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字導遊詞(通用15篇)

一百字導遊詞 篇1

三峽大瀑布即白果樹瀑布,是長江三峽西陵峽口新闢的以飛泉馳名的旅遊景點,它距宜昌市34公里,位於宜昌市曉峯風景區泰山廟。

一百字導遊詞(通用15篇)

三峽大瀑布溪流全長5公里,沿途分佈着30多道瀑布。逆水而上,虎口瀑、一線瀑、珍珠瀑、丫瀑、連環瀑、五扇瀑等形態各異的瀑布接踵而來。主體瀑布寬約數十米,清泉從百餘米高的陡峭山崖飛流直下,接天連地,水天霧海,蔚為壯觀,即使久旱不雨,這裏依然是飛泉不絕,被譽為“中國第四,湖北第一”。

峽谷內植物覆蓋率達90%以上,空氣新鮮,幽幽峽谷綿延10公里。白果樹瀑布以瀑高、景秀、山險、水清見長。開發景觀有神女觀瀑、紙糊洞、藏經洞、水簾洞、烏龜笑天、金釣橋、飲馬巖、四不像、巴人戊洞、野人谷、巴人文字、長橋超渡、佛楠葉、白果樹主瀑、珍珠瀑、仙女瀑、古龍潭、仙女潭、泰山大佛,千年魚化石等20多個自然景觀。新擴建的泰山大佛,座北朝南,卧身高70米,寬40米,形象逼真,氣勢恢宏。

”遊人稱讚説:“朝遊白果樹,一山日頭一山霧;午遊白果樹,一身涼爽一身舒;暮遊白果樹,一片晚霞一片露。”

一百字導遊詞 篇2

牯牛降國家地質公園所處的大地構造位置,屬於華南地質板塊與揚子地質板塊的結合部,處於“江南古陸”北緣。抬升、冰融、沖刷、剝落、溶蝕---大自然漫長的地質演變,賜予了牯牛降謎一般的神奇、夢一般的畫卷。牯牛降自然景觀古樸原始,集雄、奇、險、幽於一身,奇鬆、怪石、飛瀑、雲海和佛光為牯牛降風光“五絕”。

清晨牯的牛降,用氣象萬千形容一點也不為過。當人們大多還在夢鄉時,第一縷陽光已經喚醒了牯牛降。羣峯突雲破霧,迎接新一輪朝陽。有霧的清晨,霧氣蒸騰,橫無際涯,如千軍萬馬,呼喊衝殺,蔚為壯觀。

牯牛降首先奇在牯牛降的鬆,鋪天蓋地的牯牛鬆,蒼勁挺撥,鬱鬱葱葱,有的樹冠如華蓋,有的乾枝似虯龍,或似怪獸張牙舞爪,或似仙女輕舒廣袖。一日日,一天天,默默無語的牯牛鬆,期盼着人們欣賞的目光。

牯牛降以峯為體,花崗巖奇峯林立,絕壁千仞,怪石嶙峋。形態各異的石頭,或獨自成景,或與青松相伴。飛來石、天狗望月、烏龜拜壽、二仙弈棋、王母梳粧、中華石、渡仙船---一塊塊石頭形神兼備,讓人想象無窮。牯牛降峽谷眾多,深幽曲折,跌宕起伏。谷內怪石遍佈,瀑布成羣,十步一小瀑,百步一大瀑。景區大小瀑布達百餘處,眾多瀑布中,尤以九龍池羣瀑為代表,從倪村入口,沿河而上,遠見瀑布從山間跌落,潭深水急,終年不涸,清幽深邃。三龍瀑水流湍急,落差數丈,幾經轉折,形成一瀑三折。七龍瀑布在九龍池瀑布中最具特色,山溪從兩峯之間奪路而出,浩浩蕩蕩,勢若奔馬,聲若洪鐘,噴霧飄雲,瀠回直瀉,真可謂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鍾天地之靈秀,牯牛降精華所在的觀音堂景區,羣山逶迤,竹海松濤,澗泉淙淙,是牯牛降的核心景區。牯牛湖碧波瀲灩,青翠的山峯與碧綠的湖水互為映襯,山因湖而妖嬈,湖因山而嫵媚。船在湖上,人在畫中,令人心曠神怡。

沿湖畔棧道進入峽谷,潺潺的水聲不絕於耳,清澈澄碧的潭水,水花飛濺的瀑布,洗盡了心中的煩憂,衝去了塵世的喧囂。

牯牛降氣候温暖濕潤,四季景色獨具魅力,春山如夢初醒,淡粧含羞;夏山碧綠青葱,滴翠生涼;秋山萬嶺紅遍,層林盡染;冬山玉樹瓊花,分外妖嬈。二十世紀的一個春天,當代嶺南畫派巨擘楊善深,著名畫家、美國華人藝術家協會會長蔡楚夫先生,相約來到牯牛降。相見恨晚的楊善深先生即興賦詩道:“何處桃源許問津,移家便作避秦人。洞門一片紅雲影,遮住中原逐鹿塵”。

一百字導遊詞 篇3

(歡迎詞)

尊敬的各位領導(朋友):

大家好!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四季美景巧變幻,賽罕風光説不絕。

首先請允許我代表×××旅行社以及淳樸好客的塞罕壩人歡迎您來塞罕壩休閒度假。我是本次塞罕壩之旅的導遊員×××,這位是我們的司機×師傅,在接下來的兩天裏我和×師傅將盡最大的努力竭誠為您提供周到、細緻的服務。希望您在塞罕壩能夠度過一個輕鬆、愉快的假期,預祝我們合作愉快。

圍場自古以來就是一處水草豐沛,禽獸繁集的天然名苑,歷史上“千里松林”曾是遼帝狩獵之地,木蘭圍場又是清代的皇家獵苑;這裏“羣山分幹,眾壑朝宗”。壩下山地溝谷縱橫,林木葱鬱,綿延數百里;壩上草原漫崗迂迴,湖泊星羅,河流蜿蜒,綠草如茵,鮮花如潮。

圍場以其風景優美,氣候宜人,山川形勝甲於紫塞載入史冊,自古以來就是一塊水草豐沛,禽獸繁集的天然名苑。康熙二十年(1681年),康熙皇帝第二次來圍場,看中這塊“萬里山河遠,九邊行勝抱神京”的境地,為“肄武綏藩”,以“喀喇沁、敖漢、翁牛特諸旗敬獻牧場”的名義劃定了面積14 000多平方公里的木蘭圍場,根據地形和禽獸分佈劃分了72圍,歲歲秋季到這裏舉行圍獵,史稱木蘭秋獮,並定為家法。從康熙二十年到嘉慶二十五年的140多年裏,康熙、乾隆、嘉慶來圍場舉行木蘭秋獮105次。

康熙曾寫下《賦得帳殿鬱崔嵬》來描述當時的壯觀場面

茂林葉未黃,賓雁使成行。後對分山出,前竟越嶺揚。

鹿鳴秋草盛,人喜菊花香。日暮帷宮近,風高暑氣藏。

“木蘭秋獮”是什麼意思呢?木蘭,既非花名,而且與花木蘭無關。清代初期,圍場多鹿,中秋節前後,鹿求偶交配,獵人頭戴鹿角,身披鹿皮,吹起木製的笛哨,模仿鹿求偶的聲音,誘鹿捕殺,滿語稱之為木蘭輝罕,也就是哨鹿的意思(滿人的狩獵方式)。秋獮,是指秋季圍獵。對於滿蒙等遊獵民族來説,野生動物是他們日常生活和種族繁衍的基礎和保障,保護動物就是保護自己,因此他們根據動物的生存規律來調整自己的狩獵方式,形成了春搜、夏苗、秋獮、冬狩的傳統。就是説春天打獵不能打懷孕的母獸,夏天打獵要放過幼獸,秋冬季節就可以放手捕殺了。“秋獮”是指秋季打獵。只有這樣才能不破壞生態平衡,保障自然的可持續發展。

木蘭秋獮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和軍事意義。當時,國內並不十分安定,雲南省有吳三桂叛亂,西北有準噶爾部的分裂活動,國外還有沙俄的侵擾。而當時清軍鬥志衰退,在平定“三藩之亂”中,清軍貪生怕死,1人負傷,幾十人護送,甚至有人自殘身體以求自保。康熙看到昔日英勇善戰的八旗將士,如今弓馬廢馳,軍無鬥志,如此下去,大清江山難保。他總結教訓,認為只有加強武備,恢復軍隊的戰鬥力,才是立國之本。因此,在平定“三藩之亂”的當年就設立木蘭圍場,做為既能鞏固後方,又可加強武備的一項重要策略。清代皇帝通過秋獮鍛鍊八旗勁旅,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用隨圍射獵,獎功罰過等手段團結新疆、西藏、青海、蒙古等王公大臣,並舉行了多倫諾爾的“七溪會盟”,接見萬里歸來的渥巴錫;進行了烏蘭布通之戰,擊潰了噶爾丹的叛亂,粉碎了其分裂中國的陰謀。康熙曾在“七溪會盟”取得成功時對大臣們説:“昔日秦興土石之工,修築長城,我朝施恩於喀爾喀,使之防備朔方,較之長城更為鞏固。”木蘭秋獮達到了“肄武綏藩”,鞏固民族團結的目的,為“康乾盛世”的形成和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綏藩”是清朝為團結少數民族,抵禦沙俄的侵擾及分裂活動的一項戰略方針。用現代的話説,就是統一戰線。

清帝在140多年的“木蘭秋獮”中曾用隨圍射獵,獎功罰過等手段團結新疆、西藏、青海、蒙古等王公大臣,並舉行了多倫諾爾的“七溪會閲”,接見萬里歸來的渥巴錫。進行了烏蘭布通之戰,擊潰了噶爾丹的叛亂,粉碎了其分裂中國的陰謀。可以説,康熙、乾隆等皇帝在人們心目中築起了“團結統一”的長城。康熙曾在“七溪會閲”取得成功時對大臣們説:“昔日秦興土石之功,修築長城,我朝施恩於喀爾喀,使之防備朔方,較之長城更鞏固。”

(沿途主要景點介紹)

(張三營、行宮)

清帝在木蘭秋獮結束後,東道迴鑾駐蹕張三營行宮,西道駐蹕阿穆呼朗圖(今步古溝)行宮,都要舉行盛大的慶功宴會。康熙時期凡隨圍蒙古王公等,相互宴請,無論是公宴還是家宴,沒有統一規定。到乾隆時期,為表示皇家的體恤之情,規定將宴請合為一次,宴席期間和結束後表演“塞宴四事”,即:什傍(演奏蒙古音樂)、相撲(摔跤)、詐馬(賽馬)、教馬兆(騎生馬駒)。除宴請、賞賜外,還要請蒙古王公等觀賞戲劇。

(東廟宮)

伊遜河南的小山上,立有1通乾隆皇帝所作的《入崖口有作詩碑》,由碑頂、碑額、碑身、碑座組成,通高4.8米,碑頂四角各雕伏龍一條。碑文用漢、滿、蒙、藏4種文字鐫刻。

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皇帝赴木蘭圍場舉辦秋獮大典,由阿貴圖(橫河子、錐子溝)進入伊遜阿卜奇圍場,途經此處,有感於這裏的山崖陡峭,壁立千仞,層巒疊嶂,雨霽峯青;翠葉黃葩,伊水潺潺,山花倒影,水色天光,作五言古詩一首。其中寫道:“朝家重習武,靈囿成自天。匪今而斯今,祖制垂奕年。巉巖圍疊嶂,崖口為之關。”説是我大清王朝重視習武,神靈保佑的皇家獵苑宛然天成。先祖所定下的秋獮家法將一年一年地傳承下去。這裏險峻的山崖圍護着層巒疊嶂,聳立的崖口就是一道天然的雄偉的關口。

在那片數株蒼松掩映之中的就是東廟宮。

也許你要問了:“那到底是廟還是宮啊?”

