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觀看死亡詩社心得體會(精選18篇)

高中生觀看死亡詩社心得體會 篇1

從今以後,別再過你應該過的人生,去過你想要過的人生。我步入叢林,因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義,我希望活得深刻,並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然後從中學習,以免在我生命終結時,卻發現自己從沒有活過。

高中生觀看死亡詩社心得體會(精選18篇)

詩在遠方,也在生活。倘若詩可以用一種標準來衡量等級,那麼其已不能稱為藝術。在我看來,藝術在於令人體會生活的美感,又能使人眺望遠方,勾起人生的憧憬。藝術從未有等級之分,其價值也因人而異。

詩的意義,在於教會我們詩意地生活。I went to the woods because I wanted to live deliberately. I wanted to live deep and suck out all the marrow of life. And not when I had come to die , discover that I had not lived.這是《瓦爾登湖》中的一句話,梭羅大概也贊成的吧。

Carpe diem或許是死亡詩社的中心思想,然而活在當下並不是那麼容易地做到。既然選擇了詩的生活,那麼也要接受詩的抑揚頓挫。基廷教授選擇了反傳統的教學方式,也註定更容易引火上身;尼爾選擇了《仲夏夜之夢》,也意味着父親的憤怒和反對。可是,一個是笑着離開的,一個是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尼爾的死,部分原因在於基廷教授,然而也不能怪罪於教授。基廷教授解放了學生們的思想,因此學生們開始站到講台上,換個角度去看生活。然而不是每個人都能把握好及時行樂的度,接受得了詩的跌宕。大多數人過着一種平靜的絕望生活,他們心中的歌和他們一起埋入墳墓。

其實電影本身是在抨擊規範化的教育模式,規範化不好嗎?不見得如此。規範化的教學方式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人們的思想,然而我們是無法拋棄這種模式的。存在即合理。規範化使得教學更高效等等都是我們無法否認的。我們花費時間去啟發思想,必然會導致闡述知識點的時間變少。不過,像基廷教授這樣的人生導師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個就好,無需過多。

最後,電影結束於基廷教授的微笑,並沒有告訴我們諾克斯是否和心愛的發孩在一起了。我想這個留白大概是想告訴我們,勇敢地追求自己所愛,然而是否得到,只能聽天由命。得之我幸,失之我命。詩的魅力有時正體現在不可知上。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既然選擇了詩的生活,便只珍惜當下。

高中生觀看死亡詩社心得體會 篇2

看完《死亡詩社》心裏有種説不出的味道。當看完結局時眼淚已從眼框中流出來。心裏有種莫名的痛,莫名的想大哭一場。為尼爾的死感到可惜,感到心酸,感到迷茫。尼龍的死到底是誰的錯,是基廷老師,是他父親還是誰呢?

當我們回頭看時,我們可以看到的不僅是社會,學校的問題,還有家庭教育的問題所在。裏面講述了尼爾本來是一個熱愛演戲的孩子,由於家裏的關係,他父親只想他成為醫生和律師,所以在學校的一傾活動也不能參加,明顯他的父親是專制型的父親,我們可以去責怪他的父親,但他父親只是想他的夢理在他的兒子可以實現,而且認為那才是對他最好的,進入這所學校也是花了他很大的犧牲才進去的,他只希望他的兒子在這所學校裏面學習,然後上大學,對於兒子的興趣,卻一無所知,每一次尼爾想知訴父親自己的心裏的想法,當看到父親的冷漠的眼神,他把自己想説的話又吐下去,因為他自己講了也白不講,他還是演繹他的孝順兒子,正如這樣,才導致後面的悲劇的發生。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家人和自己孩子的溝通顯得尤其重要,尊重孩子的愛好,瞭解孩子,並且發展孩子的愛好,讓其他們健康的成長。這方面我們要進行反思,不然下一個尼爾隨時都有可能發生在我們孩子的身上。重視家庭教育,呵護你的孩子健康成長,讓你的孩子在自己的愛好上發展。這樣他才會活得快樂,活得有意義。

另一方面,基廷老師是一位好老師,“及時行樂”是他的教學,他的教學讓學生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主見。教學方法與眾不同,同學們在他的課堂上不僅輕鬆而且學到很多的東西。讓學生彷彿重生,但在那種環境下,也許很多時候都是無奈的,因為社會是這樣,是無法解決的,也是一時無法改變的,這不是基廷先生的錯,他是一個改革者,一個創新者,只是有時有些事也是很無奈的,他也不想這樣,他只是想自己的學生能有與眾不同的想法,但卻想不到他的觀點對學生產生這麼大的影響。諷刺了當時的社會的黑暗,讓人活在一個被安排的生活中,根本就一點自由也沒有,也許尼爾的自殺讓他得到了解脱,得到了自由。

高中生觀看死亡詩社心得體會 篇3

那天看了死亡詩社。感受很深。

裏面有一些話,我特別喜歡。

開篇的一首詩,“Gather ye rosebuds while ye may, old time is still flying: and this same flower that smile today, tomorrow will be dying.” 是代課老師keating給那些孩子們上的第一課。他説,“we are food for worms. we are only going to experience a limited number of springs, summers, and falls.”然後他指着校史裏的班級合照説,“they are not that different than any of you, are they? hope in their eyes just like yours. they believe themselves destined for wonderful things, just like many of you. Well, where are those smiles now, boys? what of the hope?” "one day, hard as it is to belive, each and everyone of us is going to stop breathing, turn cold and die."

原來古今感歎人間匆匆不過百年的詩詞警句都是一樣的!

Keating説,“Capre Diem”.

看到這裏,我跟那些男孩子一樣都覺得,沒錯! Seize the day!

