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教育孩子演講稿(通用4篇)

怎樣教育孩子演講稿 篇1

尊敬的老師,各位家長們:

怎樣教育孩子演講稿(通用4篇)

你們好!

我是蓮溪國小四(2)班顧辰月同學的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我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方法,只有一些自己的心得體會,在這裏和大家一起分享。

首先,先説一説我的孩子顧辰月,她是一個聰明、好學、活潑、聽話的孩子。

我平時是這樣教育孩子的:

在學校,上課必須認真聽講,抓緊課堂45分鐘。如果不注意聽,回家付出雙倍的勞動都不行,而且還養成了壞毛病,以後也不能迫使自己認真做事。

作業必須認真完成,要求孩子在規定時間內高質量的來完成。孩子在做作業時,家裏必須保持安靜,沒有騷擾。家長必須做到,孩子在學習時,不能看電視、聽音樂,避免影響孩子。

每天認真檢查孩子的家庭作業,發現錯誤要求及時改正。 在輔導孩子學習時,不急躁、不替代、多鼓勵、多表揚。 每週五下午放學是孩子的自由活動時間,讓孩子好好放鬆一下。 每年的暑假和寒假讓孩子旅遊二三次,增進孩子的社會知識面。 在業餘時間讓孩子多讀點課外書籍。

最後,我認為,孩子的每一點進步,其實跟老師的教育,孩子的勤奮好學是分不開的,家長只是起個監督作用。

在這裏,我由衷的感謝孩子的班主任陸平老師。我會經常和老師溝通,瞭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來配合老師,共同把孩子教育好,培養成才。

怎樣教育孩子演講稿 篇2

尊敬的老師,各位家長們:

你們好!

每個孩子都是掉入人間的天使,但是如果教育不當的話,天使也會變成魔鬼。

小孩子本來是愛學習的。只不過他們的學習方式不是大人所認為的“讀書、識字、計算”,而是表現為好奇、好問、好模仿。孩子愛學習的這些表現,許多大人沒有注意到,沒有好好珍惜,時間久了孩子就失去了學習的積極性。當孩子該上學開始真正的學習的時候,家長們才發現孩子不愛看書學習了。

孩子是學習的天才,再笨的孩子都是愛學習的,只不過學習的東西往往不是我們希望的罷了。孩子沒有按照我們的意願學習,其責任在大人,而不在孩子。是大人不恰當的教育引導造成的。大人要有良好的興趣和愛好,如果一個大人成天迷戀打麻將,你卻要求孩子好好讀書,是否有點説不過去呢?家長是孩子學習的榜樣!更有甚者,孩子從小就被大人拉下水,成了打牌的幫手,打得好,還會受到稱讚,孩子在這樣的家庭環境薰陶下,是愛學習還是愛麻將呢?

孩子的學習激情是被大人澆滅的。孩子實際上是愛學習的。每個孩子在幼兒期都會有一段時間特別愛提問題,這是因為他們開始對周圍的世界產生了好奇,自動的'開始了學習,這段時間是孩子的學習萌動期,孩子有了學習的意願。細心的家長會抓住這個黃金時期,對孩子的問題百問不厭,如果不知道,還會跟孩子一起查資料,想辦法解決,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就教會了孩子愛學習和怎樣學習了。

在孩子學習習慣培養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堅持。家長要有足夠的耐心,切不可一曝十寒。那樣對孩子的習慣養成很不利!愛心、耐心、恆心是培養孩子學習習慣的三大法寶。“愛孩子,這是老母雞都會的”,但是怎樣愛,如何愛,卻是一門學問。大人不恰當的愛,比如溺愛孩子,這反而會傷害孩子。愛是教育的靈魂,沒有愛的教育,就是沒有靈魂的教育,沒有靈魂的教育,能培養出健全的人嗎?孩子的壞習慣都是大人教育失當造成的。大人對孩子的承諾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絕不找理由推諉、搪塞。如果你為今天的小計謀得意洋洋,那麼明天你就會因為孩子學習懶散、做事拖拉而苦惱。孩子表現好,家長對孩子要多從精神上鼓勵,如果家長濫用“物質刺激”,對孩子學習習慣的培養,未必是好事。如果孩子只是做了一些分內的事情就要給出獎勵的話,孩子很快就會學會討價還價。

