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慶傳統節日心得體會(通用19篇)

共慶傳統節日心得體會 篇1

端午節到了,超市裏林林總總來自東西南北各地不同口味的粽子,讓消費者不知道挑哪一種才好。物質極大豐富的今天,在端午節這樣的傳統節日藴含的歷史文化元素,各地龍舟激烈競技場面,讓人難以忘懷。

共慶傳統節日心得體會(通用19篇)

在中國的傳統節日裏,端午節是個內涵獨特、充滿英雄主義和集體榮譽感的節日。中國民間關於端午節這天划龍舟、包粽子的傳説,都與屈原聯繫在一起。兩千多年來,至情至性、追尋真理上下求索的屈原,廣為全球華人傳誦,他的愛國精神已經融進了中華文化的血脈。

端午節的文化民俗活動,要數龍舟競賽最吸引人。龍舟競賽被認為是中國傳統體育裏最激烈、最有集體精神的競技運動。在競賽現場,雷鳴般的鏗鏘鑼鼓,彩旗獵獵、人聲鼎沸、浪濤洶湧的競賽過程,還有岸上觀看的男女老幼人人為之振奮歡呼的表情……更有那些千里挑一的龍舟划船手和掌舵手們,個個威武健壯、氣宇昂揚,散發着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勇爭上游的氣質。

端午節的民俗文化,在歷最早孕育於南部中國的江河湖泊地區,千百年來積澱、熔鍊成了全體中國人剛毅堅卓、不屈不撓的性格和氣質。

教化氣質、陶冶情操、奮發向上,以及集體的榮譽,始終貫穿在今天端午節的民俗活動裏。

端午節的性格和氣質,歷經千百年的堅守,變為強大的道德感召力,變為每個中國人文化自信的基石。“德不孤,必有鄰!”道德和文化的力量具有強大的正外部性,它在個體之間互相激勵,在羣體之間形成溝通的紐帶和橋樑,在國與國之間贏得尊重和理解,在開放的世界中獲得廣泛共鳴。

共慶傳統節日心得體會 篇2

端午節的魅力是求索。“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在《天問》中,一口氣提出了170多個問題,被譽為是“千古萬古至奇之作”。求索是社會發展的動力,也是對端午節的紀念。

人生當中,沒有絕對的順境,也沒有絕對的逆境。順境可以變成逆境,逆境也可以變成順境。相比之下,反而有很多的重大成果,都是在逆境中產生。屈原如果繼續在朝裏做官,就接觸不到老百姓,瞭解不到真實的情況,也沒有那種憤世嫉俗的創作激情。所以司馬遷也説:“屈原放逐,乃賦《離騷》。”

唐代詩人殷堯藩在《端午日》一詩中説:“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因為屈原,人們記住了端午;因為端午,人們記住了屈原。後人紀念屈原,不是因為他的遭遇,也不是因為他的性格,而是因為他奮發向上的追求和堅定不移的愛國。

幾千年的端午,是一座巨大的文化和精神寶庫。每一個炎黃子孫,都可以從這座寶庫中找到力量,並在追尋和回味中獲得快樂。

共慶傳統節日心得體會 篇3

端午節又名端陽節、重午節,據傳是中國古代偉大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羅江殉國的日子。20__多年來,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就成為了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在20__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並批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説起端午,人們自然應該想到吃粽子、划龍舟、插艾草、戴香袋等,可不少人將端午節變成“送禮節”、“吃喝節”、“消費節”,原本充滿詩意的節日少了些人文氛圍。難怪有網民感歎:現在的人對民俗傳統節日都已淡忘,而是對情人節、聖誕節等洋節趨之若鶩了。尤其是現在的端午節,幾乎成了“吃粽子”節了,那些端午節的文化精髓幾乎被拋棄了。

可喜的是,近年來社會上對保護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有了更加強烈的聲音。藉助各個傳統節日來舉辦相應的傳統文化活動,不失為讓更多國人瞭解和喜愛中華傳統文化的有效形勢。每年,包括屈原故里在內的各地都舉行端午文化節活動,這必將對傳播屈原精神、豐富端午節節日內容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過中國的傳統節日,是一種多方面的、多層級的、難以言説的特殊感受。特別是那種身臨其境的心靈震撼和感悟,是一個“人文化成”的過程。在這個端午節裏,讓更多的民眾參與傳統文化活動,走向傳統活動現場,親身體會並弘揚端午文化,大力傳播屈原的愛國、為民、求真、向善的精神上來,讓端午節這樣的傳統節日在國人的心中更加牢固與神聖,這是傳承傳統文化精髓的關鍵。