既然死亡是destined,那麼抱着這種終極的悲觀精神生活,卻反而能夠活得更加輕鬆和灑脱。我記得曾經看過蔡康永説過,康熙來了最終肯定是要停播,我和小s最終肯定是不再搭檔,但是,正是這樣的想法讓我反而踏實,可以從容地做每一期的節目。同樣地,那些分手的情侶們,也不至於活至那麼悲慘的地步。因為就算白頭偕老,也還是有可能誰就先撒手人寰了。留另一個孤孤單單在人世。再或者,有人説,即使分手了,説不定我的眼淚,流入河水中,蒸發到空氣裏,變成雲朵,結成雨滴,滴落到你的城市,又變成你飲用的開水,最後還是到了你的體內。所以,這就好像是一場盛大而又細微隱祕的相會。這個世界並沒有絕對的分離,它總是一個整體。如此想來,整個人生都開闊了很多。

接着説死亡詩社。孩子們偶然地知道了死亡詩社的祕密,於是決定重開死亡詩社。第一句,“ i went to the woods because i wished to live deliberately. i wanted to live deep and suck out all the marrow of life.” 梭羅的這句話,我第一眼看到並未受到任何震撼,反而是接下來的幾行詩讓我忽然有些懂得了為什麼死亡詩社的創始人,選擇了它作為詩社的開篇致辭。“to put to rout all that was not life, and not, when i came to die, discover that i had not lived."

"when i came to die, discover that i had not lived." 這句話説得多好啊!人們經常疲於奔命卻忘了真正地去活着。人們擁有一生卻沒有時間去體會生命。“tis not too late to seek a newer world.”"to strive, to seek, to find , and not to yield."這是後面發出的號召。當然,在我看來,開拓和征服新的世界的想法,也許並不能作為終身的事業,但這畢竟是一個少年應該胸懷的瑰麗夢想。

冒險是梭羅的生存信條,對於我們來説,我們也應該找到自己的人生信條,想法,聲音和堅持。

然而這並不容易。在人羣當中,人們很容易就會忘記自己的節奏。比如説,在看一場表演或聽一場講座的時候,人們會不自覺地跟着別人鼓掌,如果時間足夠長,還會形成整齊的節奏,這種曳引的現象,反映了我們保持自我的困難。但越是這樣,就越應該想清楚自己要什麼。我記得,還是蔡康永,他説,人生真正“需要”的東西很少,我們總是會被別的輿論誤導,以為自己“需要”一些東西,但最後卻發現,其實我們並不需要。我們真的需要腰纏萬貫嗎?我們真的需要“前路誰人不識君”嗎?我們真的需要別人為我們付出這麼多嗎?

想清楚自己真的需要什麼。想清楚自己是什麼樣的人。這些恐怕是一輩子都要考慮的事咯。所以,我很佩服韓寒。他那麼年輕的時候,心理就可以那麼強大,不為外界輿論左右,走出自己的路。

高中生觀看死亡詩社心得體會 篇4

曾經,不止一次地置身於《受戒》中的桃花源,在這裏我彷彿來到了一個原始的烏托邦,一個寧靜美妙的世外桃源,並不顧一切地愛上了它!

那是一片理想的樂土,確切的説,這是一個原始的烏托邦,在庵趙莊人們的心中,和尚和種地,織蓆,箍桶,畫畫等行當沒什麼不同,他們都是自由平等的職業人,與世道的艱辛,人生的苦澀都無關。如小英子一家,趙大伯是田場上樣樣精通的好把式,不僅脾氣好,身體也結實的像一顆榆樹;趙大媽也是精神的出奇,她不僅家鄉菜做得可口,而且剪的花樣子也是眾家嫁閨女的稀罕物;兩個寶貝女兒更是漂亮,大英子文靜,已有人家,小英子活潑,成天嘻嘻哈哈,像只喜鵲,從這家人的日子,就可看出庵趙莊芸芸眾生的一斑。

至於荸薺庵裏的僧侶生活就更令人嚮往了,完全沒有一般佛門寺廟裏清規的羈絆。這裏的和尚只要會一點做法事的基本功如放瑜伽焰口,拜樑黃懺之類,從此就可以吃現成飯,可以賺錢,可以還俗,可以娶親,還可以買田置地,過優哉遊哉的神仙日子。庵裏的老師傅終日枯坐唸佛,不問世事,在那“一花一世界”裏沉醉。最讓人詫異的是他們吃肉從不瞞人,甚至過年的時候就在大殿上殺豬,這裏的和尚過着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祥樂時光,這哪裏是一個“佛門淨土”,分明就是一個現代版的“桃花源”。

就在這樣一個世外桃源般的夢境中,我們的小主人公小明子和小英子相遇了:小明子他面如朗月,聲如鐘磬,聰穎好學,在隨舅舅出家做了和尚渡船時,遇上了小英子,漸漸的,他們就成了好朋友,明子經常上小英子家,就這樣,他們間朦朧的初戀就悄然萌生了,他們一起做針織,一個畫花,一個刺繡;他們一起栽秧,放牛,割稻子,看打場,特別是他們挖荸薺後回家的一段白描,“她挎着一籃子荸薺回去了,在柔軟的田埂上留下了一串腳印。明海看着她的腳印,傻了。五個小小的趾頭,腳掌平平的,腳跟細細的,腳弓部分缺了一塊。明海身上有過一種從來沒有過的感覺,他覺得心裏癢癢的。這一串美麗的腳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亂了。”多美的描寫啊,把少男少女初戀時的心態描摹得曲盡其妙,婉而成章。最是最後他們一道進城,一個去善因寺受戒,一個給家裏買東西,他們同坐一條小船,一道歸去來,最後終於逼出了小明子的心裏話:希望小英子做他老婆。

在這樣的環境中,如此沉靜,如此美好,人就會不自覺地與環境渾然一體,產生無限遐想,《受戒》,世外桃源般的夢境,讓我無限嚮往!

