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關於傳統文化的演講稿(精選26篇)

國中關於傳統文化的演講稿 篇1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國中關於傳統文化的演講稿(精選26篇)

大家好,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傳統,是不能忘記的”。

“大風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圖騰蛟龍,烈火涅槃鳳凰。文明聖火,千古未絕者,唯我無雙;和天地並存,與日月同光。”中華世紀壇的壇序為我們描述了中華文化的傳統風貌。“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卓越輝煌。”而中華文化走了幾千年也是歷經風雨,“閲歷五千年滄桑。社稷千秋,祖宗百世,幾多榮辱沉浮,幾度盛衰興亡。”但不變的是中華文化始終如大河般流淌,從未停息。文明的聖火亦從未熄滅。

當新中國進入21世紀,新的發展機遇使中國進入了一個飛速發展時期,經濟由簡單的温飽向小康邁進,政治更加民主,國際話語權更加給力。然而,當今的人們卻彷彿忘了中國一些本質的東西。中國的經濟條件在變,無論是在什麼經濟政策下;中國的社會生活在變,無論社會改革有什麼變化,但總有一種變化,總是使人難以忘記,是整個中國有着發展的根本動力,有着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財富。這裏面記載着中國的歷史,從三皇五帝的創世傳説,到秦始皇勵精圖治在戰國烽火中統一全國,繼承大統,再到唐宋之際經濟繁榮、政治清明、萬朝來賀。這裏歷史長河,始終是華夏兒女的記憶中抹不掉的。所以,我們針對我們寶貴的傳統文化,必須繼承傳統,推陳出新。

傳統,是不能忘記的我們必須繼承傳統。傳統文化凝聚着中華民族共同的記憶。一提到“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我們就會想到江南的煙雨朦朧,想到那個落魄的詩人,在春暖花開的季節尋找他的心靈歸宿;一提到“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我們就能想到明月之下多少離別、多少淚,希望月亮那一頭的家人、朋友一切安好;當提到“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又有多少人真的望望遠方的月,千里的家。而這些都絲絲牽動着我們的神經。這就是因為,傳統文化中有着中華民族共同的記憶,這記憶中有憧憬、有希冀、有夢想、有未來。即使“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傳統文化都跨過了千年的山高水低,牽動着我們的情絲。

傳統文化更是血脈聯繫。辛棄疾在他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就曾經譴責“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這種忘記國家恥辱的祭祀行為。我們自古就有祭炎黃,封孔廟的習俗,正是由於我們奉黃帝為中華民族的始祖,我們才被稱為“炎黃子孫”,而與此相關的一系列文化行為恰恰是我們血脈聯繫的象徵。東南沿海自古就有祭祀媽祖的習俗,而隨着華人的遷徙,東南亞各地都有了媽祖的印記,而這一切的背後,都是血緣的聯繫。有了傳統文化的支持,我們才有了對彼此從血緣上的高度認同感,即使身處異鄉,有着黃皮膚、黑眼睛的陪伴,到哪裏都是自己的家!

傳統文化藴涵着五千年勞動人民的智慧的結晶。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再到水排、風排《天工開物》,無論是綿延萬里的長城,中國北方的屏障;千年難解的都江堰,天府之國的源泉還是耕種良田,開荒僻野。那些古時的勞動者們與天抗衡,與天共生,譜寫了一曲傳唱千年的精神讚歌。從更深層次的意義上來看,傳統文化更是藴含五千年先人們偉大實踐的精華。於是,孔子與儒家的禮仁和,老子與道家的灑脱辯證,墨翟與墨家的兼相愛還有易經中的奧祕,被永遠相傳,猶如春風跨越了幾千年的山高水低,至今仍在我們的耳畔迴響。即使在印度誕生的佛教,如今印度已經銷聲匿跡,在中國仍然寺廟林立,香火鼎盛。我們的歷史在不斷地改寫,幾千年來,不停地改寫着。一切過去的痕跡都被擦去,不論是光輝榮耀還是淚水屈辱都輕輕地被時間所掩埋,就連我華夏千百年的燦爛文化都可以被時間湮滅,更何況那條寂靜的江南小徑,更何況那深山之中渺小的杏花村!還有誰記得那清明時節的紛紛細雨究竟是何種味道?還有誰記得那牧童遙指的杏花村坐落於何方?還有誰記得江南古道上那落魄詩人的感慨與憂思?人心不古,物慾橫流,在這清明時節,有誰能夠真正靜下心來緬懷先祖,寄託哀思?我們的很多東西都已經變得不是我們的了,韓國的端午節,日本的茶道,是否有一天,我們的祖先只有別人去祭奠?我們的文化還有多少可以流失?清明的時候,我們又何顏面對先祖,有何顏面告訴他們泱泱中華的燦爛文化已被我們喪失殆盡。為此,百年之後我華夏將何以為傲?

所以,無論當今的社會如何,歐洲快餐、韓國泡菜是如何麻痺我們的感官,美國大片、日本文化是如何迷惑我們的靈魂。我們都不能忘記我們的本,不能丟掉我們賴以生存的精神支柱,讓中華文化薪火相傳是每一個後來者的責任!

對於我們更是如此,我們是中國的年輕的一代,我們如何青春,如何放蕩,都不能怠慢中華文化,更不能成為“垮掉的一代”。同時還是未來教師的我們,用教育的種子將中華文化傳承下去更是我們不可推卸的責任。

中國夢,我們的青春夢,真希望未來站在講台上可以和同學們一起暢談,暢談青銅銘文激揚的乾坤,青花瓷裏婉約的神韻,敦煌壁畫靚麗的彩繪,還有神奇太極裏與日月同輝天人合一的永恆。我想語文課堂上也應該是朗朗的讀書聲,雖不能“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卻可以唱”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佔據學生眼球的可以是秦時明月,而不是X戰警、盜夢空間!

著名作家張潔説過:愛是不能忘記的,對於我們來講,責任是不能忘記的,而傳統文化更是不能忘記的。

國中關於傳統文化的演講稿 篇2

一年多年前常聽聞諸多居士提起,《傳統文化講座》這個話題,因當時自己看經書的時間,看諸位法師講經牒片時間都不充足,也就無閒暇時間看居士講座的牒片了,近來身邊居士對《傳統文化講座》反響很大,都説很受益,我就看看到底講的是什麼?

看了一期講座後,幾位善知識引用聖賢古訓,綜合自身境況,以身説法,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真的很鼓舞每位做好人,行好事的士氣。如普門品中: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為説法,應以婆羅門身{修清淨行之人}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而為説法。弘揚傳統文化的諸位善人,就是當今社會的活菩薩,雖然有幾千人幾萬人看了他們的講座,贏得台下片片掌聲,但能有幾位聽了傳統文化的人回家給父母鞠躬,為父母洗腳,不圖名不戀利的。同時也折射出,現在人的普遍現象,光學不練,光思不進,光想不為之陋習,如果有一半人能做到,那麼聽講座的人,怎麼會有一大部分是學佛的?

傳統文化和佛學相比,{不是説傳統文化不好,想闡述學佛人熱看傳統文化},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倫常乖舛,立見消亡,德不配位,必有災殃。這些道理,不就驗證了佛法的宗旨因果關係嘛,想學佛,須先皈依三寶,佛{覺而不迷},法{正而不邪},僧{淨而不染}。想學好佛,有蓮池大師編輯的《學佛行儀二十四章》,在去年我們講解過,當時在我們寺院聽講的居士和現在聽《傳統文化講座》的人在台下鼓鼓掌有何區別?佛法的哪一點不比《傳統文化講座》講的透徹,表述得圓滿,三皈依,八正道,六和敬,六度,四恩,八難,三毒等等,只要你做到了其中之一,你還需要聽講傳統文化嗎?我覺得學佛的人看傳統文化講座是在退步,而不是在精進,證明你根本也沒有認真的學佛,你的行為不就如黑熊掰苞米,拿一個掉一個,最後花費了時間,耗費了精力,啥也沒得到。沒學佛的人,看傳統文化講座,是在進步,表明他們想學好,又不知道怎麼學,通過聽講,改變人生。

楞嚴經:如來常説,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華嚴經:一念噌心起,百萬障門開。金剛經:法門平等,無有高下。等等,作為學佛的,你認真看了嗎?好好學沒?難道我們不是一門都沒有入,就想入多門,看着碗裏的,惦記着鍋裏的?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國中關於傳統文化的演講稿 篇3

親愛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我801班的王今天演講的題目是:傳承孝道文化。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民族之一。在中華民族艱難而燦爛的五千年發展歷史中,我們世世代代的先輩不懈努力,永不回頭,創造了無數人類燦爛的思想和成就,代代相傳,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傳統文化。如孝、忠、禮、誠、仁、愛他人、善待他人、自然……這些源遠流長的精神世界,是全人類進步思想的奇葩。作為中國人,我們為自己的傳統美德和民族精神感到自豪。

中國有句古話:“孝為先。”這意味着尊重父母和老師是所有美德的第一位。如果一個人不懂得孝敬父母長輩,很難想象他會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做出一番成績。

