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湖廣會館導遊詞介紹(通用19篇)

重慶湖廣會館導遊詞介紹 篇1

重慶市區最突出的特點是山水連綿、起伏有致、立體感和層次感極強。市區坐落在長江與嘉陵江交匯處,周圍羣山環抱,主城三面環水。整個城市依山而建,臨江而築,層疊而上,長江、嘉陵江穿城而過,在朝天門匯合後滾滾東下。市內坡峭路陡,樓房重疊錯落,山和城融為一體。城在山中,山在水中,山中有城,城中有山,山即是城,城即是山。因此,重慶既是“山城”,又是“江城”。作為大型城市,重慶是全國唯一完全建在兩江環繞的山上的城市,主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27.1%以上,建築羣和自然界融成一片,構成了具有獨特魅力的山水園林城市。而且,重慶山水園林是自然的原生的山、水,不需要加上假山假石,這在別的大城市很少找到。

重慶湖廣會館導遊詞介紹(通用19篇)

“有山無水不秀,有水無山不壯。” 山是重慶的傲骨,造就了重慶人的大氣與豪放,水是重慶的柔情,給予了重慶人靈動與聰慧。 是山和水鑄就了重慶城市的靈魂,重慶人的氣質。孔子云,“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現代化大都市重慶 開門見山,出户見水,推窗見綠,與自然如此的零距離,是我們重慶人莫大的幸福。

重慶市市花被定為山茶花,因為重慶山多水多、水分充足、空氣濕潤的非常適合山茶花生長。重慶的各公眾場所、風景區、庭院、樓台普遍種植,山茶花以其鮮豔奪目的色澤和熱情奔放的花姿奪得了她重慶市民厚愛。重慶市市樹為具有頑強的生命力、根深葉茂、忍高温、耐潮濕、懸崖峭壁上也迎風昂首的黃桷樹,這種樹紮根巴渝大地,以其濃郁繁茂的枝葉鼓勵山城兒女自強不息。山茶花和黃桷樹,已經成了重慶城市風格的象徵。

重慶湖廣會館導遊詞介紹 篇2

在三遊洞旁的崖壁還刻有抗戰時期的愛國名將馮玉祥題寫的“是誰殺害了我們的父母兄弟”十二個大。

出洞沿崖壁上的棧道攀向山頂,在棧道的盡頭便是漂亮的三層亭子—“至喜亭”。至喜亭,始建於宋代,因為小船在三峽中歷經千難萬險,出峽到達宜昌,至此江寬闊已無險而喜,故得名於“至喜亭”。宋景佑三年(公元1036年),宋代文豪歐陽修貶任夷陵縣令,上任為此亭寫了《峽州至喜亭記》。

離開至喜亭,攀至山頂就是楚塞樓。楚塞樓也是一座重修的古建築,樓高三層。在一樓大廳可以欣賞到古樂器—編鐘奏出的音樂。登至三樓,峽口風景盡收眼底。

下了楚塞樓往南就是一尊塑像立於江邊一巨型石台上,這就是“張飛擂鼓台”。據《三國志·蜀書》記載,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劉備任命張飛為宜都太守。張飛任命期間在此擂鼓練兵,因此而得名。

在山北,沿石階而下,到了山腰,便可見到“陸游泉”了,陸游泉是一方型小石潭。潭邊崖壁石縫間,一股清泉涓涓入潭,潭水清澈。因南宋詩人陸游來三遊洞在此取水煮茶,飲後味極美,乃題詩於潭邊巖石上,而得名“陸游泉”。

重慶湖廣會館導遊詞介紹 篇3

重慶被稱為“山水之城”,是因為重慶北有大巴山,東有巫山,東南有武陵山,南有大婁山,地形大勢由南北向長江河谷傾斜,起伏較大。地貌以丘陵、山地為主,坡地面積較大,分佈着典型的石林、峯林、溶洞、峽谷等喀斯特景觀。整個重慶市層巒迭嶂,起伏不平。重慶主城和很多區縣城市完全坐落在山上,是一座典型的“山城”。

重慶除了山多,再就是水多。重慶境內江河縱橫,長江干流自西向東橫貫全境,流程長達665km,嘉陵江自西北而來,三折入長江。長江干流重慶段,彙集了嘉陵江、渠江、涪江、烏江、大寧河等五大支流及上百條小河流,加上長壽湖、小南海、青龍湖等湖泊,年平均水資源總量在5,000億m3左右,每km2水面積全國第一。我們幾乎可以毫不誇張地説,重慶整個城市都屹立於水中。

重慶的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夏熱冬暖,濕潤多陰,氣温高,雨季長,霜雪少,陰天多,濕度大。總是晚上下雨,白天放晴,這種獨特的氣候景象造就了充滿詩意的“巴山夜雨”。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在重慶作《夜雨寄北》生動形象地描繪出重慶夜雨的氣候特色。“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巴山夜雨成為深情思念的意境和重慶詩意棲息地的象徵。

重慶湖廣會館導遊詞介紹 篇4

(一)都市廣場大氣魄,時尚文化大手筆。重慶山多路彎少平地,因此,重慶人有深厚的廣場情節,修建了許多連平原城市都無法比擬的廣場。重慶的廣場和商業圈、步行街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重慶的廣場之多和廣場之大,在全國罕見。重慶主城解放碑、江北、南岸、沙坪壩、楊家坪規模宏大的廣場,既是風格各異的步行街,又是購物人氣頗旺的五大商圈。朝天門廣場集水、陸交通樞紐和旅遊觀光、市民休閒等功能於一體,是新重慶極具特色的一處標誌建築,是俯看浩浩蕩蕩兩江匯流,縱覽江輪來往穿梭風光的絕佳去處。三峽廣場分為綠色藝術園、商業文化街、名人雕塑園、三峽景觀園四個部分,是集商貿、文化、景觀、休閒於一體的大型城市廣場。解放碑中心購物廣場,豪華、氣派,是繁華都市的標誌,其步行街是中國西部最氣派、規模最大的步行街。有人説,“走在解放碑,有如在紐約曼哈頓”。人民廣場是由富麗堂皇的人民大禮堂和前面的廣場及對面的現代建築三峽博物館組成的,是重慶市的市政、文化、休閒廣場,也是舉行全市盛大集會和活動的場所。每天晚上都會有將近幾千人自發的跳“壩壩”(即“廣場”)舞,這種壯觀集體舞蹈的場面,成為一種有中國特色的廣場文化,成為重慶一大特色景觀。中央領導來重慶看到人民廣場上跳壩壩舞的熱烈場面,十分高興,與民同樂。

(二)立體交通大景觀,流動旋律大樂章。重慶的交通市非常有特色的,建起了“水”、“陸”、“空”立體交通網。

所謂“水”,已經遠遠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木船,還包括水翼艇、豪華旅遊船、跨江大橋等現代化水上交通工具和設施。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重慶的橋。重慶的橋不是江南流水上小橋,

重慶湖廣會館導遊詞介紹 篇5

歡迎來到重慶旅遊。

今天我們能為大家服務,感到十分高興和非常榮幸。我們的責任是是安排和照顧好大家載重慶的吃、住、行、遊、購、娛,努力維護好大家共同利益。希望大家的此次旅行愉快和順利。

另外,為了保證大家安全,按照重慶市旅遊局的規定,駕駛員開車期間不使用手機,他的手機由我暫時保管。如果我們在工作中有什麼不對之處和服務有什麼不周到的地方,敬請大家指出,我們一定會改進,同時也歡迎大家投訴。

重慶給遊客第一印象和最深印象是什麼呢?到過重慶的都會這樣回答:重慶的山、重慶的水、重慶的城、重慶的夜、重慶的火鍋、重慶的美女等等。不錯,這都是重慶最有代表性的,但這還不是重慶的全部。

重慶是中國內陸的特大城市,懸掛在聯合國大廳的世界地圖上,僅僅標出了中國四個城市的名字,其中一個就是重慶。我們這座城市,自然地理獨特,人文地理鮮明。到這裏來的每一個人幾乎都能感受到一種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和心靈震撼力。在中國,你無法找到一個城市能和重慶類似。在重慶,你不難體驗到傳統與現代、歷史與未來的交匯和撞擊。

到重慶旅遊,定會讓你覺得不虧此行,因為重慶是一座大氣磅礴的“山水之城”,是一座時尚韻律的“動感之城”,是一座熱情奔放的“激情之城”,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老之城”,是一座朝氣勃勃的“青春之城”。

重慶湖廣會館導遊詞介紹 篇6

各位遊客,今天我們遊覽的景點是奉化溪口和雪竇山。溪口是中國近代歷史人物 、蔣經國父子的故鄉,具有特殊的歷史地位,為海內外人士所矚目。

溪口,位於寧波市區的西南方向,奉化市西北方向,距寧波市區22公里,沿寧奉公路南行至江口右轉彎再行8公里即可到達。溪口以剡溪之水而得名。剡溪源頭,主流出於剡界嶺,由新昌入奉化境,稱“剡源”。沿溪風光優美,剡源九曲為古代旅遊勝地。九曲公棠以下稱“剡溪”,由西向東流過全鎮,至東端,有武嶺頭與溪南山阻隔成口,“溪口”之名由此而來。又以武嶺橫亙鎮東,以山名命地,故也稱“武嶺”。這裏山水如畫,風景秀美,騷人墨客,尋幽探勝,古代即已形成“溪口十景”,即奎閣凌霄、武瀦浪暖、平沙芳草、碧潭觀魚、松林曉鶯、溪船夜棹、錦溪秋月、雪峯晚照、屏山雪霽、南園早梅。特別是西北的雪竇山,名勝古蹟眾多,為浙東著名旅遊勝地,漢代即有人以“海上蓬萊,陸上天台”來讚美她。

民國時期,溪口出了個 ,慕名而來者不絕於道。 回鄉期間,黨政要員紛至沓來,溪口道上車水馬龍,一時成為人們矚目之地。1949年4月, 離鄉去台。5月溪口解放,由於歷史的原因,溪口一度被冷落。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召開了十一屆三中全會,送來強勁的東風。改革開放之後的今天,溪口以嶄新的面貌呈現在世人面前。

各位遊客,溪口鎮已到,請下車。

我們由此而去,首先看到的是武嶺門。武嶺門是進溪口鎮的必經之路,相傳在1920xx年前還是一個小庵堂,旁設茶亭供人歇息。1920xx年 在這裏改造成三間二房城樓式城門建築。門額兩面都有“武嶺”兩字,外面是 元老於右任先生所寫,而裏面則是 自題,之所以將此取名“武嶺”,是 為了體現尊重前輩之意。因為,其一 祟尚武德;其二“武嶺”為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武陵”的諧音,進武嶺門後的三里老街便是 、蔣經國父子倆從小生活的故鄉。沿街有小洋房。進入武嶺門左邊是文昌閣,有邊是武嶺中學。好吧,我們拾級而上去參觀文昌閣。文昌閣為古代“溪口十景”之一,因位於武山南端高處,別名“奎閣”,故將此景稱為“奎閣凌霄”。原建築造於清代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至民國時期已破敗不堪。

1920xx年, 從廣東回鄉掃墓,見其楹棟傾斜,於是就請他的哥哥蔣介卿召集民工重建,至第二年造成飛檐翹角的兩層樓房,建築面積500平方米。完工之日, 名之為“樂亭”,作《樂亭記》以描述其勝。但溪口人仍稱之為“文昌閣”,文昌閣改建後,成為 的私人別墅和藏書樓。

1920xx年蔣宋聯姻後,常攜宋美齡來此小住。1936年西安事變後,張學良送 回南京,被軍委會“嚴加管束”,次年1月13日,被送到溪口幽禁。張學良到達溪口,最先的落腳點就是文昌閣,幾天以後才被押送上雪竇山,1939年12月12日,6架侵華日機轟炸溪口,把文昌閣夷為平地,以後直至 離開大陸,始終是一片廢墟。1987年,政府撥款,按原樣重建,雕樑畫棟,風姿勝舊。

現在我們去參觀小洋房。這所三間二層小平房就是蔣經國先生住過的小洋房,建於1930年,由於當時所用材料石灰和水泥均稱為“洋灰”,故此房叫“小洋房”,原是為美國軍事顧問端納先生所建。這房子背靠武山,面臨剡溪,風景優美,環境清幽。1937年蔣經國從蘇聯留學回來居住於此,直至1939年到江西贛州任 行署專員, 曾為其子請了兩位老師,嚴教不懈,以解除其馬列主義武裝,同時為其妻蔣方良女士教國文。蔣經國住讀時。樓上東面一間為卧室,西面一間為書房,中間為客廳,屋頂平台較寬敞,樓下由伴讀徐道鄰、高理文等住宿。屋內有一石碑攜刻着蔣經國手書的“以血洗血”四字,表示他對日侵的痛恨及替母復仇的決心。各位朋友9我們繼續遊覽其他景點。

我們由此而下順着沿江街道往前行百米即到“蔣氏故居”。這裏就是溪口最主要的景點——蔣氏故居豐鎬房。1996年11月,國務院公佈蔣氏故居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蔣氏故居豐鎬房,位於溪口下街。豐鎬房原有 祖傳房屋六間。據1948年重修的《武嶺蔣氏家譜》第三冊記載:“清光緒十四年,公(指 )2歲,肅庵公由玉泰遷居報本堂之西廂房”。遷居的原因是蔣肅庵( 父)經商之處玉泰鹽鋪被火焚燬;西偏房即今報本堂西邊的獨立小樓。蔣肅庵死後, 兄弟分家,蔣介卿得重建後的玉泰鹽鋪, 、蔣瑞青得豐鎬房。蔣瑞青分家不久即亡,豐鎬房歸 獨有。1920xx年, 擴建故居,遷走25户鄰舍,發展成佔地4800平方米,建築面積1850平方米的現有規模。

整個建築為傳統的前廳後堂、兩廂四廊的格局。樓軒相依,廊廡迴環,墨柱赭壁,富麗堂皇。前庭及左右還有三個花園,有月洞門相通,中間小天井,兩邊有金銀桂花各一枝,是宋美齡親手所栽。而兩旁則為東西廂房,東由宋美齡居住,西為毛福梅( 的元配)的住所。但因毛福梅居住在此,宋美齡直至1939年從未到過此地。

廳堂廊廡佈滿雕刻彩畫,有取材於《封神演義》的“文王求賢”,取材於《三國演義》的“劉備招親”、“送皇嫂”、“古城會”,取材於《説岳全傳》的“岳飛出世”等系列雕刻和“渭水垂釣”、“八仙過海”、“狸貓換太子”、“聞太師回朝”等彩畫。中堂為“報本堂”,匾額為吳敬恆所書。這是蔣家祭祖宗、拜天地之處,裏面供有蔣家四代宗位。堂門外走廊上有匾一塊,上書“寓理帥氣”,是 為兒子蔣經國40歲生日所書,以鼓勵他能繼承父業,以理服眾,統帥萬物。兩邊楹聯是 自寫:“報本尊親是謂至德要道,光前裕後所望孝子順孫”。

各位遊客,剛才我把豐鎬房的簡要情況向你們作了介紹。現在我就豐鎬房的雕塑藝術向大家單獨作些介紹,因為這裏反映了主人的許多思想內涵。

的故居豐鎬房,是他發跡後在祖傳房子的基礎上擴建而成。院中雕樑畫棟琳琅滿目,富有民間藝術風味。跨進前廳,就可望見屋頂正中的堆塑,中間是“福祿壽三星高照”,兩邊是“雙龍戲珠”。中堂系 祭祖敬天的“報本堂”,是豐鎬房整個建築的中心。走廊兩端壁上有兩幅彩畫,東首是“八仙過海”,西首是“姜太公釣魚”,柱頭兩側在建築上稱為“牛腿”上的木雕,是周文王和姜子牙的歷史故事,有“子牙釣魚”、“太子邀請”、“文王拖車”、“登壇拜帥/,等一系列畫面,把周文王降格求賢的過程表現得洗練而生動。四個柱頭的木雕,是《三國演義》的四齣戲,從東到西分別為“甘露寺”、“夜戰馬超”、“關羽戰長沙”、“回荊州”。東西廂房四個柱頭上的木湘,也是四出三國戲,即“送皇嫂”、“古城會”、“上馬獻金”、‘‘斬顏良”。東廂房走廊上的雕刻,內容是《精忠嶽傳》,有“湯陰大水”、“拜師周侗”、“操場比武”、“岳母刺字”等畫面,反映了宋朝一代名將岳飛的成長過程。西廂房走廊上的雕刻是上八洞神仙的羣像,有神態怪異的鐵枴李、瀟灑飄逸的呂洞賓,持笛橫吹的韓湘子,手執花籃的何仙姑等等,均栩栩如生,引人注目。前廳、中堂屋檐下的粉牆上’,還有取材於《封神演義》的“聞太師回朝”,取材於《狸貓—換太子》的“陳琳抱盒”,取材於《説岳全傳》的“岳飛收蛇槍”等彩畫整個豐鎬房的雕刻、堆塑、彩畫,既反映了房子主人對這些歷史題材的愛好和祈求飛黃騰達、吉祥如意的願望,也反映了我國民間藝術的高超造詣

