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會心得體會(通用5篇)

讀書會心得體會 篇1

《平凡的世界》這本書是一本以中國人為研究對象的關於研究人城鄉變化的書,它是繼全球暢銷書《首先,打破一切常規》的又一本對於發現自身平凡的一本書,它旨在識別最普遍的人類的平凡,並告訴世人將這種平凡應用在個人和事業上,以致達到成功的表現。

讀書會心得體會(通用5篇)

現如今的人們是越來越自由了,雖不能説想幹啥就幹啥,但至少從就業到擇業,以至於出國,存在主義的計劃經濟的“上帝”都不干預了。對於不少人,機會終於來了。從過去夢想不到的機會到過去夢想不到的成功。我們國家的社會整個都變了。

然而焦慮任然存在,聽人擺佈的痛苦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選擇的迷茫和自由的焦慮。還記得“牧馬人”嗎?“牧馬人”是痛苦的:那場浩劫斷送了他的事業。然而。“牧馬人”又能找到“安慰”,因為浩劫解釋了他的結局。現在不同的是浩劫結束了,“上帝”也退休了,別人成功了,而如果你作為一個“牧馬人”一度渴望而沒能實現輝煌人生,那你連怨天尤人的機會都沒有了,有的只是自責。這種痛苦恐怕不亞於當年得“牧馬人”。難怪有人説人又陷入了自由的厄運。

儘管平凡如此總要,但人們歷來並不太注意它,更妄談珍惜和發揮。我們從小到大都深受這種思想的影響。誇耀自身有點事不謙虛的陋習,做人應該謙虛,只有發現和改正缺點才是進步。這是否恰好與物盡其才有所矛盾呢?當我們只知道一味的去努力改正我們缺點的時候,那些注重平凡的人早已走在我們前面品嚐到了勝利的果實,當然,缺點一點不在意也不好,應該適當加以控制就好,這才是最好、最有利於我們成功的做法。

何為成功?見仁見智。有學者曾這樣定義:成功就是充分實現你的潛能。在外部條件給定的前提下,能否成功關鍵在於能否準確的識別並全力發揮你的天生平凡。何為平凡?就是你天生能做的一件事,不費勁,卻比其他一萬個人做得好。如果説得概念一點,就是做一件事的持續的、近乎完美的表現。

那麼我們如何來發現自身的平凡呢?首先,如果你想揭示你的自身才幹,就請關注你對你所遇到的各種情形的自發的、悠然而發的反應。這些反應提供了有關你自身才幹得最好線索,他們揭示了牢固精神聯接的位置。孫少安、孫少平這些默默為人生承受苦難的人們誠然,這是些富有戲劇性的例子,表明人們如何在危急時刻原形畢露。但生活中充滿了較為平和的時刻,同樣能引發具有歧視性的反應。

你油然而生的反應固然揭示了你最清晰的才幹線索,但你還要記住另外的三條線索:一是學得快,顧名思義就是你在學習的時候那方面的學習得最快,那麼方面就很可能是你的平凡所在。二是滿足,意思個就是説什麼東西或者什麼樣的感覺讓你滿足,因為這樣的滿足感的來源也許就是你才幹的又一樣源頭。三是渴望,渴望揭示了才幹的存在,特別是你幼年時期就感到的渴望。一切只要你留心觀察,細心分析你就可以發現你的平凡。

學得快提供了你識別才幹的另一條線索。有時一個人的才幹並不通過渴望而示意,由於種種原因,雖然才幹就在你的身上,但你卻聽不到他的呼聲,相反,在你後半生,某個事件將他突然點燃,如若你學習一種新技能特別快,就充分説明你具有某種強大的才幹。

不假思索的反應、渴望、學得快和滿足都是能幫助你發現自身才乾的蛛絲馬跡。當你為生活二奔波時,不妨停下腳步來,避開從你耳邊嗖嗖吹過的風,轉而傾聽這些線索。他們將幫助你發現自身的才幹。

滿足是揭示才幹的最後一條線索,如前所述,你最強固的聯結有一個結構性的特點,就是你使用他們時,會感覺良好。既然如此,如果你從事一項活動時感覺良好,那麼你就很可能在使用一個才幹。我們每個人的秉性都與眾不同,因而我們對滿足的滿足的體驗也會各不相同。在這裏,作者建議密切關注那些似乎給你帶來滿足的情形。如果你能識別他們,你就朝準確的判斷自身才幹邁了一大步。