共慶傳統節日心得體會 篇4

隨着生活節奏的加快、社會的轉型,傳統節日文化正面臨着外來文化和商業化的雙重衝擊,公眾對節日文化內涵的認同越來越少,以至於在不少人眼裏,端午節就是簡簡單單的“小長假”。殊不知,這閹割了端午節作為傳統節日的文化與情感內涵。某種意義上説,“天價粽子”遇冷與“平民粽子”熱銷是一種迴歸和糾偏,是在端午節作為傳統節日真正內涵的靠攏。

端午節,不僅僅是幾天假期,更不是商家狂歡的“賣場”,它應當承載起更多的文化期待和情感寄託。傳統節日是我國傳統文化的表徵和載體,包括端午節在內的傳統節日是傳統文化的有機構成,具有重要的文化傳承價值。應認識到,當下,傳統節日的概念日趨淡化,節日的內涵也被有意無意地忽略。因此,必須對傳統節日所藴藏的文化內涵具有高度的自覺,才能使之真正成為傳承民族傳統文化的精神載體。

費孝通先生曾經説過,“文化自覺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不帶任何‘文化迴歸’的意思,不是要‘復歸’,同時也不主張‘全盤西化’或‘全盤他化’”。

充分認識本民族的歷史和傳統,對傳統節日充滿敬意感,是延續自身文化的自覺與自信。“天價粽子”遇冷,或許可以看作是文化自覺的一種下意識努力。

共慶傳統節日心得體會 篇5

每年農曆的正月七年級,是中國農曆的新年。在中國的傳統節日中,這是一個最重要、最熱鬧的節日。因為過農曆新年的時候,正是冬末春初,所以人們也把這個節日叫“春節”。

中國人過春節有很多傳統習俗。從臘月二十三起,人們就開始準備過年了。在這段時間裏,家家户户要大掃除,買年貨,貼窗花,掛年畫,寫春聯,蒸年糕,做好各種食品,準備辭舊迎新。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拜年一般從家裏開始。七年級早晨,晚輩起牀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

春節的前夜叫“除夕”。除夕之夜,是家人團聚的時候。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一頓豐盛的年夜飯,説説笑笑,直到天亮,這叫守歲。除夕零點的鐘聲一響,人們還要吃餃子。古時候叫零點為“子時”,除夕的子時正是新舊年交替的時候,人們在這時吃餃子,是取“更歲交子”的意思。這也是“餃子”名稱的由來。

過了除夕就是大年七年級。從七年級開始,人們要走親戚、看朋友,互相拜年。拜年,是春節的重要習俗。拜年時,大家都要説一些祝願幸福、健康的吉祥話。

共慶傳統節日心得體會 篇6

目前,國家法定休假的節日有春節、清明、端午、中秋四個。除了這四個大家熟知的節日以外還有很多節日,比如有:七夕、元宵、重陽……而今天我來為大家介紹即將到來的節日:端午節!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屈平,字原,通常稱為屈原,又自雲名正則,號靈均,漢族,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屈原雖忠事楚懷王,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後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詩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代表作品有《離騷》《九歌》等。)的傳統節日,更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端午節”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傳説端午是太陽的節日,中國還有一個是月亮的節日,就是中秋。端午節是在中午過,是驅邪的節日。太陽可以驅邪嘛。其實在屈原投江前就有了這個節日,這是一種戰鬥的圖騰,是向邪惡進軍的,艾草代替的是劍。中國有很多端午的故事,比如水漫金山,白娘子喝雄黃酒。這是一個很悠遠的民族的節日。屈原選擇在端午節殉國,把端午節的人文精神提升了。本來這是一個伸張正義的節日,表現的是對龍的圖騰崇拜,是出於人們對自然的恐懼;而屈原,賦予了這個節日新的意義,《離騷》是千秋絕妙詞,“若無澤畔行吟苦,哪得千秋絕妙詞”。這個古老的民族的習慣,因為屈原,得到了新的意義。拿今天來説,現在講究和諧社會,所以每個戰鬥都是為了和諧。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據説,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

這是我們的傳統節日,希望大家牢記在心!