下面讓我們再往西邊走,去看看蔣氏故居的西平房和蔣母舊居。

西平房為蔣家親戚和 警衞隨從所住之處,抗戰開始後毛福梅因腿腳不便而居住於此,1939年12月12日日軍飛機轟炸,她逃向摩河殿(祖廟)時被炸死於後門的短牆下。蔣經國得知後馬上從江西趕回,手書“以血洗血”四字。旁邊的那棵銀杏為毛福梅親手所植。這兒就是 母親王彩玉的舊居,同樣是中國式的建築,磚木結構的二層樓。這是 於1920xx年設計建造的。這幢二層三間的小樓,就是 分家時原來的六間平房。中間是王彩玉舊居,此屋樓梯特殊,主要是 考慮到其母親年邁,況且是舊式中國女人,均以纏小腳為美,三寸金蓮,上下樓梯不便,因此特設此窄梯,僅有一人之寬,這樣其母藉助兩邊欄杆,可上下自如,由此可知 對父母之孝心了。樓上樓梯繁多,那是為了連絡風水。1920xx年擴建新房的高度也未能明顯超過此屋,這是 為了顯示尊祖之心而已。

下面我們去另一處名叫“玉泰鹽鋪”的景點。玉泰鹽鋪是 的出生地,位於溪口中街章牆弄口, 祖父斯干、父親肇聰(即肅寇)曾在此經營糧、鹽、酒、雜。據蔣氏宗譜記載,清光緒十三年九月十五日 出生於此屋樓上。蔣介卿在寧波江海關監督卸職後與子女也曾在此居住。現有樓房三間,平房三間,還有廚房、廁所等附屬建築,大門為石砌框架,門額上書“清廬”兩字,門前牆角 題字“玉泰鹽鋪原址”,外有圍牆,一如當年原貌。

不知有沒有哪位遊客看過《金陵春夢》?如有人看過了—,在參觀了玉泰鹽鋪後可要與《金陵春夢》中關於蔣肇聰去河南販鹽一事區別開。 的父親蔣肇聰在溪口確實開了鹽鋪,但他卻不會去河南販鹽,這是因為蔣壁聰主要是做山裏人的生意,更何況,溪口地東海之濱,寧波沿海各縣均有鹽場,有的是鹽,他何苦要跑到千里之遙的河南去呢?

各位遊客,我們穿過幾條小巷,就可到達“摩河殿”。摩河殿是家的私底,因蔣氏祖宗摩河太公是個佛徒,所以這個私淹稱之為“摩河殿”。這裏面供奉着蔣家祖宗。蔣經國的生母毛福梅也安葬於此,大家看到的吳敬恆所題“先批毛太君之墓”即是。

以上我們遊覽溪口鎮上的一些主要景點,下面我們即去蔣母基道,它主要包括石牌坊、跨路亭(又叫下轎亭)、八角亭、基廬、墳墓等建築。石牌坊有三個門,中門和左有邊門,因石牌中門刻有“蔣母基道”四字,放從入口至墳墓統稱“蔣母墓道”。從石牌坊到墳墓,依山坡而築,是一條長的8米的卵石路,夾在一片松林之中。進石牌坊行約300米,有一跨路亭,形若古代書生的方巾帽,據説 回鄉祭母,到此下轎故被稱為“下轎亭”。 每次掃墓,便在此下轎後步行而上,以此表示孝心。過亭上行約200米,橫在途中有一座共12問平房的墓廬。

現在我們到了基廬——慈寇。它建於1920xx年,1930年又重建,改成為現在的11間排房。現在我們來看看基廬主房中的四塊石碑。正門迎面的是孫中山的《祭蔣太夫人文》,由譚延閻(譚是北伐時的國民革命軍第二軍軍長)書寫,背面是 口述、于右任先生寫的《蔣太夫人事略》;左、右兩邊分別是《哭母文》和《慰勞蔣總司令文》;而為這張《蔣老伯母遺像》題字的是汪精衞(汪兆銘)。

正廳右邊是 掃墓時居住的小屋,從這裏我們可以感受到 在當時 中的地位已經相當高了。左邊一個兩室套間.,是 回鄉掃墓或下野休息常任之處。1936年12月西安事變後,他在此養傷110多天,是使得最長的一次。右邊兩間為招待親友的客房。附房作看墓人居住和做飯用膳之處。作為孝子的 為他母親修的墓穴到底如何呢?好吧,我們再上168米就可一清二楚了。

這就是蔣母之基,蔣母亡於1920xx年6月14日,各位看了可能會説::好普通啊2”其實這裏卻大有來頭。此墓以石塊砌成,上面扇形攔土石上刻有“壺範足式”四字,含有女中模範、楷模之意。下面墓碑上刻孫中山先生親題的“蔣母之墓”。兩旁對聯為“禍及賢慈,當日頑梗悔已晚;傀為逆子,終身沉痛恨靡涯”。拜台刻有風竹圖,以示婦女之墓且出身於葛竹村。墓穴朝北就對着 之父的墓穴(桃坑山)。那為什麼 父母沒有合葬在一起呢?蔣母死時, 身價已高,當時 在乎叛廣東軍閥陳炯明,任粵軍前敵總指揮。蔣母系其父第三房續配夫人,在其父死後立碑時無法再刻上王氏的姓氏位置。另外在分割遺產時,蔣母同 的阿哥蔣介卿有矛盾。故在臨終前,曾囑託蔣介,不要把她同葬在其父親墓穴裏,所以 在其母死時,為他母親另擇基地,而在兩墓中都留出了一個空穴。

參觀完了蔣母墓道後,有的遊客可能會問, 父親是誰?叫什麼7他葬在什麼地方?對此,我現在就告訴你們。 父親名叫蔣肇聰,,字肅魔,其墳墓位於溪口後馬路北面的桃坑山上。肅魔死於1895*年,墓有四穴。肅淹與其前妻徐氏、孫氏合葬。空;穴原擬留給 生母王彩五,後因王氏堅持另葬而始終空着。墓碑“肅寇蔣公之墓”,為 任滬軍團長時的上級和好友黃郭所書。兩邊“別頭柱”的對聯,上聯為“武嶺山懷抱”,下聯為“判溪水長流”。蔣父墳墓的修復,澄清了《金陵春夢》“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末見他祭掃父墓”之説的謬誤。

大家參觀完了墓道,下面我們將去幹丈巖。為使大家更好地觀賞千丈瀑布的雄姿,我們徒步而上,望各位要有準備。

這兒是御書亭。御書亭位於雪竇寺東南,為“入山第一門”。耪場翹檢,古樸莊重。據宋代雪竇寺住持廣聞撣師《御書應夢名山記》雲:景桔年間,宋仁宗趙幀夢遊“八極之表”,醒來後,沼“圖天下山幾[以進”。雪竇山“雙流效奇,珠琳挺秀”,“默契聖心”,即派內侍張腰新道去救偷和徹賜物品沉香木雕山一座。自此;雪竇山、寺名離次攝,甫宋淖佑五年(公元1245年)冬,宋理宗趙陶追書“應夢名.山”四個大字。翌年四月,勒石建亭,將“應夢名山”四字置於亭內,並由廣聞撣師作記。供人觀瞻,現存亭子,由雪竇寺僧人於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募捐重建,1981年5月進行了大修。御書亭已成為雷竇山的入山第一景。

再接下來的是錦鏡池,在雪竇寺西南、東、西兩條澗水匯聚處。宋淳熙十一年(公元1184年),雪竇寺方丈智鑑在此挖池、築堤,經半年而成,“池深一尋(8尺),縱四百三十尺,廣半之”,其上修橋置閘,控制幹丈巖的瀑布,南宋詩人張良臣名之為“錦鏡池”。此池早已淤塞,成為水稻田。為了保證幹丈巖的觀瀑用水,1986年政府撥款重修,挖土1米,池面積約200平方米;砌助築路300米,並修復了在其上端的關山橋,重建了橋上的青鎖亭。錦鏡池、關山橋、青鎖亭的修復,為千丈巖瀑布增添了美好環境和氣勢。

穿過青鎖亭,沿鵝卵石路走,大家看到前面是一片平地,約有四五十畝,這是山頂平地,要不是我們乘車繞山上來,絕不會感到這裏會是600米高的山頂上呢。現在我們去看看號稱“浙東名瀑”的幹丈巖。

所謂“幹丈”,雖然誇張,但也有186米的落差,水源終年不斷。臨崖探首,叫人膽戰心驚。現在各位還是到安全的飛雪亭上去一覽瀑布全景。

幹丈巖瀑布9在雪竇寺南0.5公里處,以雄奇壯觀而名聞江南,北宋真宗曾賜名“東浙瀑布”。瀑布落差128米,來自東西兩澗之水,在錦鏡池匯聚9經關山橋至崖口,凌空怒瀉,至半壁與一突出巨石相撞,灑若飛雪,把瀑布分成上下兩折,上層如五龍騰空,下層如珠簾垂地,經日光照耀,現出七色長虹,在各地眾多的天然瀑布中別具特色,觀者驚絕。觀幹丈巖瀑布,有兩個角度:一為崖口對面,古人築“飛雪亭”讓人坐觀;二為瀑布谷底,古人建“仰止橋”、“午雷亭”供人仰視。1986年政府撥款改建了飛雪亭,亭前拓建了水泥平台,圍以欄杆9以適應日益增多的遊客觀瀑的需要。仰止橋和午冒亭也進行了整修。

各位,我們要發揚堅韌的攀登精神,再爬一段山路,去參觀 的別墅——妙高台。

妙高台離雪竇山勝景幹丈巖約500米,有峯突起,截出萬山之表,稱“妙高台”,又名“妙高峯”,或曰“天柱峯”。峯頂有坪如台,東西約13米,南北倍之,前面是懸崖峭壁,三面凌空,下臨深淵,登雪竇絕頂俯視,只見平台不見峯。從山下仰望,只見山峯不見台,堪雪竇山勝景中的一絕。這裏海拔396米,氣候涼爽,周圍鬆樟翠竹蔽日,腳下山巖奇突多姿,是一個理想的避暑勝地。據1948年重修的《武嶺蔣氏宗譜》第六冊記載, 8歲時“始上雷竇山見妙高峯愛之”,“民國十六年總統蔣公建別墅於其地”,自題門額“妙高台”。別墅為中式建築,中間是三開間兩層樓,前有天井,黑漆大門,進門兩邊各有一問平房,上是陽台,有水泥走廊相連,後有三間平屋,有圍牆連成一個整體,建築面積為436平方米。刻有 手跡“妙高台”的門額,現仍懸掛於樓前。房屋右側有兩隻亭子,大門外為平台,台上巖右突起一塊,方形平滑,可容一人下坐,稱“縣坐石”。“文化大革命”時妙高台被拆毀。1986年重建復原,但原故在正門進口的石塔卻被換了位置,放在了中間。這個石塔是清末民初時雪竇寺的方丈石奇和尚的浮屠,因 非常敬重他,故在造如高台時把它移了過來,並每次到此叩拜。

各位遊客,我們參觀遊覽了妙高台後,現在沿路直奔下一個景點雪竇寺。雪竇寺是雪竇山風景區釣中心,歷史悠久,名揚海內外。據《雪竇寺志》記載:晉時有尼結廬山頂事佛,名瀑布院。唐會昌年(公元841年)改建今址。大中末年(公元859年)為襲甫所毀。鹹通三年(公元867年)重建,改名“瀑布觀音禪院”。景福元年(892年),常通禪師來寺主事,刺史黃昆施田1300畝,寺院作了大規模64擴建,遂成十方禪院。咸豐二年(公元999年)宋真宗趙恆賜“雷竇資聖撣寺”寺額。紹興二十七年(公元1157年)失火焚燬,隆興年(公無116;年)復建。南宋寧宗時評定天下寺院等級,雪竇寺為“天下禪宗十剎之一”。在宋代,從太祖開始,先後為雪竇山下過4道渝旨。讚賞不已。元代至元二十五年和明代祟幀末年又兩次被毀,清順治年間重建。“文化大革命”期間,雷竇寺又一次遭到破壞。1986年4月,經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開工重修。重建的大雄寶殿高23,7米,寬380,7米,深29.3米,大木立架,輔以磚瓦1宏偉壯觀。1988年10月21日,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來寺考察,建議把雪竇寺建成別具一格的彌勒道場。根據民國二十三年蛆934年)出版的《佛學辭典》“四大名山’’條目載:“近有主張於四大名山外,加奉化雪竇彌勒道場為五大名山者。”而彌勒佛的原型——布袋和尚契此就出生於奉化,且在奉化後林寺出家9死後葬於城北封山(即今錦屏山)的中塔禪院。1990年6月13日,彌勒殿在原天王殿遺址動工興建。殿字建築面積745。53平方米,高15,9米9寬28,7米,深23.2米。彌勒殿完成後,還將重建山門、方丈殿、藏經樓、鐘樓等。一5外我要告之各位的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雪竇專是按“文化大革命”前的樣子恢復的。順便我想出道題問問大家9為什麼雪竇寺有如此聲望?雪竇寺最有名的對聯是什麼?(雪竇寺出了個布袋和尚,布袋和尚正是彌勒佛的化身9而彌勒佛又是在名’國各寺廟中的第一個佛像,因此雪竇寺有如此聲望。對聯是“笑口常開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參觀了雷竇寺,下面我們轉到這座大殿的後面去看兩棵樹——將軍摘。

提起當年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大多數人都知道張學良和楊虎城兩位將軍的愛國壯舉。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我們可從這兩棵樹中領略當年歷史風雲和將軍的業績。張學良將軍手植的四株槐木,今尚存其中兩株,枝繁葉茂,剛勁挺拔,直指藍天。見樹如見人,張學良將軍那種氣宇軒昂、大義凜然的神態彷彿就在眼前

“西安事變”後, 回溪口養傷,張學良將軍被幽禁在雪竇寺附近的中國旅行社9現在此處也已按原樣修建竣工。當年 對張學良活動範圍親自規定:東不出鎮海口,西不過曹娥江,到溪口有人跟隨,去外地出動憲兵。還派了者秀才給張學畏講四書五經。張在心胸積鬱之餘,打靶、鳴炮、種花植樹,在雪竇山的水澗巖栽了紫玉蘭、法國梧桐,在雪竇寺栽了四株柄木,成長後僅存的兩株,當地人士奉贈雅號為“將軍摘”。

無獨有偶,雪竇寺前山門右側有高澇橋(現改名龍珠橋)橋畔有一古鬆,據説明隆慶五年(1571年)奉化縣官要將樹砍掉,翰林戴詢曾作詩要求留下,因此,本地人稱這株古鬆是“翰林松”。“將軍捕”與“翰林松”,雖屬古今不同時期不同境遇,然而都值得人們傳頌。

為了使各位更好地瞭解當年西安事變及張學良將軍的有關業績,下面我們去參觀中旅社。中旅社位於雪竇寺西側,有建築面積438平方米,1934年6月建成開業,屬上海中旅社管轄。內設客房六間。餐廳一個,旅遊旺季還在雪竇寺廂房設行軍牀100張,接待旅客。1937年1月,房子被 軍事委員會包用,稱“張學良先生招待所”,張學良和他的副官、護士,以及軍統特務隊長同住在這裏,另有30餘名特務隊員和一連憲兵駐紮在雪竇寺,進行監視。張學良在這裏度過了八九個月的幽禁歲月。此年中秋,木結構廚房起火,房子全部焚燬,張學良在雪竇寺小住幾天之後,即被遷往安徽黃山。1987年5月,政府撥款按原樣重建,1988年竣工對外開放,並陳列了張學良的業績和照片。

各位遊客,請大家留意雪竇寺前有一處含珠林。這裏有個傳説,在這籲陌間,有圓阜如珠,蒼松參天,稱為含珠林。四周羣峯環抱,鳥瞅恰似九龍搶珠。林中原有茅亭一座,名含珠亭,1941年被日軍燒燬。相傳含珠林為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墓地。唐中和四年(公元884年)黃巢外甥林言投降朝廷,黃巢兵敗退至山東泰山狼虎谷被擒。林言不忍殺孃舅,乃殺一與巢貌似者代,巢逃出為僧。南宋周密《癸辛雜識》:“張奎義為西京留守,識黃巢於羣僧中,後住四明雪竇山,即雪竇禪師是也。”後人《詠黃巢墓》詩:“三十年前草上飛,鐵衣著盡著僧衣”即指此事。各位遊客:我們現在去參觀遊覽“隱潭三瀑”。位於雪竇寺西北約1.5公里,東吞、班溪兩鄉交界處。澗水從東喬村下流,形成三級瀑布,即上隱潭、中隱潭、下隱潭。上隱潭以幽險見長,中隱潭以清秀取勝,下隱潭則秀奇雙絕。