高中生觀看死亡詩社心得體會 篇5

寒假裏我和幾個朋友一起去了敬老院參加社會實習活動,剛剛走進敬老院,我們什麼都不知道。這時,我們便找到了一位清潔工人,説明我們的來意後,他便笑了起來,連連誇我們有愛心,然後就匆匆的領着我們來到了老人們生活的地方,而且還將我們領進了一位他最熟悉的老奶奶的房間中。

剛進房間,我們就聞到了一股淡淡的清香味,那是一股花香,一股桂花的清香。隨後,清潔工人又告訴我們,這位奶奶姓張,今年已經76歲高齡了。然後,他又向老人説明了來意,説完便走了。

看到老人後,我們便親熱地叫了她一聲"張奶奶!”她也開心地應了一聲。

張奶奶要我們坐下,還準備給我們倒茶,我們卻異口同聲説“不用了!”是啊!我們是來幫老人解憂的,而不是來為她添負擔的。

然後,我們就和她聊天、談心,只到我們要走的時候,他還依依不捨的抓住了我們的手説:“你們以後一定還要再來喲!”嗯嗯嗯,我們想也沒想就答應了!

可能這句話並不是只正對她自己一個人,而是針對敬老院裏的老人吧!

我覺得這些最平凡的人才是世界上最需要人們關注和關愛的人,往往這些人的生活總是空虛的,那是因為很少會有人去看他們,她們很寂寞!

可能這些老人的孩子有些已經升官發財了,他們卻忘記了還活在社會那些基層的父母,這些人真該好好反省了。應該用心想想,如果自己老了也像這樣的活,哪——該怎麼辦啊?

這短短的暑假實習我碰過壁,受過累,流過汗,但是我卻成長了。實習中瞭解社會,讓我學到了很多在課堂上根本就學不道的知識,也打開了視野,長了見識,為我以後進一步走向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我想,作為一名中學生來説,建立自身的十年發展計劃已迫在眉睫。這次親身體驗讓我有了深刻感觸,這不僅是一次實習,還是一次人生經歷,是一生寶貴的財富。

高中生觀看死亡詩社心得體會 篇6

有人説:“讀書有何樂?即使有,也只不過是黃連樹下唱小曲,苦中作樂罷了!”有人乾脆説:“讀書太苦!”如果讀書只是為了分數讀,那便陷入了題海,只會一再的背誦,不會去探求,那便是件苦差事。若讀書是為了探求真理,那麼離真理越近,就越發現真理的迷人,那便是:“讀書樂,樂在其中。”

猶太人將讀書置於很高的地位,孩子一出生,他們便會在書上塗上一層蜂蜜,讓孩子去舔,所以孩子從小就知道書是甜的,他們也會將書放在枕邊和過道上,可供隨時翻閲。在猶太人眼裏,書如同蜂蜜,讀書就好像蜜蜂在採擷花粉一樣;打開一本書,就好像打開一個快樂爛漫的樂園。可以這樣説,每4500個猶太人就擁有一座圖書館,以讀書為樂已經深深融入了猶太人的血液裏,也使他們在人類發展的長河中光芒四射,據統計,從1920xx年至今,全世界共有800多人獲得諾貝爾獎,這其中猶太人就佔了近1/4,而猶太人的人口數量不到世界人口的萬分之三。

莎士比亞曾經説過:“書籍是人類最好的營養品。”不錯,書中的知識彷彿一道道美味佳餚,有着享不盡的酥脆口感。《紅樓夢》中林黛玉的多愁善感被作者表現的淋漓盡致,有股酸酸甜甜的味道,讓人回味,那淡淡的甜香輕柔地滑過鼻子,給人以無限遐想;《西遊記》中本領高強,急性子的孫悟空就像一道香辣的川菜,給人以香味濃郁,烈辣入口的感覺。這一部部好書,如牛奶般醇香,如咖啡般濃郁……讓人咂嘴不已,給忙碌的人生增添了無限的樂趣。

讀書,其實大可不必講究。古人“三上”(馬上,枕上,廁上)讀書法看似不雅,實則領略到了讀書的真諦。而今,公園裏的“晨讀”,公交車上的“走讀”,倚牀點燈的“夜讀”,又是一道道美麗的風景線。這正如有人所説的:“先要把讀書看的很平常,才可以讀書,真正意義上的讀書是指隨性而讀,是與生命相伴始終。”只有把讀書看作是平常之事,融入我們的生活之中,才能真正領略到“樂讀書”的意境。

在我看來,品一杯清茶,看一本充滿哲理的書,是一件浪漫的事,我很喜歡文字與文字之間那跳躍的韻味,就像茶一樣,雖然味道不如果汁般甜美,但它卻有自己獨特的茶香。每一個文字,每一個段落都展示着自己獨特的韻意,它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樂在其中,流連忘返。

讀書“苦不苦,樂不樂”關鍵在於為誰而讀,為何而讀。《左傳》説:“有德則樂,樂則能久”,讀書亦如此,幹一切事情也是如此。讓我們以讀書為樂,去快樂地閲讀,一起領略人生真正的快樂吧!

