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知行合一勇於擔當作為思想宣傳五篇

思想好比火星:一顆火星會點燃另一顆火星。一些線索,以其真摯的、複雜的關係即思維的相互關係把一個個終生連接在一起。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是關於思想宣傳的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堅持知行合一勇於擔當作為思想宣傳五篇

【思想宣傳範文】一

3月1日,xxxx在20xx年春季學期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幹部培訓班開班式上強調,廣大幹部特別是年輕幹部要“在知行合一中主動擔當作為”。

“為官避事平生恥”,今年兩會,“擔當作為”成為代表委員們熱議的話題。新時代,需要怎樣的擔當作為?怎樣在知行合一中主動擔當作為?本報記者約請三位代表委員展開對話,交流學習體會與實踐思考。

敢於擔當勇於作為 共產黨人的政治品格

主持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為什麼黨中央如此重視黨員幹部的擔當精神?

羅宗毅委員:敢於擔當勇於作為,既是政治品格,也是從政本分。建黨90多年來,我們黨之所以能夠始終保持強大的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關鍵原因就在於培養造就了一支能夠擔當重任的幹部隊伍。當前,改革開放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各種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不斷呈現、各類風險和挑戰不斷增多,碰到的全是“硬骨頭”,尤需一大批敢於擔當、勇於作為的幹部。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沒有旁觀者,只有站在黨和人民立場的戰士。沒有擔當精神不行,得“軟骨病”不行,當“老好人”不行,當“愛惜羽毛”的所謂“開明紳士”也不行。必須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建功必須有我”的責任,“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勇氣,打好這場硬仗。

盧克平代表:敢於擔當、敢於鬥爭,是共產黨人鮮明的政治品格。今天,中華民族正處在實現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改革發展正處在克難攻堅、闖關奪隘的重要階段,前進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唯有以充沛頑強的擔當精神奮勇搏擊、披荊斬棘,才能攻克新徵程上的“婁山關”“臘子口”。領導幹部要摒棄當“太平官”、過舒坦日子的想法,始終保持共產黨人敢於鬥爭的自覺和膽魄,面對大是大非敢於亮劍,面對矛盾敢於迎難而上,面對危機敢於挺身而出,面對歪風邪氣敢於堅決鬥爭,不斷奪取新時代偉大斗爭的新勝利。

鞏富文委員:責任擔當是中國共產黨先進性的具體體現,是中國共產黨人的鮮明政治品格。是否具有擔當精神,是否能夠忠誠履責、盡心盡責、勇於擔責,是檢驗每一名領導幹部身上是否真正體現了共產黨人先進性和純潔性的重要方面。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打好三大攻堅戰,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工作,都需要擔當作為,都需要發揚鬥爭精神、提高鬥爭本領。黨員幹部必須做到求真務實、力戒浮華,以推動改革發展的成果説話,以幹事創業的實績交卷。

講黨性講政治 幹部要當改革促進派實幹家

主持人:黨員幹部的擔當作為集中體現在哪些方面?哪些態度和做法,最能檢視出一名幹部的黨性和擔當精神?

羅宗毅委員:黨員幹部的黨性和擔當精神,集中體現在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具體説來,可從“五個面對,五個敢於”的維度來考量,即面對大是大非應敢於亮劍,面對矛盾應敢於迎難而上,面對危機應敢於挺身而出,面對失誤應敢於承擔責任,面對歪風邪氣應敢於鬥爭。堅持原則、敢於擔當是黨員幹部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比認識更關鍵的是決心,比方法更關鍵的是擔當。xxxx要求黨的幹部要“既當改革促進派,又當改革實幹家”。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要看領導幹部是否真正擁護改革、支持改革、投身改革;另一方面要看領導幹部謀劃、推動、落實改革的能力。支持改革,敢於擔當的就是促進派,把改革抓在手上、落到實處、幹出成效的就是實幹家。

盧克平代表:黨員幹部的擔當作為,首要是講黨性、講政治,堅持正確政治方向,保持高度政治定力,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自覺同以xx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實踐告訴我們,有多大擔當才能幹多大事業,盡多大責任才會有多大成就。面對複雜多變國際國內形勢以及多元思想觀念的衝擊,黨員幹部要始終把握意識形態領域的堅定性,在涉及道路、理論、制度等根本性問題上一定要頭腦清醒、立場堅定、旗幟鮮明,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用知重負重、攻堅克難的實際行動,在擔當作為中詮釋對黨的忠誠、對人民的赤誠。

鞏富文委員:xxxx要求,“保持對黨的忠誠心、對人民的感恩心、對事業的進取心、對法紀的敬畏心”。這“四心”,正是黨員幹部擔當精神的體現。擔當作為的要義在於“擔”和“作”,必須看行動、見實效。黨員幹部既要敢於面對問題,更要善於解決問題,既要有想幹事、敢扛事的意識,更要有能幹事、幹成事、成好事的能力,實實在在為黨和國家履職盡責、為人民羣眾排憂解難。

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 在學思踐悟中牢記初心使命

主持人:請結合自身工作實踐和理論思考,談一談如何做到在知行合一中主動擔當作為?