上隱潭,位於東喬車站西南角,從崖上通向深潭石階216級,陡壁深塑9青苔斑班,蒼松挺立石隙。澗底碧水深潭,南有水泥平橋,瀑布循崖傾落,高約49餘米,呈條線狀,鏗然有聲。憑欄仰望,水沫濺衣,涼氣沁心。潭北崖原有龍王廟,相傳北宋皇桔年間(1049年至1054年),朝廷遺使至此投金龍玉簡於潭中,祈雨抗旱,故昔日稱此處為龍潭。現建有小型水力發電站。

中隱潭,自上隱潭下行約500餘米處,濃蔭覆澗,澗有巨石橫卧,瀑布從巨巖俯衝而下,呈橫幅狀,水沫隨風飛濺,似霧如雨,富有溪谷野趣。

下隱潭,從中隱潭沿小徑下行約500米處。有巨石,寬9至12米,旁石筍,高20至24米,人稱石筍峯。峯底中空,一半覆蓋潭上,猶水上廣廈,瀑布橫傾潭處,仰視如彩雲橫空,絢麗多彩。集峯、洞、潭、澗於一境,風景獨秀。胡行之《下隱潭》詩:“百尺銀濤掛石飛,蒼崖翠壁紫巖扉。四時不息雷鳴耳,六月寒生潭上衣。”現因欄壩建小水電站,景色道損。

各位遊客,徐鬼巖瀑布是非常值得一遊的,徐鬼巖在雷竇寺西北7.5公里,東番鄉直蠶村附近,重巖峭壁,巖頂海拔476米,瀑布落差242米。崖口一巨石外突,傳説仙人騎鬼徐徐昇天,故名。遠望巨石,酷似石猴倚天而鞠,故又稱鞠猴巖。宋寶慶《四明志》載,絕壁鑿有“鞠猴巖”三大字,可能唐人所刻。‘今新刻“徐鬼濺雪”四大字。巖邊草木叢生,崖頂澗闊,有洞橋o:澗水澄白,源自躊躇嶺,過谷穿林,至此湍急奔突,循崖而瀉,大雨後聲若雷理,震撼山谷。臨崖俯視,萬丈深淵,JL、寒股慄。崖下白霧蒸騰,飛珠舞玉,底下有潭,樹枝拍擊水面,雄奇壯觀。宋代奉化人王時會詩云:“一片懸崖勢插天,昔人曾道此登仙;鬼飛赤局凌雲漢,鶴載瑤望度紫煙”。本世紀三十年代,從崖頂至崖下築有山徑。六十年代後,電影《難忘的戰鬥》人曙光》等曾在此拍攝外景。1991年政府撥款新築曲徑卵石路、扶欄杆、建亭子、接待樓、步雲梯等。

各位遊客,我們如有時間還可以去遊覽亭下湖景點。亭下湖位於刻溪上游,雪竇山南緣,距溪口鎮6公里。是一個羣山環抱的大型人工湖。巍銻大壩雄居於八曲高吞和亭下村之間,湖面面積5.9平方公里,蓄水量達1.53億立方米,六倍於杭州西湖。

亭下湖自然風光絢麗,奇峯幽谷,山嵐水色組成了諸多各具異情逸趣的湖山景觀。同時空氣清新,水質特優,魚產水果,山林資源豐富。大壩於1983年竣工,湖岸線隨山婉蜒盤曲,全長20公里。湖內景點正在開發之中,遊客可以泛舟湖上,也可垂釣、野炊、露宿,主要景點有平湖高壩、晦溪九曲、鮑魚卧波、金龜探水、芳島春蔭絕刁廣。

各位遊客,溪口雪竇山風景區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早在漢代這裏已有“海上蓬萊”之譽了,晉人曾作賦“涉海則有方丈蓬萊,登陸則有四明天象”。雷竇山海拔200至900米不等,是四明山的東脈,也是風景區的核心,區內景點繁多,今天我們遊覽了主要景點,我想,隨着經濟的日益繁榮,祖國統一大業形勢所趨,溪口所具有的特殊地位和秀美的景色,將更為海內外所矚目,溪口的明天將更美好。我想大家一定會再次來溪口觀光旅遊的,到時我們一定熱烈歡迎,謝謝大家。

重慶湖廣會館導遊詞介紹 篇7

個園是揚州現存歷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鹽商園林,南臨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東關街,是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兩淮鹽商商總黃至筠在明代壽芝園的基礎上擴建而成。1988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和蘇州拙政園並稱為中國四大名園。全園佔地30餘畝,整體佈局採用古典園林前宅後園的傳統形式。

個園的營造離不開一位傳奇人物,即個園園主、兩淮鹽商商總黃至筠。黃至筠祖籍浙江杭州,他憑着卓著的經商才能,積聚起萬貫家財,被嘉慶皇帝欽賜“鹽運使司鹽運使”,曾兩次進京為皇帝祝壽,入圓明園聽戲。可以説,黃至筠與晚清著名徽商胡雪巖一樣同為“紅頂商人”,都是欽賜正二品頂戴。園主人在位40餘年,建造個園就花了20xx年時間,耗銀600萬兩,相當於江蘇省一年的賦税。

為什麼黃家的園子不叫黃園?偏叫“個園”。“個園”得名緣於園主人生性好竹子;而竹葉三片形似中國漢字“個”字;中國漢字“竹”字一半亦為“個”。清代大才子袁枚就有“月映竹成千個字”的詩句,我們可以想象,繁茂的竹林在月光的映照下,地上彷彿出現了成千的“個”字。這一奇思妙想,可以看成是“個園”名稱的形象化圖解。

“竹”歷來為中國文人所愛,不僅是因為竹子姿態清雅,色如碧玉,更主要的因為它“正直,虛心,有氣節”的品格。宋代大詩人蘇東坡説過“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

個園的“萬竹園”是揚州城內最佳賞竹處。現有竹60餘種,近2萬竿,不乏稀有品種,如龜甲竹、方竹等。這是黃金間碧玉,此竹色彩美麗, 竹稈金黃色,節間帶有綠色條紋是黃金間碧玉;竹稈碧綠色,節間是黃色條紋者即碧玉間黃金,為優良的觀賞竹種。這是孝順竹,也叫慈孝竹,叢生竹種,筍期在夏季,新筍圍着老竹生長,像是遵從古訓“父母在,不遠遊”。

曲徑通幽,是江南園林的審美要素之一。而悠長纖瘦的竹林小徑,在體現園林意境美方面更勝一籌。我們抬頭看看,牆的匾額上有“竹西佳處”四字,“竹西”取自晚唐詩人杜牧吟詠揚州的詩句“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後來到宋代詞人姜夔又有“淮左名都,竹西佳處”,後來人們就以竹西佳處來指稱揚州了。在這裏把竹西兩字迴歸本來的意思就是:此處竹景最佳。

走過竹徑是一條由桂花樹枝葉交錯形成的林蔭小徑。這裏種的 是銀桂,“銀桂”諧音“迎接貴賓”,因此又稱“迎賓道”。桂花的花期大多在中秋前後,此時天清露冷,所以亦有“冷露無聲濕桂花”的説法。每到花開的時候,這條小徑都浮動着清清悠悠的芬芳,令人沉醉。

走到盡頭,請大家看一下地面上鵝卵石磚片瓷片鋪設的圖案,在圖案中我們看到的有:銅錢兩枚、花瓶一隻、方天畫戟三支——寓意:“連中雙元,平升三級”。大家經過之時可以踩一踩、踏一踏,好運連連。

我們眼前看見的這座小樓叫“叢書樓”,樓分山下兩層,上面是給園主人兒子讀書、藏書的地方。叢書樓匾額原本屬於清代乾隆年間揚州大鹽商馬氏兄弟,就在個園對面的街南書屋,馬氏敗落後,個園主人購得馬宅,其後又將街南書屋中一些廳堂匾額、楹聯移入個園之中。馬氏兄弟雖為鹽商,但勤敏好學、廣交朋友,是典型的儒商。“二馬”時期的叢書樓曾以藏書十餘萬卷名噪一時。乾隆年間朝廷編纂《四庫全書》時,馬家進獻書籍776種,為全國各地私人進獻之最。

大家看到樓在眼前卻找不到上樓的樓梯,我們一起進屋看看,那麼樓梯到底在哪呢?先留個懸念給大家,遊園快結束時我為大家揭示謎底。樓前有一小小院落,植梧桐一株,主幹已斜出屋檐,頗有些“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的意味。

我們現在來到的是南部住宅部分。依照坐北朝南、前宅後園的傳統,個園南部是主人的起居區,正門開在東關街上。住宅分別以“祿、福、壽”為主題,由東、中、西三條軸線組成,每條軸線分為前、中、後三進,由兩條火巷分隔。是中國傳統的建築樣式:“九宮格佈局”。

“民以食為天”我們首先來看看黃家的廚房,內設大鍋灶、置食盒、酒罈、條凳等廚房用具,黃家大灶為五眼灶,從大到小一字排開,各有各的用途,藉此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大户人家廚子下人為準備美味佳餚的繁忙場景。灶台邊沿懸掛隔板,起到了隔離油污,頗有現代圍裙的用途。大灶旁我們可以看到的是小灶,也就是俗話所説的“開小灶”,同樣是五眼灶,用來煲湯再好不過了。

個園主人的飲食很講究,據説吃的雞蛋,是專門用人蔘、白朮等名貴的中藥材喂大的雞生的,每個蛋的成本價要“一兩紋銀”。當時一石大米的售價才一兩多“紋銀”,園主人每天早上要吃“兩枚”雞蛋,相當於普通百姓大半年口糧的費用。廚師每天早上還要為主人蒸出十幾種點心來招待客人,葷素營養搭配,南北風味俱全。淮揚菜之所以能把中國普通的菜餚發揚到極致,揚州眾多的鹽商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現在我們所到達的就是黃家的餐廳了,餐廳的橫樑上採用的是金絲楠木,所以又稱楠木廳,楠木千年不朽,萬年不腐。採用如此粗大的楠木作為大梁完全是主人家豐厚家資的真實寫照。我們再來看看正前方條案上擺放的物件,東邊是一隻花瓶,西邊是座插鏡,東瓶西鏡,我們這裏取其諧音“平平靜靜”的意思。中間這張圓桌是由兩個半圓的桌子拼起來的,當時男主人不在家,桌子兩邊分開靠牆擺放,男主人在家拼成圓形,寓意“團團圓圓”。

接下來我們來到的是黃家接待一般性來客和處理日常事務的地方“清美堂”。“清美”以清為美,為官清正廉明,做人清清白白,是人們追求的一種思想境界。

我們來看抱柱上的這幅楹聯:“傳家無別法非耕即讀,裕後有良圖惟勤與儉。”“裕後”的意思是造福後輩。此副楹聯説:傳家沒有別的方法不是耕種就是讀書;造福後輩,最好的打算就是勤勞和儉樸。表達了主人對治家、傳家的深切體會。“耕讀傳家”一向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是一種以勸人勤於耕種和善於學習為主要內容的家庭美德思想,是中國古代道德傳統中的一份寶貴財富。

走到天井中我們來看一下門上的圖案是一隻只梅花鹿,檐口瓦頭滴水上也是梅花鹿圖案,以鹿寓祿,指高官厚祿的意思,此路住宅點出了“祿”字主題。

天井是住宅中的採光通風口,黃家房屋高大,四面的房屋連成一體,形成一個狹窄而高深的空間。天井四周的屋檐向內披下來,天落之水會全部流淌到天井裏來,這叫四水歸堂。所謂“四水”是指四面屋頂的排水,“歸堂”是指排水的方向朝向天井,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

中路前進為正廳,中進和後進為住宅,稱之為前廳後寢。此住宅格局是三間兩廂,裝修很規整。檐口瓦頭滴水及門窗閣扇,皆為倒掛蝙蝠寓意“福到”。天井裏這兩個大缸不是為了養金魚,它們是消防用具,稱為“門海”。門海即門前的“大海”,門前有了“大海”,磚木結構的房屋就不怕火災了。當然,還有另一層意思就是關於風水學的。古建築非常講究風水,水在風水學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古風水學認為“山管人丁,水管財”,臨水而居就有財運。

漢學堂是大宅門主廳,是黃家正式的禮儀接待場所,此廳面闊三間,抬樑式,柏木架構、柏木軒樑,是揚州最大的一座柏木廳。其大陀樑寬60公分,厚40公分,扁作,古樸雄渾。地面的柱礎(石磉)上圓下方,屋頂的矮腦(童柱)古樸簡單,整個構架造型簡練,全無清代的繁複多變,當為明代遺構。

漢學堂的楹聯文字,所彰顯的不是高踞鹽商總商之位40年之久的黃氏家族的權勢與財富,而是一個地道書香門第才有的文化形象。

中堂為鄭板橋舊聯;“咬定幾句有用書可忘飲食,養成數杆新生竹直似兒孫”。意思是:讀到一本好書可以叫人廢寢忘食,栽種幾根新竹看上去就像兒孫一樣討喜。此聯原為板橋的自畫像,以生動風趣的筆觸,傳神刻畫了一介書生甘苦自嘗的簡單生活和不同流俗的精神追求。被用來掛在漢學堂內便有了更多的含義,為黃氏耕讀傳家、好學重教的文化內涵注入了鮮活成分。

廳堂是一個家庭的臉面,堂名以漢學標榜,高古的建築格調和淵雅的文風相映成趣,彰顯出古樸雄渾的台閣氣象。不以富貴驕人,反覺書香襲人。

太師壁兩邊是木刻落地罩閣,走進罩閣可見兩個扇面拓片,一是工筆花鳥,一是仿宋人小品有人物山水,作者均為黃至筠。

現在大家看到一個三間兩廂的院落,是為中路中進。這裏是黃至筠次子黃奭夫婦的居所。中堂是《四時讀書歌》,配以篆書對聯:“漫研竹露裁唐句;細嚼梅花讀晉書”。用竹林的露珠磨墨,專心圈點着唐詩,細品着梅花之清香,靜心研讀着《晉書》。竹露、梅花,讓寒窗苦讀多了份靜逸與從容。用漫研竹露、細嚼梅花來形容讀書,有滋有味。

黃奭是清代的輯佚大家,他十分推崇漢學,治學嚴謹,著名學者阮元稱其“勤博”。《清史列傳》説他:小時候很聰明,雖然出身在商人家庭,但喜愛讀書學習幾乎到了痴迷的狀態,完全不同於其他鹽商子弟的崇尚奢華,不學無術。黃奭十餘年足不出户,潛心鑽研,治學態度十分嚴謹,重實證而輕議論。主要著作有《清頌堂叢書》、《漢學堂叢書》等等,共計數百卷。至此我們也就清楚了黃家主廳漢學堂的陳設佈置為什麼盡顯儒雅之風了。

穿堂而過可至中路後進,同樣是三間兩廂的格局,但陳設卻大為不同,非常簡樸,毫無富商大賈的豪華氣派。這是黃至筠五子黃錫禧的居住場所。黃錫禧是黃家最小的孩子,也是黃家最後一個離開祖屋的人,他就好像《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一樣,歷經家業由盛而衰的全過程,晚年寓居泰州。從少時的錦衣玉食到晚年的寄居他鄉,其心路歷程怕是旁人難以想像的。黃錫禧是清代詞人,著有《棲雲山館詞存》。正室內迎面懸山水中堂,楹聯所寫為:“雲中辨江樹;花裏聽鳴禽。”就是集黃錫禧的詩句而成,雲中江樹、花裏鳴禽都很難細辯,極具朦朧美,一靜一動也更見意境悠遠。黃錫禧其文清麗婉約,淡然天成,究其成因也是境遇所至。

火巷是房屋之間,為防止火災蔓延而預留的狹長通道。這條火巷南寬北窄,俗稱“船巷”。園主人是鹽商,主要的生意都通過水路運輸,在此主人希望自己的人生和事業都能夠一帆風順。火巷由南至北漸行漸窄,強化了透視感,延伸了空間,更覺“庭院深深深幾許”。

