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紅軍長征勝利87週年大會講話心得體會(通用15篇)

學習紅軍長征勝利87週年大會講話心得體會 篇1

長征是什麼在我這個年齡已經是很模糊的事情了,只是聽家裏的爺爺經常説起,慢慢我長大了對待長征這段歷史越來越感到神祕了,終於今天我決定好好去感受一下中國近代史上的奇蹟。

學習紅軍長征勝利87週年大會講話心得體會(通用15篇)

從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的整整兩年中,中國工農紅軍離開了原來的根據地舉行了震驚世界的二萬五千里長徵。長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創造的英雄壯舉,是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蹟。長征以世所罕見的艱難困苦鑄造了舉世聞名的長征精神,成為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象徵。在漫漫長征路上,不僅有槍林彈雨,還有急流險灘、雪山草地,更有飢餓、寒冷、疾病等等難以想象到的困難。“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面對各種險惡的環境,紅軍廣大幹部戰士表現出了壓倒一切敵人、戰勝一切困難的革命英雄主義氣概。靠着英勇犧牲、不屈不撓的革命意志,紅軍衝破了一道道敵人的封鎖,越過了一道道的艱難險阻。中國工農紅軍的二萬五千里長徵是一部史無前例、雄偉壯麗的史詩。在漫漫長征路上,有峽谷急流,有雪山草地,有烏江天險,有彎彎赤水,有大渡激流。儘管,紅軍長征勝利已經過去了八十年,但長征精神卻萬古流芳,永垂不朽。

長征中的紅軍戰士為什麼能冒着敵人的槍林彈雨,克服重重艱難險阻,終於實現了自己的戰略目標。他們靠的是什麼?靠的是長征精神。長征精神,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是保證革命和建設事業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強大精神力量。

今天我們進行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新的長征。走在新長征路上,我們應繼承和發揚當年紅軍長征的精神,把長征這份寶貴的精神財富變成推動我們各項事業前進的巨大力量。作為一名新時代學生,我們要把長征的精神當作學習的動力,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大好時光,刻苦學習,全面發展,成為祖國有用的棟樑之才。

毛澤東曾説過:“驕傲使人落後,虛心使人進步”。當我們成功時,不要自認為自己了不起,我們應該向更高的目標奮進,虛心的學習科學知識。所謂站得越高,摔得越重,在學習過程中,我們不要因取得一點成功,而忘了自我。每時每刻都按一顆真誠的心去學習每一學科知識,對自己的知識永遠都不要滿足,要不斷的努力奮進。這樣我相信我們一定能夠創造出更多的奇蹟。同學們,努力吧!讓我們重踏長征路,弘揚長征精神,努力拼搏,為更好的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獻上自己的一份力量。這就是我對長征的理解你們有沒有不同的理解可以和我分享呢!

猜你喜歡

學習紅軍長征勝利87週年大會講話心得體會 篇2

時光飛逝,歲月如梭,轉眼間長征勝利已經87週年了,在80年前,那一支英勇頑強的隊伍,從江西瑞金出發,縱橫十一個省,總長二萬五千裏,解決一切困難,勝利到達陝北。在冰天雪地裏,他們不畏嚴寒;在漆黑的夜晚,草地上坑坑窪窪,凹凸不平一不小心,就會葬身泥潭。漫長的長征中,他們互相幫助,互相鼓勵,絕不退縮,在糧食緊缺時,他們餓着肚子,把僅剩的糧食先給受傷的隊友吃,多麼值得敬佩!

長征途中的艱險在現在是無法想象的,英雄們頑強不屈,勇往直前,穿着草鞋一步一步走向光明,走向勝利,當我們遇到困難時,為什麼不能像紅軍一樣去克服、解決呢?現在,我們總是挑食,覺得這個不好吃,那個不好吃,就浪費掉!可我們不可以忘記歷史,不能忘記紅軍在長征時的艱辛。因為糧食的缺少,要有足夠的力氣走下去,就用樹皮、地上的草、棉花來充當食物。有句名言説的.好“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農民伯伯辛辛苦苦種的糧食,我們不能隨心所欲的浪費!

如今,我們雖然不用行兩萬五千裏的長征,但我們要傳承紅軍的精神!

學習紅軍長征勝利87週年大會講話心得體會 篇3

這是一次承前啟後的大會師,81年前,紅軍三大主力齊聚會寧,開啟了中國革命由此走向勝利的轉折點。4月11日下午,來自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的重慶第七批機關幹部,在甘肅會寧縣會師紀念館前接過了“重走革命路”的接力棒,並重温了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會寧紅軍會師,中國安寧”

每一個前往會寧“尋根”的人,都能從紅軍烈士陵園的每一座墳塋、會師紀念館館藏的每一件物什中,體味到那段難忘、艱辛而光榮的歷史。

四渡赤水、飛奪瀘定橋、穿越大草地、翻越大雪山……倒下了再站起來,再前進!再前進!在經過長征的出發點瑞金、轉折點遵義、落腳點延安之後,1936年10月10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到達會寧勝利會師,舉世聞名的紅軍長征勝利結束。