在小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多少選擇,在這些不合理的選擇中,孩子學會了放棄,放棄了愛好,放棄了學習,放棄了,小孩子本來是喜歡書的,只不過被有的家長忽視了。上星期我到街上去,看見一個年輕的媽媽拉着個兩三歲的小女孩,經過書攤的時候,小女孩看見書,要賣。那媽媽卻説,賣了書,就不給你賣新鞋子了。這樣的家長,能培養出一個好孩子嗎?

“這麼簡單都不會,你真”,這是很多家長愛説的一句話,説者無心,聽者有意,這輕描淡寫的一句話,對孩子學習積極性傷害極大,起碼讓孩子覺得自己很笨,產生自卑感,這樣的話聽多了,孩子還有學習的積極性嗎?還有能學好的自信心嗎?有這種心理的孩子還能指望他愛學習嗎?

家長要重視一日三餐對孩子的影響,假如大人因為早晨貪睡懶覺,不給孩子準備早餐,那麼你在孩子幼小的心裏留下的會是什麼呢?孩子會認為你不愛他,不重視他,不關心他的健康,他在學習時還有勁嗎?另外,大人早晨貪睡懶覺,也會給孩子留下一個壞印像,孩子會慢慢變得懶散,頹廢,甚至不求上進。 家長要學會講道理,當然不是大道理,一些簡單易懂的道理就行,對孩子的教育也必須講道理,教育孩子不是我們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所以我們一定要有耐心,靜下心來堅持不懈。作為家長,為了孩子要儘可能的多在孩子身上下點工夫。用道理培養的孩子,才會是一個講理的孩子。如果大人的教育方法簡單粗暴,孩子身心受損,將來的苦果只有自己嚥下去。

教育孩子時不要濫用比,孩子的心理畢竟沒有成熟,小孩子最反感大人拿別人家的孩子和他比,大人們最喜歡拿自己孩子的缺點和別人家孩子的優點比,大人眼裏看見的也許是別的孩子的優點,而忽視了自己孩子的優點,這對孩子是不公平的,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再糟糕的孩子都是有優點的,只不過你沒有發現罷了。

學習應該是愉快的事情,如果在孩子的學習活動中經常有不愉快的事情發生,就容易產生學習陰影,孩子會變得不愛學習。大多數孩子的學習主動性要不斷的激勵,才會有前進的動力。如果缺乏內在激勵機制,學習會感到沒勁,學習興趣就會下降,學習效果肯定要受影響。

大人應該與孩子經常交流,比如一起玩,做遊戲,從玩和遊戲中觀察孩子,瞭解孩子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大人要抓住機會加以引導,培養學習興趣,家長應該儘可能根據孩子的興趣確定培養目標,而且目標要具體,大人對小孩子有明確的培養目標,以後的活動就圍繞興趣開展,持之以恆,堅持下去還怕沒有收穫嗎?能發現孩子的優點,並且開發孩子的優點,揚長避短,這才是優秀的家長,也會是成功的家長。

怎樣教育孩子演講稿 篇3

各位同學:

大家好!

