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沈括失敗交際的反思

“數卷奇文物志無心勻翠墨,一鈎初月南航北駕為蒼生”,這是後人對北宋科學巨匠沈括的評價。單憑一部被譽為“中國科學史上的座標”的《夢溪筆談》,就足以讓沈括名垂不朽。但在交際中,沈括卻被人詬病,科學巨匠為何在交際中卻屢屢挫敗呢?

對沈括失敗交際的反思

見風使舵,神藏鬼伏

情景回放: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開始推行變法。作為改革家的王安石,急需一批有才之士為其效勞。在這種情況下,和王安石是世交的沈括旋即公開表示支持變法,並且時時處處站在變法的立場上言説做事。他自然得到了王安石的器重,最後被任命為訪察使,到各地察看改革情況。誰知沈括到了地方,並未把真實的情況反饋給王安石,而是循着王安石的心思把改革的虛假成果一一稟告,言説“良法大為便民”,王安石以為變法取得了成效。但過了幾年,因為意外的旱災導致宋神宗對改革產生懷疑,王安石被罷相。原本春風得意的沈括聞聽此信,不禁大驚失色,他深怕遭到連累,立馬寫了一份洋洋萬言的密報,從政治、經濟以及科學的角度論證了變法的荒謬誤國,寫好後呈給了新任宰相吳充。吳充打開一看,內心鄙夷不已,立刻把密報轉呈宋神宗,宋神宗也開始厭惡沈括的為人。誰料第二年王安石竟又官復原職,得知事情真相的他不禁詬病沈括的所作所為,在提起他的時候總是稱呼其為“小人”。

點評:得到提攜,且被委以重任,理應兢兢業業,恪盡職守,為人添磚加瓦。然而沈括卻見風使舵,最終事情敗露之後,為人所不齒。面對王安石的信任,沈括不是把實際情況一一稟報,而是言説對方想聽到的話語,尤其是在王安石被罷相之後,反戈一擊,“變色龍”的本性顯露無疑。漢朝詩論家韓嬰説,偽欺不可長,空虛不可久。自以為行事乖巧的他不僅沒有得到信任和賞識,反而促使他更快被貶。在和人交往中,切不可抱着變色龍的交際心態,自以為神藏鬼伏,其實為人所鄙夷蔑視。

兩面三刀,陽奉陰違

情景回放:1079年,時任財政部長的沈括被欽命為“中央督察”,到杭州檢查農田水利建設,當時杭州市長是文壇久負盛名的蘇軾。以前二人就多有來往,還曾寫詩相和。聽説是老友前來視察,蘇軾自是興奮不已。不僅熱情招待,而且與其敍舊甚歡。蘇軾在工作上兢兢業業,特別是改造西湖上頗下了一番苦功,對水利也極為熟悉的沈括,一看老友有如此作為,雖然心生酸意,但還是客客氣氣地褒獎一番。臨行之前,沈括問道:“子瞻兄身在美麗如畫的杭州,定然寫了不少的詩作吧,可否讓為兄一覽為快呢?”聽他這樣言説,蘇軾立刻把這幾年寫下來的詩作呈了出來。蘇軾走後,沈括坐在書桌前面,不但通覽一遍,而且詳細地抄錄了一份。

從杭州回到京都後,沈括重新拿出蘇軾的詩作,把認為是誹謗的詩句一一加上註釋,言説這些詩句如何居心叵測、諷刺皇上,然後交到了宋神宗的手上。不久,蘇軾就因“愚弄朝廷”等罪名被捕入獄,若不是好友和喜愛蘇軾詩歌的粉絲們鼎力相助,險些命喪獄中。最終,蘇軾被髮配黃州了事。當人們得知告發蘇軾的始作俑者竟然是沈括的時候,都不齒於他的小人行徑,就連平日裏和他交好的人也選擇了避而遠之。

點評:面對朋友的業績,沈括不是由衷高興,而是當面誇讚,背後拆台。即使事情做得再周密,也是有漏風的時候,一經傳出,得到人們的唾棄自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有句名言説,堅持在背後説別人好話,別擔心這好話不會傳到當事人的耳朵裏。背後説壞話也是這樣。這種兩面三刀,陽奉陰違者,只會讓自己的交際之路越走越窄。在交際中,切不可抱有陰奉陽違的小人心態,更不應該惡意中傷,誹謗別人。遇到問題,應該選擇坦誠相待,把問題擺在明面上,這樣不僅能彰顯出自己的高風亮節,也能讓觀點相左者佩服不已。

避跡違心,枉道事人

情景回放:宋朝在慶州對西夏作戰中打了勝仗,一舉佔地兩千多裏,宋朝皇帝就想乘勝追擊,一舉平滅西夏。沈括改知延州,主持當地軍政事務。在這樣的背景下,宋軍主將徐禧來到了西北,與沈括相見。沒想到兩個人竟然一見如故,互引為知己。經過實地勘察,徐禧決定在西夏進犯要道且地勢險要之處修築一城,以抵禦西夏的反撲。其實深諳地理山川的沈括知道此地絕非最佳之選,雖説它佔據了險,但因為沒有水源,在面臨敵軍的時候很難打持久戰。可沈括對於徐禧的這個提議,竟然違心地高調贊同,並且為了取悦徐禧,立刻從治下徵調兵民二十多萬人,用十多天的時間就建好了此城。得知宋朝在此修建城池的西夏立刻引兵前來爭奪,目空一切的徐禧親臨一線指揮,不料很快就被西夏兵困在城內,因為沒有水源,短短几天,兵士就渴死大半。後因援兵未能及時趕到,結果導致永樂城被攻破,主將徐禧死於亂軍之中,手下士兵幾乎全軍覆滅,宋朝也因之而元氣大傷,不得不議和了事。沈括因為負有連帶責任,官職罷免,打回原籍。

點評:在徐禧提出修築關城之地後,明明知道此地絕非最佳選擇,作為同僚的沈括不僅未加勸阻,而且枉道事人,使得徐禧在這條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最終導致將亡兵敗。俗話説,君子説人所不説,不説人所説。沈括此舉不僅違背了一個做人的處事原則,也與常人的交際之道相左。最後,當追究責任之時,他“聰明反被聰明誤,反誤了卿家性命”,自是難逃其咎。交際中碰到別人的明顯失誤之時,不妨直言相告,據理力爭,即使不被人接受,日後方可打動人心,為自己爭取到良好聲譽。

不論是兩面三刀、見風使舵,抑或是避跡違心,沈括的交際無疑是處處充滿敗筆的。這才導致這位科學巨人在逝世後,竟然連墓誌銘都無人書寫,《宋史》中對他的記錄也是寥寥數語。思古撫今,沈括的失敗交際應該給我們以深刻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