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河北清西陵的導遊詞範文(通用15篇)

介紹河北清西陵的導遊詞範文 篇1

各位遊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清西陵,我是你們的導遊。 位於河北省易縣永寧山下,距北京125公里。是清朝四個皇帝陵、三個皇后陵以及一些王公、公主、妃子園寢的陵墓羣。西陵的陵園建築達5萬多平方米,共有殿宇千餘間,石建築和石雕百餘座,是我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品種最齊全的清代皇家陵墓羣之一,是中國兩千年來陵寢建築藝術最傑出的代表。 在清西陵8300公頃的保護範圍上,建有4座皇帝陵,3座皇后陵,4座王爺、公主、阿哥園寢,共14座陵寢和兩座附屬建築(永寺福、行宮)。埋葬着雍正、嘉慶、道光、光緒4位皇帝,9位皇后、57位妃嬪、2位王爺、6位阿哥,共計78人。 陵區內矗立着千餘間宮殿建築和百餘座石建築,其建築形式和規制明顯地體現着封建社會典章制度。四座帝陵、三座後陵均用黃色琉璃瓦蓋頂;妃嬪、公主、王爺園寢則以綠琉璃瓦或灰布瓦蓋頂,這些古建築環抱於蒼松翠柏之中,在浩瀚的林海中競相崢嶸。還有五色祥雲縈繞的永寧山,綿綿屏立於陵寢之後。八功遙溯靈源的易水河緩緩流淌於大紅門之前,更使得清西陵乾坤聚秀,規模宏大,頗具氣勢。 其中規模最大的雍正泰陵,居於陵區的中心位置,是西陵中建築最早、規模最大的一座。其餘各陵分佈在東西兩側。泰陵的神道,由三層巨磚鋪成,兩邊蒼松翠柏,從南往北分佈着40多項大大小小的建築。第一座建築物是進入陵區的一座聯拱式五孔橋,橋北有三座高大的石牌坊,巍然矗立。牌坊的建築莊重、美觀,色彩調和。這三座石坊,都是五間、六柱、十一樓形式,用青花石築成,上刻有山、水、花、草、禽獸等圖形,形態生動,被視為西陵建築藝術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嘉慶的陵稱昌陵。昌陵和泰陵並列,其規模與泰陵不相上下。嘉慶是乾隆的第十五子,乾隆傳位給他時併為他在泰陵南一公里的地方,選好陵址。昌陵的隆恩殿很有特色,地面鋪的是很貴重的黃色花斑石 ,石板上還帶有紫色花紋,光滑耀眼,好像是滿堂寶石。大柱包金飾雲龍,金碧輝煌。工藝精巧的道光陵稱慕陵。慕陵的特點是規模小,沒有方城、明樓、大碑亭、石象牲等建築,但其工程重量之堅固,則超過泰、昌二陵。整個圍牆,磨磚對縫,幹擺灌漿,牆身平齊結實。隆恩殿的建築工藝精巧,大殿全用金絲楠木,不飾油彩,保持原木本色,打開殿門,楠木香氣撲鼻而來。天花板上每一小方格內有龍,而且檁枋、雀替,也雕上游龍和蟠龍。這些龍都張口鼓腮,噴雲吐霧。崇陵是光緒的陵墓,在泰陵東5公里,是我國現存帝陵中最後的一座。整個陵區樹木茂盛,景色宜人。皇帝居住過的行宮古建築可接待遊人食宿。 大自然把陵區周圍山川河流也都賦予了一種特殊的靈氣,清朝末年泰寧鎮總兵陳增榮在筆書餘暇,雅愛山川秀麗,定出了西陵八景,那就是“荊關紫氣”、“拒馬奔濤”、“雲蒙疊翠”、“奇峯夕照”、“峨嵋晚鐘”、“福山捧日”、“華蓋煙嵐”、“易水寒流”。正是由於這些怡人的自然景色,襯托出了“萬年龍虎抱,每夜鬼神朝”的上吉之壤,清朝第三代皇帝雍正才離開父祖,獨闢蹊徑,在易州境內首闢西陵,以圖大清江山萬代、歲遠天長。 1737年3月2日,乾隆皇帝奉安其父於泰陵地宮。後來,為使東陵和西陵香火永續,乾隆皇帝想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以後的皇帝採取“昭穆次序、隔代埋葬”的方式分葬於清東陵和清西陵。因此,他首先在清東陵界內的勝水峪建了自己的裕陵與祖父康熙為伴,其子嘉慶在泰陵旁邊建了昌陵與祖父雍正相守。遵照這一昭穆之制,道光的陵寢原建於東陵寶華峪,在歷經七年建陵大工完竣並葬入孝穆皇后以後,發現地宮內滲水不斷,道光只好又在西陵境內選擇了一塊高平之地,將寶華峪陵寢建築拆除,到西陵營建陵墓。在隔咸豐、同治兩代皇帝后,光緒也將墳墓建在了西陵。 如果説西陵的輿地山川均為天造地設自然成趣,那麼,從建泰陵到崇陵竣工歷時185年之後,又形成了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的巧妙結合,“使天人合一”宇宙觀在陵寢建築中得到充分體現。正如孫鼎烈在《永寧山扈從紀程》中所説的那樣:“山勢自太行來,巍峨聳拔、脈秀力豐,峻嶺崇崗,遠拱於外,靈巖翠岫,環衞其間,迄下山崗無數,如手之有指,每兩崗間平坦開拓處,諸陵在焉,花之瓣.筍之籜,層層包護”,“龍蟠鳳翥,源遠流長,左右迴環,前後拱衞,實如金城玉筍”。 好,遊客朋友們,清西陵就為大家講解到這兒,謝謝各位的支持!

介紹河北清西陵的導遊詞範文(通用15篇)

介紹河北清西陵的導遊詞範文 篇2

清西陵是清朝帝王兩大陵寢之一,位於河北省易縣城西15公里處的永寧山下,離北京120多公里。周界約100公里,面積達800餘平方公里。清西陵北依峯巒疊翠的永寧山,南傍蜿蜒流淌的易水河,古木參天,景態雄偉。陵區內有千餘間宮殿建築和百餘座古建築、古雕刻,氣勢磅礴。每座陵寢嚴格遵循清代皇室建陵制度,皇帝陵、皇后陵、王爺陵均採用黃色琉璃瓦蓋頂,妃、公主、阿哥園寢均為綠色琉璃瓦蓋頂,這些不同的建築形制,展現出不同的景觀和風格。這裏有華北地區最大的古松林,數以萬計的古鬆、古柏把這一帶裝點得清秀葱鬱,古樸大方。清西陵北依峯巒疊翠的永寧山,南傍蜿蜒流淌的易水河,古木參天,景態雄偉。

清西陵始建於1730年(雍正八年),歷經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初,餘緒延至民國年間。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選此為陵址。雍正的陵址本來是選在清東陵九鳳朝陽山,但他認為“規模雖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帶砂石,實不可用”,因而將原址廢掉,命另選“萬年吉地”。選陵址者奏稱,易縣永寧山下是“乾坤聚秀之區,陰陽匯合之所,龍穴砂水,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鹹備。”雍正皇帝覽奏後十分高興,也認為這裏“山脈水法,條理詳明,洵為上吉之壤”。

自此,清各代皇帝便間隔分葬於遵化和易縣東、西兩大陵墓。西陵自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首建泰陵,至公元1920xx年光緒的崇陵建成,歷經186年,共建有帝陵4座,後陵3座,王公、公主、妃嬪園寢7座,埋葬着雍正、嘉慶、道光、光緒4個皇帝,9個皇后,56個妃嬪及王公、公主等共80人。 宣統皇帝溥儀於1967年去世,最初安葬在八寶山。於1995年遷葬到清西陵的華龍皇家陵園。建築面積達5萬多平方米,共有宮殿1000多間,石雕刻和石建築100多座,構成了一個規模宏大、富麗堂皇的古建築羣。

清西陵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xx年11月,清西陵與清東陵一起,被第2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清西陵有規模宏大、體系完整的古建築羣,是一處環境幽雅、 風景秀麗的遊覽勝地。在方圓200華里、面積800平方公里的陵區內,有華北地區最大的人工古松林。從建陵開始,清王朝就在永寧山下、易水河畔、陵寢內外,栽植了數以萬計的松樹,現在這裏有古鬆1.5萬株,青松幼柏20餘萬株,陵區內松柏葱鬱,山清水秀,14座陵寢掩映在松林之中,若隱若現,儼然一幅絢麗的山水畫。

陵區內千餘間宮殿建築和百餘座古建築、古雕刻,氣勢磅礴。每座陵寢嚴格遵循清代皇室建陵制度,皇帝陵、皇后陵、王爺陵均採用黃色琉璃瓦蓋頂,妃、公主、阿哥園寢均為綠色琉璃瓦蓋頂,這些不同的建築形制,展現出不同的景觀和風格。

清西陵共有14座陵寢,帝陵4座:泰陵(雍正皇帝)、昌陵(嘉慶皇帝)、慕陵(道光皇帝)、崇陵(光緒皇帝);後陵3座:泰東陵、昌西陵、慕東陵;妃陵3座,其他陵寢4座(懷王陵、公主陵[1]、阿哥陵、王爺陵等)。共葬有4個皇帝、9個皇后、56個妃嬪以及王公、公主等70多人。