《平凡的世界》一書中還介紹了平凡識別器的功能,也就是能夠非常準確的識別你的平凡,並且告訴你,它是通過測試來完成的。“平凡識別器”意在幫助你提高你的觀察精度,他向你提出一一配對的問題,捕捉你的選擇,分析他們,揭示你的主導行為模式,繼而告訴你,你的最大的平凡領域在哪裏。

自古以來,人類篤信好就是壞的對立面,因而孜孜不倦地關注謬誤與失敗。醫生們通過研究疾病來了解健康;心理學家們通過調查悲傷來了解歡愉;家庭顧

世界上的人數以億計,測試出來某兩個甚至某幾個人的才幹主題完全一致這是有很大可能性的,然而你的行為和他們卻並不完全一樣,因為你有的並不只是這這個主題,你還有其他比較弱的主題沒有在測試中顯現出來,所以不要奇怪你的行為為什麼會和其他人不同,這都是天生的“才幹”在領導你的行為。所以一個人的才幹是非常重要的,千萬不要忽視他,不然你會錯過很多你想得到的東西的。

既然才幹這麼的重要,但為什麼有的人不願意研究自己的這種平凡呢?本書認為他們之所以不願去發現自己的平凡,很大原因是因為他們不認識他們的真實自我有什麼樣的驚人之處。無論我們用什麼名稱,自卑感、不安全感這樣的症狀我們都不陌生。儘管不無成就,他們卻仍會懷疑自己是否真如人們所想的那樣富有才幹。引起懷疑也許是運氣或環境,而不是平凡造就的成功。你耳邊老是有一個焦慮的聲音:“你什麼時候原形畢露?”儘管你的理智結論相反,但這話你卻聽進去了。這部分充分説明,為什麼人們在被要求描述其自身平凡時,很少提及自身才幹。相反,他們會談到自一生中獲得的身外之物,如證書、文憑、經驗和獎勵。這些是“證據”,能證明他們取得了進步,獲得了一些可以拿出手的寶貝。本書並不是認為這種恐懼是完全消極的,畢竟不安全的反面是自滿。然而,這本書提醒我們:如果由於害怕收穫不豐盛而不去研究自己的平凡,就很有可能錯失你的平凡。平凡並不是當然的產物,平凡也需要被珍惜和重視,然而我們卻常常犯錯,忽視了他的存在。從現在開始把握自己的平凡還為時未晚,發現你的平凡去尋早屬於你的成功吧!

讀書會心得體會 篇2

——《海倫娜的奇蹟》心得

開學到現在,我一直在讀《海倫娜的奇蹟》這本書。由於教育體制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讀的時候總感覺離我自己的教育“遠”了一些,也就讀得慢了一些。慢有慢的好處,當我堅持把這本書“啃”完的時候,內心被一種強烈的力量佔據着——任何國家、任何教育體制、任何文化背景下的教育人,擁有夢想就能創造奇蹟!

這本書的作者是德國的恩雅·瑞格,她擔任德國威斯巴登市海倫娜中學校長長達20xx年。她以先進的理念和革新的手法建立起了獨到的教育方法,在激勵孩子自我管理、激發孩子學習熱情等方面卓有成效。本書是她一生教育經驗的總結,她的作品還有《另外一種學習、計劃與實現》。

《海倫娜的奇蹟》一書共分十五章,分別向我們介紹了學生的學習生活(學習讀和寫、主題教學和在實踐中學習、想象與學習等)、綜合發展(宗教課、舞台表演、學習民主和承擔責任、社會實踐等),以及老師在教學中的團隊精神和對學生的評分與評價,另外還講述了學校的儀式、社會活動等方面的內容。這是一所德國中學的管理和教學模式的介紹,雖然在文化、體制、學段方面不盡相同,但教育的本質卻是相同的。

對閲讀的重視:作者認為只有懷着好奇心並漸漸學會批判性閲讀的人,才能學會理智看待各種媒體介紹的所謂的“事實”,才能改變自己以至於改變社會。書中介紹海倫娜中學鼓勵學生閲讀的方法有“新書介紹”、“閲讀之夜”、“讀書筆記”等。這些我們現在大部分學校和老師都在做,像書中介紹海倫娜中學讀書筆記的方式各式各樣,如短評、圖畫、自創續集、編寫劇本、寫信給作者等,這和現在校訊通倡導我們博友讀書寫博的方向有許多共同之處。“閲讀之夜”是在教室裏鋪好睡袋,然後一起用晚餐,飯後,老師和學生輪換朗讀文章,直到幾乎所有人都睡去為止。在閲讀之夜,學生們能夠感覺到閲讀的體驗和看電視不太一樣。第二天早上,就會有學生向老師借這本書,迫不及待想把它看完。這種方法雖然在我們不住宿的學校沒有實踐過,但這種理念是有的。每當我想給班級的孩子推薦圖書的時候,我都會先在讀書課上由我讀給學生聽,讀到關鍵時刻就不再讀,這樣有很多同學課下會主動來借閲這本書,而且課下這本書也會成為他們討論的共同話題。通過這樣的方式我成功地引導孩子們讀了一本又一本的經典圖書,比如《夏洛的網》、《狼王夢》、《稻草人》、《一百條裙子》等。

