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一本好書讀後心得體會(精選5篇)

讀一本好書讀後心得體會 篇1

在我還未上大學以前,就有聽説大學一定要讀王小波和周國平的書,以前不以為意,只是覺得是這樣的吧。後來上了大學開始接觸王小波的書籍,第一本讀他的書是叫《我的精神家園》,讀完覺得特別受啟發,感覺自己被打開了精神家園的機關。而後我接觸他的書裏讓我最印象深刻的就是《黃金時代》了,這本書帶給我的是更深的思考,所以在此想談談這本書帶給我的體悟。

讀一本好書讀後心得體會(精選5篇)

《黃金時代》這本書講的是陳清揚被羣眾認為是破鞋,於是找王二證明她不是破鞋,但王二並沒有讓陳清揚去證明她不是個破鞋,相反,王二倒傾向於讓陳清揚證明自己是個破鞋,後來,王二藉以“偉大的友誼”之名和陳清揚搞起了“破鞋”,然後出逃,離開了農場,先是到後山,後來又駐紮在章風山。半年後,在陳清揚的建議下,他們又主動回到農場,“出鬥爭差”,寫交代材料,如此,直到“_”結束。很多人或許看這本書是為了看其中的性愛描寫部分,但是我覺得這本書對我來説不僅僅是性愛部分的吸引,更重要的是作品通過對性愛的正面書寫,對現實的批判和嘲諷,對生存狀態的反思,對人性自由和本真的彰顯。

現實中的陳清揚最初不是破鞋卻被羣眾叫做破鞋,她越是竭力證明自己不是破鞋卻越是沒有人願意相信她,而後來她和王二搞起了破鞋,王二受傷,她當眾跑去看他,這也就直接向羣眾表明自己就是破鞋,可是結果卻是相反的,沒有人再敢去説陳清揚是破鞋,大家雖然心知肚明,但是也不敢直接當眾説出來了。不是破鞋反被叫破鞋,成破鞋了卻反而沒人叫。這不就是對現實的活生生的批判和諷刺嗎。

王二是一個典型的“小人物”,也是“多餘人”。他是個21歲的青年,思想敏鋭,忍受着飢餓,螞蟥,繁重的勞動對肉體的折磨,忍受着軍代表這樣的惡人的壓迫,卻無法逃避,內心裏滋生了仇恨意識,陷入孤獨與苦悶。王二象徵的是人的需求與物質精神貧乏現實間的某種衝突。《黃金時代》還原了“_”時期荒誕的社會現象,正如王小波先生所説:“六七十年代,中國處於非性的時代。在非性的年代裏,性才會成為生活的主題。古人説:‘食色性也。’想愛和想吃都是人性的一部分,如果得不到,就成為人性的障礙。”所以這本書讓我瞭解了非性時代帶給人們的束縛,也展現了人們對於性的真誠渴望。對生存狀態的反思,對人性自由和本真的彰顯也漸漸流露出來。

讀一本好書讀後心得體會 篇2

寒假期間,我讀了《簡·愛》這一本書後,百感交集。

《簡·愛》是19世紀英國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是一部具有傳奇色彩的作品。講述了一位從小成為孤兒的英國女子簡·愛在各種磨難中不斷追求自由與尊嚴,堅持自我,最終獲得幸福的故事。

這部作品有這麼一段內容讓我感動:可怕的猩紅熱無情地襲擊簡·愛所在的慈善學校,強大的感染性導致全校五十多名學生病逝。就連簡·愛的好朋友海倫·彭斯也不幸地患上了突如其來的肺結核而離開了人世。在這種極其惡劣的情況下,簡·愛克服心裏的恐懼,仍然堅持學習。

