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時代楷模張桂梅先進事蹟感悟(通用17篇)

學習時代楷模張桂梅先進事蹟感悟 篇1

歲月如歌,生活如詩,在我們這個世界上從來都不會缺少用生命譜寫大愛的人。身為一名在鄉村侍了幾十年的鄉村教師,看慣了教師們生活的艱辛,也看多了燃燒激情忘我工作的教師,所以很少有教師能讓筆者感動,至於那能感動得讓筆者流淚的教師更是罕見,不是筆者鐵石心腸,而是西北農村生活的風風雨雨早就將筆者眼中的淚水榨乾了。然而,最近一名叫張桂梅的老教師卻感動了我,感動得我流下了眼淚。

學習時代楷模張桂梅先進事蹟感悟(通用17篇)

張桂梅,一名其貌不揚,面容削瘦的63名老太太。不認識她的人,根本不會知道她是“全國十大女傑”、“全國十大師德標兵”、“全國先進工作者”,更不會知道這名走在行人中和當地農民一樣樸素的老太太會是頭頂無數“光環”的人大代表,是一名蜚聲長城內外的“全國優秀教師”。她和無數鄉村教師一樣樸實無華,以致於不瞭解她的人絕對不會想到,就這樣一位瘦小的老太太竟會是全國唯一一所全免費的女子高級中學的校長,也絕對不會想到她所在的雲南華坪女子高級連續十年能大學聯考綜合上線率100%,在她和同事的努力下,她讓一千六百多女孩走進了大學校門。今年大學聯考,華坪女子高級中學159名考生,在疫情影響下還是取得了150名考生全部達到本科線,其餘9人達到專科成績。

張桂梅帶領下的學校教學成績感人,張桂梅的事蹟更感人。她曾肺部患病,可是為了不耽誤教學,她視生命如兒戲帶病教學,幾次昏迷在課堂,在病情加重後張桂梅兩次手術都選擇在了假期。她收留了幾十名棄嬰,並將她們當自己親生閨女一樣照顧。幾十年她救助了無數生活困窘的孩子,也將一些家貧而輟學的女孩追回了學校……張掛梅的善舉枚不勝舉。她用自己瘦小的身軀踐行了師者仁心,譜寫了人民教師“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讚歌,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人民教師“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的偉大。

學習時代楷模張桂梅先進事蹟感悟 篇2

陳俊武院士説過,不能覺得自己不錯了,得到了很多榮譽,就該歇一歇了,回顧自己的經歷,一直在前進,創新的思想沒有停頓。我們正是要學習這種不能停的工作精神。

學習時代楷模張桂梅先進事蹟感悟 篇3

回顧李夏同志短暫卻又精彩的一生,是堅定理想信念、堅守初心使命,紮根基層,服務基層;是堅持原則、一身正氣,在紀檢監察工作崗位上,敢於較真碰硬,鐵面執紀執法;是不懼艱險、不畏犧牲,遇到困難危險總是衝在前面。“有事情,找李夏”是李夏生前工作地的羣眾口頭禪。這簡短的六個字,卻見證着李夏同志的愛民初心,更是凸顯出黨和羣眾濃濃的魚水情。全體黨員幹部更是應該向李夏同志學習,學習李夏同志為我們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

要身懷愛民初心。習近平同志指出:“我們講宗旨,講了很多話,但説到底還是為人民服務這句話。我們黨就是為人民服務的。”廣大黨員幹部要始終把愛民放在心間,因為只有把老百姓放在心上,才能最大程度地激發各族人民對祖國的愛國熱情,才能讓13億中華兒女緊跟黨前進步伐,才能凝聚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正所謂:“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黨員幹部應學習李夏同志的愛民初心,牽掛百姓冷暖,關心民生大事,用實際成果取信於民,善作善成。

要勇擔為民使命。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努力造就一支忠誠乾淨擔當的高素質幹部隊伍》中明確指出:“幹部敢於擔當作為,這既是政治品格,也是從政本分。”敢於擔當,才能肩負起最艱鉅最複雜的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才能應對好工作中的各種風險和考驗,才能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出不凡的政績。廣大黨員幹部應學習李夏同志的責任意識、擔當意識,在大是大非面前敢於堅持原則,掌握工作的主動權。

要落實為民服務。習總書記反覆告誡我們,“一分部署,九分落實”。只有狠抓落實,才能打通服務羣眾的“最後一公里”,才能讓羣眾切實感受到黨和國家的關懷,才能讓黨和國家的事業蓬勃發展。廣大黨員幹部在工作中必須切實狠抓落實的本領,以“咬定青山不放鬆”的韌勁苦幹實幹、時刻牢記羣眾之事無小事,強化服務意識,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不斷滿足人民羣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只有問民情,為民生,方能暖民心,贏民意,成就不凡人生。

學習時代楷模張桂梅先進事蹟感悟 篇4

朱有勇沒有躺在功勞簿上,他選擇投身新戰場——

雲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20__年貧困發生率仍然高達41%。這一年,中國工程院結對幫扶瀾滄縣。誰來牽頭挑起重擔呢?時年60歲的朱有勇主動請纓:“我年輕,我來幹!”