這應該算是我們這裏的一奇了。也許您遊遍了大江南北,也許您走過了千山萬水,也許您看過了歷朝歷代的宮廷建築,也許您參拜了各門各派的寺廟宮觀。但您卻難得一見此處這廟與宮合而為一的特殊建築吧。説起這座特殊的建築,就不能不説到在我們這裏流傳已久的一段傳説故事啦。

故事發生在康熙辛酉二十年(1681)四月丙申(十三)日。這一天,28歲的康熙皇帝早晨從西爾哈畢喇(今新地鄉)出發,跋涉200裏,傍晚時分來到了拜察(即白岔泊)附近的三星潭時,突然之間雷聲震耳,瓢潑大雨傾注而下。康熙皇帝和隨行的官員、軍士們不得不到林中避雨。原本這裏就山高雲低,加上大隊人馬散發出的熱氣,林子上方是霹靂一聲接一聲,閃電一道連一道,再看林子裏面:官兵一個個臉色蒼白,心驚膽戰;戰馬一匹匹渾身痙攣,四蹄打顫。康熙皇帝雖然沒有失態,卻也是滿心恐懼,強打精神。正在危急關頭,康熙皇帝忽然看見面前有一隻一尺大小的金色蟾蜍正在雙目炯炯地注視着皇上,似乎在表示着什麼。此時的康熙皇帝全部注意力都在震耳的雷聲和耀眼的閃電上,並未留意到這隻金蟾。金蟾見皇上無動於衷,便眼望着皇上大叫一聲,向林子外面蹦去。説也奇怪,雖然霹雷聲聲好似山崩地裂,但金蟾的叫聲卻真真切切。康熙皇帝心想:“這隻金蟾看着我,叫什麼呢?”金蟾蹦了幾步,回頭看了看,見皇上原地未動,又連叫兩聲向林子外面蹦去。康熙皇帝雖然覺得金蟾的舉動可笑,卻仍未理解其用意。金蟾又停下來連叫三聲向前躍去。這時的康熙皇帝才發現,那隻金蟾是三條腿,前二後一,猛然醒悟:“這是要我隨他而去啊。”於是皇上快步趕上金蟾,大隊人馬緊隨皇帝迅速離開了樹林。人馬剛剛離開樹林,一陣巨大的雷電之後,雨過天晴。回頭再看方才避雨之處,樹木被雷電擊成一片枯枝。金蟾已失去蹤影。康熙皇帝命官員和軍士們四處尋找,一無所獲。康熙皇帝心想:“一定是仙佛顯靈。金蟾救駕有功,朕就封其為‘敦仁鎮遠神’‘塞罕靈驗佛’吧,永世承祀!”並下令修廟供奉。

回宮後,康熙皇帝將這段奇事稟告了太皇太后,孝莊老太后告誡康熙皇帝:“金蟾靈佑,乃我大清洪福,不僅你要常去祭祀,我也要去拈香!”為方便帝后們祭拜,就在廟的後面建造了一座小行宮,供帝后拈香時更衣和臨時休息,從而形成了這座廟與宮合一的特殊建築。

廟宮又與其他宮廷建築不完全一樣,有三個全國之“罕見”。一是廟、宮合一為首創。歷代建築,廟就是廟,宮就是宮,二者不能合一。二是供奉的神靈着清裝,國內所特有。三是敦仁鎮遠神的本廟是皇家敕建的最小廟宇。

(廟宮水庫)

廟宮水庫位於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縣城南30公里處的伊遜河干流上,是一座以防洪為主,兼顧灌溉、發電等綜合利用的大(Ⅱ)型水利樞紐工程,水庫總庫容1.83億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積2 370平方公里,佔伊遜河流域面積的54.5%。工程按120xx年一遇洪水設計,20xx年一遇洪水校核,設計地震烈度為6度。水庫初建於1959年,徵地高程為780米,淹沒耕地6 700畝,遷移人口2 346人。根據20xx年水利部的大壩安全複核,防洪標準為2 020xx年一遇;原設計灌溉面積10萬畝,現狀灌溉面積65 000畝,年灌溉供水量8 591萬立方米;電站在輸水洞出口左側,裝有三台機組,總容量為1 500千瓦。

説起這道攔河大壩,我們圍場人一直引以為自豪。當年缺乏起重設備和大型運輸機械,勤勞勇敢的圍場人民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硬是用小推車和扁擔、籮筐在崇山峻嶺之間修築起了一道攔河大壩,可以説這是圍場精神的一個寫照。

(圍場縣城)

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位於河北省承德市北部,西北、北、東分別與內蒙古自治區為鄰,西南和南面分別與豐寧縣、隆化縣接壤,是華北地區通往內蒙古和東北地區的要道之一。全縣總面積9 219.72平方公里,共轄37個鄉鎮、312個行政策村,總人口51.6萬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53人。其中以滿族、蒙古族為主的12個少數民族人口29萬人,佔總人口的56.2%。1989年6月29日經國務院批准,設立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是承德市人口第一大縣,河北省面積第一大縣,全國唯一一個滿族蒙古族自治縣。

圍場薯、牛、菜特色主導產業優勢突出。全縣馬鈴薯年平均種植面積45萬畝,產量達到6億公斤,蔬菜種植面積23萬畝,牛飼養量17萬頭,其中奶牛4 000頭。興建了雙九澱粉有限責任公司、承德天添乳業公司、棋盤山大牲畜交易市場、圍場鎮薯菜批發市場、腰棧蔬菜產地批發市場,其中年產萬噸的雙九澱粉有限責任公司已進入全省重點龍頭企業行列,棋盤山大牲畜交易市場成為華北地區最大的牲畜交易市場和全國十大畜禽交易市場之一。培育了金欄牌馬鈴薯、燕塞牌5寸人蔘胡蘿蔔、春結球白菜等省市名優產品。先後被命名為“中國馬鈴薯之鄉”、“河北省馬鈴薯之鄉”、“河北省區域經濟發展示範縣”。

歷史上,圍場曾是著名的清代皇家獵苑,是清代舉辦“木蘭秋獮”大典的場所,擁有眾多富有傳奇色彩的歷史文物古蹟和自然景觀。

當時的木蘭圍場,根據地形和禽獸分佈,劃分為72圍。每次圍獵,一般要進行20多天。到了清代後期,國勢日衰,停止了盛極一時的木蘭秋獵活動。到光緒三十一年(1905),這塊廣闊的皇家獵場禁地,全部放圍開墾。其後,森林資源逐日遭到嚴重破壞,整個圍場滿目荒涼,風沙漫天,野獸絕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經過多年的治理,木蘭圍場逐步恢復了她的神奇魅力。1993年被批准為國家級公園。登上制高點,即當初康熙皇帝的練兵台,遠眺四方,目力所及,林浪似濤,碧波萬頃,浩瀚無際。這裏風光秀麗,景色迷人,是一處獨具特色的旅遊、狩獵、觀光、度假勝地。

境內現存有康熙點將台、乾隆七通碑、將軍泡子、燕趙古長城等歷史遺蹟60多處,擁有140多萬畝人工林的塞罕壩國家級森林公園,20多萬畝優質草場紅松窪國家級草原自然保護區和御道口草原三大景區的東中西三條旅遊線已初步形成,圍場已成為京北黃金旅遊線和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的重要組成部分,先後被國家有關部門命名為“全國生態示範區”、國家4A級景區、被省政府命名為“生態旅遊示範區”。年接待國內外遊客50多萬人次,旅遊收入2億多元,被譽為“水的源頭、雲的故鄉、花的世界、林的海洋、北方動植物的王國、攝影藝術家的天堂”。20xx年,木蘭圍場被評為“中國最美麗的地方”之一。

(小錐子山村)

小錐子山村村莊雖小,卻出土了很多古物,如銅戈、銅矛、銅箭、鏃(箭頭)、燕半兩(古銅幣)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戰國時期的遺物,在考古界佔有一席之地。

1977年11月在城北出土秦幣兩枚,每枚重32.85公斤,1980年7月又出土兩枚,一枚重33公斤,另一枚重32.5公斤。在同一城址中出土4枚秦幣,絕非偶然。

從現存的古城遺址來看,此城之大(長度150米),城牆之高(殘存城牆上仍有4.2米),説明這是秦朝北方的一個軍事重鎮。乾隆十七年(1752),乾隆皇帝駕臨此地,看到古城遺址,沒有輕信這裏是南北分界之説,經向當地少數民族詢問考證,判定這就是燕秦長城遺址,因而感歎:“吾安知天下之似此未傳者幾何乎?”為了傳於後世,乾隆親自撰寫了《古長城説》碑文,以傳後世。

(棋盤山)

棋盤山,因山頂平如棋盤而得名。棋盤山鎮北接內蒙古各旗,南連關內各牲畜市場,每年交易牲畜幾十萬頭,皮革幾十萬張,已成為中國北方著名的大牲畜交易市場。

棋盤山的黑山口,清朝時叫伊綿峪,乾隆三十六年(1771),乾隆皇帝曾在這裏接見過土爾扈特部“萬里東歸”的首領渥巴錫汗。

(伊遜河)

出棋盤山鎮,我們沿着御路前行,看到的這條河叫伊遜河,伊遜,蒙語稱之為“九曲”,意思是彎彎曲曲的小河。據記載,圍場開圍時,河兩岸古樹參天,河裏能打到幾十斤的大魚,民間曾有這樣的諺語:“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進粥鍋裏。”發源於塞罕壩下的伊遜河是圍場的主要河流,它流經隆化、承德,注入灤河,是引灤入津的主要水源地之一。

(哈里哈)

哈里哈,蒙古稱之為“哈達圖扎布”,漢語意為“有山巖的峽谷”。“扣花營內出美人”。傳説康熙皇帝秋獮時,在這裏曾選中一個妃子“伊姒姑娘”,因其喜吃荔枝,康熙皇帝命南方產區派人騎馬星夜傳送,途中累死了8匹良馬,伊姒姑娘動了惻隱之心,將荔枝撒在地上,長出了一種青青綠草上結滿了瑪瑙般果實的植物,雖然和荔枝不一樣,可味道更鮮美。圍場文化部門根據這個傳説,創作了清宮樂舞《荔枝娘娘》,深受觀眾喜愛。其實,圍場的草荔枝是一種野生草莓,為多年生草本植物。據《熱河志》記載:“草荔枝叢,聖祖仁皇帝賜名草荔枝,秋而實。”草荔枝漿果成熟季節,香氣四溢,人們路過它的旁邊,為芳香所吸引,必要尋覓幾顆品嚐一下。

(八十三號)

初聽這個地名,大家一定很奇怪:怎麼還有以數字作為地名的?