會寧會師舊址管委會辦公室主任師永勝介紹,紅軍在長征途中先後經歷過7次會師,而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會寧地區的會師,是其中規模最大、影響最廣、意義最深遠的一次。“會師後,紅軍的力量得以空前團結和壯大,會寧會師也由此成為紅軍走向抗日前線的起點;通過會師,真正確立了毛澤東在黨和軍隊的領導地位。”

當時,黨中央為什麼選擇會寧作為三個方面軍會師的地點呢?會寧會師紀念館副館長李俊豐介紹:主要是國民黨軍隊在這一線兵力薄弱,有利於紅軍大部隊集結休整。而且當地紅軍的羣眾基礎非常好。

李俊豐説,將三個方面軍的會師地選在會寧的人是毛澤東。毛澤東早在一年前就已率紅一方面軍到達陝北。在紅二、紅四方面軍甘孜會合後的北上途中,1936年9月下旬,中共中央在陝北保安討論三大主力紅軍會合地點時,周恩來建議,會寧是隴東重鎮和交通樞紐,是古代中原通向西域的必經之路。紅二、紅四方面軍北上,必須經過會寧。在會寧會師既佔領了樞紐地區,又掌握了戰略主動權。毛澤東聽後興奮地吟道:“會寧,好地名,好地名啊。會寧紅軍會師,中國安寧。恩來,這個地名很有含義,彷彿遠古先人就是為我們今天紅軍三大主力部隊在此會師起的吶!”

紅軍長征勝利會師以後,會師大部隊先後在會寧戰鬥休整一月之久。

一名黨員幹部在參觀結束後感歎:這是一次對心靈的洗滌之行,讓自己更加深刻地瞭解了艱苦卓絕的萬里長征,紅軍戰士和老一輩革命家留下的這些精神財富將永遠激勵自己前行。

學習紅軍長征勝利87週年大會講話心得體會 篇4

正煩躁地按着發酸的腿,邊按邊抱怨着。看着桌子上乖乖趴着的帽子,又回憶起了那天的所見所感……

在週五那天,我們七年級八年級年級的學生舉行了一次遠足,聽到這個消息當然讓我們高興得合不攏嘴。出發當天,帶上統一的白帽子,望向九年級班級的窗户——他們正羨慕地望着我們,我們的心裏又是一陣得意。

終於,隊伍的長龍開始移動了,同學們都壓抑着心中的激動,愉快地踏上旅途。

途中同學們又説又笑,浩浩蕩蕩的隊伍在街中走着,吸引得不少人朝我們行注目禮,在這些圍觀的人羣中發現了許多老人們的身影,他們正用既羨慕又欣慰的目光看着我們。

本以為可以一直這麼愉快地走着,沒想到過馬路時需要快速地跑,跟緊隊伍。這大大減弱了我的忍耐力,不到一半的路程,我就累得氣喘吁吁,與同學們談笑的興致也沒有了,只是忍耐地走着。

浩蕩的隊伍向武警中隊移動。

在那裏我看到了武警們訓練,也看到了他們的宿舍,一張張被子疊得像磚塊一樣,使我們不得不驚歎佩服,從那裏走出再一次看到武警們的訓練,突然在心裏自嘲:“常抱怨學習累,那算什麼呀!”

回來的途中,我們基本上走的是山路,腳下已經被石頭磨出一個個泡,不得不偏着腳走。腿軟了,走不動了,只得扶着路邊的牆,愈來愈熱的太陽曬得人頭暈目眩,只是毫無知覺麻木地挪着腳步,因為疼,每走一步彷彿都看到了長征時每一位戰士的神情,每一位戰士的背影。遠足開幕式記得老師曾經説過,這次遠足路程不及長征的八百分之一,這就堅持不了了?僅有的一絲沒有被疼痛吞噬的意識告訴我,要堅持下去!

一路上,我們唱着軍歌,從未斷過,因為同學們都知道,我們是國家的希望,即使再累,也要一直歌頌祖國,一隻大聲唱下去!

現在,我懂了那些老人的目光,他們羨慕我們年輕,他們期待我們的成長,他們欣慰,國家可以擁有如此的棟樑,他們為我們驕傲!

學習紅軍長征勝利87週年大會講話心得體會 篇5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這家喻户曉的詩句正是當年為紅軍戰士所寫的。

如今,離紅軍長征勝利已經87週年了。 二年的徒步行走,二萬五千裏的跋涉,這考驗的不僅僅是身體上的長征,更是心理上的長征。80年前的今天,紅軍們正經歷着漫漫風雨路,一次有可能一去不復返的征程。

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跨過雪山説不盡的艱難險阻,道不完的.智勇多謀。波濤洶湧的赤水沖走了戰士的軀體,卻留下了堅強不屈的精神,茫茫雪山冰凍住了戰士的腳步,卻留下一顆顆如火的心在胸膛裏熊熊燃燒,灰暗的沼澤吞噬了戰士的身體,卻留下了一顆赤誠的愛國之心

烈士們踏着鮮血和荊棘,用他們的身體鋪完了長征之路,鋪向了我們美好燦爛的今天,今天,往日的硝煙滾滾已不在,駭人的大炮已不在,無情的槍口已不在,四處吹響着和平的號角,可我們緬懷先烈的真心還在,那顆赤誠的愛國之心還在,那通往光明的前進道路還在。