“拄着枴杖變老”的故事,我想每個人都接觸過。漢朝的時候,大良有一個叫韓的人,天性清純,尊敬父母,是有名的孝子。他媽媽對他要求很嚴格,稍有差池,就舉起手杖揮了揮。有一天,于波被打了,但他很傷心,哭了。他媽媽覺得很奇怪,就問:“你可以隨時接受打你。你今天為什麼哭?”于波回答説:“當我打我的時候,我總是感到疼痛。知道媽媽還有力氣,身體健康,我就放心了。但是如果我今天不感到疼痛,我知道我的母親正在衰落和虛弱。所以我忍不住流下了眼淚,不是痛苦而是不願忍受。”這個故事説明韓對他的母親非常孝順。有詩説:

念及母親的感受,對母親的體重十分關心;一旦牧之的實力下降,他就感到悲傷和淚水沾濕。

同學們,聽完這個故事,你們應該明白了,父母平時對我們要求嚴格的時候是關心我們的,他們把對我們的愛變成了教訓,只是希望我們長大後能少吃點苦,少走點彎路。因此,我們應該更加“孝順”地回報父母的愛和善意。事實上,我們只需要抽出一些時間和父母在一起,和他們聊天,幫他們倒一杯茶,洗腳。對他們來説已經足夠了!希望同學們能在身邊量力而行,以後留下遺憾不要後悔。

我們的青少年是未來祖國的建設者,是中國燦爛文化的接班人。首先要培養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情懷,提高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領悟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其次,要做到知行合一,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踐行中華優秀傳統美德,在中華傳統文化的滋養下快樂學習,為祖國和生活增添光彩!

我的演講結束了,謝謝!

國中關於傳統文化的演講稿 篇4

每年的正月七年級是春節,俗稱“過年”。它是我國最重要、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也是個辭舊迎新的日子,它意味着漫長而嚴寒的冬天“回”家去了,而春暖花開的春天迴歸大地,多麼令人高興呀!人們自然要載歌載舞地迎接春節。

春節前,人們絡繹不絕地到市場去。這是為什麼呢?原來,人們去人山人海的市場辦年貨。每個人的籃子裝得滿滿的,有開心果、泡泡糖、花生、瓜子、糖等食品,有鴨、雞、鵝、魚、肉等菜,有煙、酒、巧克力等禮物。雖然籃子沉甸甸的,但是每人卻樂得合不攏嘴。在家裏,我們七手八腳地忙個不停。爸爸手拿掃把,腳踩凳子,把天花板上的蜘蛛網上上下下掃得乾乾淨淨。媽媽把抹布打濕,使勁擦着窗户。窗户像明亮的大鏡子。我忙着貼春聯。紅紅的紙上寫着“閤家歡樂”、“財源滾滾”等金光閃閃的大字。有的家門口還掛着大大的紅燈籠,顯得喜氣洋洋。

大年三十,爸爸媽媽在廚房裏忙個不停,不一會兒,一桌香噴噴的飯菜就擺在面前。雞鴨魚肉,應有盡有。叔叔拿起一杯酒,説:“讓我們為明年的日子更紅火而乾杯!”“好好……”飯桌上飄蕩着一陣陣笑聲。團圓飯過後,大家圍坐在一起看一年一度的春節晚會。裏面有滑稽的小品,風趣的相聲,優美的歌舞等,一個個精彩的節目逗得我們哈哈大笑。“鐺--鐺--”新年的鐘聲敲響了,各家各户噼裏啪啦地放起了鞭炮,鞭炮聲震耳欲聾。最快樂的要算孩子們了!孩子對着引火線一點,“砰,”“小子彈”逃到自己家去了,又“砰”,花穗散開了,有的像小鳥飛向天空……

就這樣,我們又迎來了新的一年。啊,多麼喜氣的春節!

國中關於傳統文化的演講稿 篇5

禮儀是無處不在的,它可以表現出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它可以增進人與人之間的友誼,它的作用太多太多了。在這春意濃濃、生機勃勃的陽春三月,意味着我們該有一個嶄新的面貌。

平時,你們也許會看到一些身強力壯的小夥子,旁若無人地坐在公交車的老弱病殘席上;也許會聽到兩個高談闊論的時髦姑娘,如何興高采烈地發出“他媽的”之聲;也許會遇到有人撞了你一下,不打招呼便揚長而去的情況。每當你看到這一切的時候,你一定會覺得這與我們物質文明的發展是多麼不相稱!但是,當前社會上仍然有些人對於這些不文明的行為不以為恥,不以為怪,並且為之辯護説:區區小事,何足掛齒。難道這真的是區區小事嗎?我們要向有這種思想的人大喝一聲:“你們錯了!如果任其這樣發展下去,那麼文明何在?禮貌又何在呢?”

我們偉大祖國素以“禮儀之邦”着稱於世,我們中華民族歷來都很注重文明禮貌。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有多少仁人志士以禮待人的故事至今。“融四歲,能讓梨”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曉,婦孺皆知。

可以毫不誇張地説,生活中最主要的是文明禮貌,它比最高的智慧、一切的學識都重要。因此,文明禮貌地處事待人,是我們每個青少年成長過程中必修的一課。

那麼怎樣才能養成講文明,懂禮貌的習慣呢?其實很簡當,就是別人幫了你,道一聲“謝謝”;見老師和客人主動問個“好”。平時注意愛護花草樹木,不踐踏草坪……等等。這些都是講文明禮貌的起碼要求,有了這些習慣,才算具備了做文明好學生的基本素質。

一個人的思想、行為,對別人、對社會是有益還是有害的,要有一個衡量的準則,我們通常把這種衡量和指導人們思想、行為的準則,叫做道德。而禮貌與道德是互為表裏的。禮貌是道德的外衣,道德是禮貌的內涵,因此,我們要認清哪些是我們應該做的,哪些是我們不應該做的,以此來規範我們的行為。

同學們,在這個文明禮貌月,瀰漫着文明禮貌的芳香。而這些芳香正來自於各種花朵,你,便是他們中的一份子,相信自己,我能行。讓我們挑起傳承禮儀的使命,無負於未來,無負於這教育我們的美麗校園吧。

國中關於傳統文化的演講稿 篇6

又一個清明節。“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節不熱鬧,反而有點淒涼。革命先烈們,你們犧牲了多少啊!

這幾天,我看了電影<<兩個小八路>>,他們很勇敢,在無數戰爭硝煙的洗禮中,留下了那感人的故事。他們在佈滿了硝煙的戰場上為八路軍們通風報信;在充滿危險的鬼子的軍營,不,是兇殘的豺狼的老巢前獲得敵情,傳遞給戰士們;在火焰蔓延和子彈飛過的戰場上奮不顧身……他們為了革命,和鬼子、當漢奸的二鬼子拼搏着。抗日戰爭的勝利凝聚了多少他們的血汗!這兩個小八路年齡只有十幾歲!

槍中發出的子彈,是戰士們發出的呼喊;手雷中冒出的巨火,是戰士們對日軍的憎恨;大炮中冒出的巨煙,是戰士們內心為革命而奮鬥的志向長城。一個個烈士們倒在了通往勝利的道路上,贏在了革命戰場上,他們用血抹亮了自己閃耀的名字,用生命換來了現在美好的生活,用高聲的呼喊換來了解放後和平美麗的祖國……烈士們,你們在説什麼?啊!我聽見了!你們在説:“為了革命,為了下一代,衝啊!”你們走了,但留下了無數後人的思念,留下了血染紅的五星紅旗!“烈士忠魂千秋在,英雄浩氣萬古存”,烈士們,你們安息吧!我們一定會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美好,更加繁榮!

做一個文明少年,拋開不該想的東西,尊重先烈們。

經常聽到有同學説不文明詞語,還改編先烈們的故事,這怎麼行呢?做一個好少年,好學生,佩戴好紅領巾,乾乾淨淨、開開心心迎接每一天。

同學們,我們要愛自己,更要愛祖國。努力學習,共創美好明天!長大為祖國做貢獻!

國中關於傳統文化的演講稿 篇7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好!

我是來自。今天,我要演講的主題是:弘中化傳統文化,展名校學子風采。

浩瀚蒼穹,蔚藍天空,孕育了華夏五千年古老璀璨的歷史與文明。“路漫漫其修遠矣,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激勵着多少中華兒女立志成才,報效祖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的教誨激勵和成就了多少中華偉丈夫,民族大英雄。還有岳飛精忠報國的故事,林則徐虎門銷煙的壯舉,孫中山“天下為公”的胸懷,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信念,都讓我們回想起中華民族一段又一段蕩氣迴腸的歷史。從古代的四大發明到如今的“神八”飛天,中國人演繹了多少了不起的神話!

梁啟超先生早就説過: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作為祖國未來接班人的我們,肩上的責任重大。因而加強文化素質教育,培養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是青年全面發展的需要。而中華傳統文化有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優良傳統,它以其強大的生命力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英才,為世界的發展做出了寶貴的貢獻。因此我們有必要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讓其指引着我們大學生前進的方向。那麼作為大學生應該如何最大限度地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呢?