隨着清朝的沒落,秋獮再也無力舉辦了。1820xx年道光皇帝即位,“秋獮之禮”廢止,1862年塞罕壩開圍,允許百姓進入圍場墾荒種田,朝廷從中收取押荒銀。好地120兩,中等地80至100兩,次地40兩左右,老百姓稱之為“掛地”。圍場有些小地方沒有地名,掛地就以500畝為一號,一直排到八十五號。

(門圖阿魯行宮)

當地人又稱為“翠花宮”。這裏有一段悽美的愛情故事。

有一年秋天,康熙皇帝親自帶領文武官員和各少數民族的首領、侍衞、虎槍手,還有伊似娘娘、翠花公主、宮娥等人,來到木蘭圍場打獵,練習刀槍箭術。當來到塞罕壩下的“門圖阿魯”行宮附近時,只見這裏山連山,山套山,風景很美。漫山嶺上,都長滿了青松、翠柏、紅楓、白樺,還有一座蛤蟆峯。峯後就是百花盛開的鹿花坡。康熙帶領全隊人馬剛要到鹿花坡的行宮休息打尖時,忽然間,從鹿坡上跑出一羣梅花鹿。翠花公主忙下了馬,向康熙跪拜道:“父皇,這裏的梅花鹿真多呀,咱們射不射呢?”康熙看着心愛的翠花公主,微笑着點點頭,表示同意她去鹿花坡射鹿。

於是,翠花公主轉身來到鹿花坡下的後溝。她對宮娥們説:“萬歲允許咱們射鹿了。來,丫頭們,都來一起射鹿吧!”春杏、夏荷、秋菊、冬梅、翠鬆、青竹、秀梅、香蘭8個宮娥翻身上馬,箭搭弓弦,正要一齊拉弓射時,唿——只覺從後山刮來一股狂風。緊接着,從密麻麻山林中躥出一隻猛虎,閃電般地朝翠花公主撲來,“哎呀,不好。”翠花公主嚇得一聲驚叫,就連8位宮娥,也被嚇得臉色焦黃,她們撥馬正想朝回跑時,突然,“嗖”地一下,飛來一支響箭,正好射中老虎的左眼,那老虎吼叫一聲,蹦了一個高,站立不穩,一頭栽進山澗。

接着,由密林裏傳來一聲問話:“公主受驚了吧?”翠花公主撥馬一瞧,只見山坡上跑來一位騎馬的小夥子。這時,公主身邊的宮娥春杏説:“哦,他就是喀喇泌的兒子,名叫金山扎滿。”公主掩面偷着瞧了瞧這位公子,啊,好一位英俊的人兒呀!金山扎滿騎着馬,不錯眼珠兒地也正打量美麗的翠花公主吶!公主穿一身葱綠結蝶花兒的金邊緊身戰衣,腰掛弓箭,實在是威武英俊,那粉紅透白的瓜籽臉上,一雙水靈靈的大眼睛,一眨一眨地,向金山扎滿羞答答地笑着看呢! 翠花公主抿着小嘴兒,笑一笑,温柔地説:“多謝公子啦,救了我們姐妹們的命呀!”金山扎滿連説幾個“不敢”。暗自想到,在家時,常聽父王説,翠花公主不但容貌美,而且還精通詩詞、歌賦,五音六律,絲、竹、管絃,能騎善射哩!於是,金山扎滿笑着説:“我射死一隻猛虎,這也是託公主的洪福,這點小事,請公主不必過分誇獎。”

公主一聽,暗想到,平時春杏常説,喀喇泌王爺的兒子,文武雙全,機智過人,箭法超羣,真是耳聞不如一見,果然名不虛傳吶!想着想着,不由心中產生了愛慕之心,兩人説着話,並肩騎馬慢行,他們的親熱勁兒,宮娥們也都看在眼裏。天快黑時,金山扎滿恭恭敬敬地告別了翠花公主,各自回到了住處。康熙聽説金山扎滿射死了一隻險些傷了公主的猛虎,對他誇獎了一番,然後回到了“門圖阿魯”行宮歇息。 第二天清早,翠花公主觀看蛤蟆峯景緻,要説也湊巧,金山扎滿正在峯下的鹿花坡上,練習射箭哩。他見翠花公主也來了,趕忙下馬,迎上前來,公主也忙下馬,把馬韁交給宮娥春杏,讓她牽着馬轉悠到後坡上採花玩耍去了。 翠花公主和金山扎滿坐在一棵大松樹下的青石板上拉起了知心話兒。

這情景,正好好被早在山坡上練太極拳的大太監郭繼功看到了,郭太監年紀大了,偏好這一天是他的生日,康熙尊重老者,要給他賞功慶賀哩!所以郭太監從心裏高興,大清早就來練健身的拳術,但這個人小肚雞腸,看到翠花公主和金山扎滿私下接觸,這還了得,可是,看在公主的臉面上,也不好朝外嚷呼什麼,只好暗暗記在心裏。

忽聽行宮外吹響了號角,這是為郭繼功的慶宴開始了,公主和金山扎滿也一起來到了行宮,野宴一開始,很是熱鬧,郭繼功謝過康熙的賞賜後,便是王公、大臣和眷屬們給郭太監敬酒賀壽。輪到金山扎滿為他敬酒時,他正想起了翠花公主,一失神,把手中的酒杯落在地上,摔碎了。金山扎滿慌了神兒,郭繼功心裏更是不痛快,壽誕之日,打碎了酒杯,唉,也實在太不吉利了,他想發脾氣,但在皇上面前,他只好強裝笑臉。

酒過三巡以後,康熙皇帝瞅瞅大家,説道:“這次我到壩上察看地形地勢,是因為軍情風聲很緊,我準備帶領七萬兵馬直奔烏蘭布通,掃平噶爾丹軍事叛亂,諸臣有何高見?”郭繼功一看有機可乘,便忙向康熙跪拜道:“聖上,我看喀喇泌王父子稱得上智勇雙全,有一身好武藝,是不是讓他們父子一同隨軍參戰?”康熙一聽,又想到昨天金山扎滿還射死一隻猛虎,將門出虎子,這父子二人一定能征善戰,於是,便採納了郭繼功的意見。

當時,翠花公主一聽金山扎滿去參戰,她也要求同赴戰場。可是,郭繼功又奏道:“聖上,門圖阿魯宮在壩下為後方,留下伊姒娘娘,由翠花公主保駕吧。”康熙覺得得也是這個理,於是,又同意了郭繼功的要求。其實,郭繼功一心想把公主與金山扎滿拆散。説不定金山扎滿戰死在疆場,那才能消除自己心中的不滿呢。

自從翠花公主與金山扎滿分手後,她日夜思念着公子,吃不下,睡不安,轉眼到了八月十五,這天晚上,公主走出行宮,抬頭望着明月,眼裏流下了熱淚,誰知寒風一吹,她身子骨着了點風寒,當夜就發高燒,説夢話,嘴裏呼着心愛的公子——金山扎滿,竟一病卧牀不起了。

看到翠花公主這可憐樣子,宮女們急得團團轉,伊姒娘娘也天天淌眼淚。眼看着翠花公主快保不住命啦,伊姒娘娘忙命小太監何騰,騎一匹快馬,連夜趕路,直奔烏蘭布通戰場上去接大夫。大夫趕回來,給翠花公主號脈診斷,説是她鬱悶傷情,外感風寒。連忙開藥方,公主服了藥,但病情不見好轉,身體越來越弱了。

過了幾天,伊姒娘娘又來看望翠花公主,公主強打精神,睜開眼睛,有氣無力説:“母后娘娘啊!女兒我這病,怕是好不了啦,您疼愛女兒一回,我沒能孝敬您,心裏實在慚愧呀!但願兒死後,不要回葬北京,就把我埋葬在這蛤蟆峯下的鹿花坡上吧,我要在這裏看着金山扎滿得勝歸來。”就在這天夜裏,翠花公主離開了人間。

沒過幾天,康熙皇帝領兵打敗了噶爾丹叛亂,得勝回來時,又路過“門圖阿魯”行宮,聽説翠花公主已經死了,他心裏很難過,為了實現翠花公主的遺願,便決定把她安葬在蛤蟆峯下鹿花坡前。在安葬的那天,康熙、伊姒娘娘和王公、大臣們,都在公主的墳前祭奠。最悲痛的要屬金山扎滿公子啦,他的眼淚,流啊,流啊,流也流不幹……

説也奇怪,就在安葬公主後的第二天,在鹿花坡山腳下的溝兩旁出現了兩個泉眼,這兩眼泉水,常年朝外流水,匯成了一條長河,曲曲彎彎向南流去……

傳説這條河,就是金山扎滿懷念翠花公主的眼淚匯成的,當時,伊姒娘娘給這條河取名叫伊遜河,康熙為了紀念翠花公主,把“門圖阿魯”行宮改名叫翠花宮了。

至今,人們一看到翠花公主宮遺址,就會想起翠花公主的愛情故事來了。

(山門)

塞罕壩,蒙語稱之為“塞堪達巴罕色欽”,意為美麗的高嶺。它橫貫於圍場北部,為大興安嶺、陰山餘脈、七老圖山的交匯地。壩上高原和七老圖山的山脈形成一道天然屏障,削弱了西伯利亞寒流對壩下的侵襲,又將灤河、潮河上溯的海洋性季風温暖氣流阻擋於壩下,因此壩上、壩下温差很大。

山門上書寫的“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為前國家林業部長徐有芳所題。徐部長在任期間多次視察塞罕壩林場,對這裏給予了極高的評價,稱這裏是“雲的故鄉,水的源頭,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珍禽異獸的天堂”。經過山門我們就進入了塞罕壩景區。

(塞罕壩概況介紹)

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位於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北部,東鄰內蒙古赤峯,北接克什克騰(蒙古語,親兵、衞隊)旗,西北與多倫相連,南距歷史文化名城承德市210公里,屬於世界上現存最大的皇家獵苑——清代皇家獵苑木蘭圍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境內留有皇家獵場遺蹟和古戰場遺址,是一處以森林草原風光為主,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有機融合,具有風景遊覽、避暑度假、影視拍攝、體育旅遊和科學文化考察等多種功能的重點風景名勝區。1993年5月,被國家林業部批准為國家森林公園。

前面我們已經介紹了清盛世時期木蘭圍場的重要作用,但隨着清王朝的沒落,木蘭圍場也失去了往昔的喧囂與輝煌。同治二年(1863)進行開圍放墾,森林植被遭到嚴重破壞。後又遭受軍閥和日軍的掠奪性採伐和連年山火,這裏的原始森林蕩然無存。建國初期,這裏已經退化為“飛鳥無棲樹,黃沙遮天日”的高原荒丘。看着眼前這140多萬畝的茫茫林海,誰又能瞭解幾代塞罕壩人所付出的艱辛呢?

