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員理論學習材料(精選13篇)

黨員理論學習材料 篇1

青壯年黨員進城務工,平常難得回鄉參加黨組織活動;老年人守村,有的基層黨組織日益“老齡化”。隨着社會流動性增強,基層黨建面臨新的挑戰。雲南省通過加強基層黨建工作,不斷提升黨組織吸引力,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帶領羣眾脱貧致富、發展經濟能力

黨員理論學習材料(精選13篇)

玉溪市峨山縣非公有經濟組織有12777户,僅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户、專業市場就有120xx個。今年3月,峨山縣通過依託市場監管局成立“小個專”黨委,“小個專”黨建工作從無到有。

“先把黨組織建起來,才會有黨員找上門來;通過黨組織正常開展活動,逐漸把黨員凝聚起來。”峨山縣組織部長王勇告訴記者,通過“黨員找組織,組織找黨員,黨員找黨員”,解決了離鄉經商黨員參加支部組織活動的難題。

“有些黨員鄉土情結重,我們允許其仍將組織關係留在原户籍地,但必須就近參加‘小個專’黨支部活動,確保黨員正常參加黨內生活。”王勇表示,只有“底數摸得清、組織建得起”,才能實現“黨建管得好”。

而在雲南全省,“兩類”組織黨組織覆蓋率實現“質的飛躍”。截至目前,全省非公企業黨組織覆蓋率從年初的6.1%提升到81.2%,全省社會組織黨組織覆蓋率從年初的8.3%提升到92.8%,覆蓋率在全國排名從倒數進入前列。

建立起組織,喚醒了黨員意識;開展起活動,提高了黨組織凝聚力。昆明市在國有企業開展黨員業務技能大比拼活動,大力創建服務型黨組織,運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廣泛開展“微承諾”、認領“微心願”、參加“微公益”等活動,通過發揮黨組織先進性,增強黨組織對普通羣眾的影響力。

在玉溪市雙江街道登雲社區,剛當選居委會副主任沒多久的孔祥偉多次向黨組織提出希望能夠被吸納為黨員。“以前村中老黨員比例高。現在主動申請入黨的年輕人多了,發展黨員可以優中選優。”登雲社區黨總支書記羅江宏説。

優秀黨員既需要從羣眾中吸納,也離不開黨內培養。昆明市通過對全市230名貧困村黨組織書記和村委會主任開展脱貧致富示範培訓,把1580名優秀致富能手培養成黨員,把565名優秀黨員致富能手培養成村組幹部,積極發揮脱貧致富帶動作用。

吸引新黨員,關鍵靠基層黨組織作用發揮。曲靖市麒麟區三寶街道興龍村黨組織通過發展壯大集體經濟,讓一個道路不通、負債60萬元的後進村成為年收入達300萬元的富裕村。在集體收入支撐下,村裏還辦起了老年人免費“幸福餐桌”。該村黨總支書記張小三説:“通過為羣眾辦實事,黨總支贏得了幹部羣眾的信任,增強了凝聚力。”

據介紹,雲南省將村組幹部、致富帶頭人、返鄉軍轉幹部等作為農村和城郊社區發展黨員重點培養對象,黨組織對農村優秀人才的吸引力不斷提升。“通過先進性增強吸引力,以吸引力破解基層黨員發展問題。”雲南省委組織部相關負責同志表示。

黨員理論學習材料 篇2

國家對解決備受人們詬病的“大學行政化、衙門化”問題決心很大,不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寫入了“探索建立符合學校特點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克服行政化傾向,取消實際存在的行政級別和行政化管理模式”的主張,而且也有明確的態度,令人高興。但是冷靜一想,心裏還有點兒不夠踏實,因為一些深層問題和相關問題好像還來不及進入人們的注意。

大學去行政化主要涉及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政府與大學的關係,二是大學內部的治理結構。從政府與大學的關係看,大學應該有相對的獨立性和自由度,而不是被政府高度管制和主導;從大學內部的治理結構看,以教授為代表的學術力量應該取代以行政為中心的權力系統,全面實行教授會制度和大學校長的遴選制度,行政系統只是一個辦事或服務機構。我們必須認識到,中國“大學行政化”是一個存在,這個存在有一定的社會前提。不改變這個前提,僅憑一紙公文“取消實際存在的行政級別和行政化管理模式”,有可能事與願違。

“大學行政化”實質上是全社會“官本位”意識及其體制的產物。除了學校幹部行政級別的明確化外,還有講師、副教授、教授相當於科級、正副處級還是副廳正廳級的説法。在官本位體制內,這種對應的確便於學校同政府部門的同級對話和對等接待。這或許是一種無奈的被適應,因為不適應,就會與這套體制格格不入。後來,有人發現“被行政化”其實也很受用,因為他可以在這套體制內獲得權力所有者的同等利益,於是被適應逐漸變成了主動適應乃至積極追求。

從行政控制的角度來説,“大學行政化”意味着把大學納入了與政府對等部門平起平坐的位置,在“官本位”意識主導的社會裏,人們通常很容易將“大學行政化”看成是對大學教育的重視和對學術的尊重,是一種“抬舉”。然而正是在大學被行政不動聲色地“招安”的同時,實際上也逐步喪失了辦學的主體地位,畢竟有對等,就有同上級或上上級的領導與被領導關係。於是“政府對大學的行政管理日益強化,大學越來越像行政單位而非獨立的教學科研機構”。

改革決不是局部的修修補補,不改變社會的“官本位”體制,不改變政府對大學的高度管制和主導模式,簡單的大學去行政化很可能讓大學活得更加窩囊,而且有苦無處説。在一個連和尚都有級別的官本位社會裏,如果連説話的分量甚至機會都沒有,還能有多大作為?所以,我們還真的不能籠統指責一些人士的憂心。“官本位”體制不改,“大學去行政化”就是一句空話。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一種系統行為。

