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故事的演講稿(精選3篇)

帶故事的演講稿 篇1

童年時的我,對四季的概念比較模糊。只知道春天是暖和的,夏天是炎熱的,秋天是涼爽的,冬天是寒冷的。隨着時光的流逝,人漸漸地長大,慢慢地我愛上了春天的鳥語花香;愛上了夏天在水池裏的嬉歡,冰淇淋的刺激;愛上了冬天堆雪人、打雪仗、看雪景……唯獨秋天,讓我覺得枯燥無味。尤其是家鄉的秋天,整天只看到葉子發枯發黃並一片片地凋落。無聊之餘,最多也不過是幾絲憂愁。

帶故事的演講稿(精選3篇)

語文老師説,秋天是一年中美麗的季節。當時我並不完全相信,總有些懷疑。但從那時起,我便開始觀察秋天,感受秋天。

秋雨往往是飄落着的,細細的,密密的。風夾雜着雨,雨跟隨着風,飄零着。雨輕輕地洗刷着大地上的一切,地面被洗得油亮,樹葉上不斷地滲出顆粒飽滿的雨滴。到了黃昏時,風和雨都放慢了節奏。太陽又從雲層裏爬出來,將她的餘輝送給大地。黃葉在柔和的陽光的映射下,透露出淡淡的微紅,就像害羞的少女那般羞澀。

秋風飄過的地方,樹葉會發出“沙沙”的響聲,很好聽,風大時,黃葉就會掙脱樹的束縛,隨着風一起翩翩起舞,好像一隻只美麗的黃蝴蝶,在風的伴奏下,載歌載舞。此時,恰好有三兩個人從飄落着的黃葉中走過,這不是絕美的畫面嗎?可又是那樣的轉瞬即逝,尤如曇花一現。讓我還沒來得及仔細欣賞,便消失了。

我惋惜這短暫的美,更惋惜秋葉的剛烈。它如此奮力地掙扎,是為了擺脱大樹的約束,但是,難道它不知道葉落終要歸根嗎?為了如此短暫的自由卻將自己永遠地埋在深深的樹根下,值得嗎?可我又想,這也許正是秋葉的精神吧。它們掙脱大樹束縛的真正目的,也許並不在那剎那間的自由,它們是為了將自己最後的注入樹根,好讓大樹在寒冷的冬天能有充足的養分。在來年的春天,樹枝上又會長出新的、更茁壯的新葉,

那些新葉子不正是它們當年的身影嗎?想到這裏,我又為秋葉感到驕傲,沒想到它們竟會有“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太不可思議了。或許是神祕的大自然賜予的吧。

春天的風讓人昏昏欲睡;夏天的風讓人感到悶熱難受;冬天的風讓人感到寒冷刺骨。唯有秋天的風讓人感到神清氣爽,既不悶熱,又不寒冷,還能讓人清醒不少。我簡直懷疑秋風具有提神醒腦的功效,再加上涼絲絲的秋雨,這再好不過的藥引子,一副名貴“天然藥草”恐怕就形成了吧。

秋風與秋雨可能是這世上最完美的一對搭檔。秋風吹着秋雨,秋雨伴着秋風。它們能讓世上的一切反射出晶瑩的光澤,反射出秋的高雅。也許它們能修剪出一幅美麗的秋的圖畫。看着他們的身影,我忍不住感慨到:秋風吹吹,秋雨飛飛;秋風爽爽,秋雨涼涼。

秋天的風,秋天的雨,秋天的葉。它們任何一處都不能獨自顯示出美麗。它們表達出的,是一種整體的美,一種和諧的美。沒有風,雨不飛,葉不會舞;沒有雨,風不會濕潤,葉不會害羞;沒有葉,風顯得單調,雨顯得乏味。只有它們巧妙地結合起來,才會構成一幅美麗的畫,一首精美的詩--秋。