1961年,國家林業部組織專家到這裏考察,驚喜地發現了“一棵鬆”在茫茫黃沙之中頂風冒雪傲然挺立,下定了再造美好河山的決心。1962年2月,隨着林業部組建令的下達,全國19個省(市、區)24所大中專院校的127名畢業生,告別了家鄉和親人,來到了這“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童話世界”,在茫茫的塞外荒原上,與當地的237名職工一起組建了先鋒隊。塞罕壩地處高寒地區,最低氣温零下43.6度,一年中零下20度以下的天數達120天,年均積雪7個月。第一代塞罕壩人就是在這樣惡劣的氣候環境和艱苦的生活條件下,餓了啃一口凍得硬邦邦的冷窩頭,渴了塞一塊兒冰的寒刺骨的冰雪塊,累了、困了就鑽到透風的馬架子甚至是低矮的地窨子裏,“頭頂漫天鵝毛雪,面對滿眼大風沙”,心中的信念只有一個,那就是讓樹活下來。當時在創業者中流傳着這樣一首打油詩:“渴飲溝河水,飢食黒莜麪。白天忙作業,夜宿草窩間。風雪來查鋪,鳥獸繞我眠。勁風揚飛沙,嚴霜鑲被邊。老天雖無情,也怕鐵打漢。滿地栽上樹,看你變不變。”這質樸的語言,真實地記錄了創業者的所經歷的艱難歲月,抒發了他們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戰天鬥地的豪情壯志。正是他們,獻了血汗獻青春,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時至今日,“六女上壩”等一段段故事仍在感動着我們。

塞罕壩人40多年共造林100多萬畝,壩上森林覆蓋率達到85%以上,美麗的高原貫通東西,構築起了“三北”防護林帶,形成了華北地區的綠色屏障,護衞着中華的錦繡河山,為保護人類生存的環境起着重要作用。硬生生將一片荒漠改造成了百萬畝林海,改造成了今天中國最美的地方,改造成了我們旅遊的勝地。如今的塞罕壩,已經成為“中央國家機關思想教育基地”、“再造秀美山川示範教育基地”、“河北林業艱苦創業教育基地”。20xx年7月,全國林業廳局長會議在塞罕壩機械林場召開,國家林業局局長賈治邦總結提升出“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科學務實、開拓創新、愛崗敬業”的塞罕壩精神,號召在全國林業系統弘揚塞罕壩精神,再造祖國美好山河。據專家測定,它可以使京津地區春季的塵暴減少2.8度。塞罕壩切實承擔起了為京津“阻沙源、淨氣源、涵水源”的神聖使命,無愧於“華北明珠”的稱號。生態環境的改善,給野生動物的生存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馬鹿、梅花鹿、狍子、狐狸及天鵝、鴻雁、白鶴等珍禽異獸時有所見,就連早已絕跡的猞猁、金錢豹也重歸故里。

(東壩樑)

穿鬆而行約5公里,登上樑頂,海拔1 593.3米,是圍場縣城海拔的2倍。站在高高的東壩樑上,放眼四望,千峯萬壑俱在腳下,茫茫林海盡在眼前。

(塞罕塔)

塞罕塔初建於60年代,位於海拔1 762米的東壩樑上,佔地30畝,原是林業工人為了觀察火情的瞭望塔。登上塔頂,可以欣賞莽莽林海。

20xx年重建。塔座高4米,塔身高42.8米,跨度21米,七層八角,仿古建築。塔內設步行梯和電梯,能同時容納約100人。它集森林防火瞭望、生態旅遊觀光、木蘭秋獮再現、佛事陳列、壩上四季攝影等多功能於一體。火箭式塔體直插雲天。遊客扶梯登塔,螺旋而上,難辨東南西北。塔上放眼,春看千里林海綠油油,百鳥枝頭盡歡歌;夏賞百花盛開嬌豔豔,鹿鳴林間百獸和;秋觀五彩眼迷離,層林盡染難描畫;冬感北國風光白茫茫,神清氣爽醉遊客。

細心地朋友會發現,塞罕塔的塔身是傾斜的,這是設計者的聰明體現。塞罕壩常年刮西北風,為了能夠使塔的壽命更加長久,設計的塔身向西北方向傾斜,以此來抵禦強硬的西北風。

塔下就是康熙親封“塞罕靈驗佛”。 史志記載康熙皇帝圍獵至此,頓感心曠神怡,脱口讚道“真仙境也”。景區內還有跑馬場、射擊場、射箭場、民族歌舞表演等旅遊娛樂項目。

(白樺林)

白樺屬於落葉喬木,生長在海拔800—2 700米之間,樹冠卵圓形,樹皮白色,紙狀分層剝離,小枝細,紅褐色,無毛,外被白色蠟層。葉三角狀卵形或菱狀卵形,先端漸尖,邊緣有不規則重鋸齒。堅果小而扁,兩側具寬翅。花期5-6月,8-10月果熟。

白樺枝葉扶疏,姿態優美,樹幹修直,潔白雅緻,十分引人注目,具有很強的觀賞性。在這濃郁葱綠的茫茫林海中,突現這一片挺拔清秀的白樺林,確實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徜徉於光影扶疏的白樺林中,頓時令人心緒平和,精神舒爽;輕扶滑潤的樹幹,留一張小照,將給您帶來終身的紀念。

(機械林場總場)

這裏是塞罕壩森林公園的中心繁華地帶,建有星級賓館、蒙古包羣落、草原木屋、普通客房,共有牀位8 000餘張,能滿足不同層次遊客的需要。白天,泛舟於林海之中,馳騁在草原之上,賞百花,觀美景,飽覽大自然的秀美景色;夜晚,點燃熊熊篝火,伴隨悠揚樂曲,品嚐烤全羊,暢飲馬奶酒,欣賞草原人的淳樸風情。

説起林場的名稱“機械”,也許您難以相信,最初命名為“機械林場”的時候,由於交通等多方面條件的制約,當時的機械只有拖拉機,隨着林場的發展和壯大,才有了更多的機械設備,成為了名符其實的“機械林場”。

(金蓮映日)

塞罕壩究竟有多少種花,恐怕難以説清。其中金蓮花、虞美人、狼毒花和乾枝梅倍受人們的青睞,有塞罕壩“四大名花”之譽。

在場部西側,每逢鮮花盛開時節,一朵朵金燦燦的小花嬌豔欲滴,隨風起舞,與天上的太陽交相輝映,遊人途經此處,無不駐足觀賞,難捨難離。當年康熙皇帝對“清香拂檻入,正色與心齊”的金蓮花十分推崇,盛讚它“炎風曾避暑,高潔少人躋”。乾隆皇帝看到它,脱口而出:“塞外黃花恰似金釘釘地。”伴駕的紀曉嵐應聲回答:“京中白塔猶如銀鑽鑽天。”留下了千古佳對。

金蓮花不僅嬌豔美麗,而且具有清咽潤喉,祛熱解毒的藥用價值,既可入藥,也可做茶引用。塞罕壩每年出產金蓮花10餘萬公斤,已經成為當地居民一項重要經濟來源。承德中藥廠以金蓮花為原料研製的金蓮花飲片已成為備受消費者青睞的中藥飲品。

(乾枝梅觀賞園)

乾枝梅是塞罕壩獨有的野花,屬草本花卉,根部長着像蒲公英一樣的綠葉,枝幹上卻沒有一片葉子,鹿角似的枝丫上,開滿了粉紅色的五角形小花,點綴着紅色或黃色的花蕊,顯得淡雅清麗。在著名作家峻青的筆下,盛開的乾枝梅“像剛下過一場粉紅色的大雪似的,煞是好看”。

更為難得的是,夏末秋初,百花凋零,惟有乾枝梅初綻花蕾,經霜傲雪,盛開在白皚皚的冰雪之間,常開不謝,為冬日的寒冷送上一份温馨與絢麗,奉獻一份青春與活力。難怪來到塞罕壩的人總喜歡帶上一束乾枝梅,細細去品味它數年不散的幽香,去感悟它傲雪迎霜的倔強。

(七星湖濕地公園)

七星湖,又叫火泡子,位於場部西北4公里處,面積約500萬平方米。湖面水草纏生,形成了1尺多厚的草皮,將湖面分隔成大小7個湖泊。草皮之下,活水相通,7個湖泊合而為一,故稱活泡子,久而久之誤傳為火泡子。湖中水草茂盛,雖僅根部相連,但人行其上,卻如行走於草地之上。

現在的七星湖已經開闢為七星湖假鼠婦草濕地公園。假鼠婦草屬於多年生草本植物,一般生長在海拔1 000米以下,而像我們這裏的生長在海拔1 500以上的假鼠婦草就極為罕見了。

公園內有木棧道、觀景平台、遊船碼頭和木質廊橋等,並點綴有風車、涼亭等建築,整座公園清新、雅緻、質樸、動人。

湖區周圍是低矮的山崗,綠樹掩映,奇石增趣,湖光與山色相映,綠水和藍天相連。黎明時分或是陰雨天氣,置身於七星湖,會有一種遠古混沌未開的感覺。稍後,雲飄藍天,霧繞山腰,又彷彿在欣賞海市蜃樓一般。這裏也是塞罕壩拍攝日出和晚霞的一個絕佳場所。

(泰豐湖)

沿七星湖前行5公里左右,有一處寬闊的湖泊,就是泰豐湖,是塞罕壩水域最大的湖泊,湖區水域面積近10萬平方米。泰豐湖三面綠樹掩映,一面是遼闊的草原,狀似如意,又名如意湖。

當年,康熙皇帝在此行圍狩獵,罷圍後宴請蒙古王公,獎功罰過,將一柄玉如意賞賜給一位蒙古王爺,王爺一時失手,將玉如意跌落地上,碎成幾段。王爺頓時張皇失措,急忙跪倒在地,向康熙皇帝請罪,康熙皇帝微微一笑,説道:“朕知你乃無心之過,何罪之有?快快請起。”隨即命人將碎如意沉入湖中,對隨圍的王爺大臣們説道:“朕將如意永久地留在這裏,願我們永遠親如兄弟,願各族人民和睦相處,吉祥如意。”

(三道河口)

位於場部西北,與內蒙古隔河相望。此段河流蜿蜒曲折,有“十八彎”之説,河水忽而舒緩,忽而湍急,是壩上漂流的理想場所。河岸生長着高寒地區特有的樹種——紅柳,低矮茂密,裏面棲息着多種鳥。遊人至此可以觀賞到兩種截然不同的景觀:左觀林海,林深樹密,鬱鬱葱葱;右覽沙丘,沙波微漾,銀光閃閃。無論是去林海之中採蘑菇,覓山珍,還是去草原之上跨駿馬,賞百花,您都會獲得迴歸自然的愉悦。

(扣墾墳)

又叫公主墳。當年康熙皇帝修建木蘭圍場的時候,蒙古族喀喇沁、敖漢、翁牛特三旗爭相敬獻牧場,三旗子弟也多次追隨康熙皇帝征戰疆場,公主的心上人也在其中。丈夫走後,公主日夜盼望親人早日歸來,但終未如願,最後公主鬱鬱而終。為了紀念公主,人們在這視野開闊的地方為她修建了墳墓,從而以後,美麗的公主就與鮮花為伴,與青山為侶。