介紹河北清西陵的導遊詞範文 篇3

清西陵是清朝帝王兩大陵寢之一,位於河北省易縣城西15公里處的永寧山下,離北京120多公里。周界約100公里,面積達800餘平方公里。清西陵北依峯巒疊翠的永寧山,南傍蜿蜒流淌的易水河,古木參天,景態雄偉。陵區內有千餘間宮殿建築和百餘座古建築、古雕刻,氣勢磅礴。每座陵寢嚴格遵循清代皇室建陵制度,皇帝陵、皇后陵、王爺陵均採用黃色琉璃瓦蓋頂,妃、公主、阿哥園寢均為綠色琉璃瓦蓋頂,這些不同的建築形制,展現出不同的景觀和風格。這裏有華北地區最大的古松林,數以萬計的古鬆、古柏把這一帶裝點得清秀葱鬱,古樸大方。清西陵北依峯巒疊翠的永寧山,南傍蜿蜒流淌的易水河,古木參天,景態雄偉。

清西陵始建於1730年(雍正八年),歷經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初,餘緒延至民國年間。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選此為陵址。雍正的陵址本來是選在清東陵九鳳朝陽山,但他認為“規模雖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帶砂石,實不可用”,因而將原址廢掉,命另選“萬年吉地”。選陵址者奏稱,易縣永寧山下是“乾坤聚秀之區,陰陽匯合之所,龍穴砂水,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鹹備。”雍正皇帝覽奏後十分高興,也認為這裏“山脈水法,條理詳明,洵為上吉之壤”。

自此,清各代皇帝便間隔分葬於遵化和易縣東、西兩大陵墓。西陵自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首建泰陵,至公元1915年光緒的崇陵建成,歷經186年,共建有帝陵4座,後陵3座,王公、公主、妃嬪園寢7座,埋葬着雍正、嘉慶、道光、光緒4個皇帝,9個皇后,56個妃嬪及王公、公主等共80人。 宣統皇帝溥儀於1967年去世,最初安葬在八寶山。於1995年遷葬到清西陵的華龍皇家陵園。建築面積達5萬多平方米,共有宮殿1000多間,石雕刻和石建築100多座,構成了一個規模宏大、富麗堂皇的古建築羣。

清西陵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__年11月,清西陵與清東陵一起,被第2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清西陵有規模宏大、體系完整的古建築羣,是一處環境幽雅、風景秀麗的遊覽勝地。在方圓200華里、面積800平方公里的陵區內,有華北地區最大的人工古松林。從建陵開始,清王朝就在永寧山下、易水河畔、陵寢內外,栽植了數以萬計的松樹,現在這裏有古鬆1.5萬株,青松幼柏20餘萬株,陵區內松柏葱鬱,山清水秀,14座陵寢掩映在松林之中,若隱若現,儼然一幅絢麗的山水畫。

陵區內千餘間宮殿建築和百餘座古建築、古雕刻,氣勢磅礴。每座陵寢嚴格遵循清代皇室建陵制度,皇帝陵、皇后陵、王爺陵均採用黃色琉璃瓦蓋頂,妃、公主、阿哥園寢均為綠色琉璃瓦蓋頂,這些不同的建築形制,展現出不同的景觀和風格。

清西陵共有14座陵寢,帝陵4座:泰陵(雍正皇帝)、昌陵(嘉慶皇帝)、慕陵(道光皇帝)、崇陵(光緒皇帝);後陵3座:泰東陵、昌西陵、慕東陵;妃陵3座,其他陵寢4座(懷王陵、公主陵[1]、阿哥陵、王爺陵等)。共葬有4個皇帝、9個皇后、56個妃嬪以及王公、公主等70多人。

介紹河北清西陵的導遊詞範文 篇4

清西陵位於河北省易縣城西十五公里的永寧山下,在北京西南方120公里,是清代帝王陵寢之一,與河北省遵化縣東陵東西相對而稱西陵。這裏埋葬着雍正、嘉慶、道光、光緒四位皇帝及他們的后妃、王爺、公主、阿哥等80人。共有陵寢十四座,還在附屬建築行宮、永福寺,這裏風景秀麗,環境幽雅,規模宏大,體系完整,是一處典型的清代古建築羣。

清西陵有規模宏大、體系完整的古建築羣,是一處環境幽雅、風景秀麗的遊覽勝地。在方圓200華里、面積800平方公里的陵區內,有華北地區最大的人工古松林。從建陵開始,清王朝就在永寧山下、易水河畔、陵寢內外,栽植了數以萬計的松樹,現在這裏有古鬆1.5萬株,青松幼柏20餘萬株,陵區內松柏葱鬱,山清水秀,14座陵寢掩映在松林之中,若隱若現,儼然一幅絢麗的山水畫。

陵區內千餘間宮殿建築和百餘座古建築、古雕刻,氣勢磅礴。每座陵寢嚴格遵循清代皇室建陵制度,皇帝陵、皇后陵、王爺陵均採用黃色琉璃瓦蓋頂,妃、公主、阿哥園寢均為綠色琉璃瓦蓋頂,這些不同的建築形制,展現出不同的景觀和風格。

介紹河北清西陵的導遊詞範文 篇5

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歡迎您來清西陵觀光遊覽,我是導遊員×××,旅途中您有什麼意見和要求儘管提出來,我願竭誠為您服務,我們今天的日程是這樣為大家安排的:首先參觀泰陵,中午到行宮就餐,下午參觀崇陵。

清西陵中,雍正皇帝的泰陵建築最早、規模最大,堪稱首陵。這是一處清朝盛世時期遺存下來的古建羣體,從它的選址、規劃,佈局都反映出當時國家的強盛以及政局的穩定,在建築用料、工程技術,傳統工藝等方面也都非常考究。

當代建築學家講,泰陵是一處典型的風水寶地的模式。站在大紅門前五孔橋上環顧四周,可以看到,北面有連綿起伏的永寧山,為靠山,酷似屏障。永寧山是太行山的餘脈,與東陵的昌瑞山屬於同一脈系,此山從山西過來,如巨龍橫卧中原;大紅門兩側的東、西華蓋山為天然門户;九龍、九鳳山為環護左、右的低嶺;南面形態端莊的元寶山,為泰陵的朝山;在中間廣闊的平原上座落着泰陵輝宏壯麗,錯落有致的建築羣。易水河從五孔橋下流過,形成山映於水,水扶于山的格局。“陵制與山水相稱,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在這裏充分體現出來,同時又展示出古代建築學家巧奪天工的高超藝術。正如美國景觀建築學權威西蒙德先生所説的:“埃及人是在他自己預定的一條不能改變的需求道路上一直走到底,中國人在他的世界裏獨自徘徊時有友好的大自然來引導他拜謁上天和祖墳。所以沒有任何一個地方,風景會真正成為建築藝術材料。”

泰陵的建築佈局也非常考究,完全依照帝王生前所居宮廷格局,按禮制的需要而規劃設計。以神道為中軸線貫穿南北,主體建築安排在中軸線上,一律座北朝南;地宮座落在中軸線的末端,居中當陽,其餘建築沿中軸線次第排開。這些建築都以準確的尺度,適宜的體量,斑斕的色彩,靈活巧妙的手法進行配製和空間組合,使陵寢的紀念性、禮制性主題有條不紊地展開並不斷深化。

石牌坊是泰陵最具特色的建築之一,泰陵設三架,無論是從數量還是排列形式上都獨具一格。一架面南、兩各東西,與北面的大紅門形成一個寬敞的四合院。三架牌坊的大小、規制完全一樣,均由66塊大小石料,仿木卯榫結合而成,每架牌坊高12.75米,寬31.85米,為五間六柱十一樓造型,全部用巨大的青白石打造,各個部位還雕有豐富的紋飾,畫面佈局合理,造型生動,雕工細膩,玲瓏剔透,生機盎然。這在中國曆代帝王陵墓中尚屬孤品。成為清西陵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最具有價值的建築之一。

整個陵區注重對門的處理,門既可作為出入之用,也可截斷空間界面。大紅門是進入陵區的總門户,單檐廡殿頂,看上去質樸、凝重、敦實、穩重,視若騰龍偃卧,鎮守陵前。兩側有42華里的風水牆,逶迤延展,包護陵區,愈發顯出大紅門的莊嚴氣派。

具服殿獨成一院,是供後代皇帝、后妃來謁陵祭祖時更換衣服的場所,沿續明代拂座殿而建,殿內有淨房,類似於現在的洗手間,內有繡花墩馬桶。而今為了方便遊人,在淨房的旁邊建有一座水沖廁所。

介紹河北清西陵的導遊詞範文 篇6

各位遊客朋友們,在石牌坊東側,陵區風水牆之外,有一座規制獨特,自成體系的陵墓,它就是昭西陵,孝莊文皇后的陵寢。

我們知道孝莊文皇后,姓博爾濟吉特氏,名叫布木布泰,生於1620xx年,死於1687年,享年75歲。她是清太宗皇太極的妃子,順治帝的親生母親,康熙皇帝的祖母。福臨繼位後尊其為皇太后。玄燁登極,尊她為太皇太后。孝莊文皇后,一生歷經三朝,輔佐了順治、康熙兩位皇帝,在清朝的建立、鞏固和發展過程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被史學家譽為清初傑出的女政治家。

我們現在所在的就是孝莊文皇后的陵寢——昭西陵了,但是各位可能會好奇,昭西陵為什麼孤零零地修建在清東陵陵區之外呢?

