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小故事演講稿

有很多的勵志小故事都可以應用都演講上的哦,可以給人帶來啟發,引人深思。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勵志小故事演講稿,希望大家喜歡。

勵志小故事演講稿

勵志小故事演講稿

人們相互希望得越多,想要給予對方的越多……就必定越親密。

幾天前,我和一位朋友在紐約搭計程車,下車時,朋友對司機説:“謝謝,搭你的車十分舒適。這司機聽了愣了一愣,然後説:“你是混黑道的嗎”

“不,司機先生,我不是在尋你開心,我很佩服你在交通混亂時還能沉住氣。”

“是呀!司機説完,便駕車離開了。

“你為什麼會這麼説我不解地問。

“我想讓紐約多點人情味,他答道,“唯有這樣,這城市才有救。”

“靠你一個人的力量怎能辦得到”

“我只是起帶頭作用。我相信一句小小的讚美能讓那位司機整日心情愉快,如果他今天載了20位乘客,他就會對這20位乘客態度和善,而這些乘客受了司機的感染,也會對周遭的人和顏悦色。這樣算來,我的好意可間接傳達給1000多人,不錯吧”

“但你怎能希望計程車司機會照你的想法做嗎”

“我並沒有希望他,朋友回答:“我知道這種作法是可遇不可求,所以我儘量多對人和氣,多讚美他人,即使一天的成功率只有30%,但仍可連帶影響到3000人之多。”

“我承認這套理論很中聽,但能有幾分實際效果呢”

“就算沒效果我也毫無損失呀!開口稱讚那司機花不了我幾秒鐘,他也不會少收幾塊小費。如果那人無動於衷,那也無妨,明天我還可以去稱讚另一個計程車司機呀!”

“我看你腦袋有點天真病了。”

“從這就可看出你越來越冷漠了。我曾調查過郵局的員工,他們最感沮喪的除了薪水微薄外,另外就是欠缺別人對他們工作的肯定。”

“但他們的服務真的很差勁呀!”

“那是因為他們覺得沒人在意他們的服務質量。我們為何不多給他們一些鼓勵呢”

我們邊走邊聊,途經一個建築工地,有5個工人正在一旁吃午餐。我朋友停下了腳步,“這棟大樓蓋很真好,你們的工作一定很危險辛苦吧那羣工人帶着狐疑的眼光望着我朋友。

“工程何時完工我朋友繼續問道。

“6月。一個工人低應了一聲。

“這麼出色的成績,你們一定很引以為榮。”

離開工地後,我對他説:“你這種人也可以列入瀕臨絕種動物了。”

“這些人也許會因我這一句話而更起勁地工作,這對所有的人何嘗不是一件好事呢”

“但光靠你一個人有什麼用呢你不過是一個小民罷了。”

“我常告訴自己千萬不能泄氣,讓這個社會更有情原本就不是簡單的事,我能影響一個就一個,能兩個就兩個……”

“剛才走過的女子姿色平庸,你還對她微笑我插嘴問道。

“是呀!我知道,他答道,“如果她是個老師,我想今天上她課的人一定如沐春風。”(雅特·鮑奇華)

勵志小故事演講稿

無言的純潔的天真,往往比説話更能打動人心。——莎士比亞

26歲的母親凝視着她那罹患血友病而垂死的兒子。雖然她內心充滿了悲傷,但同時她也下定決心,就像其它為人父母者,她希望兒子能長大成人,能實現所有的夢想。如今這一切都不可能了,因為病魔會一直纏繞着他。即使如此,她仍希望兒子的夢想能夠實現。

她握着兒子的手問道:“巴柏西,你曾想過長大後要做什麼嗎你對自己的一生,有過什麼夢想嗎”

“媽咪,我一直希望長大後能成為消防隊員。”

母親強忍悲傷,微笑着説:“我來想想看能不能讓你的願望成真。當天稍晚,她到亞歷桑納州鳳凰城當地的消防隊,找到了消防隊員鮑伯,他有一顆寬大的心。這位母親向他解釋兒子臨終的心願,並請問是否能讓他坐上消防車在街角轉幾圈。