(一棵鬆)

1961年11月,原國家林業部國營林場管理總局劉琨副局長帶隊,在塞罕壩為我國北方第一個機械林場選址。當他們歷盡千辛萬苦,終於發現茫茫荒原上碩果僅存的一棵落葉松時,激動的心情難以言表,劉琨撫摸着樹幹動情地説:“這棵松樹是歷史的見證,活的標本,證明賽罕壩上可以長出參天大樹,今天有一棵鬆,明天就會有億萬棵鬆。”在劉琨等人的積極推動下,1962年2月,林業部做出了建設部屬塞罕壩機械林場的決定。

(康熙點將台)

又叫亮兵台,是一塊孤立巨巖,形如卧虎,頂部是窄而長的平台,四周圍坦緩開闊。相傳康熙皇帝曾在烏蘭布統大戰之後,登臨這座高台檢閲凱旋將士。如今,點將台四周方圓十幾公里的範圍以內均被茂密的落葉松所覆蓋。登台四望,綠潮澎湃,松濤激盪,確有當年康熙皇帝點將閲兵的恢宏氣勢啊。

(界河)

這條河叫吐力根河,蒙語,漢譯為彎曲的河流,是河北與內蒙的分界線,灤河的發源地,河面寬窄不一,水流急緩不定,當地有“魚無鱗,水倒流”的説法,河水由東南流向西北,河中盛產細鱗魚,是國家一類保護動物。

這裏也是灤河的源頭。我們常説“飲水思源”,灤河是我國北方一條重要的河流,不僅養育了眾多的灤河兒女,也為京津地區輸送了充足的潔淨水源,站在這裏拍下您喜悦的笑容,必將成為您終身的回憶。

這裏的漂流、騎馬、射擊、蹦極等娛樂項目讓人心動。

塞罕壩的美是壯闊的美,豪放的美。新春伊始,綠的山、綠的地、綠的山巒、綠的原野、綠的溝壑、綠油油的溪流河水,讓您沉醉於綠色的海洋;盛夏,登高遠眺,“雲開藻木萬山青,紫菊金蓮漫地生”,林中聽濤,花海賞豔,令人神往;金秋,火紅的楓葉,明黃的白樺,黛綠的松針,溢金流丹;嚴冬,白雪皚皚,銀裝素裹,一派壯麗的北國風光。

各位朋友,塞罕壩的美景定會給您留下難忘的記憶。願我們再相逢在草原,放棄都市的喧囂,放飛自由的心緒,享受自然的饋贈,譜寫多姿多彩的人生。再見。

一百字導遊詞 篇4

媽閣廟是中葡文化融合起點,也是澳門最著名的名勝古蹟之一,至今已逾五百年,是澳門三大禪院中最古者。媽閣廟原稱媽祖閣,在澳門東南方,俗稱天后廟,建於一四八八年,正值明朝。背山面海,沿崖建築,古木參天,風光優美。整座廟宇包括大殿、弘仁殿、觀音閣等四座主要建築,石獅鎮門、飛檐凌空,是一座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古建築。

1998年10月28日,在澳門最高點,路環島的疊石塘山頂,又落成了全世界最高的媽祖雕像。她矗立在澳門的最高點,因此,無論從海面或還是陸地,都清晰可見。開光以來原本人跡罕至的路環崗頂,一時車水馬龍,香火鼎盛。

每年春節和農曆3月23日娘媽生辰日,是媽祖閣香火最鼎盛的時候。除夕午夜開始,不少善男信女紛紛到來拜神祈福,廟宇內外,一片熱鬧,而誕期前後,廟前空地會搭蓋一大棚作為臨時舞台,上演神功戲。

神功戲是澳門媽閣水陸演戲會歷年的酬神習俗。“神功”是指為神做的功德。在節日、神誕等慶祝活動上表演粵劇,表達“神人共樂”的精神。

一百字導遊詞 篇5

位於惠州城西原稱豐湖。

原只有豐、鱷二湖,後湖水盈溢,逐步增平湖、菱湖、南湖、五湖一脈相通,由北迤南約6公里,東西有4公里,面積約為24平方公里,北通東江,西南羣山聳疊,東接市區。

東晉初曾建有龍興寺,唐改名開元寺。

宋人餘靖有描述此湖的最早佳句:“重山復嶺,隱映巖谷,長溪帶蟠,湖光相照。

”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在地方官陳經營下,湖水灌溉面積達數百頃,收葦藕蒲魚之利,因而得豐湖之名。

紹聖元年(1094年)文學家蘇軾攜妾王朝雲、子蘇過,謫居惠州三年,留下朝雲墓、六如亭以及蘇軾助款修築的蘇堤、西新橋、東新橋等遺蹟;還有蘇軾手跡與宋、明、清名人題詠的摩崖石刻。

湖內洲渚交錯,沿着竹岸楊堤,可見掩映着的紅棉水榭、百花洲、點翠洲、泗洲塔

一百字導遊詞 篇6

大家好,我是您這此遊覽的導遊員,叫蒙毅。首先我代表山西省友誼之旅旅行社歡迎您來參觀菩薩頂。我在這裏祝您玩得開心愉快,通過我的講解,一定會使您不虛此行。

大家看,坐落在靈鷲峯上的這座金碧輝煌的寺廟就是素有喇嘛宮之稱的菩薩頂。我們已經參觀了許多寺廟,大家可能也發現了,大多是紅牆灰瓦,,而菩薩頂卻是紅牆黃瓦。在古代中國,黃色是皇家專用的,可菩薩頂卻用了黃琉璃瓦,,您知道這是為什麼嗎?這個問題留給大家考慮,等我們參觀完寺廟,聽了我的講解,您自然會明白。

此寺創建於北魏,原叫大文殊院。相傳唐太宗貞觀五年,僧人法雲想塑一尊文殊像,可不知道塑何職文殊。一天夜裏,法雲從長明燈下的藍光中看見一尊文殊菩薩像,並由塑工塑成。傳説這便是文殊菩薩顯聖,展示真容,所以此寺又叫真容院,俗稱菩薩頂。

寺廟經歷代修補,尤其是1952年政府撥款補修了所有殿宇和牌樓、石階等。現佔地30畝,分前院、中院、後院和東配院四處院落,有殿堂樓房121間,是五台山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喇嘛寺院,殿宇雲集,雄偉壯觀,佈局嚴謹,獨具特色。我們從山麓仰望,陽光下飛檐斗拱,相托紅牆黃瓦,金碧輝煌,象西藏布達拉宮,所以有喇嘛宮之稱。菩薩頂在五台山有很高的地位,是黃廟首領廟。

大家請跟我往上走。

我們登上這高高的台階,就進入寺廟了。這台階、木牌坊、幡杆就是康熙皇帝看成龍頭的地方。這裏我們要讓大家數一數,到底有多少台階,等大家登上這高高的靈峯聖境,我會告訴大家關於這台階,上面的石獅的説法和傳説。

大家數清楚了嗎?到底有多少台階?

我告訴大家,寺廟門前的長長的台階,一般都會與108有關,菩薩頂也不例外,也是108級台階。佛家説,人生共有108種煩惱,把解脱煩惱之道稱為“法門”。踏上一級台階,意味着跨入一個法門,消除了一種煩惱。當您氣喘吁吁地站在懸有“靈峯聖境”橫匾的彩繪牌樓下面,遠望周圍林立的寺廟、翠綠的山色,您是不是已把人世間的108種煩惱全部踩在腳下,成了一個無憂無慮的人了呢?

我們再看台階上這對石獅,仔細看過之後,您一定會發現左邊這隻沒有舌頭。原來啊,是它偷吃工人食物被割掉了舌頭,一直餓着肚子蹲到現在。

這座四柱三門七樓的高大木牌樓是清代康熙五十三年所立。它色彩鮮豔,彩繪龍鳳,造型優美,形象生動,結構合理,堅固精緻,是五台山木牌樓之冠。

穿過天王殿,我們來到前院,院內古樹參天,石碑林立,幽雅清靜。我們面前的是大雄寶殿,是菩薩頂的主殿,寺內重要佛事活動一般都在這裏舉行,內供釋迦牟尼、阿彌陀佛、藥師佛和十八羅漢。

大雄寶殿右側是帶箭文殊殿。殿內騎獅文殊的肩上插有一支箭,傳説是乾隆皇帝射的,不過我們現在看不到這支箭了,它以被前兩世班禪取走了。

要説菩薩頂最有特色的建築,還要數大雄寶殿後的文殊像。大家請跟我來。

我們面前的大殿就是文殊殿。大家看殿前台階,有許多蜂窩狀小眼。原來在殿檐中間的一塊瓦上,不論春夏秋冬,也不論陰雨晴天,總是滴水不斷,所以又稱為滴水檐大殿。由於雨珠滴瀝,落地柱石,嘀嗒有聲,再加上注濺時水花在陽光下反射出五光十色的豔彩,形成五台山一大景觀。您能猜猜為什麼滴水不斷嗎?曾經有很多種説法,其實只是在檐下有一個存水槽之故。不過我們現在已看不到這一景觀了,因年久失修和維修時沒有注意保存,水槽已不存在了。

殿內原有三尊高約兩米的銅質三大士像,就是正中文殊。左觀音,右普賢。它們距今應該有四百多年了,是銅鑄藝術的珍品,可惜這三尊名冠五台山的銅像,早已被毀。現在的塑像是1985年新塑的。大家仔細看,黃廟殿內的塑像與青廟有所不同,從塑像就可以分辨出是青廟還是黃廟。這裏的菩薩像都有肩花,臉微側,且有華麗的背光,這正是與青廟塑像的不同之處。

在後院,,還有明代萬曆年間鑄造的大銅鍋。大家看,如此巨大的銅鍋一年也只是臘月初八煮臘八粥用一次。據説有一次小喇嘛因洗鍋後,鍋內表面結冰,還差點上不來呢,可見這銅鍋有多大了。

佛教寺院都有一點神祕氣氛,而殿頂的神獸仙人,更增加了一份神奇色彩。這些神獸是龍的兒子,他們有各種各樣的能力。把他們安置在殿頂是為了防火、避邪,又有龍鳳象徵和諧祥瑞。

菩薩頂之所以能保持黃廟領袖廟的地位,與清代康熙、乾隆幾次來五台山住在菩薩頂有關。康熙在寺內留下了“五台聖境”御筆。大家看這石碑坊上四字就是康熙親筆題字。

因西藏曆來是政教合一的政權,所以清統治者極力籠絡人心,以鞏固對西藏的統治。這樣,五台山黃廟就更加興盛起來,尤其是菩薩頂,地位極高,寺廟的大喇嘛在清代相當於朝廷一品官的地位。

由於菩薩頂相當於皇帝行宮,再加之為了籠絡西藏喇嘛教,所以代表皇室“至高無上,尊貴富有”的紅牆黃瓦便也成為菩薩頂的特色了。各位遊客您明白了嗎?