羅宗毅委員:作為全國政協委員,關鍵要時時牢記政協使命,爭做一名有定力、有情懷、有擔當、有作為的政協委員,充分發揮好委員作用,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作為政協委員的智慧和力量。要在建言資政和凝聚共識雙向發力上擔當作為,要深入調查研究,發現問題,撰寫提案,敢於建真言,善於建良策。還要發揮自身專長,積極宣傳黨的思想路線方針政策,在釋疑增信,凝聚共識,形成同心同德貫徹落實黨和國家決策部署的強大合力上多作貢獻。

盧克平代表:近年來,河南大學黨委創新工作機制,合理利用教育引導、選人用人、考核評價、容錯糾錯、培訓鍛鍊等措施,充分調動和激發幹部隊伍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不斷增強黨員幹部的擔當精神和擔當本領,為加快“雙一流”建設提供了組織保證。20xx年,河南大學黨委在組織實施中層領導班子換屆時,堅持新時期好乾部標準,注重以事擇人、人崗相適,大力選拔在急難險重任務中敢擔當、善作為的幹部,引導黨員幹部爭做起而行之的行動者、攻堅克難的奮鬥者。

鞏富文委員:對司法工作者來説,最基本的擔當作為就是要忠實履行審判職責,為維護國家安全、社會安定、人民安寧作出應有的貢獻。要堅持把審理的每起案件作為引領社會風尚的風向標,妥善審理不同所有制主體、不同地區市場主體、不同行業利益主體的案件,向各類市場主體宣示正當權利行使規則和違反義務的法律後果,努力讓人民羣眾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

對廣大幹部特別是年輕幹部來説,在知行合一中主動擔當作為,就要在常學常新中加強理論修養,在真學真信中堅定理想信念,在學思踐悟中牢記初心使命,在細照篤行中不斷修煉自我,做到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用實實在在的改革成效託舉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圖為陝西省洛南縣寺耳鎮樑坪村上四仙組的入户路。樑坪村上四仙組位於秦嶺山區深處,近年來當地政府多方籌資為村裏進行路面拓寬、硬化,打通最後一公里入户路。新華社發

【思想宣傳範文】二

xxxx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的文化藝術界、社會科學界委員時指出,要堅持以精品奉獻人民。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要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提出具有自主性、獨創性的理論觀點。這一重要講話,對於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具有極強針對性和指導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事業蓬勃發展、成就巨大,各個學科的學術專著、學術論文數量之多,甚為可觀。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必須正視問題,即大量成果在思想性、貢獻度等方面尚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不相適應,與黨和人民的期待不相適應。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必須鎖定提高研究成果質量這個目標,久久為功,為人民奉獻精品。

在新時代,什麼樣的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才是精品?那種空洞乏味、無病呻吟的作品,簡單照抄西方概念、話語的作品,把簡單問題複雜化的作品,一定不是精品。新時代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成果,必須要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必須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並能夠科學解釋和指導中國實踐,為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服務;必須提出自主性、原創性、獨創性的觀點,又符合學科發展的一般規律。這樣的精品,如何才能產生?當務之急是把xxxx關於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要求落到實處,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不斷推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為此,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都應在自己的學術實踐中,做好以下四個方面的前提性工作。

一是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於哲學社會科學及各個具體學科的論述。馬克思主義是關於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發展的一般規律的科學,是不斷髮展的開放的理論,始終站在時代前沿。回望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歷史,可以得出一個基本結論:有沒有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認真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於哲學社會科學的論述,關乎學科建設成敗、學術成果優劣。在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真正做出較大學問,產出高質量成果,必須首先完成好這個前提性任務,確保學術觀點、概念和話語體系體現馬克思主義精髓和靈魂。為此,要在學好經典作家經典論述的基礎上,把經典作家關於本學科論述的立場、觀點、方法運用於自己的學術研究之中,確保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真正做到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

二是總結提煉近百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理論與實踐經驗。近代以來,在民族命運危在旦夕的歷史時刻,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經過幾代人、近百年艱苦卓絕、波瀾壯闊、感天動地的接續拼搏與奮鬥,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走上了富裕幸福的康莊大道,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國社會面貌、中華民族的命運和中國人民的命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歷史性鉅變。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中,不僅創造了光輝業績,而且創造了極具生命力、科學性的思想、觀念、文化。這些思想、觀念、文化,作為近代以來中國社會演變規律的反映,作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實踐規律的凝練與昇華,是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建設與發展的巨大寶藏。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出精品力作、出千古文章,必須要下大力氣,認真全面、深入準確地研究、總結、提煉近百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理論與實踐經驗,使之成為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內容。比如,公共管理學科要加強對中國共產黨國家治理經驗的研究,政治學學科要加強對中國共產黨自身建設的研究,法學學科要加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體系的研究,等等。如果這些基本要求實現不了,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就很難出精品。

三是正確對待西方哲學社會科學概念、觀點、思想和體系。哲學社會科學具有意識形態屬性,體現着不同的立場、世界觀和國家制度本質。改革開放以來,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在與世界各國學術交流互動中,吸收了很多西方國家先進經驗、科學內容,促進了學術研究水平的提高,但也存在食洋不化、完全照搬等問題。在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要出高水平成果,為人民奉獻精品,必須以正確態度面對西方哲學社會科學的概念、觀點、思想和體系。為此,要對哲學社會科學各個學科現狀進行總盤點,對西方學術概念、理念、話語等進行客觀辨析、科學分析,對有益的知識體系和研究方法,要研究借鑑、大膽吸收,對於宣揚西方意識形態的部分,要堅決、徹底地予以剔除和批評。

四是準確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內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前進發展的寶貴歷史資源,也是新時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繁榮的重要資源。近代以來,在如何對待中國傳統文化方面,曾存在兩種極端的、簡單化的態度。一是全盤否定,把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災難歸咎於中國傳統文化,認為中國傳統文化都是落後的、愚昧的,無一可取之處,主張徹底拋棄;一是全部肯定,認為中華傳統文化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文化,其所有內容都是好的,不僅歷史上如此,到現在也是如此。這兩種認識和態度已被歷史證明是錯誤的,但類似的認識、相近的認識依然存在,並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中有不同程度的表現。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必須解決好這個問題。為此,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科學分析,切實搞清楚傳統文化中哪些是糟粕,哪些是精華,哪些過去有合理性有益性,但在現代社會已經是落後的腐朽的了,如此等等。在此基礎上,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精神滲透於哲學社會科學各學科之中,使之成為今天相應學科標示性的理念、理論、精神和話語,使我們的相關研究成果體現中華文化精神。這樣的學術成果,才是我們奉獻給人民的精品,才是可以經得起實踐、歷史、人民檢驗的大作。