今天我們來學習中學生社會公德與養成教育方面的知識。提起中學生社會公德和養成教育這個概念,有好多同學還不清楚,下面我就首先對這個概念給同學們解釋一下。

所謂社會公德就是指人們在履行社會義務或涉及社會公眾利益的活動中應當遵循的道德準則。與“私德”相對。公德指與組織、集體、民族、社會有關的道德,私德指個人品德、作風、習慣以及個人私生活中的道德。社會公德是人類在社會生活中根據共同生活的需要而形成的,如遵守公共秩序、講文明、講禮貌、誠實守信、救死扶傷等。

養成教育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上,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中,通過訓練、嚴格管理等種種教育手段,全面提高人的“知、情、意、行”等素質,最終養成自覺遵守社會道德和行為規範等良好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一種教育。養成教育雖然不是德育的全部,但卻是德育中最“實”的。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説:“人要是各種好習慣都養成了,我們的教育目的就達到了,如學習上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勞動上有良好的勞動習慣,道德上有良好的道德習慣,生活上有良好的生活習慣……那麼這個孩子就是一個好孩子。”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如果作為道德素養的最重要的真理在少年時期沒有成為習慣,那麼,所造成的損失是永遠無法彌補的。”中國小時期是青少年生理、心理急劇發育、變化的重要時期,正是增長知識,接受良好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最佳時期。

下面是廣大同學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現象:

1、習慣影響。不少中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特別是上學之前形成的某些不良習慣,如順口説粗話、大聲喊叫、見人愛動手動腳等,雖然經過老師提出要求,知道必須遵守行為規範,但是由於舊習慣的影響,對新的要求還不適應,在一定情境下,舊習慣會不知不覺地表現出來。生活上,睡懶覺、不疊被子、抽煙喝酒、攀木折花、隨地亂扔垃圾;物質上,搞攀比、高消費等,思想空虛,意志脆弱。

2、觀念模糊。例如有些同學把遵守紀律看成是軟弱怯懦,把尊敬老師看成是溜鬚拍馬,把損壞公共財物看成是英雄行為,把幫助同學打架看作是“行俠仗義”,對同伴好友的違紀行為不加勸阻而提供方便。這些都是是非觀念不明,愛憎情感不強的具體表現。

3、任性執拗。有些同學在家長的過分溺愛下,嬌生慣養,一不順心便用大聲哭叫、摔打東西、耍小脾氣等手段對家長要挾,而家長對此不加批評教育,反而遷就屈從。長此以往,滋長了孩子任意妄為的脾氣。也有的家長生怕孩子外出吃虧,唆使孩子罵人打人,殊不知這種教育正是自己使孩子變得野蠻。這樣的孩子進入學校,很難接受各項規章制度的約束。加上對羣體生活的規矩理解不夠,以為跟家裏一樣,遇事有父母撐腰,所以就敢於大膽違反紀律。相反,在家經常受父母批評和打罵的學生得不到關愛,就會灰心失望,自暴自棄,這就更容易形成執拗的性格。

4、明知故犯。這種情況在低年級學生較為少見,而在高年級學生身上卻表現明顯。這類學生熟悉紀律要求,也知道這些要求合理正確,但他們拒絕接受紀律的約束,對老師提出的紀律要求很反感,認為老師小題大做,吹毛求痴,從而抱着對抗的情緒,有意不遵守紀律。這樣的學生大錯雖然不犯,小錯卻接連不斷。例如:亂仍垃圾、自習課交頭接耳、校內騎車等。

5、品質不良。少數學生是非觀念模糊,黑白顛倒,感情冷漠,經不起利誘而發生盜竊、吸煙、喝酒等行為,這已不是一般學生違紀的問題,而是臨近刑事犯罪的邊緣,這是一種危險的信號,如不及時接受教育和悔改,其發展前途很可能會走向犯罪。目前,違法犯罪趨於低齡化,這不能不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上面這些情況就是我們同學們中間所存在的一系列不良的現象,那我們應該怎麼樣去克服和改正這些不良的行為習慣呢?我認為同學們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文明禮貌

文明禮貌這個詞對我們來説已再熟悉不過了。在我們的《中學生日常行為規劃》中,一些公共場所裏,也經常可以看見這類標語,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又如何做呢?