高中生觀看死亡詩社心得體會 篇7

在我所讀過的所有文章中,最打動我的就是朱自清的《背影》,在那寥寥幾百字中,我讀出了朱自清對父親深深的愛和他對父親的思念。他細膩的文筆看似平淡卻令人刻骨銘心,不能忘卻。

“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朱自清的眼淚如花從那一刻綻開了,祖母的辭世,父親的下崗使他家風雪交加!在他的眼中,他父親有點哆嗦,兒子那麼大了,還不放心。家,是一個一直想擺脱的網,但風雨來了卻成了避風港父親辛勞攀過石欄為兒子買下硃紅的橘子,提着的只是橘子嗎?還有沉甸甸的父愛!離開的時候,走幾步,回頭看,捨不得。擔心,期盼和關心,彷彿書寫在他的背影上,清楚而又深刻,不能忘卻!兩年後,他的思念隨着信向朱自清寄來。家境一日不如一日,父親離大去之期不遠。在這個貪病交加,悽慘冷落的季節。“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朱自清歎息着!悔恨,歉意與思念交織在晶瑩的淚光中化開了。

愛,就是樸素中出高尚;愛,就是無聲中響出歌曲;愛,就是透明中折出光彩。為兒子攀欄買橘是一件平常又非凡的事情。在千千萬萬愛的付出中顯得平常,在千萬的平常背後顯得非凡!“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裏,再找不着了。”在生命的人海里,相信會一下子認出那個步履蹣跚的背影,那個正是當天為“自己”買橘子的父親。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是的,我們又要如何報答父母的深恩呢?父親,在失敗時鼓勵,在成功時嚴厲,需要時幫助。沒有華麗的語言去形容默默奉獻的父親,用上所有的語言也不夠。但他為孩子付出的,一點一滴積起來是一個大海,一粒一顆堆起來是一座大山,一片一朵湊起來是一幕天空。翻開陳舊的相冊。你記起了嗎?心中那沉甸甸的關愛,就是父親為你做的平常而又非凡的事。

父愛似山,我終於理解了這句話。

高中生觀看死亡詩社心得體會 篇8

我讀了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文章後,十分羨慕魯迅先生在百草園度過的美好時光。文中充分描寫了百草園給魯迅先生的童年帶來的無限樂趣。“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光這些景色,就讓魯迅先生百玩不厭。百草園這個樂園彷彿會讓讀者恨不得馬上去那兒飽飽眼福呢!

文中的長媽媽還給魯迅先生講過一個關於美女蛇的故事。故事告訴我們倘有陌生的聲音叫你名字,你萬不可答應他。然而這個故事給魯迅先生有了些“後遺症”。魯迅先生從此在夏夜乘涼時,總有些擔心,而且極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樣的飛蜈蚣。這合理的寫出了魯迅先生年幼時害怕的心情。

如果對於大人們而言,這個百草園是多麼的平淡,但是對於我們現在的小孩子看這個百草園,就是充滿了無限生機的地方。然而在文章的第二節,就引人入勝,讓人們喜歡上了這個美麗的小院子,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這些美麗的植物,然百草園顯得越發充滿美感。那當然,如果只有植物的話,那麼,魯迅先生就也不會喜歡上這個地方了,沒有任何的活力,對於我們來講,沒有了動物,也就是失去了一大部分。動物和人類是十分好的朋友。魯迅先生自然而然也把植物給寫進去了,同樣寫的那麼美妙,讓人們立刻想去那邊遊玩,看看那些植物。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裏去了,在綠色的植物的包圍下,在動物玩耍和鳴叫中,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情,難怪魯迅先生會喜歡上,留戀這個地方。

當魯迅先生要到上學的時候,家裏人將他送到三味書屋,也就意味着魯迅先生要和他的蟋蟀、覆盆子、木蓮等……要説拜拜了。

進了三味書屋,魯迅先生開始了乏味的學生生涯,“每天只讀書,正午習字,晚上對課”,這便是魯迅先生的生活。儘管如此,魯迅先生還是經常和同窗們出三味書屋後的一個小園玩。雖然能折梅花、尋蟬蜕、喂螞蟻,但人去多了,時間久了,就會被老師叫回來,繼續讀書,這遠遠不及在百草園的自由、快活。

這篇文章不僅用百草園的自由快樂同三味書屋的無味作對比,表現了兒童熱愛大自然、嚮往自由的心情,而且通過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回憶,表達了魯迅先生兒童時代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歡樂的心情。

高中生觀看死亡詩社心得體會 篇9

為了不讓我們落課,學校組織我們班在網上上課,上課的情況怎樣?就聽聽我的感受吧。

第一天,我有些沮喪,因為不會在網上發送信息,所以老師提問時,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看着老師表揚其他的同學,我都快瘋了。由於沒法和老師交流,慢慢的我失去了上課的興趣。

第二天,我終於琢磨出了發信息的方法,特興奮,高興地像中了五百萬大獎,但樂極生悲,因為我上課時發送了錯話,擾亂了課堂紀律,受到了老師嚴厲的批評,爸爸回家後獎勵我一頓“皮帶炒肉”,我滿眼含着淚水反省自己的錯誤。

第三天,改正錯誤的我乖得像只小貓,認真上課,好好回答問題,聽到老師的表揚,我比中了五百萬大獎還高興。

第四天,我已經習慣了上網課,就像在學校上課一樣,我愉快地度過了最後一天。

網上上課,有苦也有樂,有教訓也有收穫。

高中生觀看死亡詩社心得體會 篇10

下午和媽媽 一起去百合影城看了李連杰和文章主演的影片海洋天國。故事的內容雖簡樸但動人至深,講了因身患絕症而只能活三四個月的爸爸 王心誠如安在剩下的日子裏教給得了孤傲症的兒子王大福根基餬口才氣才氣縱橫的事情。影片收場的畫面是如許的,湛藍色的大海上,爸爸和兒子坐在船舷邊,爸爸用繩索把本身和兒子的雙腳捆在一起,然後拉着兒子的手一起沉向海洋的最深處那邊或許是他們父子的天國。為甚麼狠心的父親要用這類體例來結束本身和兒子的生命呢?