説幹就幹,朱有勇把院士專家工作站建在了瀾滄縣竹塘鄉雲山村蒿枝壩組,帶領團隊一竿子插到底,在這個寨子紮下根,一待就是五年。

倡導種冬季土豆,農民剛開始不積極,他跟村組幹部搞起了示範種植;考察三七基地的路上,車子陷進了泥坑,他第一個下去推車,任憑泥巴濺了一身;尋找水源時,他拄着枴杖穿行在雨後濕滑的山坡,一路上跌了三跤……

駐村扶貧,迷彩服就是朱有勇的“作戰服”。他要求參加院士指導班的學員都要穿上迷彩服,因為這樣可以一掃長期貧困滋生的萎靡氣息,激發起奮鬥的姿態來。

種出五斤重的“神奇土豆”,種出藥企搶着買的“有機三七”,培養科技致富帶頭人……把“冬閒田”變“致富田”,老百姓的評價,就是朱有勇脱貧戰線上的口碑。

1955年,朱有勇出生在箇舊市一個農村家庭。

他經歷過艱難困苦的年代,對貧窮和飢餓的記憶刻骨銘心。“農民種地很辛苦,但再怎麼拼命幹活,種的糧食仍吃不飽。”他甚至做夢,一個玉米稈上結出五六個棒子,一株植物上面結西紅柿、下面長土豆,這樣大家就能吃飽了。

“讓農民過好一點,就是我的初心,是童年最早理想。”朱有勇説。

恢復大學聯考第一年,朱有勇考上雲南農業大學。讀大學期間,他成績優異,名列班級第一。畢業前夕,朱有勇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黨組織派人與他談話,他表示:“我願為黨和人民事業奮鬥終身,畢業後絕對服從組織分工,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一句承諾,映照了一名共產黨人初心不改的一生。

留學澳洲,他本來有機會留在悉尼,“一天的工資可能相當於國內一個月”,但他毅然回到祖國,立志“科研報國”。

20__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他把雲南農業大學獎勵的200萬元悉數捐出,在學校成立“有勇獎學基金會”;20__年獲得“雲南省科學技術獎傑出貢獻獎”,他又將200萬元獎金捐贈給了基金會……

把論文寫在大地,把農民裝在心裏。朱有勇説:“看到科研成果在千萬户農民家裏開花結果,比拿多高的獎金、發表多重要的文章都更高興。”

學習時代楷模張桂梅先進事蹟感悟 篇5

今日認真學習了炎陵縣最美扶貧書記黃詩燕的先進事蹟材料, 深深感受到他對黨忠誠、 為民服務、 清正廉潔、 敢於擔當的黨性修養和為民情懷。黃詩燕同志從農村基層幹部做起, 經由鄉縣市多級多崗位鍛鍊, 逐步成長為主政一方的重要領導幹部, 崗位在變, 角色在變, 始終不變的是為民服務的情懷。黃詩燕同志始終堅持自省, 從小事小節上加強修養, 從一點一滴中完善自我; 不該去的地方堅決不去, 不該吃的飯局堅決不吃, 不該拿的東西堅決不拿; 始終堅持自重,淨化朋友圈、 純潔社交圈、 規矩工作圈、 管住活動圈。 最美的扶貧書記為我們樹立了 榜樣,我們一定要學習他對黨忠誠、 為民服務、 清正廉潔、勇於擔當的修養和情懷, 在今後的工作中始終牢記自己作為一名黨員幹部的使命擔當, 像黃詩燕同志一樣,一點一滴地做好每一項工作, 一點一滴地完善自己。

一片赤誠, 不忘初心, 黃詩燕同志的事蹟材料感人至深, 黃詩燕用生命兑現“脱貧功成, 務必在我” 的莊嚴承諾。 黃詩燕心中只裝着羣眾,唯獨沒有自己。他用實際行動, 詮釋了 共產黨員的本色, 直到生命最後一刻。

作為一名黨員幹部, 我們要認真學習黃詩燕同志先進事蹟材料, 學習他一心為民的公僕情懷, 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的崇高境界, 腳踏實地, 無私奉獻。時刻牢記初心使命, 把黨的聲音送到羣眾心坎上, 砥礪前行, 全力以赴, “扛起責任繼續走, 越是艱險越前。 ” 在學校教職工人文關懷中,在當前疫情防控工作中,在學校恢復師專辦學工作中, 在學校教育教學工作中, 團結帶領全體工會會員奮力拼搏, 積極發揮工會應有的作用。

學習時代楷模張桂梅先進事蹟感悟 篇6

他是女兒眼中的好爸爸,妻子眼中的好丈夫,荊州鄉羣眾眼中的好乾部, 20__年8月10日,李夏在抗擊第9號超強颱風“利奇馬”時,臨危受命、一線救援,在轉移羣眾過程中突遇山體塌方,以身殉職,年僅33歲。他把年輕的生命用這樣壯烈的方式奉獻給了祖國,作為一名基層的幹部,我深感惋惜,同時更肅然起敬。

