苦的技術,這樣的女人才是最美麗的。

一身雪白的衣裳,一對棕色的彎彎角,還有兩顆葡萄似的眼睛,構成了一隻可愛的綿羊娃娃,那就是我的“天使”。

天使”,“白衣天使”,你們兩個都在幫助人們解決痛苦,送給人們温暖。我愛你,給予我安慰的“天使”,我更愛你,捨己救人的“白衣天使”。

2023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17

3月18日傍晚,曾經榮獲全國優秀縣委書記稱號,受到中央領導會見和表彰的福建省南平市市委、常務副市長廖俊波同志出差途中遭遇車禍,經搶救無效因公殉職。

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把黨的好乾部、人民的好兒子、49歲的全國優秀縣委書記廖俊波,就這樣無情地帶走了。斯人已去,精神永存,希望廣大黨員幹部,見賢思齊,學習廖俊波同志,爭做人民好公僕。

爭做“勤政為民”的好公僕。政和,原是福建為數不多的貧困縣。20xx年6月,廖俊波走馬上任縣委書記,主動帶頭,撲下身去,為了工作,常常夜以繼日;為了發展,常常廢寢忘食;為了政和百姓,常與羣眾促膝長談,共商發展大計……天道酬勤,不久,政和便“政通人和,百廢俱興”,20xx年經濟發展指數提升35位,20xx年經濟發展進入福建十佳。黨員幹部要向廖俊波學習,勤政為民,主動作為,勤於作為,做到為官有為,而且大有作為,造福一方百姓。

爭做“勇於擔當”的好公僕。政和地處山區,發展長期滯後。上任伊始,廖俊波敢於擔當,肩負重任,砥礪前行,翻過一山又一山,快馬加鞭未下鞍。集思廣益,繪就發展藍圖;披掛上陣,大力提升傳統產業,催生新興產業,發展電商產業。大刀闊斧,率先推行項目並審聯批制度,分類推進精準扶貧,開展小額扶貧貸款試點……短短4年,政和山鄉鉅變,人民安居樂業。黨員幹部要向廖俊波學習,勇於擔當,真抓實幹,敢於創新,深化改革,發展一方經濟。

爭做“清正廉明”的好公僕。“風清氣正方能政通人和”,廖俊波始終廉潔自律、敬畏權力、忠誠事業,肝膽幹事,乾淨做人,謹慎用權,經常教育幹部,堅持以身作則,以實際行動感染大家。4年來,政和縣既在經濟發展上脱了貧,還在政治生態上“解了困”,該縣無一例黨員領導幹部嚴重違法犯罪案件。黨員幹部要向廖俊波學習,做到清正廉明,崇尚官德、純潔黨性、恪守清廉,自覺抵擋誘惑、斬斷貪慾、拒絕腐蝕,留下清白在人間,弘揚一方正氣。

“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廖俊波雖死猶生。黨員幹部都要見賢思齊,學習其先進事蹟,學習其崇高品質,爭做人民好公僕,以“勤政為民”換取“政通人和”,以“勇於擔當”換取“安居樂業”,以“清正廉明”換取“風清氣正”,在有限的生命裏,體現無限的人生價值,綻放無窮的人性光輝。

2023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18

袁隆平是值得尊重的科學家。他品德高尚、淡泊名利,生活簡樸,不論颳風下雨,天天工作在試驗田裏,一心只想着造福全體人民。袁隆平是值得讓世界尊重的中國科學家。他首創的雜交水稻不僅為中國的糧食生產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而且也在亞洲、非洲的一些國家推廣了3000多萬畝,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卓越貢獻,獲得了聯合國有關組織和世界許多國家的讚譽。袁隆平在這次世界種子大會上感動了全世界,並不是偶然的。袁隆平的責任、胸襟與貢獻,就象是一面鏡子,折射出一個公民、一個科學工作者閃光的精神品格。