共慶傳統節日心得體會 篇7

春節是中國人的重大節日。它有着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底藴。而春節的許多小規矩小迷信也那麼那人探尋。

大家都應該知道春節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上供。大家可別小看了這件事情這可是有講究的。例如,上供用的水果不能馬虎,不是所有的水果都適合去供奉祖先和神靈的。要選着寓意好的水果。例如:蘋果——平平安安,桔子——金桔滿堂,橙子——心想事成。像梨,就不可以作為貢品因為有一部分人認為梨和“離”是同音別字。所以不受大家歡迎。還有就是香蕉——焦頭爛額。所以有些水果不能上供。

水果只是一部分貢品還有就是餃子作為貢品一定要成雙成對的放不能落單。把糖作為貢品上供的時候要放硬糖不能放軟糖。因為這樣的甜蜜夠硬不會散。

上供還要有紅燭,火紙,佛香等等,不過最重要的是火紙,火紙要被真錢壓過才可以燒,而且要一家之主壓,這可能是覺得更加真誠吧。

不管這些是真是假,但至少被老祖宗們津津樂道就一定有它的原因。希望這些春節中的小常識可以讓更多的80後,90後們知道春節在我們中國人心目中有多麼的舉足輕重。如果春節沒有任何禁忌那麼也就代表沒有那麼多人關注它。規矩越多越能體現春節的重大意義。

共慶傳統節日心得體會 篇8

我國有很多傳統節日,其中我最喜歡端午節,聽説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

從前有個人,名叫屈原,聽説自己的國家快要滅亡後,非常傷心,抱起一塊石頭就跳進河裏。人們聽説後,划着船打撈屈原的屍體,為了不讓魚兒吃屈原的屍體,人們把包好的粽子扔進水裏。

記得有一次端午節,我們早早地就起了牀。媽媽開始包粽子,其他的小夥伴都出去玩了,只有我在家裏看大人包粽子,好奇心讓我決定今天一定要學會包粽子,我上前跟媽媽説:“我也想學包粽子。”媽媽説:“好啊,首先要把兩片粽葉折成漏斗一樣的形狀,然後裏面放入少許糯米,再包好,用一根繩子綁好,這樣就可以了”。按照媽媽教給我的方法,我試着包了一個,沒有想到第一次就成功了,我好開心呀!

這個端午節對我來説意義非凡,因為我學會了包粽子,還讓我認識了屈原。

共慶傳統節日心得體會 篇9

人,具有社會屬性。離不開集體,離不開勞動。否則,就會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人活在世上,必然要承擔起家庭責任、社會責任。這一切,又必須通過勞動來實現。__把勞動的含義解釋為,“人們運用一定的生產工具,作用於勞動對象,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有目的的活動”。勞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最基本的條件,勞動造就了人生,人生繁衍了勞動。勞動創造了財富,勞動創造了文明,人們在享受財富,享受文明時,也需要通過一定的社交和羣體活動來完成,這又無時無刻地融入體力和腦力勞動過程。這,就是人生;這,就是人類發展史。

人,作為勞動者,是一切財富和文明的創造者。熱愛勞動,享受生活,快樂工作,工作快樂,應該成為我們人生的主題。高高興興上班去,開開心心幹工作。珍惜時光,無私奉獻,團結協作,守望相助,與人為善,助人為樂,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共同致富,共享歡樂。

“鄉村四月閒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復工上班,恢復經濟。生活是如此的美好,人類是如此的進步,一切的一切,無不來自於我們的艱苦勞動和平凡的勞動,向全天下所有勞動者致敬!感謝有你!

共慶傳統節日心得體會 篇10

在我們中國,傳統節日有很多,比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但是春節才是我喜歡的節日。為什麼呢?因為關於春節,有一個美妙的神話故事,現在我就講給你們聽聽吧!