文明行為要求:

1、與人交往講普通話要使用禮貌用語(“請”“您好”,“老師好”,“同學好”,“謝謝”,“對不起”,“沒關係”,“再見”,“不用謝” ),面帶微笑打招呼。笑臉待人,是親切、敬重的表現。

2、師生之間、同學之間每日初次見面宜相互問候,學生見教師應鞠躬問好,同學之間應互相問候。

3、有領導、教師來校指導、聽課,見面要立正鞠躬問好,遇到來者找不到地方要主動帶路,在別人説“謝謝”時,應説“不用謝”。

4、有教師聽課,要提前到指定教室坐好,安靜等候上課;下課時,要讓聽課教師先走。

5、自覺維護公共場所安靜及正常秩序,不追逐打鬧、起鬨。

6、愛護花草樹木,愛護公共財物,不攀折花木,踐踏草地,不浪費水電,污損課桌椅、圖書、門窗、牆面、扶欄等。

7、文明用餐,不亂倒飯菜,不吸煙,不喝酒,不邊走邊吃。

8、講究清潔衞生,不亂丟雜物、果皮、紙屑,遇有垃圾雜物,主動拾起放進垃圾桶,保持校園整潔美觀。

9、男女同學交往舉止要得體,團結友愛,互相幫助,共同進步,不談戀愛,不拉幫結派。

10、遵守校內外交通秩序,自覺遵守門衞制度,出入校門要下車,校園不準騎車,不翻越圍牆欄杆,不亂停放車輛。

二.助人為樂

助人為樂,見義勇為是社會成員在公共生活交往中用以調整相互關係的最一般的行為規範之一。在公共生活中,人與人之間應該團結友愛,相互關心,相互幫助。愛人者人恆愛之,信人者人恆信之。現實生活中不可能人人都時時快樂、事事順心,難免會遇到這樣和那樣的困難和問題,總有需要人幫助、救濟的時候。這就需要人們之間互相幫助,扶危濟困,樂善好施,以助人為樂。對不法行為,每個公民都應當分清是非,挺身而出,智鬥勇鬥,見義勇為,都有責任和義務自覺維擴社會治安。

三.愛護公物

愛護公共財物是社會公德極其重要的內容。

愛護我們的校園、愛護校園裏的一切公共財物,是一個人自身道德修養的體現,也是社會公德在校園裏的體現。作為中學生來講,我們應以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來要求自己,做一個好學生、好公民。但是在我們中間,還是有一部分同學不能嚴格要求自己,不遵守學校的紀律,損壞學校公物,比如:有在嶄新的課桌上亂貼廣告紙張、用筆亂寫、小刀亂刻的;有拳打腳踢、開門不用鑰匙而將教室門窗損壞的;有把教室黑板、開關插座蓋板砸碎的;有對準潔白的牆壁亂打籃球的;有把易拉罐、方便麪袋故意堵塞下水道的;有開電燈,人走後不關的;更有吊扣籃筐、拉拽籃網使得籃筐折斷的,等等,雖然這些現象只是少數,但都是令人深惡痛絕的行為。況且,這些行為是危險的,輕則擦傷皮肉,重則傷筋動骨,甚至會有生命危險。無論從哪個角度講,都要立即停止、制止、禁止。

同學們,學校是我家,人人都愛她。美麗和諧的校園,要我們大家共同來營造,為了使我們的校園更加美麗,我們必須愛護校園裏的一草一木。

怎樣教育孩子演講稿 篇4

親愛的老師們、同學們:

金色十月,天朗氣清,秋風颯爽,再次唱起雄壯的國歌,看着五星紅旗徐徐升起,我們的心頭不油升起一種期待,那就是在這絢麗的季節裏,用我們的汗水和智慧再書寫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今天我跟少年朋友們交流的話題就是《培養良好習慣,奠基美好人生》。

愛因斯坦有句名言:“一個人取得的成績往往取決於性格上的偉大。”而構成我們性格的,正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個個好習慣。好習慣養成得越多,個人的能力就越強。養成好的習慣,就如同為夢想插上翅膀,它將為人生的成功打下堅定的基石。

