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路上的教師教學反思(精選20篇)

回家路上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1

這是一節綜合應用學過的乘法口訣解訣問題的練習課。教材通過小動物放學回家的情境提供了很多數學信息,採用“你問我答”的數學遊戲方式引導學生主動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本班學生通過前面對乘法口訣的學習,已具備一定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他們能從教師出示的圖畫中發現數學問題並有條理地用語言表達出來,也具有一定的互評意識。大部分學生學習數學感覺輕鬆,愉快,上課思維活躍,勇於回答問題。對口訣的認識也逐步加深。課堂上,根據學生的學習掌握情況,我對本節課作了如下設計:

回家路上的教師教學反思(精選20篇)

一、練一練

將書本第23頁的三道練習題:1、算一算(口算題);2、看圖填空(看方陣圖列式);3、找新家(計算連線題)。讓學生利用課始十分鐘的時間獨立完成。

二、提問題。

1、看一看。(獨立觀察主題圖,看一看圖上都有些什麼?)、提一提。(要求學生,獨立提出一個問題,使這個問題既可以用加法解決,又符合用乘法計算的條件。)( 勵志天下 )

2、説一説。(請2個學生獨立彙報)

3、小結。結合剛才彙報的問題,進行總結性引導。要提的問題必須符合兩個條件,第一:要用加法計算,那麼問題一般都是“一共”類的問題;第二:還要能用乘法計算,那麼問題中所提問的對象,每一個加數必須是相同的。

4、試一試。(請同學們再試着提出更多的乘法問題,並列式解答)

由於在小結時,孩子們發現提乘法問題並不是很難,只要是“一共”類的問題,所提問到的對象每份數都相同就可以了,這個難點突破後,通過巡視發現,大部分孩子都在主題圖中找到三個以上的問題,並結合2~5的乘法口訣進行列式解答。

回家路上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2

《回家路上》這一課的教學設計體現了新課標的教學觀念:

1. 創設學習情境,激活學生的學習思維。

《數學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與已有知識設計生動有趣的。直觀形象的數學學習活動。因此,在教學伊始設計成觀察主題圖、聽錄音故事、想數學問題等活動,積極創設學生熟悉的、喜愛的生活情境,使學生從生活情境中主動地感受數學、理解數學和應用數學。

2. 剖析學生情況,靈活調節學習重點。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進行有條理地思考,對解決問題的過程進行反思。”是課程標準的要求。針對平時學生從練習與作業中反映出來的不善於用完整數學語言整理信息的現象,設計有價值的思維活動,積極促進學生進行有效學習,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如動筆在練習本上寫出想提出的問題這一環節,就是培養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索後,能用通順、簡潔的語言提煉出數學問題,既充分培養初步的數學思想方法和意識,又整合了語文學科與數學學科的知識聯繫點。

3. 優化合作環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而且,合作精神是時代對人的基本要求,真實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情、任何一項任務,都必須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合作才能得以完成,得以實現。所以,在教學活動中,着力優化合作交流的環境,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索,從而促進學生的發展,是尤為重要的。

(1)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營造合作氛圍,提供合作機會。如:在聽故事後,首先讓學生獨立思考想提出什麼問題,而後再組織小組合作學習,並且讓學生之間互相提問、互相評價,創設寬鬆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們在愉悦、民主、平等的氛圍中,縮短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和共振,激發起合作的慾望,從而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合作活動中去。

(2)拓展合作時空,注重應用實踐,提升數學素養。

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人在教學設計時特別注意體現這一理念,努力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參與數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在認真聽講、課堂練習的同時,有更多的機會去親自探索,去與他人交流和分析探索的結果,更好地理解數學的基本知識,形成基本技能,掌握數學方法。如:教學訓練安排學生和父母或好朋友觀察家中物品或上學路上的景物,尋找數學信息,試着提出並記錄5個數學問題,進行相互提問並解答的遊戲。充分貫徹聯繫生活和數學應用的思想,讓學生具有實踐活動的機會,有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機會,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待現實生活,結合生活實際學習數學、應用數學。

回家路上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3

學生不一定能直接提取有價值的數學信息,對於學生的彙報,教師適當給予肯定的同時,要着重引導學生從數學角度去觀察。如何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角度觀察情境、提取信息,是本環節的關鍵。由此讓學生根據乘法的意義提出數學問題,運用乘法的知識,解決數學問題。讓學生從觀察中感悟到:一向喜歡數學的笑笑,她看得很仔細,她看到了魚,還發現河裏有四羣魚,每羣都有三條,於是她在想:河裏一共有多少條魚?這樣,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全圖,並提出數學問題。

備課時,我考慮到學生在靜態圖中獲取信息存在難度,上課時告訴學生要按一定的順序進行觀察,然後簡單介紹這個圖的情況。你們看,這幅圖有學校、樹木、花草、小河,從學校走出三羣小朋友,每羣小朋友都是三個;在他們經過的草地和樹上飛來三羣小鳥,每羣小鳥各有5 只;他們走到河邊時看到游來四羣小魚,每羣有三條魚;接着又看到從遠處划來的四條小船,每條船上有四個小朋友等等。這樣逐個呈現圖中信息,為學生提供了形象的“幾個幾”的資源。學生根據畫面輕鬆地互相提出用乘法來解決的問題,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實際上也就是乘法口訣在生活中的應用,從而利用生活經驗有效地理解了抽象的乘法意義。

單一的數學計算和練習不僅使學生感覺枯燥,而且不利於長期記憶。創設豐富有趣的活動情境,能化枯燥為生動,有利於激發學生參與的興趣,使學生在比賽、遊戲、模擬生活情境等活動中,自覺主動地運用、鞏固數學知識、提高效率。

回家路上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4

這是一篇能夠引起學生思考而有所悟的童話故事。春天,小鹿栽了一叢玫瑰,他常常去鬆土澆水,玫瑰花長得很好,漸漸地花骨朵兒已經長出來了。這時,小鹿卻跌傷了腳不能走動而沒見到他喜愛的玫瑰花,就在小鹿兄弟倆感到惋惜的時候,黃鶯和微風過來告訴他們,玫瑰花給他們帶來的快樂。小鹿不再難過了。這篇故事語言美,情節曲折,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內容貼近學生生活,但理解“為什麼説小鹿的玫瑰沒有白栽”對學生來説有一定的難度,這一課的重點、難點也就是理解小鹿的玫瑰花為什麼沒有白栽,體會栽花種草的價值,認識到為別人創造幸福,自己從中也能得到快樂。