好了,各位遊客,我的講解就告一段落,希望通過我的講解,您能對菩薩頂留下深刻的印象。祝大家旅途愉快。

一百字導遊詞 篇7

親愛的遊客沒朋友們大家好!歡迎你們來到皇城相府參觀旅遊!我是你們的講解員張思,很高興能為大家做講解服務!希望通過我的講解大家能夠更加了解相府,喜歡相府!

皇城相府位於山西省陽城縣城東 15公里的北留鎮皇城村,是一座建於明清兩代的古城堡建築羣,總面積36580平方米,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了。它是清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加三級、《康熙字典》總裁官、康熙皇帝35年講經老師陳廷敬的故居。皇城相府是國家4A級旅遊區,也是電視劇《康熙王朝》外景拍攝地。

陳廷敬,自幼聰穎過人,才華橫溢,20歲中進士,一生28次升遷,直至成為一代名相,被當代史學界譽為清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理學家。皇城陳氏家族人才輩出,科甲鼎盛,明清兩代有9人中進士,6人入翰林,為清代中國北方文化大家族。

現在我們就一起進入這個曾經輝煌的大家族吧。

一百字導遊詞 篇8

各位旅客,大家好,我是你們今天內蒙古大草原之旅的導遊張萌,今天我要帶你們參觀一下美麗的大草原,希望大家今天玩的開心!接下來,我們就要開始我們的草原之旅啦!

看,這是內蒙古大草原的小丘與平地,小丘與平地全都是綠的。這裏的空氣比別處更清鮮,是一個天造地設的天然氧吧。你再看一看温順的小綿羊,還有高大的蒙古馬,騎上去試跑幾圈,你就不忍心下馬了。有人説內蒙古草原到處綠色,可實際不是這樣,看看河岸邊吧!有小花,有紅的,有藍的,有黃的,有紫的,有白的,有粉的,五彩繽紛,你不讓我,我不讓你的開放,還有明如玻璃,清澈見底的小河,小河上倒影着五顏六色的花兒,花兒上沾滿了河水,其真是別具特色,美不勝收的奇景,內蒙古大草原有多麼美,大家知道了吧?

現在我們來到蒙古包裏,大家可以品嚐品嚐內蒙古的特色手抓羊肉,還有加有羊奶釀的奶酒,和奶豆腐,我來介紹一下手抓羊肉,奶茶,還有奶豆腐。這三樣蒙古族同胞的重要食品,手抓羊肉,咱們的蒙古族同胞習慣用刀把羊肉切成大塊,煮熟了吃。吃的時候用到割,用手抓。奶茶可不是我們常喝的珍珠奶茶,而是摻和着牛羊奶的茶,是內蒙古同胞招待客人,敬客最重要的飲料。奶豆腐,當然也不是豆腐了,,它是用牛奶製成的凝固食品,盛在盤子裏用來當招待客人的點心,比如奶酪,它也是叫奶豆腐的。這些東西都是內蒙古同胞的特色食品。

今天的內蒙古大草原之旅到這裏就結束了,明天我們再繼續參觀更多美麗的景點。感謝大家今天的配合,謝謝!

一百字導遊詞 篇9

三味書屋位於魯迅故里景區內,魯迅少年時代曾在此學習了5年。遊人來到這裏,總難免要回味一番兒時課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字句,以及魯迅在書桌右下角“刻下一個小小的‘早’字”的故事。

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相距不遠,你可循着魯迅的足跡,從百草園一路走過來。出百草園往東走幾百米,再過一座石板橋,就到了。進了三味書屋,舊時私塾映入眼簾。雖然後來有過重修,但裏面的陳設基本保持了當年的原貌,和課文中的描述相差無幾。

書屋正中懸掛着“三味書屋”的匾額,匾額下掛着一副《鬆鹿圖》,旁邊擺的是壽鏡吾先生的像。以往學生上課要先對着匾額和圖行禮,才開始讀書。

書屋中間一張八仙桌,後面的高背椅是先生坐的,四周是學生的課桌,由於是學生自備的,所以看上去各式各樣。魯迅刻過“早”字的那張課桌躲在左邊牆角,旁邊有標識讓人一眼就能認出來。這張有兩隻抽屜的硬木書桌是當年魯迅用過的原物,可惜有圍欄擋住了,只能遠看,上面的“早”字幾乎很難看清楚。

書屋後面的小園裏有磚砌的小花壇,還能見着文章裏描繪的那邊的情形:“三味書屋後面也有一個園,雖然小,但在那裏也可以爬上花壇去折臘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樹

一百字導遊詞 篇10

俗語説:“江南園林甲全國,蘇州園林甲江南。”蘇州園林從總體上説,具有三個特點,一是造園圖景摹仿自然:以自然山水為主題,因地制宜地利用人工去仿造自然景緻,沿阜壘山,窪地建池,巧建亭榭,點綴樹木,講求詩情畫意。二是造園注重淡雅幽靜:造園圖景小中見大,內外借景,畫中有畫,佈局自然,秀麗莊重。三是建園突出民族風格:園中的古代建築用繪畫、書法、詩文等藝術手法將其綜合在一起,景中有詩,詩中有畫,為我國古代文化藝術的結晶。蘇州園林是中國南方古典園林的典型代表,園林中以拙政園、滄浪亭、獅子林、留園為著名,被譽為蘇州四大古代名園。

拙政園,在蘇州城區東北隅婁門內,為蘇州四大古代名園之一。拙政園最初是唐代詩人陸龜蒙的住宅,在元代時將其改建為大宏寺;到了明代正德年間,御史王獻臣辭職還鄉,買下大宏寺遺址並改建成宅園,取名為“拙政園”。初建時規模較大,園內景物很多,除正宅外,還包括現在的東花園(歸田園)和西花園等景物30餘處。拙政園園內面積現有60餘畝,以水面為主,建築羣多臨水而建,全園景物分為東中西三部分。東部的入園處是解放後,在歸田園(東花園)廢址上重新擴建而成的,主要有蘭雪堂、芙蓉榭、天泉亭、放眼亭、秫香館等。

拙政園中部正中央為水池,山石、樹木、亭榭等景物;其中的遠香堂位於園部的正中,南北有門,東西皆窗,是一座建造別緻的四面廳,聳立於低平的青石台基上。前堂有假山,後堂平台臨水而建,台北湖中以土山分割成兩座小島,島上建有亭閣,並恰與廳堂成對景;山上林木葱鬱,有雪香雲蔚亭,高踞一園之上;沿湖植柳,周圍有梅,冬春花開,冷香四溢。還有岸邊遠香堂東面的枇杷園,島上的侍霜亭,北牆邊的綠綺亭等,都各有獨道之處;亭閣翼然,環以迴廊,相互借映,彼此互應。長廊北面的見山樓立於荷花池中,為兩層低矮的水閣,三面環水,一側為假山,在靜水襯托下產生一種山水樓亭、和協幽靜的藝術效果。最值得説的是遠香堂西南面的小滄浪水院,是架在湖水上面的三間水閣,南邊窗外是幽靜的水庭,可靜觀穿閣而過的綠水和南壁牆前的竹石;北邊可掠過荷花池四面亭,遠望弄影荷池的見山樓,景色優美。

拙政園的西部是風格獨特的鴛鴦廳,它是一個在屋頂下面分為南北兩部分方形的、獨特的建築廳;廳的北半部是“三十六鴛鴦館”,南半部稱為“十八曼陀羅花館”;北館臨水池,適宜夏居,南館靠花院,適宜冬住;在大廳四角各有一小間耳房,形成了一個大廳帶四隻小耳的格局,為我國古建築中奇特的一例。拙政園中還有聽雨軒、枇杷園、留聽閣等各式景物,都為園林增添不少的藝術華彩。園內水池面積很大,有聚有分,山徑水廊,起伏曲折,古樹敝日,花香濃郁,富有自然色彩。這種運用分割空間,利用自然,對比借景的手法,因地造景,景隨步移,成為具有江南園林特色和古代園林風格的典範。

滄浪亭,在蘇州市南部三元坊附近,是現存的歷史最久的江南古代園林之一。它原是五代末年吳軍節度使的別墅,後幾經興衰,到南宋初年闢為抗金名將韓世忠的住宅,並加以擴建,到了明清兩代又加以修整,成為現在滄浪亭的主要基礎和規模,全園面積約16畝。滄浪亭最大的特點是未入園先見景,一條清清溪水繞園而過,隔河相望,亭閣起伏,波光倒影。走過小橋後方能步入滄浪亭園內,園內的結構以假山為勝,建築物均環繞山丘而建,上山小路曲曲彎彎,迂迴盤上,道路兩帝翠竹叢生,山上林木葱鬱,滄浪亭就屹立於山頂林木之中,景色自然。山南有明道堂、五百名賢祠、看山樓等;園內有藕香榭、聞妙香室、瑤華境界等處,各自組成院落,風格獨特。

獅子林,在蘇州市的園林路,為蘇州四大古代園林之一。元代的高僧天如禪師為紀念其師中峯禪師,在這裏修建了菩提正宗寺,後更名為獅子林;乾隆十二年(1747年)時,改名為畫禪寺,獅子林就成為寺後的大花園。因為中峯禪師曾在天目山獅子巖居住過,軒內又有許多怪石形態都很像獅子,故取名為獅子林。該園幾經興廢,後為清代的貝氏花園,並進行了重新修整,始成現在的規模。

獅子林以假山為著名,但山下有洞,洞壑宛轉,曲折盤桓,猶如迷陣,有桃園十八景之稱;洞頂的高度雖不算太高,但奇峯林立,山峯的形狀奇特,有的形如獅獸,有的形似虎豹,其中以獅子峯為羣峯之首。全園佈局自然,東南多山,西北多水;山水相繞,長廊迂迴,樓台時隱時現,別有風趣。園內許多建築依山傍水,參差錯落,如真趣亭、指柏軒、問梅閣、湖心亭、五鬆園、卧雲室、燕譽堂等,水山景物,渾然一體,別具一格。

留園,在蘇州市閶門外,也是蘇州四大古代名園之一。它是在明代的泰東園的舊址上興建的寒碧山莊,因莊園姓劉,所以取名劉園,劉與留同音,後來就變成了“留園”。園內面積較大,約有50多畝,按園內景物可分為東西中北四個部分。園區東部,以樓閣建築為主,樓閣館堂富麗堂皇;如五峯仙館,不僅建築宏偉,內部裝飾也古樸精美。這裏著名的留園三峯,其中的冠雲峯,高約9米,為江南園林中最高大的湖石。園區西部,以假山為奇,土石相間,堆砌自然,山上有楓樹林,每當秋末初冬,山紅一片,景色優美。中部地區以山水為勝,湖池居於中央,四周假山和亭台樓閣成羣,長廊旋曲其中,廊壁上有歷代書法、石刻三百餘方,被稱為“留園法貼”,引人注目。北部地區以小竹林、桃、杏、柳等為主,還有紫藤架和葡萄園,頗有田園之意,北面的小桃園,稱為“小桃塢”,山前小溪細流,兩旁桃柳成行,景緻幽雅。

一百字導遊詞 篇11

尊敬的遊客們,您們好,我是你們的導遊——楊冪。今天我要帶你們去一處世界遺產——長城。在去長城之前,我先提幾點注意事項:1、不可以在城牆上亂塗亂畫;2、不可以隨地吐痰;3不可以大聲喧譁。好了,現在就跟我一起出發吧!