有人曾做過148名傑出青年的童年與教育研究,發現他們之所以傑出,人格因素是最重要的原因。在148名傑出青年身上,集中體現出這樣6種人格特點:1、自主自立精神;2、堅強的意志力;3、非凡的合作精神;4、鮮明的是非觀念和正確的行為;5、選擇良友;6、以“誠實、進取、善良、自信、勤勞”為做人的基本原則。舉例來説,他們在童年時,如果未完成作業而面對遊戲的誘惑,60.13%的人“堅持認真完成作業”;66.8%的人非常喜歡“獨立做事情”;79.73%的人對班上不公平的事情“經常感到氣憤”;而54.05%的人“經常制止他人欺負同學的行為”。可見,良好的行為習慣可以成就積極的人生。

再看看我們周圍,有人勤奮,有人懶惰;有人認真,有人馬虎;有人惜時如金,有人揮霍光陰;有人明天的事情今天做,有人今天的事情明天做……勤奮節約的人收穫幸福,鋪張浪費的人收穫痛苦;今天的事情明天做,所有的夢想皆成空,明天的事情今天做,所有的夢想都成真……事實告訴我們,有怎樣的行為習慣,就會有怎樣的人生!

考取取清華大學的學生在總結她的學習方法時説道:“所謂方法,不如説是一種習慣,是在一定時期內在學習中不斷總結、修正、發展而來的習慣。要想找到開啟成功之門的‘金鑰匙’,就一定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即養成最適合自己的習慣。今天的習慣主宰明天的命運。”

今年以全區第六的成績考入校本部的同學對自己的國中生活作了階段性總結,下面讓我們來共同分享她的總結:

同學總結説從國小到國中是個飛躍,知識跨度大,而且適應新環境也需要一段時間,但同學自有絕招:“學生最重要的事情是學習,我覺得自己只要在學習上進入正軌了,生活上呀,與老師、同學的交流呀,自然也就隨之進入正軌了。”她並不擔心新環境會影響自身學習,反而覺得學習能帶動對環境的適應,要做到這一點,就是讓學習把自己一天的生活安排得滿滿的:早上6:30起牀,隨手放一段英語聽力,不管什麼材料,“主要是保持自己的語感”,7:20開始早讀,正式上課了,她聚精會神,並拿出筆記本記下當堂課的疑問,下課了就找老師討論,如果問了還是沒有想通,她會在放學之後又找老師“追根問底”,“總之當天的問題當天一定要解決掉”。“不留遺憾”,“但是,難題一定要自己先想,實在想不出了才去問老師,不能一開始就抱有依賴心理,這樣的話就不可能有所進步。”有一次,因為一道數學題做不出來,一下課就想解法,結果到放學了還是沒結果,她才迫不得已請教了老師,得知答案後,她還不甘心,又詢問了做這種題的技巧,然後又認真思考了自己為什麼當時沒能解出來,直問到自己沒有一點疑問了,才善罷甘休。回家之後,從晚上7:00開始做作業,尤為關鍵的是留出充裕的時間整理當天各科的知識點,對一天的學習進行總結和反省,“當然主要是英語、語文和理科的,政治歷史地理生物一般一週整理一次”。“提前預習第二天要學的知識也是必不可少的,那樣聽起課來就更有針對性”。做完這些事情,每晚大概10:00就能睡覺。從不熬夜,她稱這樣的習慣一直堅持到國中畢業,就是國中的最後關頭她也努力做到早睡早起。

從身上我們可以看出,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有所成的關鍵。青少年朋友們要特別注意養成以下兩個至關重要的習慣:

1、制定計劃的習慣,制訂計劃是為了堅持。大目標短時間內不能很快見效,但你可以看到自己每天在努力,基礎差並不可怕,關鍵要堅持不懈。你可能走了一千步還沒有看到成功,但不要放棄,你會發現,也許成功就在一千零一步的拐彎處。

2、主動思考的習慣,學生如果沒有主動思考的習慣,好象一部靜止的汽車,是由老師推着走的,只有當你形成主動思考的好習慣的時,汽車才像打着了火,就能自己跑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