教學中要突破這個重難點,應該從小鹿的弟弟説的兩句話:“這玫瑰你白載了,一朵花都沒有看着。”“看來你的玫瑰沒有白栽!”一開始是“白栽”到後來又説“沒有白載”,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其實這一個問題就引出了整篇課文的重點,從而也突破了難點。所以教學時,我把重點放在學生朗讀課文上,先是自由讀、同桌互讀、指名讀,然後指導學生默讀課文,用橫線畫出鹿弟弟的話,讀讀這兩句話,想想你有什麼不明白的嗎?有的學生就説:“我覺得奇怪,鹿弟弟為什麼開始説玫瑰白栽了,可後面又説玫瑰沒有白栽?”我引導學生抓住小鹿精心種花的句子,邊讀邊體會小鹿對玫瑰的喜愛之情;再抓住小鹿動作的句子指導感情朗讀,體會感悟小鹿失望和惋惜的心情。接着,小組分角色朗讀後面課文,重點是讀好黃鶯、微風的對話。我先和學生合作進行分角色朗讀,後讓學生再分角色表演讀,通過扮演角色的朗讀、表演,大家再次反思課文內容就會自然而然體會到“小鹿的玫瑰沒有白栽”的道理,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理解。感悟出“小鹿種玫瑰雖沒看到花開而給他人帶來了幸福和快樂,當別人有了幸福和快樂,自己也深感高興”這一文章的含意,進而讓學生輕鬆愉快地解決了本文的重點問題,達到了學習目的。抓住學生思維正活躍之時,我進一步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還有哪些動物欣賞到了小鹿的玫瑰花?學生一下子嘰嘰喳喳説開了,小燕子、花蝴蝶、勤勞的蜜蜂、小兔……通過説話練習,體會小鹿的玫瑰花給他們帶來的快樂,受到了情感的薰陶。

這篇課文的教學更讓我堅信了這一點,那就是“簡簡單單教語文”,讓學生多讀吧,從讀中感悟,從讀中理解。

回家路上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5

《看馬戲》是國小語文新教材一年級第一學期第二單元中的一首充滿童趣的兒歌,兒歌生動形象地描寫了馬戲城裏的小動物們表演的節目。兒歌中的小動物們活潑可愛,學生很容易對他們產生喜愛之情。

在朗讀兒歌的過程中落實字字過目,讀準字音,不加字,不漏字的要求,同時能熟讀成誦。書寫方面,學習筆畫“豎折折鈎”,書空“是”字,複習筆畫“橫折彎鈎。本課要求認讀的平舌音和整體認讀音節,學生第一次接觸,所以它是教學中的難點。

這堂課中我也有許多不足的地方。首先,揭示課題後,由課題引出的“馬”字的學習,這個部分用的時間過長,教學活動不緊湊。其次是我自身的疏忽,學生在拼讀第四聲的時候,聲母有帶聲調的現象,我沒有及時糾正。最後是活動形式還不夠豐富,雖然盡力想了許多調動氣氛的教學方式,比如學習“八”的時候讓學生用手勢比劃“八”和“人”的不同,在朗讀時,安排師生合作、男女比賽等各種方式。在拼讀拼音找字寶寶的環節,課堂氣氛不夠活躍,這個部分如讓學生找自己的好朋友一起拼讀,這樣他們的興趣會更高,也讓每個學生都得到鍛鍊的機會。

回家路上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6

週三,我有幸聽取了高明珠和馮麗娜兩位老師的語文課。能夠説不虛此行,受益非淺。每聽取一堂課,就有不同的收穫。概括起來,有以下幾點:

一、每位語文教師都有紮實的基本功。

表此刻抑揚頓挫、字正腔圓的讀功;侃侃而談、出口成章的説功;架勢端莊、字跡工整的書功。這些都引起了我的深思,同時也深深地感受到了自己與他人的差距,學習勢在必行!

二、教師的教育觀念轉變了,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

在課堂上,沒有教師的居高臨下、越俎代庖,有的只是和諧的氛圍,師生間思維與思維的對話,情感與情感的交融。整堂課上,無處不見興奮活躍的思維火花。

三、語文課上,花架子少了,學生紮紮實實的學的訓練多了。教師注意了讓學生經歷知識的構成過程,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能夠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方法自主學習了。同時,教學形式更加開放了。而且,教師十分重視讓學生透過朗讀來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與意思。尤其高主任指導學生朗讀環節,更使我深深體會到這一點。

四、教學課件利用的恰到好處,不僅僅調動了國小生的學習的用心性,而且使學生親有感受,便於更好地理解課文。

然而,在實施新課程的過程中真正落實“有效教學、主動參與”,一些矛盾引起了我的思考。

一:學生合作、探究、交流的時間和要在一節課有限的時間裏完成學習任務之間的矛盾如何解決?

一節課只有40分鐘,在新課程理念下,學生完成學習任務,是需要不斷合作、探究、交流的,而這個過程往往是一個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過程,這個時間如何調控和把握?對我來説,確是一個難題,

我想,這就要求我們引導者就應懂得調控藝術,做到收放自如,開闔有度,在能夠引發學生思維處必須要放,讓學生充分合作、探究、交流,盡情地享受馳騁思維的樂趣;但當學生的已完成了這個思維過程後,就要及時收,當學生的描述處於不斷重複時,就要及時進行下一個環節,用新的信息再次激發學生新的思維。這樣開闔有度,才能既完成了一節課的學習任務,又注重了學生合作、探究、交流的體驗過程。

二:學生自主、合作、探究中個體與個體之間的差異與整體的全面發展如何協調?

個性化學習是新課程所提倡的,那裏個體與個人體之間的差異既指學生個性化學習帶來的差異,也包括學生中發展快的與展緩慢的之間的差異,這種差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中越來越明顯,個性是學生中發展快慢之間的差異。聯繫自身課堂教學,我發現:小組互相合作、探究理解,反應慢的學生往往呆坐一邊,默不作聲,這種差異會帶來整體發展的不協調。

要解決問矛盾,教師在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中,首先要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尤其是要關注反應慢學生的學習習慣。其次,要注意學生自主、合作、探究中的一些細節,一些具體的方式。如教師教給學生合作方法,把不同個性、特長的學生組合在一個小組,讓他們互融合、互相學習,並選出小組長,讓組長負責全組的活動,幫忙每個學生學懂知識,學會學習。

三:學生開放、多樣的思維與思維的準確性、完整性之間的矛盾如何解決?