鮑伯説:“不只這樣呢,我們還可以做得更好。如果你在星期三早上7點把你兒子帶到這裏來,我們會讓他當一整天的榮譽消防隊員。他可以到消防隊來,和我們一起吃飯,一起出勤。對了,如果你把他的尺寸給我,我們還可以幫他訂做一套真正的消防制眼,附加一頂真的防火帽,不是玩具帽,上面還有鳳凰城消防隊的徽章,印着我們穿的黃色防水衣和橡膠靴。這些東西都是在鳳凰城裏製造,所以可以很快拿到。”

3天后,消防隊員鮑伯帶着巴柏西,幫他穿上消防制服,護送他從醫院的病牀到消防車上。巴柏西必須端坐在車子後面,鮑伯引領他回到消防隊,他彷彿置身於天堂。

當天鳳凰城有3起火警,巴柏西每次都得出勤務。他乘坐不同的消防車,還有救護車,甚至消防隊長的座車。他還為當地的新聞節目拍錄影帶。

由於美夢成真以及加註在他身上所有的愛和關懷,令巴柏西深深感動,他比醫生所預期的多活了3個月。

一天晚上,他所有的生命跡象開始急劇下降,護士長急忙打電話通知家屬到醫院。

然後她想起巴柏西曾擔任消防隊員,因此她也打電話給消防隊長,問他是否能派一位穿制服的消防隊員到醫院來,在巴柏西臨終前陪伴他。隊長回答道:“我們可以做得更好。5分鐘之內就到。你能幫個忙嗎當你聽見警笛響、看到警燈閃時,請通知醫院,這不是真正的火警,這只是消防隊來見他們好夥伴的最後一面。請你打開他房間的窗户,謝謝。”

大約5分鐘後,一部消防車到達醫院,把雲梯延伸到巴柏西三樓窗前,有14位消防隊員、2位女消防隊員爬上雲梯進入巴柏西的房間。經過他母親的同意,他們擁抱他、握他的手,告訴他他們有多愛他。

巴柏西嚥下最後一口氣前,看着消防隊長説:“隊長,我現在能算是真正的消防隊員嗎”

“算!巴柏西。隊長説。

帶着那些話,巴柏西微笑着閉上了眼睛。

勵志小故事演講稿

十多年前,村裏有個年輕人成家後和父母分家另過,父母給兒子一家分了塊坡地。年輕人一直在建築行業幹活,沒有種過田,對農活一無所知。

夏天的時候,年輕人就像村裏其他人家一樣,開始在坡地上種玉米,為了能多增加一點收入,年輕人還在玉米的旁邊種上了會爬藤的豇豆。

隨着雨水的落地,玉米開始節節長高,豇豆也開始爬藤了,那藤條就像蛇一樣緊緊地纏在玉米稈上。

秋收的時候,年輕人發現,自己玉米地裏的玉米苞子沒有別家的大,玉米粒也沒有別家的那麼飽滿,豇豆也結了,卻不像其它地裏的那麼顆粒飽滿。

年輕人感到奇怪,為什麼自己施的肥也不少,怎麼會出現玉米、豇豆都不飽滿的情況呢?於是就向父親請教,父親是種田的行家裏手,也許能解答這個問題。

太陽不能同時照到籬笆的兩面父親聽了兒子的疑惑後,什麼也沒説,領着兒子來到院子外的菜地上。菜地靠近路邊,一圈籬笆環繞着菜地,父親指着籬笆對兒子説:“你看,早上,太陽出來的時候,照在籬笆的東面;傍晚,太陽西斜的時候,照在籬笆的西面。不過,不管怎樣,太陽都不能同時照到籬笆的兩面。”頓了頓,父親又接下來説,“就像你在地裏既種了玉米,又種了豆子,怎麼可能兩樣都會飽滿呢,其中的道理是一樣的。”

聽了父親的這一解釋,兒子這才明白了:事無雙全,福不雙降,樣樣都濟,什麼好事你都一個人佔全了,怎麼可能呢?