王大福兩歲的時候被查出來是個智障兒,他的媽媽沒法接管這個殘暴的究竟,便分開了這父子倆,今後爸爸一小我含辛茹苦地扶養兒子生長。爸爸是海洋館的水電工,因為兒子沒有任何的餬口自理才氣才氣縱橫,比如脱衣服、過馬路、開門如許在我們凡人不費吹灰之力的事情兒子也沒法搞定。爸爸只好每日下班的時候帶着他在本身身邊,或許是上天的眷顧,王大福就像海里的一條魚一樣善於泅水。本來餬口的磨難對這對父子已經很不公了,可屋漏又逢連陰雨,在兒子21歲的時候爸爸被查出已到了肝癌早期,想想此時的王心誠會是多麼的切齒痛恨,他本身走了不妨,可留下不幸的孤傲症兒子該如何辦呢?只需他是兒子在這個天下上獨一的親人,退一萬步説即便有美意的柴姨情願收留賜顧幫襯大福,並對大福好,可王心誠又如何忍心讓大福成為她的承擔呢?以是便呈現了影片收場父子倆跳海的那一幕。

或許就如王心誠所説大福是個好孩子,連閻王爺都不忍心收留他,無助的王心誠只需痛下決計教兒子一些最簡樸的餬口自理才氣才氣縱橫、以此來為兒子今後的人活路斥地一條通道、也為給兒子尋覓一個比較分身的歸宿,那樣他就是走了也會瞑目標。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何況要教的這小我是本身智障的兒子,不可思議難度有多大呀。王心誠從最簡樸的燒開水、打雞蛋、過馬路、高低公交車、拿鑰匙開門、脱衣服教起,傾瀉了本身對兒子的拳拳愛心和百倍的耐煩,教給21歲的兒子將來能單獨保存的才氣才氣縱橫,這此中的艱苦讓人打動、讓人汗顏。此中有一個情節是爸爸教兒子如安在公交車到站時對乘務員説我下兩個字,爸爸戴上帽子扮成乘務員,一遍遍耐煩的給兒子反覆着下車的站台名,可兒子卻如何也學不會,一遍一遍又一遍、簡樸的兩個字在爸爸誨人不倦的教誨下兒子終究會説我下兩個字了。

整部影片沒有一句富麗的説話對白,沒有一句表達父愛子的台詞説出來,可我們卻能感受到爸爸對兒子的愛之深、之切。爸爸為了在本身歸天以後使兒子不那麼孤傲,固然他也曉得兒子是沒有正凡人的豪感情觸感染的,但他還是忍着病痛的折磨給本身做了一個大大的海龜殼綁在背上陪兒子在海里游來游去,他要讓只會泅水的天賦兒子曉得本身就是阿誰永久陪在他身邊游來游去的大海龜,兒子是永久不會孤孤傲單一小我的。這就是父愛,通俗深厚的父愛、含蓄的父愛、儉樸的父愛,忘我的父愛,父愛無聲。

高中生觀看死亡詩社心得體會 篇11

今天下午,我們看了一部非常有意義的片子,名叫《忠犬八公》。

這個故事發生在上個世紀,有一條狗,被人撿了去,這條狗就是八公。它喜歡每天站在車站前等着主人回來。可是,不久後,八公的主人由於心臟病突發而死。八公知道主人沒有回來,就到車站等。一直等啊等啊,整整等了九年。

這篇故事非常有意義,這部電影教會了我們要忠誠,故事中的八公一直因為忠誠等了九年,等到自己死了為止。這是多麼寶貴的精神啊!我們都應該學習故事中八公的堅持不懈和忠誠。這是我們每個人的應該擁有的品質。

看完這部電影后,我決定要學習八公那種堅持不懈和忠誠的精神,並且永遠不忘記八公。

高中生觀看死亡詩社心得體會 篇12

“不管怎麼樣,我老是想像一大羣小孩兒在一大塊麥田裏玩一種遊戲,有幾千個,旁邊沒人——我是説沒有歲數大一點兒的——只有我。我會站在一道破懸崖邊上——我是説要是他們跑起來不看方向,我就得從哪兒過來抓住他們。我整天就幹那種事,就當個麥田裏的守望者得了。我知道這個想法很離譜,但這是我惟一真正想當的。”這是書中主人公霍爾頓説的一句話,也是我印象中最深刻的一句話。本書以主人公霍爾頓自敍的語氣講述自己被學校開除後在紐約城遊蕩將近兩晝夜的經歷和心靈感受。它不僅生動細緻地描繪了一個不安現狀的中產階級子弟的苦悶仿惶孤獨憤世的精神世界,一個青春期少年矛盾百出的心理特徵,也批判了成人社會的虛偽和做作。

霍爾頓是叛逆的,他的叛逆來自於隊中產階級社會的種.種不滿,人性的扭曲,就連他唯一尊敬的老師後來發現也是一個同性戀。但他又是善良的,他是徹底的善良,打從心裏的善良,他為了不讓孩子們掉入懸崖,渴望終身當一個孤獨的麥田裏的守望者。他有一顆純潔善良、追求美好生活和崇高理想的童心。他對那些熱衷於談女人和酒的人十分反感,對校長的虛偽勢利非常厭惡,看到牆上的下流字眼便憤憤擦去,遇到修女為受難者募捐就慷慨解囊。他對妹妹菲芯真誠愛護,百般照顧。