新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時間潛力,而創新性思維是學生創新的基石。語文課堂教學中,老師們都很注意在課堂上激發學生創新性思維的火花,創設適合創新性思維的情境,鼓勵學生展開想象,發散思維,學生的思維呈現出開放、多樣的特徵。這樣難免會出現一些學生思維的怪異、獨特,這就要求老師就應注意他們的思維的準確性、完整性,並有職責引導其向正確的思維方向邁進。

除此之外,在新課程教學中還出現了許多值得思考的問題。如,教師如何將新理念融於教學行為的潛力和教育教學的實踐中,課堂的實踐活動如何開展才有效等,這些都需要在教學中不斷探索,不斷認識,及時總結反思,再到實踐中去完善提高。

回家路上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7

《買文具》(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第六單元《購物》的第一課時,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在購物活動中認識小面額的人民幣,體會元、角、分之間的關係,會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其實對於人民幣的認識學生並非是一張白紙,因為這是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觸到的,大部分學生都有過隨家長或單獨購物的經歷。因此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把這一概念的學習設計成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初步認識人民幣,學會簡單的購物,並瞭解元與角、分之間的進率關係。同時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與他人合作的態度以及學習數學的興趣,並進行愛護人民幣、勤儉節約的教育。

導入時我首先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笑笑買文具”的情景,讓學生知道買文具需要錢,明白認識人民幣的重要性,再次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在小組內認識不同面值的人民幣,通過交流了解到其實大多數學生已經能夠識別不同面值的人民幣。師再此基礎上通過認一認的活動,利用課件強化,並歸納出人民幣的單位。

元、角、分之間的進率,進行元、角、分的簡單計算是本課教學的難點。為了突破難點,我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開展各種學生熟悉、感興趣的數學活動。安排師生、生生兑換不同面值人民幣的遊戲。尤其是在用一元錢換零錢時,學生更是以百分百的活力投身其間,答案異彩紛呈,有換10張1角的;2張5角的; 5張2角的; 1張5角、2張2角、1張1角;1張5角、1張2角、3張1角。通過學生的拿、數、想、比等手段,使學生體會到兑換方案的多樣性,富有趣味地得出元、角、分之間的關係(1元=10角),並類推出1角=10分。學生形象思維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得到了較好的發展。

《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為此我創設了真實的數學購物活動,讓學生分小組進行購物活動,此時學生興趣高漲,在一種興奮、積極的心態下學習數學,學生在買賣之中互幫互學,在付幣、找幣中體驗購物過程,積累經驗,加深知識的實際應用,有助於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並適時進行勤儉節約的教育。

回家路上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8

《桂林山水》是一篇寫景的經典之作,以生動形象的筆觸描繪了桂林山水的秀麗風光。緊扣桂林山水的特點,在教學中,我認為以下幾點做得比較成功:

一.抓住主線,瞭解課文內容

學習這篇課文,首先要讓學生知道作者的寫作順序。課文開頭一段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以一個“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麗之景堪稱天下第一。第2、3自然段圍繞這一名句分別寫了桂林的山、水的特點,先寫灕江的水靜、清、綠的特點,接着寫桂林的山奇、秀、險的特點。第4自然段寫了作者觀賞桂林山水所獲得的總的印象,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詩句收尾。抓主線,使作者的思路和教者的教路有效融合,快速瞭解了課文,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二.讀讀悟悟,感受桂林山水的美。

語文新課標指出“朗讀是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應讓學生在積極思維和情感體驗中,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因此,在教學中,我採用了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讀中有思考,讀中有感悟。學生對讀書的思考和感悟往往還停留在表層,在教學中我不斷引導和點撥,應該説這節課中,文本的朗讀是充分的紮實的,主要包括朗讀整篇課文或自然段、抓住關鍵詞句朗讀(特別是通過“啊”在不同字音後面的讀法更是提高了他們的朗讀興趣)。首先讓學生充分練讀後,根據自己的感悟,把自己喜歡的段落語句讀給老師同學聽,師生共同評議。學生有了充分的自由,變得愛讀,想讀,帶着情感和體會理解課文內容,讀出文章的味道,語感也便隨之產生了,使之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作為審美的主體,通過感官與心智去感受、去體驗。

三.啟發想象,學生進入意境

愛因斯坦説:“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動着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語文教學如何激活學生的想象呢?為了能夠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表達能力,在教學桂林山美景的時候,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象説一説山的樣子,給它取個名字,有的説“美女”“公雞”“擎天柱”,在學生充分練説的時候,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課堂氣氛很熱烈,孩子豐富的想象力讓我為他們感到高興。然後學生再練讀,感受山水的特點。

反思自己整堂課的教學,固然自己做了大量的準備。但是我覺得作為一名教師,尤其是語文教師,面對新時代有更高要求的孩子們,更要“多閲讀 重積累”。

回家路上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9

一、本單元教學的關鍵是讓學生熟練掌握“幾個幾”的表達方法。

二年級學生在平時的生活經驗中,雖然經常見到“幾個幾”的現象,但很少用“幾個幾”來進行描述;而在課堂教學中,是首次認識“幾個幾”這種表達方式。

根據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教學中可以通過等多種方式,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形成對“幾個幾”的感性認識。例如:

(1)看圖

讓學生觀察教材上的主題圖,引導學生概括:小兔每2只一組,每組就是1個2只,兩組就是2個2只,三組就是3個2只……

(2)操作

讓學生用小棒擺一擺,並説一説:每幾根小棒一組,一共有幾組,也就是幾個幾根小棒?

(3)畫一畫

每5個圓圈一組,畫3組,就是幾個幾;你能用三角形畫出2個4嗎?

(4)遊戲

根據老師拍手的次數,説説看,老師一共拍了幾個幾下?

