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教學計劃(通用18篇)

弟子規教學計劃 篇1

為了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讓小學生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豐富的營養,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開展學習《弟子規》、踐行《弟子規》活動非常有必要。為使一二年級誦讀活動紮實有效地推進,切實提高其實效性,特制定方案如下:

弟子規教學計劃(通用18篇)

一、教學目標:

1、誦讀《弟子規》經文。

2、培養學生立身處世謹言慎行、言而有信,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實施方法:

把《弟子規》的學習與“傳統文化”的學習結合在一起,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把《弟子規》的學習融入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起到規範學生日常行為的作用,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1、 堅持讀背

“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悌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每天早上或晚上,要求全班學生集體誦讀《弟子規》。 學校把《弟子規》引進課堂,要求班主任帶領誦讀,語文教師要把弟子規教育融入本學科的教學中去。朗誦是背誦和理解的基礎,通過誦讀,讓學生理解,讓《弟子規》的精華滲透到思想中去,變成一種自覺行為。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弄懂經文的意思,將進

行一系列的模擬情景教學,把課堂模擬成家、公園、餐桌、公共場所等地方,讓學生通過角色的扮演明白禮儀的要求,讓文明禮儀更好地在生活中踐行。

2、教師引領

針對一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多以故事形式進行講解經文的意思,老師的語言要顯淺易懂,讓學生通過聽故事受到啟發教育,弄明道理。語文老師要理論聯繫實際,如:讀《弟子規》中“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可以結合古代舜孝敬父母的故事和閔子騫受到後母的虐待,仍堅持盡孝的故事等等。這樣,既有理論又佐以生動,有益的傳説、故事,增加了學生學習的感性認識和趣味性。

3、感悟經典

經典世界相對現在生活來説是靜止的,是灰色的,但是隻要學生以自己的生命活力去充實,以自己的生活理解去解讀、力行,經典就會真正浸潤心靈。

聯繫社會、生活實際,要求二年級學生收集有關事例説明展開討論、辯論,從中感悟,發現自己的優點和不足,從而反省自己的行為,達到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

4、抓住契機進行教育

踐行《弟子規》,對照《弟子規》生活力行表,反思自己的不足,作為今後努力的方向。如:早晨起牀,自己疊被子。(置冠服 有定位 勿亂頓 致污穢);主動刷牙洗臉。(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輒

淨手);自己穿好衣服。(冠必正 紐必結 襪與履 俱緊切);進了學校,見長輩或老師主動問好,見同學也相互問好。(揖深圓 拜恭敬);保護好自己的人身安全,與同學不打鬧,不到危險的地方玩耍。(身有傷貽親憂 鬥鬧場 絕勿近 邪僻事 絕勿問)。

二年級同學要求製作《弟子規》錦句卡:摘錄自己喜歡的《弟子規》中的語句,製作《弟子規》錦句卡。時刻以警醒自己。

5、家校合力,共同學習《弟子規》

學生的行為規範教育離不開家庭氛圍、家長的配合。在教育的過程中要爭取家長的配合,讓家長起到示範、樹榜樣作用,督促孩子規範自己的行為,從而形成良好的習慣。

弟子規教學計劃 篇2

一、活動目的:

1、通過誦讀《弟子規》,讓學生能夠弘揚國學文化,傳承國學精髓,與聖賢為友,形成健康的人格,構建良好的班風。

2、通過誦讀《弟子規》,培養學生廣泛的閲讀興趣,擴大閲讀面,增加識字量、閲讀量,多讀書,讀好書,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

3、通過誦讀《弟子規》,讓學生了解中國燦爛的古文明,增長見識、增加涵養、吸取智慧,培養學生優雅性情和敦厚人格。

4、通過誦讀《弟子規》,用傳統中國文化的精神,對校園、家庭、社會產生潛移默化、淨化心靈、薰陶品質的作用。

二、教學理念:

1、誦讀化。即誦讀為主,理解為輔。《弟子規》應真正貫徹“以讀為本”的理念,上承傳統教育之優秀經驗,下接現代教學理論的“活水”,採用各種形式的讀,在讀中理解、感悟、體驗、積澱。國小生正處於人生記憶的黃金年齡,在這一時期讓學生誦讀記憶《弟子規》的精華內容,他們將會終生受益。因此,應讓學生誦讀中直面經典,與課文真心接觸,自己讀解,自己感悟,自己體會,教師巧設台階,引導學生逐步領悟,有效發揮誦讀的功能。讀法要多樣:齊讀、個別讀、小組賽讀、男女生賽讀、對讀……

2、情境化。情境化就是用優美的古典音樂,富有情趣的畫面,生動有趣的故事,喜聞樂見的表演活動,從而創設氛圍把學生引入國學的情境,使學生身處古典文化的情境與韻律中,誦國學,學國學,身心受到陶冶,激發他們對國學的熱愛。讓學生在書聲、音樂與表演中,入其境悟其理,享受誦讀的快樂。

3、故事化。故事化的教學方法就是用經典小故事來詮釋古文深奧的哲理,幫助學生理解原文的主旨,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理解課文,受到教育。《弟子規》讀本所選故事,是歷代名人故事,基本吻合《弟子規》相應的內容。教學時可把故事引入課堂,用小故事來幫助學生領悟文章的含義,突破教學難點。這樣,深入淺出地設計教學,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而且化難為易,化繁為簡,達到了預設的教學目的。