我非常認同作者的這一觀點。我們不能要求每個學生的成績和能力都達到優秀,但是我們可以使原本優秀的同學保持優秀或更優秀,使原本良好的學生達到優秀,使原本及格的學生達到良好,讓每一個學生把自己的能力發揮到極限。更重要的是使每一個學生都對自己充滿信心。學校和老師怎麼做,才能實現這一目標呢?書中給出的答案是:給學生環境——創造讀寫環境;給學生幫助——讓學生從最基礎處提高;給學生舞台——讓學生找到自己的特長,對自己充滿自信;給學生評價——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優勢……

對“精英”的定義:《海倫娜的奇蹟》一書中除了像上面兩點很實用又很新穎的教學方法的介紹讓我耳目一新外,關於“精英”教育的理念更是讓我認識到了教育的本真——讓每個孩子把自己的能力發揮到極限。

海倫娜中學的不少孩子來自貧窮的移民家庭,甚至還有一些連工讀學校或少管所都不肯收的問題少女。然而,從這裏畢業的孩子,不論是在職業生涯,還是在日常生活中,都成了眾人眼中的精英。那海倫娜中學是不是精英學校呢?作者坦誠:如果從每一科成績都能得到“優良”這樣的標準來定義“精英”,那海倫娜學校不能稱之為精英學校。坐在海倫娜學校教室裏的,絕大部分都是中等程度的學生。作者對精英學校的理解是這樣的:當一所學校能夠引導每一個學生把自己的能力發揮到極限,並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建立其穩定的自信心和團隊精神時,這所學校就做到了它可能做到的一切,從這所學校走出來的學生,將來進入社會時,不論在職業上,還是在眾人眼中,都是一名精英。

“鼓勵每個孩子在自己原有基礎上進步提高,讓每個孩子對自己充滿自信。”這也是我最樸素的教育夢想。

對寫作的引導:多寫、多讀不但能讓人文思順暢,也是讓人喜歡上寫作和閲讀的最佳途徑。激發孩子對寫作的興趣有很多做法,比如:編牆報、寫班級日記、表演自己寫的劇本、老師和學生之間互相通信,或者與其他城市學校的學生通信,或者班級自己出版一本書,等等。其中最讓我喜歡的是讓學生“自選文章”,朗讀給大家聽,然後藉助打字機,印製出版自己的文章,甚至可以在學校節日的時候出售。平時我評改學生的作文時,對於寫得好的文章總是在文章末尾得一個“選”字,表示文章寫的很成功,被老師選出來讀給大家聽,每次讀的時候我總是嫌學生的聲音小而自己代勞去讀。看來以後還是讓學生自己選擇自己的優秀文章然後自己讀給大家聽,這樣會培養學生對自己和他人文章的欣賞水平,並激發寫作興趣和動力。另外,我們班裏有一台電腦,上課的時候用課件的時候才會用到,閒置的時間較多,看了書中孩子們藉助打字機印製出版自己的文章,我也想讓班裏的同學試一試。學生們可以在課下藉助電腦來打印自己的文章,然後全班進行彙集編總,製作封面、封底和目錄,最後打印成冊。在這個學期的“六一”兒童節上,也讓學生試着銷售自己製作的班級文集。我想,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們知道自己的文章會被同學和更多的讀者欣賞,這將讓他們更有動力和信心,在寫作時也能得到更多的樂趣。

我想,書中無論是關於閲讀的重視,還是關於寫作的引導,以及作者其他一些優秀的做法,這都是源於作者有一個“夢”,一個關於教育改革的夢,一個關於學生最好發展的夢,一個關於教育本真的夢。因為有夢,所以作者創造了屬於海倫娜的奇蹟!做為一個普普通通的國小語文老師,做為一個最基層最普通的教育人,我覺得我們也應該具有一份樸素的教育情懷,擁有一個關於教育的夢想。讀了《海倫娜的奇蹟》一書,我更堅定了我的教育夢——讓每個孩子把自己的能力發揮到極限,讓每個孩子找到屬於自己的成功!