【思想宣傳範文】三

就本義而言,哲學就是“愛智慧”。但是,這一“本義”往往容易產生一種誤解,這就是認為哲學是“愛”智慧,它本身不是智慧。實際上,正如xxxx所強調:“哲學是人類的智慧之學。”它不僅“愛”智慧,更重要的,它本身就是一種智慧,給人生存和發展以勇氣與智慧。如果説宗教是關於人的死的觀念,是講人生如何痛苦,死後如何昇天堂的,那麼,哲學就是關於人的生的智慧,是教人如何生活,如何生活得有價值和有意義的。在人類存在的種種矛盾中,根本的矛盾就是“向死而生”,即人的個體生命是有限的,終歸死亡,可人又總是力圖以某種追求超越個體生命的有限性,超越死亡。由此產生了人如何生活的有價值、有意義這一重大問題,並激起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深刻反思。如果説“宗教是還沒有獲得自身或已再度喪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感覺”(馬克思語),那麼,哲學就是已經覺醒的人關於自身的價值和意義的自我意識與自我感覺。這就是説,哲學就是人生觀,而人生觀與世界觀又密切相關、高度統一。

人生觀是世界觀問題,而不僅僅是倫理學的問題。人生活在自然之中,必然有一個人與自然的關係;人生活在社會之中,必然有一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因此,對人生的不同理解必然包含着對人與自然關係的不同理解,對人與社會關係的不同理解,一句話,對人與世界關係的不同理解。文天祥的千古絕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人的生與死本身屬於自然規律,而生與死的意義屬於歷史規律。有的人生得偉大,有的人苟且偷生。英雄與小丑,流芳百世與遺臭萬年的分界線就在於,你是如何處理人與歷史規律關係的。凡是順歷史規律而動、促進社會發展者,是英雄,流芳百世;凡是逆歷史規律而動、阻礙社會發展者,是小丑,遺臭萬年。

因此,人生觀不可能脱離世界觀。人“向內”求解“人生之謎”,必然要“向外”探索“世界之謎”,而“向外”探索“世界之謎”,歸根到底是為了“向內”求解“人生之謎”,從而實現自我發展。無論是探索天、地、人的人與自然關係之思,還是反思你、我、他的人與社會關係之析,哲學都熔鑄着對人的生存方式的關注,對人的發展境遇的關切,凝結為對“人生在世”的深層理解。所以,每個時代的哲學都表現出世界觀和人生觀的高度統一,體現着人生的智慧。

人生觀是哲學問題,而不是科學問題。醫學、生物學、考古學、數學、物理學、化學等都不可能完全解答“人生之謎”,技術再先進的計算機也算不出“人生之謎”……哲學問題不同於科學問題。人為什麼有生有死,這是科學問題,可人如何對待生與死,這是哲學問題。知道數學中有正數與負數,物理學中有作用與反作用,化學中有化合與分解,生物學中有遺傳與變異等,這是科學常識,可是從中引出一分為二與合二為一,引出對立統一規律並把它轉化為矛盾分析法,這是哲學智慧。哲學的智慧能使我們具備獨有的眼界,正是這種獨有的眼界使我們能夠從個別看到一般,從對立中看到統一,從肯定中看到否定,從有限中看到無限……使我們善於在個體與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真理與價值、現實與超越等的矛盾關係中去理解和把握人生問題。

哲學智慧不同於科學智慧。科學是以理論思維的形式描述和解釋思維的對象,即存在的運動規律,哲學則是以理論思維的形式反思思維與存在的關係“問題”,探討思維能否反映存在、思維如何反映存在及其規律等問題。更重要的是,哲學對對象的認識不是止於對其規律的認識,而是進入到對象的意義和價值的認識;不僅要知道對象是什麼,而且要知道對象對人的生存和發展的意義與價值是什麼。這就是説,科學追求的是真理,哲學追求的既是真理,又是某種價值,因而是真理觀與價值觀的高度統一;科學是知識體系,哲學既是知識體系,又是意識形態,因而是知識體系與意識形態的高度統一。哲學的最大特點就在於,它是以抽象的概念體系反映特定的社會關係和現實的社會運動,體現着特定的民族、階級或集團的利益和願望。所以,哲學不是科學,但它也啟迪人以真理;哲學不是宗教,但它也給予人以信仰。

正因為如此,我們不僅要“為學”,即學專業知識,還要“為道”,即學哲學。學哲學,可以拓展理論視野,強化思維力度,善於辯證思考,把人們視為不言而喻、不證自明的問題作為“問題”進行反思,進行“自明性分析”和“前提性批判”,在“熟知”中發現“真知”,從而闡幽發微而示之以人所未見,率先垂範而示之以人所未行。正如xxxx所説:“現在的領導幹部不少人受過專業訓練,不缺乏專門知識,但其中的很多人不懂哲學,不善於辯證思考,很需要在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上提高一步。”

2.辯證唯物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辯證唯物主義既是關於人與世界總體關係及其聯繫和發展的一般規律的理論,又是關於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的學説。xxxx強調:“馬克思主義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場探求人類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學的理論為最終建立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會指明瞭方向。”在辯證唯物主義中,科學性與人民的立場、真理性與無產階級的價值觀、規律性與共產主義的信念、解釋世界與改變世界的實踐高度統一起來了。因此,以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初心和使命,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為奮鬥目標的中國共產黨人,必然要選擇辯證唯物主義作為自己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正如德國哲學家費希特所言:“你是什麼樣的人,你便選擇什麼樣的哲學。”