忠誠於黨,兢兢業業。颱風“利奇馬”無情,席捲而來,李夏同志,為挽救人民羣眾生命財產安全,不顧個人安危,迎難而上,始終把人民羣眾生命財產安全放在第一位,他用行動來完美的詮釋了,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的擔當與責任。作為一名基層幹部,在今後的工作中我要以李夏同志為榜樣,踏踏實實做好自己的工作。

平凡崗位,細緻入微。李夏同志生前是安徽省宣城市績溪縣荊州鄉黨委委員、紀委書記,縣監委派出荊州鄉監察專員。工作期間,主動申請去到皖南山區偏遠鄉鎮工作,十餘年來,一直戰鬥在脱貧攻堅、鄉村振興、正風肅紀的前線,用踏實肯幹,助力荊州鄉的脱貧;用細緻入微,贏得荊州鄉羣眾的真心。“有事情,找李夏”成為當地羣眾口頭禪。

堅持原則,一身正氣。在紀檢監察工作崗位上,敢於較真碰硬,鐵面執紀執法,突出整治羣眾身邊腐敗和作風問題這個重點,主辦參辦問題線索77件,立案審查32件,給予黨紀處分31人次,推動全面從嚴治黨不斷向基層延伸。他不懼艱險、不畏犧牲,遇到困難危險總是衝在前面,作為一名基層工作者,我要堅守基層,堅守原則,踏實實幹,做好每一件事,用實際行動向他看齊,向他致敬!

學習時代楷模張桂梅先進事蹟感悟 篇7

穿迷彩服的田間“教書匠”

20__年,中國工程院對口幫扶瀾滄縣開展脱貧攻堅,開會商量由哪個院士來牽頭這一重任。當時60歲的朱有勇毅然決然地説:“我最年輕,我來幹!”

朱有勇帶着團隊來到瀾滄縣竹塘鄉雲山村蒿枝壩,在村裏建立科技小院,把實驗室搬到田間地頭,5年來和當地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在基地示範推廣種植冬季馬鈴薯等作物的過程中,他發現農村羣眾素質性貧困突出。於是他整合雲南農大教師和瀾滄職中教師團隊,創辦了院士專家科技扶貧指導班。學員是來自全縣各鄉鎮有脱貧致富願望的農民,課堂就設在田間地頭。從選良種栽種,到病蟲害防治等田間管理,從採收包裝到產品推廣,都由朱有勇等院士教授專家親自授課。老師和學員一樣,都穿着迷彩服。

“朱院士對農民和藹可親,沒有架子,很多學員培訓回家後,不僅自己種冬季馬鈴薯和林下三七,還帶動全村羣眾一起種,一起增收脱貧。”竹塘鄉鄉長龔老五説。3年多來,瀾滄院士專家科技扶貧指導班已開展了林下三七、冬季馬鈴薯、電子商務等培訓班,培養了近千名致富帶頭人。

“我們是教書匠,沒有錢,就把科技知識教給農民,教他們發展產業脱貧致富,沒什麼了不起。”朱有勇淡淡一笑説。

學習時代楷模張桂梅先進事蹟感悟 篇8

黃詩燕去世後,鹿原鎮黨委書記賀勇説,“好久都沒有勇氣走進縣委大院,這裏到處都留着對黃書記的記憶,每次路過都是一種煎熬。”

黃詩燕喜歡晚飯後散步,習慣叫上幾個年輕同志,在縣委大院邊走邊聊,邊啟發教育大家。他博聞強識,古典詩詞信手拈來,《資治通鑑》等名著中的段落,能一字不差背下來,讓大家汗顏。“私下裏,我們都叫他‘黃老師’”。賀勇説。

20__年3月,賀勇調任縣委辦常務副主任,負責文字綜合工作。第一天報到,他和黃詩燕在縣委大院散步交心:自己第一學歷只是中專,起點低。年齡也40歲了,不知道如何勝任新崗位新要求。

黃詩燕明白了賀勇內心的糾結,以一位“老辦公室”的身份開導他:辦公室工作以文輔政,最能鍛鍊人,不要有畏難情緒。工作注意做到“四來”,“黃河之水天上來”,接通天線,掌握上級精神要求,領會領導意圖;“為有源頭活水來”,接通地線,深入基層羣眾,瞭解情況吸取智慧聽取意見;“梅花香自苦寒來”,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謀事不圖名,奉獻不圖利;“不盡長江滾滾來”,身在兵位、心為帥謀,多出好思路,多想好點子。

散完步,賀勇的心,定了。

黃詩燕的工作報告,充滿激情,富有詩意。“聽他作報告,是一種享受,我們愛聽。”大源村村支書唐自華説。

全縣脱貧攻堅動員會上,黃詩燕説,脱貧攻堅關鍵在驅貧、治窮、解困、擔責。“貧”字,就是一分錢還得掰開兩半來花,重點是發展產業,讓老百姓增收;“窮”字,就是勞“力”趴在洞“穴”下,重點是解決好“兩不愁、三保障”的問題,讓老百姓心熱起來、手動起來;“困”字,就是苗木四面被束縛,始終無法長大,重點在解決房子、路子、身子、底子等老百姓最關心的問題;“責”,就是用荊條抽打,逼迫歸還錢貝,貧困就是發展的欠賬,脱貧就是抽打我們的荊條。