在長征勝利80年後的今天,讓我們展望未來,再完成一次通往中華人民偉大復興之路的萬里長征。

學習紅軍長征勝利87週年大會講話心得體會 篇6

金秋十月是收穫的季節,是讚歎的季節,也是令人回眸的季節。在這美好的時節,中國軍人迎來了一個有重要意義的日子——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7週年。為了感受當年先烈們經歷的艱難與困苦,我們雲崗中學七年級、八年級年級的全體學生在十一月初的時候參觀了軍事博物館舉行的“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7週年展覽”。從那許多珍貴的歷史文獻資料和圖片中,我瞭解到了許多革命先烈的光榮的事蹟,感受到了中國共產黨的偉大。

81年前,中國共產黨領導紅軍將士完成了震驚世界的長征,是歷史上無與倫比的革命壯舉,是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工農紅軍創造的人間奇蹟!自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於今,紅軍長征這一偉大壯舉,是中國共產黨人的驕傲,是人民軍隊的光榮,是中華民族的自豪!

雖然新的時期,新的社會,很多文化與理念交織、衝突,使我們的生活環境已經發生變化,但作為新世紀的新一代,在我們自我奮鬥的時候,我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必須堅定不移,必須繼續的發揚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和品質,我們要永遠的銘記長征精神,傳承長征精神,弘揚長征精神。

進入館內,裏面早已是人山人海,每一件展覽品都圍着不少人,我與田欣擠了半天才擠進去。在“軍民情深似海”展區,有一件珍貴的展品讓所有參觀者含淚而觀、含淚而去。它既不是文物,也不是史料,而是一段由一組連環畫組成的故事:紅軍戰士謝益先在過草地途中,遇到一個帶着兩個奄奄一息孩子的母親,他們衣衫襤褸,飢寒交迫,謝益先把自己包袱裏僅有的糧食全給了母子三人。母子三人靠着這袋乾糧終於走出了草地,當他們拿着寫有“謝”字的乾糧袋找到謝益先所在部隊想感謝恩人的時候,才知道謝益先同志已經因為斷糧而餓死在草地……

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7週年展覽,讓我們走近了紅軍感悟了長征,在這座精神寶庫中找到了人生價值與民族精神。但我們知道,一個再完美的展覽,也難以全面展示長征的偉大意義。因此,我們應該牢記在前不久中央政治局“長征歷史和長征精神”主題學習會上所講的那句話:堅持不懈地學習中國革命史,發揚光大黨的光榮革命傳統。讓長征精神代代相傳。

學習紅軍長征勝利87週年大會講話心得體會 篇7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長征》

《長征》一首膾炙人口的詩,是我們偉大領袖在長征勝利會師時候為緬懷長征抒寫的詩歌。它講述了紅軍在長征途中的艱難困苦,飢餓、病魔,每時每刻都在吞沒我們英勇的紅軍戰士,因而在長征之路上每一天都會有流血犧牲。但應對長征路上重重磨難,我們的英雄們以不怕流血犧牲的大無畏精神去克服困難,最終走完了令世界震驚的二萬五千里長徵。

而今晚的電影《我的長征》講述了一個老人對自我長征的回憶。老人叫王瑞,在長征的時候他還只是個十多歲的孩子,大家都叫他瑞伢子,在江西瑞金跟着父親、姐姐和姐夫參加了紅軍,並且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跟隨黨中央開始了長征之路。瑞伢子跟着紅軍隊伍四渡赤水、飛奪瀘定、爬雪山、過草地。戰爭是殘酷無情的,在這艱苦的長征途中,瑞伢子的親人一個接一個的被敵人奪去了寶貴的生命。但在長征的過程中使他不斷長大,使他對黨信念更加堅定。

長征途中湧現出無數的英雄,是他們用熱血創造了一個個世界奇蹟。紅軍在長征途中四渡赤水、飛奪瀘定、爬雪山、過草地,他們不僅僅要受到敵方軍隊的圍追堵截,並且還要受到病魔、飢餓的艱苦折磨。可是應對困難,勇敢的紅軍戰士沒有畏懼,一個倒下了,後面的人繼續跟上去。這精神已經不僅僅是言語所能概括的了。這是一種信念,是對中國革命抱着必勝的信念,他們無所畏懼,他們甘願獻出生命,為了革命事業奮鬥一生。

在長征中,未滿年齡的瑞伢子被破格吸收入黨。當黨組織問及他用什麼保證他的入黨信念的時候,他回答僅有一句話:用我的生命和靈魂。這簡短堅定的回答不僅僅是瑞伢子當時的真實內心,也是當時每個紅軍戰士,每個共產黨員的心理寫照。為了解放中國,為了解放所有的窮苦百姓,為了中國人民不再受剝削、受壓迫、受欺凌,他們願意獻出自我的一切為中國革命事業做鬥爭。

二萬五千里長徵,歷時兩年,經歷無數艱苦磨難,但紅軍在長征途中表現出對革命夢想和事業無比忠誠、堅定的信念,使紅軍最終取得了長征的勝利,為中國革命事業保留下了寶貴火種。當問到瑞伢子是怎樣走長征的時候,瑞伢子只回答道“跟着走”很簡單的三個字,但卻體現了他對中國共產黨的無比信任。(讀後感)雖然長征已經過去了多年,當年參加過長征的英雄們也大多離開了我們,可是長征的精神卻永遠留在我們這一代心中。