遊客們,注意了!我們現在來到了長城腳下,我來介紹一下長城的結構吧!這段長城修建在八達嶺上,高大堅固,是用巨大的條石和方磚築成的。城牆上鋪着方磚,十分平整,像很寬的馬路。你們看!那麼寬,五六匹馬都可以並行了。城牆外沿有兩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擊用。城牆頂上,每隔三百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壘。打仗的時候,城台之間就可以互相呼應了。

遊客們,現在我們感受一下,站在長城上,踏着腳下的方磚,扶着牆上的條石,是不是很自然得想起古代修築長城的勞動人民來呢?我們看一下,這數不清的條石,一塊都有兩三千斤重了;想一下,那時侯沒有火車、汽車,沒有起重機,就靠着無數的肩膀無數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這陡峭的山嶺,那真是一個奇蹟啊!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後不見尾的萬里長城!

遊客們,今天我們就抱着“不到長城非好漢”這句話登上了長城。這次的旅遊結束了,希望下次我還能做你們的導遊!

一百字導遊詞 篇12

嗨!各位遊客,大家好,我叫王文慧,是這次青島之旅的導遊,你們可以叫我“王導”,或“王姐”!

大家知道,“八仙過海”吧!今天,我們就去了解,遊覽一下青島這着名的海域哦!

這片汪洋大海位於山東青島一帶。據説,有八位神仙都喝醉了,呂洞賓搖搖晃晃地説:“看這片海無邊無際的,不如咱們用自己的法力渡過大海,看看誰的神通廣大”,“好主意!”七仙異口同聲的答道。於是,他們都去做了準備。最後,各顯神通,到達了彼岸。這就是八仙過海的傳説之地!

大家再看這裏的貝殼的顏色,紅彤彤的,知道為什麼嗎?告訴你們吧。夸父追日時路過這裏,那時,她已經累得沒有力氣了,所以,一下子撲倒在地上,陽光照射在他的身體上,從他的身體裏流淌出來的血,把奇形怪狀的貝殼都染成紅紅的了。

大家看!在這裏有座石橋,橋邊有一座寺廟,廟裏掛着八仙威武的畫像,並且,還有他們的簡介呢!可以好好看看哦!

青島處處有美麗的地方,希望你們有機會細細的遊賞。同時,我希望有緣再做你們的導遊,再見!

一百字導遊詞 篇13

大家好!歡迎來到皖南旅行社,本人名叫項琳芸,你們也可以叫我“項導遊”。坐在我右邊的是“鄭司機”。我們這次的目的地是皖南古村落,如有走失,請記住這輛大巴車的車牌號“浙C0X036”,大家也可以撥打號碼來聯繫我們。最後請大家注意一些事項:一、不要亂扔垃圾;二、古村落有許多珍貴文物,請不要亂觸摸這些物品,更不要順手牽羊;三、在皖南古村落裏很容易走失,要記住我們的旗子是什麼顏色的,以免走失。

這裏就是皖南古村落了,皖南山區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保存了大量形態相近、特色鮮明的傳統建築及其村落。皖南古村落不僅與地形、地貌、山水巧妙相結合,而且加上明清時期徽商的雄厚經濟實力對家鄉的支持,文化教育日益發達,還鄉以後以雅、文、清、高、超脱的心態構思和營造住宅,使得古村落的文化環境更為豐富,村落景觀更加突出。

看!那邊有一座明萬曆六年(公元1578年)建造的三間四柱五樓的青石牌坊。崢嶸巍峨,結構精巧,是胡氏家族地位顯赫的象徵。村中康熙年間建造的“履福堂”,陳設典雅,充滿書香氣息,廳堂為“書詩經世文章,孝悌傳為報本”、“讀書好營商好效好便好,創業難守成難知難不難”的對聯,顯示了儒學向建築的滲透。村中另一古宅為“大夫第”,建於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原用於觀景,樓額懸有“桃花源里人家”六個大字。有趣的是,近人多將此樓當做古裝戲中小姐擇婿“拋繡球”所在,現已成為西遞村舉辦此項民俗活動的場所。“大夫第”門額下還有“作退一步想”的題字,語意雙關,耐人尋味。此外,村中各家各户的富麗宅院,精巧的花園,黑色大理石製作的門框、漏窗,石雕的奇花異卉,飛禽走獸,磚雕的樓台亭閣、人物戲文,以及精美的木雕,絢麗的彩繪、壁畫,都體現了中國古代藝術之精華。

旅行到這裏就要結束了,祝大家和家團圓,再見!

一百字導遊詞 篇14

湖北省博物館は武昌東湖の浜に位置しています。1953年に建設計畫を立てました。1963年3月に現在の名前に決めました。湖北省の文物と標本の主要な収集、宣伝と研究機関です。近年の拡張、新築を経て、現在は時計陳列館(1999年2月)、楚文化館(20__年12月27日)が対外開放され、また総合館が建設中です。三館は「品」の字形をして並んでいます。いずれも高い階段、広い屋根、「覆闘」式の急勾配の屋根の楚建築スタイルです。そのうち、時計館の陳列面積は2400平方メートルで、楚文化館の陳列面積は2880平方メートルで、総合館の陳列面積は2.4萬平方メートルと予想されています。湖北省博物館の蔵文物は豊富で、約20萬件の蔵品は出土文物を主として、器類は主に陶、陶磁器、青銅器、漆木器、簡書、兵器、古楽器、金玉器、古代書畫、古銭幣などがあります。これらの文化財の中には世界中が注目する珍しいものや重要な科學資料がたくさんあります。その中の例えば新石器時代の京山屈家嶺文化の卵殻彩陶紡輪、天門石家河文化の玉人、玉鷹、盤竜城商代遺跡と墓から出土した大玉戈及び銅鼎、銅鉞、県戦國侯乙墓から出土した編鐘青銅器羣及び16節透彫龍鳳玉佩、28宿天文畫像ポケット。雲夢寢虎地から出土した秦代の法律文書竹簡などは、きわめて高くて重要な歴史、科學、芸術価値を持っています。

1.湖北省博物館の一級文化財400點餘りは、主に以下の通りである。

2.戦國時代の越王勾剣は、1965年に江陵望山1號墓から出土し、越王青銅剣の首として知られています。

3.戦國時代の曽侯乙編鐘は、1978年に県の曽侯乙墓とともに出土し、計65件で、総重量は2500キロ餘りである。

4.戦國時代の曾侯乙編馨は、1978年に県の曽侯乙墓とともに出土した。全部で32件あり、その上に音楽律文字が刻まれている。

5.戦國時代の青銅尊盤は、1978年に県の曽侯乙墓とともに出土し、酒器、尊盤口沿の透かし彫り模様は鋳造技術で作られました。

6.戦國時代の青銅器鹿角立鶴は1978年に隨州曽侯乙墓から出土し、想像上の縁起物である。

7.商代前期の玉質儀仗器大玉戈、1974年黃附龍城李家嘴三號墓から出土した。

8.商代打楽器の銅鼓は1977年に崇陽白霗から出土しました。我が國が今まで発見した一番早い皮鼓形の銅鼓です。

また、商人の陶鶏、大円鼎、戦國時代の虎座鳥架鼓、十六節龍鳳佩、金盃、南北朝の青磁蓮の花尊、唐の楽俑、明の金鳳冠などの一級文化財があります。

【振り子陳列館】

編鐘館は湖北省博物館の中で「展覧ホール」と「音楽ホール」が一體となっている専門館で、「曽侯乙墓出土文物陳列」展示ホールと古代楽器演奏ホールから構成されています。展示室には曾侯乙幕の出土品の中から選んだ400點餘りの各種の逸品が陳列されている。コンサートホールと展示室はデッキで接しています。200人の聴眾を収容できます。

曽侯乙墓は1978年2月に出土し、発掘、整理した結果、出土した文物は1萬件餘りで、中國の考古學史上の重大な発見であり、東週考古學のために新しい実例を提供しました。現在、鐘館の展示室に陳列されているのは主に以下のような文化財です。

1.主棺、副葬棺、犬の棺の主棺は內棺一つ、外棺一つを含む。內棺は巨大な木材で作られた葬器で、出土時には重さが2トン半に達し、赤い下地漆箱の黃、金、灰、黒い漆の模様が描かれています。外棺の長さは3.2メートル、幅は2.1メートル、高さは2.19メートルで、重さは7トン半に達します。棺は十本の工字形の銅立てに十枚の板をはめ込んで構成されています。牀の周りの銅の枠に固定されています。棺の蓋の周りには銅のボタンが十二個あります。周りには赤や黃色の模様が描かれています。內壁は素面の赤漆です。他に小さな副葬棺が二つあります。犬の棺が一つあります。

2.鹿の角立ち鶴は鹿の角、鶴の身、羽などからなる青銅器の貴重品で、各部位はそれぞれ単獨で鋳造して再び鋳造していっしょにいます。當時の高い青銅器の鋳造レベルを表しています。出土時、主棺の東側にあり、頭は南に向けて、二つの意味を表しています。一つは死者のために霊魂を守り、鬼を追い払い、二つは魂を護送して天に昇ります。

3.銅の洗面器の洗面器は、鋳造法を採用して銅の模様を形成し、全身に緑の松石を嵌め込み、鋳造技術は極めて特色があります。鋳造はめ込み法とは、あらかじめ鋳造した赤銅の紋様を、修整して青銅器の鋳型に入れて、鋳型に合わせて青銅液を鋳造して成形したものであると簡明に言います。赤銅の模様は青銅器體と緊密につながっていますが、赤銅の融點が青銅より高いため、銅の鋳造の設備と鋳型に対する技術が非常に要求されています。

4.鑑缶は乙の墓の中の精巧で美しい青銅禮器を侯して、古代に氷(温)の酒を使う器具です。高さ63.3センチ、辺の長さ62センチ、重さは170キロです。全體の器は內外の二つの器物から構成されています。外部は鑑として、一つの缶を內蔵しています。透かし穴の蓋の中の方の穴を開けて缶の口のへりをカバーして、缶の底部は三つの穴を開ける丸い足があって、底部に三つの曲がった形の栓があります。中の一つの逆さフックには、活動栓が取り付けられています。円足を差し込むと、自動的に倒れて、缶の底部を引っかけます。使用時は、缶にお酒を入れてください。鑑と缶の間に隙間があるので、冬にお湯を入れてお酒を温めることができ、「魔法瓶」になります。夏に氷を入れると、冷え作用があります。また、酒酸を防ぐこともできるので、まさに「大冷蔵庫」です。

5.九鼎八簋「鼎」は古代に肉類を煮る器と肉類を貯蔵する器として使われていました。三足二耳です。「簋」はきび、稷、コウリャン、稲などの食べ物を入れる器で、今のどんぶりに似ています。戦國時代、「鼎」と「簋」は配合用で、天子の祭祀の「鍋」「椀」です。曾侯乙の「九鼎八簋」は、一連の17件が國家一級の文物で、わが國の戦國時代の青銅鋳造技術が最高峯まで発展した代表作です。銅鼎の鋳造は非常に精緻で、一つの高さは35.6センチで、口徑は45.7センチで、重さは20キロです。周身は紋をいっぱい鋳造しています。銅虎も四匹鋳造しています。形は生き生きとしています。