同桌同學一起玩拍手遊戲。

讓學生運用手、眼、耳、口、腦,通過觀察、操作、想象、聽、説多種方式從不同的角度去感知,在比較中進一步理解幾個幾的實際含義,在鮮活的具體情景中初步建立起“幾個幾”的表象。

二、在現實問題中引入乘法。

通過教材第二個例題“一共有多少台電腦”這個實際問題,自然引出乘法,讓學生了解乘法產生的背景。

有關乘法各部分名稱、讀寫方法等數學常識,通過讓學生看書自學和集體交流來教學。

本環節的重點是溝通乘法算式意義與“幾個幾”之間的聯繫,儘管沒有明説:“一個乘數是相同的加數,另一個乘數是相同加數的個數”,但要引導學生思考並口述乘法算式的含義。如:

四乘二就表示4個2,為什麼其中一個乘數是4呢?因為加數2有4個;為什麼另一個乘數是2呢?因為相同的加數是2。

從而使學生對乘法的意義逐步由感性認識過度到理性認識。

三、引導學生認識到學習乘法計算的價值,培養學生應用意識。

通過加法和乘法算式的對比,在強烈反差中,使學生認識到求幾個幾用乘法算式表達比較簡便,感受學習乘法的必要性打下基礎。

例如:請學生列式計算9個2的和,看誰寫得快。

四、加強對比,避免加法運算的負面干擾。

剛剛接觸乘法計算時,學生容易把加法和乘法混淆。

例如把2個5相加,寫成5×5;把5和4相加寫成4×5;把2乘3的積算成5。

這樣的錯誤是很正常的,在課堂上要有意識第通過一些對比練習,讓孩子儘快弄清二者之間的區別。

五、抽象過程循序漸進。

由於二年級學生是初次接觸乘法,認識“幾個幾”,接受新知有個過程。

在教學中,必須通過不同的情境,大量的實例,幫助學生積累足夠形象感知,才能讓學生領悟到這些不同實例的相似之處,從而在腦中建立起乘法意義。

回家路上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10

通過網上研修學習,乘着我縣課改的春風,我上了一堂教改課——《金色的魚鈎》。上完之後,我感受頗多。

《金色的魚鈎》是一篇略讀課文,描寫的是紅軍長征途中發生的一件感人至深的故事。課文用《金色的魚鈎》做課題,意義深刻。“魚鈎”記錄着老班長的英雄歷程,閃耀着老班長金子般的思想光輝,象徵着老班長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本文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於革命捨己為人的品質教育,學習作者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展現人物內心的表達方法。訓練簡要複述故事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本文的教學重點是體會文章中藴含的思想感情,難點是理解“在這個長滿了紅鏽的魚鈎上,閃爍着燦爛的金色的光芒”這句話的含義。

為了很好的完成教學任務,我運用了“自主式五步”教學模式來進行教學,具體步驟如下:

一、激趣明標。對於這個環節,我是這樣做的,先請學生齊背毛澤東寫的《七律·長征》,然後請學生講一講長征的時間,經過的省份和一些重要的戰鬥,在學生了解長征的基礎上,老師作一個小結從而引出課題,並提出學習目標。

二、自主學習。在這個環節中,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精心設計了四道題,讓他們進行自主學習,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小組中的成員可以互相討論,時間是8分鐘。這4道題是這樣的:(1)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2)課文的題目是“金色的魚鈎”,這個魚鈎是金色的嗎?作者為什麼説:“在這個長滿了紅鏽的魚鈎上,閃爍着燦爛的金色的光芒?”(3)本文的哪些內容讓你深受感動,找出來,並説一説讓你感動的原因。(4)把描寫老班長神態的語句找出來,並説説你從中感悟到了什麼?

在這個環節中,學生的學習興致很高,討論的也很熱烈,與平常死氣沉沉的課堂氣氛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三、合作展示。在這個環節中,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各派一名代表上台來展示本組自主學習的成果,老師給予適當的評價。這個環節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自由發揮,自我展示的平台,讓學生暢所欲言,這樣在課堂上,學生有了展示自我的慾望,迸發出了創造的火花,樹立了學習的自信心。事實證明,學生的 表現出奇地好,他們的發言簡直可以用“妙語連珠”來形容。

四、當堂測試。在這個環節中,我設計了一道訓練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題。題目是這樣的:在革命烈士紀念館中,陳列着那枚金色的魚鈎,你是一名講解員,請你向前來參觀的人講解“金色的魚鈎”的故事。這個設計既讓學生加深了對課文主題的認識,又訓練了學生的複述能力。學生一看到這道題,情緒高漲,都想上來試一試,有些同學的講解非常到位。有位同學開頭是這樣的:朋友,這是一個長滿了紅鏽的魚鈎,也是一個不平凡的魚鈎,就是這個長滿紅鏽的魚鈎,包含着一個十分動人的事故……學生的表現讓想起了一位科學家的一句話: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起整個地球。我覺得學生也可以自豪地説:給我一個展示自我的平台,我會表現的很出色。

五、提升小結。這個環節既是老師對課堂情況的總評,也是課堂的延伸。當學生談了自己在這堂課中的收穫之後,我適時的總結了一下,並提了一個要求。我是這樣説的:在長征途中,還有許許多多感人的故事,請同學們課後去搜集一些,我們準備組織一次長征故事會。幾天後,這個故事會開得很成功,同學們都踴躍上台,爭着講述自己蒐集到的故事。

從以上事實證明,運用“自主式五步”教學模式,不僅把課堂主動權還給了學生,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在以前我上這類課文時,要麼叫學生自己讀課文自己解決課後習題,要麼會直接將課後習題的答案告訴學生。這兩種做法都存在許多弊端,前者是一味的放,讓學生在讀課文和做習題時增加了難度,對課文的理解不夠深入到位,往往不能準確的回答問題,一遍,兩遍……老是不對,結果搓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後者則沒有充分的給學生讀書和思考的時間,只是被動的接受答案,並不知道課文裏講了些什麼,問題的意思是什麼?久而久之,學生養成了依靠老師説答案的懶惰思想,不再主動的朗讀課文、思考課後習題。而運用“自主式五步”教學模式避免了這個弊端。

另外,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我也發現了自己的不足,那就是在課堂上,沒有給學生自由的空間去質疑。這樣,就使得學生對知識的學習還不是那麼主動。記得一位教育家曾經説過:如果學生無所疑,無所惑、無所求,那麼,老師的啟發是不會生效的。所以,我覺得要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作為主導的老師還應該給他們質疑的機會。