辯證唯物主義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所謂世界觀,就是關於人與世界總體關係的理論,運用這樣的理論觀點去認識世界、評價世界、改造世界,就是方法論。用哲學的話語來説,方法就是把客觀規律轉化到頭腦中,然後運用這個規律去認識事物、評價事物、研究事物。例如,對立統一是客觀規律,轉化到我們頭腦中並以此去分析和認識事物,就成為矛盾分析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離不開方法論,方法猶如一個能聚光到燃點的特殊透鏡。但是,方法論又不是單獨存在的,有什麼樣的世界觀就會有什麼樣的方法論。正如毛澤東強調的:“世界本來是發展的物質世界,這是世界觀;拿了這樣的世界觀轉過來去看世界,去研究世界上的問題,去指導革命,去做工作,去從事生產,去指揮作戰,去議論人家長短,這就是方法論,此外並沒有別的什麼單獨的方法論。”辯證唯物主義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學習辯證唯物主義,就是要善於把這一科學的世界觀轉化為科學的方法論,轉化為正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學習辯證唯物主義,當然要閲讀馬克思主義哲學創始人的經典著作。法國學者德里達都認識到:“不去閲讀且反覆閲讀馬克思……而且是超越學者式的‘閲讀’和‘討論’,將永遠都是一個錯誤,而且越來越成為一個錯誤,一個理論的、哲學的和政治的責任方面的錯誤。”但是,“讀”經典著作的目的不是為了從中尋找關於當代問題的現成答案,而是為了“悟”其中的基本原理,掌握貫穿其中的方法。馬克思是人,而不是“神”,他沒有也不可能提供適用於各個時代的“藥方”或“公式”。馬克思主義是科學,而不是啟示錄;是方法,而不是教條,它沒有也不可能提供關於當代問題的現成答案。從馬克思主義哲學創始人的經典著作中找不到關於當代問題的現成答案,要責怪的不應是馬克思,而是自己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本性”的無知。“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研究使用的方法”。

xxxx在強調“辯證唯物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同時,又多次指出,要“全面掌握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我們應當明白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關係。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不是兩個主義,而是同一個主義,即包括唯物主義歷史觀在內的辯證唯物主義。人類是從古希臘、從自然觀上開始自己的唯物主義歷程的。然而,在馬克思之前,在歷史觀上卻是唯心主義一統天下。直到馬克思創立了唯物主義歷史觀,才使唯物主義成為徹底的、完備的唯物主義。從空間上來看,自然與社會“零距離”,唯物主義自然觀與唯物主義歷史觀似乎相距很近;從時間上來看,唯物主義自然觀與唯物主義歷史觀又相距遙遠,從自然唯物主義的形成到歷史唯物主義的創立,人類整整走了2520xx年的心路歷程,可謂“咫尺天涯”。歷史唯物主義的確是馬克思對人類思想史的獨特貢獻,並構成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特徵之一。所以,列寧又指出:“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們的著作中特別強調的是辯證唯物主義,而不是辯證唯物主義,特別堅持的是歷史唯物主義,而不是歷史唯物主義。”因此,我們既要深刻理解“辯證唯物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內涵,又要深刻理解“全面掌握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內涵。

3.堅持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

xxxx強調,世界物質統一性原理“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石”。堅持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就要把握世界物質統一性原理,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統一性原理具有三層內涵:一是自然界具有客觀實在性及其對人類社會的先在性;二是“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是社會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以及在這種活動中形成的“社會的物”和“物質的社會關係”同樣具有客觀實在性;三是“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並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這個“物質的東西”實際上就是社會存在,正如馬克思所説:“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而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社會存在既包括通過人的活動進入到社會中並具有社會關係內涵的自然存在,又包括“物質的社會關係”。從本質上看,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實際”就是社會存在。一切從實際出發,就是要從現實的社會存在出發。

要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一要分清實際中的現象與本質,把握事物的本質,本質才是事物存在的根據;二要分清實際中的形式與內容,把握事物的內容,內容才是事物存在的基礎;三要分清實際中的局部與全局,把握事物的全局,全局從總體上決定着局部;四要分清實際中的偶然與必然,把握事物的必然,必然才能決定事物發展的趨勢;五要分清實際中的可能與現實,現實的可能性預示着事物發展的前景。所以,我們要按照xxxx所強調的:“在實際工作中把握現象和本質、形式和內容、原因和結果、偶然和必然、可能和現實、內因和外因、共性和個性的關係,增強辯證思維、戰略思維能力,把各項工作做得更好。”

xxxx強調:“實踐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觀點。”堅持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就要把握實踐第一的觀點。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傳統哲學的兩極,然而,二者又有一個共同的缺陷,那就是,都不理解實踐活動的意義。由此導致舊唯物主義哲學僅僅從客體的角度去理解“對象、現實、感性”,唯心主義哲學則“抽象地發展”了主體的“能動的方面”。與舊唯物主義哲學和唯心主義哲學都不同,馬克思主義哲學確認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和現存世界的基礎,因而,從實踐出發去理解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主體與客體、思維與存在、肯定與否定、真理與價值、必然與自由等的關係,並把實踐的觀點向自然觀、歷史觀、辯證法、認識論、價值論各個方面、各個環節、各種關係發散出去,形成了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列寧強調:“就本來的意義説,辯證法是研究對象的本質自身中的矛盾。”堅持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就要把握矛盾分析法。正如毛澤東所指出的,辯證法“主要地就是教導人們要善於去觀察和分析各種事物的矛盾的運動,並根據這種分析,指出解決矛盾的方法”。不同的矛盾只有用不同的方法才能解決。有的矛盾可採取一方“克服”另一方的方法來解決,有的矛盾可通過對立面的“融合”的方法來解決,有的矛盾可通過雙方“同歸於盡”的方法來解決,有的矛盾則需要創造某種新的形式,使矛盾能在其中良性運行加以解決。和諧也是矛盾在一定條件下的存在狀態。正如xxxx曾經指出的:“和諧,從本義上解釋,是指矛盾着的雙方在一定條件下達到統一而出現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自然界內部、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以及社會內部諸要素之間實現均衡、穩定、有序,相互依存,共生共榮。這是一種動態中的平衡、發展中的協調、進取中的有度、多元中的一致、‘紛亂’中的有序。”