報告形象生動,大家記憶猶新。

脱貧攻堅關鍵時候,各級幹部上了“火線”。鄉村偏遠,生活枯燥,任務繁重,時間長了,有些幹部唉聲歎氣,對羣眾沒了好臉色。

他看到了思想情緒變化,給大家打氣:“革命要有點詩情畫意。脱貧攻堅吃苦吃虧,是眼前的苟且。抓好人居環境整治實現鄉村振興,是詩和遠方。抓好隊伍建設,就是既然選擇了遠方,就只顧風雨兼程。”

大家的激情,又點燃了。

精彩的語言,來自持續地學習積累。他號召大家,“把學習作為一種追求、一種愛好、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通過學習增強底氣,提高執政能力。”

他宿舍的牀頭櫃上,一直有本《唐宋詩詞鑑賞辭典》。這本翻閲了多年的舊書,陪伴他走完了最後的人生。

“我爸是賣黃桃的農民”

來回近五百公里,車程五六個小時,這是炎陵到株洲的路程,也是炎陵到黃詩燕家的距離。週五下班後往家趕,週日晚上回炎陵,每週這樣奔波,他堅持了近九年。

回到家,一身疲憊。女兒跑過來,捶背揉肩,陪他説笑,妻子抓緊時間在廚房忙活,這是一家人難得享受的親情時光。

有時,週五晚上回,週六又走。

“跑這麼遠的路,在家只睡一晚,待在縣裏別回來算了。”妻子體諒他。

“我不走,辦公室的工作人員都不好回啊。人家也有家,不要給人添麻煩。”他説。

他去世的那周,妻子過55歲生日。一家人約定,趁着他週六在家,提前吃個生日飯。正巧,那天家裏來了幾位親戚。擔心親戚們知道了會送禮,一家人都瞞着。

桌上,沒有蛋糕,沒有儀式,連一句“生日快樂”都沒有。一家人在心裏默默祝福,吃了一餐心照不宣的生日飯。

意到濃時怎忍舍,情到深處無怨尤。

女兒記得,小時候看書,喜歡將書頁折起。他仔細展開、撫平,對女兒説,“爸爸小時候,窮,買不起書,家裏點煤油燈,沒這麼好的燈光,你要愛惜書,珍惜現在的好條件。”

女兒房裏,掛着他送的一副銀鐲,上面吊着小鈴鐺。女兒小時戴着,一走,叮叮噹噹響。

“這是當農民的爺爺送給我的。”他對女兒説。

“鈴鐺的叮噹聲,彷彿爸爸在提醒:我們是農民的後代,不能忘本。”女兒對記者説。

低調的他,深深影響女兒。女兒上學,同學們都不知道她爸爸做什麼工作。讀大學,同學們好奇地打聽,女兒自豪地回答:“我爸是炎陵種黃桃、賣黃桃的農民。”黃詩燕去世之前,女兒單位的同事大多不知道她是縣委書記的女兒。

去年,大學畢業後,女兒通過自己努力,成為一家單位的合同工。他很高興,叮囑女兒好好工作。

去世前一個月,他特意抄下一段話寫在紙上贈給女兒:“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

燕語呢喃。誰能想到,一位慈父對女兒的深情叮嚀,竟成了他留給女兒的人生遺言!

學習時代楷模張桂梅先進事蹟感悟 篇9

每年的桃花節、黃桃大會,黃詩燕都出面“站台”吆喝;北京、廣州等地的供銷對接會,黃詩燕現場促銷;央視推廣炎陵黃桃,黃詩燕琢磨出推廣語:“炎陵黃桃,'桃'醉天下”。每到黃桃成熟季節,黃詩燕還會到路邊水果店轉一轉,要求有關部門兩天報告一次全縣黃桃銷售信息。

黃詩燕為炎陵黃桃的品牌推介不遺餘力,有人好心提醒:“領導幹部為產品站台代言,不妥。你是縣委書記,更容易招來非議。”

“為老百姓脱貧站台,我怕什麼?”黃詩燕很坦然。

如今,炎陵黃桃迎來了自己的黃金時代。“炎陵黃桃”獲頒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出口新加坡、阿聯酋和香港、澳門。目前,炎陵全縣8000多户種植黃桃8萬多畝,近6萬人進入黃桃產業鏈,近60%貧困人口通過種植黃桃穩定脱貧。

“農業產業需要培育期。沒有當年黃書記花大氣力抓黃桃產業,炎陵脱貧摘帽不見得有這麼早。”炎陵縣縣長文專文感歎。

20__年11月11日,市農業科技特派員、已擔任炎陵縣黃桃產業辦副主任的譚忠誠在紅軍標語博物館最後一次見到黃詩燕。臨走時,黃詩燕叫住他:“老譚啊,炎陵黃桃發展進入了瓶頸期,你怎麼看?我們找個時間探討探討”

“炎陵黃桃確實碰到了同質化競爭等新問題,他一直在思考黃桃的未來。可惜再也不能和黃書記探討了。”譚忠誠遺憾地説。

黃桃是炎陵老百姓脱貧的大功臣。但炎陵脱貧的舞台上,單靠一個黃桃撐不起整台戲。

如何增強脱貧攻堅的‘造血’功能,讓老百姓的錢袋子越來越鼓?以農為主的炎陵怎樣才有發展後勁?