讀書會心得體會 篇3

昨晚有幸參加了讀書會的第一期活動,回校的時間已然太晚,又忙着準備女生節的事情,且第二天第一節有課,這篇記就拖到了今天。每次活動之後,總想寫點什麼留下,差不多像以前的日記習慣,不為別的,只是想着以後看起來會記起點滴。

活動室不大,人卻都精神飽滿,我算是比較悶的一個,一是第一次參加,矜持説不上,不過是想多聽聽大家的看法,二是忘記帶水了,五點四十出門時只喝了一口,聽着大家的滔滔不絕,自己也有點口乾舌燥了,下次會記得。

這屬於我很喜歡的社團類型,談論感興趣的話題而且不會存在尷尬的冷場。每人推薦一本書,發散出來的話題必然會五花八門,我覺得讀書就是要隨性的,千篇一律反而沒意思,換另一種感覺來説,就是像老朋友座談一樣,很愜意。

散文寫慣了,國中時老師教的“形散而神不散”,我總是隻能做到一半——形散。所以看起來難免會語無倫次的,在日記中很好,天然加密了,拿出來也是給自己看的,就沒在意過。下面還是要切入主題的。

從推薦書目來看,每個人的讀書愛好都是不盡相同,這樣更能互通有無拓展延伸。一輪下來,發覺自己我讀的書還是太少了,所以更多的還是學習和借鑑。沒看過的,總沒法妄加評論,所以多聽多思考。引出來的話題有關於生活的意義,關於歷史,關於孤獨,關於愛,還有,關於木心……

關於生活的意義,每個人心裏都會想過這個問題,但是不見得都會深入思考。往大了説是哲學的範疇,往小了説是對自我人生的定位,其實,我覺得這也可以算作人生觀的一部分。首先,從生物進化的角度來講,人生存和其他生物一樣,為了繁衍和進化,這顯然不是答案,因為人有思想。是的,只有人才會考慮為什麼而活着,“為了活着而活着”。求生,是生物的本能,人不例外,很多人對死亡懷有巨大的恐懼,這也會成為“活着”的原因之一。

作為個體,我們讀書學習工作,不過是為了追求一個舒適的物質生活,以及建立在它之上美好的精神生活,當然這句話部分正確,因為人們追求的精神生活的層面不同,有一些精神滿足不需要建立在物質之上的(吃穿用基本保障除外)。回想過去,其實我們的生活是在一個個目標的指引之下進行的,比如考國中考高中考大學,以至於不久將來的找工作。也許我們只在選擇的問題上猶豫過,卻也很少思考為什麼要這樣,有人會説,就是這樣啊,因為其他人都這樣,這似乎是一個較普遍的生活模式了,沒有那麼多為什麼,可以説為了一個又一個不斷出現的新目標而活。作為社會羣體中的一員,我們也許要為社會和諧,為國家進步,為全球發展做貢獻,這是所強調的人生價值和意義,很高很遠。人各有志,每個人的思考會不同,這是很難統一的,也許,都是為了好好活而活。

關於歷史,我不是歷史專業的,所言所講都只是“一面之辭”。個人覺得,凡是文字記載,多少都會帶點主觀色彩,也難免會存在片面性。而真實的歷史如何,我曾經有過天馬行空的想法,幻想着能作為一個旁觀者像看3D電影一樣,把歷史親身“走”一遍,也許會發現,很多的忠奸善惡並不像我們一直以為的那樣。

讀書會心得體會 篇4

萬物復甦,春風煦暖,又是一個讀書的季節,書香瀰漫……為迎接“五四”的到來,學校為廣大共青團員舉行了盛大的讀書會。作為一名共青團員,加了這場盛會,並從中受益匪淺。

在所有讀過的書中,給我感觸最深的是一本歷史書。看似與共青團員扯不上什麼關係,卻是我潛移默化的領悟到一些道理。同時極大的拓寬了我的知識面,這本書就是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

平日裏,當我們感歎歷史書籍浩如煙海,博大精深之時卻又因其艱澀難懂,枯燥無味而退避三舍,不願探究。而當年明月以幽默風趣的文筆讓我們輕鬆的瞭解了明朝歷史。在他的筆下我們清晰的看到了明朝的每一個階段和眾多的文人志士,如朱元璋,朱棣,于謙,劉伯温……而給我感觸最深的就是開國皇帝朱元璋。