運用矛盾分析方法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關鍵要把握矛盾共性和個性的關係這一矛盾問題的“精髓”,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世界上沒有兩片絕對一樣的樹葉,不存在完全相同、絕對不變的事物,隨着時間、地點、條件的變化,矛盾總會呈現出新的特點。看似相同的矛盾,出現在不同的條件下,解決的方法也不相同;看似有效的方法,置於不同的環境中,不一定能發揮同等的效用;看似已經解決了的矛盾,在變換了的時空中,有可能“復活”再現,但這種“復活”往往是形式上的重複,在內容上則是新的,因此,解決矛盾的方法也往往是不可重複的。例如,“公平與效率”的矛盾總是不斷地解決,又不斷地以新的形式“復活”,不斷地“復活”就必須不斷地採取新的方法來解決。我們應當記住列寧的話,那就是,“對具體情況作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

恩格斯認為:“現代唯物主義把歷史看作人類的發展過程,而它的任務就在於發現這個過程的運動規律。”堅持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就要把握規律,尤其是歷史規律。xxxx在20xx年春季學期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幹部培訓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建立在對馬克思主義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對歷史規律的深刻把握之上。”要把握歷史規律,就要分清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規律這三個概念。歷史事件都是單一的、不可重複的,1775年的美國獨立戰爭、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1920xx年的中國辛亥革命,日本的明治維新、中國的戊戌變法……這一個個歷史事件都是單一的、不可重複的。問題在於,戊戌變法是“一”,不可重複,可改良和改革作為歷史現象在古今中外歷史上並不罕見,是“多”;法國大革命是“一”,不可重複,但資產階級革命作為歷史現象在近現代的歷史上卻不斷重演,是“多”。這就是説,歷史事件都是“一”,但歷史現象是“多”,而在這多種多樣歷史現象背後,存在着只要具備一定的條件就會重複起作用的歷史規律。

與自然規律不同,歷史規律主要表現為統計學規律。動力學規律體現的是事物之間的一一對應的規律性關係,統計學規律體現的是一種必然性與多種隨機現象之間的規律性關係,這種規律性需要在大量的偶然、隨機現象中才能表現出來。就是説,現象如不是“大量”發生,它們之間就表現為一種非確定的聯繫;如果“大量”發生,它們之間就表現為一種確定的聯繫,即規律性聯繫。這就像拋擲同一個硬幣,出現正面和反面都是隨機的,但在“大量”拋擲的情況下,正面、反面都有1/2概率則是確定的。這就是統計學規律。馬克思把這一規律稱為“平均數規律”。

與自然規律不同,歷史規律是在人的活動中形成的。但是,歷史規律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對獨立性、客觀實在性,不僅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反而反過來制約人的活動,決定着社會發展的總體趨勢和進程。馬克思指出:“一個社會即使探索到了本身運動的自然規律……它還是既不能跳過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發展階段。但是它能縮短和減輕分娩的痛苦。”歷史規律又是在人的活動中實現的。任何一個歷史活動的成功都要靠人的努力,任何一個歷史事件的產生都同人的活動相關。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必然導致中國革命,而中國革命要獲得成功,必然靠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進行艱苦卓絕的鬥爭。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建立既是中國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又是中國人民的自覺選擇,是“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高度統一。這是“人間正道”,“人間正道是滄桑”。

我們必須高度重視歷史規律的問題。在談到中國的歷史時,有的人總喜歡用“如果……就……”這一公式來套歷史,認為如果戊戌變法成功了,今天的中國就怎麼怎麼樣;如果中國在20世紀中葉選擇了資本主義,今天的中國就怎麼怎麼樣……可是,歷史有其內在規律,並不以“如果……就……”的公式為轉移。其實,我們可以提出一系列“如果”,但歷史是已經過去的客觀存在,需要的是分析,而不是假設。對於歷史認識來説,“如果……就……”沒有任何實際意義。

4.把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自己的看家本領

xxxx強調:“我們黨自成立起就高度重視在思想上建黨,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條就是堅持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教育和武裝全黨。學哲學、用哲學,是我們黨的一個好傳統。”的確如此。在中國,最早宣傳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是李大釗;第一本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的編寫者是瞿秋白,第一本系統闡釋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的教科書是李達編寫的。毛澤東更為重視學習、宣傳、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僅親自講授馬克思主義哲學,而且寫下了《實踐論》和《矛盾論》這兩本專門闡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著作。《實踐論》深刻、系統地闡述了認識與實踐的關係以及認識活動的規律,並從認識論的視角批判了教條主義。《矛盾論》深刻、系統地闡述了對立統一規律,尤其是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係原理,從辯證法的視角批判了教條主義。這兩部哲學著作在指導黨反對教條主義的過程中,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鄧小平也高度重視學習哲學,指出“堅持馬克思主義對中國十分重要,堅持社會主義對中國也十分重要”,“搞社會主義一定要遵循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毛澤東曾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形象地比喻為“望遠鏡”和“顯微鏡”。望遠鏡能使我們看得更遠,顯微鏡能使我們看得更細。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猶如我們既有了望遠鏡,可以高瞻遠矚,又有了顯微鏡,可以見微知著。xxxx深悟毛澤東這一形象比喻的深刻內涵,並從“政治責任”的高度強調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性,明確指出:“學習黨的基本理論,掌握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以此作為政治上的望遠鏡和顯微鏡。”