長征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和共產黨人革命精神的凝聚,也是中國共產黨的靈魂。它是“不怕苦、不怕死”的崇高境界,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是保證我們革命和建設事業走向勝利的強大精神力量;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的集中體現。而在我而言,長征是我們英雄們的拼搏之旅,他們用生命熱血給我們換回來了今日的幸福。但也許由於我們的英雄離我們這一代已經很遠,因而我們這一代新青年已早已遺忘了我們的長征精神,遺忘了我們的革命先輩當年的艱難歷程。我認為作為祖國未來的建設者,我們不應當遺忘我們的英雄,遺忘我們的歷史,遺忘我們的長征精神。相反,我們要發揚我們先輩留給我們的長征精神,讓我們的英雄魂永存於世,讓世人銘記那段我們英雄們特殊的人生歷程。

經過今晚觀看電影,讓我回想起國小時候所學的《七根火柴》,無名老黨員用生命守護着那珍貴的七根火柴,為了能給部隊帶來火種,給長征帶來期望,他放棄了自我生的期望,這也許這就是一名黨員堅定的信仰。作為一名中國共產黨預備黨員,我更應學習培養這種信仰,因而我今後要學習長征英雄們不怕艱難困苦,堅韌不拔的精神;把長征精神發揚到自我的學習工作中;堅持黨員艱苦奮鬥的優良作風;樹立崇高的夢想;努力學習本專業知識,踏實工作,期望今後能為人民、為黨、為國家、為社會貢獻出自我微薄的力量。

學習紅軍長征勝利87週年大會講話心得體會 篇8

如果一匹馬,沒有另一匹馬的迎頭追趕,它就永遠不會飛馳。—題記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讓我懂得什麼叫不屈意志;《簡.愛》使我領悟什麼是成長的艱辛,《最後一課》感觸愛國深情的真實流露……中國漫步成長中長征的史詩打動人心。

長征是革命史上的驚天壯舉。共產黨就像一匹馬,國黨正如另一匹馬,相互的競爭,才使得中國擁有今天的歷史。長征路上多少人抱着“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思想情懷踏上遠征之路;多少人成為“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的先烈”;又有多少人成為“萬里長征人未還”的楷模。歷史的'進程,是需要有犧牲的,為革命犧牲的人可謂不勝枚舉。

二萬五千里長徵,是對:“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般圍剿行動無奈的妥協,但卻表現出了不與計較的高姿態。紅軍過草地“寧做餓死鬼,不做亡國奴”的精神和氣節讓我深受折服,“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飽受歷史輪軸碾壓考驗的中國人真如東方雄獅一般威武不屈。中國的統一離不開長征的烈士和英雄,中國的興隆離不開長征的勝利。長征猶如一塊鐫刻着歷史足跡的豐碑,豎立在歷史進程的潮流中。

長征,打開了我心裏一面嶄新的視野,我盡情地傾聽着歷史轟隆駛進的步伐,我為“金色的魚鈎”所觸動,隨痛擊敵人的戰捷所情緒起伏,我樂長征之所樂,我苦長征之所苦。我深遣敵人鐵血鑄下的滔天罪行,我感歎長征的無奈,我敬佩下令的因明果斷,我佩服周總理的平易近人,我讚賞“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明智選擇。

每一個長征故事的結束就有另一個故事的開端,我的心永遠記住馬兒飛馳的故事… …

學習紅軍長征勝利87週年大會講話心得體會 篇9

還記得那首氣勢磅礴的古詩嗎“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前山只等閒……”是啊,整整二萬五千裏的長征。,多麼漫長的征途啊,我們的紅軍戰士又要經歷何等的艱難困苦呢?然而,廣大紅軍基層指戰員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一路上披荊斬棘,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用自己的血和淚譜寫了這二萬五千裏的動人篇章,一般人是無法做到的,而紅軍戰士們卻做到了。

茫茫草地,一望無涯,遍地是水草沼澤泥潭,根本沒有路,但是戰士們並沒有放棄,而是團結一致,齊心協力,用超乎想象的毅力和艱辛為部隊探索出一條前進的道路。這不僅僅是一條磨鍊意志的艱難之路,也是一條生命之路。正是因為這樣,很多戰士就這樣倒下了。當他們遇到開闊美麗的草原時,本以為有了希望,誰又能想到裏面藴藏着意想不到的困難,而他們卻沒有一句怨言,繼續克服困難。當他們把自己交給黨的時候,就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了。然而,在面對糧食的短缺,環境的惡劣,戰士們又何嘗不是風雨前進,風餐露宿呢?他們是多麼堅強啊!在我們看來,這些我們只能從書中或電視上了解這些感人的事蹟,但完全想象不出來他們是多麼的`堅強,多麼的勇敢啊!