我們孝敬父母,用一杯淡淡清茶,一句貼心的問候,傳承着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尊敬師長,文明禮貌,處處體現着我們禮儀之邦的風範;我們努力學習,“敬業樂羣、臻於至善”,不斷把自己培養成為具有“信敏廉毅”素質的創業型人才。雖然我們現在能做的只是一些簡簡單單的平凡之事,但是我堅信,潤物細無聲,終有一天,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一定會深入人心。

我們是華夏兒女,炎黃子孫,是中華民族的新一代。黃河在我們的血脈中流淌,長城讓我們永遠剛強,“神舟”載人飛船使我們的天地無限寬廣。傳承了五千年的民族文化,正等待我們去發揚光大。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未來屬於我們,世界屬於我們,讓我們在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薰陶下,刻苦學習,頑強拼搏,時刻準備着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國中關於傳統文化的演講稿 篇8

每年的正月七年級是春節,俗稱“過年”,是我國最重要的節日。

早上,我們一家人都來到了超市來買商品,你擁我擠,手忙腳亂。我們買了又香又脆的開心果,大肚子的花生等食物,買了綠油油的白菜,金黃的玉米……還買了好玩的汽車,好看的童話書等一些小禮物。回家以後,我們急急忙忙地打掃衞生,使家裏亮堂堂的。家家户户門上還貼上了喜氣洋洋的對聯,掛上了紅紅的燈籠。

大年三十到了,我們一家人圍在一起吃團圓飯,桌上擺滿了香噴噴的飯,滿身都是金銀珠寶的玉米……我看着應有盡有的飯菜,就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吃。飯菜吃完了,我們一家人目不轉睛的盯着電視機看,那精彩的節目像一個個小精靈,幫我們洗刷煩惱。新年鐘聲敲響了,我們來到了陽台上,點起花炮,轟!花炮一下飛上了天空。有的像一個大盆子,有的像一隻美麗的蝴蝶……

正月七年級的早晨,我們一家人穿着新衣服去拜年,我對爺爺奶奶説:“祝您倆長命百歲。”爺爺奶奶笑得合不攏嘴,從口袋裏拿出了紅包遞給我。我對阿姨説:“阿姨,您今天真漂亮!”阿姨笑咪咪的,從包裏拿出一個大紅包説:“這是我特地給你準備的禮物。”我接過紅包説:“謝謝阿姨。”我對叔叔説:“叔叔,您真是越來越年青了。”叔叔笑着説:“你呀!嘴巴越來越甜了。”説着叔叔拿出一個紅包雙手遞給我,我接過紅包説:“叔叔,您對我真好。”

春節真是個熱鬧、喜氣的節日。

國中關於傳統文化的演講稿 篇9

大家好,我是。

20xx年11月,報告首次以12個詞概括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每當我在車身、電視、宣傳欄等看到這12個詞,都覺得對我們國小生好遠、好大、好空。但自從這學期我校推出誦讀古詩文我漸漸明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在我身邊,我們的祖輩一直給我們做着表率。

今人,十大元帥之一的朱德,他對父母的孝敬是有口碑的。他幼年在家時,對父母就非常敬重,父老鄉親們對朱德讚不絕口。他後來從軍當上軍官,向父母寄物匯款盡孝道。當了總司令,指揮千軍萬馬對敵作戰,但他仍然掛念家鄉的親人。當他得到母親去世消息後,非常悲痛,寫了感人肺腑的《母親的回憶》,以寄託他對母親的無限思念。

我們是八九點鐘的太陽,是社會主義的新生力量。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那麼我們需要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做起,從我們自己做起,進而呼籲廣大的人民羣眾踐行價值觀。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傳統美德,文明修養的民族。中華傳統文化如一縷温情陽光,照耀人生的每一個角落;如一把睿智的鑰匙,為你打開成功的大門;如一位心心相印的朋友,指引着我們前進的方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個嶄新的中國正在崛起!

我的演講結束了,謝謝大家!

國中關於傳統文化的演講稿 篇10

有一天,媽媽對我説:“孩子,馬上就是正月七年級過春節了,我們得好好的準備準備,你和我一起去商場辦年貨吧!。”“呀,終於要過年囉!”我興奮得跳起來,我早就盼着這一天的到來,因為它是一年中最熱鬧、喜氣的時候。

我和媽媽走進商場,看見商場里人山人海,個個笑容滿面。商場裏的商品琳琅滿目、應有盡有。我和媽媽買了瓜子、花生等各種食品,雞鴨魚肉等各種菜和名煙名酒等。一回到家,媽媽忙着打掃蜘蛛網。爸爸抹灰塵、掃地。哥哥拿來一張紅紙,剪成長方形,然後用毛筆在紙上寫字,一幅吉祥、喜氣的對聯寫好了,我忙把它貼在門聯上。姐姐在門外掛起了迎新的大紅燈籠。

晚上,爸爸媽媽在廚房裏忙個不停,準備團年飯。一陣香味就從廚房裏傳過來,使我口水直流。奶奶看出了我饞嘴的模樣,説:“開始吃飯!”我迫不及待地坐下,夾了一個雞腿,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大家圍坐在一起,吃着美味佳餚,談論着一年的收穫,舉杯説着祝福的話,其樂融融。吃完飯後,我們一起觀看一年一度的春節聯歡晚會。優美的歌曲、舞蹈等節目讓我們目不轉睛,風趣的小品、相聲逗得我們哈哈大笑。只聽“當——當——當——”新年的鐘聲敲響了,新的一年又來了,我們歡呼着。只聽“噼嚦啪啦”的聲音,我打開門一看,原來他們在放花炮,我拖着爸爸的手,説:“我也要放花炮!”“好呀!”爸爸對我説。我連忙到家裏也拿了幾根花炮,走出家門。開始放花炮了,我拿着一根花炮,爸爸用打火機一點,只聽“呯”的一聲,“噼嚦叭啦”五顏六色的花升上天空,有的像綻開的花朵,有的像一把大花傘。有的像小鳥在天空中自由的飛翔,還有的……它們顏色也不一樣呢!有紅色、有紫色、有黃色、還有……把夜空點綴得五彩繽紛,絢麗多彩,美麗極了。

正月七年級的早晨,我對爺爺説:“祝您長命百歲,壽比南山。”爺爺樂得白鬍子一顫一顫的,連忙遞給我一個大紅包。

春節有豐盛的晚餐、精彩的聯歡晚會。在這熱鬧的氣氛中,我進入了夢鄉,盼望着下一個春節的來臨。

國中關於傳統文化的演講稿 篇11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近年來,隨着全球化的高速發展和人們對娛樂生活的需求的提升,“韓流”、“日流”作為一種文化現象迅速在中國崛起,其迅猛的來襲與滲透,不僅主導了我國影視業文化等的發展,也影響了人們的思維方式。越來越多的人成為了“日飯”、“韓範”,成為了這種新興文化的追捧者和擁護者,而許多我們自己的文化瑰寶在逐漸湮滅,這些人卻絲毫不知。倘若這種文化潮流如此駕駛不斷擴大下去,遲早有一天,我們的娛樂文化中將再不見一絲自己的特色,人們的思維、行為方式將徹底改變。

是什麼,導致外來文化順利侵襲,並且,從某種意義上來説,取代了傳統文化在主流社會中應有的地位?是因為它們“時尚”,它們“流行”,它們為人帶來“潮流青年”的標誌?還是因為在某些其擁護者的眼中,傳統文化太“俗套”,已經“過時”了,配不上他們追趕新風尚的匆匆步伐?追根到底,使這些人對文化,尤其是對傳統文化的認識不到位,不理解繼承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失去了對傳統文化的堅守。

然而,堅守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保留自身特色的基礎,是一個民族不被全球化的洪流所淹沒、不被文化入侵所同化的根本,也是一個人不忘根的底線。現今世界,信息通訊如此發達,人們很容易便可以對世界另一端的文化習俗瞭如指掌,因新鮮感而為之痴迷,甚至將其作為自己所追求的文化宗旨,而忘記自己本應代表的東西。不堅守傳統文化,在外來文化潮流的衝擊下,便等同於主動放棄了自己的文化屬性和偉大的文化寶藏,便等同於淪為世界文化融合中一顆隨波逐流、人云亦云的棋子。試想,如果身為一箇中國人卻毫不瞭解自己的文化,説外語,着洋裝,慶祝着洋節日,宣揚着他國精神,他談何對得起自己全身流淌的炎黃血脈?不堅守,只會在文化衝擊之成為一隻毫無方向的沒頭蒼蠅,到頭來成為文化交流中可悲的犧牲品。只有堅守傳統文化,我們才能不忘本,才能活出民族特色,讓自己的文化瑰寶閃爍出耀眼的光芒。

同時,只有堅守傳統文化,才能將其源源不斷地傳承下去,讓我們的子孫後代感受到它的魅力。我國有五千年卷帙浩繁的傳統文化積累,千年前的金戈鐵馬,百年前的琴棋書畫,一亭一景一詩一韻中滿載的是祖先的智慧,將我們星火相傳的文化繼承併發揚下去是每個中國人必須承擔的歷史使命。四大文明古國中,只有中國文化不曾間斷地流傳至今,正是因為每朝每代都有堅守傳統文化的人。宋元時期,北人南侵之際,中原人被迫大規模南遷,他們翻山越嶺,忍辱負重,四海為家,卻始終保持着自己的傳統。正是他們的堅守,給南方帶來了先進的文化,擴大了中華的版圖,也使中華文明沒有就此中斷。古人尚能如此,如若傳統文化斷在了我們手裏,我們不應該感到羞愧嗎?