黃詩燕對炎陵脱貧攻堅有着長遠的考量。

要實現高質量脱貧,關鍵是提升產業發展能力,增強“造血功能”。除了綠色農業,發展文化旅遊和生態工業,也是黃詩燕緊緊抓住的大事。

目前,炎陵全縣已形成北有紅軍標語博物館、西有炎帝陵、東有神農谷、南有一批紅色革命舊址的旅遊格局。20__年1月7日,國家文化和旅遊部發布公告,炎帝陵景區確定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黃書記在天有靈,會為此欣慰。”炎陵縣炎帝陵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李園平感慨。不久前,黃詩燕來炎帝陵考察時還對他説:老李,5A要抓緊,千萬不能功虧一簣啊。

為了引進一批優質項目,讓老百姓可以在家門口安心就業,黃詩燕下足了功夫。聽説企業老總來炎陵,他連夜從鳳凰趕回來。一家企業訴苦説招工難,他要求相關部門開着車,帶着招工信息直接進村入户……

學習時代楷模張桂梅先進事蹟感悟 篇10

張富清的事蹟通過媒體報道後,迅速引起當地乃至全社會的關注,大家對深藏功名、堅守初心的老英雄張富清由衷敬佩。張富清身邊的親人、同事、朋友,從最初的驚訝到後來被他的事蹟深深感動了。

通過張富清的事蹟的學習,作為一名基層黨員幹部,我們要持續保持清醒的頭腦,我們不能不以惡小而為之,時刻認識到我們的職責。腐敗的缺口,往往從小事、小節打開,從小節失守到大節喪失,是一些黨員領導幹部走向腐敗的普遍規律:千里之堤,潰於蟻穴”,鏈條最容易在薄弱環節上斷裂。生活上不拘小節,思想上就會放鬆警惕,行為上就會放縱自我,最終就會滑入罪惡的深淵。一個人過於貪財,必然成為金錢的奴隸。

作為一名基層黨員幹部,要有平靜的心態,當幹部要有一顆“平常心”,不管地位怎樣變,淡泊名利、清心寡慾的心態不能變。始終要求自我努力去做“一個高尚的人、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脱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腐敗分子的心理畸形是造成他們違法犯罪的重要因素。不一樣人的犯罪心理不一樣,除了貪婪之外,法不責眾心理、盲從心理、失衡心理都是常見的腐敗者心態。因此,每個黨員幹部心態必須要平,千萬記住“黨與人民在監督,萬目睽睽難逃脱”。

最為一名基層黨員,要有較高的標準,領導幹部要率先垂範,執行廉潔自律規定上標準要高,落實黨風廉政職責制上標準要高。要象鄭培民那樣,“不能給別人一點送禮的由頭,不能讓自我有一點腐敗的念頭”。要以身作則,廉潔勤政,要管住自我的腦,不絞盡腦汁謀私利;要管住自我的嘴,不説違反黨的方針政策的話,不亂吃不該吃的東西;要管住自我的耳,聽得進逆耳實言,聽得進同志的提醒;管住自我的腿,不去不該去的場所;管住自我的手,不拿不該拿的錢物,不去追求不應得到的待遇和享受。

作為一名基層黨員,要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抱着一顆平常心,用較高的標準要求自己,向老英雄學習,做一名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好黨員。

學習時代楷模張桂梅先進事蹟感悟 篇11

朱有勇出生在雲南省紅河州箇舊的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在家排行老四,家鄉獨特的風土民情給這顆日後閃亮的學術明星打下了獨特的烙印,歷經時代紛紜變化造就了他一以貫之的自稱“農民教授”。

從我們朱院士身上,我們不難發現屬於他們那個年代的獨特品質和個性,做一行愛一行,兢兢業業,霸氣十足,不作出一番事業決不罷休,正因為這樣,他堅守自己的領域,一頭鑽進自己的植病學,一干就是幾十年,行程萬里,走遍大半個雲南省,深入田間地頭,為了農業的發展,為了窮苦的中國農民們的幸福生活,我們的朱院士勵精圖治,辛勤耕耘,有人疑惑朱院士為何如此孜孜不倦,我想這首先得有堅定的信念,中國是世界農業大國兼農業人口大國,然而現實不容忽視,中國的農業發展水平從大的範圍來講是不高的,一代一代的農民兄弟總是難逃脱貧窮的境地,作為農民的兒子嗎,這樣的現實一直是他心頭的一塊病。其次是敢於突破勇攀科學高峯的那份執着,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不深入農業一線,就不能和中國的農民心連心,情繫情,把農民的事情當自己的事業來幹,如今朱院士的事蹟已經傳遍雲嶺的大街小巷,當年和朱院士一起激情燃燒過的知青們都成了當代中國的脊樑,教導指引中國的青年一代。