哲學不等於政治,但政治需要哲學。沒有經過哲學論證其合理性的政治缺乏理性和邏輯力量,沒有經過哲學論證的政治缺乏理念和精神支柱,沒有經過哲學論證的政治很難得到人民大眾尤其是知識分子的擁護。毛澤東之所以如此重視哲學,研究認識論,研究辯證法,重新闡述實事求是,就是為了批判教條主義,就是為了給中國革命找到正確的道路。離開了這一政治背景,僅僅從學理的角度去理解實事求是,就沒有真正理解毛澤東闡發實事求是的真實意義。

哲學也不可能脱離政治。哲學總是具有自己獨特的政治背景,總是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藴含着政治,總具有這樣或那樣的政治效應。所有的哲學都是這樣。即使被認為是“純粹哲學”的解構主義哲學也不“純粹”,而是具有特定的政治內涵。用解構主義大師德里達的話來説就是:“解構主義是通過解構既定的話語結構來挑戰既定的歷史傳統和現實的政治結構。”歷史已經證明,哲學變革是政治變革、社會變革的先導,哲學和時代的統一性首先就是通過哲學的政治效應來實現的。學哲學尤其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要培養自己具有自覺的哲學意識,同時具有敏鋭的政治眼光,從而把握時代精神,塑造並引導新的時代精神。

理論與現實的關係是雙向關係,一方面,現實催生理論,理論要適應現實;另一方面,理論引導現實,理論要超越現實。正如xxxx所指出的:“理論對規律的揭示越深刻,對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引領作用就越顯著。”一種僅僅適應現實的哲學是不可能高瞻遠矚、引領社會發展和變革的。正是由於馬克思主義哲學深刻地把握了人與世界的總體關係及其聯繫和發展的規律,深刻地把握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深刻地把握了資本主義社會運動的基本規律,所以,產生於19世紀中葉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又超越了19世紀這個特定的時代。無論資本主義在當代發生了什麼變化;無論是把當代資本主義稱為“後工業社會”“消費社會”“景觀社會”,還是稱為“彈性生產時代資本主義”“全球資本主義”“晚期資本主義”,都沒有也不可能改變資本具有支配一切權利這一客觀存在,都沒有也不可能改變生產資料私人佔有制這一經濟基礎,都沒有也不可能改變社會主義經歷一個“長過程發展”後必然代替資本主義這一總體趨勢。馬克思主義哲學依然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真理。真理只能發展,而不可能被推翻。

同時,馬克思主義哲學創始人關注和解答的重大問題又深度契合着當代世界的重大問題。無論是生態主義關注的生態問題,還是存在主義關注的人的異化問題;無論是“依附”理論關注的“後發展”問題,還是“世界體系”理論關注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問題;無論是制度經濟學關注的社會制度問題,還是發展社會學關注的社會結構分化問題;無論是後現代主義關注的“重寫現代性”問題,還是後殖民主義關注的“文化帝國主義”問題……從根本上説,都沒有超出馬克思主義的問題域。

一言以蔽之,恰如xxxx所指出的:“我們依然處在馬克思主義所指明的歷史時代。”正因為如此,每當世界發生重大事件時,人們都不由自主地把目光一次又一次地轉向馬克思,“求助於馬克思”。正如美國學者海爾布隆納在《馬克思主義:支持與反對》一書中所言:“我們求助於馬克思,不是因為他毫無錯誤之處,而是因為我們無法迴避他。每個想從事馬克思所開創的研究的人都會發現,馬克思永遠在他的前面。”

馬克思主義不僅深刻改變了世界,也深刻改變了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命運已經同中國共產黨的命運、中國人民的命運、中華民族的命運緊緊連接在一起了,革命、建設、改革,馬克思始終與我們同行,馬克思主義哲學始終是我們的“頭腦”和“安心立命”之本。我們正處在一個巨大的社會變革之中,在這樣一個具有世界意義、特殊而又極其複雜的社會變革中,正如xxxx所強調的,我們需要理論思維,“必須不斷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智慧的滋養,更加自覺地堅持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努力把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自己的看家本領”。

【思想宣傳範文】四

xxxx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的文化藝術界、社會科學界委員時指出:“要堅持用明德引領風尚。文化文藝工作者、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都肩負着啟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潤心靈的重要職責,承擔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大家理應以高遠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為社會作出表率。要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樹立高遠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國情懷,努力做對國家、對民族、對人民有貢獻的藝術家和學問家。要堅守高尚職業道德,多下苦功、多練真功,做到勤業精業。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尊自重、自珍自愛,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這一重要論述,對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待,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發展指明瞭方向。

“明德”乃學術之魂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親民”和“至善”是“明德”最基本的要求。自古以來,歷代碩彥鴻儒所做的工作,都可從根本上歸結為明德。孟子的“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是明德,司馬光編《資治通鑑》時追求的“敍國家之興衰,著生民之休慼,使觀者自擇其善惡得失,以為勸戒”也是明德。

在這方面,古今中外許多先賢大德為我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司馬遷20xx年著《史記》,班固20餘年寫《漢書》,玄奘17載成《大唐西域記》,司馬光20xx年編《資治通鑑》,顧炎武20xx年撰《日知錄》……他們留下的文化瑰寶無一不是經年累月的嘔心瀝血之作。

更讓我們高山仰止的是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學術精神。《資本論》這部耗費了馬克思畢生精力的科學鉅著,在其生前只出版了第1卷。馬克思去世後,面對着堆積如山的草稿,恩格斯無私地承擔起整理和出版《資本論》第2卷和第3卷的艱鉅任務,《資本論》第2卷1885年出版,第3卷1894年才得以問世。用列寧的話説,這兩卷《資本論》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兩人的著作。《資本論》第1至第3卷的創作和出版,歷時半個多世紀。

青年馬克思的一段話也許能表達明德的最高境界: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而工作的職業,那麼,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作出的犧牲;那時我們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於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將悄然無聲地存在下去,但是它會永遠發揮作用,而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

xxxx在講話中號召我們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遵循着先賢的榜樣,當代的中國學人有責任、有義務擔當起這一崇高使命。而要擔當起建設中華文化的大任,就要按照xxxx所要求的,堅守高尚職業道德,多下苦功、多練真功,做到勤業精業。只有踐行這一要求,我們才能履行學者的天職,仰無愧於天,俯不怍於地,在中國崛起的大時代中有所作為。