大自然賜予了春天鳥語花香,賜予了夏天欣欣向榮,賜予了冬天美麗雪景,當然不會忘記賜予秋天。於是,她賜予了秋天神祕和美麗。看來,大自然是不會偏愛誰的。

我也從中明白了一個道理:人的天分是差不多的,要想超越別人,取得非凡的成就,恐怕非得吃得非凡的苦不可。

秋,讓我領略到了它的美麗,又讓我領悟了一些道理。

帶故事的演講稿 篇2

冬天總算過去了,但天氣仍然很寒冷。颳了幾夜北風,早晨打開門,竟落了滿院子的落葉。望着光禿禿地樹枝在風中使勁搖擺,樹上沒有鳥兒的啁啾,彷彿給人一種深秋的感覺。

不過,春雨還是來了。

悄悄地,朦朦地,趁着夜色走來,走進禁錮一冬的池塘,走進嗷嗷待哺的花園菜畦,走進三月的窗扉,悄無聲息地落在春草上,小心地繞過樹枝,撫摸着小女孩紅紅的臉蛋。生怕驚醒熟睡的萬物似的,沙沙……,屋檐上,原野裏,如煙如霧。到處都能嗅到濕潤的泥土氣息。

最早從沉睡中醒來的,大概是春草吧,嫩綠的小精靈顫抖着從土裏鑽出頭來,伸個懶腰,每一陣風過,就跟同伴打個招呼,沐浴在早春柔和的陽光裏。然而每年這個時候,太陽發出的光亮都非常微弱,無精打采地穿過白紗一樣的雲層,不能給人一點温暖。難怪聽不到蛙聲,也許青蛙還在温暖的土裏睡覺,要等再暖和一些才肯出來吧。

我曾試着去遠足,到野外去尋找春天的足跡。斜陽下綿綿的羣山,石間嫩綠的野草似乎都在發抖。一陣寒風襲來,我全身一陣顫慄。而後我側耳傾聽生命的跡象,唯一的聲音是從光禿禿的樹梢上傳來的,就像牙齒格格的打戰聲。初看上去,大自然沒有賦予早春這一天任何東西。一切都光禿禿,灰濛濛,沒有生氣。於是我不得不歎息:春天還沒有到來。

在家裏,我注意到了窗台上的那株白蘭花,是去年秋季遠方朋友贈送的。我把它栽種在一個漂亮的花盒裏,擺放在窗台上,精心地給它澆水,讓它每天都吸收陽光,但是它卻從未開過。現在竟然也長出了花蕾,小小的,鼓鼓的,十分可愛。由於整天忙於整理書櫃裏的書,我並沒有太在意。

那天晚上,我讀了一晚的書,茶也喝得特別多,躺在牀上翻來覆去睡不着。夜,出奇地靜,聽不到屋外草間的蟲鳴,只能隱隱約約的聽到牆上時鐘嘀嘀嗒嗒的秒針擺動聲,時光在這裏無聲地流走。風輕輕地叩擊着門窗,一片月光流進窗台,照在書桌和牀上,一切都顯得那樣的幽靜。我便開始胡思亂想起來,思考那些關於人生哲理、處世之道的東西,而人生有時也像這夜晚一樣安靜,可這也並不是什麼壞事。

忽然間,我好像聽到了什麼聲音,非常微弱,幾乎不能稱之為聲音,我側耳仔細聽,可什麼也沒聽到,過了一會兒又聽到了。這種聲音就像把一張紙揉成紙團,由於受壓力,鬆開手後,它開始像外舒展而發出的清脆、細微之聲。我感到迷惑,是什麼東西?接着我又嗅到了一絲淡淡地芳香。啊,我明白了:是蘭花。

我一躍而起。快步走到窗前,呀,一朵,兩朵,三朵……,四朵小花蕾正在綻放,那花瓣慢慢地、輕輕地向外展開,就像嬰兒打開緊握的小手。同時也散放着陣陣清香,開出潔白的花朵,花瓣上還帶有幾滴細小的水珠,如同碧天裏的星星。花兒嬌羞地低着頭,顯得嫵媚動人。窗外是滿天的星斗,晚風輕輕拂過,皎潔的月光幽幽地瀉在窗台上,照耀着花朵和葉子,花朵好似被牛奶洗過一樣,更加的潔白。在星空之下,月光之中,窗台之上,盛開的白蘭花以及白蘭花月下的影子,構成了今夜最迷人的景緻。這是我第一次觀賞花開,也第一次感受到了花朵最美麗的時候便是花開之時,我凝視着嬌美的白蘭花,輕聞它的清香,欣賞它嬌柔純潔的美麗,一種憂傷之美。

啊,多麼美好的夜晚!

