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交流會發言稿2篇

尊敬的領導,各位同仁,大家好!

論文交流會發言稿2篇

我來自**市特殊教育學校,作為一名普通的特教教師,能來參加這個會議,和大家一起分享這麼多優秀的論文,我覺得非常幸運,收益匪淺。

我加入特教工作的時間不是很長,是XX年從一所普通中學調入九江市特殊教育學校的。六年來,從一名普通教師轉型為一名特教教師,學校領導的給了我很多關心指導,熱心的同事給了我很多無私的幫助,我自己也兢兢業業,付出了很多努力。XX年我獲得了“市級學生最喜愛的老師”稱號,XX年榮獲了“**市一二三園丁工程學科帶頭人”的榮譽,我撰寫的論文也多次榮獲省市全國級別的獎項。這次學寫的敍事論文,對我來説,是一個新的嘗試。其實,這篇論文的原型,是我的一篇教學手記。在平時的教學工作,我喜歡隨手記錄個人教學點滴和教學心得,這些文字也是我寫教學論文的資料。

這篇文字裏,我是從兩個方面來記敍的。

其一真實地記錄了一個調皮的小男孩在課堂上和我的第一次交鋒。這個小男孩可以説是一個行為異常學生,在學校或者課堂中,行為異常學生可以引起許多問題,從興風作浪到罵人打架,直至破壞規章和法律,確實行為異常的學生什麼事情都能幹出來。其中有些問題的處理,需要教師具有堅定而果斷的態度,保護學校團體中其他人的利益,這也許最有成效。所以,我對他採取了一個比較粗暴,但是很堅決的態度。

同時,問題學生的異常行為會導致嚴重社會性適應不良,他們的行為遠離了那種符合人的社會準則的正常行為,以至於嚴重地影響自己的成長、發展和周圍人的生活。所以,我們作為教師有義務也有必要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行為規範,幫助他們改變異常行為,

其二,在這篇文字裏,也真實地記錄了我的心理活動和情感體驗。

在社會上,教師被想象為有信心的,有知識的人,所以教師往往把恐懼隱藏起來。但是,我們教師也有七情,極自然地也會有害怕的情緒:害怕舉止不合體統,害怕個人的準備不足,害怕課堂上會遇到意外的對抗而不知所措,害怕在學生面前丟面子,甚至害怕學生們等等。這些焦慮情緒轉過來回攪擾人的心理平衡,產生緊張、厭倦、消化不良和失眠症狀。由於教師的工作性質,特別是我們特教教師,體驗到這種焦慮的機會更多。在今年的助殘日,我在中國教育頻道和一些地方頻道,都看到有統計數據稱:特教教師的心理壓力大,心理隱患較多。教師的一舉一動和所作所為,心理狀態(即感情和心境,安全感,信任和自尊)都會在教學行動和日常工作表現中顯示出來。教師的心理健康是他教學的有效性的一個重要方面。教師學會如何避免或者處理焦慮,這是極端重要的。要直接解決,首先要意識到恐懼的存在,公開承認個人是有所害怕,有所擔心的,找出自己為什麼害怕,擔心的是什麼,以及做些什麼才能基本消除或遏止它。

所以,不僅僅是在這篇文章中,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我隨時將自己的困惑和疑慮記錄下來,真實地剖析自己的內心,以期能在日後的教學實踐中有針對性的改進,逐步走出困惑,完善自我。

我愛我的職業,我喜歡做一名普通的特教教師,也許這就是我工作的動力。蘇霍姆林斯基説,要熱愛自己的職業,熱愛我們的學生,用心靈喚醒心靈。

最後,我用自己的一首小詩來做結尾:伏案不知天色晚,出門方覺北風寒。西窗靜寂誰人顧,獨抱清貧守障殘。

論文交流會發言稿(2):

一、研究生日常的必修課就是讀經典、研究經典。每門學科都會有自己公認的一些大家,這些大家的專著是攻讀這個學科的研究生們必讀的。

二、研究生讀書要史、著、論相結合

研究生讀書,書目的選擇,計劃的擬定,必須史、著、論相結合。

"史"就是每個專業、每個研究方向甚至每個選題的學説史。研究生研究、做學問必須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就是站在前人知識積澱的基礎上,向歷史學習。每個專業必須搞懂本專業學術史。有史的基礎,選題、論文才能變得厚實起來。

"著"指的是古今中外關於這個專業、這個研究方向、這個選題的經典著作、文獻。經典著作就是可以稱為大家、名家的著作、文獻。讀經典名著,掌握第一手資料是研究生讀書的基本功。研究生掌握了原著、文獻,就知道教材內容的出處、來龍去脈,即源頭所在,這樣研究生就可以在更高的層次上去駕御教材,理解和講授教材。經典著作與史是什麼關係?如果把"史"比作一個常青的"藤",那麼經典著作就是在"藤"上結的一個又一個的"瓜"。掌握了史來讀名著,就好比"順藤摸瓜",順着史的線索去讀不同時代不同名家的著作。