黨員理論學習材料 篇3

大學行政化”最致命的問題是大學從內裏發生糜爛。大學內部行政權力凌駕於學術權力之上,行政機構成為學校主導部門,大學內部的所有資源配置,無論是經費來源、專業設置、招生計劃、職稱評定、研究課題、教學方案等等,一律由行政官員主導的行政管理系統控制。這樣的資源配置方式,“導致大學內部的所有競爭,都變成了對權力的爭奪或者向權力本身獻媚的競賽”。教授和教育家被邊緣化,大學的機體和靈魂就像爛蘋果一樣從內向外發生病變。大學教師的價值判斷和價值取向迅速改變。20多年前,一位教師被認為不適合教書或者學術前景不佳而被勸改行搞行政是一件很令人沮喪的事,他會覺得在同事面前抬不起頭,到後來則變得十分榮耀而成為一種主動積極的人生追求。因為他切實地看到當行政幹部的好處,他可以掌握一定的資源,他有權管老師、管教授,甚至年輕的科長、處長也可以“很自然地”訓斥老教授。大學行政化的過程,是教授的主體地位喪失並蜕變為被統治者的過程。

大學行政權力是怎樣獲得凌駕於學術權力之上的力量的呢?除了行政權力來源於政府的授受外,還在於大學行政權力實際上是行政與學術兩種權威的疊加。在大學,誰都知道“教授”名頭是個好東西,是一塊不可或缺的敲門磚,因此不少行政幹部都要想方設法弄一頂教授帽子戴在頭上。教授帽代表榮譽,是名;官帽代表權力,是利。教授帽和官帽兼得,那才叫名利雙收。於是行政官員便可以佔盡所有。他有的,教師沒有;教師有的,他全都有。他既是行政領導,也是由此可見,“大學行政化”的一個對應伴生現象是行政管理幹部的“教授化、學銜化”,這種情形甚至延伸到政府機關和企事業單位裏,結果導致教授學銜氾濫,越來越貶值。因此與“大學行政化”相併的另一個弊端是行政幹部的“教授化、學銜化”所導致的教授價值的稀釋、矮化以及大學管理服務和教學科研職能的混同。在當今中國,“教授的濫化”不僅導致這一特定職稱嚴重的的價值縮水,也進一步削弱了大學教授的影響力和作用力,使之更加遠離了大學的主導席位,助長了“大學行政化”。“大學去行政化”首先是改革政府對大學的管理模式,構建政府、學校、社會之間的新型關係,充分遵循大學教育規律,賦予大學合理的、充分的自主權,使大學能夠保持相對的獨立性和自由度;其次是改革大學內部的治理模式,由官本位迴歸學術本位,明確學術主導和管理服務兩個系統的職能邊界,既要革除教授的官員化,也要革除行政人員的“教授化、學銜化”,讓“教授”職稱迴歸其本原意義。在大學內部,教師的利益要得到保障,教授的地位要切實復歸,學術的價值要高過行政權力的價值;校長是教師和教授會遴選出來的,處長、科長等行政崗位完全是一種分工和選擇,不再是一種被爭奪的異化的權利,院長、系主任、研究所所長等甚至如境外某些學校一樣要輪職,就像學生輪流值日掃地一樣,而學術的價值則是大學最高的也是永恆的追求。

筆者認為,所謂“大學去行政化”應當結合我國政治體制的改革整體推進。一場脱離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單純教育改革,很難獲得成功。(人民政協報)

“何為好大學”要讓專業評價説了算

熊丙奇

不少大學喜歡用校園面積、學生規模、論文數、成果數、經費數來標榜自己的“實力”,而“大學要大氣”“大學要有大愛”,“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等等話語近年來在大學出現教育醜聞、學術醜聞之後均反覆提及,這些都表明教育界還未形成“何為好大學”的基本共識。

評估氾濫和造假,根源在於管評辦不分,在政績和利益的糾纏中發生變異。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在關於大學評價方面提出,要“推進專業評價。鼓勵專門機構和社會中介機構對高等學校學科、專業、課程等水平和質量進行評估。建立科學、規範的評估制度。探索與國際高水平教育評價機構合作,形成中國特色學校評價模式。建立高等學校質量年度報告發布制度。”

這是關於大學評價制度改革的創新與突破。眾所周知,如何對大學進行評價、評估,是一個令公眾關注的話題。上一輪為期五年的本科教學評估,雖然在促進高校改善辦學條件、重視本科教育質量上起到了積極作用,但由於評估中不同程度存在着的形式主義、弄虛作假問題,評估組織和評估形式,曾經飽受質疑。對此,教育部也有明確認識,20xx年4月,在教育部召開的“規範評估工作提高評估質量”研討會上,時任教育部副部長吳啟迪表示,高校教學評估過程中存在着形式主義和弄虛作假現象。

評估氾濫和評估造假,是大學評價被批評最多之處,而其根源主要在於評估以行政為主導,管評辦不分,在政績和利益的糾纏中,發生變異。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技大學原校長朱清時曾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認為,“一個學校辦得好壞,不是靠上級組織的評估評出來的。世界上最好的大學,它是靠社會上的影響,由社會評估的。比如就業的狀況、對社會的貢獻等等,這些是最真實的評估。”

“何為好大學”至今未有基本共識

對於大學評價制度改革,一直以來有四種思路。

一是取消一切評估,持這種觀點的人士認為,行政評估弊端重重,而社會中介評估,缺乏公信力,與此同時,我國的大學制度並不成熟,不少大學喜歡用校園面積、學生規模、論文數、成果數、經費數來標榜自己的“實力”,而“大學要大氣”“大學要有大愛”,“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黨員理論學習材料 篇4