很容易想像,有那麼大頭銜、那麼多榮譽的袁隆平,如果想在財富積累上更進一步,如果真正重視“身價幾何”,顯然不需要費多大週摺,做一些廣告、或者把他的獎金成立一個可以最大程度賺錢的公司什麼的,都是可行的辦法。但袁隆平呢,已經“滿足於”自己每個月6000多元的工資,而且,儘管自己尚有一些“積蓄”,但他卻會穿15元一件的襯衫,100多塊的鞋子,260元的手錶……對於如此節儉的“世界級科學家”、“科技明星”,不知道該有多少追求一夜暴富、為金錢不惜一切、對金錢揮霍無度的人們應該為此感到臉紅!不僅如此,已經年近八旬的袁隆平老人還給日益功利的社會上了一課,那就是,到100歲他也還想在田裏,還想着解決更多的人的吃飯發展問題、為人類取得更大的研究成果。那麼,無數相對於袁隆平老人年齡的“年輕人”,是否該以袁隆平老人為榜樣,為着更有意義的人生而不是隻考慮更“賺錢”的人生而努力向上、奮鬥不息呢?

2023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19

滕啟剛,一位普通的共產黨員,一名普通的人民法官,在他的法官生涯中,始終站在人民法院化解矛盾糾紛的前沿,為前來尋求解決糾紛的羣眾秉公執法,排憂解難,始終堅持“羣眾利益無小事”,幾十年如一日。最終倒在了他深愛的崗位上,終年57歲。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滕啟剛同志的一言一行深深震撼着我,我要向滕啟剛同志學習,加強自身職業道德修養,把為人民服務作為審判工作的指南,堅持司法公正提高效率。做一名讓國家放心、讓羣眾滿意的人民法官。

2023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20

1月14日,張定宇在武漢第四醫院工作的妻子被確診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一向鎮定的張定宇,突然慌了神。晚上,在開車去探望妻子的路上,張定宇哭了。

相伴28年,那是最令張定宇感到害怕的一個晚上。坐在隔離病房裏,張定宇陪妻子聊了會天。看着她呼吸窘迫,虛弱不堪的樣子,張定宇十分痛苦。

之後的3、4天,金銀潭醫院接診的病人越來越多,張定宇分身乏術,實在顧不上再去探望妻子,他非常內疚,在後來的採訪中説:“我也許是個好醫生,但不是個好丈夫。”

不久後,好消息傳來,妻子在使用抗病毒藥物後,病情有所好轉。1月29日,她正式痊癒出院,回家休養。

2月3日,武漢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發佈通告,為表彰張定宇同志的先進事蹟,決定給予張定宇同志記功獎勵。

2月6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決定給予張定宇記大功獎勵。

2月9日,農曆十五。在中央電視台的元宵特別節目上,主持人水均益連線了正在前線的張定宇醫生。在白大褂的左胸上,張定宇別了一枚黨徽。他説,感謝全國人民的馳援,我之前每天睡3小時,現在我可以睡6個小時了,“非常感謝大家,我的睡眠是全國人民給的。”

截至10日晚,在武漢市金銀潭醫院以及馳援武漢的各地醫護人員的努力下,醫院累計收治病人1500餘人,部分病患已順利出院。金銀潭醫院共有9名醫護人員院內感染,一些已出院,沒有重症案例。這同張定宇早期的敏鋭、雷厲風行的舉措不無關係。

2月4日凌晨1點,張定宇到武漢客廳方艙醫院,查看這裏的籌備狀況。在網友上傳的視頻中,他一路蹣跚跛行,留給人們一個急匆匆的背影。

2023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21

作為報告會的主角,每位“最美鐵路人”都是各自崗位上的榜樣和佼佼者。在觀看直播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張潤秋前輩,我被她那無私奉獻的精神深深感動了。想要和前輩一樣嚴格要求自己,盡心盡力服務好每一位旅客。

我是一名新入職的乘務員,所有的一切對於我來説,既新鮮,也有挑戰。在日常工作中,在列車長和師傅對我的悉心教導下,我逐漸對乘務工作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和理解,也意識到了自己職責所在。