傳説中,有一個叫年的怪獸,他有兩顆鋒利的牙,尖尖的角,兇猛無比。年每到新年就會去襲擊一個小村子,傷害生命。有一天,一個仙翁走過來,告訴村民年怕紅色和響聲,人們一聽,連忙準備了紅對聯貼在門上。晚上,年果然來了。它一見紅色,聽到了鑼鼓聲,嚇得趕緊跑了。從此,村裏太平了。所以有了年這個節日。

過春節的習俗有很多,比如掃塵、貼窗花、吃餃子、貼春聯等。

年的來歷有趣吧!

共慶傳統節日心得體會 篇11

每到元宵節,人們總是期盼元宵節能夠放假。其實,這是人們認為過節就要放假的傳統思維在作怪。仔細想想,元宵節不放假必然有不放假的道理,剛剛經過春節長假,元宵節再放假當然不適當。而且,無論是過節也好,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也好,這都與放假無關,只要我們能夠品味出節日的真味道,照樣能夠把元宵節過得美美滿滿,過得傳統文化厚厚重重。“元宵節”貴在過出“真味道”。

過出“美食”真味道。元宵是元宵節的美食,雖然這道美食在今天可以四季皆吃,但是,只有在元宵節這天才能吃出獨特的味道。這獨特的美食是人的情懷與美食融合在一起的味道,在品味美食中感悟生活的真味道,節日的真味道,精神的真味道。美食真味道,給人們帶來的是一種美麗生活,美麗情懷,美麗營養。品味到美食的這個真味道,是過好元宵節的基礎。

過出“團圓”真味道。天上月亮是圓的,地下燈籠多是圓的,桌上元宵是圓的,人們團聚是圓的,團圓是元宵節的真味道。而且,這個真味道與春節的團圓味道不同,春節的團圓味道是親朋好友的團聚;與中秋的團圓味道不同,中秋是一家親人的團聚;元宵節的團圓則是天下的團圓,是家人與陌生人的團圓,元宵節是走出家門與天下人團圓的節日。這個團圓的的真味道讓我們感悟到了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獨特魅力,團聚最喜悦,團圓最幸福,團結最有力,在這裏得到了的體現。天下一家,其樂融融,在元宵節得到了最精彩的詮釋,品味到團圓的這個真味道,就品味到了元宵節的真諦。

過出“文化”真味道。元宵節,猜燈謎是固定節目,從古到今,生生不息,日久彌新。雖然元宵節的習俗更更迭迭,但是,猜燈謎卻始終能夠與時俱進,推陳出新,永不衰竭。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人們在猜燈謎中感悟文化魅力,生活智慧,美好未來。猜燈謎是元宵節文化的重要載體,讓人們在雅俗共賞的文化之路上行穩致遠。品味到文化這個真味道,就能在元宵節的日子裏思想昇華,生機勃勃,充滿憧憬。

“元宵節”貴在過出“真味道”,美食的真味道讓我們的嘴巴香甜,團圓的真味道讓我們的情懷圓滿,文化的真味道讓我們的精神璀璨。在品味“真味道”中過元宵節,不放假又何妨?

共慶傳統節日心得體會 篇12

如今相對開放的國際環境,使得各種地域文化交匯融合,過各種洋節日的中國人也越來越多,這使得中國的傳統節日漸漸地不被重視。現今保護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每個人肩負着的使命。

中國的傳統和文明需要傳承。這些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生存和發展的產物。現在的中國人,未來的中國人,若是無法瞭解自己的祖先和民族的發展,輕視這些傳統和文明,那麼這樣的中國人也就失去了屬於自己的特色。

中國的傳統節日和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形成的品性的緊密聯繫,也使得中國的傳統節日不容被西化。中秋節寄託了遊子對家的思念;端午節展現了耕作的勞動人民對豐收的喜悦;清明節表達了親人對逝去者的哀思;新年則體現了人民嚮往和平快樂生活的樸素願望。這些節日背後所存在的意義,是任何一個洋節日無法替代的。

因此,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提倡保護重視中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端午從原來沒有節假日變成了休假一天,電視媒體也日益加大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宣傳,提高人們的瞭解和重視程度。