在我縣教體局的引領下,在我縣教研室的組織實施中,我縣中國小“自主式五步”教學模式的課改已經進行一段時間了。在這一過程中,我感受到了這種教學模式給我的課堂教學帶來的實惠,也驚喜地看到了學生的變化。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將繼續運用這種教學模式來進行課堂教學,把自己的教學水平升上一個更高的台階。

回家路上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11

本學期我擔任國小信息技術課教學,三年級教授的是計算機入門知識,四年級講授的幻燈片製作內容。根據三、四年級學生的知識結構及學習特點,我現將本學期以來的教學體會總結如下:

一、打好紮實基礎,養成良好習慣

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説,本學期剛開始系統的學習計算機知識,(大部分學生接觸過電腦但沒有系統的學習)作為信息技術教師,我覺得幫助學生打好紮實的基礎,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顯得尤為重要。為此,我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開展教學工作

對於剛開始接觸計算機的學生來説,他們一般都有較濃厚的興趣,積極性較高,但較迷茫,不知從何處學習。此時,我以講故事的形式介紹計算機的發明、發展過程,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下接受計算機基礎知識。然後,我以打比方的方式介紹計算機的組成原理,用我們人身體的各個部分來類比計算機的組成部件,學生比較容易接受和掌握計算機的基本組成原理。接下來,我用玩遊戲的方式介入鍵盤的操作知識的講授。對於剛學習計算機的學生來説,練習鍵盤本來是一件單調枯燥乏味的事情,如何保持學生學習計算機的積極性,我選擇了金山打字通軟件,該軟件裏面有打字練習遊戲。從此入手,學習變得輕鬆有趣了,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鍵盤操作。

二、合作探究學習,體驗學習樂趣

四年級學生已經學習了一定的計算機知識,具備一定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在本學期的幻燈片製作課程教學中,我主要採取的教學方式是讓學生分組合作完成各自的主題製作項目。每個小組選取一個主題製作項目,自己蒐集製作所需的圖片、聲音、動畫等素材,完成各自的創意設計,然後製作完成各自的主題項目。在此過程中,我主要是講解關鍵的製作技術,同時輔助各小組,提供技術上的支持。根據各小組的完成情況,學生基本上能製作圖文並茂的作品。在此過程中,學生不但能掌握各種幻燈片製作技術,而且提高了大家互相協作的意識,增強了團隊精神。當然,項目完成的質量還不算太高,諸如創意設計還有待提高,我相信經過進一步努力學習,學生會有長足的進步。

教學是一個長期複雜的過程,如何進一步組織好學生、組織好教學、提高教學質量,是我長期值得研究的課題,我將一如既往的紮實工作,提高工作效率,高標準的完成各項教育教學任務。

回家路上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12

初讀劃出有關句子,再讀體會交流,在學生與文本充分對話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讀好課文的重點部分。在這樣的過程中教師適時評價,提升學生的認識,昇華學生的情感,培養學生的語感和學生的語文素養。

在課伊始時,我要求學生初讀課文,自主感悟。在這個環節中,我創設了一個力求一石激起千層靈的中心問題:“看來大家課前預習的不錯,下面我們就跟隨老舍爺爺一起去看看北京的春節。請同學們打開書,注意這一次讀書,要認真地朗讀課文,看一看北京的春節給你留下什麼樣的印象?”

學生通過自由讀課文、自由感知文本、自由和文本對話,在交流彙報在交合彙報中進行師生對話和生生對話,最後迴歸文本——説説老北京的春節從哪天開始?到什麼時候結束?我此時設計了兩個語言訓練點對學生進行表達能力的訓練:語言訓練點1、這麼熱鬧的春節從哪天開始?到什麼時候結束?請説一句完整的話。語言訓練點2、照北京的老規矩,春節差不多臘月初幾就已經開始了,首先第一個好日子是——其次是——接着是——最後是——。

同時,對學生的思維和表達,我積極進行了有效的評價理答:1、兩個問題,能用一句完整的話表達,真不容易。誰再來説説?2、你的表述真有條理。3、太神了!這麼長的句子你都能説得這麼流暢、完整。誰也能向這位同學一樣説説?4、哇!在表達中,你能加進自己的語句,使句子表達得更加具體,向你學習!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先概括出敍述順序,老師提示質疑,重讀課文,鍛鍊縝密思維,然後瞭解文中詳寫與略寫的日子。既遵循了學習的規律,又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而且,在滲透本課的表達方法時,針對文本的內容特點,選擇了一個教學內容點設計了語言訓練説話句式,用積極地評價來給予學生積極的迴應,激發學生進行了積極的思考,做出了精彩的回答,也就是對學生回答給予及時的讚揚或者表示接受學生的觀點。使學生更願意參與問答,並在問答中使學生的語言能力得到有效的訓練和提高。

回家路上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13

今天學校讓上交一篇生本課的教學反思,正好昨天講的《桂花雨》一課,感覺還不錯。就隨便寫寫吧!<<桂花雨>>是一篇優美的散文,文中瀰漫着作者淡淡的思鄉情緒和對故鄉美好的回憶。這是一篇自讀課文,我在寫教學設計時,以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為主線,引導學生多讀,在讀中感悟和理解,自己發現問題,並在讀書、思考、討論和交流中解決問題,掌握學習方法。並通過課文的學習,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的童年生活,説一説自己不能忘記的人和事,在閲讀學習中培養口頭表達能力。

“搖桂花”這一段既是課文內容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重點。這部分的教學我注意了讀中感悟,引導學生深入的體會了“搖桂花”時的快樂心情。我先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再利用評讀來滲透“注重抓住人物的語言和動作,從中感受人物複雜的心理活動”的學習方法,這也是本單元的訓練重點。然後從學生從讀懂的地方入手,因勢利導,然後步步深入,漸入佳境。對於作者盼望“搖桂花”的迫切心情和“搖桂花”的快樂,我引導學生閲讀文字,從領會對話和動詞入手,用分角色朗讀和讓學生説説這樣讀的理由,在閲讀中體驗和感悟作者的急切和快樂之情。

在引導學生感受“桂花雨”的時候,我藉助課件提問,從課文當中找出什麼是”桂花雨“,用課文中的原句回答。孩子們找到後,我又藉助課件上的圖片,讓孩子們再次感受“桂花雨”的情景。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帶着這種感悟和體驗再次進入文字,讀出其中的感情。

課文的最後兩個自然段是作者的真情流露,這時需要學生靜心體會,默默感受,特別是母親的那句話以及作者懷念童年的那份情。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通過讀來感悟。在回憶童年的時候,孩子們都積極的發言。在交流過程當中體會到作者和母親的那份深情。最後,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的童年生活,説説難以忘懷的人和事,進行情感和能力的遷移。

後來小組以採訪的形式讓組員們分享,最後每一組選出一個代表和大家分享。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熱烈的討論,在孩子們分享的過程中,我看到孩子們在説自己的家鄉時,臉上的喜悦之情是我們課堂上很少見到的。這時的我也被他們感染了,和孩子們分享了我小時候的趣事。孩子們都聽得津津有味,有的還説去我的家鄉呢!嘿嘿,一個有山、有水、有花、有野果、有松鼠的地方……還有最親、最愛的人。也許是對家鄉的懷念吧,感覺以前的事物都是那麼的美好!