堅守傳統文化,是民族的根本,更是每個國人的歷史使命。讓我們從身邊的細微處入手,認識傳統文化,理解傳統文化,繼承、堅守併發揚傳統文化。

國中關於傳統文化的演講稿 篇12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我是六年級(1)班的樑小雨,今天我所講故事的題目是《學習經典應從讀準字音開始》。

六年級上冊有篇課文叫《索溪峪的“野”》,大家還記得嗎?文中在描寫“山是野的”時有句話“……婷婷玉立,則好似‘窈窕淑女’”。我們當時在上這課時,常有同學説“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而只要有同學説“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有同學笑,同學們為什麼一聽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笑呢?想來大家一定是往歪裏想,不理解這句話的意思了。通過上個學期的學習,我們知道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是《詩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出自《詩經》中的《關雎》篇。原詩是這樣寫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聽老師説這首詩採用“比”“興”的寫法,主要意思是表現了一年輕男子對賢慧端莊,年輕貌美女子的思念之情。至於每個字,每句詩的意思,我就不説。坦誠講,按我現在的能力,也無法説清。《關雎》這首詩我們國中會學到,屆時我們一定要好好聽老師的講解喔。下面我就現學現賣試着給同學們講講“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句話。

要真正弄懂這句話的意思,我們先要從讀準這句話開始。我們原來都讀“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其實這句話正確讀法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意思是“姿態美好而又善良文雅的女子,是君子很好的配偶。‘窈窕淑女’是指‘姿態美好而又善良文雅的女子’,‘逑’是指‘配偶’,而‘好’就是‘很好、好’的意思。如果讀成‘好逑’,就變成‘喜好、愛好的配偶’了。那也就曲解了整首詩的意思。”

類似經典的誤讀還真不少,如我們曾把《論語》裏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中五個‘知’都讀‘zhī’,其實第五個‘知’應讀‘zhì’,它通‘智慧’的‘智’,是‘聰明、智慧’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説‘知道就説知道,不知道就説不知道,只有這樣的人才是聰明智慧的’。如果讀成‘知’,整句就變成‘知道就説知道,不知道就説不知道,這樣的人是知道的。’這顯然誤讀經典。當然,這句話我聽到我們學校某個老師都讀錯了,這實在不該。類似古詩詞中這種漢字通假的我們還學過《示兒》中的‘家祭無忘告乃翁’中的‘無’通‘勿’,這裏的‘無’就讀‘勿’音。再如影視作品中我們常見官員宣讀皇帝聖旨的畫面,聖旨第一句話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那些演讀聖旨官員的演員們都讀成‘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不久前有古文專家説應讀成‘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類似經典誤讀的例子層出不窮,它等着你去發現,去糾正。

最後我再次強調,我們在學習經典時應從讀準字音開始,不要犯了“讀字讀半邊”“不懂裝懂”的錯誤。當我們不認字時,可查字典;不理解意思時可問老師或上網求教。大家一定要謹記先哲的話“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zhì’也!”

我的演講完了,謝謝大家!

國中關於傳統文化的演講稿 篇13

中國傳統節日有很多:春節、元宵節、中秋節、端午節……

我感興趣的傳統節日中最喜歡的是春節,因為它是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在夏曆正月七年級,又叫陰曆年,又稱為“過年”和“新年”。每年過年,街上掛滿了紅紅的燈籠,彩旗飄飄。商場是人山人海,家家户户貼對聯,可熱鬧了。每個小朋友都可以拿利是,小朋友還可以穿上漂亮的新衣服,大人個個喜氣洋洋。爸爸給我買了許多禮花和鞭炮,到了晚上,我就拿出禮花下樓和小朋友一起放,我們玩得非常高興,到了晚會開始,我才戀戀不捨地回家,與家人一起開開心心的吃水果看晚會,精彩的表演把我們逗得哈哈大笑,心想:要是天天都過年該多好啊!我還喜歡過“重陽節”,農曆9月9日,有一首重陽節的古詩是李白創作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首詩寫得非常好。又是中國的一個古老的傳統佳節——重陽節。重陽節,又有稱為“老人節”,重陽這一天,人們賞菊花,佩帶茱萸,攜酒登山,暢遊歡愉。這一天,我和爸爸媽媽準備了一份禮物去看望爺爺奶奶,我心中非常開心,因為我明白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的傳統美德。

“元宵節”也讓我難忘。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這一天我們也放了許多煙花,還吃了湯圓。一家團團圓圓,那時的我心中充滿無比的幸福和歡樂。中國的傳統節日真是豐富多彩,它是中國的節日。

這些傳統節日同樣給我們帶來了歡樂和幸福,所以我們要記住這些美好的節日,並永遠繼承下去。

國中關於傳統文化的演講稿 篇14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大家好:

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下面列舉的這些節日,無一不是從遠古發展過來的,從這些流傳至今的節日風俗裏,還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

節日的起源和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滲入到社會生活的過程。它和社會的發展一樣,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我國古代的這些節日,大多和天文、曆法、數學,以及後來劃分出的節氣有關,這從文獻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書》,到戰國時期,一年中劃分的二十四個節氣,已基本齊備,後來的傳統節日,全都和這些節氣密切相關。

節氣為節日的產生提供了前題條件,大部分節日在先秦時期,就已初露端倪,但是其中風俗內容的豐富與流行,還需要有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最早的風俗活動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關;神話傳奇故事為節日憑添了幾分浪漫色彩;還有宗教對節日的衝擊與影響;一些歷史人物被賦予永恆的紀念滲入節日,所有這些,都融合凝聚節日的內容裏,使中國的節日有了深沉的歷史感。

到漢代,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都已經定型,人們常説這些節日起源於漢代,漢代是中國統一後第一個大發展時期,政治經濟穩定,科學文化有了很大發展,這對節日的最後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

節日發展到唐代,已經從原始祭拜、禁忌神祕的氣氛中解放出來,轉為娛樂禮儀型,成為真正的佳節良辰。從此,節日變得歡快喜慶,豐富多采,許多體育、享樂的活動內容出現,並很快成為一種時尚流行開來,這些風俗一直延續發展,經久不衰。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歷代的文人雅士、詩人墨客,為一個個節日譜寫了許多千古名篇,這些詩文膾炙人口,被廣為傳頌,使我國的傳統節日滲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賞。

中國的節日有很強的內聚力和廣泛的包容性,一到過節,舉國同慶,這與我們民族源遠流長的悠久歷史一脈相承,是一份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國中關於傳統文化的演講稿 篇15

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宏人。”曾子説:“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遠。”然而,在這所謂的道義背後,在一樁樁英雄事蹟之中,始終有一個千年不變的精神內容存在,這便是—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個在民族適應環境,改造世界,形成自己特有語言,習俗和人文傳統的長期發展歷程中,表現出來富有生命力的優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堅定志向。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

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養浩然之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後有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等等一切為祖國,為人民勇往直前,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去學習。而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上,繼承和發揚優秀的民族精神,無疑更具有現實意義。

xx大報告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任務加以強調是對民族精神內涵的發展,也是對文化建設理論的深化。培育民族精神應該從大小環境做起,大小年齡進行普及教育。大的環境,國家應該倡導,鼓勵這種精神,使國民具備這種精神,並使其變為熱愛祖國,建設祖國的動力。而從小的方面來説,應該在各類教育中滲透教育弘揚民族精神,大力發展教育從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教養。

當前,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首先要培育與弘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知難而進、艱苦奮鬥、自強不息、清正廉潔、永不自滿,樂於奉獻等的民族精神,不落於時代而不斷髮展;不囿於陳規而勇於創新;不敢於驕傲而奮發向上,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振興中華的民族精神。今天的偉大變革和新的偉大實踐,正是孕育新民族精神的最佳時期,我們要抓住機遇,反覆提煉,不斷總結,為民族精神的寶庫增光添彩,這既是民族精神發展的攻堅戰,又是民族精神前進的光輝點。

仰望中華世紀的聖火我們感到中華民族正閃耀着我們民族特有的堅忍不拔,不畏艱難的偉大精神。而且,正是這種不屈的民族精神,使古老的中國從落魄中重新崛起,並再次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作為祖國後代的我們,所要做的是同先輩們一樣把個人的命運同祖國的命運緊密聯繫起來,真正地做到:弘揚民族精神,立志報效祖國。這不但是每個中華兒女實現自己人生價值根本途徑,更是祖國對我們的要求。

讓我們一起為中華傳統文化這顆長壽樹澆水、施肥吧!

國中關於傳統文化的演講稿 篇16

老師,同學們,上午好!