為深入學習第十八屆五中、六中全會精神以及黨中央、國務院和市委市政府關於高校工作的新精神,深刻認識高等教育改革發展面臨的形勢和任務,為學校新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思想保證和精神動力,進一步推進學校改革發展,確保學校20__年下半年工作有序推進,現將學校20__-20__學年第一學期黨員和教職工政治理論學習安排如下: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以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六中全會以及重要系列講話精神,緊緊圍繞“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主要內容,強化理論學習與實踐創新的高度融合,緊密結合學校實際與發展戰略規劃,不斷提出新思路、新舉措,努力實現學校新目標,助推學校新發展。

二、主要內容

(一)繼續學習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

(二)繼續深入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有關內容;

(三)學習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

(四)學習在慶祝建黨95週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

(五)學習在哲學社會科學會上的講話精神;

(六)學習“關於黨要管黨、從嚴治黨”、“關於科學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系列重要講話精神;

(七)學習《全國教育系統開展法治宣傳教育的第七個五年規劃》;

(八)學習貫徹教育部印發的關於《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

(九)學習貫徹重慶市委四屆九次全會精神;

三、學習要求

(一)時間安排

各黨總支、部門負責人要按照學校政治理論學習安排(見附件1),結合本單位實際,擬定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在週五(雙週)下午進行集中學習。

(二)組織實施

1.加強組織領導。各黨總支、各部門負責人要帶頭學習,有針對性的引導、教育黨員和教職員工在專業建設、人才培養、科研與社會服務等方面發揮先鋒模範作用。

2.建立健全學習機制。建立健全黨員和教職工長期受教育的學習機制和學習氛圍,不斷改進學習方式和方法,提高理論學習成效。

3.加強檢查評估。學校領導和黨委宣傳部將對各黨總支、各部門的學習情況進行抽查及考核。請各黨支部、各部門認真完成政治學習活動紀要,並注意收集教職工學習心得和建議。

(三)學習資料

1.請各黨總支、各部門負責人在新華網、人民網以及各大報上收集有關學習材料。

2.宣傳部將在網上提供部分學習資料,請各黨總支、各部門負責人下載。

請校屬各黨總支、各部門在9月18日之前到宣傳部(辦公樓五樓502辦公室)劉世敏老師處領取《教職工政治理論學習記錄冊》,並在本學期結束之前返回。

黨員理論學習材料 篇5

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領導幹部要增強同媒體打交道的能力,善於運用媒體宣講政策主張、瞭解社情民意、發現矛盾問題、引導社會情緒、動員人民羣眾、推動實際工作。在互聯網時代的背景下,提升媒介素養既是黨中央對各級領導幹部提出的明確要求,更是檢驗領導幹部執政能力和智慧的現實考題。

首先,敢於應對有信心。當前,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推進,“三去一降一補”任務艱鉅繁重,深化改革、轉型升級必然帶來陣痛,反映到社會層面,就是突發事件呈現出多發、高發、頻發的新態勢。同時,網絡和數字技術裂變式發展,帶來媒體格局的深刻調整和輿論生態的重大變化,新興媒體發展之快、覆蓋之廣、影響之大超乎想象,給我們帶來了新的考驗和挑戰。指出,過不了網絡關,就過不了時代關。因此,與媒體打好交道是常態,是領導幹部的“主課”“必修課”。在突發事件和羣體性事件處置中,應對媒體得當有力,就是維護人民權益、彰顯公平正義、推動社會進步、展現國家形象的具體體現和重要舉措,越是這樣,人民羣眾對黨和政府就越有信心,對未來就越有信心。應對不當失策,或者應付了事,最終會損害黨和政府的公信力。我們要敢於應對、勇於應對,有信心、有底氣與媒體良性溝通,把話語權、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通過事件處置有效引領輿論,通過輿論引導推動事件有序處置。

其次,善於運用有技巧。指出,要解決好“本領恐慌”問題,真正成為運用現代傳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裏手。與媒體良性溝通,首先要把握互聯網時代下媒體發展的新趨勢 、新特點、新規律,與時俱進,以新應新、以新應變。新媒體是一個不斷創新、快速革新的行業,傳統搜索引擎主導的公關效果評估體系逐漸落伍,分享應用類新媒體不斷興起,知識社區在公共事務中的源頭作用越發突出,“兩微”二分“天下”的格局被打亂。對新媒體的認知應加快更迭,要充分認清社會階層結構和利益格局的多元性、新媒體利益訴求表達的必然性、各種表達背後不同利益構成的複雜性,尊重新聞規律,有的放矢、因勢利導,精準應對、靈活化解,把握分寸節奏、滿足各方關切,不斷提高媒體溝通和輿論引導的説服力、親和力、影響力和公信力。

再次,整合渠道有平台。平台就是陣地,失去平台就失去了陣地。要樹立全局視野,增強整合意識,既建好自己的平台,也借好社會的平台。一手抓主流媒體和政府公眾信息發佈平台,一手抓新媒體、社會大眾開發的各類應用和社交平台,只要是傳播正能量的,都要積極利用。堅持主流媒體權威發佈與新興媒體快速傳播一體化推送。主流媒體代表黨和政府的聲音,面對重大突發公共事件,必須承擔起發佈權威信息、引領主流輿論的職責使命。同時,要藉助新媒體,及時、充分、全覆蓋推送,合理運用媒體和宣傳方式,確保權威信息在全輿論場傳播。

最後,高效運作有機制。突發事件和羣體性事件的輿情往往有一個萌芽、發酵、發展、爆發的過程,只有抓住第一時間,發現在早,控制在小,才能防止小事拖大。第一時間是處置公共事件、應對輿情危機的最佳時機,是處置工作能否成功的關鍵。要進一步完善突發公共安全事件網絡輿情應對和依法處置工作機制,落實好依法處置、輿論引導、社會面管控“三同步”,牢牢掌握網絡輿論的引導權、管理權和話語權。要尊重宣傳規律,快速構建省、市、縣宣傳部門一體化機制,特別是要建立突發事件處置指揮與媒體有效溝通的會商機制、協調機制、發佈機制、採訪機制,把主流媒體作為一支骨幹力量,投入事件處置工作之中。要找到處置工作機制和主流媒體應急機制的結合點,提高主動設置議題的能力和效率,讓有力有效的媒體溝通為突發事件處置創造良好環境。(呂曉華)

