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美聲怎樣快速有效練聲(精選3篇)

學美聲怎樣快速有效練聲 篇1

明白練聲道理

學美聲怎樣快速有效練聲(精選3篇)

我們平時説話的聲音都是從嗓子裏冒出來了,而聲樂的發聲是由丹田的氣衝擊聲帶發出來的。所以首先我們要知道如何從丹田找氣

2當我們打哈欠的時候,啊~~~呀,肚子挺起來。那個“啊”是不是感覺特別的通透?這就是丹田發出的氣。先學會用肚子呼吸,不要用胸腔。然後長大嘴巴,沒錯,是長大嘴巴,很大很大,但不要用力。試着“啊”。肚子突然使勁,“嘿!”的一聲。

3除了掌握方法,還要多聽名家唱的歌曲,試着去模仿。有句話不是説麼,人類的原始本能便是模仿。去模仿歌唱家的聲音,一直模仿,不要超越。沒事就放開了唱兩句,唱多了便慢慢感悟到了

學美聲怎樣快速有效練聲 篇2

主動分享自己的感受

當然,做父母的,不需要把心中的擔心向孩子表明,去增加孩子擔憂的心理負擔,但有時不妨主動地與孩子分享自己的心情、感受,及對事情的看法,孩子當然也就比較容易向你訴説他的心情、感受與看法了。

學美聲怎樣快速有效練聲 篇3

6、父母的人格修養影響着親子溝通。

這其中包括父母的價值取向、個人學識與能力,以及個性品質等多個因素。關於“父母與孩子溝通的方式”這一問題,我們的調查顯示,有88%的家長用談心的方式與孩子溝通;5%的家長只是説教;還有3%的家長在帶孩子逛街時談心。調查發現,有的家長則採取“溝通不好就打人”的粗暴行為,這隻會讓孩子説假話、品質不好,他恰恰忘了孩子的這些缺點正是他行為粗暴、常常訓斥孩子所帶來的“副產品”。

7、選擇恰當的談話時機,有衝突時也要避免傷害孩子的自尊。

一天中什麼時機是適合談話的呢?生理規律告訴我們,下午5點-7點是生理活動最低點,迫切需要補充營養,恢復體力。所以,孩子放學回家剛放下書包時是不易談嚴肅的話題的,因為一天下來的疲勞使人難以集中注意力,也不好控制自己的情緒。晚飯過後,心情逐漸開朗,這是比較好的時機,找到孩子的興奮點,父母便可潤物細無聲地轉達其觀點了。衝突也許在所難免,原則是避免傷害孩子的自尊。批評不是攻擊,批評只對事不對人,用建設性的意見代替批評,將批評轉化為希望,這才是批評的最終價值之所在。

8、真誠地作出反應,表達父母的真實感受。

真誠地作出反應,而不是敷衍,真實地表達父母的感受,而非得只有訓導。、孩子往往是非常敏感的,父母在與孩子的交流中語調暗含着一種態度,它同談話的內容同樣重要,從接受者的角度看甚至還比內容更重要。想一想我們是用怎樣的語調來同自己的朋友交談的,我們對孩子又是怎樣説話的,是否居高臨下了,生氣時是否對孩子叫喊了,漸漸地那叫喊的音量是否變成了你説話時的“正常聲音”了?另外“身體語言”不可忽視,據美國人類學家得出的結論是:在所有的影響力中,語言佔7%,音調佔23%,表情及肢體動作各佔35%,可見其作為溝通工具的作用。

9、克服6種家庭障礙,進行有效溝通

親子溝通的關鍵是要學會用孩子能夠接受的方式達到雙方認同。而有效的親子溝通,有賴於家長克服六種家庭障礙。

第一,忽視非智力因素培養的家庭障礙。這些家庭的特點是:只抓學習,不講成績;考了第一,家長還不滿足。

第二,感情缺位的家庭障礙。包括分居、離異、單親、留守、流動、隔代撫育、温暖缺失等類型的家庭。

第三,兩面性教育的家庭障礙。當面苛責,背後表揚,兩面性教育影響道德認同和親子共識,容易造成溝通障礙。

第四,家教缺失的家庭障礙。調查顯示,80%的家庭有家教缺失問題。現在的家教有四大沖突:期望值衝突,保護與溺愛衝突,交往的衝突和評價的衝突。

第五,忽視心理健康的家庭障礙。心理學家分析,每個孩子都有下列四種心理需要:父母的愛護和關心;被接受,被尊重;得到別人的讚賞;在家裏有地位。

第六,父母是“網絡盲”的家庭障礙。有一份針對17歲以下孩子的家庭教育調查顯示,“網絡盲”已經影響到了父母與孩子的交流。有七成的孩子希望能與父母一起“上網衝浪”,卻只有兩成的家長能夠滿足孩子的願望。

10、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我們的家長要“多探討,少説教,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的關鍵是有效的親子溝通。

我把親子溝通的要素簡化為一個公式,供大家參考:有效親子溝通=15%言辭+35%角色行為+50%活動參與。這就告訴我們,有效親子溝通的關鍵,不是言辭的多少、聲音的大小和説教的好壞,而是家長的角色行為和參與孩子的成長活動。

具體表現可以概括為七大技巧:

第一,親子間尊重、真誠、理解、寬容。

第二,瞭解和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結果負責。

第三,交談時眼光的接觸和關愛的眼神;面帶微笑,積極傾聽,適當發問。

第四,多參與孩子的活動,給自己一段與孩子獨處的時間,讓他感受到你對他的重視與關愛。

第五,把學習的權利交給孩子,孩子遇到疑難時,共同探討,引導他思考而不是告訴他結果。

第六,適時認可,多稱讚你喜歡看到的行為;讓孩子有説“不”的權利,可以説明心中的感受,但不要指責孩子。

第七,遇到問題時,與孩子共同探討,共同實踐,尋求共識;不要説太多,只顧發表自己的看法,影響孩子的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