在今後的日常工作中,為了跟隨先進模範們的腳步,我一定嚴格要求自己,精通業務知識,勤練服務禮儀,虛心請教,磨練脾性,以最好的姿態面對旅客,用真心、誠心、細心為每一位旅客提供最周到的服務。

工作是美麗的,勞動是光榮的,創造是幸福的!在“交通強國,鐵路先行”的征途上,“最美鐵路人”將會影響越來越多的奮鬥者形成磅礴之力,向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奮勇前進。

2023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22

經常聽到這句話:比你優秀的人都在努力、比你年齡大的人都在奮鬥,你憑什麼不努力?是的,努力的人太多,98歲的“上班族”李桓英,在93歲才辦理退休手續,但不願離開崗位、放棄事業,98歲的毅然選擇繼續回到單位當起“上班族”。李桓英説“我不願這兩年白活着,我願竭我所能做點更有意義的事,我要努力工作到100歲”。是什麼讓鮐背期頤,遲暮之年的李桓英毅然回到工作崗位,我想這就是深深根植於她內心的那份責任、使命與擔當,催促着他努力、奮進、堅持。而作為年輕的基層黨員幹部,我們不應該向其學習嗎,我們不應該學習她那一份決心和毅力嗎。

基層崗位是平凡的,也是亮麗的。作為基層黨員幹部,有些也許在平凡的崗位上度過了一年又一年,覺得升職無望,已經厭倦了這樣的工作,開始存在懈怠、得過且過的心理了。但是我想説,在大千世界,平凡的崗位數不勝數、環衞工人幾十年如一日的打掃城市環境衞生,他(她)們是平凡的,確也是亮麗的,因為他(她)們是城市不可或缺的元素;教師也是平凡的,幾十年如一日的重複課本上的內容,面對的羣體也是單一的,但是他(她)們卻為社會輸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他(她)們成立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基層黨員幹部每天面對的是人民羣眾,是平凡的,確也是社會不可或缺的。作為基層黨員幹部,我們要在平凡的崗位上努力奮鬥,我們要幹好自己的本質工作,要堅守自己的初心,要時刻回想自己最初進入這個崗位的那一份執着與堅持。是的,在一個崗位幹一年容易,可是在一個崗位幹幾十年缺不簡單。我們需要的是年輕人那一份衝勁,更需要有成年人的一份淡定,變化的是我們的年齡,而不變的是我們的心態和初心。努力是基層黨員幹部最需要的工作態度,所謂活到老,學到老,生命的意義不只是我們來到這個世上,而在於我們走過的路程,如何體現我們生命的價值,這才是關鍵。作為基層的年輕幹部,只有當我們在自己的崗位努力奮鬥,為羣眾幹事,就算崗位在平凡,它終將會綻放光彩,基層幹部們,努力起來吧。

2023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23

20世紀60年代初,米丘林、李森科遺傳學説盛行,但袁隆平院士視野開闊,通讀外文資料,瞭解到了孟德爾、摩爾根現代遺傳學理論研究的新動向,於是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打開了雜交水稻王國的大門。他為我們這代人做出了很好的榜樣,我們更應該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誠信立人,學一生,愛一行,鑽一行,遇到困難不退縮,遇到挫折不屈服,在本職崗位上百折不撓,鍥而不捨。並弘揚時代精神,樂於服務,甘於奉獻,振興我國電力環保事業,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第三要學習袁隆平院士顧全大局、不計名利、甘為人梯的協作精神。自從事雜交水稻研究起,袁隆平院士都是從大處着眼,從難處着手,從全局着想,所以每次課題的啟動總能帶動不同地區和單位的合作攻關。

