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保健學的學習心得體會

我國運動醫學起步於廿世紀50年代中期,1956年前蘇聯專家來華舉辦“醫師督導班”、“體育衞生班”,為我國培養了第一批運動醫學的專業人才,他們成為我國運動醫學事業的拓荒者和奠基人,開創了新中國的運動醫學事業。我國於1958年成立了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1959年成立了現北京大學醫學部運動醫學研究所,1978年中國運動醫學會成立,1980年9月22日中國運動醫學會加入國際運動醫學聯合會。

體育保健學的學習心得體會

在50年代中後期我國一些醫學院校和體育院校開設了“運動保健學”課程,“文革”時期是我國運動醫學事業的停滯階段,“運動保健學”課程也被“三合一”(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理學、運動保健學)的“運動生理衞生”課程所取代。文革後,百廢俱興,全國高等院校體育專業都開設了運動醫學課程,並由體育院校編寫了“運動醫學”教材(1978年)。

80年代初,教育部對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專業(本科)教學計劃進行全面修定時,考慮到“運動醫學”課程的主要任務是研究、解決在競技體育領域中與運動訓練、競賽有關的醫學問題,是為運動訓練管理專業培養高水平教練員、運動員服務的,而體育教育專業主要是培養合格的中等學校體育師資,是屬於培養羣眾體育、學校體育方面的高級體育人才。因此,根據專業教學計劃在課程設置中,應緊密圍繞培養目標的總體要求,在體育教育專業的教學計劃中終止了“運動醫學”課程,新設了“體育保健學”課程。

在這樣的一個新的歷史時期背景條件下,體育保健學這門新興學科誕生了。同時,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在學科設置中,也增設了“體育保健學”這門新的二級學科。

體育保健學於廿世紀80年代初面世後,由浙江大學、揚州大學、福建師範大學、東北師範大學、首都體育學院的學科教師在廣泛調研、反覆研討的基礎上,於1984年制定了第一部部頒“體育保健學教學大綱”,從此確立了體育保健學的學科體系,1987年由高教出版社出版了全國體育教育專業(本科)通用教材《體育保健學》(第一版)。1997年和XX年又相繼由高教出版社出版了《體育保健學》第二、三版教材。至此,標誌着體育保健學與其它相關學科一樣,逐步走向成熟。

體育保健學與運動醫學在歷史上有着淵源的關係,學科上有着相似的體系,但它們各自研究的對象、內容與任務卻又各有不同。簡言之,體育保健學是屬於羣眾體育研究的範疇,是為推動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實施服務的,而運動醫學是屬於競技體育研究的範疇是為落實奧運爭光戰略服務的。當然,任何一個學科也不會絕然孤立地存在,體育保健學與運動醫學以及其它相關學科也都是相互交叉、滲透的。隨着XX年北京奧運會的申辦成功,中等學校中傳統體育運動項目的開展,高等學校高水平運動隊的發展,學校競技體育人才的培養,也自然會賦予體育保健學以更新的研究課題。

學習“體育保健學”必須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觀點和方法。正確樹立人體結構與機能之間的辯證關係,結構與機能二者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結構決定功能,而功能的運用也會對結構產生影響,例如人體的肩(盂肱)關節,從解剖學結構上看,它是一個懸垂球窩關節,可以圍繞三個方向軸運動;關節囊鬆弛;周圍韌帶薄弱;關節面差大。因此,反映到功能上它是一個靈活度很大的關節,可以做大範圍的轉肩運動,但是它同時在解剖學結構上存在着關節不夠牢固的弱點,因此,在大幅度轉肩動作比較多的投擲、體操、排球、網球、羽毛球、游泳等運動項目訓練中,肩部損傷的發病率就比較高,根據肩(盂肱)關節這一結構與機能對立統一的觀點來看,在專項技術訓練中,就要科學合理地安排好肩部的局部負荷量,克服“單打一”的訓練方法,並有意識地加強其肩部、肩袖肌肉力量練習,來加強肩(盂肱)關節的穩定,使之既靈活又牢固。

正確樹立機體局部與整體之間的辯證關係。人體由各器官、系統組成一個統一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各部位既相互聯繫又相互影響的。體育運動就是人體各器官、系統協調配合下共同完成的身體活動,這一觀點在運動性傷病與醫務監督、身體機能評定等問題的研究中,得到了深刻的反映。

正確樹立機體與外環境辯證關係。“健康”這一概念的生理學解釋應是人體內外環境的高度平衡與統一,哲學告訴我們世間一切事物的“平衡”、“統一”都是相對的,不平衡是絕對的。在體育保健學研究中,我們遵循這一客觀規律,積極運用各種科學的方法和手段,不斷利用環境、改善運動環境,同時調動機體去積極適應外界環境變化和運動負荷對人體的作用,使之從事科學、合理的體育運動,就可以實現促進身體生長髮育,增強體質,增進健康,提高運動水平的目的。

正確樹立機體先天與後天的辯證關係。俄國著名生理學家巴甫洛夫曾經説過:“人是先天與後天的合金。”在優秀競技體育人才的培養過程中,個人運動能力的先天遺傳優勢無疑是其成材的首要條件,這在運動員科學選材的研究與實踐中已體現得非常充分了,但後天的科學系統訓練也是運動員成材的必備條件,一個具有多麼優秀的先天運動才能的人,倘若沒有接受過系統的運動訓練或訓練不合理、不刻苦,他也不可能成為一名優秀的運動員。

要學習好體育生物科學的基礎理論知識,如運動生理學、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物化學等,這些學科都是構成體育保健學這一“綜合”學科的基礎。無論是學習醫務監督,還是運動創傷,都需要這些基礎理論知識來支撐,研究運動機能評定,應熟悉生理、生化;研究運動創傷要了解運動解剖學和運動生物力學。體育保健學就是運用這些基礎理論、知識對人體在運動狀態下的身體機能狀況進行評定,並據此科學地指導運動實踐。可以講,體育保健學做為一門應用學科的價值在於它做為一個“橋樑”把基礎理論課程中的理論、知識、研究成果與體育運動實踐連接起來更好地為體育教學、運動訓練服務,促進體質的增強,運動水平的提高。

要堅持理論聯繫實際的良好學風,做到學以致用,用以致學,不斷向實踐學習。要深入到體育運動實踐中去,要學習體育運動,熟悉體育運動,熱愛體育運動,並身體力行。體育保健學的學科屬性就是應用學科,學科內容中很多是實踐操作。因此,要密切聯繫實際,加強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除了理論知識外,還必須有感性認識與體會,很多研究生同學畢業於醫學院校、生物學專業,缺乏體育運動的實踐經驗,因此更要主動、自覺地去學習體育運動的基本理論與實踐技能,只有這樣才可能真正學好體育保健學,才不致於把理論、知識束之高閣,成為無用的教條。

在今後的學習與工作實踐中要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防患於未然,這也是保健學的宗旨。要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發揚“救死扶傷”的精神,在搶救傷員和危重患者時一定要樹立“生命在你手中”的責任意識和使命感。

最後,在實踐中注意不斷總結經驗,立志為提高體育教學、運動訓練的科學水平,為增進全民族的健康水平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