在這個受到外來文化強烈衝擊的21世紀,我們太多地關注於西方萬聖節的南瓜;情人節的玫瑰;聖誕節的白鬍子老人。從而忽略了新年的“福”字,端午的艾草,中秋的月餅,對於我們每一箇中國人來説這都是一種本土文化的丟失,沒有了這些文化和傳統,我們也將丟失自己的信仰,失去自己的特色。

身處於現今社會的我們依然要懂得不崇洋媚外的道理。外國的傳統和特色往往不適合擁有古老歷史的中國。就像君主立憲制不適用於中國;刀叉無法成為中國人吃飯的主要工具;直接的説話方式無法改變中國人的婉轉一樣,洋節日也不應該成為中國人的節日。

一個民族的傳統節日,是歷史文化在千百年里長期積澱和凝聚之後又經後人總結和實踐而成的,從種種節日風俗裏,後世的人們可以清晰地體驗到先民生活的歷史文化圖景。當承載着民族傳統文化的節日不再受重視,節日的文化內涵漸漸被遺忘,中國“文明古國”的盛譽也將不復存在。

我們需要加強對傳統節日的宣傳與弘揚,從自身做起,保護中國的傳統文化。

共慶傳統節日心得體會 篇13

“正月十五鬧元宵,紅紅火火過小年”。一年一度的元宵節來臨啦!今年爸爸媽媽帶我到南京夫子廟看花燈,走進夫子廟文德橋,映入眼簾的不僅有虎虎生威的虎燈籠,而且還有雪白的兔子燈、吉祥的鴿子燈、金黃色的橘燈……真是各式各樣、豐富多彩。把整南京夫子廟元宵節夜晚照的如同白天一樣。

花燈展示中心更為漂亮,這兒琳琅滿目的花燈使人眼花繚亂,看都看不過來。看那桃燈,粉紅的底色,桃尖上塗點紅色,桃底有翠綠的大葉子,真是既漂亮又簡單。再看那虎燈,製作好框架後,用閃閃發亮的金紙糊住框架,這樣,一隻栩栩如生的老虎就立刻展現在了眼前。再看那龍燈,追着寶珠上下翻騰,全身的鱗片金光閃閃,龍的尾巴不停地擺動。觀看的人們情不自禁地喊:“龍活啦!龍活啦!”還有……真是一言難盡啊!走出夫子廟,爆竹在空中炸響,彷彿把天空炸開了一個洞,滿天的星星從天空一下撒了下來。快看啊!遠處五彩繽紛的煙花從天而降,一下子照亮了南京城外。

回到家裏已是晚上十點左右,媽媽給我們每人煮了一碗湯圓。我們一家三口吃着白白胖胖的湯圓,真正體會到了團團圓圓的親情。啊,元宵節,真快樂!

共慶傳統節日心得體會 篇14

進入農曆的臘月,歡度春節的氣氛就越來越濃厚了,我的心情也越來越興奮了。考完試,放了假,安排好寒假計劃,完成了部分作業,我也融入了紅紅火火的過年氣氛。臘月的節點太多了。

首先是臘七臘八凍壞腳丫、泡臘八蒜、喝臘八粥等等,老人説這就是過年的開始。春節漸漸臨近,看着越來越薄的日曆,人們在高興之餘免不了發些感歎:“又是一年了”,“人生天地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年齡越大,光陰流逝愈快,感受愈深。一天又一天,當然太陽都是新的,但日子卻無聲息地消失了,就像水滴融進了大海。雖説平日裏每天都撕下那一張,可是誰也理會不到那是自己的生命計量單位,而它正象漏斗裏的沙子一樣越來越少。但心裏仍有一絲激動,那便是對來年的期望。

年望年望年年望,把希冀寄予來者,想必人同此心。成功者,便就此滿足了麼?不!好戲還看明年,明年決計要錦上添花更上一層樓,於是心便鼓動成一隻壯壯的氣球,努力地滾動着飄忽着。勞而無獲者呢?沒説的,只待來年能重整旗鼓,再添起色。然而,來年復來年,來年何其多,除非作古,哪一年該是至善該是至美的呢?知曉的也恐怕只有希望。