幾百年來,在民間流傳着許多傳説,其中流傳最廣的是“太后下嫁”。據説,皇太極死後,年輕的孝莊耐不住宮中的寂寞,竟不顧太后之尊,下嫁給她的小叔子,當時的攝政王多爾袞,自絕於前夫皇太極,所以不能附葬昭陵而玷污先皇的“萬年吉地”,更因後世天子對其不守婦道深惡痛絕,就將其葬在東陵風水牆外,罰其為後代兒孫看大門,當門衞。

另一種説法則是有着迷信傳説的色彩了。據説當時槓夫抬着孝莊文皇后的棺槨浩浩蕩蕩的從北京出發去往遼寧的昭陵,也就是孝莊文皇后的丈夫皇太極的陵寢。在送葬隊伍途徑遵化清東陵的時候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孝莊皇太后的棺槨突然加重,136個槓夫竟然被生生的壓着抬不動,當時負責的官員決定稍作休整後再繼續行進。當槓夫休息完畢後再抬棺槨的時候,竟然發現孝莊皇太后的棺槨

就像長在地裏面一樣,紋絲不動。當時領頭人才發覺不對勁,馬上快馬加鞭回京報告給康熙皇帝。康熙皇帝聽到後一時也難以決斷,疲勞不已,便趴在龍案上睡着了。在睡夢中康熙皇帝夢見了自己的祖母孝莊文皇后,此時的孝莊皇太后慈祥的對康熙説:“我今日棺槨下落之處就是我的陵寢所在地。”康熙被驚醒後發現是祖母託夢,便命人在清東陵的風水牆外側修建孝莊文皇后的陵寢。

以上的説法都不同程度的帶有野史傳説的色彩,只能當個故事聽聽,不可以當做正史來看待。按照滿族一直的傳統,在丈夫去世後,嫂子是可以嫁給小叔子的,只是在清朝入關之後收漢文化的影響之後才發生轉變,因此,就算是“太后下嫁”,也是合乎傳統的並不會成為阻止孝莊太后葬入清東陵的理由;另一方面,就算“太后下嫁”不合禮制,這也是清朝皇室的家醜,俗話説“家醜不可外揚”,,因此,清朝只會想方設法遮醜,而不是光明正大的進行懲罰,因此以上的説法都沒有歷史根據。

那究竟孝莊文皇后葬在清東陵風水牆外側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呢?

根據近年來我們查閲的大量歷史資料,昭西陵建在風水牆外的真正原因有3點,第一點是因為孝莊文皇后生前留下的遺囑。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孝莊文皇后臨終前,曾面諭康熙帝説:“我身後之事特以囑汝,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另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去,務於孝陵近地安厝,則我心無憾矣。”這給康熙皇帝出了一個難題。為什麼呢?因為順治皇帝已經先於孝莊在清東陵的中心位置建造了孝陵,無論將孝莊葬在陵區之內任何地點,都卑於孝陵,與其輩分不相適宜。最後康熙皇帝只得將大紅門外東側定為孝莊的臨時安葬地,並建造了暫安奉殿,臨時停放孝莊文皇后的棺槨。康熙一生都沒有解決孝莊的建陵問題。雍正皇帝即位以後,認為自孝莊文皇后暫安在清東陵大紅門外以來,國運昌盛,皇帝子孫繁衍,説明暫安奉殿確實是風水寶地,於是決定將暫安奉殿改建為陵,將孝莊的棺槨葬入地宮。

第二,孝莊文皇后是入關以前的皇帝皇太極的皇后,關裏關外不是一個體系,將昭西陵建在風水牆以外以示區分;

第三,大紅門東側地勢較高,土質好,而且居於左邊,位置尊貴。後代兒孫來清東陵謁陵祭祖都要最先拜見這位輩份最高的一國之母。

以上三點解釋才不失歷史的公正。而皇太極的陵稱昭陵,因孝莊的陵寢在昭陵以西,所以稱昭西陵。

與清東陵其他陵寢相比較,昭西陵有許多獨特之處,一是隆恩殿為重檐廡殿頂式的建築,這與其他陵寢是有區別的。重檐廡殿頂是古代建制中等級最高的,在清東陵中,只有大紅門採用了單檐廡殿頂,其他建築均採用的歇山頂或其他級別較低的建制;第二點不同之處就是昭西陵有內外兩道圍牆;三是三座門建在大殿前;四是沒有馬槽溝和各種橋涵。

介紹河北清西陵的導遊詞範文 篇7

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歡迎您來清西陵觀光遊覽,我是導遊員×××,旅途中您有什麼意見和要求儘管提出來,我願竭誠為您服務,我們今天的日程是這樣為大家安排的:首先參觀泰陵,中午到行宮就餐,下午參觀崇陵。

泰 陵

清西陵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的陵墓建築羣之一,位於北京西南125公里處的河北省易縣境內。在800平方公里的陵區範圍內,建有帝陵、後陵、妃園寢、王爺、公主、阿哥園寢等十四座,還有行宮、永福寺兩處附屬建築及衙署營房遺址,品種齊全、佈局合理。陵區內保存有古鬆一萬五千餘株,這些樹不但美化了西陵,而且可以避免外界風沙的侵襲和熱氣、寒流的影響,為西陵營造了一個特別的小氣候,使陵寢處於一個獨立完整的自然環境之中,使這裏的建築,得以很好地保存。清西陵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極高,在20xx年11月30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在20xx年1月11日被國家旅遊局評為首批4A景區。

清西陵中,雍正皇帝的泰陵建築最早、規模最大,堪稱首陵。這是一處清朝盛世時期遺存下來的古建羣體,從它的選址、規劃,佈局都反映出當時國家的強盛以及政局的穩定,在建築用料、工程技術,傳統工藝等方面也都非常考究。

當代建築學家講,泰陵是一處典型的風水寶地的模式。站在大紅門前五孔橋上環顧四周,可以看到,北面有連綿起伏的永寧山,為靠山,酷似屏障。永寧山是太行山的餘脈,與東陵的昌瑞山屬於同一脈系,此山從山西過來,如巨龍橫卧中原;大紅門兩側的東、西華蓋山為天然門户;九龍、九鳳山為環護左、右的低嶺;南面形態端莊的元寶山,為泰陵的朝山;在中間廣闊的平原上座落着泰陵輝宏壯麗,錯落有致的建築羣。易水河從五孔橋下流過,形成山映於水,水扶于山的格局。“陵制與山水相稱,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在這裏充分體現出來,同時又展示出古代建築學家巧奪天工的高超藝術。正如美國景觀建築學權威西蒙德先生所説的:“埃及人是在他自己預定的一條不能改變的需求道路上一直走到底,中國人在他的世界裏獨自徘徊時有友好的大自然來引導他拜謁上天和祖墳。所以沒有任何一個地方,風景會真正成為建築藝術材料。”

泰陵的建築佈局也非常考究,完全依照帝王生前所居宮廷格局,按禮制的需要而規劃設計。以神道為中軸線貫穿南北,主體建築安排在中軸線上,一律座北朝南;地宮座落在中軸線的末端,居中當陽,其餘建築沿中軸線次第排開。這些建築都以準確的尺度,適宜的體量,斑斕的色彩,靈活巧妙的手法進行配製和空間組合,使陵寢的紀念性、禮制性主題有條不紊地展開並不斷深化。

石牌坊是泰陵最具特色的建築之一,泰陵設三架,無論是從數量還是排列形式上都獨具一格。一架面南、兩各東西,與北面的大紅門形成一個寬敞的四合院。三架牌坊的大小、規制完全一樣,均由66塊大小石料,仿木卯榫結合而成,每架牌坊高12.75米,寬31.85米,為五間六柱十一樓造型,全部用巨大的青白石打造,各個部位還雕有豐富的紋飾,畫面佈局合理,造型生動,雕工細膩,玲瓏剔透,生機盎然。這在中國曆代帝王陵墓中尚屬孤品。成為清西陵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最具有價值的建築之一。

整個陵區注重對門的處理,門既可作為出入之用,也可截斷空間界面。大紅門是進入陵區的總門户,單檐廡殿頂,看上去質樸、凝重、敦實、穩重,視若騰龍偃卧,鎮守陵前。兩側有42華里的風水牆,逶迤延展,包護陵區,愈發顯出大紅門的莊嚴氣派。

具服殿獨成一院,是供後代皇帝、后妃來謁陵祭祖時更換衣服的場所,沿續明代拂座殿而建,殿內有淨房,類似於現在的洗手間,內有繡花墩馬桶。而今為了方便遊人,在淨房的旁邊建有一座水沖廁所。

聖德神功碑樓是記述皇帝生平功德的主要建築之一,俗稱大碑樓,建成於1739年,花費白銀十三萬一千五百兩。大碑樓佔地5.54畝,高26.05米,四面闢門,為重檐九脊歇山頂,穩中有變,富麗典雅。它座落在方形廣場的正中,四角各有一根高12米的華表相襯,使碑樓顯得更加莊嚴、肅穆、雄偉、壯觀。四根華表的柱身均用整塊石料雕成,呈圓柱形,直徑1.5米,周身浮雕着朵朵雲團,一條巨龍於雲朵間盤繞柱身扶搖而上,帶有呼之欲出的動態感。華表也叫擎天柱,又稱墓表。起源於遠古時代,初為木質,為納諫而設,又叫誹謗木。在陵墓神道上設華表,在西漢時期就很流行,是木質華表,石刻華表在東漢時盛行。華表裝飾着象徵皇權的雲龍圖紋,作為皇家建築的特殊標誌,襯托出主體建築的高大,使其更加宏偉壯觀。

碑樓內,矗立着兩統巨大的石碑,每統碑重56.55噸,碑身陽面用滿漢兩種文字鐫刻着雍正皇帝生前的豐功偉績,大約五千字,這是一部給雍正歌功頌德的重要資料。

繞過碑樓,是一座七孔石拱橋,這是清西陵四十九座橋樑中最長的,長107米,寬21米。(欄板上是二十四節氣望柱頭,又稱火焰望柱頭。柱頭上有二十四條陰刻線,代表二十四節氣。因為有河才有橋,而河位於田野之中,大地與田野不可分,與二十四節氣有一定的關係,耕種、澆灌都離不開二十四節氣。)像這樣巨大而完美的石橋在中國是不多見的。它對於建築物的佈局組合起着連接作用,使組合羣的層次明顯,過渡自然,緊湊而不鬆散,同時也顯示出一種莊嚴肅穆的氣氛。

介紹河北清西陵的導遊詞範文 篇8

Located at the foot of Yongning mountain, 15 kilometers west of Yi County,Hebei Province, and 120 kilometers southwest of Beijing, the Western Tomb of theQing Dynasty is one of the mausoleums of the Qing Dynasty emperors. It isopposite to the eastern Mausoleum of Zunhua County, Hebei Province, and iscalled the Western mausoleum. There are 80 people buried here, includingYongzheng, Jiaqing, Daoguang and Guangxu emperors, and their empresses,princesses, princesses and elder brothers. There are 14 Mausoleums in total, aswell as the auxiliary buildings of Xinggong and Yongfu temple. It is a typicalancient architectural complex of Qing Dynasty with beautiful scenery, elegantenvironment, large scale and complete system.

