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儉節約演講稿:我勤儉,我自豪(精選3篇)

勤儉節約演講稿:我勤儉,我自豪 篇1

老師們,同學們:

勤儉節約演講稿:我勤儉,我自豪(精選3篇)

當我們看到鮮豔的五星紅旗冉冉升起,當我們唱起雄壯的國歌時,我們心中就充滿了自豪和幸福。但是,你可知道,我國有13億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我們要用不到世界十分之一的土地養活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糧食一直是我們最關心的問題,如果人人每天節約1粒大米,就能養3萬多人;我國也是世界上最缺水的國家之一,全國600多個城市就有400多個用水緊張,如果,我們人人每天節約一滴水,就能讓5萬多人吃上一年;我國還是世界上能源最緊缺的國家之一,這幾年不停地鬧電荒、鬧油荒,如果我們人人每天節約1度電,那我們每年就可以少燒兩億多噸煤。節約對我們國家來説,是多麼重要啊!

曾幾何時,“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詩句常在耳邊迴響;曾幾何時,“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絲一縷,恆念物力艱難”的古訓仍在心頭縈繞。主席一生倡導節儉,在戰爭年代他的衣服總是破了再補,補了再穿;朱德總司令在井岡山時,一副扁擔總也不離身,到了北京還時常不忘種菜。雷鋒叔叔節儉到連一顆螺絲釘也不放過……他們都是我們學習的典範。看看我們現在,穿的新、吃的好、住的暖,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呢?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勤儉節約呢?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或許我們只是舉手之勞,就能節約一粒米、一滴水、一度電,只要我們稍加註意,就能節約一張紙、一支筆,一毛錢,那樣的話,好多貧困的人口就有了吃的、有了穿的,許多貧困學生就能圓了上學的夢啊!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節儉敗由奢”。只要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我們就會為社會、為國家做出實實在在的貢獻。

謝謝大家!

勤儉節約演講稿:我勤儉,我自豪 篇2

親愛的同學、老師們:

每當我信手翻看一些《對聯集錦》時,告誡人們勤儉持家,厲行節約的對聯比比皆是,在此不妨朱錄幾副:“勤為搖錢樹,儉是聚寶盆”“勤儉自古為美譽,節約到今是佳稱”“創業維艱尚節儉,守成不易戒奢華”。

由此可見,勤儉節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美德,揮霍奢侈,鋪張浪費,為人們所不齒,可是所報載,有的學校學生浪費糧食很嚴重,有的竟“用饅頭打仗”。這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這與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是大相徑庭的。

古詩云:“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同學們,當你們在用饅頭打仗的時候,你們可曾想到農民“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情景?你們可曾想到我們的國家還並不富裕:“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儘管我們的國家早已從十年動亂所造成的困境中擺脱出來,人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來,然而我們國家的經濟與發達國家相比,有很大差距,因此我們堅決反對那種揮金如土只顧眼前不顧長遠的高消費做法,提倡過緊日子,精打細算,勤儉節約,就是將來們國家富裕了,我們也不能丟掉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美德,如果我們只知道揮霍,不知道節儉,我們就會成為社會主義的“敗家子”,再大的家業也會被我們敗掉的,相反,如果我們儘可能地厲和節約,勤儉持家,我們的國家和人民會很快地富起來,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夢想將會變成現實。

俗話説:“身披一縷,當思織女之苦勞,日食三餐,每念家夫之苦”,當我們真正認識到這一點的時候,我們還會去幹“用饅頭打仗”這樣的蠢事嗎?

作為二十一世紀的接班人,同學們,讓我們珍惜每一粒糧食吧,勤儉節約不僅是持家之寶,也是立國之本那!

勤儉節約演講稿:我勤儉,我自豪 篇3

各位老師、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

我演講的題目是:勤儉節約,永恆的話題。

在座的各位一定從小就會背一首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小時候我們就知道要節省一粒米,農民伯伯太辛苦,我們吃的每一口糧食都是用雨水和汗水澆灌的。千百年來勤儉節約的思想一直貫穿於中華民族的進步史中。古人有訓“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絲一縷,恆念物力維艱”。即使在今天,人們越來越講究吃穿,講究檔次,國家也鼓勵消費。但我要説的是鼓勵消費,更要嚴禁消費過程中的浪費,別忘了“以艱苦奮鬥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更別忘了“浪費是極大的犯罪”。勤儉節約至今仍然是我們應當樹立的正確的榮辱觀,人生觀。我們不能僅僅把它當作一句口號,在當今時代“勤儉節約、艱苦奮鬥”,被賦予了新的歷史意義和使命。

古今中外,無論是發達的國家,還是發展中的國家,都將艱苦樸素作為一種美德。聯合國專門把10月31日設立為“勤儉日”,時時提醒人們在新世紀仍然要堅持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美德。小到一個人、一個家庭,大到一個國家、整個人類,要想生存,要想發展,都離不開“勤儉節約”這四個字。可以説修身、齊家、治國都不得不勤儉節約。李商隱有句名言“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歷史也反覆證明了這個道理:一個沒有“勤儉節約、艱苦奮鬥”精神作支撐的國家是難以繁榮昌盛的;沒有勤儉節約精神作支撐的社會是難以長治久安的;沒有勤儉節約精神作支撐的民族是難以自立自強的。

近幾年來,隨着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些人出現一種比闊鬥富的不良現象,把勤儉的美德當作“過時”的觀念加以否定,以致出現以鋪張浪費為榮,艱苦樸素為恥的歪理。浪費的現象普遍存在,在我們的學校裏也屢見不鮮,例如:水龍頭中的長流水,教室、辦公室中人去燈不熄,教室外的垃圾桶裏還可以用的書本、文具、還沒有吃或者沒有吃完的水果、點心、牛奶,扔掉的一次性的碗筷、塑料袋等等。勤儉節約真是一種過時的觀念而應該丟棄嗎 答案是否定的。

我們知道,改革開放後,國家的經濟在不斷提高,但是,我國尚未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還有相當一部分地區是比較貧窮落後的。在城市裏,還有許多下崗工人靠社會救濟金生活,在農村,還有許多孩子因交不起學費而失學。在西部山區,還有許多人為解決温飽問題而奔波。我們國家還沒有富裕到可以比闊鬥富的時候,勤儉節約的美德不能丟。作為新時代的我們更應該時刻牢記勤儉是美德,節約是責任這句話。

勤儉是建立在“勤”與“儉”的結合上。只有勤奮才能創造勞動成果,只有節約才能珍惜勞動成果,而兩者的實現貴在行動。為此我校少先隊、團委和學生會將本週定為我校的節約環保周,希望同學們身體力行,勤儉節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