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節的特點和寓意(通用5篇)

中秋佳節的特點和寓意 篇1

中秋節有很多別稱,中秋節又稱:"秋節"、"八月節"、"八月會"、"仲秋節"、"團圓節"、"女兒節"、"月節"、"月夕"、"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和"端正月"。

中秋佳節的特點和寓意(通用5篇)

中秋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商品廣告上,有的寫"仲秋節",有的寫"中秋節",甚至有的日曆上也有兩種寫法。"仲秋節"、"中秋節"到底是哪一個對?還是全都對?

咱們先看看"仲秋"與"中秋"各是什麼意思。

古人排序時用孟、伯、仲、叔、季,就相當於現在的第一、第二、第三。這其中,孟與伯,表示第一個;仲表示的是第二個;叔與季,有"以後"的意思。

古人説季節時,也用孟、仲、季。春天共是三個月,第一個月就是孟春,第二個月就是仲春,第三個月就稱季春。孟秋是七月,仲秋是八月,季秋是九月。所説的仲秋,就是秋天的第二個月。

農曆八月十五那個節,的確是在秋天的第二個月,但是這個節日是個時點,並不是時段,這個節是秋天中的最中間的那一天,而不是一個月,所以説只能是"中秋節"而不應該是"仲秋節"。《辭海》"中秋"説:"夏曆八月十五日。因在秋季的正中,故稱。"

"仲"讀zhòng,是表示次序的;"中秋節"的"中"讀zhōng,這個"中"是表示位置的。"仲"、"中",寫法不同,讀音不同,意思也不一樣。根據中國的歷法,農曆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

中秋節又叫八月節,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小編認為八月節是最接地氣的叫法,也體現出人們對中秋佳節的重視,只要一説八月的節日,人們理所當然的認為就是中秋節了。在中國北方的地方語言中,八月節也是經常出現的稱謂。

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中秋》:"京師之曰八月節者,即中秋也。"

曹禺《北京人》第一幕:"我看借給他們點吧,大八月節的。"

中秋佳節的特點和寓意 篇2

人生中有好多第一次,這也是我的第一次:第一次做月餅。

今天,綜合實踐課上老師要教我們做什麼呢?老師説,我們要到食堂去做月餅,一聽到這個消息,我們高興地都要跳起來了。月餅我倒是吃過不少,但自己做月餅還是頭一次。想想馬上能吃到自己做的月餅,就有點迫不及待了。

活動開始了,我和同學們排好隊走進食堂,已經有一批同學做完月餅出來了,並且還把一頂白帽子給了我們,這頂帽子高高的,跟廚師做飯時用的帽子一模一樣。當我們戴上帽子,拿起工具,經過這樣一打扮,我們就成了一個小小的廚師了。食堂師傅先把我們的“教科材料”發了下來:一個用麪粉做成的麪糰,然後指導我們做月餅。

終於等到自己可以動手了,我先把麪糰用力揉均勻,然後搓成團,再把它放在桌上輕輕的把它壓扁些,再把早已經準備好的芯塞進去。我心想,這芯放了進去,那麪糰的肚子會不會破呢?想着想着,芯已經被我硬塞了進去,看樣子它不是很情願的。接下來,我就把月餅翻了個身,做成餅狀,最後再給它徹底“整整容”,直到自己很滿意為止。食堂師傅説“現在我們就來烤月餅吧”。我把我的月餅小心翼翼的放進一個盒子裏,坐在座位上,期待着……

終於,我的月餅和其它月餅一起出爐了,我仔細的看着一個個月餅,終於認出了我自己的月餅,它不方,但也不是很圓,黃澄澄的,皮看上去很鬆脆,聞起來香香的,讓人看了會直流口水。我把它小心翼翼地捧到座位上,終於可以吃了,可是當我剛咬完一口後,把月餅重新放回桌上,正在細細品位之際,“啪‘的一聲,我的月餅掉在了地上,“哎”真是沒口福啊。

這次活動,我雖然沒有飽嘗到自己的勞動成果,但給我留下了美好的回憶。

中秋佳節的特點和寓意 篇3

農曆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的中間,因此成為中秋節,俗稱八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具有悠久的歷史,有較多的風俗習慣:首要是賞月,吃月餅,月餅象徵着月亮,寓意團團圓圓,幸福美滿!