作為中學生的我們不得不被紅軍的頑強的精神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所打動。現在,我們能為祖國做更多的事,就是努力學習,在困難面前決不低頭。用自己的能力把國家強大。同學們,我們要好好學習,急起直追,用民族的偉大智慧迎接挑戰,為祖國的強盛奮鬥不息。我們不能在享受祖先的東西了,而是要自強、自立,創造二十一世紀的偉業。這是我們要做到的,也是完全能夠做到的!當然,這需要像紅軍一樣,有着頑強拼搏的精神。頑強拼搏的精神並不是生來就有的,也不是輕而易舉就能具備的。而是需要經過持久的刻苦磨鍊,才能逐步形成。奧斯特洛夫斯基説的好:勇敢產生在鬥爭中,勇氣是在每天對困難的頑強抵抗中養成的。想要連跑帶跳地把過去的一切文化遺產都得着,那是辦不到的,這需要有堅定的頑強性和艱苦的勞動。

我們青少年的箴言就是勇敢、頑強、堅定,就是排除一切障礙。看,我們現在的祖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與那些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許多國家對我們國家虎視眈眈,想把我們擠兑下去,害怕我們的強大,甚至有些地方想搞分裂,搞獨立。在他們進行這種醜惡行經的同時,我們更要勇敢面對。以極大的信心和毅力來面對挑戰。祖國的命運和個人的命運血肉一般不可分割的。我們在學習科學文化的同時,要面向未來,面向世界,面向現代化。用長征精神充實自己,以先進的科學技術,增強國防,提高國家的實力,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顯示中國的世界地位,讓世界人看看中國的強大,不讓外敵有機可乘。

我們從紅軍長征中收穫了堅強、智慧、勇敢、自信、頑強、團結……那麼,我們就要將這些品德繼續在祖國建設中去。把自己的成長、成材同祖國的前途命運緊密地聯繫起來。這樣,我們的國家將會成為世界的強國,我們的民族將成為宇宙的驕子,讓我們攜起手來,書寫嶄新的歷史,奏響未來更有力的強音!

學習紅軍長征勝利87週年大會講話心得體會 篇10

二萬五千里長徵,一次改變中國命運的征程已在人們的評説中過去了差不多一個世紀。本站23長征是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蹟,它特有的魅力就像是一部最完美的神話,突破時代和國界,在世界上廣為傳揚。

回首風雨來時路,漫漫征程,説不完的艱難困苦,道不盡的嚴峻險阻。冰封的皚皚雪山、人跡罕至的茫茫草地、峽谷急流、有烏江天險、有彎彎赤水、有大渡激流……加之蔣介石百萬大軍的圍追堵截、糧食的嚴重短缺,每一條都足以讓人恐懼、絕望。可長征中的人,卻利用自己的兩隻腳,長驅直至兩萬餘里,縱橫十一個省。他們血戰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越大雪山,攻佔臘子口……二萬五千里長徵路,二萬五千裏血與汗的洗禮。所到之處,哪裏沒有浸透着紅軍戰士的不散熱血?哪裏沒有譜寫着一曲動人的壯歌?長征向全世界宣告,紅軍才是英雄好漢。他們排除萬難,經歷了九死一生的激烈戰鬥,戰勝了任何人都難以想象的艱難困苦。他們在一條佈滿荊棘和鮮血的道路上一步步艱難地走來,走向了光明和勝利。

那,是什麼讓長征中的人們明知征途有艱險,卻毫無畏懼、萬死無辭,前仆後繼地奔向一個目標?是什麼讓他們突破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跨越萬水千山,戰勝無數艱難險阻,創造了無與倫比的英雄業績,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偉大革命篇章?是堅定不移的信仰、不屈不撓的求素、無所畏懼的前行、向着理想勇敢奮鬥的精神。是老人們口中述説的長征精神。

巍峨的雪山掩蓋了革命烈士的軀體,卻埋藏不了他們滿腔為國為民的赤誠之心;茫茫的沼澤地吞噬了革命烈士的身軀,卻掩藏不住他們的信念;如雨的子彈奪去了革命烈士的生命,卻奪不去他們的精神。

歲月的年輪沉澱了斑駁的痕跡,沖天的狼煙留下了悲壯的回聲。時值長征勝利87週年之際,我們回顧歷史,不由感慨萬千。紅軍長征的壯舉已經成為歷史,但是,長征精神卻具有永恆不變的歷史價值和光照千秋的繽紛異彩。那烙印在中華兒女靈魂深處的“長征精神”,與我們黨和人民在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壯麗進程中創造的西柏坡精神、延安精神、奧運精神、三峽移民精神、抗非典精神、神五神六精神一樣,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艱苦奮鬥精神和延續與昇華,是中國共產黨人與時俱進的時代創造。長征精神已成為中華民族意志與品格的註腳;成為中華民族追求光明與理想的象徵;成為中華民族發奮圖強、堅忍不拔、戰勝一切困難的支柱。

現在,黨中央領導集體正在率領全黨和全國人民,為把我們國家建設成為偉大的社會主義強國,讓人民都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進行着新的長征。我們仍然需要在21世紀裏,爭取實現中華民族的全面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民族騰飛這一現代歷史主題。為此我們相信,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偉大征程中,我們仍然需要努力實踐長征精神的時代價值;我們相信,在新的歷史時期,同時代精神結合起來的長征精神,將激勵中華民族實現偉大的振興。