4、生活化。是指《弟子規》的教學要貼近學生的生活。我們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教會學生學會做人處事,學會思考運用。為了實現學以致用的教學理念,增強教學的實效性,教學中可以設計聯繫生活實際談感受的環節,把學國學與學做人聯繫起來。這樣,拉近了古今文化的距離,使遙不可及的古代文化走入了學生的生活。在生活化的同時,教師也要引導學生批判性學習。引導學生用現代人的觀點了解古訓要求人們做什麼,如果是不符合現代道德文化要求的內容,我們就引導學生去批判,培養他們不迷信書本,不拘泥古訓條文,弘揚人文個性,促進健康人格的形成。

5、課程化。就是要求教師們重視《弟子規》的誦讀教學,要保證誦讀時間、誦讀效果,切實完成各年段的誦讀目標。

三、具體措施:

1、遵循“五化”教學理念:誦讀化、情境化、故事化、生活化、課程化。不加重學生課業負擔,精心設計好“五分鐘讀案”,讓學生在愉悦的具有挑戰性的氛圍中誦讀。

2、以“讀”為主,將“誦讀”作為教與學的第一手段。

3、以“講”為輔,意思的疏通是必要的。

4、重視對學生進行階段評價,開展班級評比活動,設計《弟子規》誦讀攻關表等形式多樣的評價表,促進學生跟上隊伍,成功闖關,確保學生百分百過關。

弟子規教學計劃 篇3

一、教材分析: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範。後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弟子規》是一本教我們做人的一些基礎規範,這本書,影響之大,讀誦之廣,僅次於《三字經》。全書共360句(1080字)。

二、教學目的:

1、教育學生孝敬父母、體諒父母。

2、培養學生的愛心,愛長輩,愛老師,愛同學,互相關心,互相幫助。

3、提高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

4、教育學生誠實、守信。

5、指導學生的生活習慣,行為規範。

三、教學內容:

《弟子規》總敍、入則孝、出則弟、謹、信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能夠流利背誦。

難點:理解含義,並能在生活實踐中應用。

五、學習時間:

每週安排一節誦讀時間,平均每節課學習16句。利用中午課前預備時間複習鞏固。

六、方法措施:

1、借用生動的故事來打動學生的心。

2、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在討論中真正理解含義。

3、舉例子,讓學生深入理解含義。

4、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實踐。

弟子規教學計劃 篇4

一、教材分析:

針對國小生實際教材主要從校園禮儀、家庭禮儀、學校禮儀、社會禮儀進行具體的述説,全面介紹了國小生應該具備的禮儀知識。通過老師講解、組織開展活動、文明禮儀調查問卷等,進行個人家庭、社會實踐,對學生進行禮儀方面的訓練和培養。書中附錄,對禮儀教育教學的方法和活動方案進行簡單介紹。為增加可讀性又收集了一些有關禮儀的圖片和兒歌。希望能對學校禮儀教育有所裨益,不當之處請同行不悋賜教。

二、教學目的:

1、教育學生孝敬父母、體諒父母。

2、培養學生的愛心,愛長輩,愛老師,愛同學,互相關心,互相幫助。

3、提高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

4、教育學生誠實、守信。

5、指導學生的生活習慣,行為規範。

三、教學內容:

校園禮儀、家庭禮儀、學校禮儀、社會禮儀進行具體的述説,全面介紹了國小生應該具備的禮儀知識。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能夠流利背誦。

難點:理解含義,並能在生活實踐中應用。

五、學習時間:

每週安排一節誦讀時間,平均每節課學一課內容。利用校本課前預備時間複習鞏固。

六、方法措施:

1、借用生動的故事來打動學生的心。

2、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在討論中真正理解含義。

3、舉例子,讓學生深入理解含義。

4、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實踐。

七、學習內容具體安排:

第一課--------------------------學生禮儀

第二課-------------------------國小生日常行為規範(三字歌)

第三課-----------------------------禮儀三字經

第四課-----------------------------我學禮儀

第五課-----------------------------升旗禮儀

第六課-----------------------------個人禮儀篇

第七課-----------------------------公共禮儀篇

第八課-----------------------------生活禮儀篇

第九課-----------------------------學校禮儀篇

第十課-----------------------------學生文明用語

第十一課--------------------------社會禮儀篇

第十二課--------------------------新時代、講文明 三字經

第十三棵--------------------------自我修養禮儀篇

第十四課--------------------------日常舉止禮儀

第十五課-----------------------------家庭禮儀篇

第十六課-----------------------------與人交往禮儀

第十七課-----------------------------節日問候禮儀

第十八課-----------------------------頌園丁

弟子規教學計劃 篇5

一、教材分析: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範。後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弟子規》是一本教我們做人的一些基礎規範,這本書,影響之大,讀誦之廣,僅次於《三字經》。全書共360句(1080字)。

二、教學目的:

1、教育學生孝敬父母、體諒父母。

2、培養學生的愛心,愛長輩,愛老師,愛同學,互相關心,互相幫助。

3、提高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

4、教育學生誠實、守信。

5、指導學生的生活習慣,行為規範。

三、教學內容:

《弟子規》總敍、入則孝、出則弟、謹、信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能夠流利背誦。

難點:理解含義,並能在生活實踐中應用。

五、學習時間:

每週安排兩節誦讀時間,平均每節課學習八句。利用中午課前預備時間複習鞏固。

六、方法措施:

1、借用生動的故事來打動學生的心。

2、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在討論中真正理解含義。

3、舉例子,讓學生深入理解含義。

4、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實踐。

七、學習內容具體安排:

第一週:學習《弟子規》“總敍”

第二至六週學習“入則孝”

第七至九周學習“出則弟”

第十至十四周學習“謹”

第十五至十八週學習“信”

弟子規教學計劃 篇6

一、活動目的:

1、通過誦讀《弟子規》,讓學生能夠弘揚國學文化,傳承國學精髓,與聖賢為友,形成健康的人格,構建良好的班風。

2、通過誦讀《弟子規》,培養學生廣泛的閲讀興趣,擴大閲讀面,增加識字量、閲讀量,多讀書,讀好書,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

3、通過誦讀《弟子規》,讓學生了解中國燦爛的古文明,增長見識、增加涵養、吸取智慧,培養學生優雅性情和敦厚人格。

4、通過誦讀《弟子規》,用傳統中國文化的精神,對校園、家庭、社會產生潛移默化、淨化心靈、薰陶品質的作用。

二、教學理念:

1.誦讀化。即誦讀為主,理解為輔。《弟子規》應真正貫徹“以讀為本”的理念,上承傳統教育之優秀經驗,下接現代教學理論的“活水”,採用各種形式的讀,在讀中理解、感悟、體驗、積澱。國小生正處於人生記憶的黃金年齡,在這一時期讓學生誦讀記憶《弟子規》的精華內容,他們將會終生受益。因此,應讓學生誦讀中直面經典,與課文真心接觸,自己讀解,自己感悟,自己體會,教師巧設台階,引導學生逐步領悟,有效發揮誦讀的功能。讀法要多樣:齊讀、個別讀、小組賽讀、男女生賽讀、對讀……

2.情境化。情境化就是用優美的古典音樂,富有情趣的畫面,生動有趣的故事,喜聞樂見的表演活動,從而創設氛圍把學生引入國學的情境,使學生身處古典文化的情境與韻律中,誦國學,學國學,身心受到陶冶,激發他們對國學的熱愛。讓學生在書聲、音樂與表演中,入其境悟其理,享受誦讀的快樂。

3.故事化。故事化的教學方法就是用經典小故事來詮釋古文深奧的哲理,幫助學生理解原文的主旨,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理解課文,受到教育。《弟子規》讀本所選故事,是歷代名人故事,基本吻合《弟子規》相應的內容。教學時可把故事引入課堂,用小故事來幫助學生領悟文章的含義,突破教學難點。這樣,深入淺出地設計教學,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而且化難為易,化繁為簡,達到了預設的教學目的。

4.生活化。是指《弟子規》的教學要貼近學生的生活。我們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教會學生學會做人處事,學會思考運用。為了實現學以致用的教學理念,增強教學的實效性,教學中可以設計聯繫生活實際談感受的環節,把學國學與學做人聯繫起來。這樣,拉近了古今文化的距離,使遙不可及的古代文化走入了學生的生活。在生活化的同時,教師也要引導學生批判性學習。引導學生用現代人的觀點了解古訓要求人們做什麼,如果是不符合現代道德文化要求的內容,我們就引導學生去批判,培養他們不迷信書本,不拘泥古訓條文,弘揚人文個性,促進健康人格的形成。

5.課程化。就是要求教師們重視《弟子規》的誦讀教學,要保證誦讀時間、誦讀效果,切實完成各年段的誦讀目標。

三.具體措施:

1.遵循“五化”教學理念:誦讀化、情境化、故事化、生活化、課程化。不加重學生課業負擔,精心設計好“五分鐘讀案”,讓學生在愉悦的具有挑戰性的氛圍中誦讀。

2.以“讀”為主,將“誦讀”作為教與學的第一手段。

3.以“講”為輔,意思的疏通是必要的。

4. 重視對學生進行階段評價,開展班級評比活動,設計《弟子規》誦讀攻關表等形式多樣的評價表,促進學生跟上隊伍,成功闖關,確保學生百分百過關。

弟子規教學計劃 篇7

一、 指導思想

多年來,我國的中國小在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時,往往緊跟形勢,德育教育中常常灌輸大而空的道理,教育成果不明顯。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是,缺乏貼近學生生活,可以規範學生行為的讀本。根據至聖先師孔子關於生活規範的教誨編寫而成的《弟子規》,具體闡述了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行為守則規範。該書全面講解了孝敬父母、關愛兄弟、尊敬長輩、修身養性、為人處事等方面的基礎,三字一句,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是啟蒙養正、防邪存誠的最佳讀物。

我校開展學習《弟子規》活動,與國家倡導“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榮辱觀理念相一致,有利於加強和改進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有利於學生養成教育。

二、 活動目的

學校作為一種特殊的育人場所,師生不能僅僅擁有“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有“文化”。誦讀《弟子規》是薰陶學生思想、規範學生行為的一種好方法。通過引導師生誦讀《弟子規》,能夠使師生弘揚國學文化,傳承國學精髓,接受聖賢智慧的教育。《弟子規》是中華傳統經典文化,是一把構建幸福和諧人生的鑰匙。誦讀《弟子規》可以使師生在思想和行為上都得到教育,有助於擁有健康美好的人生,從而有助於和諧校園、和諧班級的構建。