很快到了臘月二十三“糖瓜兒粘”,人稱小年,要祭灶,要吃一種乳白色、味很甜、還粘牙的東西,叫“糖瓜兒”。大人問我“粘不粘?”我説“粘(年)!”這是提醒大家要過年了!長輩要講許多過年的趣事和囑咐許多過年的忌諱。真好玩!有的我懂,有的我不懂,我總是好奇的聽不夠,問不夠。

接着臘月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吃谷薯,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這段時間每天都有很多説法,我可長見識了。

臘月三十,也叫除夕,是辭舊迎新、繼往開來的吉祥時刻,此時進入春節的高潮,也是我最期盼、最快樂的時候。

白天大人們都忙着過年的`各種事情,放鬆了對我的管束,我就徹底自由了,吃我愛吃的食品,喝我愛喝的飲料,玩我愛玩的遊戲……開心極了!

小時侯,最盼的節日便是春節了。春節有好東西吃,有新衣服穿,看舞獅玩綵船,頗是新鮮熱鬧且實惠,於是,就少年不知愁滋味地掰着指頭盼着。盼着盼着,一忽兒便成人經事了,才覺得日子地艱難和不易,於是也就知曉了年並不好過卻不得不過,開始感覺了年的乖戾和人的無奈;也便由望年轉而到希望,也把自己託付給了將來與未知的歲月——今年望明年能考上一所像樣的學校,明年望後年在分配上好事少磨,再望談對象不走麥城,再望頭兒器重有所升遷,再望職稱評定不擠兑,再望住房分得“上下有餘”,再望兒能成龍女能成鳳,青出於藍勝於藍……

然而,一年又一年,平凡的我們境地依然,卻仍在生活的罅隙間努力給自己營造一種寬鬆與自在。看着年華的不再、雙鬢漸灰,終於不得不和“子”一樣在川上感歎:“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其實,這日子何嘗不是這樣的一條河,我們佇立其上,河水匆匆在我們身邊流過,任我們悲喜交集逢災遭難,而時間的流逝依然故我?其實時間並不是我們身邊流走的一種外物,而就是生命的本身。我們看着流走的河水,

我們隨手撕去的日曆,其實就是我們自己生命中的歲月,甚至不僅僅是我們的歲月,而就是我們自己。我們每個人,不但找不回失去的年華,而且連從前的我也都無影無蹤了。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大門,哐當哐當地在你身後緊關閉,任你哀求,嘶叫,拍打,歲月之門過去了就不會再開啟。

晚上全家歡聚一堂。大家從廚房裏端出美味佳餚放在桌上。煎炒烹炸、雞鴨魚肉、特色食品、各種飲料……媽媽端來燉魚,説這是“年年有餘”;爸爸端來餃子,説這是“交子元寶”;姑姑端來拼盤,説這是“全家福”;姑夫端來米飯,説這是“團圓飯”;奶奶端來一盤水果,有柿子、蘋果、桔子、香梨,説取它們的諧音:“事事平安、人人吉利”;爺爺端來一盤年糕,有白米、黃面、雙喜、八寶,説借它們的字音“添歲增福、年年提高”,人的歲數和身體要長高、知識也要提高。哈哈!我靈機一動,端來一摞獎狀説這叫:“辛兔祥瑞、龍騰虎躍”(我屬虎)……全家人説這是一道最豐盛、最如意的大菜。

全家人説説笑笑,盡享天倫之樂,盡嘗美味佳餚。我不斷舉杯,給各位長輩敬酒並針對每人説上幾句不同的祝福話,大家再次誇我懂事,給我加菜,有時還給我鼓掌,我心裏美滋滋的,那個興奮勁兒就別提了!

酒足飯飽,全家人看春晚、包餃子、侃大山……零點整,電視裏的新春鐘聲敲響了,房間外的迎春鞭炮響成一片,我迫不及待地拉着家人下樓放炮。姑姑和媽媽提着一大包鞭炮,姑父和奶奶提着一大捆煙花一起下樓了。樓外的鞭炮已是震耳欲聾、煙雲翻滾。開始我有點害怕,爸爸拿着鞭炮,爺爺領着我去點,鄰居説:“這叫雙保險”。我們