一段歲月,波瀾壯闊,刻骨銘心。一種精神,穿越歷史,輝映未來。長征那英勇的足跡鐫刻在為人類追求解放的歷史中,始終為中國人民銘記;長征那革命英雄主義的精神,始終是中國革命和建設奪取成功的基礎,始終激勵着中國人民朝着一個堅定的方向輝煌前進。

學習紅軍長征勝利87週年大會講話心得體會 篇11

為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7週年,從7月1日到7月6日,由印青作曲、鄒靜之編劇、呂嘉執棒、田沁鑫、楊笑陽執導的國家大劇院原創歌劇《長征》拉開首演大幕。英雄氣質與浪漫色彩相交織的動人音樂,史詩性與時代感相融合的舞台呈現,帶領觀眾感受到了革命先烈為理想與信念不怕犧牲、不畏艱險的正能量精神。

由國家大劇院原創的歌劇《長征》,策劃始於20xx年。四年多來,參與創演的台前幕後的藝術家和製作團隊,在以藝術的形式致敬革命先烈、傳承紅色基因的同時,也在竭力思考與探索如何以符合當代觀眾的審美,重現紅軍歷經千山萬水、千辛萬苦的偉大行軍過程。

歌劇《長征》分別展現了紅軍告別瑞金、慘烈的湘江戰役、迎來新的歷史轉折點的遵義會議、飛奪瀘定橋、翻雪山、過草地、會寧勝利會師等場景,並通過劇中人物彭政委、曾團長、平伢子、洪大夫等閃爍着人性光輝的感人事件,弘揚勇往直前、百折不撓、團結互助的長征精神。

在演出中,作曲家印青為該劇譜寫的既有磅礴史詩氣質、又飽含英雄浪漫主義的音樂。湘江戰役的慘烈、奪取瀘定橋前兩百四十里的奔襲、翻雪山、過草地的艱苦卓絕等都化作震撼心靈的旋律,令人動容。

同時,閻維文、王海濤等主演,更是以真摯情感、樸素生動的演繹,塑造出眾多有血有肉、懷着至高理想與信念的紅軍戰士。其中,彭政委與洪大夫離別時的《我不知道該説些什麼》,閻維文與王喆將夫妻間的愛情、親情與革命者的豪情表現得淋漓盡致;湘江戰役間隙,彭政委一曲《寒夜中》,閻維文在觸動人心的歌聲裏,飽含着一位指揮官對於英勇戰士們的深深讚美;爬雪山時,萬霞飾演者龔爽時而激昂,時而空靈的《雪啊雪》,讚頌着戰士們堅定的革命理想和高尚純潔的情懷。

另外,導演田沁鑫、楊笑陽以兼具史詩感與時代感的舞台呈現,表現出紅軍戰士在艱苦環境中,憑藉着信仰的力量,由絕境步入輝煌的過程,突顯了紅軍長征“行走的力量”。在上半場瑞金、湘江、遵義、瀘定橋等場次中,有着建築感的舞美與豐富的多媒體視覺效果,將不同地區的地理風貌與人文風情,運用中國藝術特有的寫意精神在舞台上得以呈現。與此同時,山西省呂梁市民間藝術團的舞蹈演員,將紅軍一天一夜兩百四十里的奔襲、飛奪瀘定橋的艱險,在舞台上表現得驚心動魄。

在下半場,險峻寒冷的雪山、沼澤林立、瘴氣難行的草地,也通過在舞台上營造自然環境的艱險,來突顯紅軍戰士不畏懼任何險阻的堅韌。“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在全劇結尾,伴着“紅軍萬歲!長征萬歲!”雄壯的大合唱,為革命理想奉獻出青春與生命的紅軍戰士們屹立於舞台,帶着無上的崇高感,將全劇推向了最後的高潮。

在民族唱法組歌唱家首演後,7月2日晚,由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遲立明、國家大劇院駐院歌唱家劉嵩虎、青年歌劇演員樑羽豐、張心、王一鳳組成的美聲唱法演出陣容,也將共同唱響國家大劇院原創歌劇《長征》。本輪演出將持續至7月6日。

演出結束後,觀眾高女士評論説,以前大家談起“信念”,總覺得是個虛無縹緲的東西,而觀看歌劇《長征》,讓人真實感受到信念的力量。雖然如今早已不在戰爭年代,但在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其實時常需要這種信念的支撐。文藝作品有獨特的感染力,可以讓年輕人接納、被感動。

人大附中學生鄧昊天表示,“以前對於長征的認識主要來自於課本,這一次親身近距離觀看歌劇《長征》,覺得很壯觀,很震撼,心裏受到很大沖擊,對於長征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鄧昊天説,觀看這場歌劇,“對於今後的學習會有一種指引和鼓勵的作用,也許在以後的某一天學習的過程中突然腦海裏會回想起《長征》中的場面,那種不畏艱難的精神、堅韌不拔的精神一定會對今後的學習起到很大的激勵作用。”

學習紅軍長征勝利87週年大會講話心得體會 篇12

同學們,當你坐在電視機旁興高采烈地欣賞一個個精彩的節目的時候,當你坐在桌前與家人幸福暢談的時候,當你與朋友飽覽祖國名山大川的時候,你可知道,__年前,我們的老一輩革命家,為了讓我們擁有這樣的幸福生活帶領紅軍戰士開始了改變中國人命運的、讓全世界人折服的征程--二萬五千里長徵。

本來,我和大家一樣,不太熟悉長征,但從電視劇《長征》和各類書籍中我瞭解了這段足以讓我們中華兒女世代銘記的歷史,我看到了我們的前輩穿着草鞋和難以禦寒的單衣,在食不果腹的情況下,越過雪山、翻過草地、爬過沼澤、渡過天險、擺脱追兵,在我們無法想像的困境中一步一步走了出來。一名戰士倒下了,又有多名紅軍戰士站了起來。二萬五千里長徵路啊!路有多長,紅軍留下的血汗就有多長!