黨員理論學習材料 篇6

大學行政化”最致命的問題是大學從內裏發生糜爛。大學內部行政權力凌駕於學術權力之上,行政機構成為學校主導部門,大學內部的所有資源配置,無論是經費來源、專業設置、招生計劃、職稱評定、研究課題、教學方案等等,一律由行政官員主導的行政管理系統控制。這樣的資源配置方式,“導致大學內部的所有競爭,都變成了對權力的爭奪或者向權力本身獻媚的競賽”。教授和教育家被邊緣化,大學的機體和靈魂就像爛蘋果一樣從內向外發生病變。大學教師的價值判斷和價值取向迅速改變。20多年前,一位教師被認為不適合教書或者學術前景不佳而被勸改行搞行政是一件很令人沮喪的事,他會覺得在同事面前抬不起頭,到後來則變得十分榮耀而成為一種主動積極的人生追求。因為他切實地看到當行政幹部的好處,他可以掌握一定的資源,他有權管老師、管教授,甚至年輕的科長、處長也可以“很自然地”訓斥老教授。大學行政化的過程,是教授的主體地位喪失並蜕變為被統治者的過程。

大學行政權力是怎樣獲得凌駕於學術權力之上的力量的呢?除了行政權力來源於政府的授受外,還在於大學行政權力實際上是行政與學術兩種權威的疊加。在大學,誰都知道“教授”名頭是個好東西,是一塊不可或缺的敲門磚,因此不少行政幹部都要想方設法弄一頂教授帽子戴在頭上。教授帽代表榮譽,是名;官帽代表權力,是利。教授帽和官帽兼得,那才叫名利雙收。於是行政官員便可以佔盡所有。他有的,教師沒有;教師有的,他全都有。他既是行政領導,也是由此可見,“大學行政化”的一個對應伴生現象是行政管理幹部的“教授化、學銜化”,這種情形甚至延伸到政府機關和企事業單位裏,結果導致教授學銜氾濫,越來越貶值。因此與“大學行政化”相併的另一個弊端是行政幹部的“教授化、學銜化”所導致的教授價值的稀釋、矮化以及大學管理服務和教學科研職能的混同。在當今中國,“教授的濫化”不僅導致這一特定職稱嚴重的的價值縮水,也進一步削弱了大學教授的影響力和作用力,使之更加遠離了大學的主導席位,助長了“大學行政化”。“大學去行政化”首先是改革政府對大學的管理模式,構建政府、學校、社會之間的新型關係,充分遵循大學教育規律,賦予大學合理的、充分的自主權,使大學能夠保持相對的獨立性和自由度;其次是改革大學內部的治理模式,由官本位迴歸學術本位,明確學術主導和管理服務兩個系統的職能邊界,既要革除教授的官員化,也要革除行政人員的“教授化、學銜化”,讓“教授”職稱迴歸其本原意義。在大學內部,教師的利益要得到保障,教授的地位要切實復歸,學術的價值要高過行政權力的價值;校長是教師和教授會遴選出來的,處長、科長等行政崗位完全是一種分工和選擇,不再是一種被爭奪的異化的權利,院長、系主任、研究所所長等甚至如境外某些學校一樣要輪職,就像學生輪流值日掃地一樣,而學術的價值則是大學最高的也是永恆的追求。

筆者認為,所謂“大學去行政化”應當結合我國政治體制的改革整體推進。一場脱離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單純教育改革,很難獲得成功。(人民政協報)

“何為好大學”要讓專業評價説了算

熊丙奇

不少大學喜歡用校園面積、學生規模、論文數、成果數、經費數來標榜自己的“實力”,而“大學要大氣”“大學要有大愛”,“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等等話語近年來在大學出現教育醜聞、學術醜聞之後均反覆提及,這些都表明教育界還未形成“何為好大學”的基本共識。

評估氾濫和造假,根源在於管評辦不分,在政績和利益的糾纏中發生變異。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在關於大學評價方面提出,要“推進專業評價。鼓勵專門機構和社會中介機構對高等學校學科、專業、課程等水平和質量進行評估。建立科學、規範的評估制度。探索與國際高水平教育評價機構合作,形成中國特色學校評價模式。建立高等學校質量年度報告發布制度。”

這是關於大學評價制度改革的創新與突破。眾所周知,如何對大學進行評價、評估,是一個令公眾關注的話題。上一輪為期五年的本科教學評估,雖然在促進高校改善辦學條件、重視本科教育質量上起到了積極作用,但由於評估中不同程度存在着的形式主義、弄虛作假問題,評估組織和評估形式,曾經飽受質疑。對此,教育部也有明確認識,20__年4月,在教育部召開的“規範評估工作提高評估質量”研討會上,時任教育部副部長吳啟迪表示,高校教學評估過程中存在着形式主義和弄虛作假現象。

評估氾濫和評估造假,是大學評價被批評最多之處,而其根源主要在於評估以行政為主導,管評辦不分,在政績和利益的糾纏中,發生變異。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技大學原校長朱清時曾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認為,“一個學校辦得好壞,不是靠上級組織的評估評出來的。世界上最好的大學,它是靠社會上的影響,由社會評估的。比如就業的狀況、對社會的貢獻等等,這些是最真實的評估。”

“何為好大學”至今未有基本共識

對於大學評價制度改革,一直以來有四種思路。

一是取消一切評估,持這種觀點的人士認為,行政評估弊端重重,而社會中介評估,缺乏公信力,與此同時,我國的大學制度並不成熟,不少大學喜歡用校園面積、學生規模、論文數、成果數、經費數來標榜自己的“實力”,而“大學要大氣”“大學要有大愛”,“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黨員理論學習材料 篇7