在八月的初旬,大人們就開始再忙碌一些禮尚往來的事情:給上司、親人、朋友送月餅。過節了,小孩子們高興十足,點爆竹、放鞭炮。

這天,大人們先把自家門口、院子打掃乾淨。吃過團圓飯,透過窗户,月亮正從樓角慢慢上升,好像害羞的小姑娘,升到樓頂時,似乎有膽大了,一下子跳了出來,頓時,月光灑滿了大地。再過幾個時辰,大人們把桌子搬出來,擺上供品,供品豐富,樣樣具備:各種各樣的月餅,還配着新鮮的瓜果,鮮紅的柿子,咧着嘴笑的石榴,淡黃色的香蕉,藕,柚子,瓜果上插着茱萸,紙做的給月姑穿的鞋……桌上點着香,燃上燭。人們頂禮膜拜……

此時,眾人搬出一把椅子仰望如玉如盤的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對故鄉和家人的思念之情。這不僅使我想起一首王維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啊!

花好月圓人團圓,一年一年又一年!

中秋佳節的特點和寓意 篇4

驀然回望,又逢中秋。片片桂花默默綻放,留一抹芳影香語。枱曆上,餘下薄薄的幾頁象徵歲月的紙。此時,那些關於明月、關於相思的詩詞斷句,一行行疊疊,載着紅塵的囈語,也載着夜的靜謐,悄然而至。

夜闌人稀,我欲覓芳徑,踏曲幽,悠閒信步聆聽。聞天籟傾情彈奏《二泉映月》的寂寥悲愴,“一泓悲愁映泉月,神曲繞樑今未絕。”“賞松濤舞動《高山流水》的繾綣纏綿,“山青青,水碧碧,千古知音難尋覓。”……旋律悠然明悠然暗,心緒百曲,柔腸九轉,是吟詠的共鳴,是喃喃的附和,隨着案頭淡淡的茶香裊裊,思緒宛如這杯清茶,帶着一絲風毫水箋的清澈。映亮了塵世浮生的秦腔百韻、水袖三千。我在喧囂的紅塵中,撿起紛紛落地的心語花瓣,聽一曲曲歌聲繚繞,願,那些散落在歲月深處的水痕彌散開去,溢滿在彼此的心頭,如花永雋。

長夜當歌,印記澹然,月色下,糾纏凝結出了的影,那記憶中的眉眼依然清朗如昨。只想跨越萬水千重山,在浩淼人海中穿越繁華的喧囂,走過大漠孤煙的荒涼去尋找你。離別的日子,自信是兩汪不起波瀾的湖水,是兩彎不興雲影的孤寂的月亮。南國的秋表面繁花依舊,綠草如故。然,我心底卻是星移斗轉,改月換天,度日如年。日日忙忙碌碌走過輕塵,夜夜寂寂寞寞仰望天宇,明月照無眠,給予安慰的是“千里共嬋娟”,柳影花蔭裏是千徊百轉的孤單。我知,今年的中秋,依舊孑然一人。

望天空皎月如練一黛如洗。想起那月中的廣寒仙子,想起那痴痴守望數千年的吳剛。不知痴情的男子何時能感動仙姿玉貌的嫦娥,好蟾宮折桂,終成眷屬歸。轉身靜安一隅,在詩書薰染間,採弦上月華,拔流水芬芳,把絲絲柔情盛開為古老傳説的花朵。

明月清風為伴,踩着古韻悠悠的節拍,一路上筆歌墨舞,已經掛在中天。站在紅塵之外,看千山萬水等若迷塵;看五千年的時光,在發稍上輕輕掠過,琅琅心絃,憑欄的是柔腸千結;也許,船過,水無痕,但是,只要船行過,終有音韻在心中迴盪。“飛花已逐東風去,丹桂偏能留晚香。”這句話,彷彿是遠歌拂着細碎的花,自心頭開落,迤儷在心中。難以釋懷的情節,都皆是紅塵中捨不得逃離的牢。沉溺有時,寂寞有時,情感何需破繭,淡淡一笑間。

中秋佳節的特點和寓意 篇5

中秋節起源於古代對月的崇拜,至今已歷史悠久。“中秋”這一詞最早記載於《周禮》。因我國古時的歷法,農曆8月15日,正好是一年的秋季,而且是八月中旬,故稱為“中秋”。另外,在一年四季中,每季分為“孟、仲、季”三部分,故秋季的第二個月名為“仲秋”。直到唐朝的初年,中秋節才成了固定的節日。民間尚有“吳剛伐桂、嫦娥奔月”的神話傳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