我忘不了那個將棉衣發給戰士,而自己卻在凜冽的寒風中凍僵了的軍需處長。我更忘不了長征路上陳賡將軍遇到的那個‘倔強的小紅軍’。將軍讓他上馬,可又冷又餓的他卻説:“老同志,我的體力比你強多了,你快騎上走吧。”將軍要給他青稞面,他卻把那裝着一塊發黑的牛骨頭的揹包一拍説:“你看,鼓鼓的嘛。我比你還多呢。”多麼頑強的小紅軍啊!為了不給部隊添麻煩,他倒下了......

他們為什麼能如此頑強,因為他們有讓全中國解放的堅定夢想,因為他們有讓子孫後代過上幸福生活的強烈願望。

巍峨的雪山掩蓋了多少烈士的軀體,卻掩蓋不了他們滿腔救國的赤誠之心;茫茫的沼澤地吞噬了多少烈士的身軀,卻吞噬不了他們窮苦人民要解放的信念;如林的彈雨奪去了多少烈士的生命,但卻奪不去他們必勝的決心。

赤水河的水、夾金山的雪、烏蒙山濺起的顆顆泥丸都可以作證,那嚇不倒、打不垮的長征精神啊!它已經融進了紅軍戰士的血脈,也融入了我們所有有志的中華兒女的血脈。你看,我們有志的航天人,不正在弘揚長征精神完成我們太空中長征的夢想嗎?我們的白衣天使不正在弘揚長征精神攻克一個個病魔難關嗎?我們的老師不正在教育我們弘揚長征精神做有志少年嗎?

長征是令全世界人折服的劃時代的奇蹟,我們這些二十一世紀的接班人,當我們享受良好的衣物的時候,有沒有想過要艱苦奮鬥、努力拚搏、奮勇向前呢?當我們遇到挫折的時候,有沒有想過要堅定信念、鍥而不捨、永不言敗呢?當我們想着自己的時候,有沒有想過要關心集體、緊密團結、互助友愛呢?如果我們以前沒有,那我們要從現在做起,珍惜幸福生活,勇敢面對困難,我們要堅強、要勇敢、要團結。我們要經常想:我這點困難比起長征來那算得了什麼?

同學們,有一句的詩句“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讓我們就在這豪邁詩句的引領下開始我們人生的長征吧!讓我們弘揚長征精神,勤奮學習,百折不撓,21世紀的天空,將會有我們用知識和意志的寶劍劃出的絢麗的彩虹!

學習紅軍長征勝利87週年大會講話心得體會 篇13

大家知道兩萬五千里長徵嗎?它是紅一方面軍從1934年10月10日開始由江西的瑞金出發,到1936年10月19日達到陝西吳起鎮的路程。

這段長征路是多麼艱苦啊!讓我們一起去感受一下吧。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了,紅軍開始了漫漫的長征之路,就在這個月,紅軍渡過了長征第一河——都河,11月29日,紅軍開始搶渡湘江了,這次戰鬥,為了保護領導戰士們和敵軍展開了激烈的戰爭,戰後,湘江上漂起了許多紅軍的屍體,湘江也被血染紅了,真令人傷心,1月,紅一方面軍做了竹排,準備強渡烏江,最後,倔強的烏江也屈服在了紅軍之下。突破了重要關卡婁山關的紅軍,又假裝成了戰敗的敵人,智取了遵義城,還用智慧四渡赤水,戰勝敵人,紅軍戰士渡過了金沙河,又強渡了大渡河,之後,翻越了大山夾金山,來到了草地,紅軍三次過草地,遭到了敵人的八次攻擊,可惡的敵人總想把共產黨徹底消滅,經過了千辛萬苦,紅軍終於走完了兩萬五千里長徵。

我要向這些紅軍戰士學習這種愛國報國、不惜自我的精神。

學習紅軍長征勝利87週年大會講話心得體會 篇14

青年人是未來世界的希望。港區省級政協委員聯誼會青年委員會為增加青年人對國家的認識和了解,在遊學團顧問、中聯辦協調部副巡視員張麗和團長霍震宇的帶領下展開一連四天的井岡山之旅,讓年輕一代感受先烈與先輩們開闢革命根據地、建立政權堅定信念,學習紅軍在這片革命搖籃下的艱苦歷程與奮鬥精神。

張麗表示,期望團員經過數天學習後,瞭解到中國的優秀傳統,以至前人為國家發展所付出的努力。霍震宇期望,青年人從認識國家的發展而在愛國情懷和做人處事方面都有所啟發。

星星之火可燎原,10月下旬,一支帶着紅旗的隊伍抵達井岡山,與當地的農民武裝合作,開闢出這片紅色根據地,成為新中國的革命搖籃。20xx年7月下旬,港區省級政協委員聯誼會的領導率領近40名港區省級政協的子女,來到革命聖地井岡山,展開一連四天的紅色遊學之旅。