幾人合作先後放了“一千響”、“坐地炮”、“竄天猴”、“夜明珠”。後來我膽子大了,也想過把真癮,讓爸爸放好花炮,爺爺護着我去點,點着了我就跑,在我哈哈大笑中花炮竄上了夜空,隨着一聲聲巨響,綻放出五光十色的禮花,有“百鳥爭鳴”、“吉祥如意”、“火樹銀花”、“萬紫千紅”,我高興地手舞足蹈、心花怒放。

我們失去了童年,才知道長大;我們失去了歲月,才知道自己是活着;因為我們變老,才知道不能挽留時間。面對這個節日,我們不妨讓靈魂、讓思維再這裏駐足一會,對生命來番清點。面對那些還沒有拉開序幕的嶄新未來,多些設計,多些幻想,讓希望實在些,讓幻想向現實靠攏。給父母多些孝心,多些體貼,讓她們歲歲平安天天快樂;給妻子(丈夫)多些温柔,多些理解,直至地老天荒,恩愛如初;給孩子多些鼓勵,多講些做人的道理,別盼成龍成鳳,但求做個好人;給朋友多些祝願,大家年年有餘,和氣生財。

春節是喜氣的年,總給人們一種十全十美的契機,一邊從從容容“臨淵羨魚”,一邊又可以雄心勃勃的如何“退而結網”。

春節是四季之首,我們的足跡將踩出新一行。生命的里程又開始了一次始發,所以多一點期望,就多一份珍惜;多一點幻想,就多一份激情。

共慶傳統節日心得體會 篇15

我們中華民族有着悠久的歷史文化,有許多特別的傳統節日,它們都有着不同的意義。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它大約始於周代,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了。清明節氣一到,氣温升高了是春耕春種的好節氣,俗話説“清明前後,種瓜種豆”,農民根據清明節氣,開始農耕播種。清明時節接近寒食,民間禁火掃墓,漸漸的合二為一,寒食也為清明的別稱,此時不動煙火只吃涼食。

清明節的活動挺多。隨着社會經濟發展,人們仍然延續過清明習俗。長輩們帶着自己的孩子給先人掃墓以祭祀聊有懷念之意。祭祀前準備祭祀物品:水果、酒、糕點、鮮花等等。來到墓前先擺放物品,然後焚燒紙錢。子孫們都要叩拜跪拜,説一些保佑的話,講述一些家庭瑣事,有的帶着鏟子,鏟一些新土蓋在墓旁的小樹上。通過各種方式紀念已故的親人,對晚輩也起了教育文化傳承的目的`。

悠久的歷史,豐富的文化,這是值得我們每個人驕傲的。

共慶傳統節日心得體會 篇16

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彩,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我國的傳統節日,無一不是從遠古發展過來的。對每一位中國人來説,最傳統最重要的節日非春節莫屬了。

為了生活,人們四處奔波、背井離鄉、身在異處工作和學習。春節,也許沒有任何東西比千里迢迢趕回家與家人重聚吃年夜飯更重要,遊子的心在此時此刻得到釋放。

遠在千里、年邁的父母看見自己的兒女親人風塵僕僕地趕回家過年,總是感動得熱淚盈眶。他們的記掛與擔心已經比見到自己親人的開心之情所覆蓋。留守在老家的孩子,看着久而未見的父母給他們帶來漂亮的新衣服、精美的玩具,以及壓歲錢,更是樂翻了天。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每天為生活奔波,一年到頭,才可以完完整整一家人團聚圍着桌子吃一餐年夜飯多麼難能可貴。