這美麗的花開使我相信春回大地是必然的。它提醒人們開始欣賞春天的美。每陣春雨,每棵春草,每次花開的聲音,都是對生命的一種肯定,對寒冷的一種抵禦,也是對春天的一種承諾。

初開的白蘭花好像在告訴我:振作起來,春天已經來臨。

帶故事的演講稿 篇3

記得有人説過:“人,一撇一捺,寫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我們要經常性地思考,我在做什麼,我做得怎樣,我要成為怎樣的人。”做怎樣的人,一百個人會有一百種答案,但在每一個答案的背後都有一個基點,那就是做人首先要做一個文明的人。

文明是什麼?文明是路上相遇時的微笑,是同學有難時的熱情幫助,是平時與人相處時的親切,是見到師長時的問早問好,是不小心撞到對方時的一聲“對不起”,是自覺將垃圾放入垃圾箱的舉動,是看到有人隨地吐痰時的主動制止……文明是一種品質,文明是一種修養,文明是一種受人尊敬並被大家廣泛推崇的行為。

講禮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應該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穿戴整潔,舉止得體,樹立一個文明人的形象。一句“對不起”就能體現了個人素質,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何樂而不為呢?撿起地上的一張廢紙屑,順手丟進附近的垃圾桶,對於個人而言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但是就是這些微薄的力量,攢聚在一起,就能體現一個民族的文明。

它需要我們去敬老愛幼,遇到有困難的人我們應伸出援手去幫助……讓愛心點燃火炬温暖春夏秋冬,你是用一顆和諧、善良的心對待別人,別人也會用此來回報你的。正所謂“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然而,在一部分同學身上,還存在着一些不文明的行為。例如,在我們的校園內、樓梯上總能見到與我們美麗的校園極不和諧的紙屑,教室裏、校園內食品袋、方便麪盒隨處可見,甚至有的同學認為:反正有值日的同學和清潔工打掃,扔了又何妨;再例如有的同學在教學樓走廊上追逐打鬧,走路推推打打習以為常;還有部分同學相互之間講髒話、粗話,甚至還有個別同學故意損壞學校的公共財物。我們很多同學把文化知識的學習放在首位,而常常忽略了社會公德的培養,文明習慣的養成,明代大學者王守仁説“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個本體、一個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們接受文明禮儀的教育,自己卻吝於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這跟從來沒有接受社會教育有什麼區別!所以我們要實踐社會文明,就要從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從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別不文明的行為。

事實上,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保證我們順利學習的前提,也是樹立健康人格的基礎。在學校沒有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同學就可能目無紀律,不講衞生,擾亂班級的學習環境。相反,如果我們養成了文明的行為習慣,學習環境就一定是良好的、有序的。我們知道:一個學校的學生具有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才能構建出優良的學習環境,創設出優良的學習氣氛。現在,我們正處於人生中最關鍵的成長時期,我們在這個時期的所作所為,將潛移默化的影響到我們自身的心理素質,而文明的行為就在幫助我們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同時也完善了自身的道德品質,如果我們不在此時抓好自身道德素質的培養,那我們即使擁有了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於人於己於社會又有何用呢?所以,我們首先應該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一個懂文明、有禮貌的謙謙君子,然後才是成才,不能做一部單純掌握知識技能的機器,而要成為一個身心和諧發展的人。文明就是我們素質的前沿,擁有文明,那我們就擁有了世界上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

作為新時期的學生,知書達理,舉止文明,談吐得體是基本禮儀,可想而知一個有知識的人,沒有良好的素質,沒有一個文明的習慣是多名的可怕啊!

做文明之人,就要會用文明語,做文明事。再簡單地講就是要懂禮貌,明事理。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禮貌待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生活在幸福時代的我們,如果不能繼承和發揚這種優良傳統,就不能真正做一個快樂的人。 “良言入耳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這句俗話大家要記住。文明禮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同時也是生活裏最重要的事,它比最高的智慧、比一切的學問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