“明德”,把學問寫進羣眾心坎裏

xxxx指出,“文學藝術創造、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首先要搞清楚為誰創作、為誰立言的問題,這是一個根本問題。人民是創作的源頭活水,只有紮根人民,創作才能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多到實地調查研究,瞭解百姓生活狀況、把握羣眾思想脈搏,着眼羣眾需要解疑釋惑、闡明道理,把學問寫進羣眾心坎裏”。這是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以明德引領風尚的明確要求。

把學問寫進羣眾心坎裏,首先要反映現實、觀照現實。中國學術有着悠久的經世致用的傳統,有理想有作為的知識分子無不關注社會現實,直面社會矛盾,解決社會問題,為國治民安上下求索。“以天下為己任”幾乎是歷代知識分子共有的情懷。顧炎武提出“凡文之不關於六經之指當世之務者,一切不為”,就是要讀書人密切聯繫社會現實問題來研究學問,修煉“實習、實講、實行、實用之學”。讓學術從象牙塔中走出來,回到火熱的現實中來,立足中國現實,植根中國大地,把當代中國發展進步和當代中國人精彩生活表現好展示好,把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闡釋好。

把學問寫進羣眾心坎裏,要堅持與時代同步伐。只有與時代同行的學術,才能夠深刻地改變歷史,獲得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中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毫無疑問,這也是中國學術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只有通過“臍帶”與這個時代連接起來,中國學術才能夠健康成長。三年前,xxxx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這是一個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產生理論的時代,這是一個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夠產生思想的時代。只有植根於這個時代,我們才有可能創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

把學問寫進羣眾心坎裏,要堅持並奉行正確的價值準則。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屬於培根鑄魂的工作,一定要把握正確的價值方向。從根本上説,學術不僅關乎知識的發現和生產,更關乎道德和信仰。像社會正義、基本倫理、人與人之間的友愛、國與國之間的和睦等,都是應當肯定和維護的;而諸如暴行、仇恨、屠殺、侵略等,則必須予以譴責。

總之,在任何時候,學者都不應該回避、掩蓋自己的價值傾向。“善善惡惡”、是非褒貶應當是哲學社會科學的一項基本屬性。這種屬性不能放棄,也不應弱化。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整個社會朝正確方向前進,是今日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

原創之學問源於“明德”

xxxx強調,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要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提出具有自主性、獨創性的理論觀點。這為新時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開拓“明德”之路指明瞭方向。

中國歷史從起點上就走了一條與西方發展不同的道路,當今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也是一條世界上從未有人走過的新路。要深刻反映70年來黨和人民的奮鬥實踐,深刻解讀新中國70年曆史性變革中所藴藏的內在邏輯,講清楚歷史性成就背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優勢,更好用中國理論解讀中國實踐,為黨和人民繼續前進提供強大精神激勵,中國學術就必須進行深刻轉型,創建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和中國特色的學術體系、學科體系和話語體系。也就是説,當下的中國學術應該擺脱作為西方學術投影的存在形態,踏上一條艱苦的原創之旅。對學術界而言,這是一項前無古人後啟來者的偉大事業,這也應是學術文化界所立之大德。

改革開放40年中國高速發展的祕密在哪裏?中國經驗給人類社會提供了哪些西方沒有的東西?中國道路的特徵是什麼?而這些東西如何被概念化,或者提煉成帶有一般意義的理論原則?解答這些問題的答案就是哲學社會科學的本土化,就是把中國經驗昇華為一般的理論原則。這就是要創造一種從中國經驗出發,以回答中國問題為鵠的,從而最大限度地尊重中國特點、中國文化、中國傳統、中國材料、中國數據、中國案例的哲學社會科學的中國範式。而要成功鍛鑄哲學社會科學的中國範式,中國學者必須具備大抱負、大境界、大追求、大關懷、大視野和大動力。

【思想宣傳範文】五

內容提要:我們要不斷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就不能忘記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就要牢記黨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就要把過去、現在和未來有效貫通起來,認識和把握歷史規律;就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和時代特點緊密結合起來;就要具備堅強的意志品質,自覺塑造革命精神。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只有回看走過的路、比較別人的路、遠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們從哪兒來、往哪兒去,很多問題才能看得深、把得準。”在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5週年大會上,xxxx向全黨鄭重發出“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的號召;黨的十九大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作為大會主題的關鍵詞。xx同志關於“不忘初心”的重要論述是對黨的宗旨使命、精神風貌的高度概括,是我們黨在今天具有強大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的重要思想基礎。

“不忘初心”是對黨的宗旨使命的深刻闡發

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個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今天,我們要不斷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就不能忘記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就要牢記黨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從“不忘初心”的高度回顧黨的宗旨使命,可以認清兩大問題:一是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不可分割;二是偉大理想和現實出路的內在關聯。在風雨如磐的舊中國,湧現出許多立志救國救民的志士仁人,但他們都沒有找到現實的出路。中國共產黨人之所以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就是因為馬克思主義把中華民族的復興和人類的共產主義事業緊密聯繫在一起,為解決中國問題指明瞭現實的出路。

今天,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同時也包含着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xx同志指出:“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不僅致力於中國自身發展,也強調對世界的責任和貢獻;不僅造福中國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既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共產主義光明前景緊密相連,又把中國發展和世界發展緊密相連,這種追求充分表明具有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的中國共產黨人,從“初心”這個根子上就摒棄了狹隘的民族主義,註定要沿着人類文明大道不斷開拓前行。中國共產黨是真正立足中國、胸懷世界的偉大政黨。這一崇高的宗旨使命,不僅是我們奮鬥不息的力量源泉,而且是我們堅信自己事業正義性的堅強依託。