我覺得麥田裏的守望者是一本很好的書,它是一本可以直接觸碰人心靈的書,以至於他影響了幾代美國青少年。主人公身上充滿了叛逆色彩,他打架、逃課、吸煙、酗酒、等等,都是青春期孩子身上典型的叛逆特徵,他厭惡學校,以及學校裏的老師、同學等一切的人和事,他總是希望逃離現實生活而到自己理想的世界中去,卻又一次一次被現實打擊的失望彷徨,一次次的提醒着他,理想與現實之間是具有差距的。但是他也有理想,那就是當一個麥田裏的守望者,我們現在處於高速發展的信息時代,儘管前方有很多困難,但我們是這個國家未來的接班人,我們也應該有理想有抱負,如果霍爾頓沒有理想,很難想象他不會變成一個自甘墮落的人,成為中產階級的犧牲品。

我相信世界還是美好的,人間還是充滿人性的,只要我們有希望我們就會有更美好的明天。

高中生觀看死亡詩社心得體會 篇13

時光匆匆,轉眼的時間我們小組的社會實踐項目就要結束了,小組成員又一次聚集在一起開會。這次開會主要是討論如何根據前面的十多天的實際行動做一份調研報告。我們都隱約的感覺到這次社會實踐已經進入收尾階段。

本次社會實踐對於我來説,是第一次真實的接觸社會,真正的接觸政府一級工作。以前都覺得政府從來不會管老百姓的“家務事”,對於“城鄉清潔工程”這個名詞,當我第一次看到它的時候,第一反應是所謂的街道清潔事業,要把這樣的名詞和鄉村聯繫到一起,實在是想不到應該怎樣執行。當得知我被分配到“城鄉清潔工程志願者服務隊”的時候,我在想:我們是不是會身穿和阿姨們一樣的小馬褂到街道上做清潔衞生事業或者是和路人們宣傳清潔衞生的重要性呢?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我覺得此次社會實踐的主要內容是鍛鍊怎樣與羣眾交流、溝通。呵呵……我的才能可以進一步得到提高,桂柳話有望了!

我們的團隊由13人組成,我很喜歡這個團隊,很慶幸能在這次機會中結識那麼多的朋友。我們的成員來自不同學院,不同專業,都是在工作方面很了不起的學生幹部。所以我把我們小組稱是“精英部隊”。我們在一起工作,在一起聊天、説笑……短短十幾天時間,我感覺我們好象是認識了好多年的朋友一樣,説話的一點一滴都能感覺到我們的友誼在加温!當説起一些很客氣的話的時候,我用“老嘴老臉”來形容我們的關係。

我真正的瞭解“城鄉清潔工程”是在那次和領導開的座談會,在會上,七星區陽副區長、和藹可親的金主任和七星區城鄉清潔辦公室的武軍給我們詳細的講解了城鄉清潔工程的概念和範疇;分析了城鄉清潔工程的具體情況,也包括餓一些實施過程中的困難,經過一番考慮,我們13人分成了三個小組,我選擇了朝陽鄉的社會調查小組,和我同行的還有我們專業的劉小剛。

我們到鄉政府報到的時候,是朝陽鄉莫副鄉長接待了我們。莫副鄉長很熱情。他首先給我們介紹了朝陽鄉的實際情況,包括城鄉清潔工程在朝陽鄉的實施情況;還有實施中遇到的問題以及鄉政府是如何解決的,每一個村的情況都有提及。當我們有了解之後,莫副鄉長讓主要負責衞生的衞生員帶領我們到每一個村委會去了解情況。我們先去了西南村委會,在那裏我們感覺到村委會的領導很迴避我們,我們問及一些詳細的情況時,他就用別的問題來轉移話題,在西南村委會待了半小時,我們覺得一點收穫都沒有。是的!其實在村一級瞭解情況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他們會有一些顧慮,我們得到的不可能是事實。所以最終我們小組商討覺得不通過村級直接接近羣眾去了解情況我們才能得到真實的事實!之後的工作我們都是到村民家裏面和他們聊天過程中瞭解情況。

我們實踐還有一次大型的“採計”行動在穿山辦門口進行,在這次活動中,很多路人都很積極的參與我們的活動,都給城鄉清潔這項工程做了一些很客觀的評價,在活動場所進行採訪的同時,我們還到周邊的桂花園去了解,據居民反映:小東江的衞生對市容影響很大,對他們的生活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一個在深圳生活過的阿姨説:外來遊客來桂林旅遊,七星公園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現在的公園裏面最煞風景的就在環繞着整個公園的江。很多那裏來過桂林的人都評價“桂林水很臭,真不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怎麼來的?”很多人現在都不願來桂林旅遊。桂林本是與旅遊業為主的,現在環境不好,旅客不願意來,經濟從何而來?只有把環境弄好了,經濟才有源頭!

高中生觀看死亡詩社心得體會 篇14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天子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怙恃尊長祭拜,如今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祝。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説法。相傳漢朝時,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領袖,十分橫暴。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停頓戰亂,能過上太通常子。因最後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户户吃餛飩。

吃“捏凍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餃子的俗稱。緣何有這種食俗呢?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那時適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北風砭骨。他瞥見南陽白河兩岸的同鄉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裏十分難過,就叫其門生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安排鍋裏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麪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裏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救濟給百姓吃。服食後,同鄉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厥後,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着吃,是故構成“捏凍耳朵”此種風俗。以先人們稱它為“餃子,也有的稱它為“扁食”和“燙麪餃”,人們還紛繁傳説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人。

每年夏曆冬至這天,豈論貧富,餃子是必不行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餃。”這種風俗,是因懷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著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後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