勵志小故事演講稿

有個青年,不遠千里到一個老玉石家的家裏去拜師。

他見到老師傅,説明了自己學玉的志向,希望有一天能像老師傅一樣成為鑑定玉石的專家。

老師傅隨手拿了一塊玉給他,叫他捏緊,然後開始給他講中國歷史,從三皇五帝開始講,卻一句也沒有提到玉。

第二天他去上課,老師傅仍然隨手交給他一塊玉,叫他捏緊,又繼續講中國歷史,也一句不提玉的事。

就這樣,每天老師都叫他捏緊一塊玉,光是中國歷史就講了幾個星期。

接着,老師向年輕人講風土人情、哲學思想,甚至生命情操。

老師傅幾乎什麼都講授了,關於玉的知識卻一句也不提。而且,每天都叫那個青年捏一塊玉聽課。幾個月後,青年開始着急了,因為他想學的是玉,卻覺得學了一大堆無用的東西。

有一天,他終於鼓起勇氣,想向老師表明,請老師開始講玉的學問,不要再教那些沒有用的東西。

他走進老師的房間,老師仍然像往常一樣,交給他一塊玉,叫他捏緊,正要開始談天的時候,青年大叫起來:“老師,您給我的這一塊,不是玉!”老師開心地笑起來:“你現在可以開始學玉了。”

這是一個收藏玉的朋友講給我聽的故事,我很喜歡。

一個人不可能什麼東西都不懂,而獨獨懂玉,因為玉的學問與歷史、文化、美學、思想、人格都有深刻的關係。而這個世界的學問,也不是有用、無用分得那麼明白的。

勵志小故事演講稿

草原上,一隻花豹捕獲了一隻小羚羊,但不敢馬上吃,因為隨時會有更兇猛的對手來搶奪獵物。事實上,此刻四周並無其它對手,但它覺得必須要把獵物藏到大樹上。

最近的大樹也在兩公里之外,花豹不懼遙遠,拖着獵物走向那棵依稀可見的大樹。一路拖,小羚羊身上的血一路流淌。不久,兩隻獅子發現了這些血跡,就循跡追去。跑了一陣後,它們終於遠遠地看到花豹拖着一隻小羚羊在大樹下休息。儘管它們小心翼翼地靠近,敏感的花豹還是發現了,連忙叼起獵物四周察看。

知道自己被發現了,兩隻獅子乾脆起身追趕過來,但等它們來到大樹下,花豹已將獵物拖到了樹枝上。獅子的爬樹本領沒有花豹好,更何況那棵樹非常光滑,它們試了很久都爬不上去,就守在樹下不願離去。這時,花豹已經安全了,但它依舊覺得這個樹枝不夠高,就叼着獵物爬上了第二層樹枝。看着花豹爬得更高,獅子起身用爪子狂抓樹幹。花豹覺得很不安,接着爬上了第三層樹枝。

第三層樹枝已經非常細了,搖搖晃晃的,但花豹並沒有察覺到潛藏的危險,它只覺得爬得越高,離獅子越遠。見花豹爬得更高,獅子發怒地“嗷嗷”大叫,但又束手無策,只能趴在地上和花豹硬耗。它們早就飢腸轆轆,如果一直耗下去,只會餓死自己,淪為花豹的食物。

可花豹又哪能考慮到這些?它只想和獅子們拉開距離,在第三層樹枝上仍覺得不夠安全。休息片刻後,它又站起來將食物叼到第四層樹枝,樹枝劇烈地晃動,但花豹不管不顧,放好獵物後自己也跳了上去。還沒等它站穩,那根樹枝“咔嚓”一聲斷了,花豹和它的獵物一起掉落下去。下面的兩頭獅子縱身躍起,花豹還沒有落到地上,就已經被其中一隻獅子咬中了脖子……就這樣,花豹和它那已經到手的獵物,一起成了獅子的美餐。

擒獲獵物後不馬上吃掉,而是藏起來慢慢享用;遭到獅子們的圍困後,不是硬拼狠鬥,而是爬到樹上避開勁敵,這説明這是一隻有智慧的花豹,只是它沒想到,所謂的“安全”並不是絕對的遠離,而是一種“尺度”的把握。如果為了避免一方的危險而無限地往相反方向退避,往往會陷入另一種更大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