火巷的南面有一口水井,寓意船行水上。旁邊牆上砌成拱形,運用力的分散原理,防止長期取水導致牆體下沉。由此可見古代能工巧匠的智慧。

西路住宅遺存主房前後三進,是黃家內眷集中生活的場所。前進為正式接待禮儀場所,中進與後進為二層樓宅。檐口瓦頭滴水是壽桃圖案,門窗閣扇,採用的是仙鶴圖案。寓意“壽”。正廳三楹,旁設套房,套房前置小天井。廊牆上有兩對磨磚大花窗,是典型的揚州風格。此廳堂不但是黃氏三路住宅中最高敞的廳堂,也是揚州古民居中遺存最高的廳堂。

此廳從建築形式上稱方廳,俗稱“花廳”,為杉木構架,但極為考究。是園主人舉行黃氏宗族聚會、議事、祭祀等盛大活動的場所。也是時而排戲唱“堂會”的地方,主人家裏上百人的家庭戲班就經常在此演戲。

因黃至筠晚年“清譽有佳”而名清頌堂。請看清頌堂抱柱上的對聯:“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讀書”。 “積善”、“讀書”,可以説是立家的根本。這是中華傳統,更是教化子孫後代的需要。

重慶湖廣會館導遊詞介紹 篇8

西安鐘鼓樓構築重檐窩拱,攢頂轉角的木質佈局,共有3層。每層均施斗栱裝飾。樓基面積達1377.64平方米,通四街各有門洞。基座為正方形,高8.6米,寬約35.5米,用青磚砌築。樓高27.4米。由地面至樓頂,高36米。內有樓梯可迴旋而上,供遊人登臨旅行。鼓樓始建於明洪武十三年(1380),清康熙十三年(1674)和乾隆五年(1740)先後重修,但梯體仍保持原構築特點。樓九楹三層,為歇山頂重檐三滴水木構構築。座寬38米,長52.6米,高8.7米,全用青磚砌築。樓高24.3米,通高33米。南北正中闢有高、寬各6米的券門。北懸“聲聞於天”匾額,南懸“文武盛地”匾額。樓建於基座中心,慎重豐富。

鐘樓的西北角上陳列着一口明代鐵鐘,重5噸,鍾邊鑄有八卦圖案,製作於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但它比鐘樓起初懸掛的銅鐘卻小得多了。鐘樓原先懸掛的巨鍾是唐代景雲年間鍛造的“景雲鍾”(現藏於碑林博物館)。聽説,遷到今址之後,風物雜談,固然樓的式樣鉅細並沒有改變,景雲鍾卻怎麼也敲不響了。無可若何,只有另換。

鐘樓的門扇槁窗雕樓精細繁複,示意出明清流行的裝飾藝術。細心瀏覽門扇上一幅幅浮雕,它們會彙報你古代很多饒故意見意義的典故軼聞。第一層北門,自西向東依次為;虯髯客;木蘭從軍;文姬歸漢;吹簫引鳳;紅葉題詩;班昭唸書;博浪沙椎秦;唱籌量沙。第一層東門,自北向南依次為:永生殿盟誓;連環計;黠鼠夜擾;掛角唸書;卞莊刺虎;嫦娥奔月;東坡題壁;李白邀月。第一層南門,自東向西依次為;文王訪賢;伯牙鼓琴;畫龍點睛;斬蛇起兵;伯樂相馬;柳毅傳書;舜耕歷山;把橋授書。第一層西門,自南向北依次為;枕戈待旦;李陵兵困;由基射猿;龍友頌雞;黃耳傳書;孫期放豚;陶侃運磚。第二層樓南門,自東向西共八幅“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畫面,依次為鍾離權、張果老、呂洞賓、曹國舅、鐵枴李、藍采和、韓湘子和何仙姑。

第二層北門,自西向東共八幅勺“仙醉酒”畫面,依次仍為鍾離權、張果老、呂洞賓、曹國舅、鐵枴李、藍采和、韓湘子和何仙姑。第二層東門,自北向南依次為;單人獨馬;伐鼓金山;岳母刺字;孟母擇鄰;子路負米;畫獲教子;温嬌絕裙;聞雞起舞。第二層西門;自南向北依次是:寫經換鵝;茂叔愛蓮;灞橋折柳;踏雪尋梅;陶潛愛菊;尋隱不遇;孤山放鶴。

重慶湖廣會館導遊詞介紹 篇9

各位遊客: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石門澗參觀遊覽。在此我就把石門澗的有關情況向大家做個介紹。

有句話説得好“石門澗是廬山的一塊瑰寶。它既有泰山之雄、黃山之奇,又有青城之幽、華山之險。不到石門澗,難識廬山面”。石門澗位於廬山西麓,所以按其區位素稱:廬山西大門。據《後漢書?地理志》載:“廬山西南有雙闕,壁立千餘仞,有瀑布焉。”石門澗因有天池山、鐵船峯對峙如門,內有瀑布高懸垂落形成壯麗多姿長澗而得名。面積5000餘畝。自古石門澗就有“匡廬絕勝”、“山水決勝”、“石門冠天下、澗景醉遊人”的美譽。其實在遠古時期,大約九億年前,廬山及周圍地區尚是一片汪洋大海,後經多次地殼活動,廬山才從海底慢慢上升起來,所以地貌景觀奇特,地質內涵豐富多彩。它屬典型的冰川地貌,距今約120萬到24萬年前才形成這種“褶皺”型和“地壘式斷塊山”。而正是由於第四紀冰川鬼斧神工似的把石門澗雕刻成一件藝術珍品。黃龍冰斗,窄口下懸崖,挾帶着的冰體,沿谷地面流,從而產生石門澗、U形谷、冰門檻。石門澗上連天池、九奇、大林、上霄諸峯。並且廬山將軍河的水、九奇峯的水、上霄峯的水、大林峯的水、含鄱口的水、烏龍潭的水......後都彙集於石門澗,所以説是石門澗的水資源很豐富,導致“處處掛飛泉”的景緻。是廬山西部一條長、寬、氣勢的溪澗。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為了解決廬山用電,國家在神龍宮上邊築起40多米高的大壩蓄水發電,瀑布優勢相對減弱。但由於水源廣,加之廬山全年陰雨天佔55%,年均降水量為:1833.5毫米,年份降水量高達3362.6毫米,特別是3―9月降水量一般月均在150毫米左右,因此石門瀑布水,終年不涸,非常可觀。而這種特定的環境氣候也促使了生活在這裏的“三石”的生長。説起這“三石”,大夥兒可能就要問了到底是什麼?用句很通俗的話來説就是:三石成一桌菜,是廬山的特產。分別是石雞、石魚、石耳。石雞叫雞不是雞,它生長在廬山山澗裏與蛇同一個洞穴,形體很像青蛙,叫聲很像雞,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石門澗的生態環境也非常優越,植被覆蓋率達85%以上。廬山區域內的植物種類中,有60%以上在石門澗分佈。

廬山的山花杜鵑花在入春後個個都爭奇鬥豔。早在1620xx年前,石門澗就遊蹤不絕。東晉隆安4年,名僧會員率釋、道、儒18高賢常遊於此,遊覽風光,輪道吟詩,寫下了《遊石門詩並序》,成為千古絕唱。為我國山水遊記之作開了先河。位團友: 歷經艱苦磨難,穿過一片柳山樹林,爬上300多步台階,現在我們大家已是氣喘噓噓,滿面汗水了。

請大家抬頭觀看,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座千年古剎和三棵千年古樹――這就是我們今天見到的又一景點,周恩來總理照相的地方――三寶樹。請大家在旁邊的台階上坐下休息,聽我給大家介紹一下。 所謂三寶樹,即兩棵柳杉和一棵銀杏,請看這塊石頭上鑲着“晉僧曇冼手植波羅寶樹”這麼一看大家會説原來這三棵樹是晉朝的一個和尚所種,那就有一千五百年啦,這種説法可對可不對,為什麼呢?大家看,這兩棵叫柳杉樹,在廬山有很多品種的杉樹,有水杉、河杉、紅杉、鐵杉、和柳杉,又因為這種樹它枝葉長得像垂柳一樣,往下沉,人們稱它為柳杉。那邊一棵叫銀杏,又名白果,因為祖輩種樹,孫子才能吃到果子,所以又名公孫樹,它是活化石,十分珍貴。

根據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地質學家李四光,來廬山考查證明:廬山經歷過第四紀冰川,也就是説,大約在400萬年前,我們這塊地方長着茂密的原始森林,棲息着許許多多的動物、植物,但是因為第四紀冰川到來時,氣温急驟下降,後降到零下幾十度,地球上有很多地方就這樣被冰包圍着,包圍多少年呢?有40萬年,在這40萬年的漫長歲月中,很多植物都絕種了,但有這種銀杏樹不知道通過什麼方法活了下來,而更為可貴的是很多植物都是雌雄同體的,但銀杏樹都是“公母”分開的,卻又不能分的太開,據説分到一定的距離,花不能授粉,“公母”樹都會死掉,這樹是晉朝時的。

廬山有一廟叫“大林寺”,廟裏主持叫曇詵,所種原有三棵,兩母一公,有一棵母樹種下不久就被蟲吃掉了,公樹痛不欲生也想死,但死到一半,抬頭一看,還有一棵母樹,公樹想,我要一死,這棵母樹也會死,為了這棵母樹,我也要活着,所以人們又叫它愛情樹。請看那一棵是公樹,但又不是三寶樹之列了,後來到了明朝,萬曆年間,此處修了一座“黃龍寺”,廟裏面的長老叫“徹空”,又重新補種了兩棵柳杉,又因為這一類型樹,佛教統稱為婆羅寶樹,大致寺廟裏、廟前或廟後都要種上一到兩棵的,所以現在下面柳杉樹高41米,直徑1.9米,樹齡620xx年;這一棵柳杉高41米,直徑2.2米,樹齡620xx年;這棵銀杏高30米,直徑1.5米,樹齡1520xx年。

那麼樹就是樹,為什麼稱為寶樹呢?有人説樹到百年為寶,這是錯誤的,因為今古賢文上面説得好,山中易找千年樹,世上難逢百歲人。

而這種樹有很多説法,比如明萬曆年間,神宗天子駕遊此處發現這棵銀杏木質很好,就命令100個工匠限期三天,將此樹砍下做一大桌子,誰知這100個工匠就來砍,這一下可了不得啦,為什麼呢?因為你這邊砍,它那邊長,你砍多少,它就長多少,這一砍就砍了三天,限期將到,樹砍不倒,這100個工人慌啦,一齊跑到樹下哭着説樹啊,你就讓我們砍了吧,如果我們不把你砍下作成桌子,我們全家將會被殺啊,求你呀,誰知此時樹上發出一種聲音,好象在説“孩兒們,我很同情你們,但是你們要砍我,也只能從上面砍,讓我一層層往下落,如果你們從下面砍,我將無論朝哪邊倒下,都會壓死我的子孫的呀,你看我四周長着多少樹,它們都是我的子孫啊,工人一聽樹能説話,一齊大吃一驚,趕緊把這事告訴了神宗天子,明神宗聽後一口氣説,樹本草木能照顧及子孫,我身為一國君王應為百姓着想,此樹乃寶樹也,應當加以保護。當然這是神話不足為奇,實際上是我們廬山腳下有鄱陽湖、長江,山上山下温差極大,因而氣流的波動也特別大,所以每到夏天下瀑雨,風特別大,加上雷電,十分嚇人的,人們稱為“山嘯”。據説明朝黃龍寺和尚徹空長老種下兩棵柳杉不久,廬山發“山嘯”啦,整個廬山是“飛沙走石、雷電交加、昏天暗地、日月無光、大雨傾盆、搖搖欲墜”,但是因為三棵樹這地方是山凹,反而是風平浪靜,因此,徹空和尚認為是這三棵樹有鎮山之能,特休書一封告訴皇帝,又因為這上面黃龍寺是萬曆母親慈聖皇太后所修,所以萬曆皇帝特別重視,因此這位神宗皇帝降旨一道説“樹能鎮山,是大明朝洪福齊天,實乃寶樹,是太后洪福齊天,今後三棵樹要加以保護,不得毀壞,凡大明官員,路過三棵樹要“文官下矯,武官下馬”,所以這三棵樹和廬山樹都被保護起來啦,這三棵樹呀才能這樣枝繁葉茂,直到現在都長得這麼吸引人。

民國初年,愛國人士陳三立遊玩三棵樹曾題詩一首説: 山山鑿徑帶痕圍,躡步青雲接隼飛; 磬吐草根成薄碎,影生木未斂餘輝; 誰移赤水三棵樹,只伴殘僧百衲衣; 直幹瑰枝保今古,斧斤所赦與欷噓。 好啦,三寶樹介紹到此,我們大家休息一下,等一會再給大家介紹廬山的其他名景。

今天我們要參觀的是有廬山“的瀑布羣”“神祕的大峽谷”之稱的剪刀峽景區。它坐落在廬山北部的深山之中,距離九江市區11公里,行車時間大概在30分鐘左右,請大家放鬆身體,隨着汽車緩慢的顛簸,給大家做免費的按摩。在大家享受的過程中,我給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剪刀峽的情況。

廬山縹緲的是雲霧,悠久的是人文,莫測的是政治,而壯觀的就是瀑布了。在剪刀峽中就有廬山的瀑布羣。剪刀峽,除了站在廬山牯嶺往下看山巒象被剪刀剪開而得名之外,更是因為在剪刀峽內,有一條瀑布像一把流動的巨型剪刀。其實在剪刀峽長約3500米、寬約250米的山谷中,大大小小的瀑布加起來有近百個。加上地形複雜,雨水充沛,使得每條瀑布的姿態各不相同,除了剛才説的剪刀峽雙瀑之外,還有上下三疊,潭深水急的烏龍潭瀑布;寒玉森森,泄水如簾的水簾泉瀑布;輕舞飛揚,飄灑婀娜的龍鬚泉瀑布;石如太師椅,色如白龍身的龍椅石瀑布;扭扭捏捏,害羞躲藏的隱瀑……千姿百態,變幻莫測。除了千奇百怪的瀑布羣之外,更為奇特的是舉目成趣的嶙峋怪石,牯牛石,神龜石,天寶石,卧雲石,雞冠石,羅漢石,九龍石,飛龍石,石蛙……這些巨石有的在澗旁靜坐,有的掩映在密林之中,有的在山頂眺望,或立、或卧、或懶洋洋、或欲騰空而去,不一而足,形神兼備,活靈活現,不得不感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走進剪刀峽,你會發覺天突然的暗了,就算是在正午,你也很難讓陽光直射在身上,彷彿你走進了原始森林,這就是剪刀峽的另一個特點-----幽。走進剪刀峽,舉目四望,除了綠色還是綠色,除了樹木還是樹木。這裏的森林覆蓋率達到了95%以上,是廬山景區之冠,“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花影不離身左右,鳥聲只在耳東西”這並不是古人所獨有的享受和意境,你在剪刀峽也能親身體會到。廬山櫻花林,杜鵑谷,野葡萄園,紫藤,香果,等等等等,多達近3000種的植物會讓你目不暇接,藤纏樹,樹纏藤,藤藤相纏,樹樹相連。讓人叫絕的,是在桂花潭邊的一株桂花樹,樹圍56釐米,別看它不高,可是卻有着千年的歷史。他之所以千年還長得不粗壯,那是因為它生長在石頭上。儘管他先天條件不好,可是在這峽谷中充沛的雨水,濕潤的氣候,竟然也生長得有聲有色了,因其枝幹婆娑如鳳凰展翅,又被譽為鳳凰桂。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特地為他寫下一首詩《廬山桂》:偃蹇月中桂,結根青倚天。天風饒月起,吹子下人間。飄零委何處,乃落匡廬山。生為石上桂,葉如剪碧鮮。枝幹日長大,根基日牢堅。不歸天上月,空老山中年。廬山去咸陽,道里三四千。無人為移植,得如上林園。不及紅花樹,常栽温室前。

大家也許都知道,廬山自古宗教繁盛,特別是佛道儒三教,在廬山紮根深,歷史也久遠。作為谷深景幽,飛瀑流泉的剪刀峽,自然也就成為方外人士的絕佳的修行之處,淨土宗的始祖----慧遠大師和他的十八高賢曾在剪刀峽講經參佛,潯陽三隱之一的劉程之曾在此隱居修身,陶淵明沒有在沙河隱居前,也在此和劉程之,慧遠作伴,他們去世之後。陶淵明才鬱鬱寡歡的遷到沙河縣。道家五祖之一的白玉蟾,也曾經因道行不深來此修煉,終悟道成仙。匡俗就是在此修煉,成仙而去,留有廬存。廬山就因此得名。佛道儒三教在此相處和諧融洽,大家各自修煉又互相融會,形成了中國宗教歷史上少有的大融合。在剪刀峽的密林深處,有一處近百畝的寺廟道關遺址。從前宗教的興盛由此可見一斑。只是不知道從何時開始,這個號稱道教第三十六福地的地方竟然沒落了,廟觀頹敗,人跡全無,只剩下今日的殘垣斷壁,雜草叢生,滿目淒涼,讓人不由得唏噓感歎。為什麼會這樣呢?那些修行的高僧道長呢?那些飽學的儒士呢?真的意境肉身飛昇了嗎?這個至今還沒有解開的謎團,為剪刀峽迷上了一層生米的面紗,這就是為什麼説,剪刀峽是廬山神祕的大峽谷了。

介紹了剪刀峽的奇,剪刀峽的幽,剪刀峽的綠,剪刀峽的神祕,再剪刀峽應該注意的是什麼呢?1、 禁止吸煙。這是首要的。 2、其次要注意安全,很多石頭上由於濕潤的氣候,長滿了青苔,很薄的一層,有的地方肉眼很難看得出來,所以大家可能看到溪流縱橫,瀑布飛下感到很興奮,但是千萬要記住。安全才能開心。 3、由於這裏還處於比較原始的狀態,會給我們的一些活動造成不便,吃住不是很方便,但是就算這樣,坐在山中吃上一些山野之味,也是別有一番情趣的。 4、這麼青的山,這麼綠的水,這麼美的景,你忍心看到他們被垃圾淹沒嗎?