"論"就是學術論文。研究生怎樣掌握學術動態、學術前沿?就是通過不斷髮展着的學術論文掌握學術動態。研究生要學會看學術論文,堅持看新雜誌、新論文,一週10篇左右,養成習慣,這樣知識就永遠不會過時,就能把握這個專業、研究方向、選題的學科動態和理論前沿。有經驗的導師制定研究生培養方案、課程培養方案,所開課程和書目,就包括史、著、論這三個方面。我們學會了這個方法,按照史、著、論相結合去讀書、做學問,由舊專業向新專業擴展,由已知領域向未知領域推進,功底就紮實。

三、施蟄存的理智法

施蟄存先生説青少年時期(即從十四五歲到二十歲這一段時間),是“用感情去讀書”的。“從童話看到中外古今新舊小説,每讀一本書都和書中人物融合為一,彷彿自己就是濟顛僧、武

鬆、李逵、黃天霸、賈寶玉或堂·吉訶德。”而到了二十歲以後,他就開始注意“用理智去讀書”了。“《水滸傳》看了第二遍、第三遍,書中人物再也不能和我合二而為一。我注意的是作者描寫潘金蓮和潘巧雲的方法有何異同,七十回本和一百二十回本孰優孰劣,金聖歎的評語可信不可信。用這副眼光去看小説,即使説當時也有可樂之處,畢竟不是青少年時期那種樂趣了。”從“用感情讀書”到“用理智讀書”,這是一個質的飛躍的過程。

四、高亨的一通百通法

著名學者高亨先生早年在清華大學研究院就學時,曾選定《韓非子》一書作為主攻的對象,悉心鑽研。他的畢業論文《韓非子集解補正》,就是這次閲讀、研究的成果。這篇論文受到了梁啟超、王國維兩位大學者的讚揚。讀通了《韓非子》之後,高亨一發而不可收,接着又研讀了許多周秦的其他重要古籍。《韓非子》一書成了他研究周秦典籍的起點,從這本書出發,他讀通了其他一系列的書,取得了相當可觀的研究成果。高亨先生後來在總結自己的讀書經驗時説:“一經通,百經畢。”意思是説,認認真真地讀通了一本書,其他許多書也就觸類旁通了,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説的“一通百通”。“一通百通”的前提條件是“一通”,通要真通,而不能似通非通。有的書看起來似乎“通”了,但未必真通。真正按高先生“讀通”的要求來衡量,就會發現自己對書的某些字句根本沒有確切的理解;對於書裏的許多難點、疑點,原來也沒有認真去思索;甚至連書的主要內容都歸納不起來。所以,對“一通”要下真功夫。“一通”是走向一條治學之路的第一步,只要“一通”真“通”了,才有可能“百通”。高先生的“一經通,百經畢”,當然是做大學問的經驗之談。我們即使暫時不準備做大學問,在平時讀書中,也不妨經常以一個“通”字反省自問,督促自己踏踏實實地認認真真地讀書。

五、牟世金的如臨大敵法

山東大學中文系教授牟世金是研究古代文論的專家。他在短短的五、六年中,出版了多種專著,並在國內外發表論文七十餘篇,共計一百三十多萬字。他的《雕龍集》一書被評為山東省1981—1983年度文學研究方面唯一的一等獎。他的論著多次被香港翻印出版。1985年7月,日本出版的《中國文學語學論集》將牟世金的論文《劉勰原道論的實質

和意義》放在同類文章的首篇。牟世金教授的論著涉及經史子集、諸子

百家,知識廣博,足見他是一位博覽羣書者。他的讀書方法很奇特,他

自己是這樣説的:

我近年讀書,已成怪癖,打開書本,就如臨大敵。”

所謂“如臨大敵”,實際上就是多思善疑,讀書時勤于思考,敢於提出疑問,而不是書上講什麼就信什麼。他讀書時總是邊讀邊在書上畫着紅藍兩色的線條,那藍線便是表示有疑問的地方。即使是像《辭源》這樣比較好的工具書,他也要“如臨大敵”一番,發現其中的某些錯誤。有關《文心雕龍》註釋的著作,向來是以范文瀾本為權威的,但牟世金既尊重它,又不輕信它,從尊重歷史、尊重事實的科學態度出發,對其中存在的許多問題給予糾正。需要説明的是,牟世金“以書為敵”,並不是懷疑一切,目空一切,而是要使“敵”轉化為“師”,從中受益。古人説:“盡信書,不如無書”,讀書時倘若人云亦云,被書本牽着鼻子轉,就不僅有可能上當,而且不能將書本知識變為自己的知識、見解,毫無建樹,充其量不過是個活“書櫥”而已。讀書多思善疑,不僅可以發現很多書中的謬誤,而且許多富有創造性的獨到見解也就在“疑”中形成了。“如臨大敵”般地讀書,速度自然很慢,並且是很費力的,需要有耐心和毅力。這樣讀書,讀一次會有一次的收穫和提高,即使有時看起來似乎白費了力氣,但實際上也都有看不見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