6.尊盤尊は酒を盛る器で、皿は普通は水器として使います。二つは一つの器に合わせて、尊內はバニラの汁を混ぜた酒を入れて、祭祀の時は死體を捧げます。侯乙墓の中の尊の高さは33.1センチメートルで、口の幅は62センチメートルで、ディスクの高さは24センチメートル、幅は57.6センチメートルで、深い12センチメートル。口を開けてラッパのような形をして、厚い外縁をひっくり返して、垂れ下がって、黏を飾って空の模様を通します。體の首はカンナの葉の形を飾ります瞿の紋様、カンナの葉は上に広げて、首の頂のかすかに外側の張の弧線と組み合わせて、調和がとれていてまた統一します。體は透かし彫りの蟠k紋で構成され、獣は尊頸に沿ってよじ登り、振り返って舌を吐く。尊敬の腹、高足はすべてきめ細かい蟠黏の紋様を飾って、その上裝飾の高い浮き彫りの縮れた竜の4條をプラスして、段階は豊富で、主な次序は明らかです。直壁の平底に、四龍形の足口に四角い耳が付いています。龔模様をあしらっています。お口のスタイルと同じです。耳の下に二つの扁形の透かし彫りの竜があり、竜頭が垂れている。四龍の間にはそれぞれ丸い彫刻式の蟠龍があり、初めて口の端に伏して、盤腹蟠の黏紋と呼応して、蟠k紋のいっぱいある滯り、硬直感を突破しました。出土時は盤內に置くことを尊び、二つの器物を一緒に置いて渾然一體となる。セットの器物の紋様は繁雑で、その精巧さは先秦の青銅器の極點に達します。特に、器の上の透かし彫りの裝飾はロストワックスで鋳造します。つまり、まず彫刻しやすいワックスを使って、絵の複雑な図案によって、丹念に蝋質の「尊盤」に彫刻して、「型」を形成します。それを特製の泥で包んで、泥が乾燥したら焙煎し、丈夫にします。同時にワックスを溶かして流失させ、「範」を得ます。最後に青銅溶液を「範」に注入し、「尊盤」にします。この発見は、二千四百年前の戦國時代の初期に、中國のろう抜き法鋳造技術が極めて高い水準に達したことを確認しました。

7.金器の曽侯乙墓から出土したのは、金盃、ナイフリーク、蓋、金盃、金のフックなど9つです。その中の金の杯の中で2156グラム、先秦の金器の中で最大で最も重い1件で、製作は精巧で美しいです。蓋には蟠k紋、陶紋、雲紋などがあり、その下には蟠k紋があり、三足は逆さまの鳳首となっています。出土する時の杯の中には透かし穴があります。ナイフが一つあります。重さは50グラムです。金のフックは古代の服飾部品で、全部で四つです。金の量は92%-93%です。

8.玉器の曽侯乙の墓から出土した玉器と水晶、ガラス、紫晶などのアクセサリーは全部で528件で、主に自主的な棺の中に出ます。玉器の作品は精巧で、平調彫刻、浮き彫り、透彫などの彫刻技法を採用して、種類の有壁、裝飾、?、串飾りなど、玉の質は白玉、碧玉、青玉などで、紋様は雲の紋様、谷の紋様、雙龍の紋様を主とします。

9.漆器はかつて侯乙墓から出土した漆器230件で、展示室には脱水処理された原本が少數あり、他の漆器は全部複製品である。

10.楽器の曽侯乙墓から出土した楽器は全部で8種類で、125件です。撥楽器類は五絃琴、十絃琴、瑟などがありますが、その中の五絃琴と十絃琴は我が國で初めて発見されました。吹奏楽器は6つあります。笙、排簫、橫吹竹管などを含みます。打楽器は閑靜、編鐘です。その中で最も注目されているのは、振替と振替です。

編鐘は中國の歴史の長い打楽器です。曾侯乙編鐘はボタン時計19件、寧波時計45件、楚王からの時計1件と合わせて65件あります。各ボタン鐘には銘文があります。全部で二千八百字で、內容は寧波鐘の正面に「曾侯乙一時」という五字があります。以外は全部音楽學の內容です。甬鐘は全部長い迴廊で、鼻があって、下の階の寧波時計、間違って赤い銅の模様を埋め込んで、殘りの各部分の紋様は浮き彫りの蟠k紋です。編鐘の総重量は2500キロ以上で、柱の長さは7.48メートル、幅は3.35メートル、高さは2.73メートルです。橫樑の両端には、レリーフや透かし竜模様や花弁模様のブロンズのカバーが飾られています。中間下層の樑にはそれぞれ三つのサーブル銅人がいて、それぞれ頭と手で重さを支えます。中部にはそれぞれ銅の柱があり、樑を支えて補強しています。曾侯乙編鐘は鋳造技術においてすでにかなり高い水準に達しています。分析によると、65個の銅製の鐘は全部陶範で範を分けて鋳造したもので、模様は金型でひっくり返して作ります。金屬成分の配合比が合理的で、時計の外形寸法規格及び予熱鋳型、延期脱範、鋳型と金屬餘熱を利用して均一焼なましを行い、金屬組織を改善し、焼き入れ、焼き戻しプロセスを改善し、オーディオを調整するなどの工芸手段によって、編鐘音響効果が素晴らしいです。鐘を編む時、小槌や木の棒をたたいて鳴きます。音色は澄んでいて、優雅で美しいです。音響學に関する研究によれば、この時計の音階構造は現代の七音階と同じであり、変化音もあり、完全な半音階がある。それは中國古代の宮、商、角、徴、羽の五聲だけではなく、変宮、変徴も含まれています。7つの音の間には5つの中間音がありますので、完全な12音律が形成されています。全編鐘の音域は5オクターブ半に達しています。その中の3つの半オクターブはそろっています。いろいろな曲を回して演奏することができます。

國の新石器時代のために生まれる。當時人々は労働の中で石の衝突によって発生する音もますます感動させることができることを発見しました。數百年の変化を経て、この石は次第に宮廷楽器になりました。曽侯乙が編んだのは全部で32元で、石灰石と大理石からできています。出土する時は馨片が多く既に砕けた。専門家は音を測ることによって、フルセットの馨を複製します。馨架は青銅製で、二つの錯金紋の首の長い怪物を座にして、上に二本の金の模様があることを置いて、両端は竜の形の円の棒を透かし彫りにして橫の樑にします。馨架は保存が良好で、振替配列の情報を提供している。音楽に関する銘が刻まれているのは音楽史を研究する貴重な資料です。振替の展示室に陳列されているのは、振替の複製品で、馨架がオリジナルです。セットの音域は3つの半八度で、一番小さいのは一番高い音で、ピアノの最高音に相當します。編鐘音域は5オクターブで、2オクターブが欠けていて、3オクターブ半になっています。編鐘高音域の不足を補うのにぴったりです。わが國は古代、編鐘と編馨合奏を「金石の聲」「金聲玉振」と呼んだ。

【楚文化館】

楚文化は中國の先秦時代の地域文化で、湖北は楚文化の「揺りかご」と呼ばれています。前世紀の50年代から、湖北はいくつかの古代遺蹟と墓を発掘して、多くの重要な考古學の発見を得ます。特に、前世紀60年代以來、考古學者は江陵楚都紀南城、江陵望山、沙冢、雨台山及びナツメ陽九連基地などの楚墓及び黃石銅綠山古鉱冶遺蹟などを発掘し、數十萬人の文化財を出土しました。楚文化館は我が國の最初の全面的に楚文化の輝かしい成果を反映したテーマ展示館で、館內は文化財を主として、模型を補佐して、400餘りの文化財の貴重品(楚文化財を主とします)を展示して、それぞれ「開拓地」を設けています。

一百字導遊詞 篇15

各位朋友,歡迎大家來到瀋陽,我是你們的導遊,沈夢,大家能夠叫我沈導遊,也能夠叫我夢導,我更喜歡你們加我夢導,好了,先簡答給大家介紹一下,在繁華的瀋陽古城中心,有一座巍峨莊嚴的清代宮殿建築羣。就是我們這天的目的地——瀋陽故宮。

依建築時光和佈局,瀋陽故宮的建築可分為三部分,它們分別是東路、中路、西路。這天,我們就按這個順序。首先參觀東路建築。

瀋陽故宮以其獨特的建築藝術和特殊的歷史而聞名中外,在這片絢麗多彩,雄偉多姿的建築羣中,最古老,最具特色的就是我們面前的大政殿。

大政殿草創於1620xx年,是處理國家政務和舉行慶典活動的主要場所之一。接下來作為最早使用和最為重要的宮殿之一。許多重大歷史事件都以大政殿為舞台上演。

大清門是瀋陽故宮的正門,為皇帝臨朝前,文武百官候朝的地方。它便是演義小説中俗稱的“午朝門”。大清門的屋頂滿鋪黃琉璃瓦並襯以綠色剪邊,既保留了以黃為尊的傳統觀念,又體現了滿族對故鄉山林的深厚眷念。從而構成了區別北京故宮的一個特點——宮殿頂覆以黃琉璃瓦鑲以綠色剪邊。

穿過大清門,北望便是崇政殿。崇政殿俗稱“金鑾殿”,是清太宗皇太極舉行日常朝會的地方。

各位朋友,古代宮殿建築佈局講究“前朝後寢”。看過了皇帝上朝的金鑾殿,請大家隨我去參觀帝后的寢宮。

鳳凰樓為宴飲、議事之所,是當年瀋陽城的最高建築,詩稱“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可謂十分貼切。登上鳳凰樓俯瞰四周,萬般景物盡收眼底,可飽覽盛京全景,也可觀賞日出。“鳳樓曉日”是當年著名的盛京八景之一。

各位朋友,穿過鳳凰樓底層的通道後,然後是我們就進入了后妃居住的台上五官。台上五官是清寧宮、關雎宮、麟趾宮、衍慶宮、永福宮。

此刻請大家隨我參觀皇太極和皇后的寢宮——清寧宮。

清寧宮東梢門稱“暖閣”,是帝后的卧室。暖閣內分南北二室,二室均設火炕。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極在暖閣內駕崩,終年52歲,後葬於瀋陽昭陵,即北陵。

各位朋友,此刻請隨我去參觀西路建築。西路建於1782年至1783年,主要包括:戲台、嘉蔭堂、文溯閣等。

説起文溯閣,我們不能不提到乾隆皇帝和《四庫全書》。接下來出於加強文化統治的需要,乾隆皇帝於1772年下詔訪求天下藏書,歷經十餘年時光編成一部大型叢書。該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所以稱為《四庫全書》。書修成後,抄錄七部,在全國建七座藏書閣分別收藏,接下來是瀋陽故宮的文溯閣便是其中之一。

看到那裏,我們這天的參觀已經接近尾聲。接下了是望故宮之行能給您留下完美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