國家對解決備受人們詬病的“大學行政化、衙門化”問題決心很大,不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寫入了“探索建立符合學校特點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克服行政化傾向,取消實際存在的行政級別和行政化管理模式”的主張,而且也有明確的態度,令人高興。但是冷靜一想,心裏還有點兒不夠踏實,因為一些深層問題和相關問題好像還來不及進入人們的注意。

大學去行政化主要涉及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政府與大學的關係,二是大學內部的治理結構。從政府與大學的關係看,大學應該有相對的獨立性和自由度,而不是被政府高度管制和主導;從大學內部的治理結構看,以教授為代表的學術力量應該取代以行政為中心的權力系統,全面實行教授會制度和大學校長的遴選制度,行政系統只是一個辦事或服務機構。我們必須認識到,中國“大學行政化”是一個存在,這個存在有一定的社會前提。不改變這個前提,僅憑一紙公文“取消實際存在的行政級別和行政化管理模式”,有可能事與願違。

“大學行政化”實質上是全社會“官本位”意識及其體制的產物。除了學校幹部行政級別的明確化外,還有講師、副教授、教授相當於科級、正副處級還是副廳正廳級的説法。在官本位體制內,這種對應的確便於學校同政府部門的同級對話和對等接待。這或許是一種無奈的被適應,因為不適應,就會與這套體制格格不入。後來,有人發現“被行政化”其實也很受用,因為他可以在這套體制內獲得權力所有者的同等利益,於是被適應逐漸變成了主動適應乃至積極追求。

從行政控制的角度來説,“大學行政化”意味着把大學納入了與政府對等部門平起平坐的位置,在“官本位”意識主導的社會裏,人們通常很容易將“大學行政化”看成是對大學教育的重視和對學術的尊重,是一種“抬舉”。然而正是在大學被行政不動聲色地“招安”的同時,實際上也逐步喪失了辦學的主體地位,畢竟有對等,就有同上級或上上級的領導與被領導關係。於是“政府對大學的行政管理日益強化,大學越來越像行政單位而非獨立的教學科研機構”。

改革決不是局部的修修補補,不改變社會的“官本位”體制,不改變政府對大學的高度管制和主導模式,簡單的大學去行政化很可能讓大學活得更加窩囊,而且有苦無處説。在一個連和尚都有級別的官本位社會裏,如果連説話的分量甚至機會都沒有,還能有多大作為?所以,我們還真的不能籠統指責一些人士的憂心。“官本位”體制不改,“大學去行政化”就是一句空話。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一種系統行為。

黨員理論學習材料 篇8

近年來,湖北襄陽市不斷完善幹部平時考核機制,積極運用清單管理、談心談話、調研考核、實地考核等方式,全方位、多渠道、多側面考實考準幹部,有效防止幹部“帶病提拔”“帶病上崗”。

清單式管理,全過程考責。該市專門出台履職盡責管理辦法,以領導幹部崗位職責為基礎,圍繞中心工作,對領導班子年度目標任務進行細化分解,建立履職盡責重點工作項目清單和“一崗雙責”清單。組織部門堅持每月自評、季度通報、半年初評、年終總評,對照工作項目推進的關鍵節點和完成時限,實行動態管理、重點督查、全程跟蹤。

平台式紀實,痕跡化考核。該市積極運用“互聯網+”,開發建設綜合考評管理系統,建立領導班子和幹部工作業績台賬,開展網上紀實、信息採集、督辦點評、綜合考評,先後搭建“互聯網+重點工作”“互聯網+階段性中心工作”等平台518個,市領導親自在微信羣上督辦招商、項目建設,並邀請一定數量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聯動監督,把每一名領導幹部捆在一線,工作在網上推進,問題在網上解決,幹部在網上考核,實現了全跟蹤、可追溯、痕跡化管理。

調研式訪談,經常性瞭解。該市建立組織部門“每月一訪”機制,組工幹部經常深入到各地各單位開展專題調研和隨機走訪,派員參加下級領導班子述職評議、民主生活會等,真實瞭解幹部在羣眾中的口碑。堅持組織部門談心談話制度,每月確定幹部談心談話計劃,分批次約談幹部,對幹部存在的問題及時提醒。完善定期訪談主管領導制度,堅持每半年聽取一次黨委、政府領導成員對所分管部門領導班子成員的評價意見,對評價特別優秀的幹部作重點了解,相關情況歸入幹部工作基礎台賬管理。堅持幹部考核進社區,重點向相關知情人員瞭解幹部8小時之外廉潔自律、業餘活動和家庭情況。

部門式聯動,多渠道察人。該市建立健全與紀檢監察機關、審計等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及時瞭解掌握領導幹部政治素質、道德品行等綜合表現和負面清單。同時,收集掌握市人大執法檢查、市政協專題調研和民主評議行風、市民問政和新聞媒體的評價意見。對反饋的各方面信息進行分類式梳理、診斷性評價,建立幹部日常考核信息特別檔案,作為幹部選拔的重要依據。去年以來,先後有16名幹部被終止選拔任用程序。

模型式研判,綜合性運用。市委組織部每季度對平時考核掌握的有關信息進行彙總梳理,利用領導班子結構模型分析研判平台,對班子運行、結構活力、班子成員表現等方面進行逐一研判,把幹部日常考核評價結果作為幹部培養教育、評優評先、選拔任用的重要依據。去年以來,該市先後對在履職能力、精神狀態、擔當作為方面存在突出問題的22名幹部進行了約談提醒、誡勉談話,對23名不稱職、不適宜擔任現職的幹部進行了輪崗交流、改任非領導職務、免職、降職等處理。

黨員理論學習材料 篇9

今天安排黨員學習了科學發展觀理論,學習了中共中央辦公廳《關於推進學習型黨組織建設的意見》以及黨的十七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通過學習,自身視野得到拓寬,認識得到深化,能力得到提高,基礎得到夯實。認識和體會如下:

一、加強黨員幹部學習的重要性

加強黨員幹部的理論學習,是發展經濟社會的需要,是改善民生、維護社會和諧的需要。通過學習使我深深地懂得,只有發展生產力,才能夠有力地促進各方面工作的進步,更堅定了我來到港口區掛職的決心與信心。

二、不斷地加強學習,對今後工作的指導意義

一是提高黨員幹部政治素質的需要。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村工作全部戰鬥力的基礎,加強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以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學習,為黨的事業儘快培養一批政治合格、立場堅定,具有大局意識的黨員幹部。作為新時期的一名基層黨員幹部,我深知自己的責任,學習黨章,學習黨的兩個條例,不斷地熟悉黨的工作,提高自身政治素質水平,用黨的理論去分析與解決工作中出現的新問題,更好地為人民致富服務。

二是樹立正確的“三觀”需要。“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是“三觀”教育的基本內容,樹立“三觀”是我們黨永葆青春,

永保黨不褪色,戰勝一切困難的法寶,是我們共產黨人的本質所在。淡泊名利,不計較個人得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共產黨人的為政之道。

三是加強班子建設的需要。人民羣眾認識共產黨人,就是從我們基層班子黨員幹部的身上來認識。基層黨組織班子擔負着傳達黨的政策,帶領人民共同致富的責任,這就要求基層黨組織必須要有高度的責任感,通過不斷地學習,增強我們一心為公,一心為民的信念,廉潔奉公,體察人民羣眾的疾苦,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上,為民辦實事,求真務實,不斷增強班子的凝聚力,積極開展黨風廉政建設,為人民選準發展致富的路子。

四是增強依法行政的需要。當今社會是法制社會,xx大報告中提出了依法治國的戰略方針,這也對行政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才能夠更好地為人民服務。黨員幹部學習心得體會五是增強創新、發展觀唸的需要。市場是一雙無形的手,市場經濟是對市場資源進行有效配置,是開放競爭、優勝劣汰。作為新時期的黨員幹部,必須加強學習,掌握先進的管理方式,捕捉市場信息,從而指導生產,減少因決策失誤而給人民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加快改革,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力度,立足於本地實際,求真務實,大膽創新,謀求經濟快速發展。

三、今年努力方向

一是勇於開拓進取,堅持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的思想路線,

積極探索,大膽實踐,認真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認真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議,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求真務實。按照這條路線辦事,我們的工作就會順利開展,偏離這條路線,我們的工作就要受挫折。新世紀新形勢,面對中國發展的良好機遇,面對前進道路上的新情況、新問題,黨員幹部必須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求真務實。

二是做好表率作用。我們共產黨人來自人民,植根於人民、服務於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全面小康社會,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黨員幹部應走羣眾路線,關心羣眾疾苦,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辦事公正、公開、公平,保持同人民羣眾的血肉聯繫。黨員幹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一個核心問題就是為人民掌好權、用好權,是用權為民,還是以權謀私,是對黨員幹部的嚴峻考驗,因而要樹立正確的權力觀。

黨員理論學習材料 篇10

一、加強基層黨員幹部學習的重要性

加強基層黨員幹部的理論學習,是發展經濟的需要,是戍邊、穩邊的需要。通過學習使我深深地懂得,只有發展生產力,才能夠有力地促進各方面工作的進步,通過學習,使我明白作為"三個隊、四個力量"的巨大作用,也更堅定了我屯墾戍邊的決心與信心。

二、不斷地加強學習,對今後工作的指導意義

1、是提高黨員幹部政治素質的需要

基層黨支部是黨在農村工作全部戰鬥力的基礎,加強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以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學習,為黨的事業儘快培養一批政治合格、立場堅定,具有大局意識的黨員幹部。作為新時期的一名基層黨員幹部,我深知自己的責任,學習黨章,學習黨的兩個條例,不斷地熟悉黨的工作,提高自身政治素質水平,用黨的理論去分析與解決工作中出現的新問題,更好地為人民致富服務。

2、是樹立正確的"三觀"需要

"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是"三觀"教育的基本內容,樹立"三觀"是我們黨永葆青春,永保黨不褪色,戰勝一切困難的法寶,是我們共產黨人的本質所在。淡泊名利,不計較個人得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共產黨人的為政之道。

3、是加強班子建設的需要

人民羣眾認識共產黨人,就是從我們基層班子黨員幹部的身上來認識。基層黨支部班子擔負着傳達黨的政策,帶領人民共同致富的責任,這就要求基層黨支部必須要有高度的責任感,通過不斷地學習,增強我們一心為公,一心為民的信念,廉潔奉公,體察人民羣眾的疾苦,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上,為民辦實事,求真務實,不斷增強班子的凝聚力,積極開展"兩級黨建聯創",為人民選準發展致富的路子。

黨員理論學習材料 篇11

9月1日-17日,我參加了大連市委組織部、市委黨校舉辦的20xx年選調生培訓班。培訓內容豐富多彩,培訓形式多種多樣。先後學習了《“七一”重要講話》、《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市第十一次黨代會報告》、《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大力推進我市全域城市化》等課程,考察了高新園區,參加了拓展訓練及結構化小組討論等。通過短短17天充實而又歡愉的學習,感觸較深,受益非淺,學到了很多好的經驗和做法,增長了見識,拓寬了思路,解放了思想,認清了形勢,體會到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給我的初步認識是:一是新感受,此次培訓是畢業以來的第三次黨校培訓,對參加培訓又有了全新的認識,這不是走走過場,經過了黨校培訓就是要將學習的成果運用到社會實踐上;二是新知識,上課所講的內容站在當今國內外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前沿,接觸到大量的新名詞、新知識、新觀念,比較前衞,讓人聽後耳目一新;三是新思路,培訓形式的多樣化,進一步拓寬了自己的思路,對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脈絡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現結合黨校學習實際,將自己半個多月以來的收穫和體會簡要總結如下:

一、通過黨校培訓,理論常識獲得進一步充實。在黨校,天天我們都能學到不同類型的常識,各位教員以高明的看法、鮮活的案例和豐富的知識儲量,深入淺出為我們傳道授業解惑。一是着眼於崗位必備理論常識,深刻解讀了“七一”重要講話、大連市第十一次黨代會報告。教員的解讀讓我們更為準確的把握“七一”講話的精神實質和主線,並學會了如何將講話精神落實到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進一步增強了加快建設富庶美麗文明的現代化國際城市奮鬥目標的榮譽感和使命感,以及實施開放引領、轉型發展、民生優先、品質立市這“四大戰略”,全力打造活力大連、創新大連、幸福大連、文明大連緊迫感和責任感。二是着眼於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實踐運用,深刻闡述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內涵和重要意義,教授瞭如何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如何提高馬克思主義運用於實踐的能力、如何實現自身價值,使我們進一步增強了推進科學發展的意識。三是着眼於經濟全球化和國家平安問題,開設了“一校兩院”大講堂、黨史大講堂和電教片放映,使我們切實體味和把握當今世界經濟、社會、政治等方面的基本動向;四是着眼於增強黨性磨鍊、提高黨性涵養,進行了現場警示教育,使我們身歷其境晉升黨性。這一系列的培訓,不僅在理論上使我獲得了進一步的充實,拓寬了視野,同時在思維上也有了新的飛躍,在認識上有了更大的提高。

二、通過黨校培訓,素質和能力獲得進一步提升。一是開展團隊精神拓展練習。在市委黨校教員的指導下,我們克服了心裏的恐懼,順利完成了令人驚心動魄的拓展項目——“高空斷橋”及文化培植項目——“設計隊名、隊標、隊歌、口號”等練習項目,拉近了與班級同學之間的距離,使彼此更加熟悉,小組成員之間也樹立起良好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通過訓練課程有效地拓展了我們的潛能,提升和強化了個人心理素質;磨練了戰勝困難的毅力,啟發了想象力與創造力,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認識了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羣體的作用,增進對集體的參與意識與責任心。二是進行結構化小組討論。圍繞大連市以“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凝心聚力建設富庶美麗文明大連”為主題的大討論活動,針對今後一個時期應該建設什麼樣的大連、怎樣建設好大連等相關重大問題進行了結構化小組討論。通過廣泛的討論,進一步提高了學員的發言提綱寫作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語言表達和説服能力、應變能力、組織協調能力等各個方面的能力和素質得到了有效的提高。三是積極參與班級活動。班級活動既是大家交流的平台,也是展示才藝的載體,同時也是大家相互學習、相互促進的途徑。通過豐富的班級活動,進一步增進了彼此的瞭解,增進了彼此的友誼,創造了展現自我、發揮特長及發現自我潛能的條件,讓大家在眾人面前盡情展現自我才華,從而達到發展自身的目的。

三、通過黨校培訓,責任感進一步增強。這次培訓中,各位教員用生動的例子、幽默風趣的語言講解了我們關注的經濟社會的當前形勢以及發展的思考,使我深深地被感染着,原來理論培訓的學習也可以這麼生動活潑,讓人覺得意猶未盡。17天的學習,讓我深刻地認識到,在堅持終身學習的同時,還要學以致用,根據客觀實際,在認真學習、借鑑的基礎上,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和積累的經驗,敢於進行大膽的改造和創新。作為選調生、青年幹部的最大優點是充滿激情、思維活躍、工作快捷高效。而我們的最大缺點往往是缺乏埋頭苦幹的精神、缺乏頑強拼搏的精神、缺乏無私奉獻的精神。作為新時期青年幹部,我們必須要發揚自己的優點,改正自己的缺點,積極培養埋頭苦幹、頑強拼搏、勇於奉獻的精神。只有埋頭苦幹,我們才能在工作中做出實實在在的成績;只有頑強拼搏,我們才能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和問題;只有勇於奉獻,我們才會有多彩的人生,才會彰顯高尚的人格,才會有博大的胸懷,才能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今後大連將實現跨越式發展,需要我們勇於站在改革發展的風口浪尖,需要我們做事業的開拓者,做好每一項工作,經過千辛萬苦,經過千錘百煉,才能譜寫人生的精彩篇章。

通過此次培訓,使我的知識不僅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和充實,更增加了學以致用的自覺實踐意識;不僅使我提高了理論水平,找到了自身差距,明確了努力方向,更教會我深入思考的主動意識;不僅使我提高了能力素質,更增強了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責任意識。我決心在今後更加用心學習、細心思考,工作中立足本職、勤奮學習、開拓創新、紮實工作,逐步昇華自己的思想意識,提升自身的工作技能和綜合協調能力,用業績來回報組織的培養,用才智來答謝領導的信任,用不懈的努力來爭取更大的進步,為加快建設富庶美麗文明的現代化國際城市貢獻力量。

黨員理論學習材料 篇12

國家對解決備受人們詬病的“大學行政化、衙門化”問題決心很大,不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寫入了“探索建立符合學校特點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克服行政化傾向,取消實際存在的行政級別和行政化管理模式”的主張,而且也有明確的態度,令人高興。但是冷靜一想,心裏還有點兒不夠踏實,因為一些深層問題和相關問題好像還來不及進入人們的注意。

大學去行政化主要涉及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政府與大學的關係,二是大學內部的治理結構。從政府與大學的關係看,大學應該有相對的獨立性和自由度,而不是被政府高度管制和主導;從大學內部的治理結構看,以教授為代表的學術力量應該取代以行政為中心的權力系統,全面實行教授會制度和大學校長的遴選制度,行政系統只是一個辦事或服務機構。我們必須認識到,中國“大學行政化”是一個存在,這個存在有一定的社會前提。不改變這個前提,僅憑一紙公文“取消實際存在的行政級別和行政化管理模式”,有可能事與願違。