朱院士作為雲南省本地首位晉升為中國工程院農業領域的第一位院士,激勵了雲南農大的所有人,振奮了5000萬雲南同胞,為雲南農業乃至整個中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要像朱院士一樣不平凡。得做到,不怕寂寞,潛心研究;不甘平庸,勇攀高峯;不辭辛勞,敢於吃苦;不求名利,教書育人;不圖享受,愛崗敬業。

學習時代楷模張桂梅先進事蹟感悟 篇12

張連印從軍報國40載,解甲不懈志。退休後,他深念組織培養之恩,心懷鄉親養育之情,抱定治理風沙、植樹造林、為民造福的如磐信念,捨棄舒適的城市生活,毅然紮根在風沙漫天的毛烏素沙漠邊緣植樹造林18年,將昔日連綿的荒山禿嶺變為綠水青山,是新時代領導幹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一個生動縮影。

張連印是新時代共產黨員的榜樣。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作為一個56年黨齡的老黨員,張連印對黨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從小吃百家飯、穿百家衣,長大後參軍入伍保家衞國,是黨把他培養成一名軍隊高級領導幹部。退休後回到故鄉,他把對黨忠誠的堅定信念轉化成為民造福的實際行動,一干就是18年,詮釋了共產黨人愛黨為黨、服務人民的政治品格。

張連印是新時代革命軍人的標杆。軍人的血性是敢於鬥爭、敢於勝利,軍人的本職是履行使命、擔當盡責。張連印以軍人特有的勇氣和毅力披荊斬棘,勇往直前,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作為人生信條,始終堅守在防風治沙最前線。即便身患癌症直至癌細胞轉移擴散,他依然鬥志不減,手術不到一個月就重返荒山繼續植樹。他用生命書寫了革命軍人不負韶華、不辱使命的拼搏底色。

張連印是新時代領導幹部的楷模。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退休後,他本可以在大城市裏安享晚年,卻選擇在家鄉改善生態環境,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帶領鄉親植樹造林。為了種樹,他動員家人解囊拼湊啟動資金,堅持不要林權、不要地權,承諾30年後無償交還集體。他的無私奉獻生動詮釋了領導幹部堅守初心本色、不懈奮鬥奉獻的境界情懷。

學習張連印同志的先進事蹟,廣大黨員要永葆赤子之心,汲取前行力量,把使命放在心中,把責任扛在肩上,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征程中奮楫揚帆。

學習時代楷模張桂梅先進事蹟感悟 篇13

李夏同志很年輕。李夏遇難時年僅33歲,在他這個年齡,很多人還在父母的羽翼庇護之下,在自己舒適的小家庭裏悠閒的享受生活。但李夏同志卻實踐着“三十而立”,能夠擔負起自身職責,獨當一面進行工作。反觀自身,年齡大了李夏十來歲,卻遠沒有做到李夏同志那樣紮實的業績,李夏同志的先進事蹟督促我要加強業務學習,提高業務能力,做出好的業績。

李夏同志很敬業。李夏同志家在縣城,工作在鄉鎮,鄉鎮很偏遠,一般人皆以為苦,李夏獨以為樂,他能夠克服生活中的孤單寂寞,無論在哪一個崗位、哪一個層級,都能夠腳踏實地、勤勤懇懇的工作。他任鄉紀委書記半年時間裏,除了參加縣委巡察,還辦結了6起審查調查案件,沒有敬業精神是做不到的。反顧自身,工作中時常有停一停、歇一歇的思想,總認為慢一點天也不會塌下來。學習了李夏同志先進事蹟後,才深切的感覺到慢一點天是不會塌下來,但延誤的是黨的事業,侵害的是人民的利益。從另外一個角度説,自己幹得少了,別人勢必就要多幹,自己屬於偷奸取巧,與我們共產黨人應有的覺悟格格不入。今後,我將以李夏同志為榜樣,勤奮工作,愛崗敬業。

李夏同志很愛民。李夏同志在鄉鎮紮根多年,曾經有機會進城工作與家人團聚,而被他婉言拒絕,他説,“我喜歡跟農民打交道”,充分説明了李夏同志心中裝得是羣眾。心中有老百姓,才能在相對艱苦的環境中紮下根,才能得到羣眾的擁護和愛戴。反觀自己,從家門到學校門,從校門到機關門,屬於“三門幹部”,組織上曾經安排自己下鄉鍛鍊,但自己在鄉鎮工作不紮實、不在狀態,覺得自己不能適應鄉鎮工作,對照李夏同志,思想境界上的差距是太大了。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以李夏同志為鏡,對照自己、鞭策自己,立足崗位職責,紮紮實實工作,不愧組織所託。

學習時代楷模張桂梅先進事蹟感悟 篇14

今年95歲的老黨員張富清是原西北野戰軍359旅718團2營6連戰士,在解放戰爭的槍林彈雨中九死一生,先後榮立一等功3次、二等功1次,被西北野戰軍記“特等功”,兩次獲得“戰鬥英雄”榮譽稱號。60多年來,張富清刻意塵封功績,連兒女也不知情。20xx年年底,在退役軍人信息採集中,張富清的事蹟被發現,這段英雄往事重現在人們面前。(光明日報)