所以,建議大家把垃圾裝在塑料袋裏,不要隨地扔果皮紙屑,更不要隨意攀折那些自幼生長的野花,讓他們自由的生長吧。 各位朋友,還有幾分鐘就到了剪刀峽景區了,進景區之前,我們還會看到千年古塔----西林塔和淨土宗的祖庭----東林寺。到時候我在一一地為大家介紹,大家可以開始準備了,換上登山鞋,去掉不必要的裝備,貴重物品隨身攜帶,其他地放在車上,然後讓我們輕裝上路。探尋剪刀峽的神祕吧。

重慶湖廣會館導遊詞介紹 篇10

沈園在宋朝面積有70多畝,園內景緻怡人,是江南著名的私家園林。因為主人家姓沈,而據今也不知道名什麼,所以稱為“沈氏園”。

大家都知道,南方的氣候比較的潮濕多雨,而古建築又大多以木結構為主,所以,在紹興古建築所保存的時間也比較短,宋代沈園的建築早已經不復存在了。1963年沈園被列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在浙江省考古所的主持下,紹興的文物部門對沈園的遺址進行了考古探測,出了不少的六朝、唐、宋、明、清時期的遺物和遺蹟,查實了原先沈園的佈局和範圍。我們結合沈氏後人所提供的清代沈園平面圖,精心設計了修復方案。經過1987和1994年的兩次擴建,沈園由原來殘存的4.6畝擴展到了18.5畝,並恢復了宋代園林建築。20xx年啟動了沈園的三期擴建程,使沈園的面積擴展到了57畝。

沈園距今有800多年的歷史了?為什麼沈園歷經820xx年而不衰呢?下面請各位遊客帶着這個問題,跟我一起參觀這個越中的仿宋園林,整個景區由三大部分組成:沈園古蹟區、東苑、南苑。

下面首先請大家隨我參觀古蹟區。現在大家所看到的這個園子,叫“詩境園”,是為了紀念詩人陸游所建,其中在這個園子裏有一塊形狀奇怪的石頭,取名為“詩境石”。上面的“詩境”兩字便取自陸游的手跡。這塊石頭是一塊太湖石,它具有五個特點:瘦、透、漏、皺、醜。“瘦”,是因為它看上去上大下小,給人一種高高瘦瘦的感覺;“透”,是因為大家如果有興趣可以點一隻煙,對準其中的一個孔,那麼煙霧就會從各個孔中冒出來;“漏”也是這個原因,一到下雨天雨水就會從上面的孔滲以下面的孔,而且各小孔都是不相連的。"皺”,是因為這塊石頭摸上去就好像是人額上的皺紋,人信大家可以上前去摸一下。這第五個特點“醜”,也是這五個特點中最重要的,人是以美自稱的,而石頭卻是以醜為美的,越醜就越加顯示出它的欣賞價值。

現在我們所站的是一個仿宋建築,形狀古樸,取名“問梅檻”,這三個字是由紹興書法協會會長沈定庵老先生所寫的。“問”是詢問探求的意思;“梅”是指陸游生平最喜愛的梅花,而我們沈園內種植最多的植物也是梅花,冬天的沈園梅香滿園,尤其是到了下雪天更是沈園最美麗的時候。據説,陸游是中國歷史上留下詩文最多的作家之一,至今保存下來的只有9300多首。其中描寫梅花的就有200多首,可見陸游對梅花的情有獨鍾了。“檻”是像這種建築在水上的一種建築名稱。所以“問梅檻”三個字便由此而來。下面我們往這邊走。

我們紹興有“石鄉”的美稱,那麼我們現在所走的這痤古樸的小石橋叫做“傷心橋”。為什麼取這名字呢?因為陸游曾在老年重遊沈園時,觸景生情,在沈園《二絕》中有這樣一句話“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

走過傷心橋我們現在來到的是六朝井亭,那麼亭中的這口井是在1985年考古發掘時所發現的,井身是用繩紋平磚錯縫砌成的,從井內出土的漢至六朝的陶瓷器殘片可以確定它屬於六朝的遺物。這六朝分別為:三國的吳、東晉、南朝的宋、齊、樑、陳,所以這個亭稱為“六朝井亭”。但是由於取土困難,為防止井身坍塌,整個發掘深度僅只有1米。緦的遊客可能會發現這個亭子的頂有一個六角形的缺口,這個缺口一共有三個作用,有哪三個作用,大家不防猜一下:這第一個作用就是方便取水,因為在古代的時候,人產提水都用竹竿,大家都知道竹竿比較的長,所以開了一個孔後竹不可以從上面伸出去而方便取水;第二個作用是利用太陽光的紫外線可以殺菌而防止水的腐朽;第三是賞朋和集水,在每朋的農曆十五晚上,到沈園散散步,看看月亮,會讓你的心情更加舒暢。

沈園的建築佈局是以“孤鶴軒”為中心,這三個字是由著名畫家謝稚柳和金右學家康殷所分別題寫的。那麼為什麼取名為孤鶴軒呢?大家都知道陸游是南宋時期偉大的愛國詩人,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浙江紹興)人,出身於“書香門弟”,出生後不久,北宋便滅亡了,由於金兵南侵,使他從小經歷了一段逃難生涯。陸游12歲的時候就能詩文,國家垂危的現實,使他20歲就立下了“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壯志。22歲那年,到臨安參加鄉士考試,因為當時名列奸臣秦檜的孫子之前,又因為他不忘記國恥,主張北征,收復失地,受到了秦檜的忌恨,竟在複試時把陸游的名字給除掉了,直到秦檜死後,他才被錄用。但因為他力主抗戰,多次受到投降派的排擠打擊,命運坎坷不平,幾次罷職回鄉。由於在朝庭裏沒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被一些人排斥,在晚年過着閉支野般的生活,並在82歲時寫有《城南》詩一首,在詩中,詩人以“孤鶴”自喻,所以,我們就把這處建築取名為“孤鶴軒”,以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在軒中還有一幅對聯“宮牆柳一片柔情付與東風飛白絮,六曲欄幾多倚思頻拋細雨送黃昏”。由蕭挺撰文,錢君匋手書。其中的宮牆柳和細送黃昏分別取自陸游和唐婉的《釵頭鳳》的一句詞。下面的這塊石頭也是一塊太湖石,1985年考古發掘得,經考證是明朝的遺物。

現在我們來到的便是千古絕唱的《釵頭鳳》碑,在欣賞這兩首詞前,先聽我講一下陸游和唐婉那悽美的愛情故事吧。據史書記載,陸游在20歲左右的時候表妹唐婉為妻,陸游英俊豪爽,才華過人,唐婉才貌雙全,通曉詩詞,和陸游可謂是情趣相投。

但兩年後陸母竟逼迫陸游休妻。為什麼她要這麼做呢?主要原因有兩個:第一,在當時的社會中,他們結婚兩年了,卻一直沒有生育子女,而古代人們非常看重這一點,認為女子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第二,由於唐婉與陸游的情趣相投,兩人整天在閨房內飲酒作詩,在陸母眼裏就是不誤正業,所以作為媳婦的唐婉一直沒有得到婆婆的歡心。在封建社會中,母命難違,陸唐兩人只得忍淚吞聲,依依分別,各自娶嫁。

在紹興二十五年的春天,沈園按例對外開放,當時的小説筆記《東京夢華錄》記載,宋朝慣例,每年的農曆三用七年級至四月初七,私家花園都要對外開放,包括皇帝的御花園。每到此時,也是遊人最多的時候,因此作為越中名園的沈園,每年到此時當然會吸引很多遊客來此遊玩。陸游與唐婉在這裏不期而遇了,唐婉對陸游非常殷勤,派家人給陸游送去了酒菜。陸游回憶起往事,感慨成千,即興在沈園的園壁上題寫了《釵頭鳳》詞:“紅酥手,黃滕酒,滿城春色宮牆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邑鮫綃透。桃花落,閒池閣,山盟雖在,綿書難託,莫、莫、莫。”當時,陸游已經另娶了四川王氏為妻,而唐婉也改嫁了紹興名士趙士程。所以,當年的山盟海誓好像還在耳邊迴響,但兩人之間已經不能夠再通書信了,此時的陸游不管有多少悔恨多少遺憾,卻只能無奈地説一聲“莫、莫、莫”了。

相傳,唐婉看了這首詞之後十分傷感,回到家裏也和了一首《釵頭鳳》“世情薄,人情,雨送黃昏花易落。曉風乾,淚痕殘,欲箋心事,獨語斜欄,難、難、難。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追認鞦韆索。角聲寒,夜闌珊,怕人嬙,咽淚粧歡,瞞、瞞、瞞。”從沈園回家後,唐婉一夜沒睡,獨自依闌垂淚。但是,這種刻古銘心的思念卻是無法向人訴説的。所以,她只能“咽淚粧歡”,這種過分壓抑使她不久便而死,大約是30歲左右。這是封建禮教所造成的愛情悲劇,唐婉的死給陸游造成了很大的創作,使他終身難以釋情。在他晚年每當重遊沈園,都會作詩來表達他對前妻唐婉的思念。正因為如此,800多年來,人們總是將沈園與陸游聯繫在一起,使它成為人們追思這份至死不渝的真摯愛情的千古名園。可是經過了那麼多年,宋代沉默的地表建築已經都不存在了,陸游當年題寫《釵頭鳳》的牆也已經無法找到。現在這堵《釵頭鳳》碑是我們用陸游的手跡,重新組合而成的。

下面我們看到的是又一口古井,它是宋朝留下來的遺物,所以取名為“宋井亭”,那麼這塊匾額中的井字中間為何多一橫呢?跟我走進來,大家就可以迎紉而解了。大家可以看到,這口井的形狀看上去好像人的眼睛,所以又稱為“雙眼井”,從而有這樣一種説法,一個眼睛代表陸母,另一個眼睛就代表唐婉,當中一橫就代表陸游的母親將他們給分開了,但是大家可以看到井中的水是相連的,可見陸游與唐婉的心始終連在一起。那麼這口井的形狀呢原來不是這樣的,當中原來是有一堵牆,是兩户人家合用的一口井,沈園重建時把這堵牆給拆除後就形成了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形狀。

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口池原名為“荷花池”,由於它的形狀好像葫蘆,民間把它稱為“葫蘆池”。我們在1985年考古發掘時,在這裏發現了一條葫蘆池的排水溝,這是沈園唯一的原物。在排水的同一地層又發現了典型的宋代遺物。

這個亭子叫“如故”亭,有一見如故之意,相傳這裏是唐婉宴請陸游的地方,原來的已經在一次大台風中被吹倒了,大家現在所看到的是一個仿宋體。為了表示對陸游與唐婉的紀念。

下面我們要參觀的是沈園古蹟區的最後一佔“雙桂堂”,雙桂堂原是沈家的堂屋,因為舊時在堂前種了兩株桂花樹,左邊為銀桂,右邊為金桂,故稱“雙桂堂”,屋內的建築是從民間徵集過來的,所以看上去比較新。

好了,沈園古蹟區就參觀到此,那邊還有東苑和南苑,東苑是愛情園,南苑是陸游紀念館,都是20xx年新擴建的景點,大家可以自行參觀。

重慶湖廣會館導遊詞介紹 篇11

周莊位於蘇州城東南,崑山的西南處,有“中國第一水鄉”的美譽,是江南六大古鎮之一。周莊是一個具有九百多年曆史的水鄉古鎮,而正式定名為周莊鎮,卻是在清康熙初年。周莊在蘇州管轄的崑山之西南,古稱貞豐裏。千年歷史滄桑和濃郁吳地文化孕育的周莊,以其靈秀的水鄉風貌,獨特的人文景觀,質樸的民俗風情,成為東方文化的瑰寶。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傑出代表的周莊,成為吳地文化的搖籃,江南水鄉的典範。最為著名的景點有:沈萬三故居、富安橋、雙橋、沈廳、怪樓、周莊八景等。

富安橋是江南僅存的立體形橋樓合壁建築;雙橋則由兩橋相連為一體,造型獨特;沈廳為清式院宅,整體結構嚴整,局部風格各異;此外還有澄虛道觀、全福講寺等宗教場所。周莊古鎮南瀕臨的一片大湖,俗稱南湖、南白蕩,與吳江分界。乘船經南湖可抵青浦商榻,遊覽大觀園。湖濱茂林修竹,環境幽靜,湖水清澈澄淨,魚蝦豐盛。這裏既是一個天然水庫和養魚場,又是一個不可多得的風景區。南湖景色四季皆宜,秋夜的月色格外醉人。當金風送爽,明月高懸時,湖面上一片碧綠、一帶金黃,充滿了“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的意境。周莊八景:—全福曉鍾、指歸春望、缽亭夕照、蜆江漁唱、南湖秋月、莊田落雁、急水揚帆、東莊積雪,隨着歲月的變遷,有的陳跡依舊,有的增添了新的光彩。有的卻已影蹤難覓。被歷史的風塵所湮沒。迷樓:地處貞豐橋畔,原名德記酒店。店主李德夫祖籍鎮江,於清光緒末年,攜眷遷徙周莊古鎮,因擅長烹調珍饈佳餚,掌勺開設酒店。夫妻倆年過四十,才喜得千金名喚阿金。

年長後,如阿一枝出水芙蓉,在水鄉周莊壓倒羣芳。在父母的寵愛下,抵制纏足,“大腳觀音”的雅號不脛而走。求婚者紛至沓來,李德夫難捨愛女遠離膝下,小樓藏嬌,讓她守着雙親共度生涯,當壚勸酒,張羅顧客,生意火紅。全福路南端的新老鎮區交界處,矗立着一座仿古牌樓。四根堅固挺拔的淺褐色花崗石方形柱子,支撐起重檐翹脊的蓋頂;渾然粗獷的木質斗拱,透露出仿明建築的風采。整座牌樓氣勢軒昂,形態翼然,恰如水鄉周莊古鎮的一道莊重古樸的門扉。

周莊鎮舊名貞豐裏。據史書記載,北宋元佑年間(公元1086年),周迪功郎(官位名)信奉佛教,將莊田200畝(13公頃多)捐贈給全福寺作為廟產,百姓感其恩德,將這片田地命名為“周莊”。但那時的貞豐裏只是集鎮的雛形,與村落相差無幾。1120xx年,金二十相公跟隨宋高宗南渡。遷居於此,人煙才逐漸稠密。元朝中葉。

頗有傳奇色彩的江南富豪沈萬三之父沈佑,由湖州南潯遷徙至周莊東面的東宅村(元末又遷至銀子浜附近),因經商而逐步發跡,使貞豐裏出現了繁榮景象,形成了南北市河兩岸以富安橋為中心的舊集鎮。到了明代,鎮廓擴大,向西發展至後港街福洪橋和中市街普慶橋一帶,並遷肆於後港街。清代,居民更加稠密,西柵一帶漸成列肆,商業中心又從後港街遷至中市街。這時已衍為江南大鎮,但仍叫貞豐裏。直到康熙初年才正式更名為周莊鎮。另有資料,周莊地域春秋時期至漢代有“搖城”之説,相傳吳王少子搖和漢越播君封於此,周莊的歷史就顯得更加悠久。在鎮郊太師澱中發掘到的良渚文化遺物,也證明了這一點。周莊元代時屬蘇州府長洲縣。明代中期屬松江府華亭縣,清初復歸長洲縣。清雍正三年(公元1720xx年),周莊鎮因元和縣一分為二,約五分之四屬元和縣(今吳縣市)。五分之一屬吳江縣(今吳江市)。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江蘇巡撫陳文恭將原駐吳縣角直鎮的巡檢司署移駐周莊,管轄澄湖、黃天蕩、獨墅湖、尹山湖和白蜆湖地區,幾乎有半個縣的範圍。