每次一寫到自己的家鄉,總是受不住筆。嘿嘿……言歸正傳,我覺得教學不是教師唱獨角戲,離開了“學”就無所謂“教”,也就是説教學要從重視教師“教”的構思,轉向重視孩子“學”的引導。我們一直在提倡生本課堂,要相信孩子,讓孩子在充分自學中思考、記憶、分析,發現問題,提出疑點,在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下解決問題,獲得知識,這樣所獲得的知識才紮實牢固。作為老師的我們,應該給孩子們多一些的理解與表達的空間,讓孩子們去感受,去體驗,去嘗試,我相信孩子們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回家路上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14

《我不能失信》這篇課文是一篇略讀課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要培養學生獨立閲讀的能力。在教學時,我以學生的自讀自悟為主,讓學生獨立閲讀獨立思考。初讀課文之後我讓學生試着説一説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對於剛升入三年級的學生有一定困難,但是我們要逐漸去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第一位同學站起來把課文的內容敍述了一遍,雖然語言比較羅嗦,但是把課文的意思説了出來。我對他説:“你用心去讀了,説出了課文的內容。如果語言能更簡練些,那就更好多了。誰能試着用幾句話説一説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第二位同學回答的時候,語言簡練了許多,基本上概括出了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但是有個別句子説的不是很通順。“誰能完整而又簡練的説一説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情?可以自己先試着説一説,也可以説給你的同位聽一聽。”當第三位同學起來回答的時候,語言變得更加精煉了,説的句子也更加熟練了,學生的概括能力得到了提高和鍛鍊。這個鍛鍊有學生自己的思考,也有傾聽別人得到的啟發。當學生自己的想法和其他人的思想結合起來的時候,學生的思考會變得更加的全面和廣闊。

很多時候,培養學生的一種能力是相當困難的,它需要一段相當長的時間。特別是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現在許多學生説起話來經常詞不達意或者是囉裏囉唆説不到重點。所以,我就想到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的能力。可能一開始孩子説不明白,但是隻要老師有心去指導孩子説話的方式,孩子的口語交際能力就會得到一定的鍛鍊。如果我們每一節課中都有意識的去注意學生的説話方式,然後針對他們的語言表達進行正確的引導和糾正,相信日積月累,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就會得到提高。

回家路上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15

教材分析:《共同的家》一課是一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首兒童詩歌。本單元課文內容圍繞“家”,從不同角度安排了4篇課文。有寫家庭生活的;有寫動物生活的;有寫大自然事物的家,延伸到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本單元的重點仍是培養學生朗讀課文,通過讀,理解課文意思及良好的閲讀習慣,擴大語言積累,在語文教學中切實落實“培養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重要任務。

本課是一首兒童詩,通過用學生熟悉的事物作比,形象地寫出了世界上的事物都有自己的家,讓學生體會為什麼説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滲透了熱愛地球就是熱愛自己的家的教育。全文共5句,1至4句按從上到下分別指出“藍天、樹林、小河、泥土”是“白雲、小鳥、魚兒、種子”的家。 第5句是總結,又是昇華,告訴我們世界上萬物雖然都有自己的家,但都生活在地球的懷抱裏,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

教學理念:

第一、閲讀方面: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閲讀教學要重視朗讀的指導,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本課教學要以朗讀為主,在讀中成誦,在讀中受到美的薰陶。

1、體驗閲讀,讀中見悟

以讀為主,不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給學生充足的讀書時間與多樣的讀書形式,指導學生把課文讀好,讀美,在讀中去感悟,在讀中去欣賞,去接受潛移默化的教育。教學《共同的家》一課,結合詩歌短小精悍這一特點,我讓學生充分自由地朗讀。在讀中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在讀中感受語言文字的美。結合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在腦海中浮想與詞語相關的清晰具體的形象“藍天萬里,白雲朵朵;樹林裏小鳥在歡唱;清清的河水中,魚兒自由自在地遊;嫩綠的芽破土而出,迎着和風微笑……”從而進一步悟出“家”的內涵——温馨、快樂,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教師適時的評價點撥給了學生個性化朗讀更大的空間,讓他們在體驗中把對語言文字獨到的理解感悟,通過讀張揚出來,從而形成語感。

2句式遷移,刨編詩歌

兒童詩的句式往往可以舉一反三,遷移運用。《家》這課中句式“(什麼)是(誰)的家”的遷移有兩次。一是在學習課文“地球就是我們共同的家”前,其主要目的通過句式的拓展練習使學生對於我們和底氣關係的感悟,從藍天白雲、樹林小鳥以及其他的生活經驗遷移過來,無需説教,一樣親切感人。既突破了難點,又達到了潤物無聲的效果。二是在學完整首詩後,讓學生用此句式創編兒童詩。這種創編,是學生超越生活經驗的創造思維,不僅培養了他們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同時在運用積累詞語和句子,豐富閲歷,積澱對語文內涵的感悟。

3、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鼓勵質疑,引導發現,解放學生的頭腦和嘴巴,使他們敢想,敢説,用自己的方式解決疑問。師生共同探討,共同研究,老師給學生以指點,學生也給老師以啟發,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共同進入文本所營造的特定情境,接受感染和薰陶。