There are a large-scale and complete system of ancient buildings in theWest Mausoleum of Qing Dynasty, which is a scenic spot with elegant the mausoleum area with a radius of 200 Li and an area of 800 squarekilometers, there is the largest artificial ancient pine forest in North 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mausoleum, the Qing Dynasty has planted tens ofthousands of pine trees at the foot of Yongning mountain, on the Bank of YishuiRiver, inside and outside the mausoleum. Now there are 15000 ancient pines, morethan 200000 young pines and cypresses. The mausoleum area is lush with pines andcypresses and beautiful mountains and waters. The 14 mausoleums are hidden inthe pine forest, just like a gorgeous landscape painting.

In the mausoleum area, there are more than 1000 palaces and more than 100ancient buildings and sculptures. Each mausoleum strictly follows the imperialmausoleum building system of the Qing Dynasty. The mausoleum of the emperor, themausoleum of the queen and the mausoleum of the prince are covered with yellowglazed tiles, while the mausoleum of the imperial concubine, the princess andthe elder brother are covered with green glazed tiles. These differentarchitectural forms show different landscapes and styles.

介紹河北清西陵的導遊詞範文 篇9

清西陵是清朝帝王兩大陵寢之一,位於河北省易縣城西15公里處的永寧山下,離北京120多公里。周界約100公里,面積達800餘平方公里。這裏北依峯巒疊翠的永寧山,南傍蜿蜒流淌的易水河,古木參天,景態雄偉。

從建陵開始,清王朝就在永寧山下、易水河畔、陵寢內外,栽植了數以萬計的松樹,現在這裏有古鬆1.5萬株,青松幼柏20餘萬株,陵區內松柏葱鬱,山清水秀,14座陵寢掩映在松林之中,若隱若現,儼然一幅絢麗的山水畫。

孝聖皇后的泰東陵坐落在河北省易縣清西陵境內,位於雍正帝的泰陵東北約1公里處的東正峪。泰東陵是清西陵3座皇后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乾隆元年(1736)九月,主持泰陵工程事務的恆親王弘晊,內大臣、户部尚書海望向乾隆帝請示:雍正帝入葬泰陵地宮後,是否給皇太后預留分位?乾隆帝不便作主,轉而請示皇太后。皇太后降懿旨:“世宗憲皇帝奉安地宮之後,以永遠肅靜為是。若將來複行開動,揆以尊卑之義,於心實有未安。況有我朝昭西陵、孝東陵成憲可遵,泰陵地宮不必預留分位。”乾隆帝遵照皇太后懿旨,於乾隆二年(1737)在東正峪為皇太后營建泰東陵,約於乾隆八年(1743)建成。其主要建築由南至北依次為:三孔拱券橋一座、東西下馬牌、東西朝房各5間、東西值房各3間、隆恩門一座5間。東西燎爐、東西配殿各5間、重檐大殿一座5間。陵寢門3座、石五供、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寶頂下是地宮。陵前左側是神廚庫。庫外井亭一座。

介紹河北清西陵的導遊詞範文 篇10

各位遊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清西陵,我是你們的導遊。 位於河北省易縣永寧山下,距北京125公里。是清朝四個皇帝陵、三個皇后陵以及一些王公、公主、妃子園寢的陵墓羣。西陵的陵園建築達5萬多平方米,共有殿宇千餘間,石建築和石雕百餘座,是我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品種最齊全的清代皇家陵墓羣之一,是中國兩千年來陵寢建築藝術最傑出的代表。 在清西陵8300公頃的保護範圍上,建有4座皇帝陵,3座皇后陵,4座王爺、公主、阿哥園寢,共14座陵寢和兩座附屬建築(永寺福、行宮)。埋葬着雍正、嘉慶、道光、光緒4位皇帝,9位皇后、57位妃嬪、2位王爺、6位阿哥,共計78人。 陵區內矗立着千餘間宮殿建築和百餘座石建築,其建築形式和規制明顯地體現着封建社會典章制度。四座帝陵、三座後陵均用黃色琉璃瓦蓋頂;妃嬪、公主、王爺園寢則以綠琉璃瓦或灰布瓦蓋頂,這些古建築環抱於蒼松翠柏之中,在浩瀚的林海中競相崢嶸。還有五色祥雲縈繞的永寧山,綿綿屏立於陵寢之後。八功遙溯靈源的易水河緩緩流淌於大紅門之前,更使得清西陵乾坤聚秀,規模宏大,頗具氣勢。 其中規模最大的雍正泰陵,居於陵區的中心位置,是西陵中建築最早、規模最大的一座。其餘各陵分佈在東西兩側。泰陵的神道,由三層巨磚鋪成,兩邊蒼松翠柏,從南往北分佈着40多項大大小小的建築。第一座建築物是進入陵區的一座聯拱式五孔橋,橋北有三座高大的石牌坊,巍然矗立。牌坊的建築莊重、美觀,色彩調和。這三座石坊,都是五間、六柱、十一樓形式,用青花石築成,上刻有山、水、花、草、禽獸等圖形,形態生動,被視為西陵建築藝術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嘉慶的陵稱昌陵。昌陵和泰陵並列,其規模與泰陵不相上下。嘉慶是乾隆的第十五子,乾隆傳位給他時併為他在泰陵南一公里的地方,選好陵址。昌陵的隆恩殿很有特色,地面鋪的是很貴重的黃色花斑石 ,石板上還帶有紫色花紋,光滑耀眼,好像是滿堂寶石。大柱包金飾雲龍,金碧輝煌。工藝精巧的道光陵稱慕陵。慕陵的特點是規模小,沒有方城、明樓、大碑亭、石象牲等建築,但其工程重量之堅固,則超過泰、昌二陵。整個圍牆,磨磚對縫,幹擺灌漿,牆身平齊結實。隆恩殿的建築工藝精巧,大殿全用金絲楠木,不飾油彩,保持原木本色,打開殿門,楠木香氣撲鼻而來。天花板上每一小方格內有龍,而且檁枋、雀替,也雕上游龍和蟠龍。這些龍都張口鼓腮,噴雲吐霧。崇陵是光緒的陵墓,在泰陵東5公里,是我國現存帝陵中最後的一座。整個陵區樹木茂盛,景色宜人。皇帝居住過的行宮古建築可接待遊人食宿。 大自然把陵區周圍山川河流也都賦予了一種特殊的靈氣,清朝末年泰寧鎮總兵陳增榮在筆書餘暇,雅愛山川秀麗,定出了西陵八景,那就是“荊關紫氣”、“拒馬奔濤”、“雲蒙疊翠”、“奇峯夕照”、“峨嵋晚鐘”、“福山捧日”、“華蓋煙嵐”、“易水寒流”。正是由於這些怡人的自然景色,襯托出了“萬年龍虎抱,每夜鬼神朝”的上吉之壤,清朝第三代皇帝雍正才離開父祖,獨闢蹊徑,在易州境內首闢西陵,以圖大清江山萬代、歲遠天長。 1737年3月2日,乾隆皇帝奉安其父於泰陵地宮。後來,為使東陵和西陵香火永續,乾隆皇帝想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以後的皇帝採取“昭穆次序、隔代埋葬”的方式分葬於清東陵和清西陵。因此,他首先在清東陵界內的勝水峪建了自己的裕陵與祖父康熙為伴,其子嘉慶在泰陵旁邊建了昌陵與祖父雍正相守。遵照這一昭穆之制,道光的陵寢原建於東陵寶華峪,在歷經七年建陵大工完竣並葬入孝穆皇后以後,發現地宮內滲水不斷,道光只好又在西陵境內選擇了一塊高平之地,將寶華峪陵寢建築拆除,到西陵營建陵墓。在隔咸豐、同治兩代皇帝后,光緒也將墳墓建在了西陵。 如果説西陵的輿地山川均為天造地設自然成趣,那麼,從建泰陵到崇陵竣工歷時185年之後,又形成了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的巧妙結合,“使天人合一”宇宙觀在陵寢建築中得到充分體現。正如孫鼎烈在《永寧山扈從紀程》中所説的那樣:“山勢自太行來,巍峨聳拔、脈秀力豐,峻嶺崇崗,遠拱於外,靈巖翠岫,環衞其間,迄下山崗無數,如手之有指,每兩崗間平坦開拓處,諸陵在焉,花之瓣.筍之籜,層層包護”,“龍蟠鳳翥,源遠流長,左右迴環,前後拱衞,實如金城玉筍”。 好,遊客朋友們,清西陵就為大家講解到這兒,謝謝各位的支持!