三、 活動計劃

(一) 加強領導,制定計劃。

為了使學習《弟子規》活動能紮紮實實地開展,我們成立了以席佔京校長為組長,以德育副校長為副組長,以教導主任、政教主任、各年級組長為成員的領導組。經過領導組的討論,制定本計劃。

(二) 學習對象

全體學生、教師以及家長。

(三) 宣傳動員

為了使師生充分認識學習《弟子規》活動的意義,學校首先召開教師會、班主任和語文教師會,使有關教師重視起來。其次,學校利用國旗下的講話、黑板報、班級學習園地、校訊通、家長會等平台,向學生和家長宣傳動員,積極營造學習《弟子規》的良好氛圍。

(四)學習方式

1、教師

“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作為“學為人師,行為世範”的教師,正已才能正人。因此,在學習《弟子規》的活動中,教師不僅要率先學習,而且還要將其落實到行動中,從教育教學及生活的細節、小事做起,本着“已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做人理念,做好學生的表率,做到“教學相長”。學校對教師的學習,不限具體的時間,不限定內容,不限定進度,但從學生對教師評教方面對教師進行反饋。

2、學生

對於學生的學習,我們堅持激發興趣,貴在引導,以生為本,力求做到以下幾方面: ① 讀:每天上午、下午、晚上預備前集體誦讀《弟子規》。

② 背:要真正使學習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對《弟子規》必須熟讀會背。“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③ 寫:這裏的寫有兩種方式,一是與學生的書法練習結合起來,二是讓學生寫學習《弟子規》的讀書筆記和讀後感。

④ 行:既然《弟子規》是啟蒙養生的好讀本,那麼學習《弟子規》就不能“紙上談兵”,而必須落實在具體的行為行動中。通過教師率先垂範,讓學生認真踐行《弟子規》,落實日常行為規範和養成教育。

⑤ 評:通過形式多樣的評比活動,使學生保持學習活動的興趣,使學習活動開展得更廣泛,更深入、更持久。我們擬開展的活動有:手抄報、展覽、朗讀比賽、背誦比賽,主題班會等。我們還要把學生學習《弟子規》的情況作為對學生進行綜合素質評定的一項重要內容。

3、家長

一方面,學生日常行為規範和良好道德品質的養成離不開家長的教育引導,另一方面,家長的行為舉止和理念對學生也有着重要的影響。

① 我們要求班主任通過家訪、家長會、校訊通等途徑,指導家長用高尚的人格、良好的言行做好孩子的表率,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② 我們要求家長及時將孩子學習《弟子規》的情況,以及孩子學習《弟子規》後的行為變化情況及時向班主任進行反饋。

學習《弟子規》任重而道遠,我們將不斷總結經驗,努力積澱書香校園,努力構建和諧校園。

弟子規教學計劃 篇8

一、弟子規教學的涵義:

兒童天真未泯之時,最容易教導,也最需要教導,利用這一段黃金時期,藉由先哲的風範,熏習我們的子弟,利用聖賢的智慧,教導秉性淳良的兒童,日積月累,必將奠定他一生為人處世、成家立業、幸福成功的基礎。

二、教學目的:

1、加強兒童的理解力與記憶力。

2、增強兒童的閲讀及背誦能力,加強語文表達能力。

3、培養孩子對基本倫常應有的概念,知道孝順父母的重要。

4、讓孩子知道為人處事的一些正確態度,學會一些做事的方法。

5、幫助學生立下志向,做個人格好、有擔當的好人。

6、熟讀並背誦《弟子規》,逐步落實到生活中。

三、教學準備:人手一本《弟子規》

四、具體落實要求:

(一)對人、對事、對物應有的正確態度

1、對人:明白五倫的關係,知道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尊敬師長、關懷體貼他人;教導互助合羣的理念、培養寬厚待人的心性;曉喻見賢思齊、知恩報恩的道理。

2、對事:強調「事雖小,勿擅為」的重要;要求「事勿忙,忙多錯」的做事方法;注重禮儀、講求信用,建立威儀與守信的觀念;教育「承擔責任、知過必改」是善良的品行;培養「面對困難,能冷靜學習如何解決問題」的態度;教導是非判斷的能力,並培養好學的精神。

3、對物:灌輸日常生活必須「節用愛物」,還要曉喻物資來源的艱辛,感恩大自然的賜予。例如:長養慈愛心,愛護小動物和植物;物有定位,對物品也要有恭敬愛惜之心,這樣才能用得久遠,常保如新,而且使用方便。

(二)教導學生落實經典的教誨

1、要求學生必須做到:

四正:心正、身正、椅正、書正

精神抖擻,讀誦要求吐字清楚、抑揚頓挫,聲調不可太高

落實每天讀誦

2、講解做人的道理──與生活相結合

引導學生,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落實《弟子規》。例如:對長輩禮敬的應對、與同學友愛的相處、公共場合的行儀,個人優秀品格的培養,這些在課堂上都要詳細地教育。

3、遊戲中學,引導孩子,發揮孩子想象力、創造力

(三)加強與家長的聯繫與溝通

(四)幫助孩子立下志向

向孩子介紹古今中外聖賢之人,以他們奮鬥的事蹟和不畏艱難的感人歷程,來激勵學生勤奮、好學的精神;啟發他們無盡的潛能。

五、課時安排:

每一週一課時

弟子規教學計劃 篇9

一、弟子規教學的涵義:

兒童天真未泯之時,最容易教導,也最需要教導,利用這一段黃金時期,藉由先哲的風範,熏習我們的子弟,利用聖賢的智慧,教導秉性淳良的兒童,日積月累,必將奠定他一生為人處世、成家立業、幸福成功的基礎。

二、教學目的:

1、加強兒童的理解力與記憶力。

2、增強兒童的閲讀及背誦能力,加強語文表達能力。

3、培養孩子對基本倫常應有的概念,知道孝順父母的重要。

4、讓孩子知道為人處事的一些正確態度,學會一些做事的方法。

5、幫助學生立下志向,做個人格好、有擔當的好人。

6、熟讀並背誦《弟子規》,逐步落實到生活中。

三、教學準備:人手一本《弟子規》

四、具體落實要求:

(一)對人、對事、對物應有的正確態度

1、對人:明白五倫的關係,知道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尊敬師長、關懷體貼他人;教導互助合羣的理念、培養寬厚待人的心性;曉喻見賢思齊、知恩報恩的道理。

2、對事:強調「事雖小,勿擅為」的重要;要求「事勿忙,忙多錯」的做事方法;注重禮儀、講求信用,建立威儀與守信的觀念;教育「承擔責任、知過必改」是善良的品行;培養「面對困難,能冷靜學習如何解決問題」的態度;教導是非判斷的能力,並培養好學的精神。

3、對物:灌輸日常生活必須「節用愛物」,還要曉喻物資來源的艱辛,感恩大自然的賜予。例如:長養慈愛心,愛護小動物和植物;物有定位,對物品也要有恭敬愛惜之心,這樣才能用得久遠,常保如新,而且使用方便。

(二)教導學生落實經典的教誨

1、要求學生必須做到:

四正:心正、身正、椅正、書正

精神抖擻,讀誦要求吐字清楚、抑揚頓挫,聲調不可太高

落實每天讀誦

2、講解做人的道理──與生活相結合

引導學生,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落實《弟子規》。例如:對長輩禮敬的應對、與同學友愛的相處、公共場合的行儀,個人優秀品格的培養,這些在課堂上都要詳細地教育。

3、遊戲中學,引導孩子,發揮孩子想象力、創造力

(三)加強與家長的聯繫與溝通

(四)幫助孩子立下志向

向孩子介紹古今中外聖賢之人,以他們奮鬥的事蹟和不畏艱難的感人歷程,來激勵學生勤奮、好學的精神;啟發他們無盡的潛能。

五、課時安排:

每一週一課時

弟子規教學計劃 篇10

一、教材分析: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範。後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弟子規》是一本教我們做人的一些基礎規範,這本書,影響之大,讀誦之廣,僅次於《三字經》。全書共360句(1080字)。

二、教學目的:

1、教育學生孝敬父母、體諒父母。

2、培養學生的愛心,愛長輩,愛老師,愛同學,互相關心,互相幫助。

3、提高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

4、教育學生誠實、守信。

5、指導學生的生活習慣,行為規範。

三、教學內容:

《弟子規》總敍、入則孝、出則弟、謹、信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能夠流利背誦。

難點:理解含義,並能在生活實踐中應用。

五、學習時間:

每週安排兩節誦讀時間,平均每節課學習八句。利用中午課前預備時間複習鞏固。

六、方法措施:

1、借用生動的故事來打動學生的心。

2、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在討論中真正理解含義。

3、舉例子,讓學生深入理解含義。

4、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實踐。

七、學習內容具體安排:

第一週:學習《弟子規》“總敍”

第二至六週學習“入則孝”

第七至九周學習“出則弟”

第十至十四周學習“謹”

第十五至十八週學習“信”

弟子規教學計劃 篇11

一、活動目的:

1、通過誦讀《弟子規》,讓學生能夠弘揚國學文化,傳承國學精髓,與聖賢為友,形成健康的人格,構建良好的班風。

2、通過誦讀《弟子規》,培養學生廣泛的閲讀興趣,擴大閲讀面,增加識字量、閲讀量,多讀書,讀好書,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

3、通過誦讀《弟子規》,讓學生了解中國燦爛的古文明,增長見識、增加涵養、吸取智慧,培養學生優雅性情和敦厚人格。

4、通過誦讀《弟子規》,用傳統中國文化的精神,對校園、家庭、社會產生潛移默化、淨化心靈、薰陶品質的作用。

二、教學理念:

1.誦讀化。即誦讀為主,理解為輔。《弟子規》應真正貫徹“以讀為本”的理念,上承傳統教育之優秀經驗,下接現代教學理論的“活水”,採用各種形式的讀,在讀中理解、感悟、體驗、積澱。國小生正處於人生記憶的黃金年齡,在這一時期讓學生誦讀記憶《弟子規》的精華內容,他們將會終生受益。因此,應讓學生誦讀中直面經典,與課文真心接觸,自己讀解,自己感悟,自己體會,教師巧設台階,引導學生逐步領悟,有效發揮誦讀的功能。讀法要多樣:齊讀、個別讀、小組賽讀、男女生賽讀、對讀……

2.情境化。情境化就是用優美的古典音樂,富有情趣的畫面,生動有趣的故事,喜聞樂見的表演活動,從而創設氛圍把學生引入國學的情境,使學生身處古典文化的情境與韻律中,誦國學,學國學,身心受到陶冶,激發他們對國學的熱愛。讓學生在書聲、音樂與表演中,入其境悟其理,享受誦讀的快樂。

