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艱苦奮鬥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講稿

艱苦奮鬥從本意來説,包括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從物質層面看,它要求人們的消費節制在合理的限度內,與社會生產水平相適應;從精神層面看,它是指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活動中,不畏艱難困苦、鋭意進取、堅韌不拔、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我們今天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就是大力提倡艱苦創業、厲行節約、勤儉辦事的作風,發揚自強不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精神。

以艱苦奮鬥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講稿

艱苦奮鬥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我們黨的政治優勢。幾千年來,在與自然界和外部敵人的鬥爭中,我們的祖先早就認識到“艱難困苦,玉汝於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道理。這些至理名言告訴我們艱苦奮鬥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國共產黨人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過程繼承發揚了了這一傳統和作風。戰爭年代,毛澤東明確提出:“節省每一個銅板,為着戰爭和革命事業。”“南泥灣精神”就是一例。邊區人民以艱苦為榮,奮鬥為樂,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挫敗了國民黨對邊區實行的封鎖政策。華僑領袖陳嘉庚組團回國慰勞抗日戰士,發現國統區與邊區對比鮮明,國民黨虛浮乏實,共產黨勤儉誠樸、吃苦耐勞,斷言“蔣政府必敗,延安共產黨必勝”。新中國成立後,面對着國民黨反動派下的“爛攤子”,全黨、全軍和全國各族人民一道團結一致,堅持勤儉辦一切事業的方針,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取得了偉大成就。鄧小平在改革開放之初就告誡全黨,“艱苦奮鬥的教育今後要抓緊”,“堅持這個傳統,才能抗住腐敗現象。”xx同志也把艱苦奮鬥列入“64字創業精神”加以倡導。可以説,艱苦奮鬥是維繫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脈搏,是我們黨和民族長盛不衰的重要精神源泉。如果失去了艱苦奮鬥精神,就失去了鬥志,事業就可能失敗。清明八旗子弟的墜落、李自成進京後的失敗、古羅馬帝國的分崩離析,歷史上因驕奢淫逸而招致滅亡的例子不勝枚舉。綜觀近年來一些高官的落馬的軌跡,可以看出,這些人在職位低時,也曾恪盡職守、艱苦奮鬥。當身居高位手握重權時,艱苦奮鬥已被他們置之腦後,驕奢淫逸,追求物慾和美色的最大滿足,最終導致身敗名裂。

艱苦奮鬥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當前,我國已經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二十多年改革開放,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在有些人的心目中,艱苦奮鬥就成為“過時的皇曆”。這種認識是極其片面的。艱苦奮鬥不僅是一種傳統,同時也是一種時代精神。艱苦奮鬥作為一種鋭意進取、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具有永恆的價值。xx同志指出:“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我們完全有理由為此感到自豪,但我們決不能自滿,決不能懈怠,決不能停滯。我們肩負的任務不很艱鉅,我們可能遇到的困難和挑戰還會很多。我們必須始終謙虛謹慎、艱苦奮鬥。”

只有繼續發揚艱苦奮鬥精神,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當今世界已進入一個以經濟和科技為主要內容的綜合國力競爭的時代。要在這樣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始終立於不敗之地,必須繼續發揚艱苦奮鬥精神。雖然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綜合國力已明顯增強,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仍然比較落後。從動態看,中國在發展,別國也在發展。以中美兩國現有經濟盤面做分析,我國每年增加7,美國只要增加1即可與我國處增量相當。在此,美國每增加一個百分數,其年增量就高出中國一倍。由此可看出,我國要在經濟趕上或超過發達國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只有艱苦奮鬥,才能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縮短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增強自身的競爭力。

只有繼續發揚艱苦奮鬥精神,才能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經過80多年的奮鬥和發展,我們黨已經從過去領導人民奪取全國政權而奮鬥的黨,成為領導人民掌握全國政權並長期執政的黨;從受到外部封鎖和實行計劃經濟條件領導國家建設的黨,成為在全面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從建黨初期的幾十個黨員,成為現在擁有7000多萬黨員,黨員幹部隊伍狀況發生很大變化的黨。地位和環境的改變,使得一部分黨員幹部包括個別高級幹部,淡忘了黨的艱苦奮鬥的好傳統、好作風,奢侈享樂之風滋長起來。這些人數雖然人數不多,但卻影響極壞,危害很大,嚴重侵蝕着黨的肌體,削弱黨的凝聚力和戰鬥力,危及黨的執政地位。只有在全體黨員幹部和廣大人民羣眾中大力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才能使他們受到教育,轉變觀念,使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回到黨和人民的要求上來,永葆黨的先進性,從而使黨的執政地位得到不斷鞏固。

發揚艱苦奮鬥精神,建設節約型社會。在新形勢下,只有在全黨、全社會提倡艱苦奮

斗的精神,加強艱苦奮鬥的教育和實踐,才能保持共產黨人的蓬勃向上的精神風貌,才能促進黨風和社會風氣的轉變,才能實現現代化的宏偉目標。

艱苦奮鬥精神的基本要求是知難而進,堅韌不拔。艱苦奮鬥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艱苦奮鬥意味着在艱苦的環境中,敢於挑戰困難和風險,不怕失敗,百折不鐃,具有最終戰勝艱難險阻的信心的毅力。切忌意志薄弱,逃避困難。在社會的發展中,艱難是客觀存在的。即使在改革開放和發展市場濟的今天,也沒有現成的路可走,挫折和失誤在所難免。艱難是人生的導師,是成功的階梯。只有正確對待困難,迎難而上,敢於和善於同困難做鬥爭,才能戰勝困難。因此,我們要以樂觀的態度直面新形勢下的困難和風險,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艱苦奮鬥精神的基本原則是艱苦樸素、勤儉節約。艱苦奮鬥要以節儉為本。我們民族歷來有崇尚節儉樸素、反對鋪張浪費的傳統美德。艱苦樸素、勤儉節約,其實質在於尊重勞動、尊重人民、珍惜勞動成果,把消費控制在合理的範圍內。當然,我們所提倡的艱苦樸素,不是要求人們勒緊褲帶充當“苦行僧”,更不是主張人們去挖野菜、吃草根,回到“小米加步槍”的革命戰爭年代生活中去。隨着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吃飯講營養、穿衣講樣式、住房講寬敞”,不能説就不是艱苦樸素了。但我們要清醒地意識到,我們還是一個科學技術相對落後的發展中國家。正如“毛澤東曾經指出的:“要使全體幹部的全體人民經常想到我國是一個社會主義的大國,但又是一個經濟落後的窮國,這是一個很大的矛盾。要使我國富強起來,需要幾十年艱苦奮鬥的時間,其中包括執行厲行節約、反對學浪費這樣一個勤儉建國的方針。”我們的黨員幹部決不能把經濟了發展作為放棄儉樸的理由,而是在任何時候都必須珍惜國家和人民的錢財,堅持勤儉節約、勤儉建國、勤儉辦一切事情。

發揚艱苦奮鬥精神,建設節約型社會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迫切需要。本世紀頭20年是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xxx”時期尤為關鍵。人口眾多、人均資源較少、環境承載能力較弱,是我國的基本國情。當前,經濟快速發展使得資源需求迅猛增長同國內資源不足的矛盾進一步加劇。如果繼續沿用粗放式的增長方式,在增產的同時不注重節約,那麼經濟和社會持續健康的發展就難以為繼。因此,必須增強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強烈意識,發揚艱苦奮鬥精神,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這是緩解資源供需矛盾的根本途徑,是保障經濟安全和國家安全的重要舉措,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戰略目標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