第二、識字方面:《新課程標準》 的識字教學,遵循低年級學生身心特點,強調多識字,少寫字,培養學生的 識字興趣,減輕了勞動強度,調動了學生識字的積極性。但是,新課程的讀寫分離從另一方面又給識字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君子動口不動手” 學生學得快,忘得也快。因此,識字教學成了新課程下教師最頭疼的問題,教學過程敏繁分瑣析相當乏味單調,沒有意義,且耗時大。我覺得讓學生在充分自學中用多種方法思考,記憶,分析字形,是培養識字能力的捷徑。當然自學不等於老師不教,教的目的是為了不教,放手讓學生自己思考,自己發現問題,獲得知識,這樣的所獲才紮實牢固,還可以從中摸索體會漢字的構字規律。比如:以舊帶新,形近字對比,同音字,基本字加偏旁,熟字去偏旁,拆部件,增減筆畫。

教學思路:《共同的家》安排兩課時,本節課是第二課時。第一課時學會兩個生字“雲、子”,會藉助漢語拼音讀文,做到三不。能初步懂得課文內容。下面説説第二課時的安排。

第一,導入。以及具親和力的語言,學生熟悉的內容我的兩個家引入,讓學生猜猜我有幾個家,問題很簡單,但是卻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明白家就是有愛的地方。

第二,新授。我根據教材句勢相同的特點,從家入手,聯繫學生自身的知識水平和生活實際,以讀帶動説,即引導學生觀圖説話,讀句子提問題,再讀句子體會情感。把學習的權利全部給學生。其間,充分利用電教媒體,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比如樹林歡唱的小鳥,泥土衝破土而出的種子,以及利用一些反面例子告訴學生我們應該如何保護地球,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並且練習用“是( )的家”句勢説話,延伸了課文內容。

第三、背誦。也是抓住了教材的特點,告訴學生要找規律,找竅門,事實上也就是告訴學生文章的寫作順序,為後面的仿寫習作打基礎。這樣做,學生自然而然地就把兒歌中的這內容背誦了下來。正像葉聖陶老先生曾説的:“不待老師講,達到不需教。”的境地。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的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導之以理,授之以法,是“授人以漁”,而不是“授人以魚”。

第四,識字。識字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分析漢字的結構,是由什麼和什麼組成的;分析字形特點,如一些象形字“火、山”等,再有利用熟字學新字,也是我們在識字教學中經常用到的。本課中共有三個生字,我重點採用的是分散識字。在第一課時我們已經學習了兩個,本節課重點學習“個”字,學生可以選用自己最熟悉的方法來記憶這個字。識字教學的成功與失敗,決定着以後學生的知識基礎,同時,也是孩子們為閲讀和口語交際、寫作的基礎。為此每學習一個生字,我都要安排組詞,然後就是用所組的詞語説一句話。這樣,要求學生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學以致用,學生對新學字詞的記憶更深刻.

第五,作業。本次作業我設計了兩個梯度,第一是人人必做的寫話練習,這樣做學生對新學字詞的記憶更深刻,進而擴大識字的天地,鞏固識字教學的成果,孩子們在實踐中自然會喜歡學習漢字,產生主動識字的願望。第二是選做的仿照課文的樣子,寫一首小詩,也就是由句到篇的過渡。這對於學生來説會有難度,尤其是對於整篇文章的佈局謀篇,但是我覺得只要學生能夠寫出生活中所見、所想,寫出自己心中的想象的事物,做到文中有物,能夠涉及到一點點的寫作順序的問題,對於學生來説就是有收穫的。

回家路上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16

首先將iuü的教學內容與故事結合起來。學生聽得津津有味,一邊聽,我一邊給學生滲透教學內容,學生很快就接受了,而且掌握較好。根據i,y,yi的特點,我編了一個故事:小i是個圓腦袋的小男孩。當他戴上聲調帽子的時候,他的圓腦袋就變成了聲調。星期天,小i一早醒來就吵着要大y媽媽帶他出去玩。大y媽媽答應了,一路上,大y媽媽緊緊地牽着小i兒子,大家都和他們打招呼,稱他們yi(出示yi)。

針對yu,我繼續編故事:小ü做完作業想去玩,可是沒人帶小ü出去玩,怎麼辦呢?小ü急得大哭起來。大y媽媽看見了,就趕緊來安慰他,大y媽媽答應小ü帶他去玩。小ü一聽,可開心了,趕緊擦掉了眼淚,和大y媽媽一起出去玩了。(出示yu)並出示兒歌:小ü見大y,擦掉眼淚笑嘻嘻。

回家路上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17

這節課,我為學生創設了豐富多彩的情境,使學生如臨其境,從而激起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課堂氣氛活躍,學生能積極回答問題。在教學中採用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感悟體驗、瞭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歌表達的積極向上的思想感情。

存在問題:

1、對學生的朗讀指導還不夠。

2、學生寫作時間不夠充足,應再合理安排時間。

在今後的詩歌教學中,我將加強學生的朗讀訓練,不斷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並培養學生自讀自悟的能力。

回家路上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18

第一、精心設計教學環節 。我在遵循教學規律的同時,進行了大膽的突破。以學生的合作學習和交流為主,教師起到引導和點撥作用。學生了解三個主要角色之間的關係後,我讓學生用適當的詞語概括出他們各自不同的特點。然後我請學生四人小組合作,分別在書上用不同的符號標出相關的內容。學生的合作學習十分有成效,充分鍛鍊了學生的自學、合作能力,課堂教學體現以學生為主。學生主動地投入,誦讀、圈劃、討論、質疑,用上自己喜歡的學習方法,整個課堂氣氛濃烈,充滿了生命的活力,學生在這塊大舞台上盡情展示。

第二、注重培養學生思維的條理性 。課堂中學生的思維極其重要。學生的思維應該是有條理的,説話是有根據的。如學生找到狼搶在老農前説的話“……這樣的壞人,不該吃嗎?”為什麼這幾句話也能説明狼的狡猾?學生紛紛氣憤地表示:狼是個忘恩負義的東西,東郭先生救了他,他還要吃掉東郭先生;明明是東郭先生問老農的話,應該老農來回答,但狼卻搶先回答,不讓老農説話,説明狼很狡猾;狼是自願鑽進口袋的,卻説東郭先生要悶死他,還説他是壞人,應該吃掉,狼完全是在強詞奪理,説明狼很狡猾。由此可見,學生已能結合狼的特點分析他的行為。