3.故事化。故事化的教學方法就是用經典小故事來詮釋古文深奧的哲理,幫助學生理解原文的主旨,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理解課文,受到教育。《弟子規》讀本所選故事,是歷代名人故事,基本吻合《弟子規》相應的內容。教學時可把故事引入課堂,用小故事來幫助學生領悟文章的含義,突破教學難點。這樣,深入淺出地設計教學,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而且化難為易,化繁為簡,達到了預設的教學目的。

4.生活化。是指《弟子規》的教學要貼近學生的生活。我們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教會學生學會做人處事,學會思考運用。為了實現學以致用的教學理念,增強教學的實效性,教學中可以設計聯繫生活實際談感受的環節,把學國學與學做人聯繫起來。這樣,拉近了古今文化的距離,使遙不可及的古代文化走入了學生的生活。在生活化的同時,教師也要引導學生批判性學習。引導學生用現代人的觀點了解古訓要求人們做什麼,如果是不符合現代道德文化要求的內容,我們就引導學生去批判,培養他們不迷信書本,不拘泥古訓條文,弘揚人文個性,促進健康人格的形成。

5.課程化。就是要求教師們重視《弟子規》的誦讀教學,要保證誦讀時間、誦讀效果,切實完成各年段的誦讀目標。

三.具體措施:

1.遵循“五化”教學理念:誦讀化、情境化、故事化、生活化、課程化。不加重學生課業負擔,精心設計好“五分鐘讀案”,讓學生在愉悦的具有挑戰性的氛圍中誦讀。

2.以“讀”為主,將“誦讀”作為教與學的第一手段。

3.以“講”為輔,意思的疏通是必要的。

4. 重視對學生進行階段評價,開展班級評比活動,設計《弟子規》誦讀攻關表等形式多樣的評價表,促進學生跟上隊伍,成功闖關,確保學生百分百過關。

弟子規教學計劃 篇12

一、弟子規教學的涵義:

兒童天真未泯之時,最容易教導,也最需要教導,利用這一段黃金時期,藉由先哲的風範,熏習我們的子弟,利用聖賢的智慧,教導秉性淳良的兒童,日積月累,必將奠定他一生為人處世、成家立業、幸福成功的基礎。

二、教學目的:

1、加強兒童的理解力與記憶力。

2、增強兒童的閲讀及背誦能力,加強語文表達能力。

3、培養孩子對基本倫常應有的概念,知道孝順父母的重要。

4、讓孩子知道為人處事的一些正確態度,學會一些做事的方法。

5、幫助學生立下志向,做個人格好、有擔當的好人。

6、熟讀並背誦《弟子規》,逐步落實到生活中。

三、教學準備:人手一本《弟子規》

四、具體落實要求:

(一)對人、對事、對物應有的正確態度

1、對人:明白五倫的關係,知道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尊敬師長、關懷體貼他人;教導互助合羣的理念、培養寬厚待人的心性;曉喻見賢思齊、知恩報恩的道理。

2、對事:強調「事雖小,勿擅為」的重要;要求「事勿忙,忙多錯」的做事方法;注重禮儀、講求信用,建立威儀與守信的觀念;教育「承擔責任、知過必改」是善良的品行;培養「面對困難,能冷靜學習如何解決問題」的態度;教導是非判斷的能力,並培養好學的精神。

3、對物:灌輸日常生活必須「節用愛物」,還要曉喻物資來源的艱辛,感恩大自然的賜予。例如:長養慈愛心,愛護小動物和植物;物有定位,對物品也要有恭敬愛惜之心,這樣才能用得久遠,常保如新,而且使用方便。

(二)教導學生落實經典的教誨

1、要求學生必須做到:

四正:心正、身正、椅正、書正

精神抖擻,讀誦要求吐字清楚、抑揚頓挫,聲調不可太高

落實每天讀誦

2、講解做人的道理──與生活相結合

引導學生,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落實《弟子規》。例如:對長輩禮敬的應對、與同學友愛的相處、公共場合的行儀,個人優秀品格的培養,這些在課堂上都要詳細地教育。

3、遊戲中學,引導孩子,發揮孩子想象力、創造力

(三)加強與家長的聯繫與溝通

(四)幫助孩子立下志向

向孩子介紹古今中外聖賢之人,以他們奮鬥的事蹟和不畏艱難的感人歷程,來激勵學生勤奮、好學的精神;啟發他們無盡的潛能。

五、課時安排:

每一週一課時

弟子規教學計劃 篇13

教學目標:

1、學習《弟子規》“謹、信”兩部分的經文。

2、培養學生立身處世謹言慎行、言而有信,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實施方法:

經過上學期的學習,學生已對《弟子規》的“孝、悌”有了一定的認識,部分同學能學以致用。本學期將繼續踐行“孝、悌”部分的內容,開始學習“謹、信”部分,並學習《常禮舉要》的部分內容。把《弟子規》的學習與《常禮舉要》的學習結合在一起,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把《弟子規》的學習與《常禮舉要》的學習融入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起到規範學生日常行為的作用,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1、按照學校的教育內容計劃,第一週着重讓學生彙報寒假在行孝盡悌方面的表現,重温“孝、悌”部分的經文。第二週至第十五週,按每週一條,學習《弟子規》第十三至二十四條。《常禮舉要》的“居家、在校、處世、聚餐、出門”五部分的內容穿插在每週的學習內容中。