介紹河北清西陵的導遊詞範文 篇11

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歡迎您來清西陵觀光遊覽,我是導遊員×××,旅途中您有什麼意見和要求儘管提出來,我願竭誠為您服務,我們今天的日程是這樣為大家安排的:首先參觀泰陵,中午到行宮就餐,下午參觀崇陵。

泰 陵

清西陵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的陵墓建築羣之一,位於北京西南125公里處的河北省易縣境內。在800平方公里的陵區範圍內,建有帝陵、後陵、妃園寢、王爺、公主、阿哥園寢等十四座,還有行宮、永福寺兩處附屬建築及衙署營房遺址,品種齊全、佈局合理。陵區內保存有古鬆一萬五千餘株,這些樹不但美化了西陵,而且可以避免外界風沙的侵襲和熱氣、寒流的影響,為西陵營造了一個特別的小氣候,使陵寢處於一個獨立完整的自然環境之中,使這裏的建築,得以很好地保存。清西陵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極高,在20xx年11月30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在20xx年1月11日被國家旅遊局評為首批4A景區。

清西陵中,雍正皇帝的泰陵建築最早、規模最大,堪稱首陵。這是一處清朝盛世時期遺存下來的古建羣體,從它的選址、規劃,佈局都反映出當時國家的強盛以及政局的穩定,在建築用料、工程技術,傳統工藝等方面也都非常考究。

當代建築學家講,泰陵是一處典型的風水寶地的模式。站在大紅門前五孔橋上環顧四周,可以看到,北面有連綿起伏的永寧山,為靠山,酷似屏障。永寧山是太行山的餘脈,與東陵的昌瑞山屬於同一脈系,此山從山西過來,如巨龍橫卧中原;大紅門兩側的東、西華蓋山為天然門户;九龍、九鳳山為環護左、右的低嶺;南面形態端莊的元寶山,為泰陵的朝山;在中間廣闊的平原上座落着泰陵輝宏壯麗,錯落有致的建築羣。易水河從五孔橋下流過,形成山映於水,水扶于山的格局。“陵制與山水相稱,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在這裏充分體現出來,同時又展示出古代建築學家巧奪天工的高超藝術。正如美國景觀建築學權威西蒙德先生所説的:“埃及人是在他自己預定的一條不能改變的需求道路上一直走到底,中國人在他的世界裏獨自徘徊時有友好的大自然來引導他拜謁上天和祖墳。所以沒有任何一個地方,風景會真正成為建築藝術材料。”

泰陵的建築佈局也非常考究,完全依照帝王生前所居宮廷格局,按禮制的需要而規劃設計。以神道為中軸線貫穿南北,主體建築安排在中軸線上,一律座北朝南;地宮座落在中軸線的末端,居中當陽,其餘建築沿中軸線次第排開。這些建築都以準確的尺度,適宜的體量,斑斕的色彩,靈活巧妙的手法進行配製和空間組合,使陵寢的紀念性、禮制性主題有條不紊地展開並不斷深化。

石牌坊是泰陵最具特色的建築之一,泰陵設三架,無論是從數量還是排列形式上都獨具一格。一架面南、兩各東西,與北面的大紅門形成一個寬敞的四合院。三架牌坊的大小、規制完全一樣,均由66塊大小石料,仿木卯榫結合而成,每架牌坊高12.75米,寬31.85米,為五間六柱十一樓造型,全部用巨大的青白石打造,各個部位還雕有豐富的紋飾,畫面佈局合理,造型生動,雕工細膩,玲瓏剔透,生機盎然。這在中國曆代帝王陵墓中尚屬孤品。成為清西陵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最具有價值的建築之一。

整個陵區注重對門的處理,門既可作為出入之用,也可截斷空間界面。大紅門是進入陵區的總門户,單檐廡殿頂,看上去質樸、凝重、敦實、穩重,視若騰龍偃卧,鎮守陵前。兩側有42華里的風水牆,逶迤延展,包護陵區,愈發顯出大紅門的莊嚴氣派。

具服殿獨成一院,是供後代皇帝、后妃來謁陵祭祖時更換衣服的場所,沿續明代拂座殿而建,殿內有淨房,類似於現在的洗手間,內有繡花墩馬桶。而今為了方便遊人,在淨房的旁邊建有一座水沖廁所。

·張家口旅遊導遊詞 ·山海關導遊詞 ·秦皇島祖山導遊詞 ·北戴河導遊詞 ·角山導遊詞

聖德神功碑樓是記述皇帝生平功德的主要建築之一,俗稱大碑樓,建成於1739年,花費白銀十三萬一千五百兩。大碑樓佔地5.54畝,高26.05米,四面闢門,為重檐九脊歇山頂,穩中有變,富麗典雅。它座落在方形廣場的正中,四角各有一根高12米的華表相襯,使碑樓顯得更加莊嚴、肅穆、雄偉、壯觀。四根華表的柱身均用整塊石料雕成,呈圓柱形,直徑1.5米,周身浮雕着朵朵雲團,一條巨龍於雲朵間盤繞柱身扶搖而上,帶有呼之欲出的動態感。華表也叫擎天柱,又稱墓表。起源於遠古時代,初為木質,為納諫而設,又叫誹謗木。在陵墓神道上設華表,在西漢時期就很流行,是木質華表,石刻華表在東漢時盛行。華表裝飾着象徵皇權的雲龍圖紋,作為皇家建築的特殊標誌,襯托出主體建築的高大,使其更加宏偉壯觀。

碑樓內,矗立着兩統巨大的石碑,每統碑重56.55噸,碑身陽面用滿漢兩種文字鐫刻着雍正皇帝生前的豐功偉績,大約五千字,這是一部給雍正歌功頌德的重要資料。

繞過碑樓,是一座七孔石拱橋,這是清西陵四十九座橋樑中最長的,長107米,寬21米。(欄板上是二十四節氣望柱頭,又稱火焰望柱頭。柱頭上有二十四條陰刻線,代表二十四節氣。因為有河才有橋,而河位於田野之中,大地與田野不可分,與二十四節氣有一定的關係,耕種、澆灌都離不開二十四節氣。)像這樣巨大而完美的石橋在中國是不多見的。它對於建築物的佈局組合起着連接作用,使組合羣的層次明顯,過渡自然,緊湊而不鬆散,同時也顯示出一種莊嚴肅穆的氣氛。

走下七孔橋,可見在神路的兩側對稱排列着的雕刻精美的石望柱、石獅、石象、石馬、武將、文臣等五對石像生。

望柱為六角形石柱,柱身雕流雲紋飾,底部為六角形的須彌座。在宋代以前,石望柱置於墓道的最前面,為主要建築,因為明、清陵時石牌坊作為陵墓前主要建築,所以石望柱退居次要位置,純屬裝飾。

石像生是設置在陵墓前的由石人石獸組成的石雕羣,來顯示死者生前的地位,身份。泰陵原來並未安設石像生,乾隆登基後,認為陵寢不設石像生,與典制不符,想在此泰陵增設石像生,而臣工們(風水大師:高其悼、洪文瀾)則堅持:“泰陵甬道,系隨山川之形勢盤旋修理,如設立石像生,不能依其丈尺,整齊安設,而甬路轉旋之處,必有向背參差之所,則於風水地形,不宜安設”。所以泰陵不設石像生並非違備典制,而是與風水有關。乾隆建議將大紅門,龍鳳門向南展拓,於是臣工們尊旨赴現場審核了原有計劃並向乾隆奏議:“大紅門正在龍蟠虎踞之間,護北面隨龍升這旺氣,納南面特朝環抱之水,前朝後拱,天心十道,時天造地設之門户,不便展拓向外,況石像生之設,古制未詳,無大關典禮之處,似可毋庸添設”。一言九鼎的天子,面對臣工的據理力爭,也無可奈何,於是在奏摺上批道:“知道了”。此事不了了之。事隔幾年,乾隆舊事重提,最終在1748年,大臣拗不過皇帝,在泰陵前安設了五對石像生,這樣就失去了龍鳳門橫陳為底景的依託,而又失去了石像生拱衞迎候於門前,聚巧形而展示的效果。所以泰陵石像生在所有建築中是一個敗筆,但由於臣工們極端負責的態度與皇帝的據理力爭,所以也未傷及大雅。

蜘蛛山是泰陵的案山,據劉敦禎先生講,此山系人工所為,可這裏原有一座小山,又往上放了一些施工中剩下的廢料。那麼案山在陵區究竟起什麼作用呢?因風水講,無朝案遮攔未免飄散生氣,所以案山會使陵區生氣發越。

通向寶頂的引導大道—神道在裏突然拐彎,是因為中國古建築講:貴含蓄,忌直接。

後面的建築不能直接盡收眼底,應該慢慢展開,所以當我們漫步於彎彎曲曲的神道上,就好像置身於意向深遠的空間環境氛圍之中。

龍鳳門是一座雍容華貴的建築,為廡殿頂火焰式石牌坊柱門,黃色琉璃瓦的看面牆,牆下有寬厚敦實的潔白色須彌座,構成豐富細緻,色彩斑瀾、華麗富貴的形體,整座龍鳳門充滿了動勢。高低錯落的輪廓線,挺拔的石柱上雕刻雲板、雲墩和蹲龍,橫直如矢的大小額坊和頂部火焰寶珠,看面牆上雲紋騰龍的花心和岔角牡丹花葉,牆頂藍綠色三彩斗拱所撐託的金色琉璃廡殿頂等等,都給人以豐富多彩,引人入勝的感受。龍鳳門的近形風姿與遠視氣魄巧妙溶匯,相登相生,出神入化,給人以豐富的視覺藝術感受,不愧是古代哲匠的精心傑作。

三孔橋雖沒有七孔橋那麼宏大,但工匠師們都把它建造的小巧玲瓏,優美動人,將兩側的欄板用優雅的券形曲線組合。站在三孔橋上駐足觀看,陵寢宮殿羣在紫色的永寧山襯托下,同時向東西兩翼逶迤延展,把一種統一性的內涵,一種非同凡響的穩重、寧靜、莊嚴肅穆的氣氛,充分體現出來。