“大學行政化”實質上是全社會“官本位”意識及其體制的產物。除了學校幹部行政級別的明確化外,還有講師、副教授、教授相當於科級、正副處級還是副廳正廳級的説法。在官本位體制內,這種對應的確便於學校同政府部門的同級對話和對等接待。這或許是一種無奈的被適應,因為不適應,就會與這套體制格格不入。後來,有人發現“被行政化”其實也很受用,因為他可以在這套體制內獲得權力所有者的同等利益,於是被適應逐漸變成了主動適應乃至積極追求。

從行政控制的角度來説,“大學行政化”意味着把大學納入了與政府對等部門平起平坐的位置,在“官本位”意識主導的社會裏,人們通常很容易將“大學行政化”看成是對大學教育的重視和對學術的尊重,是一種“抬舉”。然而正是在大學被行政不動聲色地“招安”的同時,實際上也逐步喪失了辦學的主體地位,畢竟有對等,就有同上級或上上級的領導與被領導關係。於是“政府對大學的行政管理日益強化,大學越來越像行政單位而非獨立的教學科研機構”。

改革決不是局部的修修補補,不改變社會的“官本位”體制,不改變政府對大學的高度管制和主導模式,簡單的大學去行政化很可能讓大學活得更加窩囊,而且有苦無處説。在一個連和尚都有級別的官本位社會裏,如果連説話的分量甚至機會都沒有,還能有多大作為?所以,我們還真的不能籠統指責一些人士的憂心。“官本位”體制不改,“大學去行政化”就是一句空話。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一種系統行為。

黨員理論學習材料 篇13

通過暑假一段時間學校組織的師德師風學習,武裝了頭腦,更新了觀念,提高了素質,振奮了精神,對黨員的先進性和示範性作用有了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對如何永葆黨員的先進性及在今後的工作中如何發揮黨員的先進性,有了明確的目標。對自己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找到了差距,增強了學習的緊迫感和自覺性,增強了實踐“三個代表”、始終保持共產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的自覺行動。

一、個人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對照《新時期黨員先進性標準》和《黨章》我本人認為存在的不足和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學習的自覺性不高。雖然平時比較注重學習,集體組織的各項活動和學習都能積極參加,但由於自己年歲偏高,很多新的東西接受不力,鑽不進去,學習的內容不繫統、不全面,對很多新事物、新知識學習的不透,掌握的不夠好,不是力求全面發展,有時只注重當時用得着與本職工作有關的內容,究其根源主要是思想上對知識的學習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只滿足完成本職工作,總以為這些高新知識是上面的事,上面怎麼説就怎麼幹,被動地去學習,而沒有自覺地去學習,理解性地學習。

2、工作中創新意識不強。只想平平安安完成任務,用創造性的思維方式去做創造性的工作不夠。總覺得自己在學校任領導幹部十幾年,出了不少力,也為學校建設做出了不少貢獻,隨着年歲升高,又面臨很快從領導崗位上退下來,現在做得再多,誰也不會認可。因此,某些時候產生了消極情緒。自己覺得只要完成本職工作,安全後勤不出問題,就滿足了。因此,工作中,只是平平淡淡,只求本職工作完成好,領導安排的任務去完成,被動地工作,本職以外的、領導不安排的不管不問,有與己無關的思想,超前意識不強。這樣將影響工作的創新發展,只有開拓創新,鋭意進取,創造成性地工作,才能適應新形勢,在工作中立於不敗之地。

3、保持和發揮黨員的模範作用不夠。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有時把自己混同於一般羣眾,降低了對自己的要求和標準。滿足於過得去、差不多,對時時處處保持黨員先進性這根“弦”繃的不緊。

4、執行制度不夠過硬。由於本人一直礙於對同事的面子和主要領導認不認可產生疑慮,如果説我在那個地方處理了,而領導不開腔,既得罪同事,又得罪領導,所以,在處理過經過脈的問題上,有放趴子的現象。因此,導致在管理過程中指導不力,逗硬力度不大。

二、下步整改措施

1、加強學習提高素質。認真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忠實踐行“三個代表”,學習黨政策、法律、法規、科學文化和業務知識,提高學習的自覺性,不斷拓寬知識面,提高業務能力,在不斷更新知識和快速發展的實踐面前甘當“國小生”,在知識的海洋中汲取營養,努力適應新的形勢,新的變化,與時俱進,開拓創新。要自覺學習實踐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定主義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胸懷全局,奮發進取,開拓創新,立足崗位,無私奉獻,充分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對照黨章規定的黨員義務和黨員領導幹部的基本條件,明確新時期保持黨員先進性的基本要求。要按照黨員標準、“兩個務必”和“八個堅持、八個反對”的要求,全面總結自己思想、工作和作風方面的情況,從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上進行分析剖析,肯定成績、尋找問題,不斷地加以改進。要強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觀念。

2、提高標準嚴以律己。高標準、嚴要求,嚴格遵守部隊的各項規章制度,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時刻用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永葆黨員的先進性。克服自滿思想,紮實工作,要有強烈的自覺意識和責任做起,從現在做起,從一切能夠做的事情做起,少説空話,多辦實事,牢固樹立一盤旗的思想,以大局為重,團結協作,勇於進取。

3、牢記黨的宗旨,一切從羣眾利益出發。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嚴格執行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科技觀,改進思想作風、工作作風,真正成為政治堅定、業務精湛、作風優良的管理者,站好最後一班崗。

4、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作為一名安全後勤管理幹部,要積極努力,始終保持黨員的先進性,在服務創優上很下功夫,增強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以創新的意識、創新的精神、創新的思路去工作。今後,我們的任務還非常艱鉅,我要努力學習業務知識,熟練掌握各種標準制度,在工作中不斷完善,不斷創新,不斷進步。以一流的業績做好各項工作,為推進學校全面建設做出自己的貢獻,為自己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