共慶傳統節日心得體會 篇17

中國,是一個龐大的家族、有五十六個不同的民族,每個民族肯定都有它獨特的風俗習慣。在我美麗的家鄉上海,就有許多不同的習俗。其中,元宵節就是我印象最深刻的。

在我的家鄉,總是特別重視元宵節。在正月十五那天,家家户户都吃元宵。因為元宵的形狀是圓形,圓就意味着團團圓圓,它能夠祈福家人團聚,每天都能幸福圓滿。

吃完元宵,接下來就是元宵節的高潮部分。要表演踩高蹺、舞獅子、劃旱船、耍龍燈等元宵節特有的節目。在表演時,每一個觀眾都全身心地投入到表演中、都被表演所吸引了。

説起元宵節,最負盛名的便是觀花燈、猜燈謎了。在元宵節那天晚上,每天街上都張燈結綵,處處顯示出元宵節特有的氣氛。就像《東京夢華錄》中説的那樣:每逢燈節,開封御街上,萬盞彩燈壘成燈山,花燈焰火,金碧相射,錦繡交輝。京都少女載歌載舞,萬眾圍觀。遊人集御街兩廊下,奇術異能,歌舞百戲,鱗鱗相切,樂音喧雜十餘里。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燈燭齊燃,鑼鼓聲聲,鞭炮齊鳴,百里燈火不絕。”熱鬧的氣氛足以形成一條河流,讓所有看到的人們都跟他們一起歡呼起來。

正月十五之夜還有一個獨特的習俗:觀月。正如唐代詩人崔液的上元夜中提到:“誰家見月能閒坐,何處聞燈不看來。”一邊欣賞着天空中美麗的月亮,一邊看着人們歡慶元宵佳節的樣子,此時還有誰能坐得住呢?趕緊出來和人們一起慶祝象徵美滿的元宵佳節。

啊!這是一派多麼祥和、熱鬧的景象啊!這就是我家鄉最獨一無二的習俗。是不是也令你十分神往呢?我愛我的家鄉,愛家鄉獨有的習俗!

共慶傳統節日心得體會 篇18

端午節來到了,大家可熱鬧了,有的看龍舟賽,有的吃粽子還有一個故事説了端午節要賽龍舟扔粽子的原因。愛國詩人屈原投汩羅江死去,所以賽龍舟競渡是為了救屈原。後來人們沒有找到屈原,大家就扔粽子在江河裏,想讓魚,蝦等一些水裏小動物吃飽後,不去吃屈原的遺體。後人就用這種形式來表達對屈原的尊敬和悼念。

我也過了一個端午節,來看看吧!

在那天中午我吃了一個粽子,可好吃了。是白色的糯米,裏面有一顆又大又紅的棗子,外面包着一片葉子,我也不知道是什麼葉子。把葉子剝掉以後就像一團棉花裏面裝着一顆紅寶石。把裏面的肉放進嘴裏,甜甜的,軟軟的,特別好吃。

之後外公帶我到了石頭城公園,哇!三條龍舟直往前衝,龍舟上的人們齊聲喊着一,二,三。前面一個人在打鼓,後面兩排人邊划槳邊喊着他們的口號。飛船疾駛,鑼鼓震天,真是精彩!這就是我過的端午節。

過端午節還要吃五黃,黃魚,鹹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粽子,雄黃酒,無論南方還是北方,在這一天都要在兒童的頭上用雄黃畫一個王字,還要給小寶寶們在手上,腳上系一條五顏六色的香囊

怎麼樣,端午節的習俗很多吧!這就是我瞭解的端午節。

共慶傳統節日心得體會 篇19

每當春節來臨,人們都要放鞭炮、福字、春聯、千千結。我們家也不例外,每年的大年夜都要在大門上貼上福字。

福字現在解釋是“幸福”,而過去則指“福氣”“福運”。春節貼福字,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都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民間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乾脆把福字倒貼過來,表示“幸福已倒”、福氣已到”。

福字倒貼還有一則傳説。明太祖朱元璋當年用“福”字做暗記準備殺人,馬皇后為了救那户貼倒了的人家,於是就把倒貼的“福”字説成“福到”的意思。(這個傳説還可以稍寫具體些。)從此人們便將福字倒貼起來,一求吉利,二為紀念馬皇后。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記得去年春節快要到了,為了讓家裏更加漂亮,我決定在門上貼一個倒福。我先拿來一塊幹抹布,把門擦得一塵不染。接着,我拎來一桶水;一塊毛巾,我拿起毛巾往水裏蘸了蘸,把水灑到門中央,然後,我快速拿起福字倒着往灑水的地方一拍,倒福就貼好了。我得意洋洋了起來。不一會兒,我貼的倒福掉了下來。我想:用水貼倒福,水乾了,吸力沒有了,福字就掉下來了。於是,我想到了膠水。我認真地在紅福字上塗上一層漿糊,又跑出去,小心翼翼地將福字貼在門上。倒福終於貼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