簡·愛這種熱愛學習,堅持不懈的精神深深地觸動了我的心靈,令我敬佩。回想過去,審視自己,我自愧不如、無地自容。

記得上幼兒園時,得知別的小朋友在學習鋼琴,我也吵着要學。愛我的爸爸媽媽滿足了我的要求,買回了鋼琴,找了比較有權威的老師教我。從那時起,每天晚上6點,美妙的鋼琴聲都會準時響起,迴盪在我家每個空間,持續一個小時。但是,兩年後,長時間枯燥、反覆地練習,漸漸得使我失去了對鋼琴彈奏最初的熱衷。隨着年級的升高,學業也變得越來越繁重。每天,成堆的書面作業奪走了我玩耍的時間,再加上進入了學習鋼琴的瓶頸期,我對彈琴不再有興趣了,甚至產生了厭惡,總是想方設法找藉口逃避。以前那美妙的音樂不見了蹤跡,練琴時,我彷彿是一個有氣無力的老太太。媽媽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她常常語重心長地對我説:“只要持續努力,不懈的奮鬥,就沒有徵服不了的東西。你看,你堅持了這麼多年,經過你的努力,也獲得了許多榮譽,你可不能就這麼放棄了。”我聽了,總是不以為然。

讀了《簡·愛》,我茅塞頓開。既然我已經踏上學習鋼琴這條道路,那麼任何東西都不應妨礙我沿着這條路走下去。我下定決心,要像簡·愛一樣克服種種困難,堅持去做一件事情。因為我明白了“力學如力耕,勤惰爾自知”的道理。

讀一本好書讀後心得體會 篇3

記得很小很小的時候就聽過霍金與《時間簡史》這兩個名字,當時只是好奇;再大些的時候,一次課本上出現了身患異症的霍金與死神一次次的搏鬥故事,當時只是敬仰;時隔四五年,有一次在參考書中看到《時間簡史》這個名字,意識驅動我一定要看看。趁着期末考試剛一結束,就一人匆匆忙忙感到新華書店,找了半天還詢問了圖書管理員才與這本書見面。

我歡樂的拿着這部精裝版的《時間簡史》回到了家。既然書名叫做《時間簡史》,那麼書中所寫的一切自然是和時間有關的了。為了講明時間,作者從宇宙開始寫起,而後説到空間,而後又説到黑洞,而後再説到蟲洞,最後才得到了結論。書中的語言都充滿了知識性與專業性,讓我感到懵懵懂懂的。時間與空間,在我看來根本是風牛馬不相即是兩回事,而書中將時間與空間聯繫在一起。

然而,從任何方向看,宇宙都是一樣的。宇宙是無限的,因為他是無限的,所以畫任何一條線都可以認為是中線,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是宇宙的中心,也都可以認為是宇宙的邊緣。

空間和時間是一個整體,有空間的地方就有時間,有時間的地方就有空間。那麼宇宙在膨脹,時間就在延續,宇宙一旦停止膨脹,時間也就停止。那就是世界末日。時間和空間只能是一個整體,它們之間的夾角只能是零。因為它們在大爆炸之前交與一個奇點,所以它們不可能品行。時間和空間是一個整體意味着它們不可能單獨存在。這樣,必然的結論是:空間和時間是連續的,那麼它們有速度嗎?因為空間有速度,所以時間必然存在一個速度,即空間膨脹的速度等於時間的速度。

那麼時間的速度和宇宙膨脹的速度與光速相比呢?如果時間的速度>光速,我們認為是超光速。而超光速是不成立的!因為我們的速度等價於時間的速度,我們是無法看到光的。如果時間的速度=光速,或許這種更為大多數人認同。而如果時間的速度<光速,又有個問題,是時間速度一開始就低於光速還是後來慢慢低於光速的?

這本書中還講到了關於時間扭曲與曲線的問題。我對黑洞很感興趣,以前也專門看過關於黑洞的一些資料片。據我瞭解的,黑洞是一種物質,它的密度要比其他物質遠遠大的多。在國中學關於物質密度時瞭解到:密度最小的是宇宙空間的物質,而的就是黑洞了。因為黑洞的體積不足一個乒乓球大,而質量卻是太陽的幾萬倍。它的力量足以使時間扭曲,光線無法逃脱它的魔掌。有科學家指出,廣大的宇宙空間中存在上萬個黑洞,而且在不停的運動中。假設在太陽附近出現一個黑洞,那麼整個太陽將在3——4分鐘內被撕成碎片。初看還不懂為什麼要用“撕”這個動詞,而在看了模擬影片後,我感觸到了黑洞那種_的手段……

我只是一個剛剛上高一的學生,出於多次與霍金、《時間簡史》的巧遇,才看了這本經典鉅著。有個的感受就是越看到後來出現的問題越多,有越多的事情想不通,或許我學的知識還太淺薄,但我相信隨着我的不斷成長,我會完全看懂這部書的!

