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頌孔子演講稿(通用5篇)

歌頌孔子演講稿 篇1

這個寒假,我看了《孔子》這部電影,對此,我很是感觸。

歌頌孔子演講稿(通用5篇)

對於孔子,我們也已經對他的瞭解很少了,我想,我們這些後代,也正是需要去了解這些中華民族上曾經的歷史。

影片中感觸最深的,是理想與現實的衝撞。孔子從政,希望實現自己的社會理想,卻被現實無情地拋棄。孔子一心只想實現自己的理想,對可能的困難估計不足,最終只能黯然離去。

孔子到了晚年,認清了理想與現實的關係。他最能影響社會的,是教育弟子,而不是從政。他的弟子有各種各樣的才幹,可以將他的思想傳播到更多的地方。孔子把精力放在講學上,能夠影響到更多的人,意義要遠大於參政。

聯繫到實際生活中,我們也經常會抱怨身邊的事不如自己所願,不完善,不合理等等,還喜歡去描繪一個理想的情境。可是,這些都於事無補。

現實擺在這裏,我們也只有從思想上轉變,親自去行動,不要總依賴於別人。不要只是替別人着急,看到自己應該做的,才最重要。這樣,把握好方向,有步驟、有計劃、從實際出發,理想才會越來越近。

這部影片人物刻畫的生動形象,也能讓人深受教育,人們能在這種場景中得到知識。孔子面對貴族與惡勢力不低頭,面對困難不畏縮,面對孤苦不冷漠,我想,他的精神會激勵我永遠向上。

所以,我們這一代新世紀的幼苗,一定要銘記這位開創教育先河的人物——孔子。

歌頌孔子演講稿 篇2

孔子,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三歲是父親離世,十七歲時母親又離開人間,但他沒有失去信心,而是努力造就自己,憑着他受到的教育,開辦私塾,把自己學到的和積累的知識教給他的學生,被他所教育過的學生大多都是平民家,而他免費教育他們,讓他們也能有出人頭地的一天。

孔子的品行優良,他根據學生的性格來不同的教育他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體現了他的謙虛;"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展現了他教育學生的方法。

不只是中國,其他國家的人也瞭解孔子不少,他一生教過多達三千名學生,而着名的就有七十幾個個,他是多麼無私。在國外,還創辦了許多孔子教育學校,這説明孔子對其他國家的影響也很大,他是多麼偉大。他55歲時率弟子一起周遊其他列國,把自己的教學方法介紹給其他列國,可是他們一行人在周遊過程中多次被困遇險。

孔子把“任”和“義”視為道德的最高原則,“仁”可以將它理解為對人的關心,"義"則是道德,他講求學生道德好,對他人關心關愛,他的學生把他説的名言名句記錄下來,流傳至今,這些育人的方法值得我們學習,值得老師學習。

孔子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但他用自己的行動使他成為了風靡全球的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在中國歷史上重重的畫上了一筆,在許多人的心上畫上了一筆。

歌頌孔子演講稿 篇3

孔子在春秋晚期出現了一位位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他是儒家派的創始人。他提出“仁”的學説。孔子曾周遊列國宣揚自己的主張,可是四處碰壁。孔子創辦私學,他在收學生時不問出身貴賤和家境貧富。

先後培養出了學生三千多人。孔子還善於啟發學生們思考問題。他教學生們時常複習學過的知識,這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孔子還注意因材施教。他的學生冉求,膽小、遇事退縮。孔子有針對性地教育他,凡事抓緊,馬上去做。學生仲永敢作敢為,但不穩重就叮囑他凡事請教父兄後再做。但孔子的教育也存在着弊端,比如説學生樊退向他請教怎樣耕地種菜,孔子卻認為這些知識都是沒有出息的。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孔子在晚年的時候回到魯國,專心從事教育,整理古籍。換根據魯國的歷史材料編成《春秋》一書。孔子的學生還根據孔子的言論整理出了《論語》一書。

孔子的以“仁”為主的思想,在後來成為了封建文化的正統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對後世影響極大。“仁”包含一切美德,我們也要以“仁”為主,對別人抱有一份仁愛之心。

歌頌孔子演講稿 篇4

《論語》是儒家的經典着作,雖是孔子弟子及其後人記錄的言論,但孔老夫子思想的精髓卻在其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有幸一讀,也得到了一些感悟,雖然年齡尚小,對許多語言的理解還不很到位,但還是願意將自己的感悟,用文字記錄下來。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句話的意思,温習舊的知識而從中獲得新的知識,這樣,就可以做老師了。在這裏,孔子教給我:對舊的知識要及時複習,而不能棄之不顧。的確,這句話很有道理,高中階段,幾乎每天都要接受大量的新知識,時間有限,很多人都選擇學習新的,而把舊的放在一邊,可是你有了時間再拿起所謂的舊知識,卻又成為新的了。其實,温習舊知識,絕非是浪費時間,而是對知識的一種整合,釀酒愈久愈彌香,書品愈久愈有味,知識也是如此,温習的次數越多,就愈是飽和,你從中悟出的東西也就越多,而這些知識,將會是你寶貴的財富。

還記得有一句話是這樣説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是孔子在告訴我:只是學習不思考就會迷茫,只思考不學習就會感到愚昧。這句話同時強調了學習與思考的重要性,學習和思考是一對好朋友,永遠都是結伴而行的。在學習過程中,要兼顧思考,在思考過程中也要學習。荀子在《勸學》中也曾説過: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這也是在強調學習對於思考的重要性啊!而陸游有詩: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時要躬行。雖然是在強調實踐對於理論的重要性,但從另一種意義上來説,是不是也可以引申一下,理解為思考實踐對於理論學習的重要性呢!總之,思考和學習一起,才能發揮出其無窮無盡的力量。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這是在教給我們,要樂於學習,以學習為樂。

孔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是在教給我們:做學問要誠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孔子的思想深如大海,而我,願做其中的一尾小魚,細細品味其中的精華,汲取其中營養。

歌頌孔子演講稿 篇5

從古至今,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以及西方的哲學家都層出不窮。但在眾多的聖傑之中,最令我們敬佩的依然是我們的東方聖人: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號稱弟子三千。"四書五經"中的"四書"有《論語》一書。《論語》,儒家經典著作之一,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

首先,我認為孔子是一個不恥下問的人。我們也知道,孔子有許多的"導師"。有的導師小到《兩小兒辯日》中的孩童。從兩個孩童的辯論中,孔子也明白了許多道理,甚至向兩個孩童請教。從此點我們可以看出孔子不恥下問的特點。

其次,我認為孔子是一個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人。孔子從四十歲開始講學,一生弘揚仁、義、禮、智、信,以禮治國。為國,他可"毀三都",為國,他可親自率兵,可魯國君上為了自己的利益,將孔夫子趕出魯國。不過幸而孔夫子並未放棄,並和弟子在漂泊途中,依舊努力宣傳。有許多次差點因此丟去性命。可這並不會阻擋孔子宣傳仁、義、禮、智、信。也許,這才是真正的為國堪憂,強大無畏。

這就是我心中的孔夫子,也是孔子愛人,愛己,為國分憂,無私無畏的特點。就像古人説的"士不可弘毅,任重而道遠"。孔子不愧為真君子,而他的弟子也將仁、義、禮、智、信,傳遍了天下!這就是我心中的孔夫子:東方聖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