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電視劇《焦裕祿》的心得體會(四篇)

觀看電視劇《焦裕祿》的心得體會(一)

觀看電視劇《焦裕祿》的心得體會(四篇)

近期,又看了一遍電視劇《焦裕祿》,我在腦海裏一直這樣問自己:

一個縣級領導幹部病故已50年,為什麼至今還有那麼多人在懷念思念紀念掛念惦念想念着他?

為什麼50年前一篇看似普通的人物通訊《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至今仍是倍受業界稱頌的經典之作?

在一個縣只工作475天的縣委書記,為什麼人們至今仍在傳頌他的事蹟和美名?

為什麼20多年前以主人公真姓真名命名的電影《焦裕祿》放映時,影院內會哭聲一片?

為什麼幾屆中央主要領導到河南考察都要專程去參觀瞻仰焦裕祿同志紀念館?

我想,這可能是在焦裕祿身上,充分體現展示了一名黨員領導幹部應具備的最崇高的品德——愛民、為民,實幹、苦幹,慎獨、慎微,嚴於律己。

“郡縣治,天下安。”把一個縣上的事情幹好可不容易,既要上“接天線”,又要下“接地氣”。多年前,我離開中學,畢業後走上社會,第一站是到一個縣委機關後勤組打工,目睹了民眾對縣上主官的景仰和希冀;20年前,我從省級機關到一個縣上短期掛職當副縣長,親身經歷了縣上主官書記縣長研究問題、決策問題的過程,親身感受到了這個崗位對一個人的政策水平、理論素養、決策能力、為人修養的綜合考驗。

縣長縣長,一縣之長,其肩負的責任、承受的壓力和被賦予的使命遠不是一般的普通處級幹部所能想象的。當一個縣的主官不易,當一個好縣官更難。這個“更難”焦裕祿做到了。作為縣委書記的焦裕祿,為黨員幹部樹立了一個當“好官、清官、能幹的官”的標杆,他就是一把尺子,一面鏡子。

歷史在前進,時代在發展,環境在變化,但共產黨人的本色不能變,焦裕祿“這樣的精神無論時代發展到哪一步都不會過時”!

觀看電視劇《焦裕祿》的心得體會(二)

“發展才是硬道理。”老一輩的教誨言猶在耳。

“人民羣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新一代共產黨人向世人的宣示擲地有聲。

作為一縣之長,一廠之長,一鄉之長,一市之長,為官一任,首要的任務就是要“富民一方”,併為此盡心盡力盡職盡責。這應是一條定律、“鐵”律。

當年,焦裕祿同志到蘭考赴任時,向組織表示:“感謝黨把我派到最困難的地方,越是困難的地方越能鍛鍊人,請組織上放心,不改變蘭考面貌,我絕不離開這裏。”

當得知自己病情難以治癒時,他表示:“活着我沒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們把沙丘治好。”

……

這是何等的氣概,何等的志向?這才是“敢教日月換新天”。

今天,當人們看見蘭考已長成參天大樹的泡桐,就想到了焦裕祿。在我看來,這個“焦桐”,可能就是人們所説的“政績”,這樣的政績越多越好。

從這個角度講,書記縣長,工作再苦,擔子再重,但把這事幹好了就是為民建功立業,為己實現人生價值的一個大平台。

以焦裕祿為榜樣,撲下身子幹實事,離任之後還為當地幹部羣眾稱頌叫好的例子,在我們陝西,在我們身邊就有。

——上世紀80年代,時任南鄭縣的主官張光中,帶領大家在農村栽烤煙,興辦了“漢二”捲煙廠,一支“公主”煙,揚銷陝甘川,南鄭步入富縣行列。

——被稱為關中“白菜心”的高陵縣,一馬平川,土地肥沃,是個典型的農業縣,20年前,工業幾乎是一張白紙,後來來了個縣委書記夏仁朝,帶領大家招商引資,歡迎西安的大企業外遷,歡迎外地來陝並想靠近西安發展的企業落户高陵,千方百計構築“政策窪地”,使高陵一躍成為工業經濟明星縣。“大西安”周圍那麼多縣,為什麼那麼多有實力的企業樂意落户高陵,不能不令人深思?