讀一本好書讀後心得體會 篇4

我讀了魯迅的《吶喊彷徨》,這本書是現代小説的經典之作。這本書收錄了魯迅從1918年到1925年創作的小説。這些作品真實的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時期的社會生活,深刻的揭示了種種社會矛盾,貫穿着對生活在封建勢力重壓之下的農民及知識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關懷,變現出對民族生存的憂患意識和社會變革的強烈渴望。

《吶喊彷徨》中最令我震動的便是《兔和貓》了。它告訴我生命是不應該被漠視的!儘管在這個世界上,弱肉強食,生存發展,是達不破的規律,似乎我們也不應該對那些處於艱難競爭中的生命發出厚此薄彼的議論。但是看管了弱者的小事,強者的勝利,卻會讓人變得麻木,冷漠。尤其是當你漠視生命被侵蝕時,可曾想過,當整個世界都無視生命時,那該是如何可怕的境地。狐狸見烏鴉一動不動,沒有要開口的意思,就繼續説道:“烏鴉大姐,你太記仇了,我已經道過謙了,可你不但記仇,還不承認,唉,真沒有想到動物口中那麼美麗善良又大度的烏鴉大姐會是這等呀!”狐狸故意把這等説得重一些,烏鴉聽後,氣極了!心想:臭狐狸你這小人,別以為我會上當,要不是我叼着肉,早就把你罵死了,還論得到你這麼囂張,烏鴉憤怒的瞪了狐狸一眼。

人皆有惻隱之心,即使自己未曾蒙難,目睹着慘狀,同樣也會破壞我們內心的平靜。孔子説,君子跑庖廚,享受美味的同時,躲避開殘忍的場景,其實只不過是既成人時間的遊戲規則,有逃避內心刺痛的最滑頭的手段。

然而,魯迅卻不,他既不想跑,也不願妥協,而且還要從這不能中找出一條路來。有誰知道,在他那看似冷漠的外表下卻又時間最柔軟的心腸。在魯迅身上有着“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敢和果決,但她內心深處卻是一刻捨身飼虎的此信。這是一個仁者所具備的。

《吶喊彷徨》中還提到了幸福,那麼什麼是幸福,幸福,其實是一種思想狀態,一種心理滿足感。也就是説,只要你心裏滿足了,即使是粗茶淡飯,也是幸福﹔否則的話,即使是錦衣玉食,也體會不到幸福。物質上的充裕與否,想來都不是衡量是否幸福的尺度。幸福只能到你的心裏去尋找。只要你知足,知道感恩,幸福就在你的身邊。怨天尤人着,是永遠也品嚐不到幸福滋味的。

再多的激情也無法用語言來描述,在多的感覺也無法用口水來散發,希望大家都去看《吶喊彷徨》這部書。

讀一本好書讀後心得體會 篇5

在書的海洋裏遨遊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因為書是我忠實的夥伴,每一本書裏都飽含着許多知識,就拿X假期間我看的一本《快樂迪士尼》的書來説吧!這本書讓我深受感動,因為書裏的每一篇文章都包含深刻的意義,我每看一篇,我都會細細慢慢地“品”,從這本書中會讓你學會寬容;懂得親情無價;學會與他人分享快樂;懂得互相幫助.

這本書裏的每個主人公都是那麼的善良、正直、樂於助人、團結友愛,每當我捧起這本書,津津有味的看時,就覺得書裏面的一切人物都在我的身旁,彷彿身臨其境。就拿一片名叫《一頭幼鯨》的故事來説吧!小幼鯨生活在海底的時候經常受到其他海底生物的冷嘲熱諷,説小幼鯨長得又醜又奇怪。小幼鯨聽了這些話後,就覺得自己很孤獨,一個朋友都沒有,感受不到快樂。所以鯨媽媽經常安慰小幼鯨讓它不要難過,在生活中鯨媽媽總是無微不至的照顧着小幼鯨。在一次險惡的海浪中,為了保護自己的孩子幼鯨,鯨媽媽不惜冒着生命危險救小幼鯨,母愛是多麼的偉大啊!

這本書值得大家去細細地,慢慢地“品”,如果大家有空可以去買一本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