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講稿:十勝十敗論袁曹

老師同學們大家好,今天我談一談我的一些想法。

三國演講稿:十勝十敗論袁曹

先給大家講一個故事。

袁本初率兵攻打曹操,孟德急忙和眾謀士商議,操問:“本初兵至官渡,孤欲戰,可是勢單力孤,怎麼辦呢?”郭嘉笑道:“劉、項之不敵,公所知也。漢祖唯智勝項羽,故羽雖強,終為所禽。今紹有十敗,公有十勝,紹雖強,無能為也。紹繁禮多儀,公體任自然,此道勝也;紹以逆動,公奉順以率天下,此義勝也;桓、靈以來,政失於寬,紹以寬濟寬,故不攝,公糾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勝也;紹外寬內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親戚子弟,公外易簡而內機明,用人無疑,唯才所宜,不問遠近,此度勝也;紹多謀少決,失在後事,公得策輒行,應變無窮,此謀勝也;紹高議揖讓以收名譽,士之好言飾外者多歸之,公以至心待人,不為虛美,士之忠正遠見而有實者皆願為用,此德勝也;紹見人飢寒,恤念之,形於顏色,其所不見,慮或不及,公於目前小事,時有所忽,至於大事,與四海接,恩之所加,皆過其望,雖所不見,慮無不周,此仁勝也;紹大臣爭權,讒言惑亂,公御下以道,浸潤不行,此明勝也;紹是非不可知,公所是進之以禮,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勝也;紹好為虛勢,不知兵要,公以少克眾,用兵如神,軍人恃之,敵人畏之,此武勝也。公有此十勝,於敗紹無難矣。”操大喜道:“如卿所言,孤無憂矣。”於是曹操調兵遣將,他要和袁紹決一雌雄。

奉孝的言論堅定了三軍的作戰的信心,體現出了“鬼才”的智慧,超凡的洞察力和總結能力。後人贊:天生郭奉孝,豪傑冠羣英。腹內藏經史,胸中隱甲兵。運籌與范蠡,決策似陳平。可惜身先葬,中原棟樑傾。史書稱他“才策謀略,世之奇士”。更重要的是作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曹操不假思索地給出了明智的選擇。其實當時袁紹的勢力很大,他官至大將軍、太尉,佔冀、青、幽、並四州,兵精糧足,文有田豐、沮授、審配、郭圖、逢紀、辛評、許攸,武有顏良、文丑、張頜、高覽。淳于瓊。孟德面臨大軍卻毫無懼色,從容不迫,這就是孟德之勇。而面臨曹操的勸降書,子布,子綱等人主張投降,反不如身經百戰的公覆,德叔,這就是所謂的江東“二張”之才嗎?如果我是孔明,則不會否決文長的“子午谷奇策”。如果我是孔明,則不會忘記先帝的遺言,就不會派幼常守街亭。然而,上天完全捨棄了他,上方谷本應燒死司馬父子,卻會天大雨,病逝五丈原。可惜卧龍與鳳雛之才不能盡為孟德所用。

孟德是一位智者,發檄文諸侯同破仲穎,迎獻帝挾天子令諸侯,火燒烏巢大敗袁紹,此乃孟德之三勝,長阪坡劉備假摔阿斗,實為刁買人心;諸葛亮三氣周瑜、柴桑弔孝,實為搶奪荊州,炫耀才能,反倒不如仲達,誤使關羽敗走麥城,引來夷陵之敗,六出祁山耗盡國力,這就是百姓期待的“人和”吧。

想到這問大家一個問題,龐統是怎麼死的?(落鳳坡中箭)我想大多數人會這樣去回答。可我卻認為是劉備故意讓他去死的?儘管失去賢才,卻能找到理由攻打西川。劉備還曾説過:“吾是天下羣雄如草芥一般”,而曹操卻被人們無奈地罵作“曹賊”,挾天子令諸侯只不過是一種奇策,“寧可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只不過是一種“霸氣”。孟德曾言:“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方今春深,龍乘時變化,猶人得志而縱橫四海。龍之為物,可比世之英雄。”孟德亦言:“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以孟德之雄才可稱作國家之棟樑,可遭到的是羣雄的嫉妒。反倒是梟雄成為了仁君。天下間又有幾人懂得孟德之志,可惜惡來戰死,可惜奉孝病故。

就我個人一些的看法,三國中有三段精彩之處:十勝十敗,一語鼓三軍;煮酒論英雄,“巧借聞雷來掩飾,隨機應變信如神”;舌戰羣儒,“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這正是王者之道,正如我們學習一般,有着不同的成才之道,或許是“胸懷大志,腹有良謀”之人選擇的“霸道”,或許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之人選擇的“仁道”。也許正如孟德所説“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只有這兩種人是心繫天下之人,是成大事之人。始皇“執敲撲而鞭笞天下”,終使“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當然,人各有志,不可強求。“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如果我們在執迷不悟,只會是“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而我們只需要堅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定會“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現在我們才高一,回頭還不晚。選擇學習,就選擇了未來。選擇努力,就選擇了成功。“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就讓我們從今天開始,選擇合適自己的道路,為理想而奮鬥。

我的演講到此結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