我們是二十一世紀的接班人,要做好這一點,首先要做好弘揚中華美德,這是有着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中華美德這一方面我們都可以做到的。在學校了見到老師問好,有禮貌,於同學團結友善,學習生活上勤儉節約,在社會中,多為他人做好事,樂於助人,無私奉獻,默默無聞。我們只要想做,一定會做到的!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們本身就要有一正確的觀念,從子身觀念意識上做到弘揚中華美德。

現在社會的現代化帶來了價值觀念的衝突。在這場衝突中要不要保持中華美德,關係到中華民族的前途問題。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就是要把傳統價值思想體系中德優秀精華髮揚光大,把它和現代化結合起來。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文明,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鬢繁的國際交往帶來了許多外來的價值觀念。“麥當勞文化”正在侵蝕着中國文化。對於西方文化,我們不是一概排斥,而是要加以選擇和改造,要丟起一切腐朽落後的,或者我國國情不符合的的價值觀念。弘揚中華美德就是要振奮民族精神,抵禦一切不健康的價值觀念的侵蝕,樹立健康的社會主義美德。

當前我們這樣的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現狀迫切要求加強中華美德的教育。長期以來,我們中國道德教育中存在的理想化,空泛化,形式化的缺點。青少年知道一些空洞的大道理,但對最初步的道德教育要求卻不清楚,不實行:不能判斷現實生活中的醜惡的東西,有的甚至還受到社會上醜惡行為的影響。因此急需告訴他們中華美德是什麼,讓他們知道中華民族創造了中華傳統美德,同時又是在中華美德的哺育下壯大發展起來的;今天我們要建設祖國,振興中華,需要身體力行,發揚中華傳統美德,遵守“愛國守法。名利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公民道德,今天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努力學習。

弘揚中華美德離我們並不遙遠,我們要從小做起,成為社會建設的骨幹,因此我們必須有健康的價值觀念,樹立健康的社會美德。讓我們一起奔向現代化吧!

我的演講到此結束!謝謝!

國中關於傳統文化的演講稿 篇17

《和諧的經典——弟子規》 第一章(孝悌)

音樂響起......(heartstrings)

(學生齊誦):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女:

光,透過玻璃窗,裝飾着古拙的畫軸,

厚重的色彩反射着斑駁的光影交織在孩子臉上,

天真的好奇夾雜着求知的渴望映在母親眼眸,

母親解説《24孝圖》的聲音在畫廊裏輕聲迴盪。

男:

從棄官奉親的潘岳到卧冰求鯉的王祥;

從籠負母歸的鮑出到上書救父的緹縈;

從望雲思親的仁杰到忠孝雙全的雲英。

字字句句傳遞着愛和思想的火光。

女:

孩子側頭,認真傾聽,若有所想,

不知不覺,一粒名叫“孝”的蒲公英飛進了小小的心臟。 咔嚓,

一聲破土拔節的脆響,

孩子似乎明白了課堂上,老師所講:

(學生齊誦)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 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 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男:

秋雨夜眠,異地求學的孩子, 耳邊響起的是父親的叮囑, 沒有華麗的辭藻,

父愛永遠都是如山般的沉默和偉岸。

“天冷了,多添些衣服”, 也沒有太多的言語, 只有以心,以一顆真摯的心, 才可體悟父愛的用心良苦。

女:

芸芸眾生,一如你我, 其實都是一本沒有結尾的書, 每一個符號都是父母的血淚寫成, 有時我們還未曾讀懂, 著者已撒手離去,

從此我們面對書中的無數懸念和祕密,無法破譯。

男:

於是,孝成為了一種稍縱即逝的眷戀, 一種無法重現的幸福, 更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 如風中蛛絲般無以附麗的飄蕩。

女:

虔誠禱告,如何避免“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重演, 祥雲乍現,靈光一閃, 聖賢的聲音從遠方傳來: (學生齊誦)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成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 親有疾,藥先嚐,晝夜侍,不離牀

第二章(總序) 男:

源遠流長兮我華夏文明 幸甚之至兮我華夏子民 古聖先賢留給我們豐厚的經典 攤開其中的任何一部 都像是攤開一雙寬厚的大手 他們撫過了無盡的滄桑歲月

撫過了無數的孱弱心靈

拂去了嘈雜的歷史煙塵

還原了生命的本真

女:

是這些經典告訴我們

人與自我和諧是大美

人與自然和諧是天道

而只有人與人的和諧

才會成就這美好的一切

(學生齊誦)

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弟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

男:

是孝悌成就了家的和諧

是謹信成就了社會的和諧

是家和社會的和諧成就了國的安寧

是國的安寧成就了我們幸福的校園生活

女:

遠離經典的校園是荒蕪的

漠視經典的校園是茫然的

誦讀經典,我們汲取了古聖先賢的力量

誦讀經典,我們打開了智慧心靈的天窗

誦讀經典,我們展開了飛天逐日的翅膀

誦讀經典,我們將沐浴和諧的未來陽光

(學生齊誦)

藍天和白雲的心一樣,希望白鴿自由翱翔。

老師和父母的心一樣,希望我們健康成長。

花開的日子我們走進校園這個快樂的地方,

在平安校園愉快歌唱;

花開的日子我們遨遊在校園這個知識的海洋,

和老師一起編織夢想;

花開的日子我們願意用心情的音符,

去譜寫和諧校園的歡快樂章。

讓我們在和諧的教育氛圍中愉快地學習;

讓我們在和諧的人際關係中健康地成長。

國中關於傳統文化的演講稿 篇18

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宏人。”曾子説:“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遠。”然而,在這所謂的道義背後,在一樁樁英雄事蹟之中,始終有一個千年不變的精神內容存在,這便是—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個在民族適應環境,改造世界,形成自己特有語言,習俗和人文傳統的長期發展歷程中,表現出來富有生命力的優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堅定志向。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

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養浩然之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後有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等等一切為祖國,為人民勇往直前,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去學習。而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上,繼承和發揚優秀的民族精神,無疑更具有現實意義。

xx大報告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任務加以強調是對民族精神內涵的發展,也是對文化建設理論的深化。培育民族精神應該從大小環境做起,大小年齡進行普及教育。大的環境,國家應該倡導,鼓勵這種精神,使國民具備這種精神,並使其變為熱愛祖國,建設祖國的動力。而從小的方面來説,應該在各類教育中滲透教育弘揚民族精神,大力發展教育從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教養。

當前,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首先要培育與弘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知難而進、艱苦奮鬥、自強不息、清正廉潔、永不自滿,樂於奉獻等的民族精神,不落於時代而不斷髮展;不囿於陳規而勇於創新;不敢於驕傲而奮發向上,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振興中華的民族精神。今天的偉大變革和新的偉大實踐,正是孕育新民族精神的最佳時期,我們要抓住機遇,反覆提煉,不斷總結,為民族精神的寶庫增光添彩,這既是民族精神發展的攻堅戰,又是民族精神前進的光輝點。

仰望中華世紀的聖火我們感到中華民族正閃耀着我們民族特有的堅忍不拔,不畏艱難的偉大精神。而且,正是這種不屈的民族精神,使古老的中國從落魄中重新崛起,並再次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作為祖國後代的我們,所要做的是同先輩們一樣把個人的命運同祖國的命運緊密聯繫起來,真正地做到:弘揚民族精神,立志報效祖國。這不但是每個中華兒女實現自己人生價值根本途徑,更是祖國對我們的要求。

讓我們一起為中華傳統文化這顆長壽樹澆水、施肥吧!

國中關於傳統文化的演講稿 篇19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彙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現,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除了儒家文化這個核心內容外,還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態,如佛教、道教等。

提起傳統文化,成長於文化斷層期的現代人多數沒有什麼清晰的概念。有所涉獵的人可能感歎地説,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兼容幷蓄,和而不同,似乎無從談起。“博大”是説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説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的特色,是中國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積累,是中國文化保持長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

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不管是對歷史負責,還是對未來負責,都應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護自己的文化遺產。

首先,我們應該從精神上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是歷史的長期積澱,形成為社會意識的潛流,滲入到了社會心理的深層,她的影響隨處可現的。只有深入學習弄通弄懂傳統文化,我們才能真正讀懂中國,在深入瞭解傳統文化基礎上,根據社會發展需要,時代進步的要求,創造性地為中華傳統文化精髓充實新的時代內容,使之不斷完善發展。

如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誠信、感恩、孝道、仁德、慈愛、正氣、勤學、節儉、修身、立志等等的弘揚,濃縮了傳統文化立世做人榮辱觀。

中國傳統文化中關於“和諧”的思想博大精深,和諧理念作為一種普遍的精神特質,為儒家、道家等研究和論述,成為各家各派思想學説的靈魂。和諧理念跨越時空,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發展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儒、墨、道、法、兵等主要思想學派對和諧思想都有深刻的闡發。儒家提倡“中和”,強調“禮之用,和為貴”,注重人與人之間的和睦相處,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道家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提倡遵道以行,率理而動,因勢利導,合乎自然,虛靜處下,海涵寬容,從而建立起自然和諧的治國秩序。墨家倡導“兼相愛,交相利”,主張實現個體與社會的有序一體,道德與功利的和諧一致。法家主張對個人、社會、國家三者關係正確定位,在大一統的格局內,實現國家主導下的社會和諧。兵家講求“令民與上同意”,強調“先和而造大事”,把“令之以文,齊之以武”作為治軍經武的重要前提,視“和諧”為克敵制勝的根本保證。中華文化能夠生生不息,中華民族能夠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與和諧精神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我們應該繼承和弘揚的就是這種優良傳統,如温和、善良、恭敬、節儉、謙遜的美德,再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憂國憂民、以德化人、和諧持中等,這些傳統精神世上其他民族所無法匹敵的,也是我們要繼承發揚的。

