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立南京大屠殺紀念日的各方評論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是中國政府設立的紀念日,以國家公祭的方式,祭奠在南京大屠殺中死亡的30萬生靈。現在,來和大家科普一下設立南京大屠殺紀念日來自各方的評論!

設立南京大屠殺紀念日的各方評論

各方評論

倖存者述

他要將這個好消息告訴他那苦命的爸爸,告慰他的在天之靈。(侵華日軍)根本不是人,往父親身上戳了好多刀。如今國家設立國家公祭日,這樣的決定太好了,這對他們這些經歷了那場災難的倖存者來説,是個重大的安慰,大家非常擁護。

——83歲的南京大屠殺倖存者王津

這是國家強大的表現,舉行國家公祭,就是要告訴所有的人,那段地獄般的歷史是不容忘卻的。4個親人被侵華日軍殘忍殺害,這種心靈上的創傷伴隨了他一生。每當這個日子,她都會想念親人,痛恨日本兵。這樣苦難的歷史一定不能重演。

——90歲的南京大屠殺倖存者楊翠英

設立國家公祭日,表明國家對這段歷史的重視,既是對死難者的尊重,也是對世人的警示。多年來,她一直堅持與否定歷史的日本右翼勢力做鬥爭,為維護歷史公正而努力。儘管她年齡大了,但只要身體允許,她依然會堅持下去!

——85歲的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夏淑琴

日方狡辯

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在20xx年2月26日上午舉行的記者會上,就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將南京大屠殺發生的每年12月13日設立為“國家公祭日”草案一事表示:質疑中方的用意何在,對為何在戰後69年才設立國家公祭日抱有疑問。[12]稱“南京大屠殺”為“南京事件”,質疑死亡人數30萬的説法,狡辯稱死亡人數是無法查證的,變相否認“南京大屠殺”。

國際評論

國際社會高度關注中國以立法形式確定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和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認為這一做法意義重大。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稱,中國人大將每年的9月3日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每年的12月13日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是為了“表明中國人民堅決維護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世界和平的堅定立場,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

美聯社發表題為《中國稱日本為“麻煩製造者”》的報道中,報道了中國擬設抗戰勝利紀念日與南京大屠殺公祭日的消息。美聯社引述新華社的報道稱,這項決定目的是揭露日本在二戰中的暴行,同時紀念中國人民的抵抗侵略的精神。

法新社發表題為《中國擬設立抗戰勝利紀念日與南京大屠殺公祭日》的報道稱,在與日本就歷史問題與領土爭端關係緊張之際,中國正在考慮設立抗戰勝利紀念日與南京大屠殺公祭日。報道指出,參拜靖國神社使中日關係進一步惡化。中國領導人決定設立公祭日的做法,是意圖揭露日本領導人試圖推翻二戰結果的想法。

美國合眾國際社的報道中,也介紹了設立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的歷史背景。

彭博新聞社的報道指出,一些日本右翼分子“完全否認南京大屠殺”。報道稱日本政府20xx年宣佈“購買”釣魚島是中日關係開始走向惡化的肇因。

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刊登了有關南京大屠殺的長篇報道。文章在談到南京大屠殺時強調,日本“犯下巨大的罪行是顯而易見的”。

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稱,決定立法確定中國人民抗日勝利紀念日,是要“集中反映中國人民的意志,以牢記歷史,不忘過去,珍愛和平,開創未來”;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是為悼念死難者和“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戰爭罪行”,“牢記侵略戰爭給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災難,表明中國人民反對侵略戰爭、捍衞人類尊嚴、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立場”。

菲律賓《世界日報》發表社論認為,中國確定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和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的決定,具有重大的現實和深遠的歷史意義。社論説,無數國家的歷史表明,只有牢記歷史,尤其是慘痛的教訓,才能鼓舞人民奮發圖強,勵精圖治,防止再次遭到軍國主義野心家的蹂躪。

日本《朝日新聞》報道説,中國將日中兩國間歷史事件的紀念日確定和設立為國家級紀念日,表明中方不僅要從國家層面,同時也將在國際社會廣泛揭批安倍政權的歷史認識問題。

日本政治評論家本澤二郎説,面對安倍政權的危險動向,受害國應該對國民進行切實的歷史教育。中國選擇這一時機確定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和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是在清楚地表明反對日本再次走向帝國主義的態度。這也是在向日本民眾發出呼籲,即日本民眾要反省歷史,中國人民與日本人民攜起手來,對日本政治的錯誤走向説“不”,共同維護地區以及世界和平。

87歲的德國反法西斯主義者聯盟主席福爾克馬爾·哈尼施是二戰倖存者、親歷者。他説,中國的抗日戰爭為日本對中國的侵略畫上了句號,對此應該確定一個紀念日。中國的這種做法是正確的,也是令人尊重的。

德國紐倫堡市前市長、紐倫堡-埃爾朗根孔子學院高級顧問勛萊博士在談到中國全國人大確定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時表示,他對此十分贊同,這能使更多的人記住這些軍事侵略的無辜受害者。他説,德國人在經歷了二戰之後誓言永不再戰,而日本的訴諸武力則慢慢被社會所接受。如果日本軍國主義抬頭,將是一個危險的信號。