觀看電視劇《焦裕祿》的心得體會(三)

吃透鄉情縣情,瞭解民情民意,是鄉長、縣長的基本功,亦是科學決策的前提。

焦裕祿“不吃別人嚼過的饃”,親自搞調查研究。他在任475天,騎一輛自行車,靠一雙鐵腳板,對全縣149個生產大隊中的120個進行了走訪調研,向羣眾請教,向專家請教,向基層幹部請教,做出了排澇防沙治鹼的科學決策。他帶領大家,給全縣的84個大小風口、1600個大小沙丘編了號,把全縣的湖沼河塘,路基涵閘也調查得清清楚楚,繪成了詳細的防治“三害”圖,找到了窮困的病根,開出了致富的良方。

這就是親民務實,這就是實事求是,這就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半個世紀過去,我們的社會經濟形勢大變,交通通訊大變,人們的生活也大變,但吃透縣情,通曉民情,接地氣,走羣眾路線,因地制宜謀發展的工作方式不能變。

因為960萬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東部和西部,南方和北方情況千差萬別,同樣是縣,有的人口上百萬,有的幾萬人,個別不足萬人,人口數量、自然環境、資源稟賦、經濟基礎、民俗文化等不盡相同。同樣,我們省有陝南陝北關中,情況也千差萬別,把縣上的事辦好就得因地制宜、一縣一策、一鄉一策。

現在,鄉村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解決起來難度增大。以我老家一個村為例,全村800口人,300多名青壯年勞動力常年外出打工,給村上留下了“386061”(婦女老人兒童)部隊。帶來的是農村社會治安,留守兒童教育,土地如何在政策範圍內向種田能手集中等新問題。看來,靠開會、聽彙報解決不了實質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像焦裕祿那樣,在吃透縣情,通曉民情上下功夫,抓好主要矛盾。

在此,我想再舉一個實例。已故的省政協領導遆靠山,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在延安地區四個縣當過縣委書記。志丹縣,山大溝深,他抓的主要工作是興修基本農田。富縣和延長縣,地理條件較好,他搞萬畝“豐產方”,推廣科學種田;提高糧食產量。洛川縣,氣候地勢適合種蘋果,他帶領羣眾大面積栽果樹。

後來,這位老同志升任到省級領導,據熟識他的一位朋友親口給我講,每年夏天,老人家都要回到這幾個縣分別住幾天。他去世後,我曾想,假如他在這幾個縣工作情況一般,他還回去嗎?

觀看電視劇《焦裕祿》的心得體會(四)

“想當官就不要發財,想發財就不要當官。”我想,這可能是共產黨官員與當年國民黨官員和西方一些國家要有競選成本資本的官員的本質區別所在。在傳頌的焦裕祿諸多事蹟中,我發現,面對“好處”,面對“特權”,他敢於説“不”,善於説“不”。

他一到蘭考就給縣裏幹部定下了“不準用國家的或集體的糧款或其他物資大吃大喝,請客送禮;不準賭賻;不準借春節之機,大辦喜事,做壽吃喜,大放鞭炮,揮霍浪費”等“十不準”;他對提供給縣級領導幹部的副食品“特供本”,堅決要求取消;他的孩子沒有買票去看戲,他聽説後嚴厲批評孩子並送去了戲票錢……

市場經濟發展到今天,各種誘惑在增多,要經受起各種考驗,在我看來,書記縣長是個“高危職業崗位”——要過親情關,太太要工作,孩子要就業;要過熟人關,不管你到多遠地方工作,是離開生你養你的榆林,還是離開你學習生活過的寶雞,就是把你交流到外省的天水、靈寶,甚至遠調三亞、伊犁,現在交通通信這麼發達,老同學、老同事、熟人朋友都能找到你,給你提這樣那樣的要求;要過金錢權力關,張三提出要調動,李四提出要進步,逢年過節看望拜訪你……。真正經受住這些考驗,實屬不易。

焦裕祿同志那種敢於説“不”,善於説“不”,從小事做起,管住自己,管住家人,帶好隊伍的做法,至今值得我們每一位領導幹部學習、體悟、仿效。須知,“針眼大的窟窿能透過斗大的風。”

筆者曾在省委省政府機關工作過數年,親身經歷過一位高層領導同志説“不”的一件實事。

有一年,一位資歷較深的省級老同志病故。後事處理完畢,已故領導的夫人和孩子到某位現職領導處,要求給已故老同志生前的兩名服務的工勤人員轉成城市户口,安排正式工作,理由是兩個孩子多麼多麼聽話、多麼多麼辛苦。這位現職領導立即直面回答:“沒有這方面的政策依據,我也無能為力解決此類問題!”

多少年過去了,我一直記着這件“小事”——敢於説“不”,不亂開口子,不輕易許諾,守住底線,寧肯“惹”個別人,不當“能辦事”、“會辦事”的所謂“強人”,也是考量一個幹部政策水平的主要內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