團員抵達井岡山後,先後到井岡山幹部學院參觀,並聽取江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教授方誌遠講解江西省的歷史文化和井岡山的精神。遊學團的團員跟隨着革命先烈的足跡,遊覽了杜鵑山、筆架山和龍潭等景區;觀賞大型山水實景演出《井岡山》;到北山烈士陵園敬獻花圈;參觀毛澤東主席茨坪舊居、茅平八角樓和小井紅軍醫院等,對先輩們在井岡山革命歷程有了全新的認識。

他們還首次嚐到井岡山農家紅軍菜,並與著名井岡紅歌《紅軍阿哥你慢慢走》的原唱者江滿鳳一同合唱紅歌,切實地感受到毛澤東主席當年帶領紅軍建立政權,堅定不移克服逆境的精神。

霍震宇在是次井岡山遊學之旅結束後,勉勵團員説,井岡山是中國首個革命根據地,中國的改革發展道路從未停止,且不斷髮展、進步,因此現時“八十後、九十後,甚至零零後的年輕人”在未來的每天都要不斷努力,為國家的將來盡一分力。

副團長徐莉説,年輕人是國家的希望,亦是香港的希望。她引用毛澤東主席之言:“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託在你們身上。”未來世界就要靠年輕新生代的力量。

遊學團一行得到江西省政府及有關部門的熱情款待。

學習紅軍長征勝利87週年大會講話心得體會 篇15

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進行了舉世聞名的長征。紅軍從江西瑞金出發,縱橫11個省,長驅二萬五千裏,排除萬難,勝利到達陝北。

時光飛逝,如今長征的勝利已經87週年了,在87週年前,那一支英勇的隊伍在革命史上寫上了光榮的一筆。它好似一副畫卷畫着氣壯山河的英雄畫面:在冰天雪地裏,風似刀般割在英雄們的臉上,但他們卻宛如一條巨龍,蠕動着、蜿蜒着它龐大的身軀,穿越着那二萬五千裏的路程。夜晚,伸手不見五指。草地上坑坑窪窪,沼澤連片,沒有道路,沒有人煙,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葬身泥潭。

長征中的艱險是我們在平和年代所不能想象的,英雄們頑強不屈,抵禦自然災害,長途漫漫和糧食短缺問題。前輩們穿着草鞋在雪地、在沼澤中一步步艱難地走來,走向了光明和勝利。我們要把他們身上堅持不懈地優良美德傳承下去。當我們碰到困難的時候,應該想想這些在長征中的英雄是怎樣克服困難,他們在那麼艱難的時候都能挺過來了,我們這些小困難為什麼就不能解決呢?

現在的學生認為中國的經濟已經很發達了,所以在吃飯的時候,覺得這個菜不符合口味就不吃了,扔掉了。這是多麼不應該的阿!有句名言説過:“誰只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每一粒糧食都是農民伯伯辛辛苦苦種出來的。或許這個還不夠,那我們應該會想到在紅軍長征的時候,那些英雄們在面對糧食短缺的時候,竟然還用草皮,樹皮來做糧食填飽肚子,而現在我們有足夠的糧食卻不好好珍惜。我們應該好好像那些紅軍叔叔們學習啊!

但在社會上也有像紅軍叔叔面對困難從不喊苦的人。就像造隧道的工人們,他們在一個温度達到40度以上的空間裏面工作,而且在炎熱的夏天,外面的温度已經夠高的了,可以想象他們裏面的温度會讓人受不了。甚至有時他們在切割金屬的時候與火接觸,更是火上澆油。當他們的頭上冒出如豆粒般的汗珠時,他們卻從不喊苦,他們為了自己的事業和那份準備為中國貢獻自己的力量的心,即使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下還堅持着自己的崗位,他們是偉大的,是無私的。

最近國家正在大力推進各項創新,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是人民羣眾的事業,也只有人民羣眾的廣泛參與才能取得成功,所以就不折不扣地走羣眾路線,真正做到“執政為民”。尊重羣眾的首創精神,將人民羣眾中藴藏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保護好、發揮好。國家領導人也繼承了長征奮鬥的精神,為我國人民考慮周到,艱苦奮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們黨領導和團結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強大精神動力。保持和發揚艱苦奮鬥的作風,才能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共產主義理想和社會主義信念,正是共產黨人崇高的追求和強大的精神支柱。

我們進行的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新的長征。走在新長征路上,我們應繼承和發揚當年紅軍長征的精神,把長征這份寶貴的精神財富變成推動我們前進的巨大力量。紅軍長征的路是艱苦的、漫長的;新長征的路會更艱苦、更漫長。因此,我們回憶長征、紀念長征,就是要更好地繼承和弘揚紅軍長征精神,把紅軍長征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一代一代傳下去,萬眾一心、艱苦奮鬥,爭取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長征”的勝利。

兩萬五千里長徵,不管時間流逝的多長,我們都會時刻緊記在心,將紅軍長征的優良美德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