高中生觀看死亡詩社心得體會 篇15

《目送》散文集共由七十三篇散文組成,是為一本情感性的文集。書中,龍 應台寫父親的死亡、母親的衰老和失智;寫對父母的憐惜和體恤,寫兄弟攜手共行,兒子的離別,朋友的牽掛;寫自己的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以及一個人的走路、賞樹、觀鳥、拍照、生活等。從牽着孩子幼小的手、情意滿滿的親情,到青春後期孩子與自己漸行漸遠的背影;從陪着年邁母親如帶着女兒一般,思及自己也曾是父母眼前一去不返的背影,龍應 台娓娓道來。正如作者所説:"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這應該是大多數人讀《目送》第一眼看到的文字吧,我反覆讀着這段話,覺得它彷彿受了很大的委屈一般。

《目送》這本書充滿了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書中龍 應台寫父親的死亡、母親的衰老和失智;寫對父母的憐惜和體恤,寫兄弟攜手共行,兒子的離別,朋友的牽掛;還寫出了自己的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以及一個人的走路、賞樹、觀鳥、拍照、生活等。從牽着孩子幼小的手、情意滿滿的親情,到青春後期孩子與自己漸行漸遠的背影;從陪着年邁母親如帶着女兒一般,思及自己也曾是父母眼前一去不返的背影,龍 應台娓娓道來。《目送》一篇置於書首,寫了生命中兩件"小事":兒子十六歲到美國當交換學生,在機場,她看着兒子通過護照檢查、進入海關,背影倏地消失,沒有回頭;多年後,她父親在醫院的最後時光,她又看着輪椅上被護士推回房的父親背影。遺憾和動情的表述撥動着讀者的心,也提醒着我們開始理解個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傷逝"和"舍"。

這是關於光陰的故事,我們每個人都在時光的洪流中漸漸長大。小的時候媽媽對於我就像解救世界的超人一樣無所不能,好像任何事情到了她那裏都可以笑着解決,一切都是元氣十足的、都是光明磊落的,這是她給我的的東西,成為一個容易快樂願意去諒解的人。有的時候媽媽也很嚴厲,用過的東西不放回原處、做事沒有條理、行為舉止不得體、不懂禮貌等等等等,都會被她皺眉頭,但是正是這些不計其數緊鎖的眉頭教會了我很多重要的東西。

當我要去上學的時候膽子還太小,根本不敢一個人待在一羣陌生吵鬧的小孩裏,那時候媽媽就是我抱住不願撒手的大腿,送我去學校,陪我在國小生的教室裏連坐了好幾天。後來只盼着下雨的日子看着你給我送傘來。後來,你看着我騎着自行車去上國中、高中。再後來,你看着我提着行李一個人坐火車去離家很遠的地方。看我越來越獨立越來越堅強,你很欣慰。

6歲的時候跟小朋友們出去玩,後來就把自己走丟了,當媽媽花了大半天時間找到我的時候,我記住的是一個散了頭髮、哭花了臉、鞋子拎在手上、滿臉都是發瘋般焦急的媽媽。去年《親愛的》上映的時候,我在電影 院裏哭得稀里嘩啦,心裏想的是一定要帶媽媽去看一遍。

長大後我離開家鄉,一年中只有一兩次機會能見到媽媽,我們相處的時間越來越少,每次重聚都能明顯覺察時間在媽媽身上留下的印記。你開始有了明顯的皺紋和討厭的白頭髮,我看你越來越老去,卻無能為力。只能把一些很小的事情故意交給你做,讓你感受我對你的依賴,仍然像小時候那麼多。

今天送媽媽去火車站,看着媽媽一步三回頭地進站,她還沒走出我的視線我就開始想念她。人潮洶湧的北京站,覺得自己特別的孤單…以前你也是這麼看着我離開家的吧,媽媽。

想起小時候每次寫《我的媽媽》,開篇總是一成不變的、生怕別人不知道似的,"我有一個媽媽,她很愛我"。

無論你是什麼人,懦弱自戀瘋狂失意;無論你做着什麼工作,白領藍領灰領,無論你身在何處,只要你相信自己,熱情的用心的真誠的活着,那就是成功的;不論你在人生的岔路口怎樣選擇,真實的面對自己、面對現實,跟隨心的腳步,心之所向,那就是你的人生,那就是你的存在。

真巧啊,媽媽,我也愛你。

高中生觀看死亡詩社心得體會 篇16

儘管秋天已來臨,那依戀夏天的大樹仍然生機勃勃。早晨,幾束陽光在樹冠上跳躍、舞動,天空很晴朗。幾隻喜鵲在樹枝上唱着“天歌”,也為秋天快樂着。

走在鄉間的小路上,四面被莊稼的“牆”圍着,耳邊時不時傳來“轟隆隆”的聲音,到處洋溢着秋收的歡樂氣氛。

早晨,正在吃着飯,便被父母叫去收玉米,聽了後,我非常高興,立馬扔下筷子,用手在嘴上一抹,換上我的“特步”,騎上我的“坐騎“,向田中飛馳而去。

剛到田中,一家人東奔西跑,你忙你的,我忙我的。我呢便站在田中隨時待命。這時,媽媽朝我走來:“你快到糧倉中扒玉米!”