周莊由原來的小集迅速發展為商業大鎮,與江南富豪沈萬三的發跡很有關係。沈萬三利用白蜆江(即東江)西接京杭大運河,東北接瀏河的優勢,出海貿易,將周莊變成了一個糧食、絲綢及多種手工業品的集散地和交易中心,促使周莊的手工業和商業得到了迅猛的發展,最突出的產品有絲綢、刺繡、竹器、腳爐、白酒等。周莊環境幽靜,建築古樸,雖歷經900多年滄桑,仍完整地保存着原來的水鄉集鎮的建築風貌。全鎮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民居仍為明清建築,僅有0.47平方公里的古鎮有近百座古典宅院和60多個磚雕門樓,周莊民居,古風猶存,最有代表性的當數沈廳、張廳。同時,周莊還保存了14座各具特色的古橋,它們共同構造了一幅美妙的“小橋、流水、人家”的水鄉風景畫。周莊,悠遠的歷史,給古鎮造就了諸多勝景。著名建築學家羅哲文盛讚周莊“不但是江蘇省的一個寶,而且是國家的一個寶”。

重慶湖廣會館導遊詞介紹 篇12

廬山石門澗位於廬山西麓、素稱廬山西大門,廬山石門澗因天池山、鐵船鋒對峙如門,內有瀑布垂落而得名。廬山石門澗氣候温和,雨量充沛,植物種類繁多,石門澗又有“廬山植物一絕”美譽。

景區面積六千餘畝、景觀百餘處。集“雄、險、奇、秀”於一體,是一座地質變化、生物進化、自然造化、歷史文化的綜合大觀園,有“匡廬絕勝”、“山水絕勝”之美譽。古譽廬山第一景。

廬山石門澗瀑布是廬山眾多瀑布中最早錄入史冊的。兩千多年前的《後漢書地理》中就有記載:“廬山西南有雙闕,壁立千餘仞,有瀑布存焉”。1648年,旅行家徐霞客“知石門之奇,路險不能上”,遂攀藤附葛,考察了廬山石門澗,並寫下了膾炙人口的《遊廬山日記》,稱讚廬山石門澗瀑布“噴雪奔雷,騰空震盪,耳目為之狂喜”。

山因人重,景借名傳。早在1620xx年前,這裏就遊蹤不絕。東晉隆安4年,名僧慧遠在此築“龍泉精舍”,率儒、釋、道18高賢常遊於此,傳經佈道,使之成為淨士宗的發源地。其寫下的《遊石門詩並序》,開了我國山水遊記的先河。此後謝靈運、李白、白居易、徐霞客等歷代數以百計的文人墨客都為之相涉,並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詞歌賦與摩崖石刻,文化底藴深邃豐厚。

石門澗面對峯崖,隔澗箕立,結成危樓險闕。過大磐石,峽谷更加險仄,如劍插天尺,爭雄競秀。在這大斷層中,桅杆峯與童子崖從澗底矗箕直上,漓立咫尺,奇峯簇擁,迭峯屏立。削壁千仞的峯巒,幾乎都呈九十度垂直,上接霄漢,下臨絕澗。真是奇峯奇石奇境界,驚耳驚目心魄,縱有鬼斧神功,也難劈此勝景。

最窄處的“小石門”,石門澗兩崖之間僅存一縫,遊人入“門”須側身才能通過。峪谷間,高崖懸流成瀑,深谷積水成湖。潛隱湖底的雜亂怪石與兀立溪澗的巨巖,沿澗巧布,成為“石台”,最大的一塊光滑的磐石上可坐數十人,石上攜有“石門澗”三個大字。

過大磐石,廬山石門澗峽谷更加險仄,如劍插天尺,爭雄競秀。在這大斷層中,桅杆峯與童子崖從澗底矗箕直上,漓立咫尺,奇峯簇擁,迭峯屏立。削壁千仞的峯巒,幾乎都呈九十度垂直,上接霄漢,下臨絕澗。廬山石門澗真是奇峯奇石奇境界,驚耳驚目心魄,縱有鬼斧神功,也難劈此勝景。

廬山石門澗絢麗而神奇的自然風光,吸了歷史上無數名人雅士。他們或擇勝登臨;或結廬隱居;或潑墨揮毫;或尋幽探險。石門澗峯峯嶺嶺,遍佈履痕;溝溝壑壑,迴盪歌吟。現有古文化遺址20多處,古詩詞200多首。南北朝傑出詩人,謝靈運在澗旁築“石門精舍”。東晉高僧慧遠大法師在此佛法五年築"龍泉精舍".寫出了我國最早的山水遊記——《遊石門詩並序》。

重慶湖廣會館導遊詞介紹 篇13

西山是洞庭山的簡稱,南北寬11公里,東西長15公里,面積79.8平方公里,系太湖第一大島。西山景區是太湖風景名勝區的精華。它是以羣島風光、花果叢林、吳越以來的古蹟見長,以瀏覽、度假為主的湖島區。它擁有湖中羣島、湖灣山水、山中塢谷、山頂峯巒四個風景層次。全區規劃建設縹緲雲場、水月問茶、林屋晚煙、消夏漁歌、?f裏犁雲、玄陽稻浪、肖山遺蹤、毛公積雪、西湖夕照、石 公秋月,風凰煙雨、金鐸鬆篁、文化巽峯、大沙觀帆、羅漢古剎、雞籠梅雪、明灣古村、?f角風濤、天王魚國、橫山旭日等二十個景點。景點的規劃面積共計609.3公頃。

“美麗的太湖,迷人的西山”這是上海社科院教授登上西山島的第一句讚美詞。太湖72峯,其中西山有山峯,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最高峯-----縹緲峯也只有300多米,但其中豐富的人文歷內涵卻賦予了她無窮無盡的魅力。

林屋山,位於西山鎮東北部,根據歷史記載,早在大禹治水期間,大禹就在此留下過足跡,《吳地記》載“在縣西一百三十里中有洞庭,深遠世莫能測。吳王使靈威丈人入洞穴,十七日不能盡,因得禹水”。石公山,位於西山東南角,因山前原有巨型太湖石,狀若老翁,故名“石公”。“石有族聚,太湖為甲”,唐代就已聞名天下的“花石綱”就採於此地,並留下了“聯雲障”等遺蹟。山腰南部,四角翹飛的御墨亭,因中置清世祖順治御書“敬佛”石碑而得名,作為鎮山之寶。“御墨亭”三字由傅傑所書。“歸雲洞”三字為明代嚴?j草書,徐綱才楷書“讀聖賢書,行仁義事,存忠孝心”等摩崖石刻。

重慶湖廣會館導遊詞介紹 篇14

"漸入佳境"語出《晉書?顧愷之傳》,這裏有引人入勝之意。遊廊石板鋪地,中為小橋,兩側有鵝項靠,可以坐觀山光水色。廊中間豎一太湖石立峯,高約2.3米,亭亭玉立,故名"美人腰"。

元代鐵獅位於"漸入佳境"遊廊前。左雌右雄,鑄造於1290年,底座上有款識:"章德府安陽縣銅山鎮匠人趙璋"、"大元國至元廿七年歲次庚寅十月廿八日"。

大假山用數千噸浙江武康黃石建成,由明代著名疊山家張南陽精心設計堆砌,也是他唯一存世的作品。山高約14米,潘允端在《豫園記》中對大假山的評價是:"峻頗愜觀賞"。

仰山堂為五楹,北有迴廊,曲檻臨池,可以坐憩堂內有錄自晉王羲之《蘭亭序》的"此地有崇山峻嶺"匾額。卷雨樓名取自初唐詩人王勃《滕王閣》詩句"珠簾暮卷西山雨"。

三穗堂是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改建西園時所建,高9米,是園中的主要建築之一。在清代,這裏是官府慶典和"宣講聖諭"之處,也是地方上文人士紳聚會活動的場所。

銀杏樹高達21米,枝葉茂密,相傳為建園時園主人手植,已四百多年。

萬花樓下四角有梅蘭竹菊圖案漏窗四幅樓南面有湖石假山。四周多回廊曲檻,廊旁的白色粉牆邊,依牆綴以石峯,栽植翠竹。

復廊東端有一小軒,在這裏探首俯視則清泉如鏡,隔崖相望則石峯壁立,面山對水,有古人"觀山觀水兩相宜"的情趣,故名兩宜軒。北面有建築名亦舫,形狀如古代之船舫。

復廊,中間用牆分隔,兩邊皆可行走。牆上開設着形狀不同的漏窗,從漏窗中左顧樓台掩映,右望溪流峯石,宛如圖畫小品。廊西端連以方亭,亭中有匾,上題"會心不遠"。

魚樂榭周圍古木參天,憑欄可觀池中游魚。榭前小溪上的隔水花牆體現了江南園林小中見大的特點。小溪長僅數丈,花牆把小溪隔而為二,牆上開設漏窗和半圓洞門。從魚樂榭旁有一株已度過三百多個春秋的紫藤,每年初春時節,枝條上綻滿白色的小花。

和煦堂與點春堂隔水相望,堂呈方形,周圍開敞。堂內陳列的一套傢俱,包括桌、椅、幾和裝飾用的鳳凰、麒麟,都用榕樹根製作,已有上百年曆史。旁有石蹬通向聽鸝亭。

"打唱台",也叫"鳳舞鸞吟"。戲台依山臨水,台前的垂檐,雕刻細膩,塗金染彩。戲台四面的石柱上,分別有描繪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對聯。

點春堂東南有湖石假山抱雲巖,水石繚繞,洞壑幽深。山上有雙層樓閣;上層名快樓,下層稱延爽閣。從快樓朝南而下,還有靜宜軒、聽鸝亭,周圍繞以花牆,自成小院。

穿雲龍牆位於點春堂西,龍頭用泥塑成,龍身以瓦作成鱗片。園中另外還有幾處龍牆:大假山後有卧龍,和煦堂西有雙龍戲珠,內園"可以觀"前有眠龍,各具特色。

點春堂整座建築為五開間大廳,扇上雕戲文人物,樑柱花紋造型奇特,飾以金箔。堂後有臨池水閣,上有匾額曰"飛飛躍躍"。點春堂建於清道光初年,曾為福建籍花糖洋貨商人在滬祀神議事之^所,俗稱"花糖公墅"。小刀會起義時,這裏是起義軍的城北指揮部,小刀會領袖之一太平天國統理政教招討左元帥陳阿林在此辦公,發佈政令,稱"點春堂公館"。起義失敗後,點春堂遭到嚴重破壞,清同治七年(1868年)又集資重修,歷時四載完工。現堂中掛晚清畫家^任伯年的巨幅國畫《觀劍圖》。畫兩邊是書法家沈尹默書寫的對聯:"膽量包空廓,心源留粹精"。堂內還陳列着起義軍使用的武器、自鑄的錢幣日月錢以及發佈的文告等文物。

流觴亭,因其兩面臨水,取《蘭亭序》"流觴曲水"之意。亭側有三曲板橋,貼水而築。三曲板橋西是浣雲假山。山以湖石堆成,北倚得月樓,西臨清泉。山洞盤桓,循洞可達山頂,洞內有泉,澗溪水從洞內流出。

重慶湖廣會館導遊詞介紹 篇15

親愛的先生們,女士們,你們好!我是今天“桃花島之旅”的導遊穆倩錦,大家可以叫我“小穆”,請多多關照。希望大家在今天的一日遊中愛護公物,注意衞生,做一個文明的遊客。

好了,船馬上就要靠岸了。請大家別忘了帶好自己的隨身物品。

一進大門,我們就可以看到一大片的桃樹高高地聳立着,就像忠實的士兵守衞着他們心目中的女神----桃花島。接着,大家請跟着我穿過這片樹林,走過這條羊腸小道,龍女宮就到了。大家可以看到幾個清晰而醒目的大字:龍女宮。進了大門之後,映入眼簾的一定是那位坐在一把五顏六色的椅子上的龍女吧。瞧,她手裏還拿着一把“降妖劍”呢!而且,她的身旁還站桌一對仙童玉女螃蟹和大龍蝦。它們都是用石頭製成的,被雕塑家雕刻得栩栩如生,個性鮮明。緊挨着龍女宮的,是一個龍潭。潭裏的龍在嬉戲着。快看,它們有的雙龍戲珠,有的浮在水面上,彷彿在等待着什麼。。。。。。請大家再仔細看,潭水清澈見底。在陽光的照耀下,潭裏的一塊塊鵝卵石發出一道道光芒。水從潭口流出來,就形成了一條瀑布,從天而降,一陣微風吹過,水便泛起了一道道珍珠般的水簾。遊玩了龍潭,下面我們就去黃金沙灘看看吧!看,這裏水天連成一片,遊人們在沙灘上盡情地玩耍。大家可以向東遠眺,是不是有一種海蜃城樓的感覺?

好了,時間不早了。今天的“桃花島之旅”就要結束了。如果以後大家想到哪裏去旅行的話,別忘了打電話給我,讓我給你們當導遊哦。我的電話是一三__一六九一九四三。

重慶湖廣會館導遊詞介紹 篇16

尊敬的何園客人、嘉賓,大家好。花園,是私家園林的華彩樂章,對於前來欣賞何園這部樂章的觀眾來説,東園只不過是序曲,西園才是高潮。西園是何園精心打造的山水空間。這裏層樓幽谷,廊道迂迴,山環水繞,古木參天,月白風清,鳥語花香,交織成天人合一的立體畫卷,來到這裏,讓人不由自主地生出一種幻覺,好像誤入了傳説中的世外桃源、神仙洞府。

從西園看複道迴廊是最佳角度,何園複道迴廊全長1500米,它騰挪、纏繞於園中建築之間,複道凌空,內外分流,迴廊曲折,高低錯落,構成了園林內部的四通八達與迴環變化之美,把廊道建築的功能和魅力,發揮到了登峯造極之境。複道迴廊是何園特色建築之冠,在江南園林中絕無僅有,它造就了何園獨一無二的串樓景觀,享有"天下第一廊"美譽,建築專家更把它看作是立交橋的雛形。晴明天氣,日出月落,複道兩邊的透空雕花欄杆交錯投影,流光溢彩。不管是烈日炎炎,還是雨雪霏霏,藉助這條廊道,人們就可以無憂無慮徜徉園內,悠閒自在流連美景。

神話傳説裏有海上仙山名叫方壺的記載,揚州園林中喜歡借用這個典故,在園中挖池為海,築亭當山,虛擬海上伸山的意境。與眾不同的是,經據專家考證,西園水心亭壺上春秋同時還是一座水心戲台,主人把戲亭建在水裏,在上面演戲拍曲,輕歌曼舞,可以巧妙藉助水面與走廊的回聲和光影,增強音響與視覺效果。

水池北面是匯勝樓。樓上供來收藏古今典籍、名家字畫,樓下蝴蝶廳是主人的宴客場所,廳內牆上裝飾有宋蘇東坡竹石圖、明唐寅花鳥圖、清劉墉書法和鄭板橋竹石圖等木刻壁畫。體現了主人的雅好和品位。

池西桂花廳坐落在山石桂樹叢中。廳上有戊戌變法領袖康有為手書 "桂花飄香"匾額,何園一萬多平米的園區中有地植、盆栽桂花七八十棵,其中僅百年以上的老桂就有十餘株。中秋到何園賞桂、賞月,是揚州二分明月節的重頭戲,屆時何園夜遊,浴桂香,賞明月,啜芳茗,觀看水心戲台地方傳統曲藝表演,品嚐精緻可口的維揚風味小吃,盡情感受城市山林的良辰美景,又是別一種風味。

西園建築景觀到桂花廳為止,接下來過渡到山水景觀,水池南面這座湖石假山,是何園的制高點,望去懸崖峭壁,奇峯飛谷,呈千丘壑萬千之勢;山上古樹名木,蒼翠蓊鬱,有拔地參天之姿。古人疊石掇山講究人性化,所謂"七分主人三分疊",西園湖山的立意佈局,儼然就是一幅唐代大詩人王摩詰的詩意圖:"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它所傳遞出的那種山林深深深幾許的幽渺意境,與園主何芷舠避禍歸隱,寄嘯山水的心境十分切合,不知大家在參觀中是否留意,東南兩側樓廊的上下廊壁間各有一排什錦花窗,在此提醒大家,品味花窗和花窗賞景,也是何園的又一特色。花窗在中國園林藝術中扮演着極其獨特而重要的角色。如果把成功的園林比作一手好詩,花窗就是它的錦詞佳句。何園花窗不但數量多,而且製作精,樣式美。它們集中分佈在花園與住宅之間的廊壁上,組成一條條優雅別緻的花窗帶,不但自己成為賞心悦目的景觀,而且實現了不同空間相互借景,人們透過花窗,就像在觀看一幅幅流動的框畫,移步換景,迷離多變,十分賞心悦目。

