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勇律師政法大學畢業典禮致辭到處都是我們的人

畢業典禮舉行都會有一些成功人士上台致辭,激勵學生前進。下面小編就和大家分享蔣勇律師政法大學畢業典禮致辭:到處都是我們的人,歡迎閲讀。

蔣勇律師政法大學畢業典禮致辭到處都是我們的人

各位師弟師妹們,大家好!

非常榮幸今天能夠站在這裏,參加你們的畢業典禮,見證這個你們從法律學子走向法律職業者的重大時刻。

這是學業有成的時刻,也是離別的時刻。從你們的眼神裏,我看得出那種依依不捨。

人們不總説嘛,人生中最鐵的情誼有四種,一起扛過槍,一起同過窗,一起下過鄉,和另外一種。同窗三年,你們從陌生人變成了一家人,相互扶持,共同成長,這將成為你們一生的回憶。

在這場典禮結束之後,把這身碩士服脱下來,你們中的絕大多數人都將穿上職業裝,奔赴工作崗位。你們中的大多數人會成為法官、成為檢察官,成為律師,成為公司法務,成為公務員。無論成為何種職業,你們都恨不得把自己所有的祝福送給對方。

作為一個離開法學院已經21年的“老人”,我為看到這樣惺惺相惜、相親相愛的場景而感到高興。但也不得不提醒你們,要珍惜這樣的時光。不僅因為你們即將分開,難得再聚,更因為你們即將要加入的法律職業羣體,它們之間並不像今天這樣一團和氣。

有一些同學會成為法官。可能一進法院就會有老法官過來對你説,律師很壞,蓄意炒作,為賺取眼球故意抹黑法官,甚至煽動輿論,影響法院公正裁決。

有一些同學會成為律師。同行之間聊天,有些人會憤憤不平地抱怨:法官不公正,在庭上玩手機、打瞌睡,粗暴打斷律師陳述,惡語相向;在庭下講關係、講人情但不講法律,枉法裁判,判決不公。

這樣的割裂並不僅僅停留在言語上。從重慶的李莊案,到廣西北海案、貴州小河案,律師中有一些人成了“死磕派”。法官打律師、法警把律師扔出法院;律師在法院門口絕食、律師拉橫幅向法院抗議、公訴人當庭抓走律師……種種真真假假的亂象在媒體上傳播開來,成為人們心目中更為生動的“法治現實”。

你們能想象這樣的場景就發生在從同一個法學院走出來的同學之間,甚至師生之間嗎?這並不是不可能的,我舉一個真實的例子,有些同學可能在知乎上已經看過。

2019年底,重慶的法院開庭審理億萬富豪黎強涉黑案,給他辯護的是西南政法大學刑法學教授趙長青,老爺子可以説是這個領域的泰斗,十分牛氣。

對面的公訴人發言,説根據我國刑法某一條之規定,應該如何。老爺子打斷他説:“你別説了,這個法條不是你説的那個意思。你們到底記不記得我課上跟你們怎麼説的?這個法條是我起草的,我來跟你們説説這個法條是什麼意思……”

這屬於比較温和的對抗。許多更為極端的對抗和死磕,也都發生在校友、院友甚至同班師生之間。如果你們把這些事講給身邊不是學法律的親人朋友聽,他們可能會覺得好笑。沒有幾個人會仔細分辨這究竟是律師的錯還是法官的錯,他們只會説:“你們這幫搞法律的人又鬧起來了”,或者跟你開玩笑説:“貴圈真亂”。

為什麼從同一個法學院走出來、接受同樣教育的法律人,在從事不同的法律職業後會走向隔閡,甚至互相打壓,彼此埋怨,兵戈相見?説好的有共同知識、共同語言、共同思維、共同氣質、共同理想的法律職業共同體呢?

有人可能會説,不同法律職業羣體之間,本身就是針鋒相對、相互制衡的,所謂的法律職業共同體本身就是個偽命題。

事實並非如此。制衡的結構之所以必要,是因為我們的法律體系本身複雜而模糊。很多時候,法律的適用並非一目瞭然,只有在優質的爭辯中,法律的真義才會愈辯愈明。但法庭上的對抗並不代表了兩個羣體之間的惡性對立。相反,優質的法庭對抗恰恰依託於一個有共同法律素養、互相協作、互相尊重的法律職業共同體的建立。

這裏可以舉一個大洋彼岸的例子。我們常常羨慕他們的法院獲得的尊榮,而在彼國,律師在法庭上和法官對話,句句不離“法官大人”;法官想在法庭上批評律師,他不會大聲喝止律師,而是把雙方的律師叫到自己跟前,小聲提醒律師要注意的問題。

美國最高法院上個星期剛剛裁定的同性婚姻合法案,以及去年底十分熱鬧的弗格森案,都曾讓他們的司法機關面臨巨大的輿論壓力,但即便民意洶湧,在判決最終下來之前,法官和律師們都把自己的意思限制在法庭上理性表達,而沒有到公共輿論上去互相指責。

一個健康的法律職業羣體關係,應該是建立在這樣一種彼此默契和信任基礎之上的。如此才能讓公眾保持對法庭、對法律的信任。

我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去年的12月10日。對你們來説,這一天可能平淡無奇。但中國的大多數法官和律師都會記得這天。這天下午,上海高院副院長鄒碧華突發心臟病,經搶救無效逝世。他是一位法官,但在他去世之後,最先在朋友圈刷屏紀念他的,有很多都是律師。

之所以獲得這樣的尊敬,是因為他真正尊重律師,並且致力於通過制度的改進把這種尊敬落到實處。他率先在上海長寧法院推行《法官尊重律師的十條意見》,並且一步步推動上海法院律師服務平台上線,免去律師為了立案來回奔波的辛苦。

他甚至設想出了一幅“未來法院”的藍圖。隨着法院信息化水平和公開程度的提高,法院將不僅僅是法官的地盤領地,而是由包含法官、律師、檢察官在內的所有法律人共同運作和管理的法律服務平台。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讓這樣的“共治法院”越來越成為可能。其最大的意義在於降低了各個法律職業羣體之間的溝通門檻。“無邊界”、“透明”、“開放”的互聯網精神,將深度影響這個人羣,消弭羣體之間原本無處不在的鴻溝和偏見。在這方面我自己就深有體會。這一週,北京高院法官、吉林高院副院長帶隊的訪問團先後訪問了天同律師事務所。對互聯網將給法律行業帶來的改變,他們充滿了興趣,而這也讓他們得以放棄羣體之見,坦然地來和律師這個羣體交流,這釋放出的是增加兩個羣體之間互信的強烈信號。

所以我們可以想象這樣一幅圖景:今天在座的各位都是同窗同門,從這個地方出發,奔赴的是中國法治這駕巨型機器上的不同崗位,扮演流水線上的不同角色,但共同的目的是推動這駕機器不斷前進,正義不斷實現。這正是我們來到這個法學院最初的夢想,也是我們將要去向的未來。

如果這樣一個彼此信任、互相尊重的法律職業共同體得以實現,即便從這個法學院走出去的人四散天涯,我們也可以説:

看,到處都是我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