20世紀70年代,他曾把自己研究小組發現的野敗材料毫無保留地分送給全國18個研究單位,從而加快了協作攻關的步伐,使得後續的配套研究得以很快實現。從這點上,我想作為一名企業中層管理人員更應該需具備這種精神,團結協作,承上啟下,傾聽大家的呼聲,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增強工作的預見性。要做到雪中送炭而非錦上添花,去做一名合格的服務員,圍繞公司整體和部門全局決策,加強協調,開拓創新,全力以赴為工程項目服好務。努力加強自身素質修養以樹環保產業龍頭形象。最後還要學習袁隆平院士良好的人品、作風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他謙遜豁達,不以自居;他作風純樸,關心他人;他熱愛生活,健康樂觀。在他身上,集中體現了我國當代優秀知識分子憂國憂民、造福人類的宏大報負、自強不息、勇攀高峯的創新精神、不畏艱辛、迎難而上的奮鬥意志、淡泊名利、奉獻社會的思想境界。袁隆平院士對事業的執着和奉獻深深地激勵了我,作為普通的企業員工,我們的名聲不算顯赫、我們的地位不算尊貴、我們的收入不算豐厚,但是我們所從事的事業卻是極為崇高的,我要儘自己全力來實現個人的社會價值。可以説,袁隆平院士的這種精神不僅鼓舞了我們,更淨化了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靈。在今後的工作中,我要更好地貫徹各級領導的工作佈署,積極開展部門各項工作,認真學習節能環保專業新技術和新知識,努力掌握全球環保領域的新動向,拓寬自己的知識面,以適應現代化生產和和諧社會發展的需要,提高環保設備質量,做到建一個項目,樹一座豐碑。同時更好地組織部門員工參加政治學習和業務培訓,開展好員工的文體活動,關心員工的生活,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從各方面以袁隆平院士的先進事蹟為榜樣和標準來不斷鞭策並提高自己,以爭取更大的進步。

2023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24

據山西長治平順縣委宣傳部消息,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於6月28日凌晨在山西長治逝世,享年91歲。共產黨員網刊發了題為《“永遠的人民代表”申紀蘭逝世》,以悼念這位“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一至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著名全國勞模、改革先鋒……

上個世紀50年代,在山西農村帶領婦女勞動的申紀蘭因提出的“男女同工同酬”被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而名揚海內外,她為新中國婦女贏得了半邊天,維護了婦女的勞動權利。而她帶領的西溝村更是因為積極探索,大膽創新,以農村合作社的方式,先後辦廠辦企業,讓農民走上了脱貧致富的道路,被黨中央、國務院授予“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還獲得了“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道德模範”榮譽稱號,獲評“全國脱貧攻堅獎奮進獎”。20__年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之際,簽署主席令,授予申紀蘭“共和國勛章”。而且,她還是我國唯一一個從第一屆連任到第十三屆的全國人大代表,她用一生的奮鬥步履書寫着改革者的風采,見證着時代的鉅變。這些榮譽的背後,是這位老人身上所體現出來的金子般閃耀的精神——紀蘭精神。

紀蘭精神就是聽黨話跟黨走。老人從她入黨以來的60多年,始終做到了聽黨話跟黨走,她説:“共產黨員,就是要聽黨話,跟黨走,帶領人民羣眾走致富路。”她還説“我是宣過誓的,應該跟西溝人團結一致建設好西溝”,她履行了自己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應該履行的責任和使命,完成好了黨和人民交給她的帶領農民奔小康的任務。

紀蘭精神就是始終裝着人民。因為裝着人民,她才會為廣大的女同胞爭取勞動權利,爭取公平待遇;因為裝着人民,她才決心帶領村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經過幾十年持之以恆的努力,讓過去光禿禿的石頭山變為了綠水青山,金山銀山;因為裝着人民,不把污染留給子孫後代,她才拆除了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環保要求的鐵合金廠,重新尋找發展定位;因為裝着人民,她才提出了提水工程、公路建設、集中供熱、集中供氣、未成年人保護、貧困地區工資問題等,改善了當地羣眾的生活,解決了人民的實際困難。申紀蘭説“當人大代表,就要代表人民,代表人民説話,為人民辦事。”

儘管已經是一位耄耋老人,儘管已經獲得了這麼多的榮譽,但申紀蘭還在考慮着西溝村人的發展,還在堅持下地幹活……她在用她的一生印證了,只有心中有黨有人民,與人民羣眾血脈相連,息息相關,才能成為人民羣眾的貼心人、代言人,才能永遠站在歷史的前沿。