三路九孔橋並肩橫跨於最後一座馬槽溝上,除自然形成的三條河以外,後兩道是人工開鑿而成,山陵環境質量的完善非常注重對水的處理。水對於大地來説為血脈,能夠造就大自然的鐘靈毓秀,使生氣發越;水還可以界分空間,形成豐富的空間層次及諧和的環境組合,而且山水相得如方圓中之規矩,山水相濟如堂室之門户。因此陵區所有隨橋泊岸,酌量地勢修理,不使浸濕地宮;修築堤坎,而且也使水流彎環,免其激射有聲,破壞寧靜的山陵氣氛。所以馬槽溝彎如飄帶,柔如輕紗,造成“來宜曲水向我,去宜盤旋顧戀”的水勢。充分體現出水對帝穴的留戀之情。所以陵區一山一水皆有義,一草一木總關情。

神廚庫是座東朝西的小院,內建神廚。神庫和省牲亭等建築,是祭祀時製作和存放各種肉食品的地方。

神道碑亭又稱小碑樓,內矗立皇帝諡號碑,重檐歇山,黃色琉璃瓦覆頂,四角翹飛,形式與大碑樓相仿,但規模縮減了二分之一左右。內豎一統石碑,用滿、漢、蒙三種文字刻寫着雍正皇帝諡號。

東、西朝房是為祭祀準備奶茶和瓜果的地方,又叫茶膳房,是根據關外奶房,果房的遺制而製造的。

東、西班房均為布瓦捲棚頂,為值班房,也叫守護房。清代皇帝繼位之後,便大興土木,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為之修陵築墓。因而皇陵的保護便成為重要任務,這一任務由深受皇帝信任的八旗兵來擔負。他們採用換班的方法沿着陵院外的更道晝夜巡邏。如陰雨天氣可在值班房內躲避休息。

隆恩門是進入宮殿區的門户,是整個陵寢組合羣引導建築的結束與主體建築的開始。兩側是寬厚高大的硃紅圍牆,把宮殿區的所有建築包圍起來,使其形成結構嚴謹的兩層院落。

焚帛爐,又叫燎爐,是為皇帝祭祀時焚燒五色紙和金銀錁的地方。爐高4米,單檐歇山頂,周身用黃琉璃瓦構件製成,爐基為須彌座。爐內四壁及上下均為鐵板,下面是三個鐵槽,頂部兩角各有一出煙孔,底座下部兩側各有一扒灰口。整座建築比例適中,色調合協,雍容華貴,精巧秀致。

東配殿是存放祝板和制帛的地方,同時又是臨時存放神牌的地方。每當大修隆恩殿時,帝、後的神牌就移到這裏安放,在維修期間如遇上祭祀,也在此進行。西配殿則是喇嘛唸經的地方,每當帝、後忌辰大祭之日,由永福寺派十三名喇嘛到此唸經,為死去的皇帝超度亡靈。

正面的隆恩殿是陵寢地面建築中最重要的建築,為祭祀的主要場所。整座建築建在巨大的漢白玉基座上,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重檐歇山式建築,黃色琉璃瓦蓋頂,顯得莊嚴肅穆。其建築結構非常牢固,所有的木件全部採用卯榫對接形式,樑、柱、檀、椽結合不死板禁錮,有靈活移動的餘地,具有很強的防震功能。在發生強烈地震時,榫卯之間具有活動性能,將外部力量緩衝分解,震後仍可恢復原位。因此雍正八年以來的多次地震和一九七六年的唐山大地震,都沒使清西陵的大木結構受到顯著破壞,充分顯示了中國古代工匠高超的建築水平。

三座門也叫琉璃花門,中門比較高大,兩側牆上有琉璃岔角花和中心花,檐端用琉璃斗拱裝飾。這種門佔地面積較小,看上去顯得較厚重,圖案豐富,雍容華貴,具有很好的藝術效果。而且材料非常堅硬,耐高濕,有一勞永逸之功效。兩側分別接卡牆。阻隔南北,使宮殿區形成兩層院落。清代建築學家,不僅注重陵區單體建築的形象與外觀,而且更注重了它們之間的關係,組羣佈局發展到了登峯造極的地步,這種組羣佈局的實現依靠門户和牆體,將各單體建築有效地組合分割,形成一個個院落,並將院落形成複雜的整體給人“庭院深深深幾許”的意境。

二柱門橫跨神道,石柱上架額坊,建築形式為斗拱夾山頂。作為方城明樓的屏障。清朝前五代皇帝陵寢都在三座門以後建二柱門,自道光以後則裁撤,因為建築中縮短了三座門與方城明樓之間的距離。

石五供是一組象徵永久性祭祀的供品。基座是由三塊巨石雕成的須彌座,這是我國傳統建築的台基樣式,上面刻有八仙、八寶、八卦、琴棋書畫等圖案,所有這些都象徵着吉祥如意,對研究中國古代的雕刻藝術有很好的參考價值。明樓屬於紀念性的建築物,高高地聳立在方城之上,使人置身於仰崇橋山的氛圍之中,它與硃紅色的牆體、金黃色的瓦頂與湛藍的天空構成了一幅絢麗的畫卷。

當我們踏上明樓在向南方遠眺時,心中升起一種無比自豪的感覺。正前方五里之外的東西華蓋山,九龍九鳳山形成的自然門户,鬱鬱葱葱的古松樹瀰漫於30裏內外,座座殿宇、橋樑、門房、樹木山川疏密相間,錯落有致,氣勢北京的故宮、頤和園、承德的避暑山莊,明十三陵大有過之無不及。清陵在中國建築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頁,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是世界人民的驕傲,所以英國著名科學家裏約瑟説:“皇陵在中國建築制式上是一重大成就,它整個圖案的內容也許就是整個建築部分與風景藝術相結合的最偉大的例子”。雍正在選定易州境內天平峪時,説這裏是:“乾坤聚秀之區,陰陽合會之所,龍穴砂石,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鹹備”的風水寶地。而歷經180年,十四座陵寢完工以後,自然景觀又加之人文景觀,就形成了:“山自太行來,巍峨聳拔,脈秀力豐,峻嶺崇崗,遠拱於外,靈巖翠岫,環衞其間,迄下山崗無數,如手之有指,每兩崗之平坦開拓處諸陵在焉,花之瓣,筍之籜,層層包護”,的人間勝境,是“龍蟠風翥,源遠流長,左右迴環,前後拱衞,實如金城玉筍的秀美風光”。

朋友們,到次為止,西陵的參觀就告一段落,謝謝大家的合作,請您留下寶貴的意見,真誠的歡迎您的再次光臨,祝大家歸途愉快,再見!

昌 陵

昌陵位於泰陵西側1公里處,葬有嘉慶皇帝和孝淑睿皇后,自1796年開始修建到1820xx年峻工,距今已有190多年的歷史。

昌陵是東、西陵中較有特色的一座,是研究清代陵寢制度不可多得的實物見證。在清代所有陵寢中昌陵是唯一一處由太上皇選定的陵址。1796年,乾隆在當滿了60年皇帝之後,履行自己繼位之初的諾言,讓位於嘉慶,自己當上了名副其實的太上皇,並根據自己曾有諭旨:“嗣後吉地,各依昭穆次序;在東、西陵界內分建”。把自己在泰陵西側1公里處選定的陵址賜給了兒子嘉慶。這對嘉慶來説是一種莫大的殊榮,同時也體現出太上皇的威嚴。

嘉慶皇帝是清朝入關後第五代皇帝,為乾隆的第十五子,37歲繼承皇帝位,但仍由乾隆皇帝訓政。嘉慶四年,太上皇駕崩,此時40歲的嘉慶才有了實權,而大清帝國也已從鼎盛的巔峯跌落下來,開始走下坡路。當時清王朝已危機四伏,內創累累。嘉慶皇帝在這種情況下,能夠勵精圖治,革除弊政,全力維持祖宗留下的基業。但卻墨守成規,遵循守舊,所以一生中沒有什麼特殊的政績,昌陵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建造起來的。

儘管如此,昌陵的建築規模與規制仍能與泰陵相媲美,除沒有石牌坊、大紅門、具服殿和七孔橋外,其它建築的種類與式樣均等同。而寶頂比泰陵寶頂還要高出數尺,聖德神功碑樓與隆恩殿也比泰陵的更為壯觀。

昌陵隆恩殿的地面更獨具特色,全部採用珍貴的紫花石鋪墁。紫花石,產於河南,每塊62釐米見方,呈正方形,磨光燙蠟,不滑不澀,縫細如線,平亮如砥,石面呈黃色,綴以天然形成的紫色花紋圖案。其狀如竹筍、似春蠶、若芙蓉、像絨球,千姿百態,在陽光照耀下,似滿堂寶石,熠熠生輝,令人歎為觀止,所以昌陵有“滿堂寶石”之稱。

隆恩殿內東暖閣的佛樓仍保持着當初的模樣,其它各帝陵隆恩殿的佛樓,經過戰爭的毀壞,只剩下空間,唯獨這座佛樓至今整體完好。佛樓分下、下兩層,上層有木雕垂花,精湛優美,塗金閃亮;下層有木製邊飾,硃紅底色,鮮麗耀眼。按清代建陵規制,東暖閣均為佛樓,佛龕裏供奉着金、銀、玉、翠的佛像。

據現存的“雷氏圖紙”會考證,昌陵地宮結構比泰陵還要宏大,雕刻也十分精美,為“四門九券”,且有佛像經文雕刻。與現已開放的清東陵境內乾隆的裕陵地宮規模裝飾相近。而裕陵地宮為現已考證的清帝陵地宮中最為壯觀、珍貴的一座,既是一座不可多得的石雕藝術寶庫,又是一座莊嚴肅穆的地下佛堂。同樣昌陵地宮也具有誘人的魅力,券頂外的寶頂封土內也有石雕,其結構造型與陵寢宮殿的瓦脊、勾滴等相同,先按地面建築的要求營造好地宮,然後再覆土掩埋。形成清代皇帝陵寢地宮結構中獨具特色的風格。