其次,我們要從文化內容上弘揚傳統文化。

翻開中國的歷史長卷,綜觀而得的盡是璀璨的星火:遠古神話的浩大純美,諸子散文的洋洋灑灑,辭賦經文的博大精深,唐詩宋詞的經典奇葩,輝煌了中國五千年的文化。

中國文化是迄今世界上最久遠、最穩定、最輝煌、最豐富、最發達的文化之一。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悠悠五千載,經歷了萌生期、形成期、確立期、繁盛期和總結轉型期幾大時期。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叔子指出,一個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體現在對本民族人文文化的認同程度。缺少人文精神的民族最終會走向虛無、走向異化。如此説來,當前國民對傳統文化的追隨,便是民族凝聚力逐漸增強的體現了,由此可見,誦讀千古美文不僅是正確的,也是極其必要的。我們要主動、積極地閲讀文化典籍,欣賞文學作品,考察文物古蹟,真正瞭解我們的先人留給我們的遺產,做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積極弘揚民族文化傳統文化,我們雖不能全盤吸收,可我們有義務把它發揚光大,使其成為我們的資本和驕傲。

另外,我們要多從藝術形式上弘揚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在五千年的文化沉澱過程中,為我們民族積澱了豐富的民族文化素材,主要體現在漢字、傳統精神、傳統圖形、水墨意境、傳統手工藝等各個方面。從商周青銅器到漢代工藝品,從舉世聞名的“唐三彩”到古樸優雅的宋代瓷器,從明代蘇繡到清代傢俱,構成了中華民族的工藝歷程。再看中國的繪畫、書法、戲劇、建築藝術、民間藝術,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底藴體現的淋漓盡致,我們隨處可見的中國古典建築、太極圖紋、畫像石、金石篆刻、藍印花布、木刻插畫、臉譜文化、民間剪紙、裝飾紋案、書法文字等。都是最能反映中國特色的藝術形式。它是一種既有高品位的中國文化內涵,又有符合世界當今潮流的嶄新樣式。如果真正瞭解了這些藝術、形式就能反映出中國五千年的文化精神。我們要加強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形式的研究、整理,從中吸取精髓,使之發揚光大。

“傳統化”和“本土化”的迴歸,是跟上時代的步伐與時俱進,與世界接軌的渠道,同時將傳統文化發揚光大,這是我們對傳統民族文化的一種反思,甚至可以説更是一種責任。只有使中國不斷的加快全球化的進程,並積極的宣傳中國文化,才能讓世界瞭解中國文化核心價值觀,才是中國真正騰飛的時候!

國中關於傳統文化的演講稿 篇20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有我們課本上學過的唐朝的唐詩,還有沒學過的宋朝的宋詞、元朝的元曲;我們經常提到的琴(古箏)棋(圍棋)書(書法)畫(國畫);還有民俗節日(比如中秋、重陽、春節)等等都是我們的傳統文化。不過我還是最喜歡中華成語。

就像我見過的陳漢東伯伯,他用成語接龍的方式把20xx個成語圍成五個環,象徵着20xx北京奧運的五環。

第一環是:天下第一、一脈相承、承前啟後、後繼有人-------意有未盡、盡忠報國、國利民福、福壽齊天。

第二環是:天下為公、公正廉明、明心見性、性烈如火------意在筆先、先入之見、見物思人、人眾勝天。

第三環是:天下一家、家見户説、説短論長、長命百歲------食不求甘、甘拜下風、風和日麗、麗日中天。

第四環是:天下大同、同心一意、意廣財疏、疏財仗義------世代相傳、傳世之作、作威作福、福地洞天。

第五環是:天長地久、久負盛名、名副其實、實事求是------來去自由、由淺入深、深明大義、義薄雲天。

陳漢東伯伯創作的中華成語龍,從天開始,以天結束形成了五個大圓環。不但很有意義,而且又好記又好玩。我想,這就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吧。

謝謝大家!

國中關於傳統文化的演講稿 篇21

中國素稱“禮儀之邦”之稱,“禮”在社會無時不在,出行有禮,坐卧有禮,宴飲有禮,婚喪有禮,壽誕有禮,祭祀有禮,征戰有禮等等。中國傳統禮儀文化應被有批判的繼承,而非一票否決。

禮是文明和野蠻的分水嶺,禮是人與人交往的方式,禮還是日常生活的準則。富貴而知好禮,則不驕不淫;貧賤而知好禮,則志不懾,左傳中有言道:“禮,上下之紀,天地之經緯也,民之所以生也;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者。”足可見禮儀在文明社會和民生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而中國傳統禮儀文化經歷了千年的歷史洗濯和沉澱的,那些優秀的文化價值禮儀不應被摒棄,而應被完善、繼承和發揚。

駐德全權大使吳紅波曾被德國記者問道“德國人能從中國學到什麼?”,吳紅波答道:“謙虛。譬如:中國人完成一個項目,他不會突出自己的作用,他首先講得是他的團隊,他的導師,較少提到自己”,自卑尊人便是中國禮制精神原則所在。所謂“自卑”不是要故裝卑微自己,而是放低姿態,謙恭待人。若要好,大敬小。這種誠敬謙讓,合眾修身的禮儀原則在當代社會仍值得提倡。

傳統禮儀還傳播了許多優秀的基本價值觀,如敬、恕、誠、信、仁、愛。在現代功利主義教學模式下,我們早已忘了傳什麼“道”,中國應該傳什麼“道”。而禮儀文化卻給我們提供一個精神平台來領會這些優秀的精神內核。着名文學史者劉夢溪指出:“敬、恕、誠信、仁、愛等,應成為中華兒女的文化識別符號。

然而,傳統禮儀也有其閉塞成舊的一面。如古時女子以纖小玉足為美,從小裹腳造成女子足部骨骼被硬性彎折,嚴重影響了其正常的生理活動;兒女應聽父母媒約,指腹為婚是謹守孝道的錯誤觀念也使許多有情人分隔天涯。傳統禮儀的封建思想一定程度框限了思想的自由,也阻礙了社會文明的進一步發展。

中華禮儀文化雖有落後、陳舊弊端,但究其本質是對現代社會極有現實意義的優秀精神遺產,永不過時。擇善而之,其不善而改之,讓其成為國人深層價值的“根”。

國中關於傳統文化的演講稿 篇22

前一段時間我看了汪鳳炎教授和鄭紅教授的著作《中國傳統文化心理學》,其中《中國人的心理測量觀》這一章節對我的啟示很大。

一、內容概括

我國古代沒有嚴格科學意義的心理測量,卻有着豐富的心理測量思想,這可以追溯到公

元前2220xx年,那時用此種方法來選拔優秀人才以充當“公務員”。西方學者從中國此種思想中吸取精華併為其所用。中國反而忘掉了自己的根本,盲目到國外“尋寶”。本章的心理測量包括品德考評和能力鑑定,介紹了具體的測量方法及其這種測量思想對當代心理測量的啟示。

(一)品德考評方法

關於品德考評方法本章介紹了他評法和自評法兩大考評方法。他評法主要介紹了四種,自評法介紹了兩種。

1、他評法

(1)察言觀行法 由孔子提出的方法,主要指通過觀察一個人的言行來對此人進行考評。在對人進行綜合評價時,不僅被評價者説什麼,還要看其行為表現,否則容易得出錯誤的結論。正如孔子所説:“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呂氏春秋.論人》中的八觀法,即八種察言觀行法對孔子的看法有所發展。其中主張根據被試的身份和所處情境不同決定相應的考核內容。此後此種方法繼續發展。比如《大載禮記.文王官人》提出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個體、不同社會角色的人進行不同的考核內容,執行不同的標準。《史記.魏世家》中記載了“五視”法,與上文八觀法有相通之處。此後劉提出“八觀”,不過與上文提及的有所不同,同時他提出應在一個人穩定的狀態下進行才性鑑定。同時他強調評定者本人的德行,這樣才能防止考評時“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偏差。總之,這種察言觀行法一種經驗型考評方法,是在先哲與弟子日常生活學習情境下進行的,評價較客觀,但是他們缺少對弟子的長期觀察。

(2)問答鑑別法 通過主考官提問被試作答的方式考評品行。這種方法也始於孔子,並被歷代學者繼承。例如王安石、王守仁、諸葛亮等人均提倡這種方法。這種方法也具有客觀性,是在較自然情境下進行的,同時不可避免地具有偶然性特徵。只有教師真正在學生心目中樹立起威信,學生才可能如實回答,這同樣是一種經驗型考評。

(3)準情境測量法 通過有目的設定某中特殊情境,觀察被試在其中的反應,從而對其才性作出鑑定。例如莊子提供用“九徵”法來鑑定人的品行。他認為人心雖然難測,但只要方法適當只要設定合適的情境仍是可以測量的。《呂氏春秋》中的“六驗”、《文王官人》之中的“六徵”都類似今天的情境測驗法。《大戴禮記》主張用多種方法,包括察言觀行法、問答鑑別法等,從而對人進行綜合考評。諸葛亮的“七觀法”較全面,既可以測定一個人的才能,也能鑑定他的品性。他的方法其實與前面提到的“六驗”、“九徵”的方法是一脈相承的。由於這種方法不用文字去做,有是一種超文化的測驗。中國傳統方法所用的情境測驗注重與日常生活的聯繫,創設一定情境誘發被試的行為反應,從而測定其品行。但由於它缺少相關的控制條件,與現代意義上的測驗相比又缺少科學性。