2、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弄懂經文的意思,將進行一系列的模擬情景教學,把課堂模擬成家、公園、餐桌、公共場所等地方,讓學生通過角色的扮演明白禮儀的要求,讓文明禮儀更好地在生活中踐行。

3、針對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多以故事形式進行講解經文的意思,老師的語言要顯淺易懂,讓學生通過聽故事受到啟發教育,弄明道理。

弟子規教學計劃 篇14

教學目標:

1、學習《弟子規》“謹、信”兩部分的經文。

2、培養學生立身處世謹言慎行、言而有信,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實施方法:

經過上學期的學習,學生已對《弟子規》的“孝、悌”有了一定的認識,部分同學能學以致用。本學期將繼續踐行“孝、悌”部分的內容,開始學習“謹、信”部分,並學習《常禮舉要》的部分內容。把《弟子規》的學習與《常禮舉要》的學習結合在一起,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把《弟子規》的學習與《常禮舉要》的學習融入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起到規範學生日常行為的作用,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1、按照學校的教育內容計劃,第一週着重讓學生彙報寒假在行孝盡悌方面的表現,重温“孝、悌”部分的經文。第二週至第十五週,按每週一條,學習《弟子規》第十三至二十四條。《常禮舉要》的“居家、在校、處世、聚餐、出門”五部分的內容穿插在每週的學習內容中。

2、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弄懂經文的意思,將進行一系列的模擬情景教學,把課堂模擬成家、公園、餐桌、公共場所等地方,讓學生通過角色的扮演明白禮儀的要求,讓文明禮儀更好地在生活中踐行。

3、針對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多以故事形式進行講解經文的意思,老師的語言要顯淺易懂,讓學生通過聽故事受到啟發教育,弄明道理。

4、聯繫社會、生活實際,讓學生收集有關事例説明展開討論、辯論,從中感悟,發現自己的優點和不足,從而反省自己的行為,達到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

5、利用三八婦女節、母親節、父親節、清明節、五一節、六一節等節日,抓住契機進行教育,讓學生通過對長輩、父母表達自己的心意,對我們今天幸福生活的歌頌,學習感恩,感謝長輩、父母、辛勤工作的廣大勞動人民以及為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烈士,讓學生更懂得珍惜我們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6、學生的行為規範教育離不開家庭氛圍、家長的配合。在教育的過程中要爭取家長的配合,讓家長起到示範、樹榜樣作用,督促孩子規範自己的行為,從而形成良好的習慣。家長通過《弟子規 長智慧》聯繫手冊反饋學生的踐行情況,讓老師及時掌握學生的情況,對學生的行為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活動。以達到更好地把《弟子規》的學習落實到行動中的教育作用。

7、堅持寫好《弟子規 長智慧》的聯繫手冊,讓學生寫出自己的理解、感悟、想法、收穫,老師多以表揚、鼓勵、激發學習興趣為主。讓聯繫手冊成為學生、家長、老師之間溝通的橋樑。

8、一年級的學生模仿性很強,作為老師更要規範自己的行為,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努力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聯繫實際,不斷完善教學計劃,寫好課堂實錄和教學反思。

弟子規教學計劃 篇15

《弟子規》第二十課圍繞“誠信”這一行為,通過韻文、釋文、拓展、故事四個板塊的設計,體現出課文的文、意、理的統一。韻文“凡出言,信為先,惟其是”的行為要求上看,這些要求體現出做人應講信用,做到真誠待人的道德準則;“詐與妄,奚可焉,勿佞巧,刻薄語,穢污詞,市井氣,切戒之”這些要求來看,準則意在告訴我們要做一個講文明,待人真誠的人。釋文表意準確,通俗易懂,為學生自讀自悟提供了重要的課程資源。拓展結合生活,聯繫實際揭示了課文內容的現實意義,又為學生的思考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故事《孟信賣牛》以生動的事例詮釋“只有自己做到真誠守信,才會贏得眾人的信任、尊重。”這一道德修養與道德智慧,體現出《弟子規》行為準則的道德素養與道德智慧的統一。

二、教學目標

1、讀中習法,引導學生字正腔圓地誦讀文本,對八句韻文做到熟讀成誦,誦讀成韻。

2、讀中感悟,結合釋文與故事讀中理解“信”的行為要求,從傳統文明的行為準則中感悟傳統道德行為對人積極影響。

3、學中反思,緊扣拓展,藉助情境,學會以課文的處事準則,反思自己的行為得失,並能自覺地運用傳統文明準則指導自己的生活實踐。

弟子規教學計劃 篇16

一、教學目標:

1、讀誦《弟子規》經文。

2、培養學生立身處世謹言慎行、言而有信,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實施方法:

把《弟子規》的學習與《傳統文化》的學習結合在一起,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把《弟子規》的學習融入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起到規範學生日常行為的作用,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1、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弄懂經文的意思,將進行一系列的模擬情景教學,把課堂模擬成家、公園、餐桌、公共場所等地方,讓學生通過角色的扮演明白禮儀的要求,讓文明禮儀更好地在生活中踐行。

2、針對二年級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多以故事形式進行講解經文的意思,老師的語言要顯淺易懂,讓學生通過聽故事受到啟發教育,弄明道理。

3、聯繫社會、生活實際,讓學生收集有關事例説明展開討論、辯論,從中感悟,發現自己的優點和不足,從而反省自己的行為,達到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