好,我的講解到這裏介紹。

重慶湖廣會館導遊詞介紹 篇17

嘉興市境地處太湖流域,水鄉澤國,為古越人聚居地。春秋時地跨吳越,史稱“吳頭越尾”,因此兼有吳“泰伯辭讓之遺風”與越“夏禹勤儉之餘習”。楚並越後,又接受了百餘年楚文化的影響。自秦(前222)實行郡縣制至五代(907-960)以前,嘉興一直歸屬會稽吳郡,語言亦屬吳方言區,故民間習俗以吳俗為主流,江南水鄉特色鮮明,有別於省內山區、半山區。西晉末與北宋末,國家二次動亂,北方衣冠之族多渡江而南,帶來了中原文化,優勢互補,使嘉興民風融合了中原風俗的成份,獨特性與多元性並存。

嘉興市境地勢低平,平均海拔3.7米(吳淞高程),其中秀洲區和嘉善北部最為低窪,其地面高程一般在3.2米~3.6米之間,部分低地2.8米~3.0米。全市有山丘200餘個,零散分佈在錢塘江杭州灣北岸一線,海拔大多在200米以下,市境最高點是位於海鹽與海寧交界處的高陽山。市境為太湖邊的淺碟形窪地,地勢大致呈東南向西北傾斜,由於數千年來人類的墾殖開發,平原被縱橫交錯的塘浦河渠所分割,田、地、水交錯分佈,形成“六田一水三分地”,旱地栽桑、水田種糧、湖蕩養魚的立體地形結構,人工地貌明顯,水鄉特色濃郁。

嘉興市地處北亞熱帶南緣,屬東亞季風區,冬夏季風交替,四季分明,氣温適中,雨水豐沛,日照充足,具有春濕、夏熱、秋燥、冬冷的特點,因地處中緯度,夏令濕熱多雨的天氣比冬季乾冷的天氣短得多。年平均氣温15.9攝氏度。年平均降水量1168.6毫米。年平均日照20xx.0小時。

嘉興市1月份最冷,7月份最熱。平均無霜期230天;年平均降水量1200毫米左右。全年有3個明顯的降水時段即4~5月的春雨;6~7月的梅雨和9月的秋雨;1月是下雪最多的月份。

嘉興市位於浙江省東北部、長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腹心地帶,是長江三角洲重要城市之一。市境介於北緯30度21分至31度2分與東經120度18分至121度16分之間,東臨大海,南倚錢塘江,北負太湖,西接天目之水,大運河縱貫境內。市城處於江、海、湖、河交會之位,扼太湖南走廊之咽喉,與滬、杭、蘇、湖等城市相距均不到百公里,在上海、杭州中間,區位優勢明顯。

市境陸域東西長92公里,南北寬76公里,陸地面積3915平方公里,其中平原3477平方公里,水面328平方公里,丘陵山地40平方公里,市境海域4650平方公里。

重慶湖廣會館導遊詞介紹 篇18

歡迎到我們蒼巖山來遊覽觀光,我是這裏的導遊員×××,很榮幸能為大家服務,希望我的服務能使大家滿意。下面我簡要介紹一下蒼巖山的概況。蒼巖山位於井陘縣南部屬太行山區。據説隋煬帝長女南陽公主出家的地方。蒼巖山約形成於30億年前的幾次造地運動,(如阜平運動、呂梁運動等),景區內山體層次分明,巖石結構以片麻巖、火成巖、變質巖及玄武巖為主。這裏山勢陡峭,集五嶽之雄險,透峨嵋之秀幽,連五台之瑞氣,浮普陀之祥雲,素有“五嶽奇秀攬一山,太行羣峯唯蒼巖”的美譽。唐代著名詩人王維曾賦詩“井邑傅巖上,客亭雲霧間。高城眺落日,拯浦映蒼山。”來讚美這裏的風光。同時也被稱作是太行山中的一顆明珠,吸引着大批海內外遊客前來考察、觀光。蒼巖山以山雄、谷幽、林秀、樓絕、檀奇於1988年被國務院審定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並於1994年被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山,20xx年被國家旅遊局評審為國家AAAA級景區。

蒼巖山的主要景觀為三絕、十六景,分別是:三絕:橋殿飛虹、壁澗靈檀和山腰綺柏,十六景分別為巖關鎖翠、風泉漱玉、書院午蔭、碧澗靈檀、懸蹬梯雲、峭壁嵌珠、橋殿飛虹、空谷鳥鳴、絕巘回欄、尚書古碣、説法危台、虛谷藏幽、爐峯夕照、竅開別天、陰崖石乳、山腰綺柏,沿着步遊路,我們一會逐一介紹。大家請跟我來。

(山門前小橋:)這是蒼巖山十六景之一,叫風泉漱玉。這條小溪叫白鶴泉,繞山門而過,河灘卵石點點,河內水光鱗鱗,在夏秋季節,小螃蟹、小魚蝦在水底石縫中穿梭,而潺潺流水將河底沖刷得乾乾淨淨,故名:風泉漱玉。從佛教上來看,這裏應該是敬香客人洗漱的地方。一般來講,入佛門前要沐浴,要戒齋。有些香客,可能因多種原因未能及時沐浴,到這裏後,從水面上走過,雖然水未濕身,也算是經過了水的洗禮,乾乾淨淨入福慶寺吧!山門牌樓:這個牌樓建於清代,為重檐斗拱式建築,它高11.2米,長7.8米,採用九廊、八柱、三架架、七檐九鬥形式建造,整個建築沒用一棵鐵釘,經歷了1996年和20xx年兩次大的洪水“洗禮”,仍然完好如初。不能不讓人佩服當時的工藝水平。大家再請看牌樓上這塊匾額,上書“蒼巖山福慶寺”是李苦禪老先生在1988年遊覽蒼巖山時所題,這也是李老先生的絕筆,因為李老先生從這裏回去後,不再動筆,時隔不久老人家因病過世了,所以我們稱其為“李老絕筆”。“福慶寺”寺名為宋真宗所敕封。據碑文記載,蒼巖山原名為興善寺,為禪宗臨濟一脈。北宋年間,有一僧人詮悦在五台華嚴寺出家,於鹹平五年(公元997年)到蒼巖山,他見此地古寺荒廢,破敗不堪,遂立志重修廟宇。他住巖穴,化善緣,開道路,塑佛像,使古寺為之一新。後聽説真宗帝在譙郡(現在河南省境內)巡遊,詮悦大師冒死求見,歷數蒼巖山的秀美,寺廟的雄偉,香火的旺盛,請求真宗賜名。真宗為詮悦的誠意所感動,下旨考察蒼巖山。當時縣令張獻可帶人考察後,如實上奏。於宋真宗大中祥符7年(公元1020xx年)敕封寺名“福慶寺”沿用至今。(宋真宗為趙桓)(山門:)大家請看大門兩邊,有兩幅對聯,其一呢,是:“蒼巖勝境觀音道場”。那位説了,觀音道場應該是在浙江定海的普陀山呀,為何蒼巖山又成了他的道場呢?這裏待各們看過蒼巖山後就會有所領悟,這裏我不再細説,一會兒給大家解釋。另一幅對聯是:“峭壁懸空處梵宮琳宇鄉”,梵宮、琳宇都是佛教用語,它的意思是指蒼巖山  這裏是個山青水秀的好地方,也是傳頌佛法的好場所。好啦,咱們先進去吧!

(在全景圖前向大家交待一下行進路線。)請各位拿好各自的門票,排隊檢票,進山後要注意,保管好門票,我們這裏景區禁止吸煙,哪位朋友需要吸煙的話,請您忍耐一下,沿途我們設有休息和吸煙的地方。我們的右側為蒼山書院,十六景的第二景,叫書院午蔭(可簡單介紹)這是書院午蔭,這個小院始建於明代,中葉是過去文人墨客吟詩作畫的地方,它建於一個獨孔石橋上,早先橋下涼水常流,夏日翠木掩映,在這裏讀書,確有“日光不到望晨夕,絕似丹丘小洞天”的景色。(魁星)這個相貌醜陋,略帶猙獰的人物為魁星,您看他左手提鬥,右手得筆,單腿獨立於一隻鰲頭之上,從其神態上可看出,他掌管着讀書人的事情,人們常説,某某人才高八斗,可獨佔鰲頭,並被點為狀元等等,都是受其點化,可以説在星宿之中,魁星就是點化讀書人的最高長官了。據説讀書人拜拜他,再加上自己的努力,就可金榜題名了。哪位有興趣可以試一試,應驗了可要記着回來還願喲!(碑房)碑房中擺放着十餘通石碑,多為重修碑或佈施碑。蒼巖山共有記事碑、佈施碑、詩碑等165通,其中:佈施碑佔90%,最早的碑為宋碑,有兩通,金碑11通,元碑1通,明碑10通,清碑107通。民國及其他碑12通。(可簡單帶過。)(戲樓坪)簡要介紹,只提蒼巖山的戲樓沒頂的來歷。(猴祖師):講皇姑巧佔蒼巖的故事。

傳説當年皇姑到蒼巖山後,看中了蒼巖山南山的這塊風水寶地,但同時看中這裏的還有道士志公。即然都看好了這裏,佛道又不能同居一山,公主就和志公商議,第二天的辰時登山,誰先到達山頂誰就在此修行。到了晚上,公主睡不着心想:我一個婦道人家,哪能比得過人家身強力壯的志公呢?正在她愁眉不展的時候,面前出現了一隻猴子將公主的隨身包袱搶走,轉身鑽進了樹林,蹤跡皆無。公主心裏更着急了,我都落難到如此地步,一隻猴子也來欺負我。她傷心地哭了。哭着哭着天亮了,與志公約定的時間馬上就到了,公主強打精神開始登山。再説志公道士,一看到了辰時,仗着身強體壯,奮力登山,走着走着突然看到前面空地上插着一柄長劍,再仔細一看原來是自己丟失的那把佩劍,他上前一把拔出劍來,立刻傻眼,在劍的另一端插着一隻女人的繡花鞋,志公見此,仰天長歎:“天意呀!天意!”於是他轉身下山,在對面山上建起了志公寺,把蒼巖山讓給了公主。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原來這都是那隻猴子的功勞。搶公主包袱的猴子是一隻靈猴,他搶了公主的包袱後,又偷走了志公隨身的佩劍,並把公主的繡花鞋插在劍上,埋在了志公登山的必經之路,志公一看到有女人的繡花鞋就認為公主已先到了山頂,所以他就不再向山頂爬了,而是另擇修行地了。猴子一看志公走了,便叫來了一隻老虎,馱着公主登上了山頂。所以在蒼巖山的這座小廟裏供奉的就是那隻靈猴,這也是蒼巖山的獨到之處吧!萬仙堂:內供奉着財神趙公明及神醫華佗、孫思邈。(文昌帝君):文昌帝君是中國古代主管學問、文章、科學的神,在道教系統中地位較高,管上天仙籍,人間禍福,地獄輪迴,被稱作是“帝君司命之神”。他與魁星的區別是,文昌屬道教範疇,而魁星衙星宿(宿命學)範疇。

好了,下面我們去看一下蒼巖山的第一絕,碧澗靈檀吧!

在蒼巖山的這個深澗中,長着成千上萬棵青檀,當地人稱之為白檀。這在我們北方地區,僅蒼巖山所獨有,而且有關林業專家曾試圖將其移植,但目前尚未成功。

我們説它絕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它生的地方絕,這些檀樹全部生長在少土少水的地方。一會大家可以看到它們有的依壁而生,有的劈石而長,有的生於亂石叢中,有的乾脆抱石而立,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能夠枝繁葉茂,繁衍生息不能不讓人稱奇叫絕。

二是它的形態絕,在蒼巖山的檀樹中,您不會找到兩棵形態基本一致的檀樹,它各個象是一棵盆景,點綴在山腰,形態各異,名稱各異。

三是它絕在無皮無心,這些樹長到一定的樹齡就變得無皮中空,供人觀嘗,這些樹無皮無心,傳説和蒼巖聖母三皇姑有關呢!(講一下掛破裙裾的故事)

從植物生現學上看,它其實是一種適者生存的具體表現。

它的根部全部紮在深的石縫中,吸取養份和水份,遇到乾旱年份,水份較少,它生長得較慢,在雨水較大的年份生長的較快,因此造成了樹身年輪的大小不一及木質的疏鬆、密實度不一,在樹齡較小的時,所消耗的養份較少,所以它的樹皮較厚,樹幹不易開裂,長到一定的樹齡後,所需水份、養份逐漸增大,蒸騰作用日益增強,為了給葉部提供更多的水份、礦物質、植物(檀樹)就採用增大表皮的自我保措施,較厚的皮變得很薄,木質部還逐漸開裂,形成了表面光滑,中間空心的樹幹。就是我們  所説的無皮無心的樹了。

老人檀

這是一棵有着千年樹齡的檀樹,它表面疙疙瘩瘩,中間卻是空心的,可以容一個進去,在此合影留念會使您象這棵檀樹一樣充滿智慧,健康長壽。

詩云:老態龍鍾似老翁,春秋幾許問誰人。

虛懷若谷經風雨,自在山林自在生。

金蟾檀

枝雕金蟾峭壁向,丹青繪出愈神傳。

遊人若知檀林早,金蟾陽壽有千年。

抱石檀,又稱果老檀。傳説張果老騎驢遊蒼巖山時,將其座騎拴在此樹上,調皮的小驢貪吃樹下的青草,不小心把樹拉倒,張果老便搬來五嶽之石支起樹幹,又引來四海之水精心澆灌,此樹得以成活,您若不信可仔細看看,樹幹上還有韁繩印呢!

正是:古檀抱石不計年,盤根錯節石罅鑽。

採精化氣真魂在,長生石上有名傳。

鴛鴦檀

這兩株檀樹名為鴛鴦檀。傳説古時候有一對青年男女,從小青梅竹馬,情投意合,私下定了終身,但女方父母一直不同意這樁婚事,並將女兒許配給了一家財主,在娶親的頭一天晚上姑娘把意中人叫了出來,來到蒼巖山,雙雙從懸崖上跳了下來,以身殉情,第二年這裏便長出了兩株檀樹,而且長着長着主幹逐漸向對方傾斜,逐漸長到了一起。人們説這是那對男女的行為感動了上蒼,上蒼特許二位在陰間成了夫妻,這兩株檀樹也就成為其在陰間的化身。

這個傳説真實與否姑且不論,單看這兩株檀樹老樹在1986年時遇雷起火,後又在根部長出了兩株新樹,奇的是長着長着這兩株就又靠在一起了,您説奇嗎?

在此我祝願咱們團中的各們有情人終成眷屬。

有人用這樣的詩句讚美鴛鴦檀

兩檀纏綿連理枝,恰似鴛鴦戲水時。

情緣只在造化數,地久天長無限期。

(跨虎登山)

(十二生肖處)這裏大家可以稍做休息,抽煙的同志可以抽一口了。

請大家抬頭向上看,連續三座橋,凌空飛架,橋上建殿,這就是被稱為我國三大懸空寺的福慶寺,這也是我國目前最險的懸空寺。這個景觀叫橋殿飛虹,這也是我們蒼巖山的第二絕了。楚圖南老先生稱讚這裏是“千丈虹橋望入微,天光雲彩共樓飛”,不過要看橋樓殿是需要付出代價的,要爬過前面365級台階,方能一睹芳姿。當然,爬這365級台階,需要一定的體力,大家權當是鍛鍊身體,同時這也是我們蒼巖山送給您的365個祝福,祝您天天有個好心情,日日有個好身體。

(王靈官)

也叫靈官王元帥,在民間崇奉為護法尊神,用於守護宮院,驅邪鎮魔。

它的上方為避水珠,變稱峭壁嵌珠,為蒼巖山的山靈所在。

(天王殿)好啦,經過大家的努力,我們來到了“仙界”,在這裏可以稍稍休息。

這就是小橋樓殿,據考證要早於前面的大橋樓殿。請看這幅對聯,上聯是“殿前無燈憑月照”,下聯是“山門不鎖待雲封”。這就是蒼巖山景色的真實寫照。

這裏的塑像為四大天王。四大天王也叫“護法四大天王”或四大金剛。據説在須彌山腰有一座小山,名為健陀山,此山有四座山峯,四大天王分住其上,而且四大天王各領二十八部夜叉大將,各護一方天下。

東方持天王,名為多羅吒,身為白色,披掛甲胄,原左手拿刀,右手執弓,後改為手持琵琶,“持國”意為慈悲,護生,琵琶原意為用音樂來感化人。

南方增長天王,叫毗琉璃,身青色,穿甲胄,手持寶劍。“增長”意思為讓眾生增長善根,持寶劍,目的是保護佛法不受侵犯。

西方廣目天王,叫毗留博叉,身紅色,着甲胄,帶長刀,左手託寶塔,右手握傘。“多聞”指他福德聞名四方,手持寶塔、寶傘,以制服魔怪,保護眾生財富。

以上四王簡稱東琴、西蛟、南劍、北傘。

這四大天王都是維護佛界的四大天王,但後來在人間賦予了他們新的含義琵琶象徵“調”,南方劍象徵“風”,蛇象徵“順”,傘象徵“雨”,合起來為“風調雨順”,暗示着五穀豐登之意。

在我國古代小説“西遊記”中,把他的説成護持天宮天門的,在“封神演義”中又將其描寫成了魔家四將死後所封的神,就是現在我們看到的四個名字:魔禮青、魔禮海、魔禮壽、魔禮紅。

好了,看過了小橋樓殿和四大天王,咱們還是去咱們今天的主要目的地——橋樓殿吧!