德國巴伐利亞德中經濟文化協會總幹事蓋格爾對中國以立法形式確定紀念日和設立公祭日表示完全贊同,他説,“做出這種形式的紀念是很重要的,否則以後很多年輕人可能就不再記得這段歷史”。他表示,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極大地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瞭解這段歷史的任何一個德國人都不會支持日本的這種行為。

波蘭格但斯克大學東亞研究中心瑪爾採利·布爾德爾斯基教授認為,確定抗戰勝利紀念日和設立南京大屠殺國家公祭日的目的是為了銘記歷史,教育後代,警示社會,應該讓國人以及全世界有正義感、熱愛和平的人們都能記住這段歷史,牢記血的教訓,從而使後人能做到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波中友好協會會長、波蘭前駐華大使古拉爾赤克説,設立紀念日,就是要銘記歷史,珍惜維護和平。

紐約政治評論家方焰説,中國確定和設立“兩日”意義重大,既提醒國人不能忘記國恥,又為日本敲響警鐘,警示安倍政府中國絕不能允許日本歪曲、顛覆和篡改歷史。同時也是在向國際社會講明歷史的真相,有利於全世界人民擦亮眼睛,反對日本軍國主義復活。

印尼印華論壇主席、文化學者餘麥風説,中國以立法形式確定和設立“兩日”是非常必要的,特別是,安倍晉三的做法是在歪曲歷史,中國這樣做能夠喚起世人的理解和了解。在當前國際形勢下,表明中國嚴正的態度,是正確和及時的。

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教授胡云才説,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確定和設立“兩日”,對於弘揚中國人民熱愛和平的民族精神和牢記日本軍國主義侵華歷史具有重要意義,將對亞洲國家和國際社會反對侵略、維護世界和平運動起到積極的示範作用。

加拿大渥太華華人聯合總會主席趙炳熾説,中國人民奮起抗擊日寇,用千萬同胞的鮮血和生命換來了最終的勝利,扭轉了中華民族的命運,也對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貢獻。在今天日本右翼勢力企圖美化侵華罪行、復辟軍國主義的時刻,由中國全國人大作出“兩個決定”有重大的時代意義和歷史意義,用以提醒世人,歷史不能忘,不容戰爭再發生,不能讓軍國主義復辟。

全英華人華僑中國統一促進會總會長單聲説,以立法形式確定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和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這是揭露日本侵略者罪行最有效的方式,牢記日本侵略戰爭給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沉重災難的鐵證。

波蘭華人李曉東對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表示非常贊同。在日本右翼軍國主義抬頭的形勢下,由國家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公祭日是非常必要的。能夠讓更多人瞭解這段歷史,記住這段歷史,更好地珍惜和平生活。

孟加拉國華僑楊英鵬説,紀念日和國家公祭日的確定和設立可以提升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激勵為中國復興夢共同奮鬥。華僑於超説,非常贊同國家的新舉措。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每一箇中國公民不應忘記屈辱的歷史,不能忘記今天的和諧安定生活是怎麼得來的。

澳大利亞華僑華人代表在悉尼舉行會議,堅決支持中國全國人大立法確定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和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國際支持

20xx年10月26日,加拿大安大略省議會經過辯論和投票,通過了有關“設立南京大屠殺紀念日”的動議。安大略省成為西方國家中首個省議會通過有關“設立南京大屠殺紀念日”動議的地區。

20xx年10月27日,加拿大曼尼托巴省議會通過把每年12月13日設為該省“南京大屠殺紀念日”的議案。

倖存者

國家公祭儀式上,最前排的位置永遠為一羣白髮蒼蒼的老人而留,他們是南京大屠殺倖存者,是見證侵華日軍暴行的鐵證,是活着的歷史證人。

20世紀80年代,中國啟動南京大屠殺倖存者登記。彼時,登記在冊人數超過千人。

據統計,截至20xx年12月,登記在冊的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僅存107人,平均年齡超過85歲。截至20xx年12月,登記在冊的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已不足百人。

20xx年11月7日11時53分,南京大屠殺倖存者李鍾去世,享年90歲;20xx年11月10日19時30分,南京大屠殺倖存者任靜萍去世,享年94歲;20xx年11月12日凌晨4時,南京大屠殺倖存者陳寶珠去世,享年89歲。一週內三位倖存者撒手人寰。

20xx年12月10日凌晨2點,最年長的南京大屠殺倖存者管光鏡老人與世長辭,享年100歲。

管光鏡1920xx年4月出生,1937年他在溧水東河沿邊目睹日軍飛機來襲轟炸,他躲在大石頭底下僥倖還生。南京淪陷後,他還多次目擊日軍在南京郊區屠殺當地無辜百姓。

管老生前是一名箍桶匠,生活十分節省,經常幫助別人,在當地口碑很好,曾獲得“鎮文明户”、“江蘇省‘樂天’健康老人”稱號。在老人90歲時,他曾悄悄排隊進入紀念館展廳參觀、悼念遇難同胞。老人生前十分喜歡一把印有十大元帥的扇子,他曾説,現在的美好生活離不開這些革命前輩。管老家人將這把扇子、手錶、茶壺等物品捐贈給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