4、利用節日,抓住契機進行教育,讓學生通過對長輩、父母表達自己的心意,對我們今天幸福生活的歌頌,學習感恩,感謝長輩、父母、辛勤工作的廣大勞動人民以及為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烈士,讓學生更懂得珍惜我們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5、學生的行為規範教育離不開家庭氛圍、家長的配合。在教育的過程中要爭取家長的配合,讓家長起到示範、樹榜樣作用,督促孩子規範自己的行為,從而形成良好的習慣。

弟子規教學計劃 篇17

一、學情及教材分析:

在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時,缺乏貼近學生生活,可以規範學生行為的讀本。根據至聖先師孔子關於生活規範的教誨編寫而成的《弟子規》,具體闡述了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行為守則規範。該書全面講解了孝敬父母、關愛兄弟、尊敬長輩、修身養性、為人處事等方面的基礎,三字一句,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是啟蒙養正、防邪存誠的最佳讀物。學校作為一種特殊的育人場所,師生不能僅僅擁有“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有“文化”。誦讀《弟子規》是薰陶學生思想、規範學生行為的一種好方法。通過引導師生誦讀《弟子規》,能夠使師生弘揚國學文化,傳承國學精髓,接受聖賢智慧的教育。《弟子規》是中華傳統經典文化,是一把構建幸福和諧人生的鑰匙。誦讀《弟子規》可以使師生在思想和行為上都得到教育,有助於擁有健康美好的人生,從而有助於和諧校園的構建。

教導學生誦讀《弟子規》,瞭解中華傳統節日,是國學內容之一,可以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培養懂禮儀、講文明的生活作風,對創建和諧社會生活大有助益。

二、教學目標:

(1)、瞭解《弟子規》中所講的道理。

(2)、運用《弟子規》中的道理,知道如何做人。培養其做人的行為規範。

(3)、能做到知廉恥,尊長愛幼,禮貌待人,文明作息等

(4)、引導朗讀、背誦中國傳統的經典詩文,熟悉中國古代的優秀詩文名篇,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為學生的語文能力產生“質”的飛躍作好“量”的儲備。

(5)、瞭解漢語言的博大精深,涉獵成語、諺語俗語、歇後語、對對子、名言警句等中國特有的語言形式,讓傳統文化文學潛移默化地滋養學生的心靈。

(6)、宏揚中國傳統民族文化,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幫助學生修身養性,吸取人生智慧,陶冶美好情操。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能夠流利背誦。

難點:理解含義,並能在生活實踐中應用。

四、方法措施:

1、借用生動的故事來打動學生的心。

2、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在討論中真正理解含義。

3、舉例子,讓學生深入理解含義。

4、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實踐。

弟子規教學計劃 篇18

教學目標:

1、學習《弟子規》“謹、信”兩部分的經文。

2、培養學生立身處世謹言慎行、言而有信,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實施方法:

經過上學期的學習,學生已對《弟子規》的“孝、悌”有了一定的認識,部分同學能學以致用。本學期將繼續踐行“孝、悌”部分的內容,開始學習“謹、信”部分,並學習《常禮舉要》的部分內容。把《弟子規》的學習與《常禮舉要》的學習結合在一起,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把《弟子規》的學習與《常禮舉要》的學習融入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起到規範學生日常行為的作用,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1、按照學校的教育內容計劃,第一週着重讓學生彙報寒假在行孝盡悌方面的表現,重温“孝、悌”部分的經文。第二週至第十五週,按每週一條,學習《弟子規》第十三至二十四條。《常禮舉要》的“居家、在校、處世、聚餐、出門”五部分的內容穿插在每週的學習內容中。

2、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弄懂經文的意思,將進行一系列的模擬情景教學,把課堂模擬成家、公園、餐桌、公共場所等地方,讓學生通過角色的扮演明白禮儀的要求,讓文明禮儀更好地在生活中踐行。

3、針對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多以故事形式進行講解經文的意思,老師的語言要顯淺易懂,讓學生通過聽故事受到啟發教育,弄明道理。

4、聯繫社會、生活實際,讓學生收集有關事例説明展開討論、辯論,從中感悟,發現自己的優點和不足,從而反省自己的行為,達到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

5、利用三八婦女節、母親節、父親節、清明節、五一節、六一節等節日,抓住契機進行教育,讓學生通過對長輩、父母表達自己的心意,對我們今天幸福生活的歌頌,學習感恩,感謝長輩、父母、辛勤工作的廣大勞動人民以及為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烈士,讓學生更懂得珍惜我們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6、學生的行為規範教育離不開家庭氛圍、家長的配合。在教育的過程中要爭取家長的配合,讓家長起到示範、樹榜樣作用,督促孩子規範自己的行為,從而形成良好的習慣。家長通過《弟子規長智慧》聯繫手冊反饋學生的踐行情況,讓老師及時掌握學生的情況,對學生的行為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活動。以達到更好地把《弟子規》的學習落實到行動中的教育作用。

7、堅持寫好《弟子規長智慧》的聯繫手冊,讓學生寫出自己的理解、感悟、想法、收穫,老師多以表揚、鼓勵、激發學習興趣為主。讓聯繫手冊成為學生、家長、老師之間溝通的橋樑。

8、一年級的學生模仿性很強,作為老師更要規範自己的行為,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努力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聯繫實際,不斷完善教學計劃,寫好課堂實錄和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