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原諒你!”引起我的反思

兒子今年6歲了,上學前班,是個淘氣又聰明的寶寶。又到寫作業的時間了,他和往常一樣拿出作業本和筆,今天的作業是默寫複韻母,當他寫完讓我檢查的時候,我發現他的“ui”和“iu”寫反了,我生氣的説:“你寫作業這麼不用心,腦袋在想什麼呢!”説完順手打了孩子一把掌,他也不示弱,大哭起來,嘴巴不停的説:“我剛才寫到“ui”時,你還看看,沒説我錯,現在説錯了,説明你剛才檢查的時候就不細心,你都不細心,還批評我,再説你總説寫字時候不許看電視,你怎麼看電視!”我聽後,心裏微微一震,因為孩子寫作業時,我卻看電視。於是自我解嘲地説:“媽媽剛才沒看清,對不起!”話音剛落,孩子的哭聲立馬停止,兒子説了一聲:“沒關係,我原諒你!”他拿起筆修改自己的錯誤。

“我原諒你!”引起我的反思

“我原諒你!”多麼輕易的諒解,兒子的小腦袋瓜中到底含着怎樣的寬容?我感動於眼前的一幕,同時也羞愧於平時對兒子的管教。“你上課要仔細聽講,作業要正確,積極回答問題,幹什麼事不要丟三落四……”每每孩子犯錯誤時,我總是大聲訓斥,用責罵和嘲諷“教育“孩子,恨不能給孩子打上“不能犯錯”的印跡,換來的是孩子恐懼的雙眼,驚悸的目光。本信息來自楓葉教育網(),請註明出處

前段時間,我和同事閒聊,發現大家也有同樣的經歷。為什麼孩子能原諒我們這些年齡、經驗與學識都較長的大人的次次“失誤”,而我們卻不能諒解孩子不經意間所犯的細小錯誤呢?於是我們理所當然地把這一切歸罪於我們的職業――教師。面對學生,我們自認為是一羣負責的教師,精心備課,認真上課,細心批改作業,課內課外,時刻關注學生的品行與思想動態,生怕因為我們的疏忽給學生造成沉重的影響。因此,在日常教學管理中,我們變成了眼戴放大鏡,手拿大掃帚的魔法師,在學生身上搜尋細微的瑕疵,然後將它們放大與拓展,直至用手中的掃帚清除得絲毫不剩。此時的學生不再是常人,而是被我門重塑為“童話王國的王子和公主”了。所以學生再沒有犯錯的理由,更無從談起原諒和理解。這就是我們“愛之深,責之切”的教育。然而透過自己的孩子,審視自己的教育,我們能稱得上成功嗎?我看不然。心理學家將德育看得比智育更重要,所以我認為,教育的關鍵不在於學生有沒有犯錯,而是在於學生如何看待這些錯誤,又將如何改正這些錯誤。

作為教師,我們是否應該先完善自己的心智呢?是否應該用孩子般單純的眼睛去看待錯誤?是否應該用孩子般真誠的耳朵去傾聽批評?是否應該用孩子般温柔的話語去述説原諒?是否應該用孩子般熱情的手去克服缺點?是否應該用孩子般平實的心田去接納、寬容?這樣的我們,才是真正成熟的老師,因為我們學會了重新去熱愛,熱愛一切美好的和充滿希望的人和事!

前段時間,我和同事閒聊,發現大家

《“我原諒你!”引起我的反思》

也有同樣的經歷。為什麼孩子能原諒我們這些年齡、經驗與學識都較長的大人的次次“失誤”,而我們卻不能諒解孩子不經意間所犯的細小錯誤呢?於是我們理所當然地把這一切歸罪於我們的職業――教師。面對學生,我們自認為是一羣負責的教師,精心備課,認真上課,細心批改作業,課內課外,時刻關注學生的品行與思想動態,生怕因為我們的疏忽給學生造成沉重的影響。因此,在日常教學管理中,我們變成了眼戴放大鏡,手拿大掃帚的魔法師,在學生身上搜尋細微的瑕疵,然後將它們放大與拓展,直至用手中的掃帚清除得絲毫不剩。此時的學生不再是常人,而是被我門重塑為“童話王國的王子和公主”了。所以學生再沒有犯錯的理由,更無從談起原諒和理解。這就是我們“愛之深,責之切”的教育。然而透過自己的孩子,審視自己的教育,我們能稱得上成功嗎?我看不然。心理學家將德育看得比智育更重要,所以我認為,教育的關鍵不在於學生有沒有犯錯,而是在於學生如何看待這些錯誤,又將如何改正這些錯誤。

作為教師,我們是否應該先完善自己的心智呢?是否應該用孩子般單純的眼睛去看待錯誤?是否應該用孩子般真誠的耳朵去傾聽批評?是否應該用孩子般温柔的話語去述説原諒?是否應該用孩子般熱情的手去克服缺點?是否應該用孩子般平實的心田去接納、寬容?這樣的我們,才是真正成熟的老師,因為我們學會了重新去熱愛,熱愛一切美好的和充滿希望的人和事

《“我原諒你!”引起我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