非常難過,老人離開了我們,但她的精神會永遠流傳下去,會有更多的共產黨員在紀蘭精神的指引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敢於擔當,勇於奉獻,帶領人民羣眾走向致富之路,幸福之路。

學習申紀蘭先進事蹟學習心得體會三 

通過學習申紀蘭精神,使我感觸很深。申紀蘭同志幾十年如一日,牢記黨的宗旨,以高度的責任感和強烈的事業心,時時處處以黨和人民的事業為重,一心撲在工作上,她勤奮敬業、恪盡職守,堅持原則、嚴於律己,襟懷坦白、謙虛謹慎,勇於吃苦、甘於奉獻,以實際行動踐行了講黨性、重品行、作表率,樹立了黨員領導幹部可信、可靠、可敬、可親的良好形象,體現了一個優秀共產黨員的精神風貌和時代風範,當之無愧地成為全省以至全國共產黨員作風建設的一座燈塔、一把標尺。申紀蘭像一面鏡子,對照她,我在感動之餘,觸動很深。通過這次學習,我深刻認識到,學習紀蘭精神就是要學習她堅定的政治立場、心繫羣眾的公僕情懷、廉潔奉公的優秀品質、奮力開拓的創新精神、艱苦樸素的良好作風和淡泊名利的奉獻意識。

一、樹公僕情懷服務企業發展。學習紀蘭精神,就是像她那樣,把羣眾的呼聲作為“第一信號”,把羣眾的需要作為“第一選擇”,把羣眾的滿意作為“第一標準”,想羣眾之所想,急羣眾之所急,幫羣眾之所需,竭盡全力為羣眾多辦事、辦實事、解難事,做羣眾的貼心人。具體工作實際,就是要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熱情和忘我工作的精神,認認真真做好本職工作,把求真務實的要求落實到工作的每個環節中,始終維護企業和人民羣眾的根本利益,真誠幫助企業和人民羣眾解決實際問題,推進經濟健康發展。

二、創新方式維護和諧穩定。學習紀蘭精神,就要學習她解放思想、鋭意進取的精神品質,堅持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與實際緊密相結合,創新工作方法,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探索新路子,為人民羣眾提供更好的服務。隨着質監改革的不斷深入,利益多元化格局逐步形成,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維護質監和諧穩定的壓力越來越大,迫切需要提高化解矛盾、協調關係、維護穩定、構建和諧的本領。作為一名幹部,就要着眼於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思考問題、謀劃工作、辦好事情,進一步增強責任意識,提高構建和諧的能力

三、規範行為促進廉潔高效。學習紀蘭精神,就要學習她嚴以律己、不圖虛名、不謀私利、處事公正,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能牢記“兩個務必”,真正做一名讓黨放心、讓羣眾滿意的好黨員、好乾部!做為一名幹部,就要淡泊名利,嚴於律己,堂堂正正做人,公道正派辦事,始終把講政治、顧大局擺在第一位,做學習和落實《廉政準則》的表率,不斷提高思想政治素質,樹立清醒堅定的政治形象;不斷增強工作執行力,發揚“嚴、細、準、快”的作風,提高工作質量和效率,樹立求真務實的幹事形象;不斷增強廉潔自律力,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落實廉潔從業各項規定,樹立從嚴要求的自律形象;不斷增強內在親和力,始終把自己擺在服務者的位置,真誠為企業、以及辦事羣眾服好務,樹立親和熱情的服務形象。今年在全市系統開展向申紀蘭同志學習的活動非常及時和必要,我們學習、傳承、弘揚、實踐紀蘭精神,就要常懷感恩之心、平常人之心和積極進取之心,做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做一名合格的經濟衞士, 做一名合格的質監幹部,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從細節做起,繼續引深“五增五創”,緊緊圍繞“四個創新”,努力推進“四個平台”,進一步轉變工作作風,提升服務水平,創優發展環境,把學習紀蘭精神的成果體現在“質監”建設上、體現在工作落實上,以務實的作風、紮實的工作推動各項工作順利開展,圓滿完成市局領導和所領導交辦的各項工作任務,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