(4)觀人類推法 通過觀察此人的德行類推彼人德行的一種品德考評方法。有兩種變式:①由觀察自己品行來類推他人品行。此種方法的假設是人有相似的心理和行為。②通過考察經常與之交往的人的品行來推測其品行的一種方法,其理論依據是性習論。但是這種方法也易發生張冠李戴的錯誤。

2、自評法

通過對自己德行的自我反省來進行自我考評的一種方法。通過此種方法可以不斷提高自己素養,提升自己人生境界,這是中國傳統心理考評思想的特色之一,也彰顯出中國傳統德育的主體性特徵。總體來説,先哲運用了內省式自我考評的方法和關照式自我考評法。

(1)內省式自我考評法 由孔子最先提出,即通過自我反省方式對自己的品行進行鑑定的一種方法。正如曾子所言“吾日三省吾身……”。其目的是通過反省自己找出自己不足之處並改正。這種方法也是孟子、荀子提倡的。這種方法不受時空限制,可激發道德修養者的主動性,易提高品行,但是此種方法對品德修養不高的人難以奏效。

(2)觀照式自我考評法 以他人為鏡子進行自我觀照,以檢驗自己德行高低的一種品德自評法。孔子在《論語.里仁》明確提出了觀照式自我考評法。他説“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省也。”這裏“賢者”和“不賢者”是個體進行考評的外在評判標準,以觀看自己是否有類似優點以及類似缺點。另外,法家、雜家以及很多著名政治家都贊成運用此法自評。

傳統心理測量方法對當代品德測量有重要啟示。本文介紹了7個方面,包括應將測量放在日常生活中進行;測量方法設計要巧妙;適當運用經驗型測量方法;適當運用非文字的測量方法;應加強自評的力度;適當運用定性方法分析測量結果;品德測量從總體上要走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於一體的道路。

(二)智力測驗與能力測量方法

智力測驗與能力測驗方法除了上文提到的用於品德測量的方法,還另外提到了三種方

法,包括動作測驗、單項特殊能力測驗和創造力測驗。中國傳統的智力測驗和能力測量方法在施行步驟、計算過程和結果分析等方面屬於經驗型,也沒有嚴格按科學規則進行,但仍有借鑑之處。例如測量方法設計要做到生動有趣,智力測驗要適當多用非文字測驗。

二、個人啟示

學了本章覺得收穫不少,也有一些感悟。

1、德育應與日常生活相聯繫

我國古代先哲在品質考評方法上多采用非文字的考評法,如察言觀行法和準情境測驗法

等,即使是問答鑑別法也多用口頭問答法而不用書面問答法。這表明他們在對人的才能與品質進行考評時,不太注重其是否掌握了多少道德知識,而注重其實際的言行表現,這就將品行考評落到了實處,能最大限度地杜絕雙重人格的人的產生。其實就道德修養而言,與其掌握一大堆的空洞、抽象的道德知識,還不如在實際的生活中踏踏實實地做人。

我國目前的道德教育注重讓學生掌握實際的知識,學些空洞的道德知識,學生的學習多是道德類目的學習,不注重應用,所學的知識很快被學生忘掉。即使不忘也只是停留在口頭上,學生可以機械地説出許多道德要求,但是卻從來沒有實施過。道德知識只有轉換為實際行為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德育。因為一個人的道德最終是在其行為上表現出來的。另外,設計一些虛擬場景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會提高其道德品質,但是場景畢竟是虛擬的,它與實際生活聯繫有多大?如果這種場景在實際生活中並不存在,即使學生在其中表現得再好,又能説明什麼呢?比如設置大量的“兩難問題”,實際生活中學生真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嗎?也許這樣的問題對學生的道德提高有幫助,但是學校中處理這種問題所花時間是否太多而相應地忽視了日常行為的道德要求?我們每每可以聽到學生敍述道德知識時可謂是頭頭是道,但是我們注意一下他們的表情,那種冷酷、漠然、麻木的表情不能説不令人心酸。這種德育造就了大量兩面性人格,嚴重阻礙了學生的身心發展。道德作為非智力因素與智力因素是息息相關的。道德教育應加入學生的真實情感體驗,而這種真實體驗的獲得只有在日常生活中才能得到。道德教育並不是神祕深奧知識的獲得乃至背誦!道德教育與日常生活聯繫勢在必行!

當前新課程改革可謂取得了一些成效,新教材的編定、學校教育方法和內容都體現出道德與生活的聯繫,同時也有人提出了一系列方法和措施來保證這些二者的聯繫。一些學者提出道德教育迴歸生活的理念,認為生活的過程也是道德學習的過程,主張把道德教育放入日常生活中,這些都體現了二者的結合。

2、個人應注重對自己品德的評價

人的心理深藏於人的腦海中,儘管時至今日,科學技術已經有了相當大的發展,但科學家仍未發現一種能將人的心理直接測量出來的儀器,這導致目前的任何心理測量只能是間接地測量,通過人的行為去間接推測其背後的心理狀態。因為行為與心理並不是一一對應的,這就難以對別人的品行作出準確的考評。但是,一個稍微有自我意識的人,自己對自己的言行往往心知肚明。只要善於自我評價,極易發現自己的不足。於是,中國自古以來就主張通過自評法來考評自己品德的得失。

當前我國品德測量多推崇他評法,易造成道德只是給別人大看的誤解。因此,一些人在無人“監視”時表現出極差的道德性,而在別人面前卻是“君子”似的的人物。他們的做法類似於我們現在所説的“作秀”,品德成了一種給自己增添光彩的工具,成了一種外在的東西,這就造成了品德的“功利化”傾向。當品德也有了“功利化”傾向,我們的世界將是十分可怕的!

可以説,先哲重視品德自評的方法為我們提供了希望的源泉。自評其實是一種內在的約束力,它可以使人時時刻刻檢測自己的品行,發現自己品行上的不足進而改進,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但是這種方法也有一定的侷限性,因為它只限於有自知之明的人,只對有自我羞恥感和有一定毅力的人有用!因為如果一個人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但無力去做,缺少這方面的意志也難以提高道德修養。對那些自我意識薄弱的人更是無法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何談改進!因此這種方法還需要別人的幫助——他評法來加強這方面的意識,以期使其能做到自評。因此,任何一種方法都不是萬能的,需要多種方法綜合運用才能達到我們預期的目標。

3、重視挖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上文已經詳細地敍述了本文提到的參照式自我考評法,這種方法對我國當前品德測量仍

有很大的借鑑意義,它是我國寶貴財富。但是,長期以來,人們似乎忘記了自己的傳統,而一味崇洋媚外。我國的參照式評價往往被人忽視了。我們知道這種方法和美國學者庫利的“鏡中我”理論極其相似。“鏡中我”指的是人們通過觀察別人對自己的行為反應而形成的自我概念。人們正是從他人對自己的言行中瞭解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幫助自己認識自我形象,並以此為基礎來調節自己的種種行為。

在我國學術界似乎有這樣一種怪現象:當我國和國外同時存在兩種相似的思想時,我國

學者更願意用國外的理論,而不願提及中國人自己這方面的思想。學者的這種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其他人的做法,造成“言必稱歐美”的局面以及“牆內開花牆外香”的局面。這種做法到了該改一改的時刻了。

4、品德評價應是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統一

我國傳統的品德評價方法無論是自評法還是他評法都必須根據主考者本人已有的經驗

進行評價,這就帶有很大的主觀性和隨意性,不同評價者對被評價者會有不同的評價。更為嚴重的是,由於這是一種經驗型評價方法,使得後世人在運用這種方法必須自己從頭摸索起,使得許多方法都保持了“惰性”而停滯不前。所以應加強我國品德評價的科學性,如運用科學的心理測量概念、諸種科學的統計與測量方法以及科學儀器等。對中國傳統品德考評方法作一系統而科學的整理與研究,使之科學化與規範化,同時發揮中國傳統品德評價的優勢。這樣也許我們可以找出一套中國特色的品德評價工具。

其實,不光品德評價方法上中國表現出科學精神的缺失,在許多方面都是如此,這與中

國傳統文化有關。我國曆來是一個人文傳統濃厚的國家,因此教育上體現出極大的人文關懷,這種傳統正好與當今所提倡的人文精神是一致的,所以我們應挖掘中國傳統文化,利用這種文化優勢。由於人文性而表現出的中國人的思維習慣少了一分科學性。科學性有一種相對統一的標準,形成了相應的體系和方法,因而也便於與國外的交流以及本國人自己的繼承。過於主觀的東西,只能是自家説自家的話,難以與本國乃至世界進行溝通交流,因而中國優秀的文化傳統也難以在世界上“拋頭露面”。更遺憾的是中國人自己也無法繼承前人的成果,結果只能從頭再來,做無用功,浪費了時間和精力,其發展進程也可想而知。我們在許多方面難以超越前人,也許其寶貴的財富缺少一種科學性是主要原因之一,我們無法確切地瞭解他們究竟做到了什麼程度,所以許多時候我們是在重複他們的工作。注重科學性但不是走唯科學主義的道路!為了不重蹈舊轍,我們必須走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統一的道路!