慕 陵

慕陵位於陵區的最西端,始建於一八三一年,完工於一八三五年,內葬道光皇帝及孝穆、孝全、孝慎三個皇后。慕陵建築面積雖沒有泰陵那樣廣闊,建築也不如泰陵那樣宏偉,佈局更不如泰陵那樣完善,但它那別出新裁的設計以及獨特的建築手法,卻成為清代帝王陵寢中絕無僅有的藝術珍品。

按照乾隆開創的父、子分葬,選定東、西的“兆葬之制”,道光皇帝應該在清東陵境內選選址建陵,所以道光於1820xx年即位後,花費了七年的時間在東陵的寶華峪營建了陵墓,但後因施工質量問題,造成地宮浸水。於是道光皇帝便下令拆掉原陵,又於1831年來西陵祭祖之際親自選定了一塊高平之地—龍泉峪作為自己的萬年吉地,第二次營建了陵墓。

這次建陵,道光皇帝一改其它帝陵的建築特點,裁撤了石像生、聖德神功碑樓、方城明樓等項建築,而且主體建築的三大殿全部採用昂貴的金絲楠木製作,不施彩繪,保持了木本色。外面燙蠟。雖看起來不是那麼富麗堂皇,但卻賦予人們古樸,典雅的感覺。最令人驚歎的是在三座殿的門窗膈扇、樑柱、雀替、天花、藻井上佈滿了形態各異的木雕龍,尤其天花板上都以高浮雕的手法制成向下府視的龍頭,有的地方還採用高出平面半尺有餘的透雕手法。走進殿內,舉目上望,但見龍頭濟口,張口鼓腮,栩栩如生。整個雕刻構思嚴謹,線條流暢,刀法嫻熟,製作精巧,形象生動,充滿着詳和氣氛,成為稀世珍品。使人彷彿來到了一座雕龍博物館,難怪有人説:“慕陵是座雕刻藝術的殿堂”。

隆恩殿後面的三座門由一架天然漢白玉石牌坊代替,牌坊正中刻有“慕陵”二字,背面刻有道光皇帝親筆誅諭:“敬瞻東北,永慕無窮,雲山密爾。嗚呼!其慕與慕也”。依清朝規制,帝、後陵名一般由後繼皇帝欽定,但是慕陵名稱卻是道光皇帝生前親自默定。道光十五年,他來西陵謁陵,順便閲視了正在修建的陵寢工程,並赴隆恩殿至孝穆、孝慎梓宮前奠酒,而後立於月台上,仰望東北方感慨地寫下了這道誅諭。道光駕崩後,咸豐即位,重讀誅諭,見“其慕與慕也”一句,便心領神會,於是立刻命雕工把“慕陵”二字雕於牌坊之上。

無論從規劃佈局,還是建築風格方面,慕陵處處體它的獨到之處,成為清朝入關后皇帝陵寢建築中的珍品。

崇 陵

崇陵是中國封建皇帝最後一座陵墓,始建於1920xx年,完工於1920xx年,內葬光緒皇帝和孝定景皇后。

崇陵工程是在光緒皇帝死後第二年才開始修建的,這與清朝建陵典制完全不符,大清皇帝在承襲了明代陵墓制度的同時,又不斷完善陵寢制度,不僅活着的時候講究安逸奢侈,而且死後在建築陵寢上也要表示出至高無尚的尊貴地位。所以生前就選好陵址,並建好陵墓。

據考證,崇陵陵址是在光緒十三年(1887年)選定並定陵名,但由於當時的清王朝國庫空虛,外債累累,加之光緒和慈禧之間形成了尖鋭的矛盾和鬥爭,陵寢的營建就不可能了。直到1920xx年,光緒死後第二年,崇陵工程才開始動工修建,其間又值1920xx年辛亥革命爆發,工程被迫停止。1920xx年,末代皇帝溥儀向民國宣佈退位時,向民國政府提出了八項優待皇室條件,其中第五條要求:“德宗崇陵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禮仍如舊制,所有實用經費均由中華民國支付”。1920xx年春,民國政府根據這一條件,經協商之後立即撥款,並於1920xx年全部完工。

崇陵在建築規模上比其它帝陵均小,沒有大碑樓、石像生、二柱門等項建築,但基本上沿襲了明、清兩朝的陵寢制度,並集清代各陵的建築經驗於一體,採用先進的建築技術,用料考究,主要建築的三大殿全部採用質地堅硬的銅藻、鐵藻木料構成,素有“銅梁鐵柱”之稱。隆恩殿內的四根明柱採用瀝粉貼金盤龍裝飾,為皇帝陵中的獨到之處。檐下增設了通風孔,可使殿內空氣流通,以防木料腐朽。就其建築羣體而論,設有較完備的排水系統,宮殿四角設有散水坡,便於雨水的排放。明樓與三座門前分別挖砌了御帶河,地宮內鑿有十四個漏水眼與之相通,為地宮排水之用。

崇陵雖建於清末民初,但建築規制仍宏偉壯觀。在眾多的建築物中,地宮工程最為浩大,崇陵地宮如同其它帝陵的地宮一樣,為拱券式石結構建築,共有四門九券。墓道全長63.19米,面積349.95米,空間2170.65立方米。四道石門是地宮的重要組成部分,每扇石門上浮雕菩薩立像一尊,佛像大小與真人差不多,各個頭戴佛冠,身披伽裟,足蹬蓮花座,手持法器,分別代表力量、智慧、願望、富貴等。過了四道門便是地宮九券中最大的一個券—金券,這裏是地宮的主體建築,高大寬敝,內有寶牀,上面安放着皇帝、皇后的梓宮。

1938年,一夥不明身份的軍人盜掘了崇陵地宮,1980年由政府將其清理並對外開放。雖然崇陵地宮沒有乾隆的裕陵地宮那樣規模宏大,雕刻精美,但它卻成為研究晚清皇帝陵寢地宮規制的實物見證。

昌西陵

在清西陵境內共有三座皇后陵,分別為泰東陵、昌西陵和慕東陵,其中泰東陵,無論從規模、規制上都是清代後陵中的姣姣者,而昌西陵在這些方面卻無法與之媲美,但它卻形成了自己獨到的建築風格。在中國古建築中只有兩處迴音壁,一處是天壇,而另一處以是昌西陵。

昌西陵始建於1851年,完工於1853年,內葬嘉慶的孝和睿皇后,清朝從康熙初期開始,皇后薨於皇帝之後,便另選陵址,不再合葬帝陵地宮,而且陵寢不再另立陵名,而按皇帝陵寢所處方位而定,因其陵寢在昌陵西側,所以定陵名為昌西陵。

與其它皇后陵寢比起來,昌西陵的規制大為縮減。主要裁撤了方城明樓,縮減了隆恩殿和配殿的規制,隆恩殿由重檐歇山頂,面闊五間,改為單檐歇山,面闊五間,並裁撤了大殿及月台周圍的石欄杆,不設丹陛石,配殿由五間改為三間。隆恩門也由五間改為三間,陵寢門的兩個角門由帶門樓改為隨牆門,與妃園寢的園寢門一樣。

儘管昌西陵規制大為縮減,較前代皇后陵大為遜色,但也有其獨特和值得稱道的地方。

昌西陵有迴音壁。和其它陵寢一樣,昌西陵後圍牆也是弧形牆在陵寢建築中叫羅圈牆,就可聽到很大的回聲,其形式和原理與北京天壇的迴音壁一樣,因此人們把昌西陵的羅圈牆也稱作迴音壁。

除迴音壁以外,這裏還有一塊迴音石,那就是寶頂前面倒數第七塊條石。站在這塊石頭上講話,就能聽到比原聲大十倍或數十倍的回聲,所以人們稱它為迴音石,這種奇特的迴音壁和迴音石現象的出現,是聲學原理和古代建築形式的巧合。聲波的波長肯定小於圍牆半徑,聲波以束狀沿牆連續反射前進,使聲音像打電話般清晰地傳到對方耳中。

正是由於昌西陵的獨到的建築風格,使它對遊人產生了無可替代的魅力,同時也對研究古代建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例證。

不難看出,清西陵是一部清朝歷史的寫照,體現了中國曆代帝王陵寢的最高水準,更是一部精美的藝術傑作,座座陵寢都反映出清朝的歷史文化,建築文化,生態文化和風水文化。成為自然環境與陵寢建築相結合的最偉大的例子。

朋友們,我們今天的旅遊到此結束了,謝謝大家的合作,請您留下寶貴的意見,真誠的歡迎您的再次光臨,祝大家歸途愉快,再見!