看了張富清老人的故事,心中無比感動,深受啟發,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張富清老人是光榮而偉大的,他是英雄,更是英雄精神的代表,浴血奮戰的他初心不改,卻隱藏功名60多年。張富清老人又是平凡而渺小的,他紮根基層,一心向黨,退役轉業選擇最偏遠的貧困山區工作,譜寫了一名優秀共產黨員的品質。對於我們年輕人來説,致敬張富清老人,就是致敬初心的選擇,具體做到“三不忘”。

不忘恩,堅定信念跟黨走。“天大地大,黨的恩情最大。”在眾多黨員中,無論所處職務高低,崗位如何,都是在黨的懷抱裏成長,少不了組織的培養和社會的關愛。張富清老人,在,他保家衞國;到地方,他為民造福,這些都源於他黨員的樸素情懷。今年,“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如期而至,開展好學習教育,就是要學習張富清老人這樣,堅定信仰,堅定立場,始終把黨的事業放在第一位,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

不忘本,始終走羣眾路線。羣眾路線是我們黨的根本工作路線。張富清老人本來有更好的選擇,但他卻把餘生獻給了來鳳的人民,獻給了這片大山,這是黨員的為民情懷。新時代背景下,黨員幹部應懷愛民之心、辦為民之事、謀為民之策,做到既“做正確的事”,又“正確地做事”,把最終的落腳點落到為羣眾辦事上,而不走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老路,這也是今年主題教育着重解決的問題之一。

不忘責,敢於擔當善於擔當。捨我其誰的擔當是英雄氣魄,也是人生的選擇。張富清老人走到哪裏就奉獻到哪裏,他乾乾淨淨、坦坦蕩蕩,展現了老英雄的奉獻品質。致敬張富清老人,更要落實到具體行動中,在大事難事面前勇挑重擔、敢於負責,在急事危事面前挺身而出、衝鋒在前,在面對進退留轉時不計得失、顧全大局,在鮮花掌聲面前寵辱不驚、從容淡定,勇擔當、善擔當。

不忘初心方能行穩致遠,不忘本來方能開闢未來。讓我們學習張富清老人事蹟,堅定理想信念,堅守精神家園,弘揚奮鬥精神,不忘初心,繼續前行!

學習時代楷模張桂梅先進事蹟感悟 篇15

近日,近日對張富清同志先進事蹟作出重要指示強調,也讓全國上下所有黨員羣眾知道了這個深藏功與名的老英雄。張富清同志一輩子堅守初心、不改本色,始終把國家和人民放在第一位,只求為人民出力,不求國家回報,是當之無愧的共產黨員。

新時代,我們更要學習張富清同志的奉獻精神。張富清同志一生奉獻無數,不論在還是在地方,他都將為人民服務擺在第一位。當張富清同志聽到“在湖北,恩施地區最艱苦,最缺乏人去建設”時,已是連級幹部的他迅速響應國家號召,自願轉業到偏僻的湖北來鳳縣工作,為當地人民服務。時光荏苒,張富清同志在湖北這一呆就是整整64年。而在上世紀60年代,為了響應國家減擔減負的號召,時任副區長的張富清同志率先動員妻子“下崗”,自謀生路。到了老年,張富清同志不幸得了白內障,當他兒子為他選了原可國家報銷的七千元人工晶體時,張富清同志卻自己找到醫生,要求換成三千元也是最便宜的人工晶體,這麼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不給國家增添負擔。

新時代,我們更要學習張富清同志的淡泊精神。張福清同志戎馬一生,年輕時的他跟隨大東征西戰,並先後立過一次特等功,三次一等功,一次二等功,還兩次獲得戰鬥英雄的稱號。20xx年,因政府要採集退役軍人信息時,94歲的張富清才讓兒子去打開那個箱子,拿出已塵封63年之久的軍功證明。看着這些泛黃的功章,大家這才知道在這偏僻的小城裏居然還藏着一位特等功臣。而當記者問他為何不讓大家知道,張富清同志卻説“和我並肩作戰的戰士,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一個排、一個連的戰士,都倒下了。他們對黨忠誠,為人民犧牲。和犧牲的戰友相比,我有什麼資格張揚呢”。

學習時代楷模張桂梅先進事蹟感悟 篇16

95歲的張富清是中國建設銀行來鳳支行的一名離休幹部,六十多年來,除了他的老伴,當地無人知曉這位老人還曾是解放戰爭中的戰鬥英雄。戰爭年代,他九死一生,立下赫赫戰功,和平年代,深藏功名,張富清用實際行動詮釋着自己的信仰與忠誠。

去年11月,湖北省來鳳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在進行退役軍人信息採集時,發現了一枚不尋常的軍功章,紅底金字鐫刻着『人民功臣』四個字,而這枚軍功章的主人就是看似普通的95歲老人張富清。