這座橋樓殿凌空飛架於距地面48米的懸崖絕壁上,下面建橋,橋上築殿,與周圍環境渾然一體,不能不説是天工巧奪。

據我國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老先生考證,此橋的形式與趙州橋的結構完全一致,均為單肩式拱橋。建築年代約為隋代,上面的宮殿為後人所建,約為唐代。

該橋全長15米,寬約8米。橋的拱高為2。8米。從力學的角度看,拱橋承重要較平板橋效果好,但此橋上因有殿,此殿重量及遊客滿載時,總重量約在35噸左右,按此推算,橋的拱記應在3。5米到4米之間,可該橋拱高僅2。8米,承受了如此大的重量,且經過了一千多年的風吹雨淋、地震、洪災等自然災害,至今完好,不能不説是建築學上的一個奇蹟。

另外,這個橋建在兩山這間,在一千多年前,無大型起重設備,它是怎樣建起來的呢?

傳説,是魯班修了這座橋,魯班接受天命,要在蒼巖山修一座橋,建築材料和人都找好了,就是想不出如何搭才行,一日他正閉眼小憩,就看見一個老頭趕着一羣牛上山,有幾頭牛不聽話,只顧低頭吃路邊的青草,上山的速度很慢,老頭只得用鞭子狠抽這些貪吃的牛,嘴裏還嘟囔“打你個柴牛,打你個柴牛,叫你貪吃”魯班一睜眼,眼前什麼都沒有,原來是做了個夢。魯班心想,這是上天派人給我託夢,要我用柴搭成牛拱建橋啊!於是就從周邊的山上砍來樹枝,搭拱建起了這座橋。所以,這座  橋起初叫柴樓殿,後人根據其造型改名為橋樓殿。

其實據我們考證,這座橋確實是用柴禾搭起拱形,當時修建此橋的工匠們,砍來了樹枝,將它們堆放在山谷裏,利用冬季寒冷季節,在樹枝上潑上水,使其牢固地連在一起,然後再進行建設。那位説了,冬季天寒地凍,滴水成冰,能和泥搞建築嗎?哎!對了,這座橋絕就絕在沒用一滴水,沒用一杴泥,全是幹打磊建起來的。所以你現在看這座橋的的石頭接觸面的中間沒有泥土。

好了,大家不要光聽我説,還是實地去看一下吧!

(正殿)

此處供奉着釋迦牟尼、阿彌陀和藥師琉璃光三尊佛像。這三尊佛像代表着宇宙空間中、東、西三方不同邊界的佛,即:橫三世佛。中方指娑婆世界的教主釋迦牟尼佛(中間即是),他的像很有特點,他的坐像為結跏跌坐(俗稱盤腳打坐,即雙腿交叉,兩隻腳掌朝上,分別放在大腿上意思為靜坐斂心,止息雜念,它又叫“勇健坐”或“降魔坐”,像徵着佛説法的莊嚴與悟道的寧靜,他的手勢為:左手橫放在左腿上,掌心向上,右手向上屈指用環形,表現了佛主説的瞬間,所以又稱其為“説法相”。

釋迦牟尼是佛教的創始者,是佛教教主,釋迦牟尼是部落的名字,釋迦牟尼即“釋迦族的聖人”之意,他的名字叫喬達摩.悉達多,是古印度北部的釋迦共和國(現印度與尼泊爾交界處)人,他出生時,有仙人預言,如他不出家,有可能成為轉輪聖王。他的父親為防止他出家,費盡了心思,但在他29歲時,仍違背父母的意願,出家修行。

他主張眾生平等,提倡戒淫、戒殺、戒盜、戒妄、戒葷灑,斬七情,絕六慾,他創造了因果報應説,主張普渡眾生。他了解人們的生活,尤其是底層的勞動人民,能用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闡述較難懂的佛教教義,深受人們喜歡,佛教也迅速傳播。後來,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成道。

右面為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又稱無量壽佛,他雙手掌交叉相疊,以右手背後壓左手面,放在足上,擋肚臍,此像為接引眾生相。

左邊這尊是東方淨琉璃世界的藥師如來佛像,他的坐法同是中方相同,只是手勢有別,他雙手合十,兩食指並立,可排除眾生的一切苦難。

這橫世三佛與豎世三佛相對應。

豎世三佛代表宇宙的時間順序,即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佛,過去佛為迦葉佛,現在佛為釋迦

周邊是十八羅漢像。

羅漢主稱為“阿羅漢”,其中十六公益事業釋迦牟尼的弟子,另兩位為清代乾隆所定,即:降龍、伏虎。這十八羅漢一環繞在三世佛周圍,是三世佛的衞士,同時也是傳授佛法、護衞佛法的使者。

與釋迦牟尼相背而坐的是觀音菩薩,傳説她曾立誓普救眾生,成為大慈大悲的菩薩,她能拯救十二種大難,可現三十二種不同身形,遇難眾生只要誦唸其法號,她即  觀其聲前往救難。

在小説“西遊記”中,也常有類似的場景出現,每逢唐僧遇難,或是悟空前往求救,或是在有人念其名號後,悄然而至,為唐僧師徒解圍救難。

在東側的大殿裏“福緣善慶”兩頭兩字就是寺院的名字-------福慶寺。而善字説明了這個寺原為興善寺,福慶是由興善演化而來的。

我們再看一下大門石階上的這兩個飾物,它叫玉璽蹲配。據我國文物專家羅哲文先生考證,此件為北魏時期的作品,在全國僅有兩對,這是其中一對。

殿內供奏的是釋迦牟尼,左為日光普照菩薩,右為月光普照菩薩,是“東方三聖像”。

我們前面這座橋建於民國年間,因戰亂只修了一部分,雖然這座橋建築年代較晚,但此處卻有着非同一般的經歷。

我想大家都看過李安執導的電影“卧虎藏龍”吧,那裏許多鏡頭都是在這裏拍攝的,請大家回頭看一下這周圍的景物-----橋樓殿、深澗、殿堂,是不是感到很熟悉?

(到天橋西北角):這裏便是玉蛟龍跳崖的地方,她的台詞是:“小虎,許個願吧!”然後飛身跳下懸崖。

哪位有興趣可以在這拍照留念,可能照出的相後景太小,不全,前面有兩個地方可以拍到橋樓殿的全景。

説起拍電影,蒼巖山的風光吸引了無數攝影愛好者,有許多影視劇都曾將這裏做為外景地,比如大佛殿後面的浴龍池,便是拍攝電視劇“西遊記”中唐僧放生處,而象“白龍劍”、“白髮魔女傳”“天龍八部”等都在此拍了許多鏡頭。

(絕巘回欄)

絕壁開通途,高空有回欄。從這裏一直到公主祠,由禪房、樓閣點綴,峯迴路轉,曲徑通幽,一步一層天。

蒼巖山的建築很有特色,這些建築多依山勢而建,該空則空,該密則密,形成了自已的建築特色。而這些不同層次的建築,為蒼巖山構成了一幅立體的山水畫卷。同時也構成了人間、仙境、上天的三個空間,由山門到懸登雲梯雲,此由檀樹形成人間;它是生命的象徵,而經過360級台階的攀登,經過您的努力,到了仙界,就是中間一層,從這裏向下看,山澗檀林如畫,路上行人慢慢走動,在雲霧天氣,這裏霧鎖山谷,雲傍腳下,真乃一個人間仙境。而到山頂後,您的視野將會更加開闊,遠可望太行羣峯,近可觀蒼巖美景,間或農舍三五,聞雞犬之聲,猶如武陵桃園,更似天上人間。

(尚書古碣)

這通碑叫透龍碑,又見粘子碑,是明嘉靖年間的吏部尚書喬宇所書(官同現在的中組部部長)

喬宇,山西平定人,1520xx年四月九年級都察院右副御使劉元瑞(官同現在的紀檢委書記或監察局局長)要告老還鄉,回老家湖州,喬宇同劉一起遊蒼巖山,喬宇與劉對酒吟詩,喬宇提筆寫下了詩的內容,並刻於此碑。

為什麼又叫透龍碑呢?這是從這通碑的帽所説的,在封建社會,等級制度森嚴,對哪級官員從穿着服飾到日用器具都有嚴格的規定,這石碑只有一定級別的官員才能用龍的圖案,同時碑的尺寸也有限制,而喬宇做為吏部尚書,官至一品,用龍做碑帽是當時的御批,也是特權。這個碑帽刻的龍圖案兩邊鑿透,立體感十分強,所以叫透龍碑。

哪它為什麼又叫粘子碑呢?傳説到這裏後,可鋼蹦占卜自己生男生女,如果帖上掉不下來,生男;否則生女。當然這是很唯心的事,現在實行計劃生育,少生優生,男女都一樣,不過做為遊戲,大家不妨試一下。

(説法危台下可以休息,但不能吸煙。)

(説法危台)

這座孤立的石台,叫説法危台,是喬宇、劉元瑞題詩、對奕、飲酒的地方。也是南陽公主講經説法的地方。

這個地方比較陡,大家上下的時候不要擁擠,要小心一些。

上面可以拍到橋樓殿的全景,喜歡拍照的遊客可以到上面去照相。

(妙法蓮花寶塔)

俗話説:逢寺必有塔。寶塔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有很高的文化藝術價值。而且在佛學中,塔具有神聖的地位,它是佛主如赤的象徵。釋迦牟尼涅磐後,其弟子將其火化,燒出了色對晶瑩、擊之碎的珠子,即舍利子。眾弟子在各地修塔,將舍利分離,就是後人所説有舍利塔。塔也隨之成了佛教的主要建築之一,即佛主釋迦牟尼的化身。

這座塔建於金代,屬於井陘花塔系列,所謂花塔,即具有華麗的外表和繁雜的花飾,看上去象一朵巨大的蓮花,這是我國古塔中極為罕見的一種。

這座花塔現高為10米,平面六邊形,高五層,是樓閣式仿木實心磚塔。由塔基、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塔座原為蓮花座,後因局坍塌,改為方形座,塔剎已毀。

我們從這個地方向東看,有一似香爐的石頭,上面有三根石柱,此景為“爐峯夕照”。

我們一直説蒼巖山有三絕,這第三絕是什麼呢?

大家抬頭,或看一看周邊的這些柏樹,它們生長在半山腰上,頭全部扭到公主祠方向,我們稱其為“扭頭柏”,多少年來,一直稱此景為“古柏朝聖”。

你不要看這些柏樹其貌不揚,但它卻在這裏生長了幾萬百年,上千年了,由天植物的趨光性,使得其朝向陽光強烈的一方生長旺盛,而公主祠處在有太陽時,日照最強、最長的地方,所以就形成了這個奇特的景觀,這是巧合呢?還是天意?就由大家各自去理解吧!

重慶湖廣會館導遊詞介紹 篇19

從化温泉又名流溪河温泉位於廣東從化市西北,距廣州市75公里,是廣東省名傳遐邇的風景區和療養勝地。這裏氣候宜人,四面山巒重疊,環境幽靜,是旅遊和療養勝地。

早在中國明朝時期,“百丈飛泉”列為從化縣八景之一。1930年代,温泉一度興起開發旅遊熱潮。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温泉有計劃地進行大規模的開發建設,特別是8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代改革開放後的開發動作較大。

·明朝與清朝

從化温泉早在明清時已列為遊覽勝地。明代御史邑人黎貫賦詩讚道:“卷卻銀河水,青山應更清;等閒尋陸羽,來此續《茶經》”。明崇禎七年(1634年)《從化縣誌》中有“湯泉”和“百丈飛泉”的記載,並將“百丈飛泉”列為從化縣八泉之一。清朝從化知縣孫繩稱温泉為“枕漱”佳境,適於隱居休養。明清時期,温泉已聞名遐邇,外地名士常到温泉遊覽。

·中華民國

民國期間,從民國21~20xx年(1933~1936年)在温泉興起開發旅遊熱,短短數年,建有各式別墅和房屋37棟。

民國20xx年(l933年),西南航空公司常務理事劉沛泉(又名劉毅夫),在一次駕機飛行中,看到温泉瀑布,甚覺驚奇。便邀好友陳大年(律師)、樑培基(醫師)等人前往調查,他們看到這裏沿河兩岸景色秀麗,有山有水,有瀑布,又有温泉,空氣清新,認為頗有開發價值。

當時的從化縣縣長李務滋也開始注意利用温泉發展地方經濟。他首先投資在河東建了一間茶室。同時,由劉、樑、陳、李等4人合資在河邊興建了玉壺溪館,茅草為頂,四面走廊,中間3間平房,作為他們到温泉遊玩和供遊客休息的場所。在他們的倡議下,成立了從化温泉建設促進會,從事風景區的開發工作,各界人士紛紛入會。該會規定會員凡捐資300元(法幣)以上的,到温泉遊覽時可免費住在玉壺溪館,還可在促進會購置的荒地中,投資建築別墅、樓宇。劉沛泉還僱工鑿石,刻了一塊題有“温泉”二字的石碑,豎於河東泉眼旁,作為開發温泉的標誌(該石碑今遷至廣東温泉賓館河東餐廳側)。該會在河東建了1座公共温泉浴室,在河西開闢了通向瀑布的棧道,沿途架設幾道跨越溪澗的小橋,在陡峭的崖壁上修砌石級;在河西往南2公里處建了一座竹木結構的涼亭,名為“二里亭”,從這裏登山直通百丈飛泉。

民國20xx年(1934年),廣韶公路修築到温泉附近,促進會便開闢道路接通公路幹線直通温泉,在今河東碧浪橋附近建小亭,從這裏沿河北上約200多米的岸邊,用鵝卵石築起渡船碼頭(今北溪11號樓附近)。碼頭下有沙灘一片,温泉水溢於沙灘上,人稱為“熱沙”。遊人在這河邊戲水遊玩,可涼可熱,自由選擇,各得其趣,更佳妙的是,下水之前,遊人可將雞蛋掩埋沙中,泳罷蛋熟,就地剝食,饒有情趣。

温泉建設委員會對風景區的規劃建設別出心裁:在河西把原來已有的竹叢再擴大,有計劃地擴種成竹林,並興建別墅,稱為“竹莊”;在河西北面,建頤養園於青松間,稱為“鬆園”;在河西南岸植上梅樹,稱為“梅村”。這些佈局,巧妙地構成了一幅“歲寒三友圖”。

這一期間,嶺南大學教授冼玉清撰文介紹温泉的優美景色和特殊環境;該校化學系的德國醫生柯道對温泉水進行化驗,並發表研究成果,認為温泉對皮膚病、關節炎等多種疾病有療效。經過温泉建設促邊會廣為宣傳,温泉興旺一時。這期間,在温泉興建的別墅、樓宇主要有:珠江頤養園温泉分院,如玉軒、若夢廬、溪濱一屋、柯樹山房、己酉山房、萱蔭園等,陳濟棠、劉紀文、林雲陔、謝瀛洲等人也建有別墅,基督教女青年會及由外國人士組成的高級俱樂部“萬國扶輪會”也分別在温泉建築樓宇,作為活動場所。

隨着遊客日益增多,商業投資也接踵而來,旅遊業、飲食業及其他服務設施也陸續興建。

民國20xx年(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從化成為半淪陷區,温泉的建設停頓,遊人罕至。温泉的旅館、食店、商店等也相繼關門停業,除少數別墅有專人看管外,大部分是“人去樓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