介紹河北清西陵的導遊詞範文 篇12

清西陵位於河北省易縣城西十五公里的永寧山下,在北京西南方120公里,是清代帝王陵寢之一,與河北省遵化縣東陵東西相對而稱西陵。這裏埋葬着雍正、嘉慶、道光、光緒四位皇帝及他們的后妃、王爺、公主、阿哥等80人。共有陵寢十四座,還在附屬建築行宮、永福寺,這裏風景秀麗,環境幽雅,規模宏大,體系完整,是一處典型的清代古建築羣。

清西陵有規模宏大、體系完整的古建築羣,是一處環境幽雅、風景秀麗的遊覽勝地。在方圓200華里、面積800平方公里的陵區內,有華北地區最大的人工古松林。從建陵開始,清王朝就在永寧山下、易水河畔、陵寢內外,栽植了數以萬計的松樹,現在這裏有古鬆1.5萬株,青松幼柏20餘萬株,陵區內松柏葱鬱,山清水秀,14座陵寢掩映在松林之中,若隱若現,儼然一幅絢麗的山水畫。

陵區內千餘間宮殿建築和百餘座古建築、古雕刻,氣勢磅礴。每座陵寢嚴格遵循清代皇室建陵制度,皇帝陵、皇后陵、王爺陵均採用黃色琉璃瓦蓋頂,妃、公主、阿哥園寢均為綠色琉璃瓦蓋頂,這些不同的建築形制,展現出不同的景觀和風格。

介紹河北清西陵的導遊詞範文 篇13

清西陵是清朝帝王兩大陵寢之一,位於河北省易縣城西15公里處的永寧山下,離北京120多公里。周界約100公里,面積達800餘平方公里。這裏北依峯巒疊翠的永寧山,南傍蜿蜒流淌的易水河,古木參天,景態雄偉。

從建陵開始,清王朝就在永寧山下、易水河畔、陵寢內外,栽植了數以萬計的松樹,現在這裏有古鬆1.5萬株,青松幼柏20餘萬株,陵區內松柏葱鬱,山清水秀,14座陵寢掩映在松林之中,若隱若現,儼然一幅絢麗的山水畫。

孝聖皇后的泰東陵坐落在河北省易縣清西陵境內,位於雍正帝的泰陵東北約1公里處的東正峪。泰東陵是清西陵3座皇后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乾隆元年(1736)九月,主持泰陵工程事務的恆親王弘晊,內大臣、户部尚書海望向乾隆帝請示:雍正帝入葬泰陵地宮後,是否給皇太后預留分位?乾隆帝不便作主,轉而請示皇太后。皇太后降懿旨:“世宗憲皇帝奉安地宮之後,以永遠肅靜為是。若將來複行開動,揆以尊卑之義,於心實有未安。況有我朝昭西陵、孝東陵成憲可遵,泰陵地宮不必預留分位。”乾隆帝遵照皇太后懿旨,於乾隆二年(1737)在東正峪為皇太后營建泰東陵,約於乾隆八年(1743)建成。其主要建築由南至北依次為:三孔拱券橋一座、東西下馬牌、東西朝房各5間、東西值房各3間、隆恩門一座5間。東西燎爐、東西配殿各5間、重檐大殿一座5間。陵寢門3座、石五供、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寶頂下是地宮。陵前左側是神廚庫。庫外井亭一座。

介紹河北清西陵的導遊詞範文 篇14

清西陵是清朝帝王兩大陵寢之一,位於河北省易縣城西15公里處的永寧山下,離北京120多公里。周界約100公里,面積達800餘平方公里。這裏北依峯巒疊翠的永寧山,南傍蜿蜒流淌的易水河,古木參天,景態雄偉。

從建陵開始,清王朝就在永寧山下、易水河畔、陵寢內外,栽植了數以萬計的松樹,現在這裏有古鬆1.5萬株,青松幼柏20餘萬株,陵區內松柏葱鬱,山清水秀,14座陵寢掩映在松林之中,若隱若現,儼然一幅絢麗的山水畫。

孝聖皇后的泰東陵坐落在河北省易縣清西陵境內,位於雍正帝的泰陵東北約1公里處的東正峪。泰東陵是清西陵3座皇后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乾隆元年(1736)九月,主持泰陵工程事務的恆親王弘晊,內大臣、户部尚書海望向乾隆帝請示:雍正帝入葬泰陵地宮後,是否給皇太后預留分位?乾隆帝不便作主,轉而請示皇太后。皇太后降懿旨:“世宗憲皇帝奉安地宮之後,以永遠肅靜為是。若將來複行開動,揆以尊卑之義,於心實有未安。況有我朝昭西陵、孝東陵成憲可遵,泰陵地宮不必預留分位。”乾隆帝遵照皇太后懿旨,於乾隆二年(1737)在東正峪為皇太后營建泰東陵,約於乾隆八年(1743)建成。其主要建築由南至北依次為:三孔拱券橋一座、東西下馬牌、東西朝房各5間、東西值房各3間、隆恩門一座5間。東西燎爐、東西配殿各5間、重檐大殿一座5間。陵寢門3座、石五供、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寶頂下是地宮。陵前左側是神廚庫。庫外井亭一座。

介紹河北清西陵的導遊詞範文 篇15

各位遊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清西陵,我是你們的導遊。

位於河北省易縣永寧山下,距北京125公里。是清朝四個皇帝陵、三個皇后陵以及一些王公、公主、妃子園寢的陵墓羣。西陵的陵園建築達5萬多平方米,共有殿宇千餘間,石建築和石雕百餘座,是我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品種最齊全的清代皇家陵墓羣之一,是中國兩千年來陵寢建築藝術最傑出的代表。

在清西陵8300公頃的保護範圍上,建有4座皇帝陵,3座皇后陵,4座王爺、公主、阿哥園寢,共14座陵寢和兩座附屬建築(永寺福、行宮)。埋葬着雍正、嘉慶、道光、光緒4位皇帝,9位皇后、57位妃嬪、2位王爺、6位阿哥,共計78人。

陵區內矗立着千餘間宮殿建築和百餘座石建築,其建築形式和規制明顯地體現着封建社會典章制度。四座帝陵、三座後陵均用黃色琉璃瓦蓋頂;妃嬪、公主、王爺園寢則以綠琉璃瓦或灰布瓦蓋頂,這些古建築環抱於蒼松翠柏之中,在浩瀚的林海中競相崢嶸。還有五色祥雲縈繞的永寧山,綿綿屏立於陵寢之後。八功遙溯靈源的易水河緩緩流淌於大紅門之前,更使得清西陵乾坤聚秀,規模宏大,頗具氣勢。

其中規模最大的雍正泰陵,居於陵區的中心位置,是西陵中建築最早、規模最大的一座。其餘各陵分佈在東西兩側。泰陵的神道,由三層巨磚鋪成,兩邊蒼松翠柏,從南往北分佈着40多項大大小小的建築。第一座建築物是進入陵區的一座聯拱式五孔橋,橋北有三座高大的石牌坊,巍然矗立。牌坊的建築莊重、美觀,色彩調和。這三座石坊,都是五間、六柱、十一樓形式,用青花石築成,上刻有山、水、花、草、禽獸等圖形,形態生動,被視為西陵建築藝術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嘉慶的陵稱昌陵。昌陵和泰陵並列,其規模與泰陵不相上下。嘉慶是乾隆的第十五子,乾隆傳位給他時併為他在泰陵南一公里的地方,選好陵址。昌陵的隆恩殿很有特色,地面鋪的是很貴重的黃色花斑石 ,石板上還帶有紫色花紋,光滑耀眼,好像是滿堂寶石。大柱包金飾雲龍,金碧輝煌。工藝精巧的道光陵稱慕陵。慕陵的特點是規模小,沒有方城、明樓、大碑亭、石象牲等建築,但其工程重量之堅固,則超過泰、昌二陵。整個圍牆,磨磚對縫,幹擺灌漿,牆身平齊結實。隆恩殿的建築工藝精巧,大殿全用金絲楠木,不飾油彩,保持原木本色,打開殿門,楠木香氣撲鼻而來。天花板上每一小方格內有龍,而且檁枋、雀替,也雕上游龍和蟠龍。這些龍都張口鼓腮,噴雲吐霧。崇陵是光緒的陵墓,在泰陵東5公里,是我國現存帝陵中最後的一座。整個陵區樹木茂盛,景色宜人。皇帝居住過的行宮古建築可接待遊人食宿。

大自然把陵區周圍山川河流也都賦予了一種特殊的靈氣,清朝末年泰寧鎮總兵陳增榮在筆書餘暇,雅愛山川秀麗,定出了西陵八景,那就是“荊關紫氣”、“拒馬奔濤”、“雲蒙疊翠”、“奇峯夕照”、“峨嵋晚鐘”、“福山捧日”、“華蓋煙嵐”、“易水寒流”。正是由於這些怡人的自然景色,襯托出了“萬年龍虎抱,每夜鬼神朝”的上吉之壤,清朝第三代皇帝雍正才離開父祖,獨闢蹊徑,在易州境內首闢西陵,以圖大清江山萬代、歲遠天長。

1737年3月2日,乾隆皇帝奉安其父於泰陵地宮。後來,為使東陵和西陵香火永續,乾隆皇帝想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以後的皇帝採取“昭穆次序、隔代埋葬”的方式分葬於清東陵和清西陵。因此,他首先在清東陵界內的勝水峪建了自己的裕陵與祖父康熙為伴,其子嘉慶在泰陵旁邊建了昌陵與祖父雍正相守。遵照這一昭穆之制,道光的陵寢原建於東陵寶華峪,在歷經七年建陵大工完竣並葬入孝穆皇后以後,發現地宮內滲水不斷,道光只好又在西陵境內選擇了一塊高平之地,將寶華峪陵寢建築拆除,到西陵營建陵墓。在隔咸豐、同治兩代皇帝后,光緒也將墳墓建在了西陵。

如果説西陵的輿地山川均為天造地設自然成趣,那麼,從建泰陵到崇陵竣工歷時185年之後,又形成了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的巧妙結合,“使天人合一”宇宙觀在陵寢建築中得到充分體現。正如孫鼎烈在《永寧山扈從紀程》中所説的那樣:“山勢自太行來,巍峨聳拔、脈秀力豐,峻嶺崇崗,遠拱於外,靈巖翠岫,環衞其間,迄下山崗無數,如手之有指,每兩崗間平坦開拓處,諸陵在焉,花之瓣.筍之籜,層層包護”,“龍蟠鳳翥,源遠流長,左右迴環,前後拱衞,實如金城玉筍”。

好,遊客朋友們,清西陵就為大家講解到這兒,謝謝各位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