孟子曰:“天將降大任與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行弗亂其所為”,這句話用在朱元璋身上再合適不過了。他出身於一個貧苦的農家,父輩們都是佃户,靠租種地住的地維持生計,生活自然過的相當艱難,卻也相當平靜,那時的朱元璋還不叫“朱元璋”,而是“朱重八”。他做夢也想不到自己有一天會做皇帝,原因很簡單:沒必要。他只要做個普通人,平平靜靜的過完一生。但現實不饒人,元朝末期,統治者仍以為自己是不可一世的成吉思汗的後人,變得驕縱昏庸,再也不能創造金戈鐵馬時代的繁榮,取而代之的是江河日下民不聊生的破敗景象。元朝江山,岌岌可危!在這種情況下,受害的往往是最下層的勞苦百姓,朱元璋便在其中,他的父母先後餓死,他卻無錢下葬,只得草草埋下。

他本人為了生計跑到寺廟當了和尚。在那兵荒馬亂的時代,能淡靜的當個和尚活命也好啊,可是事與願違,當他發現自己連和尚也做不下去的時候,他再也無法忍受了。失去雙親之痛和居無定所的漂泊生活讓他產生了對元朝的恨。他要爆發了!他要去討伐這個讓他失去摯愛雙親,自己也不能活命的時代!從此他開始了他輝煌的一生。

縱觀朱元璋的一生,有輝煌,也有悽慘,尤其在開國之前,他所經歷的種種磨難絕非常人可以想象和承受的。當他面臨“苟活”與“反抗”的抉擇時內心痛苦的掙扎;當他置身於死敵陳友諒所設的幾乎可以徹底消滅他的圍攻時,他心中極度的恐慌和質疑;當他一次又一次穿上鎧甲去面臨一場場不知結果的戰爭時……種種艱難造就了他剛強的意志。當然,他之所以取得成就還與他天生的領悟力和敏鋭的觀察力密不可分,以至於作者當年明月成他為“軍事天才”。所以朱元璋稱得上是英雄。所謂英雄者,雄才大略,敢為人之所不敢為,敢當人之所不敢當,堅強剛毅,屢敗屢戰。

或許我們不能像朱元璋一樣耀眼輝煌,但是他身上的的精神在當今時代仍值得我們學習。或許有人會説:和平年代,何來金戈鐵馬,橫戰沙場,稱雄一方?我想,我們要學的不是難以複製的形式,而是價值的精髓:精神。

作為共青團員,尤其如此,要時刻記住自己的使命,在實踐中充實自己,磨練自己的意志和心態,增強自身綜合素質。在這其中,我們定會遭受坎坷和挫折,而這些挫折帶給我們的往往是一些並不快樂的體驗:躊躇,失望,難過紛至沓來,讓人不得安寧。但請相信:我們在成長,成長之中必有不如意,正是這些磕磕碰碰,我們才會明白:實現自己的目標是多麼的不容易,因而更加珍惜自己的每一分付出,決不輕言放棄!

這就是《明朝那些事兒》給我帶來的感觸,我被朱元璋的精神所感染和折服,同時也為自己能夠看到這樣一本好書而慶幸。

書像滲透過來的陽光,時時刻刻帶給人温暖,充實和快樂。我讀書,所以我快樂!

讀書會心得體會 篇5

讀書是一種享受生活的藝術。五柳先生“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當你枯燥煩悶,讀書能使你心情愉悦;當你迷茫惆悵時,讀書能平靜你的心,讓你看清前路;當你心情愉快時,讀書能讓你發現身邊更多美好的事物,讓你更加享受生活。讀書是一種最美麗的享受。“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讀書是一種提升自我的藝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讀書是一種學習的過程。一本書有一個故事,一個故事敍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個世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説的正是這個道理。

讀詩使人高雅,讀史使人明智。讀每一本書都會有不同的收穫。“懸樑刺股”、“螢窗映雪”,自古以來,勤奮讀書,提升自我是每一個人的畢生追求。讀書是一種雅的素質,能塑造人的精神,昇華人的思想。

讀書是一種充實人生的藝術。沒有書的人生就像空心的竹子一樣,空洞無物。書本是人生的財富。猶太人讓孩子們親吻塗有蜂蜜的書本,是為了讓他們記住:書本是甜的,要讓甜蜜充滿人生就要讀書。讀書是一本人生最難得的存摺,一點一滴地積累,你會發現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讀書是一種感悟人生的藝術。讀杜甫的詩使人感悟人生的辛酸,讀魯迅的文章使人認清社會的黑暗,讀巴金的文章使人感到未來的希望。每一本書都是一個朋友,教會我們如何去看待人生。讀書是人生的一門最不缺少的功課,閲讀書籍,感悟人生,助我們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書是燈,讀書照亮了前面的路;書是橋,讀書接通了彼此的岸;書是帆,讀書推動了人生的船。讀書是一門人生的藝術,因為讀書,人生才更精彩!