“是”我右手往頭便一舉,有幾分軍人的樣子。於是,我便像猴子一樣爬上了聯合收割機,鑽到糧倉中。不一會兒,收割機便,“轟隆隆”的啟動了。只見,車緩緩的向前行進,玉米很有順序的向前撲倒,輸動條上的玉米爭先恐後的朝我衝來,我一看大事不妙,便立刻躲到輸動條一旁。

“哈哈,你們這些棒子啊,這下可打不着我了!”我站起身來往後一望,本來前面一片狼藉,可是,經過後面的還田機的一番折騰,玉米杆可就不是對手了,不一會兒便被打得粉身碎骨,土地卻平整了許多。

不一會兒,糧倉便滿了。“抓住抓手!”爸爸衝着我大聲地喊叫着。我雙手握住糧倉上方的橫棍,用盡全力將雙腳紮在玉米堆中。隨着糧倉的傾斜,再加上我用雙腳不停地蹬,一顆顆玉米滾動着、跳躍着,便傾瀉到旁邊恭候多時的拖拉機車箱中。

只見老爸趁着這個時間,手伸進工具箱中,拿出水瓶,咕咚咚地喝了一氣,然後馬不停蹄地駕駛者拖拉機回家去了。

收割機又開始工作了。我站在車上往遠處望去,田野裏到處鬱鬱葱葱。不一會,父親卸下玉米回到了田中,他把着方向盤緊跟在收割機後面,媽媽揹着一個包袱,彎着腰,便在前面撿拾漏割的玉米。只見她掃視着,不時向前邊飛速奔去,右手抓起玉米杆,左手握住玉米,“咔嚓”一下就掰了下來,然後塞入身背的包袱中。動作是如此迅速、嫻熟。

在糧倉中忙活了大半天,太陽已被天際的晚霞淹沒,田野的呼吸便漸漸降低了聲調,終於,我家的玉米收割完了。

我有氣無力地從糧倉中爬了出來,趴在拖拉機上,連抬頭的力氣都沒有了。

到了家,隨便啃了幾口饅頭,一頭紮在牀上死睡了起來。

唉!沒想到秋收是這樣的勞累,但我的父母幾乎是在每一天的這種勞累中度過的!

高中生觀看死亡詩社心得體會 篇17

今天中午,我們一家和爸爸的幾個朋友去爬“龍虎山”參觀“定王嶺”。

我們穿過長葛到達禹州,遠遠的看到龍虎山連綿起伏的橫卧在那裏,據説龍虎山主峯就像卧在那裏的一龍一虎,這也是龍虎山名字的由來。

走近龍虎山,山下的桃樹開滿了粉紅的桃花,在微風吹拂下向我們頻頻招手;層層梯田上綠油油的麥苗讓人心曠神怡。剛剛還是烈日炎炎,此時,迎面吹來的清風驅走了我一路的疲勞。

我們首先到山莊吃午餐,山莊裏的建築很有田園風味,梯子是木頭做的,房子是木板房、茅草屋,飯菜也都是農家野味,土雞、玉米餅、山野菜……廚房裏飄出的香味饞得我直流口水。

吃過飯,我們開始爬山,首先我們要爬兩百多級台階,到達“周定王墓”,走進陵墓,墓室分為前廳、側室、中廳、後室四部分,陰森森的墓室把我嚇出了一身冷汗,就在這時,一聲怪叫把我嚇得差點昏過去,媽媽循着聲音找過去,原來在中廳上方有一個洞直通地面,幾個調皮的小孩兒在搞惡作劇。據説,這個洞是過去盜墓賊挖的。的確,陵墓已經被盜的一乾二淨,連石門都被弄塌了。

翻過兩個山頭以後,下山的路蜿蜒崎嶇,怪石嶙峋。突然,潺潺的流水聲把我們吸引到了一條小溪邊,説是小溪,水也就最多半尺深,在一圈石頭中間集成了一個小水潭,裏面起碼有幾百只蝌蚪在裏面歡快的遊動。我伸手想捉一隻,可怎麼也捉不到,爸爸用手一捧,卻捧出了許多隻。這時我和小夥伴又被一塊銀光閃閃的石頭吸引了,我在水潭附近找到了很多金色的、銀色的、粉色的石頭,我把它們像寶貝一樣帶回家裏。

春天的龍虎山如人間仙境,在這次登山中我收穫了不少知識和樂趣。

高中生觀看死亡詩社心得體會 篇18

古往今來,人們都在感歎人生的短促,時光流逝的迅速。從孔老夫子的“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到曹操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到現在各種各樣有關光陰消逝的描述,人們總害怕時光的消逝,總時時在珍惜時光,時時在描述時光的飛逝,然而很少人會像朱自清那樣,用詩一般形象精煉、富有抒情性和節奏感的散文,於灑脱之中感悟時光的匆匆!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書中的主人公保爾?柯察金由這樣一句話:“人生屬於人們的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他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這樣,在臨死的時候,他就能夠説:我把自己的整個生命和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好事業——為全人類的'解放事業而鬥爭!”我們不是保爾,可我們也應珍惜時間,不應該碌碌無為。

人們總是把事情往明天推,正如清朝詩人錢鶴灘的《明日歌》的一句話:“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是啊,一百年裏能有多少個明天呢?少年易老,時光易逝,此時不上,更待何時。

“在逃去如飛的日子裏,在千門萬户的世界裏的我又能夠做什麼呢?”這不單單是作者的對時光流逝的感歎,更是人們對青春不再的感慨。是的,我們又能夠做些什麼呢?“只有徘徊罷了,只有匆匆罷了”。在此我也有同樣的感慨,三年,在迷迷糊糊之中便過去了,雖知時光的匆匆,卻又無奈時光的飛逝。光陰一去不復返,“為什麼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啊?”這是一個看似平常而思之肅然的問題。作者沒有正面回答,但答案是明確的,肯定的,不能白活一回。

“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我留着些什麼痕跡呢?”讀到這裏的時候,我思緒萬千,卻霎時面紅耳赤。是啊,人生是一段長長的旅程,卻又彷彿一陣微風吹過,再也留不住時間的腳步。

天黑了,有再亮的時候,可那是昔日的亮光嗎?春天過了,四季輪迴,有在現的時候,可那是昨日的春天?日子一天天過去,浪費了多少,我下定決心:在接下來的明天裏,從這一秒開始珍惜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