國中關於傳統文化的演講稿 篇23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我是六年級(1)班的樑小雨,今天我所講故事的題目是《學習經典應從讀準字音開始》。

六年級上冊有篇課文叫《索溪峪的“野”》,大家還記得嗎?文中在描寫“山是野的”時有句話“……婷婷玉立,則好似‘窈窕淑女’”。我們當時在上這課時,常有同學説“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而只要有同學説“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有同學笑,同學們為什麼一聽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笑呢?想來大家一定是往歪裏想,不理解這句話的意思了。通過上個學期的學習,我們知道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是《詩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出自《詩經》中的《關雎》篇。原詩是這樣寫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聽老師説這首詩採用“比”“興”的寫法,主要意思是表現了一年輕男子對賢慧端莊,年輕貌美女子的思念之情。至於每個字,每句詩的意思,我就不説。坦誠講,按我現在的能力,也無法説清。《關雎》這首詩我們國中會學到,屆時我們一定要好好聽老師的講解喔。下面我就現學現賣試着給同學們講講“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句話。

要真正弄懂這句話的意思,我們先要從讀準這句話開始。我們原來都讀“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其實這句話正確讀法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意思是“姿態美好而又善良文雅的女子,是君子很好的配偶。‘窈窕淑女’是指‘姿態美好而又善良文雅的女子’,‘逑’是指‘配偶’,而‘好’就是‘很好、好’的意思。如果讀成‘好逑’,就變成‘喜好、愛好的配偶’了。那也就曲解了整首詩的意思。”

類似經典的誤讀還真不少,如我們曾把《論語》裏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中五個‘知’都讀‘zhī’,其實第五個‘知’應讀‘zhì’,它通‘智慧’的‘智’,是‘聰明、智慧’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説‘知道就説知道,不知道就説不知道,只有這樣的人才是聰明智慧的’。如果讀成‘知’,整句就變成‘知道就説知道,不知道就説不知道,這樣的人是知道的。’這顯然誤讀經典。當然,這句話我聽到我們學校某個老師都讀錯了,這實在不該。類似古詩詞中這種漢字通假的我們還學過《示兒》中的‘家祭無忘告乃翁’中的‘無’通‘勿’,這裏的‘無’就讀‘勿’音。再如影視作品中我們常見官員宣讀皇帝聖旨的畫面,聖旨第一句話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那些演讀聖旨官員的演員們都讀成‘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不久前有古文專家説應讀成‘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類似經典誤讀的例子層出不窮,它等着你去發現,去糾正。

最後我再次強調,我們在學習經典時應從讀準字音開始,不要犯了“讀字讀半邊”“不懂裝懂”的錯誤。當我們不認字時,可查字典;不理解意思時可問老師或上網求教。大家一定要謹記先哲的話“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zhì’也!”

我的演講完了,謝謝大家!

國中關於傳統文化的演講稿 篇24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做傳統文化的踐行者》漫漫中華五千載,悠悠歷史數千年。中國傳統文化經過五千年的錘鍊,以他的博大精深,以他的超凡智慧,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讓無數英雄為之折腰。

走近她,你可以感受到那淡淡的墨香絲絲縷縷沁入心肺;觸摸他,你會發現那可焦灼不安的心在不經意間變得平和恬淡;細細品味,又如香茗入喉,甘醇入腹説不出的舒服通泰。中國傳統文化啊,沒有誰不為你輾轉反側,沒有誰不被你折服!

讓我魂牽夢縈的傳統文化啊!怎樣才能讓更多的學生接受你,欣賞你愛你呢?英國哲人查爾斯説過這樣的話:播下一種思想,收穫一種行為,播下一種行為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我只是一名普通的中學老師,我願在學生心裏播下傳統文化的種子,讓它生根發芽,長成參天大樹,進而成為蔚藍的森林!

你聽:“弟子規聖人訓,守孝悌„„’朗朗的誦讀聲傳來,這是我和學生利用大課間在學習《弟子規.》,一年多以來,我們吟誦着他,學習着他。穿行在他的精神中。踐行他在生活中。少了浮躁之心,多了敬業之力;少了攀比之誘,多了愛崗之意。學生之間,禮貌用語多了,髒話惡語少了;友愛互助多了,驕橫奢侈少了;追逐打鬧少了,讀書學習的人多了。這點點滴滴不都是傳統文化的恩賜嗎?傳統文化以它聖潔的光芒沐浴着我們的身心,撫慰着我們的心靈。

你看,我班的“經典詩詞誦讀”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着:從”青青之襟,悠悠我心”中對愛情的大膽潑辣,到“天地合,乃敢與君絕’的千古絕唱,從曹操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豪邁,到陶潛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閒適,每一篇都讓人流連忘返,每一篇都激盪人心。再往後,不管是唐詩的浪漫感傷,還是宋詞的豪邁婉約;亦或是元曲的寧靜致遠,還是明清小説的酸甜苦辣、悲歡離合,每一篇都字字珠璣,每一首都是凝固的音樂,每一首都是永恆的生命!

在我的引領下,學生暢遊其中,領略其非凡的魅力,感受其含蓄雋永體味其悠遠神韻。不知不覺間,學生接受了傳統文化的洗禮,獲得了靈魂的精華,打開了思想的另一扇窗,看見了另一片蔚藍的天空。“唯見過天地,方知己渺小”,在浩瀚無邊包容萬象的傳統文化前,我只是帶領學生領略了他的冰山一角,走近她,品味他任重而道遠。但我無怨無悔,傳承傳統文化,我甘願做踐行者。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傳承文化,嘔心泣血。”謝謝大家,我的演講完了。

國中關於傳統文化的演講稿 篇25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演講的主題是“傳承中國傳統文化”。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一句句勾起孩童時代的回憶,一句句凝練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經典我們還記得嗎?面對流光溢彩、物質繁榮的世界,各種各樣的新事物讓我們目不暇接。快女快男式的文化快餐,韓國文化、日本文化的侵蝕,歐美文化的強勢來襲……傳統文化似乎漸行漸遠,華夏兒女幾千年不變的精神信仰,似乎已經被新一代的我們拋棄了,面對華夏文明千年的傳承,面對無數哲人奉獻終生才有的優秀傳統文化,我們應該讓它漸行漸遠嗎?作為中學生,作為祖國未來的希望,我們應該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先進的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它具有傳承性、延續性和強大的`生命活力。張岱年先生曾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文化精神作為人生標語來激勵自己。作為新時代的我們更應好好傳承傳統文化,傳承傳統文化教育,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目標,達到“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人生境界,提升我們的思想文化素質,做一名優秀的中學生,做一個大寫的人!

作為二十一世紀的新青年,我們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不是一味固守傳統,還要重視鋭意創新,經世致用,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我們應該以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優秀成果為基礎,不斷學習新的優秀人類文明,認識自我、實現自我、超越自我。用傳統文化武裝自己並始終保持“順境不驕、逆境不餒”的人生態度。大膽創新、勇敢競爭,積極開拓,不斷進取。讓我們的中學生活更加絢爛多姿,讓我們的人生旅程更加豐富多彩。

謝謝大家!

國中關於傳統文化的演講稿 篇26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嘉賓,同志們、朋友們: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們相聚在廣東四大名園之一的可園,共同參加第三屆可園傳統文化節開幕儀式,首先,我代表東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對各位領導和嘉賓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向關心和支持本次活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謝!

可園是東莞城市的文化地標。自清代建園以來,歷經160多年的時代變遷,孕育了居廉、居巢等一批傑出的藝術大師和文化名家,對莞邑文化乃至嶺南文化產生過重要影響,是東莞寶貴的文化資源。同時,可園還是嶺南園林的典型代表,玲瓏精巧、疏密有致的園林格局,集中體現了嶺南建築獨特的風格和流派。可以説,可園的存在,為我們品鑑東莞傳統文化保留了一縷鮮活的文化血脈,為我們領略嶺南風情保留了一處珍貴的歷史遺存。今天,我們在這裏舉辦第三屆可園傳統文化節,就是要大力傳承可園傳統文化的精華,並不斷賦予其新的文化內涵和特徵,使這座別具神韻的嶺南園林,煥發出更加迷人的時代風采,成為東莞文化名城建設中又一張靚麗名片。

20xx年以來,可園傳統文化節已成功舉辦了兩屆,充分展示了可園秀美的園林風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藴,成為推介和宣傳東莞地域特色文化的有效載體。本屆可園傳統文化節,將開展包括傳統文化展示和嘉年華互動在內的各項活動,集中展出一批優秀的傳統文化精品,如可園館藏嶺南書畫作品展,可園詩詞書法展,木魚歌宮燈製作等。同時,還將以“嘉年華”的方式,把非物質文化遺產演示與市民互動結合起來,舉辦包括製作中國結、燈籠、風箏等活動,為市民瞭解可園、走近東莞文化搭建了一個良好的平台。我希望,通過可園傳統文化節的舉辦,能夠進一步推動優秀文化資源的發掘整合,促進特色文化品牌的鍛造升級,為傳承傳統文化精華、滿足羣眾文化需求,提升東莞城市形象作出應有的貢獻。

最後,祝願本次文化節取得圓滿成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