第三、體會語音語調和角色之間的關係 。學生最喜歡模仿狼的語氣朗讀,因為狼的語音語調最富有變化。學生的朗讀繪聲繪色。而東郭先生則相反,讀時語速放慢,聲音略微壓低。我指導學生讀出不同的語氣,學生在反覆朗讀中體會到東郭先生的愚蠢,也清楚地認識了狼的狡猾和兇殘,對揭示寓意起到了幫助作用。

第四、新穎的回家作業,令學生拍手叫好。每天枯燥、乏味的作業,常常令同學們叫苦不迭。老師也天天埋頭於“對”“錯”之間。瞧:小練筆--東郭先生第二次遇到狼,他會怎麼辦?結果如何?續編故事。演一演--大家來當小導演和小演員,把故事排成課本劇。這樣輕鬆愉快的作業,一下子令同學們歡聲雀躍。 語文課堂教學本來就應是豐富的,多樣的,富有變化的,只要抓住教材中的重難點作為教學的亮點,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以學定教,順學而導,一定能使教學創出新意。

回家路上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19

《陶罐和鐵罐》是學生所喜歡的搞笑的童話故事。講的是發生在陶罐和鐵罐之間的搞笑故事,全文可分為兩部分:第一主要講驕傲的鐵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第二主要講許多年代過去後,人們發現了陶罐,鐵罐卻早已氧化。作者告訴人們“不能只看到自已的長處,而看不到自已的短處,也不能只看到別人的短處而看不到別人的長處”這樣一個道理。這則寓言故事語言樸素卻富有童趣。教學時,引導學生明白寓理並受到教育是本課的主要教學目標,既是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教學中我主要採用了抓住對話、注重朗讀,體會人物性格特點。

故事中的陶罐和鐵罐個性鮮明,鐵罐傲慢無理,説話咄咄逼人,而陶罐謙虛容忍,態度温和友好,這從他們彼此的對話中顯而易見。在教學時我主要讓學生以感悟人物性格為主線,以分析朗讀為主。在教學一開始,我先讓同學們欣賞小動畫,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我緊之後提出問題“那麼你們喜歡陶罐還是鐵罐?”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卻好處深重,既啟發了學生有價值的思維,又體現了語文教學的人文性,珍視了學生的獨特感受、理解、體驗。在指導朗讀時我主要引導學生畫出課文中陶罐和鐵罐神態的語句,再引導學生抓住陶罐和鐵罐的對話,以及表現陶罐和鐵罐説話時的不同神態、語氣,體會他們的不同內心活動。學生在讀一讀、想一想、説一説,演一演等多種方式下,產生了極大的樂趣。透過品讀、比較、分析,學生自己就能用恰當的詞語來形容陶罐和鐵罐的性格特點,再一次激活學生思維、訓練了學生語言概括的潛力,對事物的不同感受潛力及情感表達潛力。為了讓學生加深對“人物”的理解,我個性強化了“演一演”的教學環節。在學生把握“人物”的特點、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後,我便讓出講台給學生表演。學生的表演能夠説是繪聲繪色,博得了我和同學們會心的笑。學生學得簡單愉快,同時無論是表演者還是觀看者也都

加深了對“人物”的理解。這樣一來,課堂再不再是教師的獨角戲,而是成了學生的舞台。

這種以讀帶悟,以悟促讀,在讀中體驗、揣摩主角的性格特點,提高思想認識,為理解寓意作鋪墊。這天這節課的教學,較好的完成了預設的教學要求,到達了預設的教學目標,孩子們在課堂上學得主動,從孩子們的朗讀和發言中,能夠感覺到他們已經體會到了陶罐的謙虛寬容,也感受到了鐵罐的傲慢無禮,這時,明白故事所藴含的道理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回家路上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20

本節教學活動,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力圖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大膽創新,樂於通過親自探究來獲取新知識的能力。開學初,學生探究了“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初步掌握了對照實驗的設計,同時通過前幾節課的訓練,大部分學生有了製作植物細胞臨時裝片的基礎,又考慮到學生上完本節實驗課後,要等一段時間才會到實驗室上課,所以我充分利用本節課對學生之前學習的知識進行鞏固和提高。首先通過學生自主探索和老師點撥有機結合,引導學生髮展自己的個性,提出問題,並設計方案解決,進一步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鞏固對照實驗的設計原則;然後學生帶着探究問題,製作並觀察自己的口腔上皮細胞,進一步掌握臨時裝片的製作技能和觀察技巧,並體驗探究的樂趣;通過展示探究結果,討論探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總結成功和失敗的經驗,擴大了對實驗的認識;在觀察幾種動物細胞的基礎上,概括出動物細胞的基本結構,同時引導學生嘗試設計表格來比較動植物細胞的結構,提高了學生歸納比較的能力;通過“動植物細胞模型”的展示,將不易觀察的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等微小結構形象化、立體化,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

由於本節要訓練學生的能力太多,為了保證順利實施教學方案,還必須做到如下幾點:

1、平時的教學中要提倡學生敢於質疑,樂於探究的學習習慣。我一貫堅持這種理念,所以學生在本節課提出了許 多值得探究的問題,如為什麼要滴生理鹽水?能否改用其他染液?口腔潰瘍處的細胞與正常的口腔上皮細胞有何區別?等。

2、課前要嗽好口或自帶一瓶清水,用消毒牙籤時要注意安全,不要刺破口腔,老師最好示範一下。

3、有的學生覺得在口腔裏面取細胞很噁心,教育他們要有科學精神。

4、對於口腔裏面的上皮細胞,壓片時並沒有植物那樣容易,老師應先做好一片裝片用顯微投影在屏幕上,讓學生了解這些上皮細胞成什麼形態後再自己觀察,這樣易於學生找到細胞,而且也不用老師逐個指導。

5、由於學生的人數太多,一節課很難保證關注到每一組同學,所以我只能在每一列(共4個列)培養一名得力助手,由他負責對本列的每一小組的實驗情況進行評價,最後評出每一列的冠軍,老師給予表彰。

本課我試圖努力完成上述目的,卻也有遺憾,如個別學生沒掌握好顯微鏡的調焦技術,在規定的時間內沒有找到細胞。但本節基本的教學目標還是達到了,即使有的學生實驗沒有成功,同樣也激發了探究興趣,課後有學生不斷的跟老師預約時間再進行探究活動,甚至要購買顯微鏡回家練習使用,可見探究興趣濃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