當代世界正處於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呈現出深刻複雜變化的態勢,充滿着不確定性,人們對未來既寄予期待又感到困惑。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挑戰和應對挑戰的人類共識不成比例,發展的機遇隱藏在層出不窮的挑戰中,人類休慼與共的共同利益淹沒在局部利益的凸顯和衝突中。在這樣的背景和環境下,戰略定力至關重要。“大道至簡,實幹為要。”堅持不忘初心,就能排除干擾、認準方向、堅定信心、繼續前進。

“不忘初心”是對歷史規律和時代潮流的自覺遵循

“不忘初心”就要經常回看走過的路、比較別人的路、遠眺前行的路,這樣才能把準問題、看清前途。只有把過去、現在和未來有效貫通起來,才能認識和把握歷史規律。正如馬克思指出的,工人階級的革命事業要“經常自己批判自己,往往在前進中停下腳步,返回到彷彿已經完成的事情上去,以便重新開始把這些事情再做一遍”。認識和實踐都在這經常的重新開始中深化。

歷史是在曲折中發展的,認識歷史規律也是反覆比較、不斷糾偏的過程。“不忘初心”深刻揭示了這一認識規律。關於認識的曲折性和反覆性,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有過深刻闡述。列寧形象地指出,“人的認識不是直線(也就是説,不是沿着直線進行的),而是無限地近似於一串圓圈、近似於螺旋的曲線。”毛澤東同志精闢地指出:“客觀現實世界的變化運動永遠沒有完結,人們在實踐中對於真理的認識也就永遠沒有完結。馬克思列寧主義並沒有結束真理,而是在實踐中不斷地開闢認識真理的道路。”“不忘初心”就是每每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都要回望出發點,理清走過的路,辨明腳下的路,認準前行的路。

“不忘初心”揭示了歷史規律形成的特點。歷史規律是在回答重大現實問題中通過實踐逐步形成的,因而是具體地、歷史地形成的;歷史不是毫無聯繫的碎片,而是透過現實的道路展示出自身的歷史邏輯。“不忘初心”就是要直面問題,通過道路的辨別把握歷史規律,堅定前進信心。歷史規律就存在於走過的路中,存在於前行的方向中。它既不是抽象的,也不是表象的,而是可以感受到、辨認出的歷史潮流,是我們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客觀根據。

“不忘初心”體現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

“不忘初心”要求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和時代特點緊密結合起來。我們黨之所以信仰馬克思主義,是因為“中國先進分子從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真理中看到了解決中國問題的出路”。可見,“不忘初心”內在包含中國共產黨對待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這就是堅持用馬克思主義解決中國問題,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和時代特點緊密結合起來,不斷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推向前進。

“不忘初心”要求我們不要忘記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的立黨立國之本。中國共產黨人的本,就是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對黨和人民的忠誠。所謂固本,就是堅定這份信仰、這份信念、這份忠誠。世界社會主義的曲折歷程告訴我們,馬克思主義政黨一旦放棄馬克思主義信仰、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信念,就會土崩瓦解。xx同志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不忘初心”從根本上闡明瞭科學信仰和科學理論的內在統一,使我們能夠把理想信念建立在科學理論的基礎上。從世界觀上看,就是解決信仰和科學的統一、價值和真理的統一問題。我們事業的正義性來自科學性,它不僅是對美好未來的憧憬,還是對客觀規律的把握;我們的頂層設計不僅要有歷史和現實的依據,還要有科學理論的支撐。

“不忘初心”要求我們把創新發展視為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人間正道。理論的生命力在於不斷創新,推動馬克思主義不斷髮展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神聖職責。堅持創新發展,就要回答實踐中的重大問題,就要面對新的實踐課題。xx同志指出:“理論思維的起點決定着理論創新的結果。理論創新只能從問題開始。從某種意義上説,理論創新的過程就是發現問題、篩選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從實踐中來,形成理論,又通過理論的指導作用回到實踐中去,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創新發展的不竭源泉。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重要特點,就是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和制度創新的聯動推進。理論創新引領實踐創新、制度創新,而實踐創新、制度創新的需求和問題又成為理論創新的不竭動力。如此反覆,不斷髮展。正因為如此,xx同志強調:“當代中國的偉大社會變革,不是簡單延續我國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也不是國外現代化發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現成的教科書。”

“不忘初心”是對共產黨人革命精神的自覺磨練

實現理想、完成使命,必須具備堅強的意志品質,必須自覺塑造革命精神。這種革命精神,一個重要表現就是勝不驕、敗不餒,永不自滿、永不懈怠,也就是毛澤東同志一貫倡導的“兩個務必”的精神。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黨和國家興旺發達、長治久安,必須保持革命精神、革命鬥志,勇於把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的偉大社會革命繼續推進下去。

“不忘初心”之所以鑄就了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精神,是因為它把衡量成敗得失的標尺交給了創造歷史的人民。“不忘初心”要求全黨時刻不要忘記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閲卷人。我們幹得怎麼樣、是否稱職,不是自己説了算,而是由人民評判、由歷史宣告。這種評判不僅是客觀的,而且是持續更新的。只有清醒認識到昨天的成功並不代表着今後能夠永遠成功、過去的輝煌並不意味着未來可以永遠輝煌,才能永遠保持革命精神。

“不忘初心”之所以鑄就了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精神,就在於它把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和勇於進行自我革命有機統一起來,堅持以黨的自我革命來推動黨領導人民進行的偉大社會革命。我們黨之所以具有其他任何政黨都不可比擬的自我革命的強大動力,就是因為這種動力來自進行偉大社會革命的客觀需要,來自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對我們黨所必須具備品格的內在需要。肩負着中國人民厚望的中國共產黨人只要不忘初心,就具有無堅不摧的力量和永不枯竭的創新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