1948年,張富清參加解放軍西北野戰軍,在戰鬥中數次當前鋒、打頭陣,説起戰火中的九死一生,他歷歷在目。

在硝煙瀰漫、戰火紛飛的革命年代,張富清捨生忘死,只要不對一有突擊任務,就報名參加,翻城牆、繳機槍、炸碉堡......越是艱險,越要向前。敵人的子彈和彈片,掀起過他的頭皮,灼燒過他的腋下,撞碎過他的牙齒,但擊不穿他為人民求解放的信念。

什麼都不説,祖國知道我。

在看不見硝煙的建設和改革年代,張富清公忠體國,響應組織號召,脱下軍裝,收起獎章,直奔當時湖北最艱苦、最邊遠的恩施來鳳,一干就是三十年。

時局艱難時,他以身垂範,動員妻子下崗;忠孝兩難全時,他堅守崗位,沒奔母喪成為畢生遺憾;改革開放時,他殫精竭慮,破除陳規桎梏.....在同事眼裏,他勤勞肯幹,任勞任怨,不矝不伐。

或許在一般人看來,為國浴血奮戰、九死一生的老革命,忘我工作、公私分明的老幹部,應該好好歇一歇。

工作上離休了的張富清,在思想政治上沒有離休。他時刻銘記着自己老黨員的身份。

當他認為自己不能再為國家貢獻時,他首先想到的是少索取。88歲截肢的他,拒接在輪椅上被照料,靠着一條腿和假肢、支架重新站了起來;白內障手術期間,明明可以給自己安一個好的晶體,他卻選了最便宜的一款;明明沒人會動他的藥,但他每次都將藥瓶鎖上,生怕別人挪用他全額報銷的一粒藥。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張富清的偉岸,不止在少年從戎時屢立戰功,也在中年轉業後恪盡職守,還在晚年離休間奮進不息。

學習時代楷模張桂梅先進事蹟感悟 篇17

近日,中科院原院士、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盧永根被中宣部追授“時代楷模”稱號的消息傳回了他長期工作生活的廣東,在初冬的嶺南大地引發了熱烈反響。廣東各界,尤其是來自高校和農業農村系統的黨員幹部們,追憶着“布衣院士”矢志報國的初心,堅定了自己在新時代幹事創業的信心。

恰逢華南農業大學建校110週年,消息傳來,讓學習、工作於這所盧院士傾注一生心血高校的同學和老師們更添激動和感慨。“歲月更替,精神永恆。學習盧永根院士精神,就是要學習他的愛國情懷,將個人理想融入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中去;就是要學習他胸懷坦蕩,做一個純粹的、高尚的、大寫的人;就是要學習他一生勤儉甘願奉獻,燃燒自我的蠟燭精神;就是要學習他愛崗敬業,為人民的事業奮鬥終身的愛國情懷。”“長江學獎勵計劃”青年學者、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王少奎説。

“安於清貧,是盧院士一生的寫照;不忘初心,是盧院士終生的信仰。回望盧永根的奮鬥歷程,他愛國、愛校、愛民,堅定地繼承和發揚了‘丁穎精神’,一心追求和實現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一名科學家的崇高境界和遠大理想。他早已把科教工作當作畢生的事業,傾注了全部熱情和心血,勇攀高峯而不慕虛名。”華南農業大學工程學院20__級碩士生丁允賀表示,作為一名當代大學生,他會努力學習老校長始終把自己的命運同國家的需要聯繫在一起,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盧永根院士一生報效祖國,對祖國深沉的愛、對學科熾熱的情感,貫穿一生。生活中節儉樸實,是‘布衣院士’,畢生積蓄回饋教育事業,他以‘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的愛國情懷獻身農業科研和教育。盧院士的事蹟激勵着我更加努力,以盧院士為榜樣,踐行人民教師的光榮與責任。”談到如何將盧永根院士的精神與高校教師的工作實踐相結合時,暨南大學藥學院中藥及天然藥物研究所所長、全國模範教師高昊動情地説。

在日前剛剛結束的廣東省“時代新人説——我和祖國共成長”演講大賽總決賽上,來自華農外國語學院的輔導員黨林夕以《七十載黨齡的院士情懷 永不褪色的堅定信仰》為題,向大家講述了盧永根院士的故事,感染了現場眾多觀眾。“盧院士是我們華農人學習的榜樣,也是每一位共產黨員學習的榜樣。對於我來説,我將繼續講好盧永根院士的先進事蹟,讓他的精神成為弘揚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火種,生生不息,代代相傳。”黨林夕表示,在講述院士故事的同時,自己也找到了值得為之奮鬥的人生方向。

作為一名奮鬥在基層的農業系統工作者,來自江門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的張文芝認為,身為農業系統工作者,在被這樣心懷家國、品德高尚、節儉樸素的學界泰斗深深感動之餘,更應該學習大師的奉獻精神,時刻不忘畢業時的初心,紮紮實實做好本職工作,更好地服務農民,服務農業,在農業基層平凡崗位上發揮自己的光和熱。

與張文芝懷有同樣想法的,還有肇慶市農業農村局幹部李向陽。“對於我來説,作為奮戰在基層‘三農’工作一線的黨員幹部,我們唯有立足崗位,切實增強工作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積極作為,努力推動工作再上新台階,為‘三農’事業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